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农村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途径。然而,进行信息化建设,却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完成“普九”任务,才解决危房问题的农村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育就将是一句空话。本文就结合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农村搞好小学信息化建设。
一、硬件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坚强后盾
我校是2004年河北省教育厅远程技术教育立项学校,学校落成后就立即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专业化教室。但在我县像我校这样的项目校毕竟不多,所以如果农村小学存在等着国家投入的话,那么必然要耽搁上好几年,积极的做法是:
1、寻找外援。
走访市区县内的各中小学校,了解掌握这些有能力、有资金对本校进行更新换代的学校更新机器的信息,当这些学校进行换代时,低价购买他们换代下来但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这样积少成多,便能暂时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挖掘内能。
在配置了档次高的机器后,对一些已淘汰的机器应再次重做、升级,这样就尽可能的把机器多用起几台来。
虽然现在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但对于学生人数少,信息技术起步相对较晚的学校,以上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农村小学来说,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最切合实际的、最经济的就是高低搭配、新旧结合。切忌不要对电脑进行盲目的升级、更换,以免浪费资金,
二、软件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提高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县有不少学校都在配备微机室,有的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对于这些新机房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我想要对信息技术教育者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 操作系统要稳定,要实用
日前走访过几个新落成的学校机房,发现硬件配置已经算是中高档,但操作系统有的甚至还是Windows 98。虽然这与教材所使用的系统是一样的,但个人认为Win98已经是过去。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令人咂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一个原始时代的话,哪么我们将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我的做法是:⑴熟悉教材内容,把Win98的知识转化为WinXP传授给学生,学生上课时可以不带教材,但必须勇于动手实践,敢于尝试。⑵为每个机器安装两个操作系统,已被不同的需要。
有的朋友会说,Win7新,你怎么不换Win7呢?个人认为新的不一定是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另外,学校电脑配置也不能胜任对Win7的运行。
2. 应用软件要全面化
学校机房的软件系统至关重要,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电脑是傻子,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机房是瘫子。为每台电脑安装所需的教材内软件之外,还应该安装一些其他常用的软件,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这些软件的操作进行掌握,以便为以后在实际应用中做好铺垫。
切忌避免安装一些实在没必要的软件和具有破坏性的软件(如PQ分区大师、算命软件等等)。
3. 毒软件是必须的
在病毒肆虐的今天,我们学校机房电脑的安全性也应该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杀毒软件要定期更新,电脑要定期杀毒,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把好这一道安全门。
三、网络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信息时代提倡的是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我们有能力的学校可以为机房接入Internet网络,使信息技术学科为其他学科整合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已经接入Internet网络的学校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净化网络空间、文明上网
对于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我们要坚决说“NO”,对一些非法的网站更是不要浏览。学生上机时,我们可以让其浏览一些指定的内容健康的学习类网站。
2. 不要把电脑变成你的游戏机或聊天器
我想每位校领导都不希望本校的教师成天在机房里对着屏幕网游(玩网络游戏)、QQ(聊天),因为建设微机室的初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教师游戏玩乐的。但是个人认为适当的游戏和聊天还是可以的,毕竟教
师也需要娱乐,需要休闲。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者自身水平是教学的关键
电脑买来了,软件装好了,网络连通了,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自身的水平了?这里我建议各位同僚多多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学习,多去一些技术性的论坛、站点,多看一些和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信息,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一定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队伍里的强者,为今后教育教学做好基础。这里我推荐几个专业性较强的网站:
1、eNet网络学院:省略/eschool
2、ezIT学院频道:school.省略/
3、电脑爱好者之家:省略/
4、洪恩在线-电脑乐园:省略/pc/index.htm
也可在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站,另外,一般软件站都有论坛的,其论坛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为我们提供一下必要帮助。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在保证学生的上机课时外,要让学生了解、熟悉电脑、喜欢电脑。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来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及意见。本次大会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牵头、十多位来自全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分析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由此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3]-[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并且是深刻、非连续且复杂的,将影响大学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办公等),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和文化变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7]-[8]。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2)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以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应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与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领导班子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复杂性、前瞻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强高校领导思想导向、理念、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集思广益,才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其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5.
