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的论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 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取材资源。因为它绝大多数是历史题材,其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等传统思想,比如仁和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和为贵等。很多优秀的影片都是取材于此,如《花木兰》《青蛇》《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赵氏孤儿》《赤壁》等。
其次,在戏剧虚拟性的影响下,将影片中的人与戏融合在一起,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独特意义,比如《霸王别姬》《人鬼情》《胭脂扣》《活着》《刀马旦》《游园惊梦》等。在这些电影中,一方面戏台是影片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将主人公和戏中的角色融合在一起,戏曲成为影片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两者互相推动影片发展,最终达到。同时,采用传统戏曲作为电影故事来源的优势在于,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会带给观众极大的亲切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故事吸引力。而电影《梅兰芳》则是将京剧界大师级人物的一生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一部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影片。
第三,在电影中穿插戏曲唱段或音乐,可营造气氛,渲染抒彩,达到为剧情服务的目的。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戏曲巧妙融入电影,三姨太梅珊幽怨凄凉的京戏配合着粗犷的大院,不但增添了大院的清冷寂寞,同时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给整部影片涂上了神秘悲情的色彩。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是以京剧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戏曲演员一生的悲欢离合。整部电影音乐引入京剧音乐的元素,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悲苦命运在京戏的鼓乐声中展开,达到水融的戏剧效果,营造出沧桑的历史氛围。
最后,电影中人物的造型、武打的动作、服装的设计,也都从戏曲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和营养。这在古装电影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等。而在香港的一些喜剧电影里,也有很多戏曲元素,比如《天下无双》《东成西就》等。在《东成西就》后半段里就有通过粤曲传递情意的情节,把无厘头喜剧效果推向极致。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比世界电影的起步晚了近十年,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里,其发展也是相当曲折与艰辛。虽然近年来中国影片也屡屡荣获国际大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与世界高水平电影在电影观念、技术等各个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努力研究和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从浩瀚的中国历史和现实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为当代中国电影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活力,而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就是一座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①盖晓星,《从戏剧到电影――简论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戏剧的关系》[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1)
②黄飞珏,《戏剧对电影的染着力》[J].《上海戏剧》,2010(5)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89-2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最重要的是,紫砂茶具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
而紫砂文化的形成,其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北宋年间,紫砂茶具出现后,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由于文人墨客自身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他们的所思所想就自然而然反映到紫砂创作上去。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一、儒家中庸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所以,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庸”又是重中之重的思想。“中庸”的主要精神是指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庸”的意思就是把事物的二个方面统一起来,采取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运用到紫砂茶具创作中,就可以演绎为平衡、工整、对称。在很多的紫砂造型中,我们可以看见造型设计受儒家的“中庸”文化影响很深:如传统造型的石瓢壶、掇只壶、茄段壶,它们都强调造型的工整、平和、典雅、对称和协调。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以经典造型“石瓢壶”(见图一)
为例:茶壶身整体为三角形,壶腹圆胀饱满,底三乳足支起壶身,壶嘴直中有曲,柔中带刚,壶身、主体线条的缓慢徐行,与壶盖、钮的线条统一协调,使观者产生美感,作为经典造型,流传至今。如果它的造型舍弃了“中庸”之道,茶壶成型后往往就会出现一边大,一边小,也就是不对称:口盖不平整;底足不稳定;整体上重下轻,肯定不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它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
二、道家“虚”“实”思想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道家所谓虚实,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理。“虚”“实”的概念适用、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政治、艺术方面都可以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出现于书法、绘画、雕塑、陶瓷造型等方面。在紫砂创作中,“虚”“实”往往被视为“形”和“神”。“形”为紫砂茶具造型,是实在的东西;“神”为壶形以外的东西,是可以虚化想象的东西。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即紫砂壶的神韵。
