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管理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问题

Key words: off-campus practice base;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probl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263-02

0 引言

校外实训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高职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用人单位青睐的法宝。因此,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校外实训环节,而且还拨付实训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并定时派专人走访基地建设情况。

1 校园信息化管理及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个高校纷纷进行校园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教学及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借助电子表格以及纸质材料。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实训数据的采集,都是校外实训课程后录入电子表格,待一学年结束后再录入学年数据平台采集系统。相对于信息化管理,这种传统管理方法有数据相对滞后的缺点。对实训基地相关材料的管理,包括合作协议、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训作业等,基本都是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费时、费力,极大地占用资源,且容易丢失。鉴于以上弊端,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2 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1 推动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建立

为提升企业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热情,学校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中设置一块展示企业文化、品牌的项目,提升企业影响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学生基本情况及实训表现,提前招揽所需人才,从而有效节约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2.2 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实现高效便捷管理

由于高校人员配备紧张,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常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人员变化频繁,从而导致管理标准不同,资料收集、保存面临差异化管理。如果管理人员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即使管理人员变更,也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管理,从而避免因场地、人员、机器的变动导致资料丢失,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

2.3 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使管理者至决策者都能实时了解实训基地使用、建设的最新情况,可以通过权限掌握所需数据,以便做出基于真实数据的正确决策,有利于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决策需求,随时将需要采集的数据加入到系统中,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2.4 弥补现行数据平台采集模式下静态、单向、过时数据的不足

每一学年采集有关校外实训基地数据都是过去一学年的,该系统是对现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需使用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便不再需要打开数个电子表格,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查看,也可以从系统中直接导出所需数据。该系统添加了校方、企业方教师对该实训项目的评价、学生的实训心得及讨论,对数据的采集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校、企、生三方的,将更加全面、立体地反映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3 具体实施方法

3.1 技术实施

3.1.1 数据采集及角色分析

该系统包含校方管理人员、教师、企业、学生四种角色。各角色在系统中的业务需求分别是:

校方管理人员:日常系统运行维护;

教师:实训任务、评价学生实训表现、参与交流互动;

企业:参与交流互动(评价学生工作态度、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实务能力)、展示企业文化、品牌推广;

学生:查看实训任务、提交实训成果、撰写实训心得、参与交流互动。

3.1.2 系统功能模块

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基地简介、规模、地址、建立时间、用途(课程实训、暑期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接纳人数、学生基本情况;展示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品牌推广。

②实训过程管理系统:教师实训课程要求;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形式记录实训过程及实训成果;教师及企业给出实训评价。

③互动交流系统: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均可以参与实训过程中的各环节的讨论,教师可以在此区进行答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校外实训的质量。

④综合查询系统:不仅满足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实训基地信息的查询;而且提供学生信息、实训内容给学校各部、处、系进行查询,以便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

⑤统计分析系统:能够提供学生校外实训的基本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出实训基地利用率、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偏好、不同地区和行业对学生需求的偏好,校内指导教师参与情况。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实训基地,实现动态管理;而且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数据,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3.2 资金保障

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1]。在积极吸纳社会、企业的资金、项目捐赠的同时,学校应拨出专款用于该系统建设,保证建设顺利进行;还应有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校外实训以及平台的日常维护。

3.3 制度支撑

①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介绍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校方应积极吸引行业协会加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行列,拓宽合作平台。同时给予企业足够自由度及空间,发挥企业能动性,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

②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1]。校方应制定《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应为课程学习的有机组合的一部分,必须完成系统中的作业之后才能获得学分,保证学生参与校外实训的积极性。例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系统,就是一个运行的比较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需在顶岗实习系统登记校外实习的基本信息,每周上传实习内容,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登陆系统可以查看学生作业并给出评价。完成以上内容,学生才可以获得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学分。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借鉴相关经验。

4 预期效果及评价

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整合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面向学校、企业、学生,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为学校、企业、学生、家长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达到图2的预期效果。

在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下,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各院系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都是独立进行,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无法共享。而信息化系统可以打通各个二级学院间的数据共享,可以互相借鉴管理经验,使得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虽然已建成多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关联和共享,不利于提高数据利用率。同时也缺乏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经验,只能参考现有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②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在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得到的利益有限,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积极性不高,从而会导致该系统的企业模块利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过多地依赖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政府层面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仍需要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保证校外实训基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知识经济 价值链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愈演愈烈,管理会计又面对怎样的挑战呢?

