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协调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18 09:3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协调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协调发展

篇1

1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协调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3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上的差别。首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实物性收入,而且还包括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按现金收入计算,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如果考虑到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第三,从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样本偏误,高收入户难以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1.2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协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已初步对立起覆盖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给人们以更多、更切实的“人文关怀”。由于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某些偏差,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和贫困问题。一是养老问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约有1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缺乏生活来源,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医疗问题,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农村贫困问题。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高度,为农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乡居民享受教育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倾斜。据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农村和城市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是1∶1.39;1998年,每百万人口中的在学校学生数比是1∶2.21。另据一些学者的抽样调查,1995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8年,而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66年。同样数量的初中毕业生,在城市能够升入高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在农村却只有30%左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足以说明中国城乡之间居民享受教育不不协调。

2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偏低

首先,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次,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次,在“”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2.2农村居民缺少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农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是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集体保障,但这三种保障方式都存在问题。一是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保障能力下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保障功能下降,特别是养老负担过重;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家庭保障功能更加弱化。二是土地保障,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低廉,靠种地收入不可能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三是集体保障,少数经济发达的农村,已经建立起和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90%以上的村集体负债经营,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壳村”,村集体已丧失了过去的养老、医疗等功能。

2.3农村教育经费紧缺

中国农民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城乡分割教育投资体制的作用下,各种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却窘困到发不出教师工资、缺乏正常办公费用的尴尬和寒酸的地步。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中央政府也多次采取措施,企图解决长期拖欠教师工资、挪用教师经费这一顽症,但往往事倍功半。几百万农村教师难住了国家财政,教师的工资无着落,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据统计,1992年全国大约流失45万名中小学教师,且大多数是青年骨干,流失的教师又大多集中在农村。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计新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22亿元,中西部25个省份尚有中小学危房4000万m2。一些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贫困学生2400多万名,受到各种资助的人数有限。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

3.1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每年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并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财政资金可以引导农民和集体明确农业投入方向,而贴息或补贴性投入又对农民、集体投入给予一定的经济刺激。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是农业投入的大头。通过国家财政引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以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3.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因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的建设是其重点:一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筹资模式、保险形式和管理体制等。二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财政

篇2

深化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加强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通过制订年度授信政策指导意见.明晰授信业务发展方向和行业风险分析及政策导向;以“实用、适用、实效”为目标,分区域推进辖内授信指引的制订丁作.明确区域内授信业务发展方向和重口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曾小平点。进一步提高集中审批工作质效,制订《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授信集中审批实施细则》.配套制订了评审会实施细则、零售贷款集中审批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优先评审BBB级以上、1亿元以下大额授信客户,保障集中审批流程的高质高效。积极创新授信执行工作,以“固基础、强管理、精细化、促发展”为工作指引,加强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档案、押品的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加大清收处嚣力度,有效防范了授信操作风险、避免了不良资产反弹年末.我行不良资产余额比年初下降7.60亿元,综合不良率下降0.71个百分点.达到了“双降”目标。

完善内控体系.实现安全运营。进一步完善职能管理、合规控制、内部稽核三道防线组织开展“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年”活动.积极培育合规文化:在行内7个业务条线试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RACA)的推广工作.对辖内660家基层机构的业务经营权限、经营范围和内控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摸底、风险排序.实施业务经理派驻制,启动基层机构负责人合规履职评价工作.梳理所有业务系统柜员权限.提高基层机构整体内控水平:梳理规章制度3000余份,组织现场检查5000余次,同时加强非现场监控和检查做好反洗钱工作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和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做好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检查评估,构建职责明确的责任追究体系开展网点金融安全评估达标活动.推进监控联网建设:守押社会化和金库集中工作取得了突破。已连续三年无“四类案件”、火灾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提升队伍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抓好系统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文明优质服务,有力促进了队伍建设和良好风气的形成.辖内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建成率分别达91%和90%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开展“奥运服务月”活动.组织以奥运为主题的服务竞赛,服务改进效果明显.在总行文明优质服务作全面检查中获满分。

