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

篇1

世界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摆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伴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而系统确立起来,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既要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事,是科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据研究资料显示,科学素养教育成果的显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又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大、突出和紧迫。作为生物教师,作为生物科学教育在生物课堂的代言人,不仅要完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更要注重对科学的共性、本质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同,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规范。

我工作多年以来,注重发挥学科的资源优势,依托初中生物教材,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体做法是:

一、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讲、演,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素养

生物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成功的。我在“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实验探究课、中心概念形成课、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课、问题模式课和学生主讲课等。例如,我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给每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展示内容,由学生主讲,并用小品、角色扮演、讲述、谈话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把知识讲解得淋漓尽致,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奇迹”的内涵。

二、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将这两者相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将其放在科学教育的中心环节上,着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和思考,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

三、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参观、调查、访问,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素养

生物学习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形式,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试验、考察、种植等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课外活动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突出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活动内容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扩大、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但由于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容易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因此,生物课外活动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和加深。这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仅可以学到一系列科学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增强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实验素质和热爱生物环境科学的良好品质。

四、在校本课程编写中,放手让学生搜集、设计、撰稿,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兴趣素养

为凸显学科特色,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创造性地开发了一批注重激发学生潜能的校本课程。在编写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搜集、设计、撰稿,并让学生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多样的校本课程使学生获得能力、情感的提升,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兴趣素养,也为他们获得成功提供更多的机会。

基础教育需要通过一系列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发展并成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依托初中生物教材,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顾志跃,丁沅.走进科技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叶禹卿.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篇2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了解和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这是美国人定义的科学素养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公民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支撑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科学的方法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年龄,在初中生物学领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及应用,这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是必要的。

二、生物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实践证明,美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实说明了中学生物培养科学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的人读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农业生产,这些人的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现行我国的中学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养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初中生物课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三、激发科学兴趣,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创设奇趣意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四、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讨,对学生指出若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问题就可指日可待,人们在实验内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做好探究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的实践观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实践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实验意识、较强的实验能力。目前,我们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实验能力极差,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新教材有许多探究性实验,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可见,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课程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之一。而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全体初中教师的共同努力。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自己讲的初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显著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也一定能让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利银,仲建新.《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

[2]林胜男.《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3]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渐渐成为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基本素养。美国某科学家提出了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且将科学素养列为教学工作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1993年国际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组织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一书,并将其定义为生物学教育工作的课程指南,其书中的内容也将培养学生生物素养视为这一指南的总体指导方向。而我国也逐渐发现了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加强生物课程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将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融入生物教学中

科学类科目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中,一般都只会关注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工作,让学生完成机械化背诵与练习。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极其缺乏科学性的,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严重违背这一时代中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阶段的教育工作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希望能够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模式教学工作,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生物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过程和相关方法。应用探究教学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其需要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所接触,教学工作应当着力于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生物探究教学课堂中,需要担任教学工作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者这三种身份的工作。创造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把握其课程探究的深度,并对探究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教学情景,明确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进一步优化自身学习成果。比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知识中的“蒸腾作用”时,可以通过平日学生生活中,炎热的天气喜欢在树下乘凉的习惯,来解释蒸腾作用的具体意义。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来研究植物失水现象,进而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

二、将生物理论教学模式向生物实验教学方向改进

1.增加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生物课堂中的实验行为是提高学生对其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教学工作,而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一般只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生物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毫无帮助,而且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成长。而实验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从客观角度得到证实,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增加课堂学习中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引起重视。此外,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行搜集一些实验材料。比如,在生物课学习细胞知识的学习单元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在进行这项实验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行寻找观察所用的植物材料。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寻找植物材料时,应当尽量选择洋葱、大葱这一类表皮细胞比较易于观察的植物种类,然后组织学生完成整套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明显提升,并且能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课程知识的乐趣,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证明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有利。