一、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发生变化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过程的“长期战略”信息、提供“服务”、“交货时间”等信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增值”为中心,继而转变为以“核心能力”的培植为中心。 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 “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著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 .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六、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注重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价值链分析要求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这条价值链及其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管理成本。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增加价值。在识别了价值链中每一阶段所增加的价值及相关活动所涉及的成本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管理价值链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顾客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以顾客为中心分析价值链中不同作业的性质。 

正如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1世纪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二期 

篇3

中国文化产业,较之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等几大产业,发展起步晚、经济规模小、经济贡献率低。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数以百万计、方兴未艾的文化型企业,在文化立国这一大时代下,新兴的文化型企业完全有可能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之中,这是由文化型企业自身特点和信息管理技术发展阶段决定的。

1 文化型企业具有的行业特点

1.1 知识密集型

文化型企业从加工对象、产品形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价值来看,都呈知识富集性、智慧密集型特点。从业务流程上来看,文化产业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产业。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高知识性特点将愈加明显。

1.2 组织扁平化

文化型企业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降低人员冗员等措施,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信息流更加快速流动,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更好、人员成本更小。

1.3 管理敏捷性

由于文化型企业多具有非实体性,而对市场和客户依存度相对较高,为提高企业效率必须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敏捷性管理,因此较为注重管理层次的简化、充分的授权、人员的能动性,以达到敏捷管理的目的。

1.4 更注重学习

文化型企业较之传统产业,其企业文化更具有开放、创新、应变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内部更加注重行业知识和资讯的更新和整理,以及经验交流和企业内训的实施。

2 案例呈现:早点影视的知识管理

2.1 企业介绍

早点影视是宁波市骏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影视流通服务商品牌,主要从事影视产品的运营与发行,是宁波市16个重点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之一,工信部授权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企业。公司的上游客户是影视出品方,下游主要是土豆、优酷、暴风影音等视频网以及电信和移动等运营商,也就是,通过采购和加工上游的影视产品,用自身的影视管理信息系统将其发行或分销给下游内容需求商。

2.2 公司对知识管理的诉求

早点影视是典型的学习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时具备组织扁平化、管理敏捷性的特点。一方面,要及时获取影视出品方信息以便于第一时间发出采购或参股拍制信息,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同视频需求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影视的数字发行;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是海量的、离散的,必须经过企业内部精加工并输入信息管理系统才有利于运作团队快速消化和及时学习。

2.3 知识管理的系统架构

早点影视的知识管理系统分为三层(如图1所示)原数据层、数据加工层和数据输出层。

经三层处理,从大量的文档和系统中整理出内部学习知识、外部交易表单以及领导决策信息。

图1 三层知识管理系统

2.4 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实施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系统顺利而持续的运行,早点影视采取以下措施:①成立了信息管理部(如图2所示),负责知识管理平台的维护、信息质量的审查以及知识获取权限的设置等;②在业务部门和行政部设立信息专员,负责信息的及时输入;③将知识管理执行的好坏,作为部门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KPI);④行政部每周根据知识系统更新状况组织专题研讨会,由业务部门轮流主讲。

图2 部门设置

3 案例分析

知识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实施,为早点影视提供了全面的知识管理框架和系统的管理工具,并对经营流程进行更加规范化管理,这样就可以逐步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与协同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经营水平。在软件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1 协同性设计理念

基于协同矩阵模型的设计理念,将知识管理同版权合同、客户管理系统、OA等其它多个相关模块强关联起来。当我们在系统中需要一种数据后,与这个数据相关的所有文档都被调动企业,从而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设定好的形式结构化、有组织性的呈现出来。同时,在深刻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合作伙伴、市场潜力、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关系,发现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使知识管理能够不断地凝结企知识价值,从而使得平台的整体架构与信息流、价值流相适应。

3.2 要适当借助外力

企业在明确自身需求和设计理念后,宜借助外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早点影视虽然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当试图自行研发知识管理平台后,还是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管理理解上的欠缺,因此还是借助外力才顺利实现。一般说来,文化型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对知识管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如果自主研发知识管理平台,会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知识管理的软件供应商和咨询顾问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完整的方案,使企业能借助“外脑”或外力来顺利实施和实现知识管理。