一件最终成型后的紫砂茶具,决定着这件作品是否有神韵:造型的稳重端庄、对称协调、线条的明快简洁、壶身、壶嘴、壶把、壶钮各部分位置的安排是否合理,都对这件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道家的“虚”“实”思想来说,“实”的优美与否决定着神韵之“虚”的存在。
紫砂的“实形”之外,还有“虚形”,如壶把与壶体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提梁与壶盖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三弯的壶嘴与壶身之间形成的空间――这些空间叫“布白”,好比绘画中的“设白当黑”,壶艺创作上称它为“以虚当实”。这个“空间”自有形,对壶的美观和雅俗影响很大。例如顾景舟的高腰线提梁壶(见图二):
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唯圆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虚实相应,更添此壶神韵。壶肩饰以三道圆环,有效地平衡视觉重心。丰厚的流弧底变化极大,显得兴味盎然。所以,在紫砂圈里,流行一句话“凡壶皆有形,然未必有神韵”。神就是紫砂壶的精神;韵就是紫砂壶的风姿仪态。二者有机结合,作品才会出彩。有神韵的壶,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而无神韵的壶,毫无美感可言,不过是用泥土捏塑出来的用具而已,称不上是艺术品。从外观上看,有时并无太大的差别,其大小、高矮、曲直,有时并无多大区别。但是,细品之下,在壶过渡的韵律、节奏的组合、细节的处理上,壶的高雅、粗俗显而易见。做壶者的文化、修养、思想、灵气、悟性也显示出来了。于是,紫砂圈又有这样的俗语――仿其形易,得神韵难。
三、茶文化对紫砂茶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
淮剧是江苏省三大地方戏的一种,它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盐城建湖是淮剧的故乡。早在200多年前,淮剧就在盐阜地区唱响,并逐步南下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建国以后,淮剧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历了“两盛三衰”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淮剧艺术蓬勃发展,新生的淮剧艺术春意盎然。十年“浩劫”,淮剧遭到了扼杀,以反“封、资、修”为名,不少剧团被砍掉,使淮剧传统艺术受到遏制。结束后,传统艺术再度新生。淮剧又扬眉吐气,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淮剧舞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近年来,由于娱乐品种的增多,影视艺术的普及,使传统艺术又受到了挑战,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地步。然而,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淮剧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淮剧这一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种来说,又面临着一个极好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相应出台了对淮剧的传承保护措施,特别是建湖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淮剧、杂技从娃娃抓起”的方案,提出了“淮剧进课堂、杂技上操场”的具体办法。这对推进传统艺术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就淮剧进校园这一议题,谈谈其推进传统艺术传承保护的重大作用。
一、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自觉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淮剧为什么“从娃娃抓起!”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淮剧对于这些新生代的娃娃们一无所知,他们没看过淮剧表演,没听过淮剧曲调,没有感受过淮剧的魅力。大家都知道,淮剧过去是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沿街讨要而唱“门叹词”演化而来,对于这些生存在甜水里的孩子不但陌生而且渺茫。如果对他们不去传播,教育,使他们接受淮剧艺术的熏陶,又何谈去传承保护。因而,说“从娃娃抓起”是十分必要又十分及时的,建湖实验小学第一次在音乐课上讲淮剧、小同学们象听故事一样新奇,第一次听淮剧唱歌、他们听得入迷,不知这优美的曲调从何而来,经过半年的教学,学曲调、学简谱、学唱段、同时理解每个戏的剧目,每个唱段的意义,使他们感受传统的淮剧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祖辈、父辈都唱过,耳熟能详,使他们读懂了什么是淮剧,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淮剧。
二、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加深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
现代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唱起来节奏明快、不知不觉手舞足蹈,甚至狂欢乱舞,而淮剧曲调虽然悠扬悦耳,却十分缓慢,有时让人悲悲切切,提不起劲来。学生们初次听来觉得抒情婉转,再听起来,就感到哀叹呻呤,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淮剧人处在旧社会、旧时代,他们受生活的压迫,受社会的欺凌,他们自哀自叹,沉重的劳动和窒息的社会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感情,只好借劳动之机,借讨要时刻,呼出自己郁闷的情绪,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调,都是内心的呐喊和呼吁,象淮剧《孟姜女》过关,十二个月有十二个月的痛苦,唱淮戏是他们在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演绎自己悲惨的命运和生存的危机。通过深沉的讲解,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达到热爱传统艺术的目的。