2.将生物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拓展

初中阶段学生所进行的生物实验分为验证实验与演示实验两种,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基础生物知识以及实验方法,但若想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进一步提高,相关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尝试对实验项目进行一定拓展。比如,在初中教材实验中,有一项实验是研究酒精对跳蚤心率的影响。在这项试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在不同浓度的酒精下,跳蚤的心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人类酗酒对自身身体产生危害的反思。在完成这项试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烟丝浸泡出的液体来替代酒精,观察跳蚤在这一环境下的心率情况。经过实验证明,浓度较高的烟丝浸泡液确实对跳蚤的心率产生一定影响。在完成这项实验后,学生会对这种拓展实验模式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发现一些更多的实验拓展方向,这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生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培养学生日后的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生物教学实验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给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9-01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生物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包括执着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求真实证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等特征。科学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锻炼。所以教师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接受失败的洗礼,享受成功的喜悦,体悟探索的魅力,萌生和进一步强化科学精神。一是执着探索精神,科学实验经常会遭遇失败,多次实验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要鼓励学生决不轻言放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二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的灵魂,可以不必完全按照教材提供实验方法和过程,鼓励创新;三是求真实证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应坚持的可贵品格,不亲眼所见就不应轻信和盲从,任何结论的产生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得出,其设计、操作、检查、验证都应符合科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四是怀疑批判精神,书本上的结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不一定完全正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树立学贵有疑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怀疑批判意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课堂教学只局限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生物实验的目的只是用于验证已经形成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实验作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如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学习行为”一节“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涂有十字花科植物汁液的滤纸和涂有芹菜叶、莴笋叶汁液的滤纸以及未涂菜汁的滤纸,放入从菜青虫卵开始隔离饲养的幼虫,观察、记录、对照其过程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记录,理解掌握先天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这样学生不但能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科学方法

观察是实验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科学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取得的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能重复的结果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实可靠的结果;二是要注意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的顺序,要将理性思维贯穿于观察的始终;三是做好观察的记录,记录必须真实,不能随意修改,更不得以现成的结论代替观察的记录,对于与预想的效果不同的实验结果,更值得认真记录,教育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在反复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这正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四是要善于捕捉实验过程中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深入思考,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观察是我们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要尊重观察所得到的一切,不能以主观意图进行篡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科学品质

生物实验中要重视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共同参与实验过程。在交流中不但要注意语言的沟通,更要将各自形成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小组实验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要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又可以实现的实验课题,明确选题目的、阶段目标、步骤以及实验器材等,各成员在小组上发言,提出不同意见建设,共同进行修改完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适时进行点拔引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如做“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实验的设计,同学们相互合作,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做实验。通过多组实验反复论证得出结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锻炼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在做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实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探索其他实验方案。将全班学生分组活动,发挥各自的作用。学生在小组中的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信息,提出的方案很多:①用棉花塞替代鹅颈的弯管直接塞在瓶口;②直接密封保存等。最后,学生对以上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抓好生物实验教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的科学方法、交流协作的科学品质,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小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世纪60年代以前,科学素养的教育不受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公民成为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的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科学现象和问题成为常态,进而在基础教育中发展科学素养成为改革研究的热点。下面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维度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策略。

1 生物科学素养简介

1.1 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的课程指南,具体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的特点:① 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② 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科学知识和技能,知道科学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③ 能够用生物学知识作出个人、社会决策;④ 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提高生物学素养是基于未来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学习概念,也要知道生物学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不能过于强调概念识记,更要注重知识在生产实践、经济活动中的拓展应用。

1.2 生物科学素养的4个维度

BSCS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BSCS将生物科学素养分为4个维度(图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4个维度的生物学素养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物学素养。针对不同维度的生物学素养,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是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生物学素养的关键。

2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1 诱导前概念,暴露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生活经验,拥有自己对生物学事实的认识,这是学习科学概念前的基础,简称“前概念”。学生刚学习新知识前大多处于这一个水平,称之为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教师要研究学生起始的素养水平、教学目标要求的素养水平,并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诱导前概念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前调查或课前测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从生活中见到植物种在土壤中,从土壤吸收营养,故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疑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又如,在“呼吸作用”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包括:① 植物呼吸时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② 呼吸作用把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③ 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④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取能量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验或课前调查暴露学生肤浅的生物学素养,为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2.2 开展探究式教学,形成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的语言讲授过于肤浅苍白,难以转变学生错误的观念。学习者亲身经历猜想讨论、实验验证获得经验,这样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学生学会和记住了知识点,转化前概念形成科学认识,此时学生的水平处于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例如,针对学生的前概念“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土壤”,教师演示实验“碘液滴入米浆和土壤浸出液”。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土壤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接着,学生观察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两盆天竺葵,思考植物在光下生长较好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的,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意识到原先的错误观念,并形成“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初步认识。