2008年.中行浙江省分行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金融强省”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加强内部机制创新和业务产品创新,调整业务、客户、货币三三大结构,深化制度化建设、系统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抓住机遇、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夯实经营基础、完善管理机制,涵育发展原动力夯实产品、客户、网点三大基础。一是完善产品研发和推广机制,夯实产品基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开发和推广产品.利用合适的产品去营销客户和抢占市场;二是完善客户准人退出机制.夯实客户基础.巩固核心客户,拓展重点客户,扩大基本客户群.实施客户分类管理和分层服务,实现客户价值回报的最大化;三是优化服务渠道机制.夯实网点基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以网点转型为抓手,合理规划网点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和服务界面,提高网点的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三大机制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达到“人尽其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文化引导,增强员工投身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物尽其用”进一步探索与创新财务资源配置途径.完善业务激励分配机)制.优化固定资产配置机制,推进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和资源使用的边际收益.发挥财务导向作用。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体现“多劳多得”。加大对重点业务的激励力度,充分体现“多挣、多花、多贡献”的原则,强化绩效观念,用机制保障联动营销、捆绑营销.同时关注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防止短期行为。

加强创新实践。抓好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深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抓好内部改革创新,包括组织架构的调整、机制的转变、流程的整合等;抓好业务、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创新。通过理念、管理、产品及营销的创新,推动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结构调整、力求协调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年.我行将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经营计划为:人民币存款增长20.97%,人民币贷款增长13.58%.外汇贷款增长11.98%,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39.33%,本外币净利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继续实行“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货币结构”的调整。在公司业务领域.重点服务我行重点支持类行业客户,积极拓展适度支持类行业客户.坚持退出“三高过剩”行业以及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的企业:在个人金融领域.以优质客户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行电子银行服务:在金融机构领域.以总行级客户和浙江省内重点法人金融机构为主.大力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做大中间业务和做实负债业务为工作重心.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改善业务结构、平衡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战略予以狠抓。

坚持“四个协调”发展一是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平稳发展对公业务,改进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发展对私业务,稳步提高对私业务的收益贡献度。加强公司、资金、国际结算、个人金融、银行卡等业务线的联动和交叉销售。二是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健发展资产业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积极发展负债业务,正确认识其基础性作用.确保平稳发展;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收费领域.提高中间业务的收益贡献度三是本币和外币业务协调发展。既要巩固外币业务这一传统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又要抓好人民币业务这一关键.提高利润水平、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四是各地区协调发展。做大一类地区.提高一类地区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做强二类地区.提高二类地区在全辖的整体贡献率:做精三类地区.注重内涵式发展.以质取胜。三、注重发展质量、坚持从严治行.提升风险控制力

提高授信审批质效.支持业务前端提升市场竞争力。继续动态推进流程整合.加强过程质量效率管理加强政策指导.推进授信结构调整.强化授信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综合收益能力提高加强市场环境研究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根据经济周期变动趋势,及时调整业务发展重点.提高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

贯彻“从严治行”方针,继续强基础、抓基层,持之以恒地抓好内控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全内控长效机制,发挥好一道防线的基础作用、二道防线的关键作用和三道防线的保证作用.把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抓实、做细,打造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从源头上防范各类风险.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和安全稳健运营。

篇3

今年年初以来,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直线非理性上涨,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基本面严重背离,也让当地的行政部门感到措手不及,政府及时出手进行了调控。而二、三线城市却出现了房屋空置率高企的现象,政府虽多方给当地房地产市场“打强心剂”,却收效甚微。一线城市限涨与二、三线城市解禁促销的措施,旨在促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工作实际,下面就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多行业受益于房地产经济支撑,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同时,一直被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就业问题,得益于房地产经济的繁荣,解决了大量闲余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过热的房地产经济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过快上涨的房价让普通家庭承受着巨大的购房压力,这其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一旦这一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严重影响给社会稳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着力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入手,总结多年来我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合理地调整政策,调剂市场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部分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2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价格过快虚涨背离了市场经济发展规

律市场具有调节作用,按照供需关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作用。然而,一旦市场被人为地操控,其自身作用和规律便会完全失去,最终结果导致商品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一线城市房价高不可攀,而三四线城市“鬼城”的空置率却居高不下,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为了卖地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加以正确的引导,更多的则由于炒房、炒地的资本作用导致的。科学合理施策,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着力抓好的工作。严密监视房地产市场运行动态,控制“地王”“天价楼盘”的恶意炒作。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打击媒体吹风助涨助跌炒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2.2非理性上涨的房地产价格给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了危险

过快上涨或下跌的房价,都是非理性的。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会对购房者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是房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其次是房价下跌会严重威胁银行的贷款安全,购房者一旦无力偿还贷款,进而产生大量的违约,其系统风险是巨大的,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3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已完全背离了这一规律,更多的是人为的炒作。物极必反,过快过猛上涨的房价一旦价格回归价值,其下跌的速度将会严重打击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世界其他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例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参考他们多年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实际,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调控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们应该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的理念,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互动良性发展。

