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商管理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商管理概念

篇1

精明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发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甄选关键要看应聘者能够做什么,有没有掌握娴熟的、与卓越工作绩效直接关联的管理技能。由此可见,高校在大学4年间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培养,增添他们求职的砝码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概括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正是在管理技能培养上存在很大不足,才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求职的窘况。

首先,目前高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擅长“研究”管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在高校执教,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主要是由科研、论文、职称等一些学生并不在意的因素来衡量,所以,许多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才华都陷于一种被动的学术研究之上,教学反而被边缘化了。可见,高校缺乏擅长或者愿意关注管理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师;其次,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无休止的理论讲授与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对管理技能培养的植入严重不足。很少有专业教师愿意把学生组织起来,把单纯的“说教”转变成倾听、引导、提醒、评价,把专项的管理技能培养植入课堂教学,使之与理论讲授形成有效的互动;第三,课程体系中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课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是按照管理科学的学术体系,而不是按照管理技能体系来设置的。虽然若是教法得当,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项管理技能的分解训练与开发,但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没有设置综合性的管理技能培养课程来提升训练与开发的总体水平,从而形成了管理技能培养体系中上的又一“断层”。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在毕业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第四,对隐性课程的利用相当不足。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等,这些都可以规划到隐性课程的范畴,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是,高校包括理科、工科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对这些隐性课程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同样的低水平层次,并没有完全把这些隐性课程纳入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挖掘它对管理技能培养的独特内涵。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与其他专业一样,对“努力学习”的认识就是坚持每天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发愦图强”。

     要知道处在这样的学习层次上,将来一般是做不好单位上管理工作的;第五,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能出于人才培养成本的考虑,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及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安排模拟实验,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管理知识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应用的机会。即使有实验环节,也是一些层次低,内容比较陈旧的实验。最严重的是管理模拟实验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翻版和延续。学生在实验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操作程序,难以起到培养管理技能的作用;第六,实习进程难以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足够的现实平台。实习几乎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鸡肋”。实习的时间比较短,安排不合理,关键的是缺乏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没有多少企业和单位愿意接收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实习。因此实习的形式往往就是在学校看看录像,或者到某个企业听听报告,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实习当成了被动完成任务。

二  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培养,那么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注重管理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应当寻找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弄清楚什么是管理技能以及它有一个怎样的分类体系。

目前,最经典的管理技能分类体系由罗伯特卡茨1955年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_文中勾勒出来。他从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角度考虑,将所有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划分为居于3种不同位级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管理者对某项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具有更加显著的意义,因为他们要直接管理好员工,必须熟知员工所做事物,从而做到由“事”及“人”。

    人际技能是与人共事,理解他人,激励与领导他人的能力。许多管理者虽熟知技术事物,但不善通过管理他人而实现组织目标。例如,他们不善于倾听,不善于理解别人的需要,或者不善于处理冲突,常常使组织陷于内耗困境。由于管理者是企业向心力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因而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这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技能,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例如,面对困难,管理者必须看透问题的本质,做出周延性的思考,搜索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估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概念技能是高级管理者最迫切需要的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思考及执行的能力。管理技能学说提出的背景人们并不陌生。

    当时,美国企业界泛起的一股搜寻“理想经理人”的狂热。人们认为一定存在拥有某种性格特质的人最适合担任经理人,只要甄别出这种性格特质,然后按图索骥,企业就能找到理想的经理人。罗伯特卡茨敏锐地发觉到,许多企业强烈地执着于寻找类型化的经理人,以至于他们只盯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或素质,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个人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情。因此,他提出了“管理技能”学说,试图消除“特质说”给人们带来的误导。在他看来‘技能”指的是一种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能力,是行动最直接的引导者;这种能力要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展现,并不仅仅蕴藏于潜能之中。因此,根据可以观察的管理技能来评判一个管理者,比根据他表面上的性格加以评判更加有效和可靠。

三  构建新模式的主要措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学说,具有稳定性和高度能动性的管理技能与真实世界的管理实践最为近缘,以至于在外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必然能以较大的概率转化为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实践。而且就专业特性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比起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管理类专业更强调抽象意义上的管理。所以,新模式就是要突出对管理技能的培养,要视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为既彼此区分又相互关联的3种不同位级的要素,把三要素合成一体的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技能包”作为高校所要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并将该总规定的主旨内化到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介当中去。当然,要构建新模式,免不了要从目标设定、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习等方面入手。