又如,在“种子结构”一节教学中,多数学生认为种子只由种皮和2个豆瓣构成。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解剖菜豆、芸豆、花生、黄豆种子,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结构。学生进一步观察“发豆芽”的过程,分析种子各结构的功能。此处以生为本进行探究实验,学生主动发现、大胆猜想,形成对种子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当然,探究教学模式有多种,可按上述方法整合验证性实验进行探究,也可创设情境进行纯粹的思维探究,还可指定课题进行探究或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此时,学生虽不再处于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水平,但对于生物学概念,学生一般靠记忆而非真正理解,对概念内涵本质不能完整地概括总结,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教师应进一步引导概括,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

2.3 强化概念认知,促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理解和记忆,强化对概念的认知,建构生物学概念,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经历概念意义建构、概念强化、知识网络构建等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强化概念。例如,教学中常以“草兔狼”为例讲授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若只通过例子讲述概念还是抽象的,讲课时学生理解了,但长期看还是容易遗忘。教学中笔者把生态系统比作橡皮筋,用力拉橡皮筋后恢复,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用力拉断橡皮筋后不可恢复,说明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学生通过拉伸橡皮筋的例子,加深了对生态系统这一特性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更加深刻。

概念模型的建构和概念图的绘制也是常用的方法。① 在学习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画出动植物的细胞进行标注,甚至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不仅形象反映细胞的特征,也是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概念反映方式。② 概念图是表征众多概念的一种方式,对于概念较多的章节,学生绘制概念图,可以整合学生已有经验,内化形成学生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形成概念网络,使得概念可视化。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强化概念,都是为了使生物学素养从功能化水平逐渐结构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4 全面拓展应用,发展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多维的生物学素养强调教学不能停留在生物学概念本身,还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概念在科学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践,甚至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情况,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全面的、多维度的素养水平。

例如,介绍“克隆羊”的诞生后,教师可以在克隆技术的发展应用方面进行拓展。培育多莉的技术也称为核移植技术,现今在哺乳动物的克隆上广泛应用。这不仅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拯救如金丝猴等濒临灭绝的动物提供技术。因此,首次应用克隆技术培育出非洲爪蟾成体的科学家约翰・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份殊荣。这样的教学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继续了解科学前沿发展的A向。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相关知识的科学发展历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教学中,介绍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在蔬菜瓜果的储藏技术方面进行拓展;还可以拓展工农业生产中的生物知识,如带领学生参观酿酒厂、农业种植基地,了解酿酒工艺、农业生态系统等;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决策,如学习“合理营养”中,让学生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实施。

3 结语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提出已久。但如何提高生物学素养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内容,值得教师进一步研讨,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篇6

科学素养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早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育的研究、理解和支持”,从而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其战略举措.美国科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描述性定义:科学素养指了解忽然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型”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科学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物理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方法、物理能力、物理思想和物理科学品质.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进行操作活动和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属于操作技能;受力分析技能,状态分析技能属于心智技能,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物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活动方式,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等 ;物理能力是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个体心理特征,物理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对知识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即成为能力.在我国普通教育中,物理能力包括观察与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学品质是物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因素,它与物理学内容和人们的物理学认识活动相联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政治思想.

通过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2000年4月总书记为中国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思想是包括物理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渗透在物理学内容中并在物理学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是物理学思想,其具有四个特征:创造性、科学性、层次性、指导性.

二、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定位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次变革.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它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在物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境、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观念

观念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的内部驱动因素,没有科学素养教育的观念,就不可能有自觉的科学的教育行为.树立科学素养观念单凭空洞盲目的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在对相关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上,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去把握,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信科学.科学素养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人格特点和对社会及教育发展能够充分的了解.

2.具体落实到科学训练教育中

(1)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例如,讲核能时,核能的利用易被师生重视,而它的污染易被忽视,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例,介绍核能的污染,再将核废料的处理介绍给同学们,并结合讲授核电站核污染的防护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认识到核污染的严重性和防护的重要性.

