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状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发展状况

篇1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令房地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宏观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映射出房地产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问题。主体体现为,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良好保护,对于资源的利用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构建的基础金融体系包含一定不完善性。一些开发单位为了最大化追求效益目标,令建设工程建筑过于密集,容积率水平较高,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丛林”景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欠缺良好的绿色空间,令市区逐步蓄积的污染无法快速向四周扩散,城市空气质量则每况愈下。倘若人们再长期生活在密集分布的建筑环境中,将更加感到紧张压抑,无法舒缓心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房地产项目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无法创建内涵气质、体现人文特点、乡土特征的优质精品建筑。加之开发方无法注重对社区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而是过分注重安居,忽视了乐居建设,令居民欠缺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空间,无法令其放松身心、自由的亲近自然。当前,我国较多房地产注重粗放型管理,其效益目标的增长则主体靠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于空间资源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金融领域在我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然而其仍需促进信贷整体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应由重视开发贷款逐步向消费信贷扩充更新,并应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提升贷款资产合理流动性,扩充二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在未来会持续保持投资增长趋势,但其幅度将会有所回落。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宏观政策的良好调控。同时我国在今后的几年时间中,将继续调控投资增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则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股票上市手段基础上,还会涵盖企业债券发行、开发商及购房业主合伙入股建设等方式。同时还可基于资本市场,继续促进金融产品的优化创新。基于宏观政策方针的有效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适用住房将持续发挥效用。其主体改革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住房供应与分配的合理商业化,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策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基于特定条件,为合理实现该目标应用的措施。

1.房地产开发发展

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房地产在销售经营阶段中,其价格水平将会持续上涨。由需求层面审视,当前对其产生变动影响的成因主要包括,我国上调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对二次购房行为进行调控,并抑制投机购房,做好拆迁建设规模的良好控制等。当前,我国居住水平仍然呈现出平均较低的特征,市场住房刚性需求较大。房地产市场则形成了首次购房以及改善购房需求为主体的发展环境,因此通过利率上调以及管控投机与二次购房行为,则无法对根本需求量形成显著影响。而在调控拆迁规模阶段中,虽然可影响需求状况,同时也会对供给状况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做好预测管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于可支配的收入持续提升。加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综合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状态。由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土地严格管控、做好存贷款与项目资本金相关比例的调控,管理拆迁规模等宏观策略,则会对房地产发展的市场供给形成较大程度影响。由供求关系特点不难看出,近期虽然房地产价格将持续攀升,然而其升幅将形成一定回落。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其自身含有价格机制影响,可发挥资源配置调整的良好功能。房价的攀升将会令市场供给有所扩充,并形成部分需求。而政府单位则通过调控扩充了中等与低价位的房地产产品供应,对投机炒作行为形成了一定控制,并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过高上涨。再者,政策调控初期阶段中,会对市场预期形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将进一步减缓房价增幅步伐。另外,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中,做好二手房市场调控,可进一步令其对新楼盘开发销售价格的提升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逐步呈现出房源丰富性、购买人群多样性、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发展、热点地区呈现扩大提升等特征。然而由于银行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形成了一定申贷难度,令二手房源无法充足释放,并形成了有效供给欠缺的状况。为此,我国应由中央至地方继续拓展一系列有关二手房市场交易管控的有利政策,并应推进已购公房的扩充上市,令二手房源呈现持续放量的发展状况,并伴随购房需求的显著提升,将令二手房市场提升活力,呈现出价格趋稳、合理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每逢重大节假日,全国的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会出现人流如潮、疯狂购买的场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大打“价格牌”、“服务牌”,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1000 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 4000 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 10000 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 1999-2009 年人均 GDP 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 GDP 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 GDP 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 GDP 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具体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向着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休闲领域倾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忙碌,假日经济成为什么闲下来后的优质选择。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显著增长,并且已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消费内容。那么在未来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用于假日休闲的消费将持续增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明显丰富。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 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 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 10.22 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创新假日制度。假日经济的软件建设可从制度创新着手。专家建议可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念。比如工作单位可以采取带薪休假制、半天工作制等,由工作人员自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篇3

年,在全州各项“促增长”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州经济总量实现健康发展、跨越发展,全年“促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1.8%,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6和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5.97亿元、增长32.1%,其中:工业增加值34.96亿元、增长43.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7%、74.4%和20.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6.2和4.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1:50.4:30.5转变为16.2:58.3:25.5。

