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篇3

一、初中历史学科的现状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与家长对历史学科抱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学科只是一门副科,历史学科的学习只需要简单地背一背或记一记,上课听一听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历史的学习远没有这么简单,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求。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促使学生喜欢历史课。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是机械、死板地记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中学历史学科具有深刻的内涵与要求,学好历史课,有利于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历史荣辱感的培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历史的学习途径应突破以往完全依赖教材的模式,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态度及能力等。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学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且精心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课堂,引导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立小组,自由讨论,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是对距我们很远年代的事实的讲述,所以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史料,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体会和了解历史事实,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可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扮演,促使学生在重温、想象、体验及感悟历史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发挥其历史想象力,潜移默化之中促使其产生情感趋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商鞅变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商鞅的角色:如果你是商鞅,你会应用怎样的方法,来使秦国兴盛起来?适度的设疑和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其潜力。而在课后,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拓展,创设另一个情境:如果你是那个历史时期其他国家的国主,你会怎样面对秦国的挑战呢?这样,在课后学生也会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3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为当前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辅助和更多的便利。比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及热情。 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拿破仑战争》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对法国那段历史的好奇和兴趣,然后再将拿破仑大帝的相关事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法国的历史,加深学生的记忆。

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漫画、图片或文字等。比如: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播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字幕,再因势利导,将的历史事实讲述给学生听,培养其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并直观未来的历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与探索,寻求更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索,在不断的自主探究中增强对历史的热情。

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16

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及时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涵盖内容较广,不仅包括国内国外历史,还涉及近代史以及古代史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初中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科设置不科学等。因此,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都必须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探究和创新,增强师生互动,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初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现象,即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无法配合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而且,有一些学生家长也对历史学科漠不关心,通常以主科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初中生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感悟,所以才会在心中形成不重视,不关注,不主动的想法。

(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给初中生的自主空间较少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与历史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历史教师观念守旧,教学缺乏创新,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注重初中生的个人感受和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而然就对历史不感兴趣了。还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忽视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历史教师把初中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历史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

(三)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存在不科学因素

很多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合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素。比如,给历史课安排的课时量较少,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历史课的重视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还有一些初中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把主要师资投入到放到了主科上,导致历史教学困难重重。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毕业,还有的学校历史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授课时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历史课被占用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临近期末的时候,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会占用历史课带领学生复习或者给学生做模拟考试。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启迪初中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融入历史课堂。比如当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时我不会直接批评他,而是会耐心地给他分析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给他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哲理,并还会在课下找他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在教学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初中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二)巧妙设计历史教学策略,为初中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一堂高效率的初中历史课应该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形成的,教师具有亲和力,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大跨越。比如讲冀教版《的胜利》时,我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或者听没听过一些老八路的故事。学生这时非常踊跃,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八路军的坚定信念和抗日胜利的意义等,之后再进行教材讲解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探究意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纪念”为题的演讲活动,给初中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三)不断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各学科的知识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初中政治引入历史课堂。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比如在讲冀教版《》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的真正作用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这样,初中生就会逐渐学会用政治知识去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期需要勇于面对挑战,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活力。此外,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研究历史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将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初中生。

篇5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文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必然要发挥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核心要素。教师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入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看待历史事件,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宝贵的人文精神内涵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地探索。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才能扎扎实实地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二、弘扬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篇6

一、引言

为全面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关素质化教育协调规划战略开始全面扩展,有关规划人员决心全面规避以往应试教育晦暗的氛围。而在此类背景下,有关历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衔接引导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将注意力投射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之上,及时联合各类先进设备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此类课程保持兴致,这是目前历史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特征论述

历史学科主要是结合人类基础发展需求和自我认知规则进行协调对应的人文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个体在快速吸纳历史规范性知识原理过后,领悟公民基础职责效应,进一步推动后续人文素质和情感交接融合步伐。透过历史知识结构观察,特别是不同事件滋生原因和现实意义研讨过后,学生自身文化视野和人生经历至此丰富起来,多元化智慧成就开始萌发。开展历史人文教育类工作,可以长久稳固个体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心态根基,督促其全面阅读相关历史文化课外题材,时刻陶冶自身情操并激发系统化开拓进取意识,争取在今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贡献合理技术调试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历史知识蕴藏一定的规则特性,可以说是研究主体认识自我和课题材料衔接关系的特殊适应端口。