(2)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贯穿物理实验始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概括归纳出来的.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蕴涵着很多科学探究的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如: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先让光从空气中传播,再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射入,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然后随角度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变化,进而初步认识光的反射.接着让学生采用科学归纳法猜想发生反射的规律,学生有不同的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试验方案、验证猜想,最后形成科学结论;有的结论学生头脑中有定性的印象,可采用演绎推理法,如欧姆定律学生知道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有关,到底有怎样具体关系,学生可根据经验讨论、推理,形成假设结论,根据假设讨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利用此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本节采用控制变量法,可控制电阻 ,改变电压用伏安法测出电流和电压,或控制电压改变电阻测电流,最后形成科学结论.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获得科学研究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中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

用身边的器材或生活中常见物品实验,让学生一方面觉得物理知识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时,可用玻璃杯、水、海绵,杯子放在海绵上,倒入自来水,杯子在海绵上越陷越深,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或用身边的器材如铅笔,压在食指和拇指之间,体会手指的感受,认识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还有研究折射时,可在一杯水中放一支铅笔,观察笔好像断了,使学生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些难以控制条件,可变换思维方式,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由于匀速运动不好控制,所以实验效果不会太好,若抓住相对运动就可变动为静,只要表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是滑动摩擦力,可以这样设计试验:带有滑轮的木板用细线挂住悬挂在空中,物块用细线拉着绕过滑轮,细线另一端吊着重物,放开重物,物块就可在木板上运动了,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板测出木板静止时的拉力既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关的摩擦力与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很容易用实验验证.变换思维不但改变了实验的可视效果,而且改变学生思维习惯.让实验接近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将物理运用于生活.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

(4)课堂教学中让科学素养渗透到习题、小游戏之中

篇7

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

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我国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

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转贴于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三.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是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学生们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科学、技术与社会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86-01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重视并加强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生物现象和事实获得具体的明晰的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做“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中,发现有些同学在完成实验记录时,把浸泡在CaCl2溶液中发生离子交换后的根的颜色记录为“无色”或“白色”,这与事实不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这部分同学用未被染色的根与浸泡在CaCl2溶液中发生离子交换后的根进行观察,比较两者的颜色,于是他们也获得了根的颜色“变浅”这一正确的结论。而我们在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多年来一直坚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实情绘图,而且在图绘制好后,必须经教师检查“图”与“像”是否相符,然后才能移动装片。我们这样从小事做起,不仅是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的科学态度。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探求精神

长期的传统的生物教学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强调系统性、理论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去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概括生物规律,能力培养与科学素质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过程式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观察或实验探讨或讲解结论应用。即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主动探求新知识,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得出科学结论。然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新陈代谢概述”一节中关于“酶是生物催化剂”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一个过程式教学方案:在提出课题后,给出了必需的实验用品,在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实验,学生按实验指导用这些实验用品,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经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并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归纳,得出了酶的催化特性受温度、酸碱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和酶的催化特性具高效性、专一性的特点的科学结论。继而让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去分析、讨论人对食物的消化等实际问题,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还训练了实验、观察及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求索精神。

三、尊重生物现象、事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生物科学上,处处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构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由各种有机的结构有序组合成具备一定生命活动功能的细胞,然后;由多种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生命体的串讲,以及组成生命体的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得到的讲解,对学生完成辩证统一观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物质是发展变化的观点教育,从而为有关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的观点奠定了基础。我们还通过对全球生态资源问题的分析,使得学生懂得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并正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切实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才能从自然界获得更大更多的报酬。这样有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篇9