3.1调控房地产价格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波动,政府适时运用政策调控价格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放任其非理性的涨价,进而形成严重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最终泡沫破灭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冲机,同样,放任其价格下跌,无人购买将导致空置率升高,既浪费资源,同样更加伤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时监控房地产价格,再运用行政手机调控房地产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良性发展,让价格与价值回归理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对于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严格约束信贷行为,加强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监管

无论是哪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多高度依赖银行的贷款,一些较小的房地产企业根本没有开发实力,靠搞关系大量从银行融资贷款进行楼盘开发,一旦市场价格大跌,房子卖不出去,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么大的风险,房企老板“跑路”违约将严重威胁银行的信贷安全。因此,政府与银行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严格约束房企信贷行为,加强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监管。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思考

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是由于,我国的国土较为广阔,而由于地区所在位置的不同,也让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区域经济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当然,区域经济的形成必然会在市场当中产生竞争的关系,这也是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最好保障。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之下,有了极大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地域化。不仅如此,三大工业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在自身经济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将其影响扩展到了全国,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领头人和推动者。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然而在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失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当前,东部经济水平最高,其次就是中部经济水平,最差的则是西部经济水平。而最为著名的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从它们所在的位置来看是有着极为明显聚拢性。除此之外,三大经济区虽然其本身有着较高的经济水平,然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因此也导致了中、西、东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也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并且人口众多,然而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力都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西部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空心化”,从而阻碍中西部经济地区的发展。最后,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在百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随着近现代战争,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和经济体制都有了改变。然而国家最初经济方面实施计划经济。国家政府会对三大产业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并且严格控制资源的分配,以此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经济计划,能够很好的规避自由市场竞争中所常见的盲目性,以此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状况的发展。而其问题也十分的明显,这就是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国民的消费要求,市场自我调控的能力也会因此减弱。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与手段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政府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国家行政系统,而广义上的政府除了包括国家行政系统以外,同时立法、司法系统也被包含在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广义上的政府来进行讨论。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体,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宏观经济管理其实也指的就是由国家干预的经济调控。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使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并且使整个市场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中,以此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当然,宏观经济管理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其缺陷就在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了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通过经济手段,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计划和调整,并且通过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法律手段则是保障我国各项政策能够实施到位,并且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利益的手段。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手段,才能保障市场正常的运行,让市场能够在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成长,同时也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最后的行政手段,则是由政府通过各项行政机构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且需要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宏观进行调控,以此来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

想要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其能够更加平衡,以此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重视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且衡量每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劣势,这样才能建立富有当地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而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来吸引企业投资与劳动力迁移。同时,还需要完善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保障区域经济市场能够有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带来科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要大力的发展经济较为落后区域的科技和教育建设,加大这两项的投资,才能为该区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且留住人才,以此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问题。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区域内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这样才能令整个区域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

作者:李玉佳 单位:哈尔滨市节能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在国内收入的创造方面,房地产经济十几年的繁荣历程创造了递增的国内收入,这是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所难以比拟的。而且房地产商品的丰富使人们的住宅水平得到提升,改善了生活质量。其次,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房地产经济创造了数百万直接就业岗位,此外还有数千万的农民工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相关服务。最后,房地产经济从最初开始发展,在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银行信贷风险、征地是否合理、价格是否过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更给房地产经济敲响了警钟。通过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政府也会更加科学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带动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看出,因势利导,增强优势效应,规避其不利影响尤为重要。在实践领域,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格与价值背离引发市场波动。遵循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房地产经济在创造国内收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问题。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正常的,但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引发购买行为的波动。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来看,用“一路攀升”评价并不过分。如果属于供不应求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受到炒房团、开发商非法占地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增速过快,这与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是有所偏离的。

第二,泡沫经济带来的市场波动。房地产经济在持续创造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泡沫经济的问题。价格增长越快,价格与价值背离越多,泡沫经济的风险越大。房地产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据着相当比例,一旦发生资金链严重断裂的行业经济问题,银行势必会受到损失,其他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更加困难。

