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知识管理的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50-03
在21世纪的组织中知识管理和社会网对组织绩效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团队对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明显(Ancona,etc.,2002)。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产生(Nahapiet & Ghoshal,1998),因为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很多信息与资源就因此而交换和传递,而这方面的资料从传统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是可察觉却不易实际去衡量的,同时很多定性研究发现组织团队有助于促进人际互动,造成组织知识管理的突飞猛进,而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借以实现项目目标和建立团队信任(Salas,etc.,2008)。
1 社会网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系列通过描述、图形和统计模型来了解社会网络的状态的(Van Duijn and Vermunt 2006),“社会网络”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Bmaes首次提出的。社会网络分析基于这样的假设:节点的重要性等价于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而使其具有的显著性,指标的研究不破坏网络的整体性。对于一个网络主要从宏观(整体网络)和微观(个体网络)两层面来分析。整体网络分析即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某个社会网络,侧重于研究该网络的整体特性,其分析指标有:整体网络中心度、整体网络密度。个体网络分析主要通过中心度指标来研究,中心度由Freeman提出,常用的有4种: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
社会网络被认为对个体或团队在知识获取和学习有重要影响(Davidson-Hunt 2006)。Krackhardt(1993)指出人们对组织中的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认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际网络发挥着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互相影响、妥协以至达成共识的作用。Bourdieu(1986)指出在组织知识网络中,某一成员与越多其他成员存在知识交流关系,其获取知识资源的能力越强,即网络密度越大,成员的知识交流越多。网络密度常被用于团队层面(Wasserman & Faust,1994)。Granovetter(1973)提出网络联结的强联结和弱联结,弱联结指偶尔发生的和疏远的,而强联结指经常能够发生的、持久的和充满感情的。根据弱联结假设,强度弱的联结比强度强的联结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某些特定类型的强联结,可能有助复杂知识的传播。复杂知识并非源于工作的简化,而是来自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个体的社会互动(Brown & Duguid,2000)。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组织的优势来源于组织生产分享知识的能力,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产生和分享。但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来看,密集网络可能形成密度冗余和结构冗余(Burt,1992),前者表明在密度网络中行动者的信息范围非常小,群体会由于缺乏外部联系在技术变革中迷失方向;后者表明企业在密度网络中获得的将主要是重复的信息,不利于成员间的学习和群体的创新。
2 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现有软件概述
2.1 IBM的Lotus Notes/Domino
IBM的Lotus Notes是一种群组工作软件,它提供功能包括文档数据库、全文检索、复制、集成开发环境和七层安全机制等。其中Lotus QuickPlace是针对项目团队的知识管理软件,它是用于即时协作的自我服务Web工具,可以迅速建立网站,将协作交流、文档共享、用户管理、日程安排、任务分派等集成一体。其功能主要有:一是即时协作,数秒内就能在Web上创建共享群组工作空间;二是内置任务管理,将过程绘制成甘特图,自动通知功能使所有人都能知道工作计划和里程碑状态;三是在线感知和聊天,群组可利用QuickPlace组织和交流围绕项目或临时活动的想法、内容和任务;四是My Places,为团队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工作室;五是高级搜索,搜索企业内部所有团队的工作室,或者将搜索范围限定在单一团队工作室、“房间”和“文件夹”内;六是内容管理,支持文档版本历史、签入/签出以及多个编辑之间的文档共享。
2.2 微软知识管理系统
微软项目管理的相关软件主要包括: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sharepoint team services。microsoft project系列软件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SharePoint Team Services是一种可由用户自己创建保存所有项目信息(包括文档、联系人、任务、讨论以及其他信息)的中央数据库的服务。它使得任何类型的工作组都能使用网络分享信息。利用它可以即刻组建团队,使用全功能的网络站点,还可以进行团队互助和团队管理。
3 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思路
3.1 信息协作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把沟通技术作为IT的一个重要的功能(Johannessen,2001)。电子协作平台可以使团队成员便捷的沟通和共享知识,而且电子沟通方式的匿名性可以避免面对面沟通的“从众心理”的影响,避免附和领导或专家的意见,使沟通尽可能有效、无障碍的进行。