4 小结

在宁波地区,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的多为大企业,如奥克斯空调、方太厨具等著名制造型企业。作为一家文化科技公司,早点影视在外力的帮助下成功地开发并实施知识管理平台,这意味着,高度富集人才和知识的文化型企业,完全有可能在信息化管理上率先取得突破,从而为行业和区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有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要做这一点,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转换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1重新调整师生关系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的评价。

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1.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亲和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抱着一颗仁爱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所犯的错误要以理解、宽容方式去处理。实现师生的互相尊重。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是很难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其次,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只有有亲和力的教师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更难形成共识,如果没有共识,那么,就会出现师生不配合的场景,而出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的局面。

1.3对学生的信任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1.4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不管是在新课改之前,还是新课改之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当然,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一定可以实现。

2重新定位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吃透教材。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一种死知识,把学生教成没用的书呆子。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要学会驾驭教材,不是唯教材是从。

在具体的钻研教材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通过先进的网络,获取知识和上课所需要的材料,由于网络的时效性很强,每天都有新闻出现,将网络知识与教材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同时,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教材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3要会处理教学计划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09-02

1概述

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很多高放射性的源项废物(简称高放废物,HLW),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及安全评价会产生大量数据。当前对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大多处于人工阶段,数据共享性差,使用不便,不利长久保存。随处置时间的推移,处置数据必会增加。互联网信息时代,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对高放废物各阶段数据信息的长久管理、共享化应用,是信息化的趋势。

国内外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要么是商业软件(使用费用高、维护难、功能浪费),要么针对审批流程,要么是特定处置阶段的管理系统,要么是PEFs清单系统等。利用JavaWeb开发技术,结合oracle数据库等开发基于B/S模式下关于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综合管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为其他地质处置提供参考。

2系统架构与基本功能

该系统的开发与实现采用3层体系结构,即Model层、View层、Controller层。其中,View层是展示给用户,由HTML元素组成的界面,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后的显示,依据模型数据创建。Controller层处理用户交互,从视图中读取数据或请求,根据要调用的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最后用视图来显示返回的数据记录。Model层用于处理数据逻辑,负责数据库的数据存取。

该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都具备增加、删除、查找、修改、条件检索、批量删除功能。所有使用人员都必须登录才能进入系统,没有账户的需要系统管理员创建并授权。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地质处置流程、用户需求,该系统分为七大功能模块:源项数据模块、包装容器层模块、缓冲/回填材料层模块、围岩层模块、生物圈模块、其他数据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每个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源项数据模块包含源项废物的分类、工程设计相关的数据信息,如处置库设计尺寸。地质处置主要考虑的废物类型是高放废物玻璃固化体,还有仅废物、CANDU反应堆废物、乏燃料以及其他高放固体废物。

2)包装容器层模块对源项废物所使用的包装容器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腐蚀等将导致外包装材料机械破损,这导致某些性质发生变化,核素信息随之改变。

3)缓冲/回填材料层模块是对缓冲/回填材料相关数据进行存取。长期的水饱和状态下玻璃固化体有一定的腐蚀膨胀而导致包装容器破损,此时缓冲材料层中的孔隙水与玻璃固化体接触后引起玻璃材料的化学分解。玻璃基质一旦溶解,核素会从玻璃固化体中释放出来,即核素扩散。核素扩散的释放速率取决于玻璃基质的分解速率。

4)围岩层模块是对围岩层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该模块记录了预选区围岩的岩性、围岩裂隙发育情况、岩石的物理学性质、水理学性质和力学性质以及区域地应力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后取得的相应的数据资料。

5)生物圈模块记录生物圈中测试的物种信息,核素在生物圈含量等。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最终目的是不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地质处置中关键的是核素衰变。在生物圈中使用测试后得到的核素辐射剂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此来确定高放废物的处置是否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6)其他数据管理模块则记录NEA的特征参数,国外一些代表性国家的Feps,可作为我国处置评价的参考依据。

7)系统管理模块记录了基本的系统管理功能,如用户管理、部门管理、授权等。

在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确定后,利用JDK7、My-Eclipse10、oracle11gR2、Tomcat7这一系列开发软件,结合Ja-vaWeb开发技术、struts2技术框架、JQueryEasyUI前端框架完成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实现技术如下:

1)数据库连接:与oracle数据库的连接使用JDBC驱动方式,采用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名、数据库端口号1521、数据实例名、实例对应的用户名与密码来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方可对Oracle数据库里的记录进行操作。

2)数据的增删查修:用户通过web页面发出请求操作,反馈到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对数据库里的记录进行操作,利用对应的SQL语句根据关键词对该请求进行处理,处理好之后反馈给json,json传给前端界面显示出来。

3)权限管理控制:用户只能账号密码验证码三者符合才能登录系统。验证码可对恶意攻击网站的行为进行拦截。当非法输入系统某个网址时将强制跳到登录界面。该方法使用ses-sion缓存,当直接输入网址且缓存中没有当前用户,直接跳回登录界面。

4)用户友好界面设计:对已输入数据进行缓存。对于增加、删除、修改操作会弹出确认对话框,提示用户是否继续该操作。

5)封装操作:重复用到的操作进行单独封装。如json格式转换,string类型字符转换,日期格式转换,统一文本格式设置等,都单独封装在类中,需要用到的时候直接调用,避免代码重复。

6)数据库的设计:使用Oracle数据库,采用SQL语句。但oracle主键不能直接自增时,需要先建立表,再建立序列,序列中关联自增的主键、自增量,最后设计触发器,一旦有新数据插入,触发器触动,主键自增。

7)struts2框架

篇6

【关键词】 心内直视术;引流液;体外循环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CPB)手术933例,术后均有不同量引流液自心纵引流管引出,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引流液发生原因和治疗对策。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组男550例,女383例,年龄10个月~72岁,平均(55±8.72)岁;体重7~85 kg, 平均(66±8.5)kg;升主动脉阻断589例;先天性心脏病498例,瓣膜病293例,冠心病131例,大血管病变11例。所有病例既往均无心脏手术史,术前无出血史,凝血功能检查中血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血钙及血小板数正常,肝功能正常,术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9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手术均采用胸部正中纵劈胸骨,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肝素化麻醉医师予肝素钠注射液4~5mg·kg-1,体外循环医师予肝素钠注射液成人30mg,儿童20mg肝素化,测ACT值均大于480s,平均600~700s,经右房插上、下腔管,经升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停机后予3mg·kg-1鱼精蛋白和肝素。转机时间为14~38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2~185min,手术时间为1.5~9h。术后8~18h测量纵隔和(或)心包、胸腔引流量。近半年关胸时监测ACT值并根据ACT值追加鱼精蛋白,术后复查患者血小板、血钙及血纤维蛋白原定量,同术前比较,观察术前术后变化,并观察CPB术体外转流时间、ACT监测以及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术后引流液量的影响。

2 结果

2.1 CPB术后8~18h引流量

术后8~18h引流量按小于400mL、400~800mL及大于800mL分组观察各组例数及转机时间,见表1。表1 933例CPB术后8~18h引流量观察

引流液量/mL转机时间/min例数各类疾病例数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40044.22±5.96804531201070400~80085.14±3.11663112915﹥800127.67±8.1871444236 本组病例中近半年关胸时测ACT值共163例,平均为(165.95±30.9)s.术后8~18h输机血300~1000mL不等,根据ACT及输机血量追加鱼精蛋白中和机血中肝素。

2.2 术后血小板、血钙及血纤维蛋白原变化

统计近半年34例患者血小板下降,平均值(78±9.2)×109·L-1,28例动脉血气血钙降低,平均值(1.08±0.2)mmol·L-1,16例血纤维蛋白原定量下降,平均值(1.6±0.2)g·L-1。

2.3 二次开胸及死亡病例情况

本组术后因引流液量较多行二次开胸探查7例,探查原因均为广泛性非外科性渗血。未开胸探查病例均用药物止血后失血减少,痊愈出院。本组共死亡7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呼吸、循环衰竭4例,颈动脉栓塞1例。