三、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不断吸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在实施淮剧进校园的过程中,还必须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孩子们灌输淮剧艺术的内容。也就是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良莠不分。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他们对淮剧节目中有不少封、资、修“的观念和迷信的宿命论,因果关系的神鬼说,尚没有识别和辩别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淮剧进课堂的内容上就必须严格把关,实验小学以课本剧、”“公子休让鱼”钟庄小学《小故事》、二实小以《孔融让梨》等内容改编成淮剧演出。既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又有其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面。使新生代时刻把握吸取淮剧中的精华,加深对自身的营养。县实验幼儿园、以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曲《都有一颗 红亮的心》改写成淮剧内容,谱成淮剧曲调,在江苏省儿童艺术剧上演出,获得了金奖,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因而,我们在淮剧进校园、上课堂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精选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剧(节)目作为教材,让孩子们吸取淮剧的精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提高传承保护传统艺术的认识
淮剧进校园,淮剧上课堂。旨在传承和保护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一举措,抓到了传统的核心,突出了保护重心,摸到了发展振兴的关键。通过这种形式,从“娃娃抓起”,使新一代对传统的艺术从认识到热爱,从不自觉接受到自觉传承。不但涉及到一层人,而且培育出一代人。这样对淮剧的传承就出现了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局面。经过近10年的努力,建湖在传承保护淮剧这一“非遗”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单举办淮剧进校园专题会演已列时五届,推出几十个淮剧校园节目,并编排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口味的儿童淮剧节目,出现了进市、进省的优秀节目,能够登台演出的小演员达数百名。近年来,连续在省获奖节目就有十多个,使淮剧普及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特别是通过淮剧进校园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大大促进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地方戏发展和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淮剧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已抓出了甜头和效果,使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淮剧艺术,后继有人,看到了传统文化艺术振兴和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玉江.淮剧生成的文化模式探讨 [J]. 四川戏剧,2010 (05).
[2] 荣蓉.淮剧在盐城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 [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 (11).
[3] 刘棠.叙事与思考的碰撞——传统淮剧与“都市新淮剧”的比较 [J]. 大舞台,2010 (02).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66-1.5
我国电视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构成,传统文化虽然属于主流文化范畴,却是大众所尊崇的,是影视创作中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儒家、道家经典的主张与理论,不仅成为后人的道德标尺、行为准则,也成为了影视作品所重点表现的内容,构成了众多影视剧的灵魂。
在我国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历史剧与家庭伦理剧大都取材于传统的文化,但是审美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历史剧主要是展现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礼仪、服饰、民俗、语言以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等;而家庭伦理剧则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表达,它更能反映出我国五千年文明所沉淀出的精神魅力以及审美文化。
家庭伦理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就其本身来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等人伦道德情感为主线,在展开人物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理解、宽容、仁爱等主题的电视剧。而狭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专指反映家庭成员之间人伦亲情和矛盾纠葛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广义与狭义之分也只是相对而言,无论从狭义的角度还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划分家庭伦理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背景,所表达的主题常常是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这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两个面来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有哪些传承,又有哪些改变。
一、“孝”文化――从尊重服从到平等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评价一个人善良与否的前提;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它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审美意义上的“孝”存在着长幼尊卑,蕴含着儒家的“伦理秩序”,更多的强调的是服从与尊重、赡养与回报。
在电视剧《离婚前规则》里,蒋薪瑶的父亲蒋勇将“养儿防老”的老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刚刚从监狱重获自由的他,不想着为未来生活做打算,却跑到了女儿蒋薪瑶家里耍无赖,逼女儿女婿养活自己,并给自己找一份轻松的工作。这一切在观众看来是一场闹剧,但是在蒋勇的心理却认为,他给了女儿生命,女儿养他、孝顺他是应该的,是他理应得到的回报。而蒋薪瑶对父亲从陌生到厌恶的反映也体现了新一代人对于“孝”的不同理解。