目前电子协作平台可提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企业内网、群件、电子视频会议等。不同的方式对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电子视频会议相对于电子邮件和企业内网更能为团队成员提供一种身临其境、面对面的感觉,更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增加成员的网络强度;当然,电子邮件、企业内网相对而言成本更低,参与沟通者的范围更广;而群件技术可以避免沟通中的“从众现象”和惟领导和专家马头是瞻的问题,使沟通更有效。正如X光可以透过一个身体看到骨架结构一样,社会网分析同样还可以让我们通过分析E-mail、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的情况,利用社会网测量工具,如密度、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看到一个组织中的合作和信息流动。(Sofia Pereira & Soares,2007)
3.2 共享知识库
3.2.1 文档、表单
对文档、表单归结的知识可以采取编码和隐性化两种方案。而编码又可以分为聚焦式和非聚焦式两种方案。所谓聚焦式编码指的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特定形式的编码。比如说,对企业中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实行案例式的一种编码方式;而对于企业中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则可采用公司和原型相结合的方式。所谓非聚焦式的编码方式指的是,没有一个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编码的策略,不论何种知识,其编码方式大致相同(Martin Schulz,2001)。
3.2.2 Teamroom知识包
Teamroom知识包在IBM公司知识管理设计思路上,利用博客技术提出的。利用Teamroom创建一个团队的网络虚拟空间,在这一个空间中,项目成员之间可以灵活的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进行交流。团队成员在所创建的Teamroom中的各种沟通情况将被打包作为一个整体留给他人进行学习。这样在整个团队运作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知识创新的历程及各种经验将被完整的呈现到学习者眼前。在博客技术支持下,信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传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更容易激荡出燎原烈焰。
3.2.3 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信息流
在工作中,人们总是在使用和处理知识,知识本身也形成流程。工作流程与知识流程是相联系的。通过社会网分析在一个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进而发现从组织合作角度看网络中的领导者(Anderson,2002),当在选出团队成员之后任命项目经理时,就有可能通过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网来作出。Cross等人发现利用社会网络技术及相关的可视化工具,组织管理者不仅可绘制组织内部知识流动方向、流量和路径,还可以发现组织中的专家和关键人物,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进组织的知识管理效力。
3.3 “know-who”系统
根据嵌入性理论,与工作相关的交易活动往往与社会关系模式相重叠(Granovetter,1985)。即业务关系嵌于社会网络中。魁克哈特(Krackhardt,1992)把网络分3种,情感关系、咨询关系和情报关系。他指出,在组织情境中,咨询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弱关系。尽管咨询或建议关系并不一定包含了情感支持,但它们却可以带来完成日常工作所需的大部分资源(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与此同时,交换这种类型的社会资源还可以在交换双方之间产生出信任。
“know-who”问题涉及知识群体,企业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不可忽视的还有对企业中拥有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即明确知道企业中谁有什么样知识?怎样与之联系?等等。在项目团队的运作中,“know-who”不仅是知道了某个人,而且通过与这个人的沟通和协作,还深刻的了解这个人所拥有的知识领域、对某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等等。
许多企业已建立公司的知识地图,但知识地图确有其制约性的地方。“know-who”系统则是建立在项目团队运作基础上的、对知识地图进一步补充的一种设计。该系统的运作思路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项目参与人员的情况,为公司员工设计一个基于internet平台上的个人知识地图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每个员工把自己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所结识到的专家情况详细地做记录,这些记录可以包括专家所熟知的领域是什么?专家的联系方式、专家的个人特点、专家与他人沟通的风格等许多极为细致的方面。这种记录既有助于员工定期的与其他专家进行联系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也有助于公司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氛围的形成,且有助于项目经理在组建项目团队时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人选。
参考文献
[1]Ancona,D.G.,Bresman,H.& Kaeufer,K..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x-team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3):33-39.
