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青少年素质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青少年 足球 速度 力量 培养
足球是一项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起动、变向、急停、快速冲跑、合理冲撞、跳起顶球、掷界外球、远距离传球、射门都需要良好的力量素质。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日益受到重视,力量是速度、速度耐力、灵敏、弹跳力的基础,速度力量已成为评价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主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速度力量的训练对提高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足球比赛场上运动员的特点
足球比赛是通过双方上场队员在规定的90分钟比赛时间内,遵守一定的规则,在间歇性的跑动中去完成各自进攻和防守的任务。足球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场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能力。
活动距离长、强度大,是“全面型”足球对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奔跑能力有特定的要求,每次跑动距离虽不远,但长短混合、快慢速度交错又无固定方向,而且要始终维持这种快速变向跑动的特点。从以上分析来看,运动员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素质以及耐力素质在足球运动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速度力量训练的地位
足球项目的跑不同于田径专业的跑,运动员在跑的时候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看同伴,又要看对手;既有向前跑,又有向后跑;既有正面跑,又有侧面跑,以及不规则的随意变方向、变速跑等等。这些动作都对青少年足球的速度力量训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足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
速度力量也称快速力量,是指足球运动员在特定负荷的条件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这种动作速度一般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综合表现。生理学研究证明,肌肉收缩时缩短的程度与速度和负荷有关。负荷较大,则肌肉缩短较小,而且速度较慢;当负荷为零时速度最大:当负荷达到肌肉刚刚不能承担时,速度变为零,从而产生最大等长收缩的张力。因此,只有使速度和最大力量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在各种外部负荷的情况下使动作速度得到提高。但是,训练实践证明,要提高速度是比较困难的,而提高力量却比较容易。因此,发展力量的练习是提高速度力量的主要途径。速度力量的决定因素是肌肉收缩速度,大多数技术动作都是在快节奏或爆发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掷界外球的出手速度,踢球时的摆腿速度,各种情况下的起动速度,都是速度力量的突出表现。
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青少年力量的增长有如下特点:快速力量先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先于相对力量;长度肌肉力增长先于横度肌肉力;躯干肌肉力先于四肢肌肉力。但目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现状是:注重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忽视各敏感期的体能训练,尤其是在足球比赛中具有决定作用的速度力量练习。由此看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早期技术练习的同时,应科学地、系统地、有效地进行快速力量练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差的原因分析
1.训练时间不够
孩子家长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过多地从事足球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周训练时间一般为5~6小时,若遇特殊情况,5~6小时的训练时间也难以保证;对14岁青少年的调查得知,运动员受训时间一般在4年以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由于受训练时间、经费、训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训练,这是导致速度素质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科学的选材
未进行科学的选材也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地方各业余青少年足球队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的是实效性和实用性;在参加比赛时,注重的是比赛成绩,而忽视了对队员进行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的训练,缺乏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培养和结合球的训练,导致了运动员单个技术动作不够熟练、动作完成速度慢以及多元技术动作衔接得不流畅,最终导致了整体上的差距。
五、速度练习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成绩普遍偏低,结合球的速度素质差距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腿部力量不足、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差、各种足球技术动作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等。依据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在对运动员速度素质进行训练时,应采用最大强度的重复练习,并安排好大强度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使运动员在重复下一组练习前得到充分的恢复。要求每次练习全力运动10秒左右,每次最大强度练习之后,一般要等脉搏恢复到120次/分时,再开始下一次练习。
1.无球练习
无球情况下的速度训练,关键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缩短神经传导时间,使运动员习惯于在接受刺激前,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为了增加刺激强度,提高视觉器官的机能水平,可以结合球场上经常出现的各种突况练习反应速度,并不断强化以建立巩固的条件反射,如简单反应、条件反应、启动、快跑、急停、急转等。
2.有球练习
提高运动员有球情况下的速度素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遵循足球运动员成长的普遍规律,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笔者根据学习经验,提出几种有球速度练习的方法。
(1)带球转身
在队员掌握了带球跑技术后,就需要练习带球急停、启动和变向技术。具体的练习方法有脚内侧扣球转身、脚外侧扣球转身、跨球转身、回拉球转身、踩停球转身、克鲁伊夫转身。在开始练习时动作可稍慢,但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练习时注意屈膝,降低重心;强调“一变就连”,养成转身后快速启动的习惯。在动作逐渐熟练的基础上,加强对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要求,缩短完成单个动作及多元动作间衔接的时间。
(2)变向运球
变向运球是足球比赛中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不仅可以摆脱对方的防守和抢截,还可以为传球和射门创造空间和时间。变向运球常用的练习方法有跨步变向运球、两触变向运球等。在进行变向运球练习时,应让队员明白运球的目的是进攻和射门,因此必须要善于采用最为实用的方式,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要延误射门或失掉传给同伴射门的机会。同时,运球也包含着风险,在本方禁区附近尽量不运球、中场附近少运球、前场对方禁区大胆运球。
六、小结
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尤其是有球速度素质有待提高。应当抓住青少年生长发育这个关键期,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相关方面的练习,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推进中国足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社,1988.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素质有哪些内容,对此争论很多,说法不一。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及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如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识等。这样罗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学地归类,但是,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能认为青少年阶段的素质教育只是培养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质的培养看做是成年人阶段的事。
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爱国主义,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这种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论上,而是要深入到幼小的心灵上。这里,音乐起到特殊的作用。我有一朋友,他在日军占领时期在北京一所中学上学,有一位音乐教师把学生带到六楼教室,躲过日本军官的监视,紧关窗门,轻声地教学生学唱《松花江上》,当时教师流着眼泪教,学生流着眼泪唱,给学生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教师对歌曲没有任何解说,只在结束时说了一段话:“这歌是我教的,与任何学生无关,如果有人要告发,就告我一个人。”当时,在课堂上有好几个新民会(汉奸组织)官员的子女,事后证明教师平安无事,没有任何人告发。有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一谈起这件往事,仍然有很深感触。
我记得6岁上学时,教师让我们观演歌舞剧《可怜的秋香》,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秋香!你只在草场上,牧羊、牧羊、牧羊……”这使我第一次对孤儿、对弱者有了同情心,我想这应该是正义感的萌芽。另外,我从小爱看越剧,尽管在野台子上,行头破旧,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没有任何布置,但当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祭坟》,唱腔和表演是如此的感人时,我热泪直流,泣不成声,在我心灵上埋下了正义的爱和恨的种子。我还记得《铡美案》,当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将直挺挺的陈世美横举起来,从左台口直奔右后场,包公一声令下,锣声一响,铡了陈世美。我当时全身汗毛都直竖起来,只有一个念头:“包公铡得好,了不起。真叫人一身痛快”。