第三,节能环保的长远战略显现不足。房地产经济建设与低碳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如果不能以低碳住宅、环保住宅作为回报,显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调是不一致的。但目前低碳、环保住宅的占比仍然不高,开发数量有限。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针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协调问题,为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政府应制定系统的宏观调控措施,营造和谐的房地产经济秩序,切实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价格规制并不是要绝对降低住宅价格,而是让房地产价格与价值更好地吻合,避免价格过多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不过目前的矛盾是价格过高,而金融危机时期,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也反映出价格偏低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第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政府应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予以严格的监管,在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规模、偿债能力、开发进程等实行全面深入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业务,调节银行的资产结构,推动信贷资金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流动。为此,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使银行打破传统的存贷模式,吸引优质资产的注入,规避房地产市场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宗旨,整合现有业务,逐步增加优质业务的占比,从而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

篇6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周宇锋(1983―),男,辽宁沈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58-03

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整体布局、结构水平、变化趋势,而且还要反映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在参考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4个层次。目标层从整体上综合反映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协调程度,用两种指标来描述2者的协调发展,协调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一步合成而得,用来度量2者协调状况;指协调发展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与协调度计算而得,用来度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判断环境与经济是否是协调发展。系统层将目标层进一步分解为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两部分,分别对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反映。准则层是对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再分解,使系统层的涵义和范围更加明确化和清晰化。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环境3个截面对城市环境建设给予体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则从经济实力、结构、效益、活力、外向度5个角度给予反映。指标层由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等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和依据。由于环境中的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协调发展度的计算过程中,经济环境不考虑;而在评价环境质量时,经济环境必须予以评价(表1)。

1997~2005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447 4增加到0.495 6,除1998年外,均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处于过渡阶段。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建设问题,逐步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组织实施了“基础设施、形象、便民、管理”4大工程,使得协调状况得以改善。但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沈阳市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波动发展阶段,虽然环境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者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协调发展度均在0.5以下。

表1 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06~2007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513 5增加到0.540 7,仍处于过渡阶段,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但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前期有了较快的提高,从而促使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得到提高。而该阶段沈阳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有较大提高,是因为在该阶段沈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全省科技教育中心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促进了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结合国内外城市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确定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环境,即充分考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实现城市系统各子系统的高度协调,力争把沈阳建设成自然风貌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气息浓郁、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发达、居民生活舒适、就业机会充分、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现代化人居中心城市。

3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经济是改善环境的基础条件,为环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仍是现阶段沈阳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才能更好的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1.1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但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同时也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实现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引导外资融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用好国外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扩大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

(2)打造开发区招商引资平台。发挥政策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引导外商投资向园区集中。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钢铁制品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规模。发挥服务外包基地品牌优势,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提升沈阳软件产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加大短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面向日、韩、港、台,积极吸引、承接和兴办加工贸易。

(4)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境外投资、跨国并购。

3.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合理布局不同产品的生产企业,使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代谢平衡,以此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此外,还要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沈阳是全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沈阳大气污染总体上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但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污染排放等“复合型”污染特征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沈阳未来环境建设必须继续实施“蓝天保护工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

(1)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烟尘控制,推广应用除尘脱硫技术,全面实施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

(2)加快近郊沙丘荒滩治理,实行建筑、市政工程和拆迁施工封闭作业,推行密闭运输,提高主次干道机扫率,减少扬尘污染。

(3)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淘汰车型老、污染重、无法治理达标机动车。加大对车用油品的环境管理,从源头控制尾气污染。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继续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

(4)将水源地保护作为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加快水库的建设工作,搞好现有水库的扩容和配套工程,提高城市供水的调节能力;强化对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对饮用水水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5)根据沈阳市水环境容量,对废水排放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核发排污许可证,实施排污许可,建立完善污水达标排放制度。

(6)加快企事业单位、居住区和产业园区等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就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完善现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四是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做好南水北调沿线水质保证工作,实施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改造及网络建设工作。

3.3 创建良好的人居软环境

人居软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等。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决定一个城市软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沈阳市提高城市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沈阳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注重各项保障措施的建立与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如完善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中小企业职工、社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制度,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协调推进。

4 结语

虽然城市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已发展成熟,但是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尤其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可以明确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城市环境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环境理论。

参考文献:

[1] 朱 琳,张晓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J].统计观察,2010(2):21~22.