3 讨论

总结933例CPB术后引流量发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体外转流时间是影响引流量的主要原因。肝素化后凝血机制的变化、转流中血小板的消耗和功能的降低、凝血因子Ⅰ的减少及凝血因子的稀释和破坏,以上变化与转流时间成正比[1]。②凝血机制紊乱。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血气界面的直接作用、低温、血液稀释、机械性损伤、血管完整性破坏等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障碍和其他凝血因子减少,引起纤维蛋白溶解活酶的释放,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导致术后异常出血[1],引流量增多。③创面渗血。本组中,开胸探查7例,均为切口、创面、胸骨弥漫性渗血,经电灼及缝扎后止血。④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全,肝素反跳。本组中有2例停机时测ACT基本正常,术后2h内引流量基本正常,但术后3h起引流量突然增加,每小时达400~700mL,急查ACT均大于200s,考虑肝素反跳,分别按0.25mg·kg-1分次追加鱼精蛋白[2],引流量渐减少。⑤大量输库血引起微栓及低钙血症。

预防和减少引流量的措施 : ①术前准备:术前调整好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另外,术前停用抗凝剂及血小板抑制剂,注意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应补充维生素K1。②体外循环准备: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对于预计体外循环时间较长(>3h)的患者,应备凝血酶原复合物,必要时应准备血小板。转机前预充液中可加入乌司他汀,因其不仅可以保护血小板,减少血液有形成份破坏,还具有抗纤溶蛋白的作用[3]。其次,适当的血液稀释,减少转机过程血液有形成份的破坏,预充库血时尽量用新鲜血。③术中充分彻底止血:对各套带处、灌注排气处、心脏、大动脉切口、吻合口、胸腺及胸骨缘以及缝钢丝处等易出血部位反复检查,彻底止血。④术后引流液观察及处理:术后定时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观察有无凝血块。渗血较多时,根据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出入量平衡,防止血容量不足。⑤对于出血的处理:首先应监测ACT并追加血精蛋白。本组中925例CPB术后8~18h输机血300~1000mL不等,近半年关胸时监测ACT,术后根据ACT及输机血量追加鱼精蛋白中和机血中肝素,一般为每100mL机血追加5mg鱼精蛋白[2],但根据血压及出血量情况调整。本组自关胸时测ACT并追加鱼精蛋白后,引流液800mL以上例数仅12例。但要注意鱼精蛋白过量时,也容易引起凝血机制紊乱,加重出血。⑥积极应用止血剂。止血剂常用有血凝酶、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维生素K1、卡络磺钠、凝血酶原复合物等。⑦术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一半时,给予浓缩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缺乏者宜输新鲜血治疗,并酌情补钙。⑧如经上述处理效果仍不佳,应及时行二次开胸止血。二次开胸止血指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少(

参考文献

篇7

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技术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可降低因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1]。此种方法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得到广泛临床应用。但在PI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并发症时有发生。我科在2009年11月~2014年12月350例PICC置管术中,共发生8例并发心律失常的病例,发生率2.28%,现将P1CC置管术中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1月~2014年12月共350例PICC置管患者,男性160例,女性190例,年龄17~72岁,平均(45.5±2.3)岁,其中直肠癌150例,结肠癌139例,卵巢癌2例,滋养细胞肿瘤1例,乳腺癌55例,肺癌2例,食道癌1例。对PICC置管术中发生心律失常的8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

1.2方法 一般采用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由经过专科培训的护士按照美国BD公司PICC导管操作指南进行操作,置管流程为:穿刺点测量,(患者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修正导管;静脉穿刺;采用套管法置人导管;抽吸、冲洗、固定导管;胸部摄片定位、记录。

2 结果

350例PICC置管术中,共并发8例心律失常,发生率2.28%。均在送管至外露0~5cm时出现颜面潮红,心慌胸闷不适。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后症状均缓解。

3 讨论

3.1心律失常发生原因

3.1.1导管直接刺激心内膜 PICC导管中文说明中警告导管非心房导管,勿将导管头端留置右心房,当不适宜右心房留置的导管漂浮右心房内时,导管随房室关闭动作,血流的不断挤压而反复、直接地冲击右心房内膜,使分布在心内膜的心脏自主神经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产生微折返,通过心房神经网络传递,从而触发房颤[2]。

3.1.2体外测量不准确 本组8例病例均在出现颜面潮红,心慌胸闷不适时缓慢撤退导管2~4cm后症状缓解。调整导管后胸片提示导管末端在T6-T8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导管置入长度过深。置管长度过深,导管异位于心脏,可诱发心律失常,损伤右心房瓣膜,甚至引起急性心脏压塞[3-6]。因此,体外测量长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正确与否。影响体外测量精确度的因素主要有测量的方法,测量时量尺是否紧贴皮肤,是否考虑不同体重、体型患者心脏呈不同位置的解剖特点,导管外测量后是否经二人核对。本组病例中有1例就是操作护士测量时误将右侧肢体测量成左侧肢体的长度,致使导管置入过深5cm。

