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庭教育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庭教育特征

篇1

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篇2

一、幼儿期孩子生理、心理特征

从生理特征来看,3至6岁的幼儿生长较3岁前的孩子相对缓慢些,一般每年身高增长5至7厘米左右,体重增长2000克左右。骨骼水分多,而固体物质和无盐成分较少,受压易弯曲或骨折。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臼窝较浅,易脱臼或损伤。肌肉较柔软,耐力较差。皮肤较娇嫩,表皮层薄,控制感染力较差。呼吸道较成人窄小,肺泡的发育程度较差。乳牙钙化程度较低,组织结构脆弱,易受损伤。尿的浓缩功能较差,膀胱较小,排尿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小便较频繁。

从心理特征来看,幼儿期的孩子心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不受意识支配,不自主)特点,抽象概括和随意的思维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幼儿的感知觉逐渐完善,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较差。他们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幼儿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为集中,但时间不能长。经过培养教育,5到6岁的孩子开始具有组织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随意识忆和追忆的能力逐渐得到发展,不少幼儿记诵儿歌、诗歌复述故事的能力很强,对人的姓名、称呼记得很牢。

幼儿的情绪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并常受外界情境的支配和周围人情绪的影响。在正确教育下,幼儿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形成。幼儿的意志行为和自制力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但仍不够稳定。

二、幼儿期家庭教育策略

(一)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避免“三过”

目前幼儿家庭教育较普遍存在“三个过量”,即:(1)给孩子过量饮食。部分家长认为吃得好才能长得快、长得好;(2)硬逼孩子大量读书、写字,一旦孩子不愿意,家长就骂骂咧咧,甚至施以“棍棒教育”;(3)过份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不懂得“溺爱会结成苦果“的道理。

作为家长一是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孩子往往把家长的言行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实际行动的榜样。

(二)通过家庭游戏来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很大,一是可以满足孩子参与大人生活的愿望,为他们提供了模拟成人的生活天地;二是可以使孩子参加学习、探索和创造性的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孩子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没有压力,没有不快,能够伴随着愉快和喜悦的情绪幸福成长;四是孩子在和小伙伴游戏中,能自愿遵守规则,乐于和同伴友爱相处,克服困难,使思想、意志和性格都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游戏种类很多,如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家长可以根据家庭条件加以选择:(1)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如“娃娃家”、“开汽车”、“开商店”等;(2)体育游戏:发展孩子爬、站、走、跑、跳跃、平衡、投掷和攀登等基本动作的游戏;(3)智力游戏:如穿木珠、七巧板、镶嵌板、六面拼图、图片分类等;

(4)音乐游戏:用乐曲或唱歌配合,发展音乐感受力和演唱能力的游戏。

(三)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智力发展。

1.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孩子提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强,注意力集中、敏锐 、精确、细致、全面、善于作出系统的口头说明等特征。观察的方法有:(1)观察自然景象;(2)观察物品的用途;(3)观察

图片。

2.记忆力的培养。培养记忆力的方法有:(1)实物记忆。如带孩子参观公园的花坛以后,让孩子说出花坛里有哪些花?有些什么颜色的花;(2)图象记忆。让孩子看完一张有许多鸟类和家禽类的图片,限在一定时间内看完,然后让他讲出有哪些鸟,哪些家禽?(3)词汇记忆。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然后让他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如动植物、交通工具、儿童玩具等词汇。

3.想象力的培养。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有:(1)通过故事来培养。如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留下结尾不讲,让孩子续编,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将故事的结尾生动、圆满;(2)通过绘画来培养。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再现生活现实,或表现想象中的未来生活。如逛公园以后,让孩子画一张公园一角的画面;参观大桥后,画一幅大桥上下的图景等。

4.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有:(1)培养孩子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按照事物的性质和用途分成若干类;(2)培养孩子的比较能力。重点是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相异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同点;(3)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

【关键词】 孩子 不同年龄 心理特征 家庭教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影响及儿童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为此,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做父母的应该尽量做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是因为按照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家长正确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的年龄特征,有许多好处:

第一,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各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应该混淆年龄阶段的差别,不能把小学儿童当作中学青少年来看待和要求;也不应把学龄儿童降低到幼儿水平。同时,还应看到相邻年龄阶段又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划分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逐渐过渡的。家长了解这一规律,就会在抓紧培养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应有的心理特征的同时,注意到相邻年龄阶段的衔接性,帮助孩子做好过渡的心理准备。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迁就现有心理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对的,都会影响孩子向高一级心理水平发展。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家长只有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特性。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模仿成年人是幼儿行为的显著特点之一。幼儿认识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在整个幼儿期占据主导地位。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和词汇增加最迅速的时期。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要关心与指导幼儿游戏和美工作业;引导孩子观察;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形成最基本的数概念,培养简单的计算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

现在谈谈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

这个时期,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这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背着书包上学去”,识字、写字、计算等各种学习活动形式,对刚入学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儿童在读写算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感知觉和注意力能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过渡,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儿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了集体意识,但还不稳定;意志行动和品质迅速发展着,但坚持性和独立性比较差。

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小学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表现出贪玩,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学习动机。孩子刚入学,对自己成为“小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自豪感。早起就背上书包,很怕迟到。回家就写作业,希望得到成人的表扬。家长应充分肯定与鼓励孩子这种乐于上学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进一步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则到中年级学习就不那么认真了。家长必须把这种短近的动机引向比较远大和稳定的方向。可以用具体事例给孩子讲明白,做“小学习”不仅是“背着书包去上学”,主要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中年级孩子可以用通俗语言讲学习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养成稳定的责任感。

其次,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集中注意、专心致志学习和生活有规律性。让孩子休息时尽情玩耍,心理欢快;学习时精力充沛,注意集中。

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尽力保持安静。大人不应在旁边说笑、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任何新异刺激都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要防止儿童学习过于疲劳。小学孩子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容易疲劳,引起注意分散,对学习厌倦。造成孩子学习疲劳的因素很多。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常常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不会安排学习计划,不善于检查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自学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适当地督促、检查和指导。所谓督促,是指对孩子的学习要有严格要求,但不是强制。要启发孩子学习自觉性。所谓检查,主要是了解孩子对所学功课掌握的程序;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是否改正了教师指出的错误等。所谓指导,不是包办代替孩子完成作业或思考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发展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新颖多变的刺激和直接兴趣最容易引起小学儿童的注意,而兴趣又是求知欲的动力。有了求知欲,孩子就会主动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并且记忆效果。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求知欲,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许多常识,并且促进认识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对小学孩子的品德教育除了继续学前期的“五讲”、“四美”内容外,还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

小学的孩子,集体意识发展得很快,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支持和鼓励孩子为集体做好事,与同伴一起完成集体的委托,培养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满足孩子由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提出的合理要求,如打扫卫生拿家里的盆子,过队日穿统一服装等。

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效果最差的莫过于不一致。家长是孩子的连任教师,最了解孩子,应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的话对他们有很大权威,常常对家长说是老师说的。家长应该看到,孩子对老师这种信任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家长不要在孩子心目中降低老师的威信。

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向青年、从幼稚向逐渐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时期。

但少年的情感和意志还具有很大的情绪兴奋性,忽冷忽热,缺乏坚持性和毅力。容易冲动暴躁,鲁莽蛮干,轻举妄动,不善于自制,忽视纪律。对友谊的含义缺乏正确理解,常常对哥们义气当作对朋友的“忠诚”。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于相信自己的看法。首先信念和首先理想还不够稳定。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看法很肤浅。

少年半懂事、半不懂事,半儿童、半成人,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特点,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影响。据有人对潜能生第一次犯错误的年龄统计,十三至十四岁最多。家长必须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抓紧教育。

要切实注意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少年由于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比较强,骨骼肌肉迅速发展,喜欢大运动量的活动。但是发育还没有成熟,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宜过久,运动量不宜过大,劳动不宜过重,坐立走姿势要端正。要向他们传授有关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懂得青春发育是正常生理现象,学会正确对待与处理。避免不健康的电影、小说、歌曲的不良影响。

家长要充分看到,少年思维表现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要加以肯定。绝不要因为孩子经常发表不同意见,好争辩,就随便说他们“不听话”、“不尊敬长辈”、“故意对抗”等,更不应当斥责或压制。另一方面,对他们思维活动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等缺点,以及模糊的认识、错误的看法,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纠正;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恰当地表扬与鼓励;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公正地、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评,但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坚持正面说明教育。任何急躁、粗暴、强制孩子接受家长意愿的作法,都只能引起不好的反应,或者不听或者公然反抗。