(一)瞄准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设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不存在,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公司、企业等单位。所以,新模式不能再像传统模式那样空谈“高层次、高级别”也不需要追求什么“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在笔者看来,在当今的教育格局和态势下,这样的目标已经超出本科教育功能的范畴,而且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传统培养模式的目标也已经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往往只是“设”而不“达”倒是有不少浮夸之嫌。如果奉行务实的风格,新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简单描述为:培养熟谙现代管理理论、原理、方法和企业经营管理趋势,并具有娴熟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和一定概念技能的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笔者以为,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关键的原因是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低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从而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而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容量相当有限,而且他们一般是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高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

(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获取管理技能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都是关键。为了给新模式提供师资保障,可以以学校的名义积极与校外各种企业和实体接洽,在信息、关系、商谈与担保上为专业教师提供支持,安排专业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咨询顾问、挂职锻炼或者直接参与运作。毕竟在其中所获取的管理实战经验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与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构成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资质”。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在企业中担职,也正是这个原因。还可以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培训界的交流和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界应该说在对学员的管理技能与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更懂得如何抓住那些最关键的管理要点,如何培养那些最切实际的管理技能,这些资质和能力正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缺乏的。最后要补充的是,如果在激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获取管理技能培养的资质上已经做足了工作,还可以聘请有丰富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又有良好表达能力,而且愿意展示自我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授课,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他们的训练和点拨。当然,也可以直接引进擅长管理技能培养的新教师,而不是那些只会写论文的。

(三)采用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管理技能培养提供支撑模块一门课程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门管理技能。目前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每门课程对管理技能的指向性不强。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新模式,需要把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4个模块,分别主要负责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以及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就可以规划进技术技能模块。据笔者的研究,这个模块所容纳的课程最多,都是重在培养技术技能的;企业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等课程可以规划进人际技能模块;战略管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企业诊断等课程则可以划入概念技能模块;管理思想、管理学可以划入综合管理技能模块。

4个模块的课程只要相互分工协作,并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内化到学生身上后就能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技能。有两点值得补充:一是考虑到技术技能在管理技能中的显著地位,新模式必须格外关注人际技能的培养。显然这种技能光依靠几门人际技能模块的课程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必须开发一些重要的隐性课程。例如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参与技能竞赛、竞聘与担任团委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社团与俱乐部等等;二是考虑到管理思想、管理学两门课程有较强的学术味,所以还必须开设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这类以实训而不是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来帮助完成对学生综合管理技能的培养。

(四)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

不能否认,无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所以笔者以为,新模式“聚焦管理技能”的理念仍然要在课堂教学上得到贯彻。与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新模式采取的是情境导入、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训练。例如,其中的情境导入在实质上是案例教学的延展和深化,要求教师能真正将学生导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并且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言行加以观察与评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项管理技能的目的。管理游戏就是一种以管理为主题,以游戏为形式,以培养为目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欢愉、激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体味到管理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原理和规律,同时也可以暴露自身行为的优缺点,并通过别人的参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技能状态。角色扮演是为了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教师临时分派角色,让学生即兴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掌握管理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感受。例如在市场营销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推销员,在商务谈判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公司的谈判代表,如此等等。

除了上述教学方式以外,教师只要有足够的激励和职业素养,还有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例如展现标准操作规范的视频演示,针对管理工作中那些尚无定论东西的课堂辩论,拟定行动计划的小组合作,带有模拟性质的管理情景剧等等。教师必须记住,有时课堂教学“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利用实际上形成了“讲授+训练”的课堂模式,能够真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并能增加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增强对企业管理情境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的目的。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室的模拟演练是培养管理技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主要是在实验室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经营环境的设计和仿制以及提供各种决策参数,让学生置身一个模拟的经营环境中对经营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决策与操作,从而达到培养管理技能的目的。所以,新模式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案例讨论室、体验式教室、实验室、计算机、软件系统等基础设施投入的数量、质量与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管理技能培养的物质平台。与此同时,要指派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实验指导教师,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控、管理、评价和纠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实验在管理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六)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

众所周知,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检验、巩固、运用在校所学知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适应管理角色,在真实世界中进行培养管理技能、提升职业水准的绝佳机会。

