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1: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2009年12月6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变暖引发的种种问题再一次呼唤“低碳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低碳” 的含义呢?现在正大力发展的低碳经济对居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方面的问题,我于湖南省常德市进行了一次低碳经济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活动。
湖南省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 常德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地点
湖南省常德市
(二)调查时间
2011年3月1日—4月1日
(三)调查方式
通过街上随机派发、上访企业单位、E-mail等方式派送调查问卷。
(四)调查对象
调查显示,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文化程度水平多在高中及以上,以在校大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人士为主。
(五)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人们对低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于低碳的关注程度,低碳生活的方式及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看法和政府作为的评价。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知识调查
大家都在讨论低碳经济,但“低碳”中的“碳”究竟是指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仅有半数的人选择了“二氧化碳”,说明还有一部分人对“低碳”的了解还很不够;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有40%的人选择了不清楚,20%的人“知道一点,但觉得实际上不会太严重”,说明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温室气体带来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如图1所示,在受访者中,有七成的人是从互联网上了解到“低碳经济”一词的,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户外公益广告和学校教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图1
(二)低碳关注调查
在受访者中,有80%的人对全球变暖表示出了很高的关注度,说明这已成为一个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有30%的人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同时有20%的人表示其影响很大,导致了生活质量的降低,然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至于如何补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方面,有70%的人选择了“愿意植树,不愿付费”,20%的人选择“两种方式都可以”,还有5%的人表示“都不愿意”,如图2所示,这说明有一些人的“低碳”还仅仅停留在思想和口号上,不愿意为低碳做出实际行动或是支付更高的成本。
图2
(三)低碳生活方式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低碳还处于开始阶段,但大部分人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均表示低碳会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等,说明大家对于低碳的前景还是比较期待的;90%的人对于低碳生活持支持态度;8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从身边做起,为低碳生活作出贡献,但只有15%的人做到了“积极选用景区节能减排设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说明人们在身体力行实现低碳生活时,其自觉性还有待提高。
在节能产品方面,有60%的人表示他们选购过节能产品,在节能环保产品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只有5%的人选择了首先考虑购买节能环保产品,这说明在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品的过程中,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降低其成本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如图3所示,有45%的人选择了“政府”,20%的人认为是“企业政府共同承担”,认为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的人占到15%,仅有5%的人选择由消费者承担,说明大家普遍认为由于推行低碳产品而增加的成本不应该由消费者承担,企业和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图3
(四)低碳经济调查
低碳经济日益被提上议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表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必要”的,而认为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和“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分别占到了75%和80%;而在认为“没必要”的人中,65%的人认为其原因是“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太高”,说明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如图4所示,关于低碳经济的实施,有70%的人认为是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最为关键,认为是公众低碳意识和行动的占到65%,同时还有60%的人选择了“政府公众政策引导”,这说明大部分人都意识到要实施低碳经济,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图4
(五)被调查者对于政府作为的评价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和“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持有此两种观点的人均占到了65%,同时还有6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的推广和监督力度”,这说明公众对于政府在促进低碳生活方式方面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对于当前政府部门采取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效果,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有效果,20%的人表示“说不好”,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同时还需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调查的结尾,有85%的人表示他们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保持较高增长有信心,而表示“非常有信心”的人占到10%,这说明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三、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
在调查中及其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一)对于低碳知识的了解,互联网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政府部门、学校等机构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
(二)全球变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关注,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其影响“不清楚”,同时大家也不愿为低碳生活付出太高的成本。
(三)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支持和关注, 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用电,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令人关注的一点是,选购节能产品的人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节能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要高,人们不愿意付更多的费用购买节能产品。
企业推行低碳技术增加的生产成本,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由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承担,忽略了消费者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
(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技术及低碳能源,成本过高,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大瓶颈。
四、提出的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能通过更广泛的渠道获得低碳相关信息,从而能更好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各相关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的技术改革和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节能产品对于一般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虽然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和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消费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应加强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要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还需要尽快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改变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中重型化的趋势一致的现状,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群众观念特别是消费习惯的改变。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开征了气候变化税、制定了气候变化协议、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排放贸易机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出来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德国的低碳意识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说在德国环保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体的环保意识很高。其次是为了减少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德国的低碳技术推动还表现在了汽车产业。再次在税收方面,德国开征了生态税;针对气候能源专门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并将环保技术产业列入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国土广阔,并且东西部,南北部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不同,而且由于各地区早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增加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困难。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产业比重过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这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高能耗产业依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其次资源消耗严重,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部分以国内资源为原材料,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拉动,这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原材料。再次是我国的技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情形,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采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大众各有分工,合作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负责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规定,并对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所以,产业的低碳改造、新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等企业都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科研机构是关键的支持者,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碳的捕获和封存等都需要先进的低碳技术予以支持,这就要求科研机构要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社会大众是最终实施者,因为企业的所有产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低碳消费。
三、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为此,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需要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但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所以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资金与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在财政上需要政府部门打通融资渠道,为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的引入提供资金来源;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低碳经济建设的税收,构建环保节能税收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并颁布有关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低碳经济建设以强制性、鼓励性与惩罚性,推动低碳经济的前进。
(二)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市场,许多规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相对权威和科学的法规来指导。
(三)构建碳金融市场机制碳交易实质上就是一种金融行为,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发展碳金融市场,政府应该鼓励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抓住在低碳环境下的商机,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低碳金融工具。还可以建立绿色信贷担保业务、设立低碳专项基金,推动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改造高碳行业,积极发展创建低碳产业,注重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强全民低碳意识,鼓励推行低碳消费,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等,这些也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否则会出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受国外制约的情况。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来,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取得的优异成就,而且在以后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积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的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就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进行总体的安排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指挥棒,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党情、省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步骤、分层次的稳步、有序推进,尤其是要把我国的低碳经济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的相关科技规划中来。
一、教育先行
目标理念是人类实际行动的指挥棒,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针对中国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必须有针对的、分层次的,对国民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一个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在中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推动力,更是中国公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力彰显。
同时,党和政府应该牢固的树立低碳环保理念。杜绝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开购车等方面的浪费,公职人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低碳型的国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发展低碳经济好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学习经验,建立低碳宣传教育基地,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地利用好媒体、网络等手段来普及人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宣传高碳的危害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法律保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和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有相关的政策性规划并传达法律信号,这不仅仅是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形的帮助,还可以将那些违反相关的低碳理念、妨碍和破坏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最终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立法,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的立法都有若干部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济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立法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进行深刻的剖析,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到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法律,不断地修改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性法律法规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应有的职责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法制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可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研究。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过程中,增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条款,例如,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科学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