这些都是幼年时代难忘的旧事,还有很多的歌曲,如《卖布谣》、《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还有动人的文学,如《家》、《春》、《秋》、《水浒》《岳飞传》等,还有被日寇飞机扫射中弹,死在我家堂前的小学同班同学,这一切的一切,一步一步地使我形成了正义感,这大抵就是素质的培养过程。文艺,特别是音乐对我正义感的树立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与我同一茬的老同志中有一句共同的语言:“我们都是唱着革命歌曲走上革命道路的。”这话不假。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前言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事物比以前更多,所进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和有关专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体就是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心理稚嫩的时期,其中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情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对学业的一些焦虑情绪,面对父母的期盼的一些不安等。在青春期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患得患失,从而给心理成长中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对这些压力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2.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内容造成了青少年的一些学习适应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学习成绩会导致同学间的一些竞争,有时竞争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压力,出现不能够适应学习的情况。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包括考试中的心理问题等。
3.人际交往关系问题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之一。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来源于同性之间的竞争,有的则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惑。还有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是太成熟容易冲动的时期。所谓血气方刚,就是指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对外界的影响十分敏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存在恐惧的情绪,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
5.恋爱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在对爱情懵懂的状态,有时候处于对异性的好奇往往导致早恋的现象出现。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对性的渴望往往导致青少年的一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一般在恋爱方面的自制力不足,过激的心理状态或过于自卑的心理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待恋爱压力的问题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整合办法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我们应该注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使他么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要引导他们去包容、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结 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以成熟的心态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
家长之中很多人认为孩子没有生病,体质健康状况就没有问题。其实不少孩子已经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但作为父母却不知而已,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该意识到,中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降低很有可能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康,甚至诱发孩子心理的“亚健康”。近几年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这已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引起各级各组织部门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小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学生到家之后,他们学习的负担依旧很重,不少父母给孩子请了家教,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把孩子娱乐放松的时间挤占了。我国将近70%的孩子父母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有近75%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是写作业,父母不允许他们出去玩。不知道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身体素质的年代何时能缓解。
一、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与增强体质的途径
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十几年持续下降。中小学生的心肺功能降低、身体机能水平降低、近视率更是逐年上升,中小学生中体重超重的人数明显增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相对常见,但现在在一些中小学生身上也屡见不鲜,他们的患病年龄已经提前了10到20年,这是相当可怕的结果。
在2011年全国学生营养日举办期间,设立了一个主题,即食品安全营养,孩子健康成长——远离肥胖与慢性病。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一个关于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的报告,报告显示,高达72%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我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仅为34%,6到12岁的小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5%,13到17岁的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也只有13%。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增强体质的方法有两种:营养,还有运动。这说起来是很简单,但具体实施的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别是让二者达到平衡状态就更不容易了。现在中小学生就面临此类问题,营养和运动严重失衡。一说到体质差,父母的想法就是增加营养,认为吃的好、吃得多,就能提高孩子的体质。当然结果并非如此,营养充足了,而孩子体质没有提升上去。形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营养需要补,但是前提是与运动平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1.辅导教师的角色当属家长
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运动给予最亲密与直接的指导,使他们学会了坐、爬、立、站、跑。父母期望孩子多爬、多跑,以此增强抵抗力。当孩子成了小学生、中学生,家长的愿望有了倾斜,把上哪个好学校定为了最重要的目标,而更多的忽视了中小学生体质状况。
如果中小学生坚持各种样式的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质状况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差了。体育锻炼还可以很好的改善心里状况,原本心理压抑、抑郁的孩子,在足球场上跑跑跳跳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本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2.教师与家长是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的重要伙伴
大部分父母认为,中小学生参与运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其实,中小学校里面虽有课间操和体育课,但受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活动时间和运动负荷都不能完全达到标准。所以中小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家长是有一定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参与运动的第一任体育老师。在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天性好动,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父母会经常运用游戏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玩耍。其实,一些看似很简单的游戏,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些运动的基础,父母可以给予一些规则性和指标性的要求。例如,在玩耍或娱乐中增加一些竞技性的运动,做一些提高他们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活动。比如,每天坚持上下台阶,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做好记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体育锻炼是家长与孩子最佳有效沟通的方式