所以,要构建新模式,就必须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习在新模式中的显著地位。一般院院校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派出有谈判技巧的外联队伍,以校方的名义,在社会上广泛搜索和接洽目标企业,建立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要特别注意设计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也要提供某种程度或者形式的担保,为实习单位打消疑虑。实习基地不能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或者是听听报告,而是要让学生参与他们日常的管理事项,在具体的岗位上接受具体的任务,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机会。学校也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假期或者毕业实习期间发挥自己的力量,主动联系公司、工厂、商场、超市等等单位,去从事财务、策划、人事管理、市场推广与市场调查等活动,深度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尤其是其中的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为毕业后的职业搜寻奠定直接的基础。当然,为了提高实习期间管理技能培养的效果,除了创造实习条件之外,还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组织尤其是控制,做好计划、动员、解释、引导,尤其是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篇2

供应链管理归根到底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强调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一是建立智能化责任区监管模式。智能化监管就是通过工商综合管理系统的智能功能,自动建立实施计划,把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的、新设立的、被查处过的、被举报的、列入年/季/月度工作计划的、参与各类评比的、信用等级低的、发放过行政指导等类型经济户口自动添入计划,并组织开展监管工作。每月应保持固定数量的巡查量,若巡查量不足,系统可以随机添加任意户口;对于近期该责任区存在问题较多的,相应增加巡查数量,反之则减少巡查数量,同时保留原有手动添加功能,责任人在巡查中发现其他问题也可手动添加。开展巡查后,将巡查结果录入工商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结果比对给予相应信用分值增减,巡查结果同样共享其他业务工作。若巡查发现案源,则直接转入行政处罚模块;若是被举报的,则直接反馈给12315举报申诉模块。这样可以使工商综合管理系统各模块的信息通过共同的数据库实现共享,减少重复劳动。二是发挥系统具有的决策支持作用。工商行政执法监管工作一直都是以自上而下为主开展的,往往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上级通过文件逐级下达到基层,然后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项整治、自查自纠等,这固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基层发现的很多共性问题往往无法迅速上传,领导层无法从全局上将共性、难点、突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工商综合管理系统应该具备决策支持功能,既能上传基层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又能下达决策层的指令。这样做出的决策既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又能起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二、第三方物流理念的运用

第三方物流的实质就是物流业务外包,集中精力做好主业,把其他繁琐业务委托给相应专业化机构,进而提升工作效能。

(一)建立公证协调机制,快速取得电子证据。今后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将逐步加大,如何有效并在第一时间取得电子证据是案件查处进度的关键所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公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由于网络违法行为的时空差异,在违法当事人不配合调查或急需取得电子证据,通过公证机构对有关证据进行公证固定,是获取电子证据更有效的途径。因此要与公证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快速公证经济违法证据协调机制,简化委托审批流程,实行统一委托,加快电子证据公证速度,进一步提高查处网络经济违法行为工作效率。

(二)外包信息管理业务,将工作重心转到监管层面。目前,我省工商信息管理办公室(信息中心)已更名为网络经营监督管理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这就给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重点转向网络监管层面。如何继续做好原来的信息管理工作,又抓好网络监管的工作重心呢?实现外包信息管理业务是一种较好抉择。具体做法是允许县级局有选择地将设备维护、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策划、业务软件开发等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电脑公司或软件开发者进行专业保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效,而且可将信息办从众多繁重的事务中解脱,缓解人手不足的现状,集中更多精力开展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管效能。工商干部在监管软件应用上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其提出修改意见,更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三、准时制理念的运用

篇3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篇4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篇5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属于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具有管理学的共同特征,能够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了解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体与客体错位问题。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与转变,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公共管理的产生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对政策、经济、法律等方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绩和服务品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体,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调节和控制公共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共管理体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行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门。工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制定,保证企业的生存和顺利发展。作为管理学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稳定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对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2]

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的领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对公共领域负责,涉及的内容是公共问题。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领域,是以企业为基础,具有竞争性的工商企业。公共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公共问题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工作中广泛受到公共性影响,且具有不可分性,又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一般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包括环境问题、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公共问题造成的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单一个体,更多是对团队或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领域则与公共领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对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其基本性质存在差别。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处理,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要想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公共资源控制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享有资源的合法资格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归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实现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强、强直性强,不受任何约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控制。政府财力是公共财产,是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基础。最后,自然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也属于政府资源,包括国土、矿山等。工商管理的主体是非公共资源,其具有的权力是私权利,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力量。企业是一个能够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其私权利包括约束力和产权。企业的私权由私人享有,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工商管理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来源与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资汇报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临市场竞争,更注重企业生存和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目标不同