二、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年,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转变,现代农牧业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8和0.3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稳步增长。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0.23万亩,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粮食19.66万亩,增长6.55%;油菜43.07万亩,增长1.43%。粮油草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23.4:53.8:21.9:0.9调整为24.5:53.7:20.8:1。在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投入加大、订单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和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有利条件下,全州粮油亩产分别达到231公斤和107公斤,分别增加6公斤和14公斤,增长2.7%和15.1%,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4.54万吨、增长9.4%;油料总产4.61万吨、增长16.8%。畜牧业较快增长。截止年底,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35.55万头(只),其中:羊280.76万(只),占全州存栏各类牲畜的83.7%;牛50.52万头,占15%;其它牲畜4.27万头(只),占1.3%。全州繁活各类仔畜167.68万头(只),增加2.36万头(只),繁活率由上年的85.32%提高到85.89%,提高0.57个百分点成幼畜损亡4.84万头(只),同比减少0.09万头(只),损亡率由1.47%下降到1.44%,下降0.03个百分点总增牲畜162.84万头(只),总增率为48.52%,提高0.66个百分点;牲畜出栏168.52万头(只),出栏率由上年的49.24%提高到50.22%,提高0.98个百分点;牲畜出售152.31万头(只),出售率由上年的44.48%提高到45.39%,提高0.91个百分点。

三、工业主体地位凸显

年,我州坚持把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坚持抓项目促转型、抓协调增效益,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1%,占GDP的比重从上年的33.5%提升到44.9%,上升11.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4.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3.19亿元,增长45%,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1.1和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注重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在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加快以煤炭、多金属采选、水电等附加值高行业建设,高附加值行业占工业比重由上年的68.2%提高到76.1%,高出7.9个百分点。二是煤炭洗选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21.79亿元、增长74.4%,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园区主体地位凸现。全州四个工业发展区新入驻企业22家,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1.6%,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四是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11种产品增长,依次为:铜金属含量8700吨、增长3.9倍,洗精煤300.64万吨、增长95%,锌金属含量4641吨、增长57%,原煤263.75万吨、增长15%,冻畜肉0.51万吨、增长9.7%,铁合金11.92万吨、增长8.2%,供电量10.21亿千瓦小时、增长6.7%,石棉3万吨、增长6%,发电量18亿千瓦小时、增长3.3%,黄金450千克、增长3.6%,沥青6.52万吨、增长0.8%。

四、服务业平稳发展

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深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5%。一是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旅游总人数282万人次、增长20%,旅游总收入3.77亿元、增长30%。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文化产业销售收入1138.2万元、增长34.1%。

五、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持续实施,我州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州完成全社会投资53.26亿元、增长34.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1和0.7个百分点,其中:州县属投资51.21亿元、增长34.1%。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6.79亿元、增长16.8%,第二产业24.29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20.13亿元、增长62.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投资增速2.6、11.2和20.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投资26.12亿元、增长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9%,拉动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三是民生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教育事业完成投资4.33亿元、增长5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0.74亿元、增长1.2倍;四是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州民间投资24.22亿元、增长18.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5.5%。

六、消费增势强劲

年以来,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旅游业不断增长,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呈现城镇和乡村同步增长的繁荣景象。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22亿元、增长18.1%,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和1.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差距缩小。城镇零售额9.67亿元、增长18.4%,农村牧区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6.3%,城乡零售额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7.2个百分点缩小到2.4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5亿元、增长16.4%,占零售额的84.7%。拉动消费品增速14.2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增长的主导力量。

七、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年,受经济增长等因素推动,全州一般预算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74.3%,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135.8%、营业税增长87%、个人所得税增长44.3%、城市建设维护费增长40%、增值税增长19.4%。全州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84亿元,增长50.4%。涉及民生的支出增长较快,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12%、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6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74.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61.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0.7%、教育支出增长5.3%。

八、金融运行平稳健康

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2.15亿元、增长36.4%。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26亿元、增长19.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957万元、增长24.7%。

九、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受政策性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费、企业人员工资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增资和增加公益、见习岗位就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15843元增加到18150元,增加2307元、增长14.6%。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延长外出劳动力务工时间、加快高效畜牧业发展和农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达到6150元,增加1337元、增长27.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元、增长28.7%;牧民人均纯收入8882元、增长26.2%。

十、物价总水平稳定

篇4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篇5

能值(emergy)指一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2]。任何能量均始于太阳能,故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太阳能值作为衡量某一能值的标准。任何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solarenergy)之量,即为该能量的太阳能值[2]。低质能量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化为高质量的能量。每单位某种类别的能量(单位J)或物质(单位g)所含能值之量称为能值转换率。由于能量在流动和转化中不断消耗和损耗,所以在系统的能量转化链中,所处等级阶层越高,能量数量越少,但能质逐渐增高,能值转换率也越高。即能值转换率随着能量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能量系统中较高等级者具有较大的能值转换率,需要输入较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具有较高能质和较大控制能力,扮演中心功能作用[2]。能值分析首先要做的是应用Odum的能量符号绘制能量系统图;其次是编制能值分析表,从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主要项目,计算能值,剔除所占比重小于5%的项目;再次,选取主要的能值指标,对系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客观分析系统现状,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1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基本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面积为10.02万km2、占贵州国土面积的56.88%,人口为156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44%。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58.24%,高出全省近26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83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7.83%,产业结构为“321”型(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三产业),主要农作物为粮食、油料及烤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9.77%、35.19%、42.85%;主要工业产品为原煤和发电量,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11%和19.00%。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738.9、7766.7、1786.7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20%、29.65%、5.89%(表1)[3]。