3.1.3专科护士操作手法有关 林嘉旋等[7]强调送PICC导管时,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缓慢,速度大约1cm/s,以保证送管顺利。需要掌握血管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尽量安全操作,使置管过程中组织和静脉的损伤最小,避免血管相关的并发症[8]。本组病例中有1例病例由于操作护士送管速度过快,患者出现胸闷不适。

3.2应急处理

3.2.1心律失常时应急处理 在患者突然出现颜面潮红,主诉胸闷不适时,立即停止送管,轻柔、缓慢地向外撤退导管。撤退1cm时询问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如果未见好转,需继续向外撤退导管,但是只能保持1cm/次的速度,避免快速撤退导管引起患者的不适。同时通知主管医师,并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边动态心电监护,氧饱和度监测。8例患者经处理后症状均缓解。

3.2.2心理护理 置管人员在PICC置管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工作、家庭、社会背景,进行身心全面评估。在患者情绪稳定、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插管目的、方法、优点、可行性、实用性、必要性和术中配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在心律失常发作后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嘱其深呼吸,缓解其应激状态,做好疾病相关的宣教。

3.2.3加强术中患者的观察 心律失常常常发作突然,起病急。置管过程中助手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特别是送管过程中和送管结束时更要注意。

4 结论

PICC为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存在很多优点,但是在置管过程中,我们要准确测量导管长度,提高操作水平,严密观察,及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导管顺利置入使用,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肖容.10例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09(10):435.

[2]侯应龙.sunny po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3):981-391.

[3]Fletcher S J.Bodenham A R.Sate piacement Of ccutralvenous cathelers:Where should the tip of the catbeterlie?[J].Br J Anaesth,2000.85(2):188-191.

[4]许晓云.PICC导管易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124-125.

篇8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勇(1982-),男,河南漯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40037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46-02

随着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广泛用于军事、航天、航空、遥感、控制、雷达、医学等各种领域。[1,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再局限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科,已逐步成为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重要选修或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日益深入,涉及教学内容[3,4]、双语教学[5,6]、实验教学[7]、辅助教学[8]、教学改革[9-12]等方面。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抽象。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描述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是内容丰富。包括数字信号和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处理技术和典型应用等。三是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基本概念来源于工程问题,而分析和处理结果又应用于工程实践。

在自动化学院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存在如下问题:课程内容抽象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与工程联系紧密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课程内容丰富与学时较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较多,容易产生混淆;缺少先修课程基础(受学时所限没有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使得学习困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适值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阶段,部分学生存在抵触情绪。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从宏观上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避免学习知识的孤立性和盲目性。

一、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讲授数字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虽然涉及内容很多,但是彼此联系密切、耦合关系很强。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两个方面。

1.系统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处理的系统分析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对象,以傅立叶变换和z变换为主要工具,以分析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和稳定性为核心,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论述有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时域卷积、系统函数、信号流图、差分方程、有理函数系统(FIR和IIR系统)等。彼此之间的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中,时域卷积是从系统输入、系统输出和单位脉冲响应角度描述系统;系统函数是应用有理函数在复频域(z变换域)描述系统;差分方程是从输入与输出关系角度描述系统;信号流图是从实现系统的体系结构角度描述系统;频率响应是用特征函数在傅立叶变换域描述系统;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FIR)和无限长单位脉冲响应(IIR)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种重要形式。

根据图1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时域卷积为出发点、以系统函数为中心,侧重强调时域卷积、系统函数、频率响应、差分方程和信号流图的等价条件和转换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讲授FIR系统和IIR系统,对于建立数字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知识框架、从宏观和系统角度理解数字系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信号分析的知识耦合关系

数字信号分析涉及信号转换、信号表示等内容,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和分别表示模拟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数字非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和分别表示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和分别表示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的离散傅立叶级数(DFS)。

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主要包括:模拟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信号的z变换和傅立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数字非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周期信号的离散傅立叶级数及其相互关系等。此外还包括模拟信号的采样与重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相互关系等。具体内容参见相关文献,不再赘述。

