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发展状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令房地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宏观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映射出房地产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问题。主体体现为,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良好保护,对于资源的利用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构建的基础金融体系包含一定不完善性。一些开发单位为了最大化追求效益目标,令建设工程建筑过于密集,容积率水平较高,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丛林”景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欠缺良好的绿色空间,令市区逐步蓄积的污染无法快速向四周扩散,城市空气质量则每况愈下。倘若人们再长期生活在密集分布的建筑环境中,将更加感到紧张压抑,无法舒缓心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房地产项目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无法创建内涵气质、体现人文特点、乡土特征的优质精品建筑。加之开发方无法注重对社区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而是过分注重安居,忽视了乐居建设,令居民欠缺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空间,无法令其放松身心、自由的亲近自然。当前,我国较多房地产注重粗放型管理,其效益目标的增长则主体靠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于空间资源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金融领域在我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然而其仍需促进信贷整体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应由重视开发贷款逐步向消费信贷扩充更新,并应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提升贷款资产合理流动性,扩充二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在未来会持续保持投资增长趋势,但其幅度将会有所回落。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宏观政策的良好调控。同时我国在今后的几年时间中,将继续调控投资增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则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股票上市手段基础上,还会涵盖企业债券发行、开发商及购房业主合伙入股建设等方式。同时还可基于资本市场,继续促进金融产品的优化创新。基于宏观政策方针的有效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适用住房将持续发挥效用。其主体改革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住房供应与分配的合理商业化,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策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基于特定条件,为合理实现该目标应用的措施。
1.房地产开发发展
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房地产在销售经营阶段中,其价格水平将会持续上涨。由需求层面审视,当前对其产生变动影响的成因主要包括,我国上调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对二次购房行为进行调控,并抑制投机购房,做好拆迁建设规模的良好控制等。当前,我国居住水平仍然呈现出平均较低的特征,市场住房刚性需求较大。房地产市场则形成了首次购房以及改善购房需求为主体的发展环境,因此通过利率上调以及管控投机与二次购房行为,则无法对根本需求量形成显著影响。而在调控拆迁规模阶段中,虽然可影响需求状况,同时也会对供给状况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做好预测管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于可支配的收入持续提升。加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综合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状态。由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土地严格管控、做好存贷款与项目资本金相关比例的调控,管理拆迁规模等宏观策略,则会对房地产发展的市场供给形成较大程度影响。由供求关系特点不难看出,近期虽然房地产价格将持续攀升,然而其升幅将形成一定回落。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其自身含有价格机制影响,可发挥资源配置调整的良好功能。房价的攀升将会令市场供给有所扩充,并形成部分需求。而政府单位则通过调控扩充了中等与低价位的房地产产品供应,对投机炒作行为形成了一定控制,并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过高上涨。再者,政策调控初期阶段中,会对市场预期形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将进一步减缓房价增幅步伐。另外,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中,做好二手房市场调控,可进一步令其对新楼盘开发销售价格的提升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逐步呈现出房源丰富性、购买人群多样性、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发展、热点地区呈现扩大提升等特征。然而由于银行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形成了一定申贷难度,令二手房源无法充足释放,并形成了有效供给欠缺的状况。为此,我国应由中央至地方继续拓展一系列有关二手房市场交易管控的有利政策,并应推进已购公房的扩充上市,令二手房源呈现持续放量的发展状况,并伴随购房需求的显著提升,将令二手房市场提升活力,呈现出价格趋稳、合理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每逢重大节假日,全国的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会出现人流如潮、疯狂购买的场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大打“价格牌”、“服务牌”,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1000 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 4000 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 10000 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 1999-2009 年人均 GDP 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 GDP 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 GDP 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 GDP 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具体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向着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休闲领域倾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忙碌,假日经济成为什么闲下来后的优质选择。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显著增长,并且已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消费内容。那么在未来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用于假日休闲的消费将持续增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明显丰富。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 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 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 10.22 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创新假日制度。假日经济的软件建设可从制度创新着手。专家建议可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念。比如工作单位可以采取带薪休假制、半天工作制等,由工作人员自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年,在全州各项“促增长”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州经济总量实现健康发展、跨越发展,全年“促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1.8%,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6和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5.97亿元、增长32.1%,其中:工业增加值34.96亿元、增长43.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7%、74.4%和20.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6.2和4.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1:50.4:30.5转变为16.2:58.3:25.5。