2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通过《贵州统计年鉴》及相关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量输入、支出方式及能量交换过程和关系,列出主要的能量输入、输出项,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并结合各种资源的能值转化率,将不同度量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能值单位———能值,编制能值分析表。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为2.48E+23sej,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2.68E+22sej,所占比重为10.82%;可更新资源产品为1.56E+22sej,所占比重为6.30%,主要为粮食、油料及肉类;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为2.05E+23sej,所占比重为82.88%,主要为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及化肥施用能值输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2.32E+23sej和1.56E+22sej,产投比为0.06。在总能值中,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三个自治州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1.71E+23sej,占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的值68.9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及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2.04E+22sej、1.04E+22sej及1.40E+23sej,在自治州总能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93%、6.09%、81.97%;自治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1.60E+23sej和1.04E+22sej,产投比为0.06。

道真、务川等11个民族自治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7.69E+22sej,占民族自治地区能值总量的31.0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6.42E+22sej、5.20E+21sej及6.53E+22sej,所占比重分别为8.34%、6.76%、84.90%;民族自治县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7.17E+22sej和6.42E+21sej,产投比为0.07。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环境资源能值/总辅助能值、工业辅助能值/总辅助能值、可更新有机能值/总辅助能值、农产品能值/总辅助能值、单位从业人员能值生产率、环境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货币价值、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项评价指标构建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表3),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括太阳光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可更新资源产品指生产的各种农产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指土壤净损耗能值,工业辅助能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能值,可更新有机能指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能值。从表3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能值结构中,可更新有机能值占绝对比重,化肥、农药等工业辅助能值所占比重不高,仅为2%左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等工业辅助很少。一方面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发展极为落后,基本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劳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农产品能值;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产出微乎其微,使得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能值只能用于(甚至不足以)维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存,没有多余的能值用于土地改良、环境治理等系统反馈,使系统不能朝着良性高效运转的方向转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生态经济问题。从表3还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值生产率为1.71E+15sej,仅为2005年中国平均水平的5%(2005年中国单位劳动力人数的能值生产率为3.0E+16sej[6])。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值生产率极为低下。劳动力数量大,生产力低,土地贫瘠而量少,就产生了需求大而供给少的矛盾,这是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能有效运转的原因,也是该地区一切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负载率为系统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之比[2]。即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与工业辅助能值之和,与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能值之和之比。该指标能反映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该指数过大,则表明经济活动强度较大,已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或丧失[8]。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荷率虽然很小,为0.02左右,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劳务输入能值这项可更新有机能过大,增加了分母的值而使总的环境负荷率显得小,但是其实这样的劳作方式已经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荷率之比。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ESI值在1~10之间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1];ESI>10是经济不发达的象征,表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ESI<1时,为消费型经济系统,系统的进口资源及劳务能值量(IMP)在总能值使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9]。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4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力,但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持续发展的运转状态。#p#分页标题#e#

篇6

县乡有五个市级贫困村,共900户2215名精准扶贫对象,是不发达乡镇的典型代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发展经济的难度非常大,有效办法不多,一些看起来好的办法,由于每个经济区域的条件差异较大,可复制性不强,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显得有些“水土不符”,成效不大。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对类似于县乡这种浅丘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非常少,所以通过调研,本文将结合县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希望能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二、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乡位于县中东部,距县城38公里,与县镇、凯河镇、镇接壤,与本县镇、镇、通山乡毗邻,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乡。全乡幅员面积57平方公里,辖2个居民委员会,11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226人,是一个偏僻的非轴线农业大乡。全乡共有4个小型水库,人民渠和左干渠穿过11个村,乡内支渠100余公里,共有堰塘200余口,供全乡农业用水,耕地面积24599亩,山地林地面积13812亩,区域内有一条6.5米宽草油路面的省级道路三金(县到金堂县)路通过,各村的路面大多是3.5米宽的水泥路。

全乡的村社集体经济较少,发展相对落后,有的村社除了部分固定资产出租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收入,导致了村社公共财力不足,服务能力低下。

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散户种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简单的手工业为主,集中在乡场镇所在地,总的参与人数不到500人;服务业长期从业人数不到1000人,这其中包括餐饮,小家电,维修,小商户等。据统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1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6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18%。从中国全国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5%、52%、33%;从世界平均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5%、31%、64%;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比重的1.2%、19%、79.8%;由以上数据可见,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低。