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公共利益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也以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指标。公共管理更看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化分配,促进社会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组织的管理,其目标是追求私人领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体是经纪人,以市场规则为基本准则,被市场规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私人利益的扩大化。虽然工商企业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众事务的管理,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其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据法律的权力和条款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划分责任,力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遵循法律法规。第二,法制监督。公共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下进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这种规范只是外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还存在隐性约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控制、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手段实现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管理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例如组织问题、监督问题、执行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间的共性问题,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范畴内,二者在管理本质、管理领域、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区别,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问题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工商管理愈发显得重要。工商管理肩负着市场监管、保护权益、健全体制等重要职责,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干预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树立了他们良好的思想,故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了解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工商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从而使工商管理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工商管理历经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在不断地优化中,被赋予了更丰厚的内涵同时肩负着更多的职能,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具体表述如下: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工商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通过行政机构依靠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是一个体系,包括商品、生产、批发及零售等诸多要素。行政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地运行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它几经波折,直至21世纪工商管理行政部门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体制,并逐渐形成了富含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理念体系。新的历史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挑战,重新审视管理对象及环境的变化,主动参与相关改革建设,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监管领域,包括对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的监管,有目共睹的政绩为工商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影响了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保障了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可持续性。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

在我国的经济市场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清晰定位工商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有针对地发挥这些作用。虽然经济市场在运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任由经济市场自由发展,对经济行为和现象不闻不问、放任管理。假如经济市场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那么市场经济也就难以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活动日渐频繁,大量外部资金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做支撑,那么我国经济就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由此说来,工商管理扮演着市场经济保护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应着眼于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上,指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扩大经济主体的受益面积,刺激他们向社会反馈更多。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需要履行为管理市场经济提供依据的职能,避免商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迷失方向,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二、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着责任,成立的初衷决定了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

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和监督制度,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行环境。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商标注册及使用权。商标是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主要标识,代表了某个商户长期积累的形象。工商管理对商标注册及使用权的保护,能够有效保护商户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就侵权行为作出处理,维护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拥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二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工商管理严厉打击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抵制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现象,优化了经济市场投资环境,维系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以及诚信,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同时,工商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还对信息传播进行了控制,整治了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净化了广告市场环境,规范了信息传播行为;三是监察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面临着重重问题和挑战,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工商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实践摸索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发挥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能够保护合法权益。

除了上文提及对商户权利的维护,工商管理还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提升自身执法力度等途径,担任好消费者保护者重要身份的同时维护了我国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工商管理的本质特征使其与消费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以关注民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化自身的市场监督、管理、引导职能,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及时对消费者在商品、服务、食品等经营中的投诉进行处理,利用群众的视角完善整个监管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或公司的自律性,促进他们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维护了经济市场秩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健康与安全成为了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给予了工商管理部门足够的行政权力,加强了它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监管、引导体系,强化了工商管理的职能,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管理特性,实现了工商管理与消费者管理的融合、统一,从而发挥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工商管理能够健全市场体制。

工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历史的沿革不断创新与优化,能够健全市场体制,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一方面工商管理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减少了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健全的市场运营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了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价格宏观调控,促进稀缺资源集中向利用效率高的企业或机构流入,大幅提高了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有效传导并落实国家出台的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市场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却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调控,只有这样,整个经济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若要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要经过市场进行传导和实施。工商管理始终与经济市场关联在一起,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有组织、有目的、有依据地对产品供求、服务价格等进行调节,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对经济的稳定、顺利运行产生了积极效益。

三、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基于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以下几种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自身服务体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最直接的经济载体面临着人才、资金、税费等诸多问题,其本身的发展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新的时期,工商管理行政部门必须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关注我国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明确市场监管需求,重视对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注册程序、拓宽资金来源、升级服务项目、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转型期所面临的重重问题,扮演好企业发展助推者的角色,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工商管理要全面落实国家政府赋予的职权,大力推行行政指导,积极打造利于经济发展的柔性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有效地将发展、维权、执法与服务四项基本体系结合起来,倡导民主化、自主化、引导化管理,尽量采用软管理手段如教育、告诫、引导等实现对企业的柔性管理,辅导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他们主动约束自我市场经营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尽量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应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拓宽自己的行政管理视野,积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事件,及时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披露,切实将管理渗透到各个行业,实现服务管理体系最优化。

(二)引导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俨然成为了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工商管理本身的管理职能为依托,对企业信用进行全面评价,指导行业协会、业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监管,打造体系化的社会监管模式,利用示范作用不断壮大企业队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市场经济主体连成一片,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传导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信息,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用对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税率支持,带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树立市场经济活动各方的诚信意识,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监管力度,主动披露企业的相关违法行为,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公示在网络上,增强民众对工商行政执法的信任度,加大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促进我国良好的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不仅是工商管理强化执法、优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实现信息化,通过网络化、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转变传统单一的人工操作模式,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发挥的必经步骤。总之,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市场经济变化风云莫测,笔者有关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未来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工商管理,并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更多优化工商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晓波.刍议工商管理与当前经济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4.2.