三、历史课程解读在素质教育体制下的特别支持功效研究

历史课程内部蕴藏无限人文情感知识内容,学生经过系统化研习过后,可适当关注自身素质和社会综合化发展要求中的一系列隐患问题,并决心快速加以整改适应,这类结果是其余自然类学科无法全年替代的。毕竟历史课程内部人文理念色彩丰富,涉及面广泛。尤其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性造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数不胜数,在无限自然活力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范围下,不同学科联系密度集聚,若想在此刻掌握历史学科深刻的内涵机理,脱离历史科学异质化阶段发展结果认知流程基本很难实现。有关此类历史意识的树立,对于增强学生的基础思想政治意识和传统道德美德等均有不可忽视的调试功效。

四、影响初中历史课堂内部素质教育实效的相关因素解析

(一)部分教师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规则认知力度不足

在初中历史基础人文教育体系中,有关素质调试可说是新课标改革推行的核心任务。可现实是,有关此类素质化教学任务在历史课堂之上存在价值始终过于模糊的问题,这和社会整体素质规范理解结果息息相关,因为对于历史学科阶段规划目标欠缺科学界定,致使后期预设指标难以顺利达到。最近,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经常围绕这类指标产生较大的局限回应,尤其是在既定人文课程贯彻期间,诸多思想冲突问题相继滋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合理解决。具体来讲,有关传统应试教学规则仍旧无法摒弃,而鸭架式口语灌输在部分地区初中历史课堂中时有出现,对学生感知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规范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是初中历史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冲突性问题。毕竟历史教学是针对客观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科学认证的特殊活动,保留一定的时代性,为顺利应对目前人生发展问题而选择正视一切历史,试图从中挖掘和补充相关疏导经验。因此,阶段性知识内容必然随着时代结构完善而不断变化。相应地,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指导人员必须时刻借鉴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分析理论,确保最终判定结论能尽量符合时代人文规划需求。可是,现如今有关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还是过于陈旧,板书、口语表达始终占据课堂主置,对于特定阶段历史事物和人物评价过于公式化、程式化,强迫学生硬性记忆,不能将个体主观感受投放在第一位,使历史基础人文素质教学意义抛离在外。

五、历史课堂内部贯彻素质化教育指标的调试措施补充

(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观适应地位

初中历史新课程规划标准对学生主体核心地位加以充分的肯定,强调历史素质化教育本身属于一类师生心声和谐交流,同时谋求统一发展结果的行为过程,教师有必要将课程知识分析原则和多元化情境演练实践流程深入穿插到课堂结构之中。所以,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及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采用寓教于史和寓理于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取思想,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人格情操,弥补以往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教条化的不足,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细致完善阶段考试评价指导机制

为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规范指标,必须事先针对阶段性个体学习成果评价准则加以精确化验证,争取将一系列冲突性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若想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文化理念,不得不全面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历史科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的关键不是凭教师是不是能讲,而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历史教学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六、结语

单位社会成员自初中阶段开始,如若完全脱离历史知识细节灌输引导,对于今后人文素质结构完善和社会不同挑战适应都是极不利的。也就是说,历史人文素质化教育功能对于个体心理结构保留独特的适应功效。如今教师要做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优化既定教学内容和规范引导理念,使得此类学科在今后素质化教育的支撑价值得以真正全面化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一、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故事

所谓历史学科素养,主要是历史学科课程学习必备的知识、能力、理论、方法和情商等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谈不上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可以让人发生思考,产生共鸣。而初中历史首先是事实,历史不管怎么考,首先必须记住事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教师再进行生动的讲述和理性的分析,把重难点给学生分析清楚,再通过习题的练习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这样会使得历史课堂生动且充满活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二、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视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于生活中,而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为了高考,历史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更具有实用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例如:唐王李世民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当代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四、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完全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历史知识有机的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有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非常有帮助。

