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期,对于时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教育体系必须要不断完善,开拓创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功能,构建以人文本的文化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切实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第一,进一步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肯定人们逐利思想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崇尚“无我”转向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从一定程度来说正是个人这种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冲动,形成了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思想基础,并进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使这种追求和努力变得更加持久和执著。这种驱动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命令和思想动员推动的经济运行更加有效,也更能把千千万万人的潜力真正调动起来。
第二,在尊重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发展集体主义。过去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以集体为本位的,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其结果,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进取精神的发挥,同时助长了个人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造成了个人权利和责任意识的淡薄。这种不健康的人格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进步不仅有赖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还有赖于全体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发生转变,建立现代人的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支撑,而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为集体主义在新的意义上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条件。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第三,承认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但由于在长期的旧体制下对个体利益和价值的漠视,习惯于用政治的衡量取代思想、道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判断,用理想化设计的人格模式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结果造成对现实的、具体的人视而不见,只能面对概念上的人进行政治灌输和空泛的道德说教。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思想基础,它能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将和谐因子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目标,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体现。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不仅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诸要素的和谐发展。如果各素质发展不均衡,就如“木桶定律”,因某一要素缺失而导致整体功能的减弱。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元素的人的有机结合,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能有效调整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自己的修养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他认为,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也是提倡人人和谐的仁爱精神。荀子指出,君子是“善群”的,他说:“群当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生,群生皆得其命。”这种“善群”的君子人格扩充成为人们的处世信念,就能够使人间的事物达到和谐中庸的状态。人际和谐通过有效社会制度的规约有利于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塑人的思想观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化人的文化心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等重要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实现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培养健康的人格,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必须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 弘扬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族的复兴与繁荣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把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就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而必须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 用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去塑造人, 挖掘人的内在潜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如推崇仁爱原则, 以倡导社会成员的厚德载物, 促进人际和谐; 重视人生价值, 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育共同精神理想与文化; 追求理想人格,以强调社会成员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1.1对中学应试阶段思想教育的弥补
虽然我国中学阶段也有开设政治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中考、高考的强大压力下,往往沦为应试教育的生硬填鸭。学生们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甚至能获得政治课高分,但是却对社会的法律、准则,如何为人处事,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大学阶段,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保护,独自开始面对一个小社会的阶段,是从学生阶段到工作阶段的过渡期,也是保护期。因此,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弥补中学应试教育的不足,教会学生们基本的为人处事和基本的社会准则。
1.2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的最后塑造
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在大学中成年,这是他们意志品质与价值观成型的最终阶段。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投机主义、自我主义盛行,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被欺骗或者被引导到歪门邪路上,即使没有如此,也由于独生子女环境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不善团队合作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漫长人生的。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会他们处事外,还要教会他们做人,并且是做一个有独立而完善人格的优秀青年。教会他们团队合作、教会他们学会沟通、教会他们学会妥协与让步、教会他们坚持与奋斗。
1.3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们在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都出身农村家庭,或者父母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他们的父辈往往难以给予他们合适的职业生涯建议,他们自身也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定位,更摸不清未来要走的道路。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校友前辈的沟通会、开放性的就业论坛等方式,引导学生们规划好未来。
2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过渡期面临的思想困境
2.1 高年级高职生实习期无人管理
当前高职院校学制与三年为主,大三学年,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前往单位实习,一些学校会统一联系校外单位,但是更多的学校却是放任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习期缺乏学校的管理与保护,更使得学生们在孤寂与无助中独自熬过初入社会的一两年。
2.2 自身定位的迷茫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身的定位问题上存在迷茫,尤其是自身在社会上的起步角色的定位。很多学生想要从事管理、行政或者其他更为体面与轻松的工作,但是对于职位的起薪又无法放下自己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进入基层的技术与技工岗位,往往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初始岗位,但是无疑这样的岗位是艰苦的。学生们在毕业的前几年,往往思想上不断的挣扎与斗争。
2.3 缺乏自信、逃避