[3]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2010.1.
[4]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2009.7.
[5]梁培,韩锡斌,胡华,吴庚生.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3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快速普及,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高校档案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发展空间,利用信息化为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自从2000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提出:“要坚持依赖科教振兴档案事业的方针,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五”期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明确下来,全国各地高校均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高校投入经费,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部署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1.2 馆藏数字化资源量不断增大,但档案资源数字化比例不高
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数字化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逐步推进。一方面存量档案数量巨大,数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新增档案还不能完全实现网络自动化采集归档,大多还停留在纸质件归档,手工著录的模式。
1.3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重管理,轻服务
大多数高校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大多注重档案的管理,却不够重视服务利用。
1.4 高校档案信息化投入不足
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经费作为保障,但高校档案部门长期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化位置,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工作的投入本身就不足,更何况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法创收,只能依靠学校的行政拨款。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电子文件日益增多,需信息化手段管理收集
传统的纸质公文归档到著录,然后扫描,最后归档的模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高校的公文大多已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在OA中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电子公文的半自动或自动归档,可以提高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效率。
2.2 档案数量日益庞大,需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等工作均不断发展,归档范围也不断调整,档案量随之不断增加,高校档案库房紧张,通过信息化手段一方面数字化保存档案,另一方面合理规划管理档案库房,从而更好的保存学校档案。
2.3 利用服务要求日益提高,档案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的档案查询利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校友对档案利用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检索利用的效率、准确率,从而更好的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
3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规范制度建设,制定明确目标计划
标准化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应制定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制度。同时高校档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及计划,有序的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3.2 依托全校信息化建设,强化档案馆基础设施
档案部门应向学校申请充足的资金,配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软件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档案部门应该紧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例如可以借助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网络资源,可以租用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机房或虚拟服务器备份资源,可以抓住学校其他部门开发信息化系统时进行系统级对接,可以借助学校公共平台推送档案服务等。
3.3 加快数字化工作,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尽快的开展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应优先考虑早期的老档案、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同时对于增量档案尽可能采取纸质、电子双套归档。
3.4 稳重求快,逐步推出应用,提升服务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在推进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师生推送服务,提高档案工作在校内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向师生推送档案工作相关信息,在校内提供档案查询的网上预约服务系统,在校内开发直接提供师生对部分开放档案的自助查询系统等。
参考文献:
[1]夏文.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湖北档案,2013(09).
[2]李宁.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途径及其模式研究[J].城建档案,2013(05).
[3]席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评价[J].档案管理,2012(05).
[4]许慧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2(06).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涵义的概念。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其次从内容看,信息化是通过技术改造不断优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再次,从应用结果看,信息化进程将促进社会经济活动流程的重组,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革过程。而高校财务信息化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高校财务工作模式的变革,建立财务信息系统,整合和优化财务数据,加强校内资源的共享,为高校管理者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准确、综合的财务信息支持。
二、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情况
目前浙江的几百家高校中所有的高校都已经建立自己的校园网,而且投入使用。浙江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络主页,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也通过运用信息化,高校的各个部门建立二级主页,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网络互联加强,各个部门可以查询基本的财务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较低。例如浙江省的部分高校学生收费系统的工作与教务处、学生管理处、宿舍管理处等其他不同部门均有关,在未实现校园整体信息共享的情况下,需要各个部门分别统计财务报表,再上交财务部汇总,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浪费人力资源,而且可能出现各种数据误差,降低整体工作效率。
(二)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使用范围情况
从整体上看,浙江省高校中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浙江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信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普遍使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在浙江省高校中校园卡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但是,浙江省高校财务信息化仍存在使用范围单一的问题,财务信息化单纯限于校园一卡通的运用,校园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未完成。
另一方面,目前浙江省虽然很多高校已普及财务软件,但大多数仍处于局域网阶段,校园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仍未完成。财务部门应用购买的财务软件,主要用于财务信息输入、财务凭证与报表的制作、项目经费总额的控制等,还没有做到充分利用各种财务信息,构建财务分析与决策模型,以减少学校费用支出,提高高校运作的整体性工作效率。
(三)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目前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资金投入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存在资金投入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方面,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积极投入资金,与财务管理软件企业合作,或利用学校自身条件和互联网技术自主开发财务管理新系统;但另一方面,一些三本或者是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却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为了吸纳更多的生源,只是注重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较弱。
(四)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情况
浙江省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是以老职工为主。一方面,这部分员工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财务业务能力较强,财务工作经验丰富,同时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与会计电算化操作,对于财务工作有一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式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单单停留于制作财务报表、出入账等简单性日常工作,对于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欲望不强烈,没有更深入学习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知识,没有对自己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思维模式进行不断更新,较难适应当下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普及使用的工作环境。