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耦合关系,在授课过程中以数字信号的转换关系和表示形式为中心,重点讲授采样和重构关系、时域和频域表示、离散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级数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既强调多种变换之间的转化条件、表示方法又强调数字信号表示方法的物理意义和转化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概念和方法的混淆,降低学习过程的盲目性。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虽然图1和图2所示耦合关系分布在不同章节,但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非常严谨,且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在讲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充分利用授课内容的耦合关系,一方面能够使讲授内容更加系统,避免讲授知识的孤立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有利于正确和全面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主体内容。

上述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思想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有效性已经得到教学实践检验。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基于知识的耦合关系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听课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过程中的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完整,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联系密切;与此同时,基于知识耦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赞同。

三、结论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耦合关系的教学方法,并对系统分析和信号分析进行了全面论述。它通过建立授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体系,有利于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学实践检验,赢得了有关专家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同。该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概念抽象、内容多样、知识耦合关系复杂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教改立项项目的支持和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Second Edit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1-40.

[2]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1999:1-7.

[3]高军萍,王霞,李琦,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9-21.

[4]李梅,陈玉东,崔艳云,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泰山学院学报,2005,27(3):96-100.

[5]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82-85.

[6]彭启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7]袁小平,王艳芬,史良.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58-60.

[8]翟因虎,潘保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s1):131-132.

[9]朱学勇,杨谏,蔡竟业,等.浅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13-15.

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班级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管理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和资源适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感和民主、法制观念,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我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与班级管理实际,认真探究在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途径

1.日常教育管理

班主任在考虑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八荣八耻”,同时结合学校和班级实情,师生共同制订出班级管理细则,做到依法治班,让每个成员在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感受并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解决具体问题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中心,以真实的内容教育学生,特别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当班级选举学生干部时,我让大家先听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接着民主投票确定当选人员,最后当选者当众宣誓,明确岗位责任,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请矛盾双方先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谈谈自己的错误和犯错的原因,然后让大家唱“八荣八耻”歌,最后请矛盾双方谈对此事的看法和今后的打算,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时,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温路上的感人故事和雷锋故事,让学生们在革命前辈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感染下,重拾奋勇向前的信心。

3.主题活动渗透

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德育全过程,班主任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张扬,在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

同时可以让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展示、激发成才的重要舞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对“读书、明理、成才、报国”有了主动思考,道德认识水平有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增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班集体的精神风貌中。具体做法是: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内容结构为主题,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九月,出专题手抄报比赛)、喜迎国庆(十月,征文比赛)、法制宣传日(12月4日,演讲比赛)、迎五・一(朗诵比赛)、尽责任(5月,开展为爸妈洗一次脚活动)等。②从中小学生主流价值观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要的特色活动有“幸福教育”“感恩,我们在行动”“我们的政策我们定”等 。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策略

1.在每一天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班主任应该特别重视挖掘早晨迎接学生、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的引导、安排就餐、与学生交流、课后活动、打扫卫生和内务整理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我坚持每天早晨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用微笑迎接学生,鼓励学生自强不息,以遵纪守法为荣,准时来校学习;每次课间十分钟我总要来到学生中间,看一看班上的学生,与他们聊一聊,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引导他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事事规范自身行为;我利用参与课间操的机会,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就餐时,我要求大家排队就餐,不挑食,引导他们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我利用学生打扫卫生和整理内务的时机,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2.在每一期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班主任应该特别重视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班干部、布置教室、班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册、与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学期班主任第一次讲话时,我总要向大家问一声好,说些祝福的话,择机说说文明礼仪的要求,与大家畅谈发展目标,勉励学生们自强不息,树立竞争意识。安排座位时,我总是做到不偏爱任何人,做到人人平等,这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互助观念。制订班规时,我总是请大家一起商量,做到“我们的事情,我们做主”,这样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纪律观念。推选班干部、评选先进时,我首先请大家选前认真酝酿,人人积极参与,民主投票决定,这样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册》时,我总是怀着满腔热情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潜能,热切盼望每位学生都能自立自强、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3.在每次接送一个班的细节中体现育人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100- 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在我国建立了该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修订稿)》[1]中,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5个分别来自工学、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组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入管理科学类下。现在开办信管专业的高校已经有600多所,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信息情报,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以衡水学院经管系中的信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素质定位、服务方向定位3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很好地运用于经济管理中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经管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的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通过借鉴文献[2]~[6],并结合衡水学院实际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1 建立阶段式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分为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两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还应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运筹学、统计学等。在高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课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同时,一些丰富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也在这一阶段开设,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