当前,大学生沉迷网络、不思学习已经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困扰高职、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多年。尤其是高职与本科的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沉迷游戏,学习成绩往往处于勉强及格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的逃避社会的心理,自身内心深处也潜藏这自卑,缺乏自信与毅力。到了面临毕业,这些学生要么随波逐流,进入社会之后往往要经历好几年的磨难,才能够成长,期间经历的困难与艰辛,旁人难以体会;要么这些学生就会返回家乡,成为啃老族,长期无所事事,最后归于平庸,白白浪费了高等教育的培养。
3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渡期思想辅导的对策
3.1 加强实习期思想辅导与就业引导
学生离校实习,不应该让学生在脱离学校的管理与保护的情况下,直接在保障不充分的情况下进入社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并且开展思想辅导。当前,有一些高职院校采用校企联合的形式,引企入厂或者校企联办,以这种形式,让学生实习期间依然处于校方的管控之下。更多的学校,选择联系多家较大型的就业单位,以实习基地挂牌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定点的实习单位,便于学校定期进行观察与管理。这些,都是较好的方法,值得各高职院校借鉴,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拓展。
3.2 以各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的引导
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的迷茫,是对未来的未知与恐惧导致的。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身职业道路的权利,但是每一条道路,最终通向何方,应该是学校要尽可能展示给学生的。一些学校每年都将毕业五年、十年、十五年的部分校友请回学校,向在校生们讲述他们的职业经历与故事,这种方式,往往得到了学生非常好的反响,同时也是这些校友所在单位吸收新血液的最佳方式。还有一些学校,专门成立了针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室。这些较好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但是,高职院校的校方更应该根据自身的学校情况、学生情况、地区经济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就业引导。
3.3 以各类活动加强学生团队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情感教育方式进行,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知识的更新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时代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教育教学。高职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既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也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意识。
学生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是当今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当做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每个学生的自身个性。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向学生僵硬的灌输课本内容为主,限制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丰富。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形势之下,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学习运用情感教育的本质,并将情感教育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变化,善于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适当的释放,更好的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力。既加强了教学效果,更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的教学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将学习内容化作自身所具备的一种本能,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起学生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其将来的社会发展和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是本着建设学生三观的目标进行设置。情感教育的加入,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拓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有利。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他人生道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人生的方向,解决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建设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在高职院校里的学生都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后行走于世才能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即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青年才俊,这是最后理论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趋向于成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理论知识水平较高,都想要到社会上小试牛刀或者惧怕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调整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准备迈向社会。因此,这一阶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让学生自行分析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幅度较大,情感波动范围较广,而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的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就是情感教育的成功表现。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21 ― 02
一、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
要使人们选择良好的行为,首先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在人生奋斗中,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个人利益从属于国家和集体利益,那么,在此基础上,才会正确分辨自己行为的是否越界。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方面,其政治方向要坚强鲜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根本上就没有小家的安全。在大与小与谁重谁轻方面,我们尊从一贯的政治方面,那就是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当前新形势下,每个人都应当对这种思想观念时亥应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个人才会在个人奋斗中取得最大的成绩或事业,而对集体和国家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反之,有许多人因为放松政治方向的选择,则成为历史的罪人,成为人民的对立面。
第二,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中,要树立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的冲突面。尤其是对于个人与集体利益中,有一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从而不牺牲集体利益而让个人及家庭成员得利,致使在处理某一些事件过程中,首先在思想上步入了一个人生观的误区,处处以自己的利益观办事行事,特别是一些握有权利和工作岗位便利的人,往往从思想到行为脱变为个人利益至上的办事风格。以致于发展到完全与人民成为对立面的行为中去。有许多人往往在对是与非时,所站的观点错误,其得到行为结果常常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第三,在理想和现实的问题上,面对冲突要学会用唯物辩证的思想作为自己头脑思想中斗争的武器,从而确立健康的想理想,在现实中从容对待自己的信念追求。否则,在对待个人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有趋利性和求眼前看到的事实,忽视了长远实现目标中的艰苦性。在面临困惑、极端困境、无所应对时往往会不择手段,抛弃了理想及信念追求,在社会某一发展时期,特别是正与邪、恶与善等处于胶着社会状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错误随众,这也是可怕的一种近视病。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刻,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应引导他们学会辩证思维,从个体实际出发,树立健康进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因此,只有树立健康进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才能选择正确和积极的行为。