篇7

一、引言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表明:要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并随着21世纪全球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不断被重视。因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及相关实践工作刻不容缓。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性研究

(一)国外定性研究

1、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国外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的著作,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之后,20世纪30年代,主张经济发展决定一切的凯恩斯学说诞生。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典型著作有朱利安・西蒙和贝克曼为代表的《资源丰富的地球》和《没有极限的增长》。

2、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爆发第一次环境危机。1962年,美国学者莱切尔・卡尔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阐明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美国学者米香(Mishan),在 1967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代价》(The Cost of Economic Growth)和1977年发表《经济增长论争》(The Economic Growth Debate)等著作中,表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美国学者戴利(Daly)率先给出稳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重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主张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鼓励资源约束的主张,Georgescu Roegen运用热力学定理从本质上解释了自然环境的局限性,他认为生产耐久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才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发现著名 “小型化经济”理论,他大力主张小型化经济发展的模式。随后的1972年,麦多斯(D.L.Meadows)等学者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学说,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需要协调发展。

(二)国内定性研究。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内涵和关系研究,目前国内主流的几种观点如下所示:首先,姜子青(1992)发表文章《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共同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内涵;其次,李文彦(1997)在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认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然而任勇和张坤(1999)认为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并不等价,前者只是后者的先行条件。最后,陈祖海(2004)认为环境与经济二者之间是动态发展的,二者呈现非线性关系。

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国内外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定量研究主要是针对评价模型,其研究思路是,先从宏观角度分析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协调与否,然后对协调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最后解决两者矛盾使之协调发展。目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定量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此方法后来被应用到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后来很多国家,比如日本、美国、中国等都将此方法引进来解决本国的环境经济系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EKC计量模型。美国学者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最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曲线反应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倒“ U”型。EKC主要反映技术、贸易、地理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但没有对影响的原因及内部结构进行解释,因此,EKC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三)综合评价模型。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综合体,单项评价方法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科学。因此学者们将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构建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

(四)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该模型是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来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状况,并进行排序比较和分析研究,从而知道相关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决策制定。

(五)生态经济整合模型。生态经济整合模型由许多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的模块组成,是跨学科,多尺度地研究生态经济系统。此前,L.C.Braat等对于采用数学模型加入到生态经济的整合,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并对其作出了分析与评价。然而,该模型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成熟。

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国内外最终落实在自然环境问题方面的解决上。根据现存的对策研究文献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两方面原因:制度根源和科技根源,前者来源于 “市场失灵”。针对问题根源,国内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市场失灵”引起的生态问题,用技术手段解决科技根源引起的生态问题。

(一)经济手段。在国内外研究中,经济手段有多种划分方法。在国外,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将经济手段的分为五种:收费、补贴、市场创建、押金―退款制度、执行鼓励金。这在哈密尔顿等学者的著作《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中也有体现,里面的“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实则环境经济手段。在国内,部分专家把环境经济手段大致划分成政府援助、税收、低息贷款三类,而有些专家则划分较细,其中还包括污染索赔、排污收费等。

(二)技术手段。目前,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手段整体上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入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环境技术分为淡绿色和深绿色技术,分别包含减少废弃物产生、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同时也可以直接分为清洁生产、废物处理、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恢复等技术。循环经济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将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有机结合,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五、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并取得相众多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协调发展研究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完善,使得很难客观准确地评价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受行政管理等人为因素以及各区域存在自然条件差异的限制,不同区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完整独立的。大部分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结论只是经验性总结,不宜推广。第三,现有的大部分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依然只是多指标、多层次的堆砌,无法真实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六、结论

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方面国外比国内更为提前,而且研究程度较深较为全面;在定量研究方面,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几乎是国外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是服务于政府的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对策制定,使其产生社会价值。这就使得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不仅应注重理论层面的扩充,更应在对策实施方面加大力度。(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3-9

[2]刘学.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 10

[3]刘传江,侯伟丽.环境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 11;46

[4]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J].环境保护,1992(01)

篇8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篇9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含的要素有:特定的地理区域、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等。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构建原则,指导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其具体指标内容。

1.目的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中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和选取的指标也应各有侧重。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较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3.系统整体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指标体系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4.动态引导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5.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构建本研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尽可能地简约和压缩,便于实际应用和操作,可以尽量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指标,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有关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视角构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反映苏北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社会协调发展水平3个指标,反映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状态层包括10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各个侧面的协调发展水平建设状况;指标层为基础指标,共有31个指标组成。

在指标体系中将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首位,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托,把社会协调发展的提高作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的最终目标,体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基本思想。在设置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获取,部分指标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求得。