(五)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视程度情况
浙江省高校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高校的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理解程度存在偏差,认为财务管理上不需要购买过多的软件。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校园网的建立,利用学院的网络改进行政管理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财务管理建设理念落后,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在浙江省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中财务一体化实现程度低,涉及范围小,同时许多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提升学校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因此在购买财务务软件功能模块资金投入的决策上态度消极,导致财务管理系统功能不全面,极大的降低财务管理的效率。
三、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与发展方向
(一)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应将财务管理信息化看作一项涵盖学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工程项目,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运行制度与信息运用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落实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化改造,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2)促进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尤其是后勤处、教务处、宿舍管理处等联系较为密切的关键性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便捷性。(3)加强高校财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既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财务人员工作队伍,为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二)浙江省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浙江省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量复杂的财务信息,及时的将财务信息与校内的行政管理系统链接,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各个部门可以直接从校园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整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透明度,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真实的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同时充分调动学校的财务资源,实现全面的财务一体化,也利于管理者合理安排预算资金。
参考文献:
[1]房常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6).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 .
[3]蒋东兴,付小龙,袁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8.
[4]李志博.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0(6):396.
[5]任友群.应开辟高校信息化队伍发展通道[EB/OL].[2016-06-30]. http:///info/media/ksy/201606/t20160630_1424278.shtml.
[6]刘劲松,张红霞.加强财税信息化队伍建设研究[J].天津经济,2015(7):48-51.
[7]卢蓓蓉,沈富可.上海高校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A1):35-38.
[8]高o,涂庆华.浅谈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管理[J].计算机时代,2013(10):56-58.
[9]孙祯祥,任玲玲,郭旭凌.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34-40.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221-02
1 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陆续发展,现已取得不错的成绩,高校信息化规模越来越大,主干网络兆数持续增长,各大高校队校园信息化建设重视度逐渐增加,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当前部分高校已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网大多采用环型、星型所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覆盖于整个校园中,包括学生与教职工宿舍、图书馆、实验楼等建筑,各楼宇间相互交换网络,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数量较大,上网通道由主干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组成,当前校园网络具有设备先进、管理齐全、覆盖面广、功能多样、实用性高等优点,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校园网覆盖面积越来越广,相应的管理制度、安全防范制度、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编码标准也陆续出台,其应用系统有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就业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等,使各大高校交换信息更加便利,其办公、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变得快捷。高校信息化建设使校园网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建设信息化校园比较完善的大学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为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往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现代化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基于国家标准上,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信息化系统模型,建立中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计划,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与交流,下面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定位清晰、实事求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计划与目标,信息化建设要与学校各大建设工作相适应。从短期内信息化建设出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五年计划,逐步落实,切不可盲目模仿,待五年计划取得圆满成功后,在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目标。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朝先进高校看齐,通过分析与研究其他已建设成功的学校经验,借鉴与学习不同的先进理念,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向的准确性,将没有把握的规划先放到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逐渐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整体规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需对整体规划进行更新和改进,使其更贴合实际,密切关注其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动态,以便了解校园网络的发展趋势。
3 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2002年由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不断加快了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现阶段我国管理信息资源逐渐规范,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实现了统一共享,信息交流逐渐便利,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贴合实际,建立完整、统一信息化建设规划,注重网络应用与服务,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 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有着密切的关联,高校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学校决策来计划,由专家(大多是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指导及部门配合来执行,以实现校园信息化应用为目的,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难点包括技术、管理、制度等,只有在学校领导英明的决策下,信息化校园才得以开展,因此,学校领导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信息化建设与主要领导有着直接关系,只有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逐步落实建设工作,引导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构建校园网络。学校领导是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建设工作遇到困难时,学校领导要排除难题,将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行到底。科学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分布实施建设工程,如下表1。
表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框架
3.2 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建立校园网时,较多采用千兆主干带宽,部分大学的校园网已升级为万兆,随着校园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校园网由千兆升级为万兆已是必然趋势。只有万兆以太网才能满足更多网络的应用,例如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学等,万兆以太网技术具有先进性、可用性高等优点,便于开展三层以上的智能网络服务,并有着安全与策略实施、多协议标记交换、服务器负载均衡等特点,与千兆以太网相比功能更多,可满足现代化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实现校园网络的高速与快捷。
3.3 扩展信息应用的时间与空间