篇8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对历史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国家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转变了重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跟随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学习历史;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教材的知识,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十分枯燥,学习积极性较低,历史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善初中历史的教学局面,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历史角度分析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习内容。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断,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为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积累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抓紧这一阶段对学生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待历史问题,借鉴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实践技能。

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知识文化,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考方向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本教材较为死板枯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史实资料或者影视视频,以及对主要人物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资料、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之后鼓励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再由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在主动交流学习中增强学习历史的乐趣。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回望漫漫历史之路,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相近的事件与内容,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正面影响。改革是国家振兴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素养渐趋落后而逐渐腐朽,不但不能帮助国家进步,反而会加剧国家的落后与衰亡。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自身的进步、适应世界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并且成功的改革先例,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事件,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已经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从事件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借鉴历史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缺乏重视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安排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难免会遇到较多问题,教师应悉心为学生解答,引导讲解的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史实书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学习,并且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问题。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将在学校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围绕着“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9

初中历史活动课程使历史教学既面临着新的探索,又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更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目前中学课程设置的所有的科目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含量可能是最大的。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法与存在价值,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而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特点,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功能。

因此,历史课程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那样强调较多的技能训练,也不可能如理化生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进行实验。我们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展方面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历史长河中的重大事件。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这是设计实施一系列的历史活动课程的关键因素,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以活动促发展。

一、活动课程设计背景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我校的八年级学生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生源层次非常丰富,兴趣爱好特别广泛,自主意识相对强烈”,他们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很强烈,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异常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设计开展历史活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学者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课程应是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它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中必须贯彻国家课程目标,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的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表达表演能力;较优秀的思维品质;较强的行动实践能力;较强的交流合作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历史活动课程犹如一座贯穿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历史活动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更深刻地认识某一段历史。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过去的历史,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现在的社会,促进学生去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笔者把历史活动课程的地位界定为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丰富与发展。

笔者把历史活动课程的目的确定为:推动历史教学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反思意识。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在活动选取的方式中我们设计把学习竞赛式、创作展示式、研讨交流式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我们强调突出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通过竞赛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激励学生的学习;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学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物、事件,带有“不可逆性”,而历史文物又大多不能为学生亲眼目睹,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既遥远又陌生,创作展示式,亦即把历史情景剧“编”、“排”、“演”引入历史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同身受,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笔者设计出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多角度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笔者设计的系列活动期望能够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参与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使其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此,我们就利用历史课本的相关历史事件自我选择,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后,我们四个班的同学都编排了历史剧——《东京审判》。在同学们的精心编排和辛勤努力下,历史剧《东京审判》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篇10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通过初中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他们铭记历史、吸取教训,在未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又不懂得创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非常有必要,需要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世界对于学生的影响也逐渐的加深。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就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知识,通过电视栏目或者影视作品也能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由于这些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特殊的加工,因此也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生容易被一些信息影响,导致其对于真实的历史反而并不认可,这就导致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对于历史的误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缺乏深入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识记一些历史知识,加深学习印象,还要把这些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识记历史知识点也只是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历史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与中考息息相关,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灌输历史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比较陈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故事巧妙引入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许多历史故事都与教材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课前讲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能够让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除了创设故事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诗词情境进行教学导入。例如,在教学“民族政权”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进行教学导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同时也会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能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歌谣的形式创设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11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篇12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坚持“两个课堂”的有机统一,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课前的“空档期”,让学生在这一时期就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去,这就课前预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且不论主体和中心的划分,都要做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准备工作,其中教师备课无可厚非,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注定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在尊重和总结历史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课堂内外各种专题活动和问题摄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其中。