二、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SPSS软件,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数据主要选自《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一)确定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确定选取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本文所选取的变量计算后得到的KMO值均大于0.80,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分别对经济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因子变量利用SPSS提供的Factor Analyze进行提取。鉴于因子变量在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而含义会比较模糊,所以通过Varimax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用旋转后的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0.85的主成分因子,即提取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由此,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社会协调发展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取了7个主成分因子。

(三)协调发展水平的求算

借助SPSS软件,得出各县市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分别计算。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B1)、F(B2)、F(B3)和F(A)计算公式为:

经济协调发展水平:F(B1)=0.59128W1+0.21071W2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F(B2) =0.22971M1+0.22950M2+

0.19951M3+0.16012M4

社会协调发展水平:F(B3) =0.437Y1+0.16618Y2+0.15649Y3+

0.08948Y4

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A)=0.37938W1+0.11852W2+0.08674W3+

0.07587W4+0.07375W5+0.07223W6+0.05030W7

苏北地区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排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不同而呈现出不规则的空间格局。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诸子系统非线性叠合、综合作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新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人学学报,1997( 3 ).

篇10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形势之下,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生产也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率,无论是哪个经济团体都更倾向于将生产资本投入到配置合理生产高效的地区,希望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的效率和效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若想获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让不同区域的经济要件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为此,国家从“九五”计划开始,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2008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和实施了一批区域规划,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在地方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共识,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五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部分区域还编制和实施了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等,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并积极参与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行动。

(二)论文研究方法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本文使用定性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而且参阅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图书和一些权威的网站本文中的资料均来自相关图书、期刊、论文和专业网站的信息。通过收集、分析、整理、挑选出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内容,形成本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力支撑。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方面共同造成的结果。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理念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福利政策也各不相同,因此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我们将借助经济学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区域内的科学技术应用性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将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对于商品化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创造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竞争力,形成一个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法宝,只有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先进的技术以及应用理论应用到生产中不断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优势。我国许多区域的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科研费用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家水平。

(二)区域内难以形成后发优势

梯度转移理论是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它主张让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优先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随后通过产业转移以及要素转移来带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整体提升。

(三)主导产业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作

用主导产业是带动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元素之一,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越强劲,对地区的辐射带动范围越广泛,辐射带动效用也越强大,可以聚集其他相关产业迅速靠拢,不断支撑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地区考核体系

我国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所以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适合实际情况的考核体系。切实可行的地区考核标准是加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方向标。地区考核标准的制定可以将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真正落实,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合行动。考核体系的建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考核的标准,另一方面是考核的内容。关于考核标准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不一样的考核侧重点,不能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需要鼓励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需要偏重于考核它的人均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状态,积极转变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的水平。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进行资源配置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从最初的效率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如今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就是将两者放在一样重要的位置。在我国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资源配置上,立足于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立场,从我国的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与选择。兼顾效率和公平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与市场失去主导问题的出现,是国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法宝。

(三)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

增强政府的主导力量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市场作为主体地位,对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调节也存在了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容易造成地区的经济波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还需要借助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有效的调整!政府应该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

四、结论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结合最新的时代形势,把握时展的新变化,适时制定适合当下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站在全局的观念之下,秉承着科学的精神以及务实的态度,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论经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纵横,1991.45

[2] 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46

[3] 陈甬军.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J].中国经济问题,1996.67

[4] 马龙龙.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体系建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5

[5] 李大升,冯伟.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

[6] 吴小康.垃圾围城:突围,刻不容缓[J].半月谈,2011.14

篇11

一、研究背景

19世纪3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协调发展的研究,Bithas & Nijkamp提出在不确定信息下,利用专家知识系统进行环境―经济协调模型的建模方法;Boulding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经济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倡导储备型、休养生息型和福利型的经济发展,其目的在于建立“循环式”经济体系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系统;Norgaad提出了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循环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定义虽表述不一,但其核心却是唯一的,即协调发展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使用的一种平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定性角度看,饭店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导向,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增强, 这都为饭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由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实力的大幅增强、客源市场的迁移带来的业务转型, 致使我国区域饭店业防御危机冲击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二者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和区域内相互协调关联的过程。从定量角度看,如何准确判断和评定区域经济与饭店业协调发展水平却成为研究的难点,而这恰是本文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一)模型构建

1、耦合理论及模型

耦合是指多个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而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应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由此,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饭店业两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区域经济―饭店业”耦合度,其大小反映了区域经济―饭店业的协调程度。依据二者交互作用的强弱程度,一般可将其耦合过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颉颃、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个阶段。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构建耦合度模型,即:设变量ui (i = 1,2,…,m),uj(1,2,…,n)分别表示系统,推广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cn= n{ ( u1・u2 ・…・un )/Π( ui + uj ) }1/n