[2]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9.

篇7

(二)系统性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篇8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属于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具有管理学的共同特征,能够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了解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体与客体错位问题。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与转变,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公共管理的产生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对政策、经济、法律等方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绩和服务品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体,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调节和控制公共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共管理体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行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门。工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制定,保证企业的生存和顺利发展。作为管理学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稳定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对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2]

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的领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对公共领域负责,涉及的内容是公共问题。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领域,是以企业为基础,具有竞争性的工商企业。公共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公共问题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工作中广泛受到公共性影响,且具有不可分性,又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一般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包括环境问题、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公共问题造成的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单一个体,更多是对团队或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领域则与公共领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对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其基本性质存在差别。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处理,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要想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公共资源控制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享有资源的合法资格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归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实现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强、强直性强,不受任何约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控制。政府财力是公共财产,是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基础。最后,自然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也属于政府资源,包括国土、矿山等。工商管理的主体是非公共资源,其具有的权力是私权利,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力量。企业是一个能够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其私权利包括约束力和产权。企业的私权由私人享有,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工商管理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来源与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资汇报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临市场竞争,更注重企业生存和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目标不同

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公共利益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也以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指标。公共管理更看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化分配,促进社会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组织的管理,其目标是追求私人领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体是经纪人,以市场规则为基本准则,被市场规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私人利益的扩大化。虽然工商企业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众事务的管理,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其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据法律的权力和条款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划分责任,力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遵循法律法规。第二,法制监督。公共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下进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这种规范只是外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还存在隐性约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控制、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手段实现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管理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例如组织问题、监督问题、执行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间的共性问题,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范畴内,二者在管理本质、管理领域、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区别,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问题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篇9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毕业生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只有越来越苛刻才能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供应量继续飙升导致大学生收入降低和就业难的状况加剧。对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情况而言,形势异常严峻,并且还有大量大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该情况令人懊恼不已。

 

1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现状

 

1.1 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有很多学者已提出来,大学目前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重点把握对人才需求的特别培育。有文献曾说高等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因素,工商管理具有日益庞大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规模,已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竟然高达82%。有学者在7年前就已提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和主要培养类型的热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特色模式,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出现教育雷同,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目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都很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实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普通院校更不用说要培养国际化的经管人才了。

 

1.2 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也是近几年开始火热的话题。因为就业率是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之一。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的就业问题慢慢的出现问题且情况愈演愈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凡是关注此的各界纷纷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对大学生,尤其是工商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顺应三个思路。什么是就业能力理论,如何科学有效的界定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原则、因素等。其次就是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最后通过量表等实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2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步骤,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学生满足工业和商业管理需求并没有一个科学可参考的文件或方案。社会主导,也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素质缺失。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有利有弊,比如它导致学生去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过于追大众文化等。目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改革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时刻警惕。因为曾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其中包括工商类的大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热于追求,因为工商管理类整天和利润和财富等字眼打交道,过早的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貌似十分重视引进最新的理论和西方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再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置课程或基于国外最新的成果和经典成果修改所学。在人有我无的阶段,我们可使用这种比较原始且投机性的方法,先引进来,在革新。一系列的方式的确推动了我国的工政管理教育水平。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是那么完美,借来的东西当然需要完善。目前的教材有的来源于国外,案例研究也是国外比较经典的案例,但是工商管理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首先国外的案例情况在我国,可能因为政策法规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借鉴;其次因为案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时效性就有待考代。

 

3 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态势愈来愈严重,国家相关的职能机构必须严格限制招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制学校在培养中的成果和质量。学校也要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是大规模招生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淡化,相反要培育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注重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找准培养学生的精确定位。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也要下到基层去现场管理,现场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高高在上的学习。

 

3.2 优化工商管理类教师团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深刻哲理。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是高质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保证。高校教师的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我国211学校的大学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普通本科类的学校教师至少需要硕士学历。在高校老师的学历上,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的资格。但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的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出来后再次进入学校,原本老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并不足矣支撑有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教育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师资队伍。首先是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学校,当然这些老师的受教育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其次是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学院或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的教师,让大家实际的感受到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养成过程。最后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实际的企业历练机会。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40.046