因此,这就格外需要丰富学生“备课”作为这一空档期的补充,强调并加以落实。其具体实施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新一课的基础知识,通过圈画重点、书写段意等手段并可借助于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搜集相关知识,以此奠定对新课内容初步识记与整合的基础,建立本节课的初步印象。初中历史课程每课的知识量不大,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历史学习“三核心六要素”的方法,掌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相关的特点和要素,在预习过程之中肯定会遇到对新一课的前因后果的疑问,此时产生疑问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这是初步接实现知识目标的初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一种良好学习态度和状态的开端。这就一改传统课堂模式学生“空腹而来,盲目所从”的状态,使学生“有备而来,带着疑问进课堂”。

二、合理设置课堂探究谈论问题

对每一节新课重点问题的讨论探究是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一步,是课堂流程的部分,它的展现是需要铺垫的。

首先,在课堂前期,由教师需要汇总学生预习的疑问话题。这样做一来可以考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二来可以把握学生对问题的构建深度。而学生的诸多疑问,在教师备课时就应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预设出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在根据本课重难点和预设的学生疑问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涉及面较广、能串联起大多数预设疑问、能统领课程全局的探究讨论问题。一般而言,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既是能力目标的落实,也是情感态度的体现。所以,应将侧重点放在引起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上,例如评价人物、事件,总结意义、启示等,这种探究问题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理解,从而由浅入深,逐步落实各项目标。

其次,新课应结合本课的课程标准,梳理本节课的线索,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难点,然后按图索骥,有针对性地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之中,予以强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疑问,大多数疑问在这一时期就能解决,随着课堂的顺利进行,难度较大的疑问逐步紧逼,探究讨论的问题也就自然展开。有疑问会使学生提高听课的关注度,教学的效率自然就能有所提高。

三、重视情感态度的渗透作用

初一学生最大的学情就是刚开始接受历史这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系统学习历史知识,而且年龄尚浅,处在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动手欲望也非常强的阶段。所以,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这时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渗透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很显著,有助于形成学生合理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素养,这就意味着“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②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深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导向,“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和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星河灿烂,历史学科顺理成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而,它成为任何一节历史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目标。

情感态度的落实,从课前预习环节就开始了。陕西和西安作为承载华夏族文明起源的厚重土地,结合教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到许多乡土教学资源,“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课程目标。”④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尤其是先秦时期,涉及到的陕西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例如,“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中包括“蓝田人”遗址,“蓝田猿人”在年代考证上是介于云南“元谋猿人”与“北京猿人”之间的是远古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物学和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要。课程预习环节可以安排西安当地中学生在周末实地参观,切实了解蓝天古猿人的生存状况,感受远古人类的艰辛和在蛮荒时代的进化探索的不易,唤醒历史记忆。此外,“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重点讲述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半坡遗址就位于西安东郊,学生参观非常方便,通过参观半坡先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直观的了解到农耕文明的雏形和先祖的聪明智慧。还有“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主要讲述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可以在周末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去陕西黄陵拜谒黄帝陵,切实让学生感受黄帝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神圣地位,初步了解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曙光初现,以便于在教师讲授新课时,有效引导并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心灵象征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传说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即“民族的共同心理,早已使黄、炎超出了他们原来的含义,而成了勤劳、智慧、创造、进取的民族融合体的代称。他们的功绩,是包括着融合其中的各族的历史贡献在内的”。⑤

实地参观包含厚重历史记忆的文明遗迹,给学生的印象和触动最深刻,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参观考古文物,使学生意识到了解历史、研究历史,考古和实物是重要的历史证据和信息来源,以此培养学生们研究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实地参观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古迹,可以成为一种历史课前预习的补充方式和有益尝试,也可算做一次户外体验活动,会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多学科知识。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之中既突出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多学科素养。可以说,情感态度是历史学科能顺利落实的第一目标,学生将来即便告别学习生涯也能一辈子所思所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新模式,牢牢把握课改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性,同时侧重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引导性,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有效提升情感态度的层次。情感态度的渗透需要在学生预习环节就要初露端倪,重视预习环节又能有效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合理设置探究问题又能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的渗透和激励作用,因此,笔者浅显认为在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应加以强调,为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注释:

①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