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建立更大的办公环境、学习环境,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此种环境不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就可开展,满足了用户更多功能的需求。信息资源不受地域的局限,即使走出了校园网的覆盖面积,但只要有网络的环境下,都可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与工作。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改变传统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方法,明确各方职责与义务,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伴随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深化和有效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如何运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构建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不断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目前,“985”高校已全面建成数字化图书馆,90%以上的“211”高校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约有90%的地方高校也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与此同时,高校加大信息化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授课的比例达到70%以上,78%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服务进行科研工作[1]。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受到资源禀赋、院校规模级别、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985”“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到达3Gbps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地方都能随时连接到无线网络。尽管其他普通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但仍然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践
我国高校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校务管理工作。高校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建设与维护学校门户网站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各大高校也开始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采取措施防范校园网络和相关重要信息系统免受黑客侵袭。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及获取信息资源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
面临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方向。例如,“985”高校定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211”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校。然而,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之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次要地位,这与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旨在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职位,而是将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3]。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停留在次要的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满足于高校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和缺乏。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选修公选课程时,会出现网络中断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远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造成信息技术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受到购买教学软件的资金限制,导致专业授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拥有的大量内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仍以纸质形式保存,不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优质资源数量少的情况。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中提出: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的建设规范、标准,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也是权衡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源差异较大。“985”“211”大学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投入的资源较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需要。由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四)高校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少,仅40%的“985”“211”高校拥有2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10人以内。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授课,甚至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都很少;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甚至不能完全掌握如何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领导要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支持与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教育发展战略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保障,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避免教育信息管理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现象发生,高校可采取“决策-管理-应用”3层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层面,设置CIO职位,并由高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在管理层面,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开展、执行、评估与监管等工作。在应用层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设置信息化管理职位,由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担任,负责落实与推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与规划,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在基层单位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二)加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是极其复杂且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及资金预算规划。高校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家和校友等相关资源提供资金援助。资金投入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构建先进、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极大地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加强专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购买,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如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单靠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那么往往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容易产生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既有闲置又有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应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文献、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5]。一是以教育部为主导,提出高校联合建立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在高校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高校互联网系统,搭建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联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数据服务和专业教学软件等项目。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团队,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和深层次的IT服务合作[6]。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人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专业教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要能够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联合研究,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技术支撑,能够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软件获取、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政策与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毅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进程[7]。合理、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切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2]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3]姚云,刘海梅.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5).