由此可见,乡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需要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达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的协调发展。

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675元,收入来源超过75%是外出务工收入,全乡外出务工的人数有149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一半,年轻人很少有人留在家乡,这也就导致了本地区的发展出现缺人,缺人才,缺钱,缺技术,缺知识的现象。

由于都是发展的传统农业,手工业,所以,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依然是绿水青山,风景秀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

三、县乡乡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公路里程少,硬化比例低,毛坯路多,路面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道路不通,造成很多的不便,一是“出不去”,特别是到了雨季,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运输不出去,本地区的市场容量不大,无法完全消化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农民生产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收入,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不来”,外面的车开不进来,外面的东西运输不进来,外面的好货物也送不进来,虽然目前电商发达,但物流运输困难,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障碍。

2.水利设施老化。全乡4座小型水库中有3座为病险水库,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有少数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水利设施的老化。人畜饮用水大多来自于井水,规模小、设施简陋。有1个水厂,仅仅供全乡场镇人口基本生活用水。

3.农村通讯设备落后。农村通讯事业虽然发展迅速,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手机,电话普及率为95.2%,但是,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各村的宽带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滞后。由于农村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造价高,导致经营农村宽带效益不好,给电信公司发展农村宽带带来了困难,除了场镇以外,最多的一个村有30户人用上了宽带,还有很多村民用的“棒棒机”,不能上网了解信息,不能上网购物,仅仅能通话、发信息。

(二)科学技术运用程度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本乡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的运用很少,比例很低,还不到总量的20%,全乡对购置农机进行了补助,近三年来,虽然做到了应补尽补,但是购置农机的依然较少,一是由于本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机械耕种不是完全适合,二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机械化收割上来。

2.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本地区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使得农业生产依旧存在严重的低效率。

3.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效率低下,产品的附加值小,乡区域内还没有一家以生产线、生产车间等有科技含量的公司入驻。

(三)人员素质整体较低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乡乡村经济发展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乡内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全乡60岁以上681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4.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发展产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不足,很难在经营过程中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期,存在很严重的盲目经营和发展的情况,从而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生命力周期不长。二是农民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思想难以转变,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致使农业生产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效率低下。

四、县乡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好与不好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基本形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长期受益。所以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县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基础设施:

1.充分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机遇,一是综合利用“一事一议”道路奖补政策,扶贫项目等,加大投入,兴建乡村道路。二是用现有的集体资产承包收入,进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例如:一个社的堰塘需要整治,但是社集体又没有资金进行整治,就可以通过引进承包人的办法,提前预支承包费用,用提前收取的承包费用,对该堰塘进行整治,整治好的堰塘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归承包人所有,这样也可以降低承包人的成本。

2.运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是通过省级财政下拨到每个村,着力解决村内最急需、群众最急盼、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这笔资金每年每个村平均5万元左右。对于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不能通水,收取农业水费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不足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作为基本启动资金,再通过筹资筹劳,每年对渠道等设施进行整治,除淤等处理,使农业用水得到正常提供。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通讯设施设备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速度,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生产力,所以,加快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培训、考察等,引入通讯企业,以最优惠政策为本区域建设通讯设施,达到改善通讯设施设备落后的目的。

(二)强化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在乡村经济落后的地方,因为主要是以农村散户种植、养殖,不成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经济收益不高,效益不好,所以必须要用政府的引导来统筹,才能不盲目地发展经济,才能少走弯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柚,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柚以独特的风味著称,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2019年9月,、2个乡镇联合申报了柚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乡的紫桥、群龙、玉溪、普陀、左街等5个村,栽植柚48910株1191.08亩,目前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栽植规模基本完成,2019年通过绿谷博览会、电商平台等渠道,柚的销售额达到了2300万元,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重点挖掘特色产业“柚”的发展价值,加强园区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业主统一管理,建设田间生产作业道、滴灌工程,初步达到作业道路网、灌溉体系、病虫害防治措施三网配套,有效提升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计划在德遂高速沿线5个村再发展柚800亩,全乡柚预计达2000余亩。加快推进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发展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最终实现柚在助农增收、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推动万亩“、柚扶贫产业园”建设,以梅林+柚为依托,将乡打造为特色旅游小镇。“乡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位于县乡石河村,距县城中心42公里,德遂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突出。整个村栽种梅花品种主要以杏梅为主,骨里红梅、白梅、青梅等多个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2018-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梅花节”,引爆了石河村乃至全乡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激情,下一步要把石河村千亩精品梅林基地作为乡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引擎来打造。以举办梅花节为依托,探索“基地+专合社+农户+电商”运作模式,加快建设千亩精品梅林基地和苗木示范区,撬动相邻村连片发展四季观赏花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等绿色旅游文化产业,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同时结合农工发源地、秦皇宫历史文化,讲好故事,实现农旅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3.引入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手工业。在本乡区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大型工业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力,一是适量地引入部分小型微型企业,从事手工编制藤椅和其他简单的工艺品,这种劳动不需要长时间的培训,成本低,简单易行,风险低,投资小,利润丰厚。二是积极引入电子厂业务企业,就业灵活,人员多少不限,由农民将铜线领回家进行手工绕线也可,在场镇集中劳动也可,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在农闲时间的就业,使本地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4.发展绿色养殖,助力乡村旅游。在本乡金湾村,发展了融合绿色养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服务项目。该项目是由返乡农民工投资,乡政府的帮助下开发的。一是承包了100亩农田,通过整理改建,发展水产养殖,年产值可以达到150万到200万元,水产全部用本地生产的粮食和绿色草料喂养,这样生产出来的鱼、虾等,肉质鲜嫩,口感极佳,经济价值也非常高,价格是一般鱼、虾的三倍左右。二是开发娱乐、餐饮性项目,客人可以在这里垂钓吃到最新鲜的鱼、虾等水产品。同时还开发了200亩的林地,种植不同季节的水果,让客人可以在这里自己采摘最新鲜的水果品尝。自从开发以来,受到很多城市客人的喜爱,效益不错。既发展了生态养殖,又发展了乡村旅游,既得到了经济收入,也赢得了品牌价值。