[2]Salas,E.,Cooke,N.J.,& Rosen,M.A..On teams,teamwork,and team performance:Discoveries and developments[J].Human Factors,2008,50:540-547.
[3]Van Duijn,M.A.J.,& Vermunt,J.K..What is special abou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Methodology,2006,2(1):2-6.
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如果做不到通过不断改善自己而取悦客户,其客户就会很快流失殆尽。创新永远是持续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体系。
1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有序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可获得的知识数量空前增大,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替周期空前加快,知识创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客户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客户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客户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2)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成果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根本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客户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客户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3)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产出都应该反馈到技术创新系统中来。通过对每个阶段成果的评价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目前大多数企业做的只是将技术创新知识整理与存储的工作,客户知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将客户知识作为流程来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和客户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让每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可以得到检验与评价。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相应调整创新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4)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技术创新是能够扩散的,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其它企业将会扩大资源的投入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从而削减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施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就能保持技术创新的优势,及时适应改变了的创新环境。有调查报告发现,成功实施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其产品开发实现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时间平均削减了11%,实施客户知识管理不太成功的企业平均只减少了1.6%的时间。
2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
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走向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道路,但是就联盟内部单个企业而言,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从创新决策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产生新的创新决策的循环过程fJ]。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客户知识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忽略了客户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采取的都是从客户到营销部门。到研发部门,再到生产部门的价值链直线型模式,客户知识的这种传递路径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创新目标的明确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直接面对客户,直接与客户接触,既可以把客户请进来。也可以让工作人员走出去,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掌握客户需求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圆环结构。
我们从客户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简单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见图1)。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创新决策开始,经过研发、生产.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后,由销售部门将产品或服务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考察市场客户的需求,并且结合现有的技术成果.企业又产生新的创新决策,指导下一轮的技术创新。所以,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贯穿始终,指导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循环模型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客户知识互联”(1inking knowledge)网络。明确要求各部门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合作与协调,跨部门交换客户知识和分享经验。企业将客户知识存储于动态知识库,分发到需要的终端。客户知识管理系统为更好地制定与客户有关的战略和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客户知识管理系统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将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客户知识分发给需要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工作的目的。比如针对某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部门会接收到CKM系统分发的客户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制造加工.并将制造流程信息反馈给客户服务部门,客户服务人员会结合相关客户知识.通知该客户详细的供货细节。图2即为简单的客户知识共享示意。
3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模型分析
3.1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分析
技术创新决策指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问题或者为完成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家选择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闭。企业家要作出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除了要明确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还必须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
客户导向性、技术与客户需求匹配的先进性和协调性是技术创新决策的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活动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一个特殊环节.是技术发明的实用化和实用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决策必须从市场出发,以客户需求为落脚点。以客户为导向是技术创新决策的主要特征。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利用某种技术满足客户的某种新需求,或者以更高级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或者发现潜在需求与创造新的需求。技术创新决策是技术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产物。匹配的好坏,标志着技术创新决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如日本为了抢占高清晰度电视机市场。以模拟电视技术为基础来研究.用了20年时间,投资16亿美元,结果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因为日本的产品与美国的全数字技术生产的高清晰度电视机相比.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准都差了许多。日本这次创新的失败就败在“新产品概念”的构想上,失误在技术档次与客户需求的匹配上。
3.2企业研发分析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中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打破科研机构“理论一技术一产品一市场”的传统模式,建立“市场一产品一技术”的研发新模式。企业最直接的客观环境是市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象是客户,离开市场,忽视客户,就谈不上创新。通用汽车2005年春天推出的悍马H3,比起它的前两代产品有了很大不同。原先被认为太花俏的水箱护罩,做了内缩,让车头显得更扎实;两侧头灯改成扁平造型,以增加气势;车门也有了人性化的细节设计等。通用希望H3承担起改变悍马品牌定位的重担.从一个传统的大型SUV向中型SUV转变,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销售情况看,这款车没有让人失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欢迎。H3的设计是这样进行的,400多位运动休旅车的车主被分成5批邀请到公司.在3天内轮流对6款不同的新车设计评头论足。这时,设计师团队就在隔壁.把听到的各种建议和灵感在图纸上不断修改成型。可以这样说,是H3的目标客户决定了它将会成为一辆什么样的车。因此相比于通过各种访谈和调查询问客户对新产品的要求,另一种方法更能贴近了解客户,并有助于分析市场的潜在需求。那就是像悍马尝试的那样,让客户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中来,和设计师、工程师们一起工作,直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3.3企业生产分析
在管理学中,有一种激励理论就是参与式管理,通过让员工参与管理来提高员工的士气。这种内部的激励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到外部,让客户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Toflier在其著作《第五次浪潮》中就曾使用过“Prosumer”来表示让客户参与生产过程。这样.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对产品的知识来取得切实的收益(比如产品的改进),而这种知识可能来自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有可能来自别的客户或者客户自身。请客户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方面使客户能够从自己的立场对企业提出要求,让企业一开始就将这种要求考虑到自己产品的生产中去,这样的产品面市后不太可能遭受到客户的拒绝:另外一方面客户感受到一种尊重和关怀.这种感受将换来长久的忠诚。这种参与使客户在遇到问题时,由原来的和企业对立的立场,不知不觉转移到共同思考谋求问题的妥善处理的立场上来。