1 工商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

1.1 工商管理工作相关内容

工商管理是指工商管理职能部门通过行政、法律等方式实现对市场经营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服务,进而达到确保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工商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制度和完善工商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企业能够依法合规登记、注册及经验,通过质检有效监督和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第二,根据合同、商标等有着法律效力文件要求维护市场主体切实利益;第三,服务和指导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日常经营;第四,对于一些破坏市场秩序、稳定或滥用市场支配权等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有效执法确保市场稳健运行。

1.2 工商管理工作相关特点

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是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要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和方针。工商管理工作主要具有程序性、综合性、系统性等几个鲜明特点。具体来说,工商管理工作可以被视为一个统一、全面的管理过程,与市场之间并不是隶属关系,必须按照设定的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内容,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2 企业转型的相关概念

企业转型是指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完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自身内部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必须积极关注工商管理工作,这是因为工商管理工作不仅能够起到对企业主要经营模式进行规范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对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进行遏制并改善,规范市场秩序,在保证企业成功转型的同时还能够向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带来的影响

3.1 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相当一部分企业都进入了转型阶段,如果企业不进行顺利转型就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工商管理工作是工商管理人员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基础,通过为各个市场主体规定合法权限,对市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在转型阶段能够开展多样化的经营、管理以及竞争活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企业不懂法律、法规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能够上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充分树立起守法的理念,为转型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同时,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够有效控制和防范恶意的违法、违纪等行为,通过依法严厉打击某些非法的竞争行为,从源头上消除一些不法分子的不良念头,净化市场,使市场更加稳定、健康、平衡,为企业良性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工商管理还能够通过国家相关政策保护一些企业,使这些企业在转型阶段充满信心,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保障。

3.2 为企业发展提供理性指导

进入WTO之后我国企业与国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在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上过于混乱,不能够实现顺利转型,不仅会直接增加企业运营风险,而且从宏观上还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容易使我国市场陷入不利地位,进而对我国市场经济整体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工商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能够通过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各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以及市场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针对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因素寻求有利于企业稳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论及技术,为转型期企业提供正确指导和帮助,确保企业顺利度过转型期。以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工商管理部门为了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采取学习型组织管理、柔性管理、外包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的方式帮助企业开展相关工作,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从宏观角度出发,工商管理部门主要是依据市场主体经营管理行为对整个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来有效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合法竞争,使市场主体的各种活动能够被限定于合理合法的范围。对于转型期企业来说,全面推进工商管理工作通过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市场压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寻求新的机遇,对我国企业整体进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为企业顺利转型起到有效服务作用

全面推进工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对转型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使企业稳健发展的助动力。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工商管理部门都开始重视对转型企业的配套服务工作,服务内容日趋完善,很多转型期的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与支持下都在积极实现转型,不仅能够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而且还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工商管理部门在为转型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自身良好服务意识的形成以及工商管理工作和服务支持工作的契合度,尽可能地将服务、教育、宣传等工作能有效融入工商管理实际工作中来。此外,很多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服务工作过程中都能够做到始终遵循国家发展相关政策,在服务过程中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促进企业能够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为企业顺利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关于通过工商管理促进企业转型的一些建议

4.1 建立健全企业转型相关政策体系

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政府的代表,应当从国家发展计划和长远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是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在推进企业转型过程中都能够始终遵循国家发展相关政策,对企业提出一定要求,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但是单纯遵循国家相关政府还不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对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转型相关政策体系使企业转型有章可循,使企业转型战略能够与国家相关政策内容相匹配,促进企业意识到自身转型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土地控制、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信贷税收等与企业转型联系紧密的相关政策建设上必须有侧重点,通过仔细研究成功预见、规避与有效释放政策法律的风险,在相关内容设定上要充分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使企业在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维护切身利益,而且还能够从国家长远利益和整体计划角度出发积极主动与国家发展政策贴近,进而促进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顺利转型。

4.2 优化工商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工商管理部门在促进企业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转型相关政策体系等方式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等方式做好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力求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控制和防范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对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对各类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对于一些资质、运营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给予鼓励,对于其在转型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必要时应当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为其答疑解难,做出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促进企业顺利改革和发展。而对于一些发展水平不达标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也应当及时提示其不足之处,对其运营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不予登记。如果这些企业仍然不按相关政策运营,可以通过给予其相应惩罚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这样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重视自身运营是否合乎相关政策法规,使其能够合理竞争,而且还能够间接提高工商部门的管理效率。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还应当深入探究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相关内容并与自身管理充分结合,积极扶持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为企业能够顺利转型提供一定保障。