(三)注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也是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才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镇企业业主及从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能,增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能够对市场经济有清晰的认识,以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篇7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XX年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篇8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1.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在谈到区域民营经济的时候指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例如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等都属于民营经济。刘建生(2011)则从所有制角度论述了民营经济,他认为民营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私营经济。综上所述,民营经济的界定不外乎两个层面,意识所有权的层面上,另一种是经营权的层面,但是无论处于哪一个层面,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起来,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该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之多。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增,不但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民营经济为社会的贡献也日益显著,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拓宽了我国社会就业的渠道。与去国有企业就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较多,门槛较低。而且随着民营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吸收了占全社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就业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人群的就业问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了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75%的新产品,65%的国内发明专利都来自于民营企业,这说明民营经济的加入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民营紧急的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进程。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私营经济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个体工商户经济又是私营经济的重要构成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注册资金都在高速的增长。但是高增长的背后,意味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例如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狭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八成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存在缺口,民营企业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民营企业融资呈内部融资比重大,外源融资低的现状。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此外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方式,因此资信质量高的企业就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一些有发展潜力但不能提供足够信贷保证或者刚开始发展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质的民营企业,由于银行缺乏敏锐的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现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差异,非正规金融融资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这也使很多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完善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市场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民营经济再想介入十分困难。此外,由于民营经济的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民营经济想要开辟新的市场,就要受到层层的审批,准入的条件比较苛刻,审批的环节比较复杂。而且从国家利益分配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倾向于国有经济。因此,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资格,条件,还是机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受限制,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小的很少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帮助。很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缺少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体系,是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一个因素。除了向银行直接融资以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间接的进行融资,如企业拆借,信用担保,审计评估,民间融资等,但是这些间接的融资不但没有给民营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反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表现为过多的监管,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企业自管理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缺少相应的长期目标,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有严重的缺陷,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财务管理制度条例有待健全。最后,民营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小、盈利少、固定资产缺乏,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贷款时的抵押物一般要求为固定资产,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可抵押物较少,并且抵押担保的价值较低,资产评估程序繁多,收费颇高,缺乏准确评估的可靠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

四、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机制,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还要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应该针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多种成分,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扶持体系。我国民营经济想走出融资难沼泽,仅依靠大型商业银行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根据实践经验,融资金融机构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颇具成效,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和鼓励其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提升技术水平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来为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完善,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同时,应当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优化,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来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提升产品自身竞争力上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从而为更好的融资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吸引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加快各项体制改革,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决策模式。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融资,应当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设,主动规范自己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要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104.

[2]⒔ㄉ,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08:25-27.

[3]刘仁惠.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141-142.

篇9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64-03

1模型设计

1.1系统聚类法分析模型的基本思想

首先,把每个变量(每个样品)看作一类,并规定变量间的相似性测度换算成的距离(d2ij=1-c2ij,其中,表示变量i和变量j之间的相关系数,或样品i和样品j之间的相似系数)(或样品之间的距离)看作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成新的一类,每次减少一类,重新计算新类和其他各类的距离,重复进行最近类的合并,直至所有的变量(或样品)合并成一类。

1.2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因子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

2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处理

2.1指标选取

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综合水平的指标很多很复杂,本文依据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兼顾统计年鉴所能提供的统计资料,选取了比较主要和常见的10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从树状图可见,可以将20个国家分为4类:

第一类:美国,是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强国,而且还是科技和军事强国。

第二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

第三类:日本、荷兰、韩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均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第四类:俄罗斯联邦、土耳其、巴西、南非、埃及、印度、越南和泰国,这些国家中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2因子分析

(1)KMO和Bartlett检验。

由表1可知,KMO的值为0.700(大于0.6),近似卡方值为193.257,自由度为45,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在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的原假设下,观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故拒绝原假设,说明这些变量各自不全独立,它们之间有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分析。

表2给出了各因子的初始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以及三个公因子旋转后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6.184%,说明前三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来10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由于每个因子在不同原始变量上的载荷没有明显的差别,为了便于对因子进行命名,需要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析。

表4列出了各国社会经济指标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和排名。从该表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英国,排名后五位的是印度、泰国、越南、埃及和南非。总体来看,中国是唯一一个排名跻身前五的发展中国家,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排名靠后的都是发展中国家。

3.3存在问题

(1)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世界20个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整体趋势为发达国家的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但是中国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突出,在因子得分综合排名中,中国排在第三位,巴西排在第十位。因此,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正发挥本国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2)从国民生活水平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活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因子F1的得分均大于0,其中,得分最大的是美国,为2.0278,得分最小的是意大利,为0.175;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因子F1的得分均小于0,其中,得分最大的是俄罗斯联邦,为-0.4316,得分最小的是印度,为-1.4458,国民生活水平因子F1的得分极差为3.4736。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3)从经济发展潜力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济发展潜力综合了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三个因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资本可以自由流通,发达国家的投资商看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发展国家,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国外投资商带来的利润,但像美国和日本等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4)从经济发展速度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最大,而美国的相对较小,主要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中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巨额的外汇储备致使其在F3中排名第一位,相反,美国的人均GDP增长空间较小且其外汇储备较低,导致美国在F3中的排名最低。

4政策建议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进一步的国际分工使得各国间优势互补,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国际贸易,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加速本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加强防范国际风险,防止自身被其他国家越来越“边缘化”。

(2)中国虽然是世界经济大国,但并非经济强国,仍需各方面的努力。首先,经济要保持稳步增长,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人口总量却是世界第一,国民人均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严重失衡,应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最后,促进国际贸易协调发展,一般来说,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以抵御金融风暴,方便本国国民出行,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金英.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3).

[2]蒋志华,顾振海.西部12省经济发展状况对比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3]李海舰.世界经济国际化与中国的对策[J].开放导报(世界经贸实务),1993,(6).

[4]邵光田,刘珠,许昌东,刘勇.综合国力评定方法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6,(3).

篇10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发展越来越快。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102.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地位越来越高。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1—5000万元的有145户、5001—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2001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05%,比1998年增长64.87%。二是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2001年,有24户私营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值亿元以上的9户私营企业中,有6户是进出口生产企业。

6、品牌越来越响。一些发展基础较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策划,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目前,“喜之郎”获得全国驰名商标,“乔士”、“十八子”、“银鹰”、“盛达”等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颇受欢迎。去年,阳江市在获得“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国刀剪之都”的称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7、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全市在私营企业中从业的人员,2001年达到20.97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42.27%。

我们认为,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他们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了“五个互动”机制。

一是政策拉动。阳江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11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六个放宽”、“六个优惠”的“蜜糖”政策:放宽从业对象,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金标准,放宽出国(境)从事商务的限制,放宽内资、外资经营审批手续和给予用地价格、税收(地方留成部份)、规费减免、信贷、用人、入户优惠。

二是服务推动。通过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和“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积极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1997年阳江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民营经济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1998年又成立了市投资服务中心(与民营经济领导协调小组合署办公),市直24个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置办事窗口,12个单位在“中心”设置特派员,实行“四个一”服务,即:一幢楼办事、一个窗受理、一个口收费、一条龙服务。2001年,建立了市领导挂点扶持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带头,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挂点扶持35家重点企业。通过几年努力,在各级领导层中形成了对个体私营经济时时关心、事事支持的局面。

三是外向带动。市委、市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确保民营经济资金来源的重点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举办各种洽谈会、交流会、招商会和组团上门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四是科技驱动。市委、市政府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研机构,增大科技投入,用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鼓励企业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五是市场牵动。适应“入世”需要,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加入WTO对阳江来说是利大于弊,必须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所以,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加快市场营销营网络建设。目前,全市重点私营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比如喜之郎集团,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从生产制造到网络销售,构筑了一条龙的工程体系,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便做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消费者就喜欢什么”的良性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中居于世界第一位,产品远销英国、北美等海外市场。

二、阳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一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和观念还要进一步解决。“补充论”、“社资论”的观念在少数部门和少数干部中还有定的存在。一是前置审批过多。二是个别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

(二)行业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四是资本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仍以家族式资本为主,实行家长式的管理,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难以建立完整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有效的融资和资本扩张,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效果和经营规模,限制了企业的优化升级。