3.4企业销售分析
销售流程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并和客户进行知识的双向交流。把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客户。这一过程建立在对客户需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事实上也就是销售线索的挖掘在了解我们的客户之后,要不断地和客户进行双向交流,把产品信息传达给客户,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产品知识培训、现场展示等活动。从这些活动当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客户内在的真正需求和想法,以此作为重要的客户知识。另外,由于准确的目标客户知识对于企业的市场活动和销售活动至关重要,而客户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企业需不断地对客户动态知识库进行更新。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有关客户的知识”和“为了客户的知识”。
3.5客户知识库系统分析
企业的客户知识库本身是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不断吸收客户知识,同时又将新的客户信息反馈到客户知识库中,使客户知识在它的不同存在形式间不断转化,实现了螺旋形的增值过程。客户知识分为显性客户知识和隐性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的创新要经过以下4种转化模式。
(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模式。公司客户知识的社会化.是企业员工与客户或者内部员工问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如共享的心智模型、技能、想法等的过程。
(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模式。客户知识的外化过程是把隐性客户知识表达成显性的概念的过程,它是客户知识的4种转化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将隐藏在公司客户或员工头脑中的有关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创新思想明确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借助集体的力量将其实现。
(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模式。客户知识的综合是利用多种渠道和方法搜集散布于公司内外的显性客户知识,经过排序、增减、分类、综合等分析处理后,将它们存储积累于公司客户知识库中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客户知识。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模式。当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获得的知识被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认识想法和经验诀窍的时候,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资产。
当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模仿创新的比例很大,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在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创新失败。作为后发国家,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功率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知识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因素。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1 理论综述
知识经济虽然在上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但由于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数,但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理论也不尽相同。欲从知识管理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已有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奎塔斯认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ant)就是一个管理各类知识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探求现有已获取的知识资源以满足目前以及未来的需要。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知识使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②有效地开发新知识;③鼓励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④使新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扩散;⑤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开发新知识[1]。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认为隐性知识就是未被符号系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显性知识就是以一定的符号系统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日本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分为4个阶段(即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见图1[2]。知识在SECI模型中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管理促进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图1 SECI模型
马霍特拉研究指出,知识管理就是当企业组织面对一种日益快速增长而又非连续性的社会环境变化时,其组织为了提高自身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发明创造能力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两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进行知识的获得、整合、创新、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即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用吸收的外部环境知识(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隐性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就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流动(见图2):①知识学习是企业内部成员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并且使新知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过程。②知识吸收就是企业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合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企业对其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机会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③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④知识整合即是企业对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现有知识以及新的知识进行协调的过程。⑤知识创新是企业通过其自身固有的内部知识与获取的外部知识的整合应用获取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流程或者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⑥知识应用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将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并使之商业化的过程。
图2 知识管理模型
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其企业组织中的知识通过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将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获得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估量,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可以开发企业现有的知识,促进企业成员与知识的整合,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并提高对企业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等,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正是这五大机制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框架(见图3)。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学习机制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文化机制、共享机制、技术机制是保障。
图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2.1 知识管理下的学习机制
知识经济的运行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界限的同时,也增加了发展中组织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是企业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前必要的“资本积累”, 是企业不断增加内部知识量与吸收企业外部知识的有效手段。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资源的当今社会,不断地学习对于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必要。企业组织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合,知识管理的学习机制就是让企业的每个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的学习机制可以统一企业成员的学习目标,提高成员的学习能力,使整个企业形成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企业氛围。通过学习,企业成员可以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生产知识和吸收知识,才能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改变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