1.了解物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让学生认识科学价值、培养科学情感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其实用价值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才能使他们关心和热爱科学。由于初中生无论在知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学、自我教育能力都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把物理教学和社会实践紧紧结合起来,经常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建设中的巨大应用。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或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物理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的,也很容易转移的。这种不稳定的心态,要求老师经常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变幻莫测、趣味横生的小实验去深深地吸引他们,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接着学习声、光、热、电等内容时,由于这些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学生也能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兴趣。再后来,我们就会接触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这些东西不易进行实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兴趣就会有所下降。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比喻进行形象教学,这样做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合理教学,就能够促使学生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志向,进而培养他们爱物理、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深化学生的科学情感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生命。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中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再加上我们的初中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物理实验的功能没有能充分发挥。鉴于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开展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动手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深化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的科学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中学生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开始关心周围的科学,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见解,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由于中学生年纪比较小,阅历浅,知识也有限,思想上还不成熟,以及逆反心理的存在,所以他们有时候很容易产生片面的、偏激的反应。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明天能成为独立而又有能力的一代,教师必须让他们在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追求真理的品质。例如,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书本记述不相符的现象,这时,让初中学生难以辨别主客观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老师引导不好,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处于困惑的状态,以至于使他们感到物理的非真实性,从而挫败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志和决心。我们必须将热爱真理的教育融会于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真理的尊重、热爱和追求,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篇10

物理教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考的检验面前,除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外,科学素养也是近年高考侧重检测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在物理学史中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是记录物理科学发展历程的载体,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物理学的社会功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及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生动事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使受教育者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科学素养得到形成。正确理解人和物理学的关系,正确理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生发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

二、在物理实验中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实验是学生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方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一条最佳途径。比如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性、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性等,都是科学素养的范畴。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学生价值观的确定。所以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习的奥妙,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在实验中还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包含着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进去。

篇11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物理教材内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大纲将物理实验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之一。但由于物理实验考察只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并未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很多教师便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与科学素质,这导致很多初中生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动手精神。所以,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现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

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大多数中学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便导致大多数中学的体育器材、实验器材不足,多媒体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部分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完成,初中生很少具有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且,我国现今虽然要求初中实行小班教学,但一个班的平均人数还是高达40人。这样,座位靠后的学生因为观察不到教师的实验操作,便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扰乱了课堂秩序,使实验课教学效率极低。

2.教师不注重实验操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中考、高考,来提高国民素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措施使教师将“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改变为“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的结论,并没有注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顺序、方法。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提前检查好实验器材是否能用,就草率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操作,使得实验结果偏差过大,基本与教材内容不符,让演示实验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刚开始上课时,心里大都惦念着他们在休息时没玩完的游戏或者是没聊完的天。如果教师在这时开始讲课很容易使学生错过很多重要知识点或是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物理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相关性比较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恰当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模拟雨的形成》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说:“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六月的天,娃娃的脸’,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夏天经常下雨吗?”并通过这一生活实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进一步为学生详细地讲解雨形成的原理。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教师在讲课时规范课堂用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专业的用语,物理也不例外。如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对物理专业词语的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时刻为学生强调这些词汇的应用,让学生在平时逐步积累,让学生务必与日常用语区分开来,真正做到用语专业化。

3.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很多经典的物理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后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规律而得出的。因此,在物理实验中,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年纪还小,不需要对其进行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年幼时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想要改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刚开始实验时就对其严格要求,让其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要先测出物体的体积与密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始实验前向学生强调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要先将游码归零、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后再进行称量,并且在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等一系列比较容易忘记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称量计算平均值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科学素质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透镜》这一章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和凸透镜、凹透镜如何帮助人们矫正视力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初中是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简单生活现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让其不只学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还要积极发现、勇于探索他们身边的物理现象。

篇12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可见,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那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实验前善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学生虽然喜欢上实验课,但他们多数是以“玩”的心态,怎么才能让学生在“玩”中还能学到生物学知识,我认为老师们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验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任务一定要明确,而且可以检查。任务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而不同(填实验报告单、画图、思考题、粘贴、记录)。

例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如果你只是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一会老师要找同学拿着种子来说出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名称。”虽然布置了任务,但是无法检查每个同学是否完成任务,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偷懒。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或学生观察玉米种子时教师检查菜豆种子,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玩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可以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如“观察蚯蚓”的实验,可以布置不同的同学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夏天大雨之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蚯蚓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别蚯蚓的前后端吗?依据是什么?

4、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前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验中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技能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2、制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有哪些?”时,我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在初一上学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这样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了“骨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假设,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少许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盐酸溶液,同时产生气泡。在这两个实验的启示下,学生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四人小组,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这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验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后善于“迁移拓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质量分数15%的盐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你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宇达.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4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