[4]李志河,伊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就当前的情况分析,虽然大多数人已开始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其均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把工作重心偏向于学校教学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加上许多的档案工作者均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思想上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对档案工作的细心不足,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校园的建设,打造数字化的校园文化,从技术应用的方向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就是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用校园的信息资源和现代教学的设备配合在一起的软件系统,对校园里的教学办公和生活采用同一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形成一定的校园信息系统,这种校园信息系统可以包括教学的工作管理,网上信息的,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和信息共享,并且可以实现无纸办公。
综合而言,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所构成的校园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教学的科学化、技术化。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中的投资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中,信息化的建设是顺着工业发展进化过度而来的,而在我国学校中信息建设却是顺应时展而进行的,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很脆弱的,在我国的学校中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其实是为了满足上级的指示和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学校的真正需要。
2.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对学校内部的建设没有统一的安排规划。在我国的学校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都会出现信息化的建设不能统一的安排规划,每个院系、每个职能机构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中各自管着各自的工作,没有做到建设、软件、数据标准的整合,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低水平的进行,信息得不到共享。
3.除了技术的问题,其他的因素也制约着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在观念上,有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定位和价值的取向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将信息文化建设中的方法当成其目的进行,将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的轻重缓急混淆处理。另外,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整个体制上看,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仍是单纯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方法和装备将学校原来的信息资源转移到网络上,这就是由于分配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或者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意识造成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三、我国校园信息文化建设须采取的有力措施
1.增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不难看出,我国学习信息文化建设的观念很不强烈,要想将信息文化建设做好,就必须将整个建设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管理项目,而不仅仅是技术项目,如果还一味的保留在原来的教学管理的模式和组织下,只是简单的理解了将原先的办公改成了无纸化等,这样只能让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顺应落后的科学文化,那些先进的知识不能占到优势,发挥作用,这样,学校的整个教学的管理水平就得不到整体的提升和有效的保护,
在信息文化建设在中国实践多年得出的结论中看,在一个项目的建设中,只有三分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余的七分靠的则是优秀的管理,所以在一个优秀的信息系统中应该包含的是优秀的教学经验,科学的管理实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所以要将整个信息文化的建设上升到一个管理的高度上来对待。
2.对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的前期准备。如果一个学校想进行校园信息文化的建设,就必须认识到整个建设对原先学校的管理模式有着怎样的作用,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准备的话,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实践发现,一个学校的信息化系统,没有最好的,但是有最适合的,所以,在进行开发建设之前,对该学校的信息系统的前期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
3.对员工的素质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学校信息文化建设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没有将它作为一个教育事业对待,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人员配备,这就需要学校在信息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要以人文本,首先要在学校中大力挖掘具有信息文化知识的人才,然后,对这些人才进行良好的培训,建立新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制度,并且让这些人充分了解信息文化系统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使命任务,在信息文化建设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能为校园信息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4.统一信息文化的开发,做到信息共享。在学校中实行信息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任务艰巨的活动,不仅包括了教学和科研的信息建设,也包括学生和教师生活中的信息建设,这些活动的建设涵盖了学校的很多职能部门,要想使得这些建设能够有序的进行,就必须利用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
学校信息文化的建设是整个学校的事情,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能够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的信息文化建设,建立统一的标准来执行。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对学校体制的一次深刻的革命,能够在学校中创建一种具有生气和健康有序的信息化时代的校园文化,是现在的学校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一个良好的学校信息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学习和教育水平的增长,并且能够有利于学校自身功能的完善,最重要的是能够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38
[中图分类号]F232;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学校办学体制、经费来源等多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高校发展日趋集团化、规模化,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
1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财务信息统一标准
新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化,在满足信息化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新要求。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基础信息数据的利用是重中之重。但由于缺乏统一筹划,还存在着院、系、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只考虑局部需求,不但导致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造成各部门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管理维护成本过高,工作效率低下,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2 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
财务信息化不同于广义上的高校信息化,是建立在财务数据平台基础上的财务信息数据化,对于普通网络工程师来说,没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则无法胜任。对于普通财务人员来说,更无法直接解决网络和数据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建设需要。由于学校在引进专业知识扎实、认真敬业的人才的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招聘困难,难以留住人才。对现有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少之又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1.3 “校园一卡通”建成“校园多卡通”
目前,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比较常用的子系统包括:身份认证识别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校园餐饮收费管理系统、校际班车收费系统、校园浴室和开水房管理系统、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网络计费系统等。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实现“一卡通”,比较常见的是多卡同时使用,也就是说正在使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独立运行的。
1.4 缺乏网络安全规范和意识
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安全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建设,网络建设离不开安全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子系统中,与财务信息化相关的子系统,更应成为网络安全建设的关键。
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但缺乏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标准和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小组成员大多由部门领导等兼职,很容易受日常工作影响,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且职责不明确;缺乏应对网络黑客、病毒攻击以及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向校园渗透等问题的预警机制,给高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5 财务管理职能缺失
目前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无法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分类分级管理和财务综合评价系统,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能使高等学校财务状况、预算执行及事业成果得到更加真实而全面的反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变成可能。