1.2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成为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础,而真正能够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指导于实践才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以上课程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在同时开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C语言实验、会计学原理实验、企业资源规划实验、数据结构实验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信息检索实验等。

1.3 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平台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形成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中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另一方面让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试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素质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它由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基本要素构成。结合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按照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2-5]

2.1 知识

由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等构成。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平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该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 能力

由适应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再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构成。

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职业目标定位的角度,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在具备信息管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从业能力。

2.3 素质

由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法律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构成。

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使该专业的人才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在了解本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养成科学的专业的敏感性;将个人的专业兴趣与职业规划(目标)相协调,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效益和持久,并能有效快速的实现就业目标;保持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心,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开朗积极的心理。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关键,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对应用型人才来说,加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素质是核心,是将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个体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 服务方向定位

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特点不尽相同。根据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兄弟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相近专业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在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设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模块课程方向。

3.1 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传播、存贮和利用,对企业的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战略规划,对信息活动中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力求资源有效配置、共享管理、协调运作,以最少的消耗创造最大的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开放与保护、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信息管理涵盖大多数行业,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3.2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利用电子工具实现的在线商业交换和行政作业活动的全过程。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与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适应面宽广。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及ERP项目的应用、实施等。

4 结 语

在信管专业人才定位方面, 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结合衡水学院信管专业建设现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探讨。同时我们将以衡水学院“进步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该专业定位,制订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教学条件与利用、加快教学建设与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逐步凝练专业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蒋玲,杨溢,刁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41-43.

[3] 卢冰原,黄传锋. 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3):84-87.

篇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专业[1]。由于其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动态性。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不同学校该专业的办学背景不同,教学侧重点差别大,导致课程体系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统一”体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旨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一种思路,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相关的研究的队伍中来。

1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2],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3]。虽然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有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导向3种模式[1],课程体系方面有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课程重点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课程重点在于情报学、信息学等基础课程;以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4]。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与课程体系其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提出一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2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科学性、专业性与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和动态性为原则[5],课程设置坚持“基础为先,重在主干,突出特色”的导向。从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学生知识结构、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2)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3)体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风貌和要求;(4)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的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无论何时,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在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信息分析、服务于管理决策、实现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6]。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社会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推导知识模块,在由知识模块决定开设课程,构建一个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3.1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系统开发、设计知识、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和信息化管理知识七大模块,分类于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底层是上一层的基础,上一层是对底层知识的应用。

(1) 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有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文档、办公及通讯工作的能力。

(2) 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模块。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体系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能自主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会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和维护,具有对实用软件和硬件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系统工程知识模块。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懂得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此引导学生加深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4) 系统开发、设计知识模块。这一知识模块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至少会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小型系统的开发设计,并将所学管理融合到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5) 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模块。在对信息系统有全面认识和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能将小型系统集成起来,并加以应用,同时能系统进行整体的维护。

(6) 信息化管理知识模块。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借助计算机或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

3.2专业方向设置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要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社会的竞争能力,仅有知识面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某一方向的专业能力。为此,在第4学年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本专业的学生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来进行培养,开设不同侧重的课程。前者注重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方向的设置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3知识模块与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思路和原则,将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计算机技能类课程、技术与管理融合类课程、信息管理类课程五大类型。知识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群,课程所属类型和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

3.4课程开设建议

第1学年: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具有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管理工作的能力。针对这一目标,可在本学年第1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第2学期开设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和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第2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存储、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存储与检索。

第3学年: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简单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第2学期开设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综合型实验课)。

第4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能有效进行信息组织与管理,并能解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使用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本学年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系统方向)进行选修。信息系统方向可开设计算机应用新技术、IT项目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Web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系统开发实践等;信息管理方向可开设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原理与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案例等。

4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技术由于其发展变化快,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累加和课程增加,而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实时构建面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2]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3]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4(22):507-512.

[4] 翟丹妮,黄卫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5] 张劲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 情报杂志,2008(11):102-106.

[6] 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5-29.

The Design on Computer Class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V Yong-lin,SHI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篇12

一、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二、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小组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 考 文 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