当只有两个系统时,可以直接得到它们的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c = 2{ ( u1・u2 )/( u1 + u2 ) 2 }1/2,耦合度值C∈(0,1)

根据耦合度值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当C = 0时,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且向无序发展;(2)当C∈(0,0.3)时,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3)当C∈(0.3,0.5)时,耦合处于颉颃时期;(4)当C∈(0.5,0.8)时,耦合进入磨合阶段,两者间开始良性耦合;(5)当C∈(0.8,1.0)时,处于高水平的耦合阶段;(6)当C = 1时,耦合度最大,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且趋向新的有序结构。

2、协调理论及模型

“协调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的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同时还要求各子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适应与促进。因此,区域经济――饭店业要协调发展,要在保持其各自内部协调的基础上,使两者在整体上形成良性互动。此外,耦合协调度不仅能区别出由于区域经济―饭店业偏小带来协调度高的伪协调,而且能评判不同区域区域经济――饭店业耦合的协调程度,反映出区域经济――饭店业水平的相对高低。

协调模型可表示为:D = ( C・T)θ

T =a×U1 +b×U2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反映饭店业与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θ、a、b为待定参数,两个系统基本同等重要是一般取a = 0.5,b = 0.5;当θ=1/6时其方差最小,故取θ=1/6。

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以下10种类型:①D∈(0,0.09)时,为极度失调;②D∈(0.10,0.19)时,为严重失调;③D∈(0.20,0.29)时,为中度失调;④D∈(0.30,0.39)时,为轻度失调;⑤D∈(0.40,0.49)时,为濒临失调;⑥D∈(0.50, 0. 59)时,为勉强协调;⑦D∈(0.60,0.69)时,为初级协调;⑧D∈(0.70,0.79)时,为中级协调;⑨D∈(0.80,0.89)时,为良好协调;⑩D∈(0.90,1)时,为优质协调。

3、系统综合评价函数

设正数X1,X2,…,Xm为描述区域经济的m个指标;正数Y1,Y2,…,Yn为描述饭店业的n个指标。

m

E(X)= ∑ ai×Xi

i=1

n

H(Y)= ∑ bj×Yj

j=1

E(X)为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函数,H(Y)为饭店业综合评价函数,ai、bj为指标权重,Xi、Yj分别为标准化后的数据。

(二)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权重确定

1、指标选取

参考国家法定统计指标来确定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支出、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并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在饭店业统计中常用的相关指标,以及指标的可获得性,选取指标为饭店数、客房数、床位数、固定资产、营业收入、入境旅游者住宿总人天数、住宿总人天数等的规模类指标和像客房平均出租率、平均房价一类的效益类指标。

2、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了2007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均来自2008《浙江省统计年鉴》,2002―2009年《浙江省旅游概览》,2006年和2008年浙江省饭店业发展白皮书。

3、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步骤为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三、数据分析

(一)权重确定

准则层和方案层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为0.000、0.091和0.061,同时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为0.087,均都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指标间的比率赋值合理,其一致性都符合要求,而且层次总排序也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完成层次总排序,从表1可得,第2、3列分别为区域经济和饭店业各子系统指标权重;第4、5列则为区域经济和饭店业各子系统指标在综合系统中的权重。

(二)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由此,依据模型得到各样本的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饭店业综合发展水平,如表2。

(三)区域经济和饭店业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将各样本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代入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各样本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3。

四、 分析与结论

(一)分析

表2中样本普遍呈现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饭店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状态,少数样本包括舟山、衢州和丽水呈现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相吻合或略低于饭店业综合发展水平。同时,多数样本呈现出饭店业发展水平会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饭店业水平也高,同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饭店业水平也较低,但是绍兴和金华两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饭店业发展水平却明显低下,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表3中样本区域经济和饭店业耦合程度较高的包括杭州、宁波、 嘉兴、温州和台州, 其他样本都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 且耦合类型与表2中饭店业综合发展水平数据所表现的特征吻合程度较高, 样本中绍兴和金华的耦合度过低即为突出表现,说明该模型中着重反应了饭店业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中呈现失调态势的样本有舟山、衢州和丽水,其他样本则表现为协调状态, 尤以杭州和宁波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且耦合协调类型与表2中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数据表现的特征及其一致, 较为真实客观地反应出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 结论

