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45-01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高职计算机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

高职计算机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协调、和谐、统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重视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协调、和谐、统筹、可持续发展,顺应发展趋势,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思考和认识发展问题,从发展战略、发展策略和战术措施中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同样是非常及时、不可缺少的。

二 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

1.注重课件的设计

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面对有限的学时,教员一定要将本课程中的精华和要点提取出来制造成多媒体课件传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其他的相关内容。在选择多媒体课件内容时,应依据社会信息化对人才的根本要求,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处置好教学内容不时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紧缩或去除陈旧的学问,增加或补充先进的学问。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课堂信息量较大,因而课件应尽量减少纯文字的描绘,多增加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信息,经过颜色的变化突出重、难点内容,启发学生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职部分学生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困难,有的甚至对课堂和作业有逆反心理,他们对技能型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降低掌握纯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教学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职业教育中诸如经费来源,企业、行业参与方式等重大问题,使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与此同时,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必须给予高职院校一系列办学自。如专业设置的审批,在招生政策上也应更灵活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跨地区招生,可以与本地、异地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让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实行“双专科”教育办学试点等。

4.确立良好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要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勇气、敢于质疑的品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对一种科学理论、一次实验、一项技术,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掌握教师所教的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具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敢于质疑,批判地吸收科技成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让学生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这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因素。评价学生以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丽珍.试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0)

[2]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3):46~48

[3]赵雷.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4]乔国红.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9(1):57~58

[5]江勇.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J].水利科技,2006(1)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人们通过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二者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开发和研究全新课题。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完美结合的过程,对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显著的帮助。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构建是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单单只是辅助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手段,更多的是指引学生更好开展学习的一种手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还比较小,大部分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班级风貌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职学校要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信息化,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计算机课程习中。

1.2教学理论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教学理论,用特定的教学概念和命题等教学方案描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科学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工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的适应中职计算机教学规律。

1.3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预测,更加高效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序,帮助计算机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有价值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研究

2.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将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安排,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步骤和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几方面内容,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并不是指教案。教案只是对某一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而教学设计除了要对本节课进行科学设计之外,还要全面体现出本节课程的中心点,全面体现出教师对这节课程的整体看法和教学把控。

2.2教学设计方案编制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课时设计、教学资源收集、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总结反思等内容,这是对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考虑齐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2.3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后续支撑,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将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因素实现信息化。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化教学,加强合作学习,对学习环境进行全面设计,积极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以网页设计为例,整体教学思路就是通过项目教学,安排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学生分组,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和项目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然后让学生结合项目要求充分收集材料,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初期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然后将制作好的网页在校园网上展示。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活动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利用项目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中职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的策略研究[J].邱红.职业技术.2012(07)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浅析[J].吴嘉竹.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篇3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依然将课程结构体系作为重点,实践课要远远少于理论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就不能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

创造性,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行动导向教学介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逐渐产生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目标就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能力。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等,在教学中,不能是教师的独自表演,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计划的制订、实施以及评估,都需要学生独立进行。

在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笼统的理念,它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指的是在学生活动中加入职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利用行为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

激发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其他的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思维方面比较形象。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的重点。

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学生既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课程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时将学生的特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对理论进行精细化讲解,将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的重点,同时其他的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适当的增加,比如维修等等。学生在对计算机各个部件概念以及原理进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牢记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本文将计算机硬件作为项目模块,对组织教学的起始点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硬件筛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些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引入进来,这样可以实现对原有兴趣进行强化的目的,具体来讲,包括这些内容:

1.项目方案的制订

教师首先将本章节的学习目标给列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学习项目的制订,保证制订的项目是科学合理的。

2.对项目信息以及问题进行收集

通常在这个教学阶段内,采用的是讨论学习的方法,学生认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学,如果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以

及不懂的知识点,需要及时地向教师反馈,也可以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项目行动计划进行制订

在课堂中对项目实践过程进行模拟,如果有问题存在于项目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看法给表达出来;不同的小组,想出来的行动方案一定也不相同,那么教师就需要分析各个行动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选择出最适合的行动方案。

4.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核心,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上机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此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项目总结

一个章节结束了之后,需要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总结;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还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方式,常见的就是出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解答,从而有效地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的掌握情况。

6.项目评价

学生在日常的职业行动中,综合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以

及技能等等,教师对其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在我国中职院校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美籍匈牙利人约翰·冯·诺依曼被誉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他制定的计算机工作原理直到现在还广泛应用。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从第一代的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到第二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计算机不断地更新换代,从而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强与培养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计算机的主要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逻辑运算能力强;(4)存储容量大;(5)自动化程度高;(6)性价比高。时代的变迁,物质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偏高,20世纪的信息时代伴随着计算机物联网的提出发展,计算机与其他技术又一次掀起信息技术的革命,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是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一些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的诞生就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从而我们引入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书本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计算机教学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发展性

20世纪末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从而使得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计算机教学无论是在知识传授还是学生们动手操作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企及的。

(二)综合性

就我国现在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而言,我们应该将目前中小学生“学科性”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三)应用性

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计算机由于本身拥有图像,声音,文字编辑以及动画制作等职能,从而使得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功能的强大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由此,仅限于传授课本知识,讲解操作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将面临着时代的淘汰。将重点转接在学生自主实践动手操作上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现状,在新的教学模式上升华。

计算机教学需认准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计算机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智力获得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意志力、开拓求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创新思维与计算机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也日益普及,从而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学生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学中所提倡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做好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创造力的开发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从而计算机教学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存在的缺点是:单一的教学模式,缓慢的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方面落后。然而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创造出合乎教师、学生所需的较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的巨大存储量,可以将有关学科的所有知识有机地组织存放起来,供师生方便的使用和查阅;多种人机会话手段,可以替代黑板、纸。笔等,成为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教学设施;模拟功能则可以提供安全、准确、可靠的教学实验手段。丰富的教学活动模式是学生与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选择学习方式。

(二)课程的设计

课件设计的基本内容是课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课件中呈现怎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去呈现,给定的教学内容和怎样的教学过程传给学习者,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控制,这些是课件设计应当解决的根本问题。课件中的这些问题应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课件应在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编码操作。以一定的计算机语言实行的编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描述。

(三)教学设计目的

当今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记忆的存储库,学生才不至于把学习作为负担,而是自身乐于从事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厌烦情绪,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得到蓬勃发展。

(四)教学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得掌握学生学习自主性,就当代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状态,对学生营造积极创新的自主学习定义如下:

“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组合体,”自主学习”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学生不能”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的自主,仅仅是流于形式。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自制力,一个自制力强的人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并且能干好这件事。而提高自制力的关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至于创新思维能力还是基于自己平时对各种知识的积累程度之上的一个拓展。只有对某一领域有足够的了解,积累的够多,你才能让它活起来,才可能会有创新。只有建立与新教育职能观相适应的新教学观才能为教育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建立和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机知识技能比赛,并通过赛后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的教学不仅局限于传授教科书本知识和懂得操作方法,重在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课件的设计目的要明确,当然课件要根据教学环境来设计,因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模式是学生与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选择学习方式。所以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占着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建桥.大学计算机基础[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吕同富.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与制作[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