(三)个体私营经济融资困难。银企之间良性互动的正常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私营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缺乏有效的融资管道。

(四)管理模式滞后,影响自身发展。私营企业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和家长式决策。这种模式适应不了企业再扩大、再发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致命的弱点,导致企业决策科学性、准确性差。

(五)人才严重缺乏。私营企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加上未能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队伍,造成企业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薄弱。

三、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省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确立,但在国民经济三大构成中,民营企业这一块发展不太理想,针对上述原因,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强指导,打好“品牌”,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篇11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是实现现代新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近年来对禄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

一、禄劝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滇中北部,距昆明市72公里,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积的98.4%,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呈阶梯状缓降,最高海拔轿子雪山主峰马鬃岭4247米,最低海拔普渡河与金沙江汇合处为746米。县辖16个乡镇,194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5万人,有彝、苗、汉、傣、壮、哈尼、回等24种民族,少数民族为13.65万人,占总人口的31%。

禄劝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国家和省市重点扶持县之一。十多年来,通过国家、省、市的扶贫攻坚,禄劝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支出超过6亿。但是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力度不大,后续财源缺乏,农民增收小而难,财政增长困难,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工业上存在着企业设备落后,规模小、成本高、市场小、资金周转难、亏损多、效益低、对财政贡献少的现状;还有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支柱财源单一,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支出增长大于收入增长,打基础、搞建设的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禄劝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人均GDP仅7112元,在全省128个县区中排名97名,在全市排名第12位,远远低于全市28773元的水平,也低于全省6733元的水平,和全省73个重点扶持县8271元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48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排名省第78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名66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特别是工业总产值,在全省仅排名74位,在昆明排名倒数第一。按人均水平落后11年,比全省发展水平落后7年,在北部五县区中处于中下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我县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财政困难,群众贫困,发展不快,发展不足仍是禄劝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制约禄劝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在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滞后。一是道路交通滞后地,县内普通二级路仅20.3公里,四级柏油路仅为208公里,沙石路197公里,其余1721.47公里均为等级外乡村公路。北部乡镇公路干线大多数为断头路,未形成网络交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水利设施滞后,近几年修建的水库,其输水沟渠还不配套,原来的沟渠多为发动群众修建的毛沟渠,等级低、质量差,而且年久失修,时通时阻,效益退化,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全县水利化程度较低,旱涝保收的土地面积少,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绝对贫困的干热河谷地区,县内三大旱区(汤郎、大松树、则黑)的水利设施,小水窑建设远还没有完成,干旱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致使干热河谷地区群众返贫容易致富难。三是农村电网设施老化。全县的农村通电率达97%,农网改造率仅为20%左右,电力设施老化,农村电价居高不下,边远山区农村用电难,用不起电的状况依然存在。四是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全县16个乡镇的集镇所在地已开通程控电话,但还有40%的村委会未开通,全县的电话普及率还仅有10%左右。

(二)工业基础薄弱。201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0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35260万元。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工业发展落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中工业仅占23.2%,处于最低水平。而且民营经济总量小,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对财政有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

(三)综合经济实力弱。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的程度深,全县的综合实力弱,财政收入低,刚性支出大,收支矛盾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四)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投入不足,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低。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一)解决思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思路决定出路,在工作中首先要解决思路,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念。长期以来,禄劝由于地处在山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接触外界的信息、技术等相对薄弱,造成打不开工作局面,寻求发展的思路单一,致使县域经济得不到较快发展;加上资金紧缺,市场观念差,满足于自给自足,小打小闹,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必然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生态美县”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全县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动上来,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善于把握机遇;善于从劣势中发展优势,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一是要吃透中央、省、市的政策,用足用活政策,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二是把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争取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并做出成效;三是要吃透县情,掌握地方区域的实际情况。能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发展,都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大环境、大区域与县域实际可不可行,不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同时也不能裹足不前,一叶障目,什么也不敢想,不敢做;四是要有敢想敢干的务实精神,解放思想的力度如何,关键要看发展的程度,发展的程度如何,关键要看实干的强度。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字面上,口头上和头脑里,必须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中,使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得到解放思想带来的实惠。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后续财源

禄劝是山区农业县,几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产业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收效甚微,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稳定的财源产业。其主要原因:一是产业发展量小,试种试养的多,推广面不足;二是项目引进、发展、销售一条龙的指导不够,重项目引进,轻生产发展,忽视销售引导;三是科技政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民得到实惠少。因此,在抓好我县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一是要调 整区域产业结构。要根据各乡镇的地理、气候、环境、资源为主,不能“一刀切”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区位优势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为目的;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大力推进“绿色产业”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模式。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发展路子,走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的路子,形成农户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科技型,流动型加工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促进产品成本的升级换代,推广优良品种,使农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同时对山区要做好扶贫开发与资源利用,基础建设的相互关系,靠市场、靠政策、靠特色,加强财源建设。