4.3 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服务职能

要想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服务职能,工商管理相关部门可以从服务行政理念的树立、人才培训、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规范行政执法几个关键点出发进行完善。第一,工商管理部门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服务行政理念,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完善。领导层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加大对树立正确服务行政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工商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服务行政理念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进行提高,进而推进依法行政,尽可能地优化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二,工商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为转型期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的方式,着力提升各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工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基层干部管理实务培训班以及企业家俱乐部等方式促进转型期企业领导层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权威人士进行企业管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特种岗位、学历教育等培训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提高;第三,工商管理部门应当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完善,不仅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善企业信息收集与预警机制,提高工商管理部门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而且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定期为工业企业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第四,工商管理部门还应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自身的控制和管理力度,杜绝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一旦出现此类行为单位要落实到个人并给予严惩,全面实现绿色行政执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的服务职能。

5 结 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在这个环境下蓬勃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环境的实际需求做出必要的调整,积极转型。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促进转型企业合理竞争,而且还能够维护市场整体秩序。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一定措施重视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为转型期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喜英.简论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和服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

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我国的会计工作呈现出了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成为会计人员完成数据核算工作的主要工具以后,会计人员开始对企业的财务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关注。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要求工商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自身的工作重点进行转移,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

一、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的主要概念

管理型工商管理会计,主要指的是一些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而借助管理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预测、监督、分析、评价和总结的会计人员。这种新型会计人员的产生,可以被看作是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以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速度和工作的精确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传统用工作模式下的一些较为繁琐的问题以后,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问题和财务总结等多项内容之中,在会计人员参与到这些事物的管理工作以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核算型财务会计的主要缺陷

通过对核算型财务会计在新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缺陷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从跨级工作的侧重点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需要在尊崇工商行政管理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记录,并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上报给工商管理部门。这种工作模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模式,从工作模式来看,核算型财务会计人员在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障的基础上,还要让财务报告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从财务管理会计的工作实效问题来看,由于这一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过去的财务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会计模式并不具有前瞻性的优势,随着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一会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二)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主要优势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直观化反映,是管理型财务会计模式的自身优势的一种表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总结是这种新型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侧重点。在对这种新型会计模式应用到工商管理部门以后,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按时提交企业财务报表以外,还要为相关部门提供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资料,以便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因而工商管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在新型会计模式下,工商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对过去的财务工作进行总结以外,还要通过对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控制监督的方式,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会计的转型,也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

三、促进财务会计人员转型的措施

(一)对监管机制进行完善

对自身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行发挥,是工商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了对自身的换立职责进行充分的发挥,工商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管。但是从我国工商部门的企业监管机制建设情况来看,我国的这一机制还在财务分析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型工作来看,企业监管机制是管理型管理工作的一大主要影响要素。为了对企业监督机制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财务分析措施进行完善。在构建财务分析机制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从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入手,对硬性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让监督机制的针对性得到充分强化,第二,在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管理财务方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便帮助企业对财务预算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充分解决,第三,为了对监督机制的实效性M行提升,工商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方式,对工商管理部门内部的监管工作进行强化。

(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

从工商部门的会计转型问题来看,管理型财务会计在未来的工作中除了要对会计核算能力进行充分了解以外,还要对企业的管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解。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会计转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进行提升,在对会计人员培训机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工商部门需要将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看作是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要素。要通过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应用,对财务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在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商部门也需要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时期的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财务会计管理观念和监督机制等因素尽心挖山的基础上,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是促进会计人员转变的一种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裴昱.试论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135-136

篇12

工商管理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是工商管理课程的核心,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设计工商管理课程可以充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2.工商管理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课程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情况下拥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结构,而且大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涉及广泛的内容体系,综合性比较强。其所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定律、原理以及理论,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感性层面,设置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于课本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不符合学习的目的,不利于进行社会实践。

二、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

课程是信息、知识以及经验的有效传播途径。合理开发以及有效运用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工程管理的目的。我国目前的大学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科层制教学方法,教师具有单主体性,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地位,而教师是主动管理的执行者。在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体系中,教师在科层管理中处于最底层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课程执行权,但是在选择课程资源时的权力非常小;因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不具备积极学习的动力。同时,工商管理课程中知识一般是单向沟通的,实施课程时应采用的是具有一定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教学方式。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课程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但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其他能力,比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则必须加大双向沟通模式的使用力度。