2.2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当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激励就是企业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信息交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以达到成功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的活动[4]。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成员在心理上都有追求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欲望,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刺激内部成员进行技术创新:①进行奖酬激励,提高成员工资薪酬,设立各类奖金、福利等;②进行竞争激励,建立企业内部公平有序的竞争制度,优胜劣汰,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创新;③进行荣誉激励,对于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荣誉奖励;④建立合理的处罚制度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且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知识管理下的文化机制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创新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绝大部分员工所认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取得公众认可,有效的文化机制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当然,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机制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作用,但是企业外部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企业才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一种尊重知识、平等交流、相互信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会使知识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可观的成效。
2.4 知识管理下的共享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下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知识创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源泉,而知识共享则能使新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上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5]。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个人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基础,但是企业也要有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个人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互相流动。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知识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整合而产生新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增值的过程,它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得以整合与升华。而为这些知识流动提供平台的就是知识共享机制,它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
2.5 知识管理下的技术机制
技术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机制在支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生产、共享、创新以及在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库与知识地图对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作用重大。知识库可以对企业以及成员的知识进行合理归类,进而有效地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地图就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编辑到地图中,这样作为知识搜索引擎的知识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指引知识使用者又快又准地找到需要的知识。技术机制在为企业增加知识存量与技术积累的同时,也为企业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这样就可以加快知识整合的速度,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构建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精于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的组织,具有知识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结构开放化的特点,组织中员工与管理者由隶属转变为伙伴关系且组织可以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6]。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言,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显得极为关键。构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前提,学习型企业给内部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员工自我学习意识,以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资本积累”。
3.2 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石,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软环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强化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企业的向心力与生命力。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度会使员工更加轻松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会对员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建立与自身企业知识管理相协调的奋发向上、团队合作、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知识管理思想的进步以及知识管理模式的升级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竞争日趋激烈,谁能超前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指引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需要知识的部门与个人,这些要通过信息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信息网络设施是知识传递与共享的硬件约束条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设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规模性的效益。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
知识与物质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易于被复制、传播,这就决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起到了支持和保护作用――它保护创新者利益,激励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又为知识交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 知识经济与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2-133.
[2] Zoltan D. 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35-808.
[3]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8):59-73.
[4] 苏新宁. 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05-206.
[5] 史富文. 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评析.技术经济,2008,27(8):39-41.
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缺陷――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国内广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因此,为扭转此不利局面,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创新知识、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并不统一,研究知识管理的国内外学者基本可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将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该学派的学者侧重于对个体的学习行为的研究。综合学派综合了上述两种学派的观点,认为“知识管理要将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偏重一方,而应当相互结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综合三个学派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可以定义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合、储存、传递、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过程,通过知识的积累管理、共享管理、应用管理、创新管理,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实现知识资本化,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所以,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经济将人类发展转变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环境由于相应领域知识的总量爆炸性的增长、知识的传播速度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只有加快提升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反应速度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反应速度又主要依赖于获取知识的速度和获取知识的影响力。
(2)知识本身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企业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而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知识能力的竞争,包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等。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传统的最大特点是为客户提供的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或服务,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所以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管理赢得顾客,这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