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家长,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目前生活,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家长可以带他出去做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家长跟孩子进行慢慢地交流,告诉他这两种生活有何不同。相对于直白的直接的交流来说,后者的教育方式更加比较活泼、自然,而且孩子也能够很自然的了解并接受。
家长每天能够抽出一个小时和孩子一起进行锻炼,长期坚持的话,家长会发现孩子性格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开朗,他们也能以运动为中间媒介与同龄人进行自如的交流和交往。假如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小烦恼,那么一起运动就会使烦恼解决。在运动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一起体验、一起参与,家长也会感觉到自己融入了孩子的生活,融入了孩子的快乐之中。
家长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指的不仅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体育运动。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抓起,甚至从孩子开始学爬、学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作为父母,在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面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学校老师。因为中小学生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父母,当然也包括是否参与运动。父母为孩子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运动为家庭成员的团聚,分享美好时光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通过言语去告诉孩子这项运动的趣味性,远不如通过亲自展示更具有说服力,所以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锻炼,例如,骑车、游泳、远足、溜冰,或者只是跟和他们一起跳绳、打篮球,都能够享受到别样的时光。
青少年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新的比赛场地、裁判、观众、成绩以及对手比赛风格情况等,都会给青少年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平时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的干扰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做好饱满的心理准备,充分重视对手,才会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时期篮球队员的年龄相对较小(12至18岁),其正处于文化知识、智力思维、肌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个别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存在身材条件、基本技术、道德素质高低不齐,心理相对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训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场上作风、心理品质和构造独特的技术个性。
二、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训练与文化知识磨合的必要性
在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由于青少年篮球队员正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课余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需要篮球教练员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并争取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理顺青少年篮球队员监护人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改善生活、文化课学习、训练的条件,在文化课学习上请老师给予适当帮助与照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两不误,进而可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训练中,让训练帮助学习,学习指导课余训练。
三、培训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因
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理论学习、比赛成绩、为球队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在组队初期,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都会有自己的原始动机。作为教练员,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比赛动机、明确技术动作的应用目的,采用合理、正确、科学的比赛技术动作。针对不同的比赛对手情况而随机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身体状态,同时也需要加强场上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队员内在动机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球队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形成合力,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
四、训练与青少年篮球队员个性的关系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抗性强、场上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拼劲在场上训练和竞赛中都会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基层篮球工作者,平时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篮球队员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贴近青少年篮球的心理想法,真正了解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的性格品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和克服内心个性中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五、青少年篮球队员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常在组建篮球队前教练员应该做好组队前的每一项前期工作,如了解队中每位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身体差异、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既要适合集体训练水平,又区别对待个别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身体的训练方案。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多掌握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训练中应该重视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发挥其个性和气质长处,抑制其弱点、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青少年队员心理状态,既能保持高昂斗志又能情绪稳定,发挥或超常发挥球队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达到预定目标。打好篮球运动基础,为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9-02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1.1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全部生命参与的活动,其中既要有智力因素参与,也要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的顺利高效完成不仅要求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状态,还要求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其心理条件来支持其智力活动的开展,否则,学习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1.2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认知发展的各个水平上,非智力因素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对智力发展良好的青少年来讲,完善的非智力发展可以使他的学习锦上添花,而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则可以使他步入困境;对智力发展平平的青少年来讲,良好的非智力系统可以弥补其智力方面的不足,而同样糟糕的非智力系统则势必对他雪上加霜。
1.3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构成现代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支持下的能力,更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优化组合而成的人格品质,没有前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后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失去强大而持久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因此,教育要冶炼出两者的“合金”,培养智力超群、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2.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容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还没有明确界定,这里只列举几个大家比较公认的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的因素。
2.1情感
情绪稳定、情感健康,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强,具有发展较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一切对青少年智力活动的开展都有着积极的正能量支持作用。
2.2意志
意志坚强的青少年,往往可以排除干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保持高昂的斗志。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易受暗示,忽冷忽热,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