2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化平台,是高校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也遇到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同的问题,就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统一身份认证问题,这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近几年,有一些高校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机会,提出将不同业务范围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身份认证管理,提高相关管理部门的安全性与办事效率,打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2.2 建立长期特岗人才培养制度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在高校内部建立长期特岗人才培训制度至关重要,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是关键。要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自动化办公能力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网络运行保障能力,根据需求合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网络信息化理论研究能力。
2.3 坚决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推广和普及,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校园,实现无纸化办公。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信息智能化的管理,学校的收费管理、教学服务及后勤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去实现,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具有消费简单、方便、高效、安全等特性。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给所有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多方便,真可谓“一卡在手,行遍校园”,大大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同时,在加强财务管理,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学校经济秩序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安全小组的职能
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安全性和系统管理方面,需要大量的IT技术管理人员,分别管理和维护不同系统的用户信息。因此要建立可靠、安全、保密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环境,保证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环境安全,保证高校业务不受破坏和干扰。首先,高校要成立真抓实干的信息网络安全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有时间、有能力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其次,利用网络安全小组这个平台,加强对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行政管理人员自动化办公能力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管理服务水平。最后,要加强网络安全小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网络运行保障能力,并根据需求合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网络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能力。
2.5 加快财务信息化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工作职能不再只是记账核算,而应向经营管理转变。这要求财务人员要熟悉政策,掌握相关法规,以全新的理念投入管理,提高服务意识,解决管理中精细与效率的矛盾。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使管理者按照企业的思维去治理高校,财务不局限于简单的核算收支,更重要的是要把数据信息管理起来。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信息化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是一种精细化财务管理,高校应树立精益的思想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新会计制度对预算概念精细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充分体现了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职能,解决了领导决策凌驾于财务部门意见之上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自平.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6):213.
[2]段世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13(3):181-184.
[3]王红娟.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89.
[4]孟晓伟,王海燕,刘运锋.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究[J].价值工程,2014(34):288-28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3-02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很多高职院校投入了不少资金,建立校园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开展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向发展。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已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但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有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了迎接评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公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建成校园网络,网络中心的建立都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校园网络基本上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98%,每个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及多媒体教室都有信息点接入;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22.7%,部分学校还投资建立了较大功率的无线网络,各个院校在加强校园网主干网、应用服务器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等其它网络基础设施装备的投资力度。
2.信息化教学应用较广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60%,(民办高职院校达到90%),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一般高职院校都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电子图书达到几十万册。
3.电子校务应用较普遍
高职院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60%的院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45%的院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62%的院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院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42%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办公系统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投资低回报
大多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但应用效果的低回报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院校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不多,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或简单的文字往来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信息化软件功能有待完善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院的硬件投资与软件投入不成比例,评估过程中也往往只是看看实物,而信息化建设中硬件仅仅是基础,软件才是信息化的核心。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软件的投入极少,更谈不上功能的完善,很多软件只是文件的传递和文字的来往,而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的功能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信息化的建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教学评价系统,只是简单的统计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功能;又如考勤系统,如果能分析到各个教师、各个班级各个阶段的具体数据,并能上传到互联网上,家长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到课率,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差异较大,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
3.管理比较混乱,信息素养急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专门的人员岗位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与素养,积极投身信息化教育。
学院领导的观念更新,在信息化的宏观发展、政策引导与扶持上,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搞不可,不是可早可晚、而是迫在眉睫。院领导加强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等为具体内容的全员信息素质培养,将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推广力度、应用水平,从而决定一个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2.建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管理队伍,统筹管理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学院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以保证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要整合学校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所有硬件、软件、专业人员,由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统一管理、利用、开发、调配、维护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高效利用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达到更为广泛意义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便于建立规范、统一标准,充分发挥技术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1)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和熟知的本校教学流程与工作环境,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素材,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
(2)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等。
(3)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