二、合理调节受教育者的需要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合理调节受教育者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态是无限丰畜和多种多样的,除了其有特定的结构和分类外,还有高低层次的区分,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从需要对象的存在状态看,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对象的表现形态看,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看,可分为合理性需要与非合理性需要。合理性需要是指促进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群体需要,非合理性需要在历史进程中则表现为与合理性需要相对立的趋势。需要还有商低不等的层次,它依次递进,在满足低一层次需要后,又会产生新的高一级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为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根据恩格斯关于消费资料分类的观点,可以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正因为人的需要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人的描要状况又极为复杂多样,因此我们要正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并注意对这些需要进行正确的调节与引导。首先要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其次要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再次要认识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例如:低层需要与高层需要的关系,前者是人的生理本能带来的,后者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要注意培养自己符合社会发展的高层需要。再如主导需要与其他需要的关系,人的需要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些需要之中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这就是主导需要。我们要正确地选择主导需要,并让主导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协调。
三、激励受教育者健康的动机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具体想法,是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由需要转化来的。需要转化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心理要发展到一定强度,二是要有外部诱因条件的刺激,二者缺一不可。
动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根据需要的不同,动机可分为自然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诱因的不同,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根据动机的效能,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行为追求的目标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与评价,还可分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人们在两个或多个动机强度相当又不能同时满足时,会发生动机冲突。我们可以把人们的动机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四种情况:相同强度的两种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二者只能选择其一时,称为“双趋冲突”,这是第一种情况。面临两个同时希望避开的目标,但迫于形势必须接受其一时,称为“双趋冲突”,这是第二种情况。对同一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这是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是“双重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两个或几个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同时形成趋避冲突。我们还可以把动机冲突从内容上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一般来说,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在动机取舍选择时主要受个性倾向的影响,而原则性动机冲突的选择则主要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动机使人的行动世界中最重要的行为根源,常常在最初行为中起着发动催生作用。而在实施过程中,动机在行为中表现在催化的指向和调节作用。动机一旦引发到具体的行动时,人的动机在此过程不断促使人们朝着现时目标进行各阶段的实施。最后在完成行动过程中,动机常常会加强的人的行为目的的坚定性。强化此次行为的结果。动机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并使行为重复出现,叫做正强化;动机若因行为不良的后果使行为减弱或消失,则称负强化。
要激励受教育者健康的动机,必须从个体内部需求和外部因素等两个方面入手。从个体需求方面来说,应加强学习与实践,以激励健康动机内部源泉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形成健康动机产生的内部源泉。从外部诱因方面来说,应加强教育引导,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外部激励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动机。其中教育引导又更为重要。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影响人们思想的活动,它具有选择性和可控性。教育对人们动机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积极的内容和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运用外部的力量不断强化和优化他们形成高尚、正确动机的主观条件。
四、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的培养要从自主、自立、自强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说同样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立志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困难就是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去完成。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诱惑等一些对实现目标干扰的因素。要不断为自信心充足力量,克服人性的弱点惰性。还有家庭成员及社会各方面不利于实现目标的负面影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育行的品质。它主要表现为替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并克服不利因素,善于克服盲目冲动行为和克制自己的困惑、恐惧、慌张、厌倦和徽惰等消极情绪。自制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对自己行动的社会效果认识越清楚,自制力就越强。
良好的愈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不断成长起来的。因此,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都非常重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使教育对象明确,树立素高的理想是培养良好愈志品质的决定条件。由于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动机的刺激而产生的,而动机的产生又受个人思想的直接影响,所以只有形成祟高的理想,才能有远大的目的,有了远大的目的,才能培养出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需要的意志。可见,人们的顽强意志的动力来自于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
其次,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能健炼人的惫志,同样,小事也能培养人的意志。一个人对待“小事”如能始终如一,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会得到很好锻炼。可见,日常生活、平凡小事正是人们培养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
第三,要在克服实际困难中表现、锻炼和培养意志。任何劳动、学习、文体活动、社会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果断的精神和勇气,特别是那些不感兴趣或困难的活动,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因此,要鼓励受教育者在劳动中知难而进,在学习中敢于攀登,在科研中不畏艰险,在社会活动中不怕障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和培养意志。
第四,要创设特殊的情景来磨炼受教育者的意志,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锻炼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参加冬泳、高强度体育锻炼等活动,可以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同先进的、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严格执行计划;通过写日记,检查自己的言行。同时,又要普于掌握自己的愿望,对于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大话或硬性坚持。意志的实质在于决定的完成,只有忠实地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才能培养人的意志。
第五,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仅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对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特别重要。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可能始终选择正确和积极的行为。
总之,论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行为塑造的主要途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提升自身思想品质,善于学习,不断提升和创新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思想上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在不断进步中,才可以获得和塑成共同的经验、公共的记忆、历史的情感、文化的认同、哲理和诗意、价值和信仰。使之升华为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凯,荣复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