2.3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的到达成功的彼岸。兴趣广泛而稳定的青少年学生,往往能专注于学习,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体会到收获知识、增长才干的巨大精神享受。而没有兴趣支持的学习则往往动力不足,收效甚微。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要靠各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强化。
2.4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人认为学习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它在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它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力和增加活力。有人形象地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足以说明它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
2.5理想
理想,也可以称作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持有的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青少年学生的志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的积极性。志向水平高的会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而志向水平低的则往往满足现状,缺乏追求更高目标的强大动力。
2.6性格
性格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实质,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它被认为是一个人最具核心意义的个性因素。良好的性格表现在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方面,表现在从事各项活动的理智特征和情感。良好的性格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业和未来事业都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智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它足以决定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发挥程度,对青少年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3.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3.1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
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以扩大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进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提高。另外、课外活动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灵活化和多样化,而且课外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允许青少年学生自由选择,因而容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其对某个领域、某种活动的兴趣,进而将其迁移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由参与体验到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由初步了解到获得巨大成绩,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使青少年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2适时地开展竞技性活动
竞技性活动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适当开展竞技性活动是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学生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成绩和胜利的动机表现得尤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习竞赛有多种方式,如个人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自我竞赛等。不同的竞赛方式对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很多竞赛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失败,获胜者受到鼓励,失败者会忍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竞赛组织不当,负效应会较大。过多的运用竞赛,甚至滥用竞赛,会使竞赛效果适得其反。
3.3以名人成长经历,增强成就动机,帮助青少年成功
名人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往往也是奇特的。利用班会、专题讨论会、以名人成长经历为题的演讲会等形式介绍名人的传奇经历,可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以人为鉴,矫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抱负水平。青少年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赞许,在集体中赢得较高的地位,提高自信心。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应创造机会,帮助青少年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失败时,不要训斥,而应给予鼓励。在青少年学生个人的经历中,他们往往对曾经获得成功的事情产生兴趣。如对成绩好、受过表扬、有成功感的学科容易产生兴趣。而对成绩差的科目,不易感兴趣。平时各学科教师要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面动向,发现积极向上的因素。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方便之处和权威性,对青少年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做出及时的正反馈。可以每天做一日一结式的表扬,也可以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给予正式的表扬。此外,还应在学生取得进步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使他的努力不仅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和赞许,也同时能够使父母为之欣喜。
3.4进行挫折教育,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
经历就是财富,当代青少年学生长在和平环境中,人生经历简单而平和,这当然是他们的幸运,但同时也会使他们因缺乏生活的磨练而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条件恶劣、困难多的情境,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接受锻炼和磨砺,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存在某些反面的明显缺陷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就需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而且要求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3.5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为问题情境,是指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的努力,又是可以掌握的。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趣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积极的情感交流对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发、激励的作用,可以提高青少年智力活动的效率。求知欲只有经过积极情感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才会受到激活而兴奋起来。
3.6指导学生归因,提高青少年成就动机
前言
步入21世纪,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的召开,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非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其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这项运动是集健身、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也是世界上开展得十分广泛且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素有“第二球类”之称。它的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都可以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的全民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
因此,非智力因素与乒乓球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一关系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了乒乓球教学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查阅CNKJ、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等数据库中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1.2.3 观察法
在教学期间通过观察乒乓球教学课,观察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及训练情况。
2.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结论。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研究过程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不一。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并且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的加深,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直到1981年,吴福元教授才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