二、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年,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转变,现代农牧业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8和0.3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稳步增长。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0.23万亩,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粮食19.66万亩,增长6.55%;油菜43.07万亩,增长1.43%。粮油草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23.4:53.8:21.9:0.9调整为24.5:53.7:20.8:1。在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投入加大、订单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和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有利条件下,全州粮油亩产分别达到231公斤和107公斤,分别增加6公斤和14公斤,增长2.7%和15.1%,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4.54万吨、增长9.4%;油料总产4.61万吨、增长16.8%。畜牧业较快增长。截止年底,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35.55万头(只),其中:羊280.76万(只),占全州存栏各类牲畜的83.7%;牛50.52万头,占15%;其它牲畜4.27万头(只),占1.3%。全州繁活各类仔畜167.68万头(只),增加2.36万头(只),繁活率由上年的85.32%提高到85.89%,提高0.57个百分点成幼畜损亡4.84万头(只),同比减少0.09万头(只),损亡率由1.47%下降到1.44%,下降0.03个百分点总增牲畜162.84万头(只),总增率为48.52%,提高0.66个百分点;牲畜出栏168.52万头(只),出栏率由上年的49.24%提高到50.22%,提高0.98个百分点;牲畜出售152.31万头(只),出售率由上年的44.48%提高到45.39%,提高0.91个百分点。
三、工业主体地位凸显
年,我州坚持把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坚持抓项目促转型、抓协调增效益,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1%,占GDP的比重从上年的33.5%提升到44.9%,上升11.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4.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3.19亿元,增长45%,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1.1和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注重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在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加快以煤炭、多金属采选、水电等附加值高行业建设,高附加值行业占工业比重由上年的68.2%提高到76.1%,高出7.9个百分点。二是煤炭洗选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21.79亿元、增长74.4%,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园区主体地位凸现。全州四个工业发展区新入驻企业22家,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1.6%,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四是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11种产品增长,依次为:铜金属含量8700吨、增长3.9倍,洗精煤300.64万吨、增长95%,锌金属含量4641吨、增长57%,原煤263.75万吨、增长15%,冻畜肉0.51万吨、增长9.7%,铁合金11.92万吨、增长8.2%,供电量10.21亿千瓦小时、增长6.7%,石棉3万吨、增长6%,发电量18亿千瓦小时、增长3.3%,黄金450千克、增长3.6%,沥青6.52万吨、增长0.8%。
四、服务业平稳发展
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深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5%。一是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旅游总人数282万人次、增长20%,旅游总收入3.77亿元、增长30%。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文化产业销售收入1138.2万元、增长34.1%。
五、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持续实施,我州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州完成全社会投资53.26亿元、增长34.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1和0.7个百分点,其中:州县属投资51.21亿元、增长34.1%。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6.79亿元、增长16.8%,第二产业24.29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20.13亿元、增长62.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投资增速2.6、11.2和20.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投资26.12亿元、增长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9%,拉动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三是民生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教育事业完成投资4.33亿元、增长5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0.74亿元、增长1.2倍;四是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州民间投资24.22亿元、增长18.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5.5%。
六、消费增势强劲
年以来,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旅游业不断增长,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呈现城镇和乡村同步增长的繁荣景象。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22亿元、增长18.1%,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和1.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差距缩小。城镇零售额9.67亿元、增长18.4%,农村牧区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6.3%,城乡零售额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7.2个百分点缩小到2.4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5亿元、增长16.4%,占零售额的84.7%。拉动消费品增速14.2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增长的主导力量。
七、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年,受经济增长等因素推动,全州一般预算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74.3%,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135.8%、营业税增长87%、个人所得税增长44.3%、城市建设维护费增长40%、增值税增长19.4%。全州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84亿元,增长50.4%。涉及民生的支出增长较快,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12%、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6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74.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61.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0.7%、教育支出增长5.3%。
八、金融运行平稳健康
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2.15亿元、增长36.4%。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26亿元、增长19.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957万元、增长24.7%。
九、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受政策性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费、企业人员工资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增资和增加公益、见习岗位就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15843元增加到18150元,增加2307元、增长14.6%。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延长外出劳动力务工时间、加快高效畜牧业发展和农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达到6150元,增加1337元、增长27.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元、增长28.7%;牧民人均纯收入8882元、增长26.2%。
十、物价总水平稳定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