浙江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该地区饭店业发展水平,更有甚者,地区饭店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由于两者耦合程度和综合评价指数不高,直接导致各地区区域经济和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不高,呈现优质协调状态的区域过少,部分地区表现出失调态势。这充分显示在低等级行政区划地区饭店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而且比较依赖区域经济发展对其的带动作用。同时有统计结果显示,浙江省经济发展空间特征就是东北强、西南弱,而就区域经济与饭店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两者耦合度的特征都能验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个特征。由此得出,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饭店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Bithas,K.,& Nijkamp, P.Environmental-economic modeling with semantic insufficiency and factual uncertainty. J.Environ-

mental systems, 1996―1997, 25(2):167―183

[2]Boulding, K.E.The Eco-

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Environmental Qualityina

GrowingEconomy,NewYork, Freeman,1996:53―57

[3]Norgaard, R. R. Economics

indivators of resource scaerity: A

critical easy. Journal of Environ-

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

cademic Press, New York,1990:19

篇12

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复杂大系统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一般来说,复杂大系统都是有人、机、环境三大要素来构成的,要素之间的沟通需要借助环境所赋予的各项参数进行,因此社会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否则其会失去生命力。构成复杂大系统的要素通常是许多小系统,这些小系统在独立发挥作用时是呈现层次性的,这也体现了复杂大系统的层次性。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使得复杂大系统的稳定状态是动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动带动系统的变动。复杂性则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理层的复杂性、生物层的复杂性、社会经济层的复杂性。

(二)电子商务的大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的大系统是社会经济复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视作是其子系统,因此电子商务的大系统除具备复杂大系统的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电子商务的大系统是开放状态的,它面向的是所有企业与个人,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系统通常包含若干个子系统,这是由其商务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比如企业投入的资源、各职能部门等。系统的子系统种类繁多且复杂,由于电子商务大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这使得构成或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要素很多,每个要素都可能成为一个子系统,这造成了子系统的种类繁多且具有复杂性特征。

二、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控制理论与方式

(一)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大系统递阶结构

电子商务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其可按照大系统的多层递阶结构思想来建立多层管理模式,即将电子商务系统按照构成要素分成相互独立的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关联,通过统计指标分析可建立三层结构的递阶结构系统:局部控制级(直接控制层,最低决策级)、递阶控制级(最优化层、中间决策级)、协调控制层(自适应层,最高决策级)。根据国民经济控制原理,这种三层结构的电子商务递阶结构系统更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控制,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递阶结构的电子商务系统体现较强的双向控制特征,即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双向控制。

(二)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间的协调发展指数模型

要研究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控制评价,需要建立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控制指数模型,该模型需要满足两个要素,即协调度与发展量。首先,根据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相互关联,建立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数,并对该指数进行无量纲处理,使该模型能够实现量化分析;其次,据大系统的协调原则,即关联预估原理,计算每个指标的状态变量指标的协调变量,并对无量纲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加权加法。

(三)电子商务协调控制模型

在研究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控制时,可将电子商务视作一个大系统,将其构成要素视为其的子系统,那么从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模型,并在内在关联的作用下生成整体的模型结构。即:Xij(k+1)=φ(k)•θij(k)+vij(k)从模型的构建来看,其计算过程如下:①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并根据构建模型的需求统计单个指标;②根据上述模型计算时变参数θij(k);③在确定好各项参数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理的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与预测;④采用状态方程的自适应预测与控制;⑤进行电子商务大系统的自适应协调控制。

三、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及双向控制

(一)电子商务—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控制

要想分析电子商务—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必须设计出电子商务系统控制指标与经济系统控制的指标,然后计算协调度指标。电子商务—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控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开发效率指标、信息资源投入效率指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协调度指标。协调度指标主要包括管理运行协调度、企业文化适宜度。将所有指标明确后,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即可实现对电子商务—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控制的评价。

(二)企业电子商务协调发展评价

企业电子商务协调发展评价既是将电子商务大系统所有指标进行加权量化,一般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涉及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内生信息资源产出率、外生信息资源产出率、电子商务收益率、电子商务销售收益率、信息基础设备使用率、电子商务需求效率、电子商务应用效率、电子商务利用率、专利成果利用率、电子商务人员业绩、电子商务系统运行调度、企业文化适宜度、管理运行协调度等。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量化加权后,通过综合分析,可实现电子商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