然而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学者却没有提出统一的看法,基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本文所指的就是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
2.2 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2.3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培养
2.3.1 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因。它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是人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由表2可得,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目的中以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所占比例最多,占59.79%,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占57.73%。崇拜明星而模仿的较少,占7.22%,为得到老师家长同学好评而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没有。可见青少年参加乒乓球的动机有内部和外部动机决定。
因此,培养青少年运动动机的方法有:第一,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增加乒乓球趣味性。因为娱乐和有趣是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和锻炼活动的主要原因,失去了娱乐性,青少年就失去了参与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力。第二,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新颖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可将青少年引入到新的认知矛盾之中,诱发他们对乒乓球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对新的技能、新方法产生惊奇与疑问,想要尝试与探索。第三,经常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在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时,可将乒乓球学习和锻炼活动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归属需要,促使他们为自身所在的集体而努力,加强自己的乒乓球学习与锻炼。第四,给学生选择乒乓球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允许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技能和体能状况去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标准,使他们的自主感和责任心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乒乓球的成就动机,更自觉和主动的设计与实现学练标准,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成就目标。
2.3.2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不一样,非常喜欢的没有,不喜欢的占2.1%,一般喜欢的占17.5%。但是通过经验可知青少年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去实现目标。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总是首先注意有关乒乓球方面的信息,对乒乓球运动十分向往,并富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一有机会,还要亲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反之,情绪就会低落,注意力就会分散,神散而心疲。
培养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首先要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要。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好。第三,注意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3.3 情感的培养
情感一般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现象,因此,多与社会文化、个体社会需求的满足相联系。在使用情感的概念时,人们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故又称高级社会性情感。对动物则不使用“情感”一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关注乒乓球的相关信息并不是很多,一般在59.8%。但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知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观察,当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青少年就会感到压抑,厌倦,情绪低落。
因此在乒乓球教学中首先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只有较高的动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尊重和爱护青少年。再次教师制定合理的目标,让青少年体会成功。因为,青少年体会到成功,就越有兴趣去学习乒乓球。鉴于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促使青少年形成运动兴趣和成功的良性循环,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
2.3.4 意志的培养
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间在30-60min最多为45.3%。而在乒乓球教学中,青少年不仅需要克服学习教材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要克服外界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学生的意志对完成乒乓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主要有:第一,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第二,要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艰苦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列入教学大纲。
2.3.5 性格的培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性格对于我们教练员选材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性格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它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性格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但动机和态度却很不一样。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的行为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或弥补能力的不足,反之,成为智力活动的障碍。
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其次给青少年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尊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大多是个人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健身的需要。
3.1.2 大多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感兴趣,而且关注乒乓球相关信息的程度和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
3.1.3 乒乓球教学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通过乒乓球教学实现,而利用乒乓球教学特有的优势又可以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
3.2 建议
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可根据乒乓球教学的特有优势,开发青少年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保证青少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2.1 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充分调动青少年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如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3.2.2 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指导,如进行分组教学并分层指导来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学习兴趣。
3.2.3 教师要加强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如在训练比赛中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并让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练习。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祝蓓里.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5期.
[3] 吴福元.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
[4] 燕国材.论非智力因家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 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6] 赵万润.乒乓球运动特点及防守与进攻[J].山东体育科技,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1995年 第2期.
[7] 周郁秋.心理学基础[M].2004年12月.
[8] 魏秋珍.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2004年04月.