(三)培育发展烤烟、电矿、旅游、畜牧、林果五个支柱产业,培植和壮大财源支柱产业

1、继续巩固支柱产业地位。禄劝烤烟种植历史悠久,资源条件好,群众种烟积极性高,多年来烤烟生产是禄劝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将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禄劝的烤烟生产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2010年实现上等烟比例80%以上,均价15.08元/千克,产量1545万千克,烟农售烟收入达到24365万元以上,税收4160万元。

2、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走电矿结合的发展路子。水资源是禄劝的一大优势资源,全县有大小河流431条,其中径流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1条,人均拥有量4300m3,高于全县平均水位。水能的理论蕴藏量89.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67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了2.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禄劝提出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发展的路子,就要把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此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3、以旅游及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禄劝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把轿子雪山建成“滇中第一名山,世界级旅游精品”的发展目标和“南有石林,北有轿子雪山”的旅游发展格局要求,加大以轿子雪山风景区为龙头,皎平渡红色文化旅游区,罗婺民族风情旅游区为重点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禄劝的一个后续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旅游富县”的目标。要充分挖掘县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培育成一个重要的产业。一是要开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成立民族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进行产业化动作。结合旅游业开发和浓郁的民风民俗活动,加大宣传、促进销售。二是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要以《罗婺神韵》为主,形成禄劝的文化艺术品牌。

4、抓好撒坝火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畜牧业是禄劝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紧紧依靠禄劝撒坝猪资源优势,加大对禄劝撒坝火腿产业化开发步伐,建设稳定的撒坝火腿原料基地,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加强市场营销,扩大品牌宣传力度,使畜牧业产业真正变成禄劝的支柱产业。

5、抓好生态资源管理及开发,积极开发生物资源。禄劝境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高,不但有野生中药材2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00余种)还有如红豆杉、苏铁等珍稀植物。积极开发生物资源,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格局

鼓励各个(乡)镇依托资源比较优势,按照组团、区块集约布局,按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乡镇之间的恶性竞争,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一个经济圈,两条经济带,一条经济走廊”的区域开发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素质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个(乡)镇开展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产业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和分工合作。

(五)加强城乡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是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所以,小城镇发展要以大城市和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策略,做好小城镇的规划、投入和发展工作。一是立足优势,建设特色城镇,城镇结构要结合城乡的区域状态,以产业为依托,以城乡为一体,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适度地发展三是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推进城镇建设进程,对小城镇人口实行城市化管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坚持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尽力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城镇规划中,引导农民的自身特点经商办厂,突出产业优势,扩大小城镇消费和流通,使小城镇支撑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加快禄劝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必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搞好软环境方面的建设,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凡是有促进地方发展的项目,只要不违法违纪,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公平竞争,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以大招商促进禄劝的大发展,用禄劝的资源、人力、土地等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要认真落实非公经济有关政策,鼓励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要消除体制,搞好服务,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发动群众兴办经济总量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实力上台阶。

(七)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加快禄劝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所以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振兴教育事业,培养和引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大力加强科技培训,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科教兴县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不会是轻而易举之事,是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脚踏实地、团结一致、奋发进取才会有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我们县域经济的跨越式的前进。

篇12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2.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作为农村经济开发的重要物质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但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来看飞,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道路交通不够完善。

交通是实现农村经济对外的基础,是农村最主要的设施之一,当前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较为落后,承载量低且宽度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运行,交通网络结构单一,质量较差,甚至在一些地区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第二,水、电、通讯网络不够健全。

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法,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自来水的网络情况来看,生活用水的治疗较差,电力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设施不够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结构不够完善,严重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的发展,制约农村经济的进步。

2.2 经济发展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模式发展。

第二,农业的结构较为单一。

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植业仍然是最典型的生产方式,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渔业一体化的农业,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第三,农村市场不够规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市场的健全情况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同时网络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大量潜在的资源优势,但开发力度低且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无法促进资源优势的发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多数农村经济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

2.3 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制度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前提,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性不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也不够完善,影响农村人才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较差。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3.1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求,也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管理。

第一,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水平。

要想提高农村道路交通水平,国家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村道路交通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道路的利用率,打造现代化的乡村与城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第二,完善农村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水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后备力量,完善水、电、通讯网络的建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力度,完善通讯网络,实现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水平的提高。

3.2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推动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一,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

生产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力度,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善管理水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第二,加大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改造力度。

这是解决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的主要方法,实行立体化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渔一体化农业方式,建立独特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

第三,规范农村的经济市场。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体制,确定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完善农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推动农村市场的繁荣,强化各村与市场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善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到,农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

第五,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