篇4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

由于家庭本位的原因,德育展开又是围绕家庭开展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否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关系着社会是否能够长期安定发展。所以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家庭的教育.尽管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或具体目的,但首重德育则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停留于诏诰教喻和理论探索,而且也付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的家庭德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或为了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而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或虽然对子女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却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有个别的独生子女父母仍然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子女的早期道德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解决这些同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家训中家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而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教育。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孝悌为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家庭关系也是国家秩序的逻辑起点。"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整个国家便随之稳定、繁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中国古代普遍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使之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才能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而伦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孝悌观念。《论语o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孔子把教育中的孝悌观念放在了家庭德育的首位。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王庖麟的《三字经》中,也把孝悌放在了"十义"的首位: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普遍认为,家庭德育应该由人最基本的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入手,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这两者就是德育的根本,有了"孝悌"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二、提倡仁爱

在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体系中,"仁爱"是"孝悌"之外一个重要的人伦原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纽带,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道德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仁爱的原因是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形成浓浓的家庭亲情,推及到社会既是希望能够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孟子说:「仁者爱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爱人,同时,在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感谢,要懂得他人的付出。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又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所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罗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人和物相接触时,我愿以我所有播散给别的人和别的物,同时我也接受别的人和别的物给予我的善,我愿还报以善,这种善的往返,就是爱的旋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家庭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反应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问,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童稚之学--当以先人之言为主。""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早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避免形成不良道德品之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同时,中国古代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储备知识和形成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晋代葛洪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显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业和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协助其道德判断和道德精神的提高。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

在《论语·子罕》中有记载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及孔子先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先"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王夫之也说:"大小粗细,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而以小子属性之不齐,蛄且使其小且粗者,俾其事之易尽,而以渐得其理,然后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而以用力之熟,扩充有自,则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学矣。"颜元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论及此道。

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训》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次行为积累而后善成品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某些阶段,而应该贯穿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孩子长大成人,远离父母,甚至已经形成为三千人将领,年龄也已过四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的结束,父母对他们仍有教育的义务。家庭德育的这种反复性、过程性,说明了家庭德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才能最终"成其功业"。

第三、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相互性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在互动性和相互性上的表现父慈子孝体现教育的双向性。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提倡孝悌的观点,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单项的,父慈子孝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处理父子关系和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父慈子孝的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坚持"父父,子子"的主张,要求做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孔子认为做父亲的应该对孩子慈爱,但是孔子所说的慈爱,并非单纯的父爱,更不是溺爱,而是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子的记载有两条,而这两条都是教儿子孔鲤(伯鱼)为学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另外一条是: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胑而立也.其中就表达了孔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劝导式的,而不是强迫式的。

注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做出努力,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亲身示范。孩子对父母的仿效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勉强和强制,人在幼年的时候,思想尚未定型,最容易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也符合一般的德育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观点体现教育的互动性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师生之问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传统。学生通过学习而知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学习。教师通过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强不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当属《礼记·学记》,它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论述了这一思想较好的还有韩愈,韩愈名篇《师说》记有:"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盖教学相长也,诸生类善,当自吾始。意思是鼓励学生"谏师",批评指出老师的缺点错误,而老师应乐于接受。王阳明还直呼"当自吾始",要从我做起。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德育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众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道德、智力、性格、能力、志向、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教学,这方面的例证,《论语》记述颇多,最典型的一例是《论语·先进》中一段记载:一次,子路冉有两人都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向他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说,平时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而子路胆量超人,做事鲁莽好胜,所以要抑止他一下。这种有扬有抑、补偏救弊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辩证法。孟子、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并有所发展。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指出为适应不同程度和才资的学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苟子则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实际,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九条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等。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方面,发挥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德育职能。现代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职能,传统家庭教育倡导以德为先,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其耦合家庭血亲性的伦理意义。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持家,何以国为"的观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对家庭和社会都多少缺乏责任感,也惧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十分注重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要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心态是每个家庭首要的。

总之,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上面所述,挂一漏万,但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思想史[M]江万秀李春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版

[2]德育心理学[M]陈安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1版

[3]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刘英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