三、我国工程管理课程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课程进行调研,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以及划分非常不合理

工商管理既属于一级学科的范畴,又属于二级学科,课程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管理等许多领域,但没有处于核心地位的主线课程,这样就导致了培养能力和目标非常模糊。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课程存在划分过细的情况,导致了一些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重叠的现象,根本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形成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主干课程采取平行设置的方式,使得主干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违背了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递进。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只能低层次掌握知识,不能满足工商管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依照工商管理硕士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符合现实企业的要求。在人才的定位方面,着重于综合管理方面的才能,这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大都内容陈旧、落后、更新换代慢,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教育方面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很多课程内容不能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过多、过细和过窄的缺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制定统一的教科书,使得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专业课过专,而基础课又非常狭窄,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一直是培养进行教学以及科研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模式大都是以理论为核心的,要求每个课程都必须系统和完整,这样就导致了前面所说的很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形成完备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2.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

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都有非常完备的课程体系,但是这些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的教授。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也是对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一般不涉及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二是,缺乏改革的动力,没有充分掌握一些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虽然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时间知识,所以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大都感觉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没什么作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工商管理课程的这种体系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教授为主,方法十分单一

当前的教学硬件设备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教师的上课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一张嘴、一本教材加一个U盘”,是当前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教师系统讲授仍是现在课堂的主要模式。虽然许多教师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提问的次数,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就总体而言,教学的方法十分落后和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牵着鼻子走”,即听讲加记笔记仍是课堂的主要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了不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可否认,系统讲授的方法能够透彻的讲授理论知识,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将知识记住后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不符合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培养目标,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4.忽视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新特点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突出学习特点,他们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在就业压力面前,他们的学习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1)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喜欢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并且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目的性越来越强。他们往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许多大学生并不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还参加第二学位的学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参与一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竞赛等等,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已充分意识到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课堂知识(3)实践性不断加强。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强化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4)更加具有创造性。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创造欲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却没有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学习新特点,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培养目标也得不到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对工商管理课程加以改革和创新。四、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

1.对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进行改革的研究

研究工商管理课程目标价值是为了研究如何课程领域实现教育价值观的目的。舒伯特在课程论方面是权威专家,他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了四种类型,包括“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行为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拉尔夫.泰勒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得以改变,其目标应有利于指导教学和选择学习经验。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对学生养成何种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指出该行为的内容和应用领域。实际上,开发课程时只依据某一课程目标是背离教育价值观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职业人,而应包括健全的人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应采用多元化的模式,将各种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研究课程目标的来源

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选择应严格依照目标进行,也就是说有何种目标,就有何种内容,目标与内容必须达到一致。泰勒把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有效来源,这也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目标来源的框架。

(1)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需要。依据学校的社会需要和功能以及知识学科的不同性质,在课程的选择方面存在六项原则,其中第一和第二位的是:有效和内容和与现实相一致。

(2)学科的发展需要

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学科知识的发展。课程目标与学科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学科本身的专业作用,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学科中的整体教育职能,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既满足个人的需要,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进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改革一样,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改革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单纯“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或者“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整体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和目标要进行改革,使其既满足工商管理类学生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工商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以及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并尽力适应其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任何偏离学生特点的工商管理课程,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研究选择课程内容的取向

组织课程内容的准则主要涉及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准则整合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1)整合性

整合性要求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横向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形成统一的观点,并用自己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会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应考虑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在使学生形成相应概念时,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概念与其他概念以及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概念,逐渐形成统一的技能、看法和态度。

(2)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采用直线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陈述。比如,如果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课程目标是准确把握“审计”概念时,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安排上,就应使学生在课程的各个部分有机会反复和连续使用这个概念,这样就能达到准确把握概念的目的。

(3)顺序性

顺序性是与连续性密切相关的,但是它又超越了连续性的内容,它不再是简单的强调重复,而是要求将后继内容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处理。顺序性要求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来研究后继内容,同时不断推进后继内容的深入和广泛研究。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态度以及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五、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工商管理人才的特点,以推动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办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笔者认为,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注意一下几点:

1.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商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理论、技能以及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强化、拓展和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以完善工商管理课程的科学实践体系。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集中环节外,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特点,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实习场所进行参观调查,分散性的实践环节包括很多种,比如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等等。这些灵活的实践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更加透彻的把握,而且能够充分进行社会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