[9]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附件:
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性别-------- 年级---------
1. 你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吗?( )
A.喜欢 B.一般喜欢 C.不喜欢 D.非常不喜欢
2.你一般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时间是多长?( )
A.十分钟之二十分钟 B.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 C.三十分钟至一个小时 D一个小时以上 E.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
3.你参加乒乓球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
A.个人的兴趣爱好
B.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
C.个人荣誉
D.崇拜明星而模仿
E.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F.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G.健身的需要
J. 其他
4.你经常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聊乒乓球运动吗?( )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岁月,2013(23):62―6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作为年轻的一代,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成才,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跆拳道作为体育项目的组成项目之一,在培养青少年身体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其独有的跆拳道精神也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增加青少年对跆拳道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我国《普通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已经将跆拳道运动列入选项课的教学项目之中。
一、概述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跆拳道将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过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其动作均以自身防卫为基础,进一步演变为一种主观信念,并最终实现行为的自动化。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练习跆拳道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锻炼力量和耐力。与此同时,跆拳道是一项注重礼仪和精神培养的运动,它的精神中蕴涵着宽容、仁爱与责任,也蕴藏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追求与信念。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跆拳道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还可以帮他们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跆拳道训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促进他们成才。
二、跆拳道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1)力量素质训练。青少年由于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因此骨骼弹性好,不易发生骨折现象。同时,青少年的肌肉长度增长较快,通过蹲跳、跨步跳、跨障碍物跳等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增强他们的体质。但是,在进行跆拳道力量训练时,训练力度要满足青少年的生理发展需求,谨慎使用负重练习方式。
(2)耐力素质训练。青少年的氧化过程比较旺盛,每公斤体重耗氧量比较多,但是他们的无氧代谢能量物质储备比较少,因此,青少年的耐力素质训练应该以有氧耐力为主,通过长距离匀速跑、越野跑、跳绳等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耐力素质。一般情况下,耐力素质训练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而在对青少年进行跆拳道耐力训练时,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青少年的兴奋性,典型的教学手法包括追逐换位跑、小组比赛等。
(3)柔韧性训练。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柔韧性的最佳时期,通过跆拳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尤其是腿部和腰髋部的柔韧性。跆拳道运动以踢法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运动对腿部和腰髋部的柔韧性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跆拳道对腿部柔韧性的训练方式包括各种形式的压腿以及横叉、竖叉等,对腰髋部的训练方式主要有前俯腰、后甩腰、腰旋转等。通过这些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拉长肌肉,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但是柔韧性练习要讲求持之以恒,训练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协调性训练。协调性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各部位的综合调节能力,集灵敏度、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身体素质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跆拳道训练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例如听信号完成动作、步法练习、专门的跑法练习、踢法动作的组合练习等。以专门的跑法练习为例,在跆拳道训练中可以通过曲线跑、穿梭跑来加强青少年练习动作的灵敏度和协调性,也可以通过信号应答跑来提高青少年的反应速度。
三、跆拳道训练对青少年精神素质的影响
(1)促进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培养。跆拳道是一项十分讲究礼仪的运动,每一次练习、每一次对抗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这种对于礼仪的追求与我国传统的宽容、仁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青少年在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在学习跆拳道精神,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以礼待人。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发扬讲道德、讲文明的优良传统,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跆拳道对于礼仪和道德修养的遵从,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跆拳道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跆拳道训练中不断发出叫喊声,可以使青少年的身心进入兴奋状态,激发他们身体中的潜能,增加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适当的跆拳道比赛,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冷静、清醒的头脑,提高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品质。跆拳道作为竞技类运动的一种,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具有一定的难度。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不仅要学会以礼待人,还要逐渐培养自身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青少年要学会在不断加强难度的跆拳道训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体质和意志,培养顽强、自信、坚毅的精神,以此来提升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受挫能力,培养他们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4)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跆拳道的实战步法和手法明显地表现出它对训练者灵敏性和灵活性的要求,青少年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需要细心地观察教练和对手的一举一动,并发挥想象能力,思考其下一步的动作,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青少年的观察力,提高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同时也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想象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智力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这样,就为他们成才奠定了基础。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世界足球强国均以战略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事业始终只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从根本上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体制,学习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
一、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调查分析
我通过对目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调查,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结果显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8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二、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
在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这一方面与过早参加专业训练的体制有关(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社会影响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其实参加各年龄组足球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有较重的文化学习的任务,平时还要参加各阶段和期末考试,即使l6岁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也还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运动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势必会影响其理解力,也就不易踢好球,特别是踢到一定水平就较难有所突破,训练中较难提高攻防意识水平,比赛中不易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其灵活运用,最终较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后备人材。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l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三、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一)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如2000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二)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我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
四、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在总结青少年足球工作时曾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二)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而,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