随着文化不断的发展,新一代人对于“孝”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孝”的内涵在当今既有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又有其自身特点。受西方观念影响,如今人们更加重视人性的解放、人际的平等。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孝”,更应该关注个人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传统的爱护与尊敬、哺育与赡养外,更应该有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注重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孝”就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了,它所涵盖的精神层面,是维系我们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对传统孝道的升华。
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宣言》中,我们看到作为儿媳妇的毛绒绒为守寡多年的婆婆介绍对象,这一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甚至怀疑绒绒是别有用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慢慢的体会到了妈妈这么多年的不易,也了解到了妈妈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从心灵深处关心她伴侣,从而接受了魏叔叔。从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家的儿女对母亲的孝顺方式的转变,从关心物质生活转变成了精神层面的关爱,从把母亲架到一个烈士遗属的高位转变成了将母亲视为需要关爱的单身女性,这一系列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孝”新的审美内涵――平等的关爱。
二、女性“美”――从贤良温顺到独立自信
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是把“美”与“善”相统一。《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说明孔子是将“善”与“美”能否很好的结合,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的。如今,善与美的思想也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美与否,善良是前提。只有在品质上达到“善”,才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好人”,他在人格上所闪烁的道德的光辉才会被世人传诵,认为是“美”的。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认为女性的美在于心地善良、为人和气,在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在于三从四德、孝敬公婆。这些女性“善”的品质,是早期影视作品塑造女性形象的来源,特别是在早期的家庭剧中,性格温顺、勤劳善良的“完美女性”比比皆是。比如《渴望》中的刘慧芳,她是东方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她集传统的爱、仁、忍、善于一身,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弱点,完全符合传统审美文化的标准。还有《亲情树》中大姐雨欣,她在母亲意外去世后,主动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家庭重任,为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充满亲情的一家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相信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会为之动容,她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女性为家庭做出牺牲的一个缩影。
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一直秉承着“柔弱胜刚强”的审美理念,他用具有褒义色彩的“柔”、“谷神”、“慈”、“玄牝”、“水”、“不争”等词语表达对女性尊崇,近代有学者甚至认为老子的哲学为女性化生命的哲学。虽然,老子的主张一直没能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没能与“三纲五常”一并被世人接受,但是,他的思想却对后世提升女性地位起了关键作用。随着西方独立平等理念的流入,道家关于女性的审美也逐渐被推崇,在如今的荧幕上,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传统的完美女性了,随之出现的是独立、自信同时又热情、善良的新时代女性。
《蜗居》中的海萍便是新时期女性的一个代表。大学毕业后,与老公租住在筒子楼里,每天不仅为工作投入大量的体力、精力,下班后还要为家庭琐事费劲心力,但是精神与经济的压力并没有让海萍失去希望,反而她更加的坚强、独立,最后用行动实现了理想。同样,在《媳妇的美好时代》里,我们看到毛豆豆放弃了前男友所能提供的多金生活,选择了各方面都特别普通余味,而且心甘情愿的与余味一起面对家庭中的矛盾,特别是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她悉心照顾,用爱和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
家庭伦理剧中对新时期的“媳妇”形象塑造并不是刻意去使人物完美化、苦情化,而是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虽然有时会展现她们对社会、家庭的抱怨与不满,但是,观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如今女性角色的塑造更丰富、真实,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于女性新的审美观点:善良中带着坚强自信,独立中不乏温婉柔情。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影视创作思想。在现代影视创作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它也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对于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精髓,影视作品一直是宣扬、保护与传承的,但其变化的方面,也是影视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因为影视创作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它是对一个时代的影像反映。
纵观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不仅可以看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本文只是从两个小方面进行了叙述,而当今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审美文化特点还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是传承,还是改变,传统审美文化始终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精神核心,而家庭伦理剧也将继续以保护和传承传统审美文化为己任。只有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在提供娱乐的同时,让观众品味到文化的魅力,获得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