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等级划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线性权重法
线性权重法是目前定量考核供应商绩效方法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确定选择供应商所使用的准则或标准后,赋予每个准则相应的得分及权重,并将两者的乘积相加求和,得到综合计算后的总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制定好的考核标准,采用量化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考评及审核,同时对供应商数量进行优化处理,不仅可以集中精力对较为重要的供应商进行监管,还能将各类订单进行集中采购,为单位节约采购成本、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1.1 划分等级
根据供应商绩效考核的各项因素,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以百分制公开打分,打分时需有客观的资料、数据作为支持,在计算加权平均数后,依据供应商得分情况划分其所属的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供应商等级划分表
1.2 指标赋值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绩效考核的重点,所以在选取评价因素时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取最重要的因素,并为每项因素赋予合理的权重,达到真实评价供应商的目的。假设供应商绩效评价需要考虑m个指标,则评价小组要根据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一个评价因素赋予不同的分值,并进一步细化为多个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指标权重和为1,即A1 +A2 +…+Am =1。
表2 评价指标
若某一评价因素Cm,其n个细化指标为Cm1,Cm2,…,Cmn,同时每一细化指标的对应得分为Bm1,Bm2,…,Bmn,且其满分和为百分制,权重为Am,那么供应商在Cm下的得分就为:Bm=Bm1+Bm2+…+Bmn,如表3所示。
表3 影响因素Cm的细化指标
1.3 结果评价
由1.2可知,影响因素C1的对应得分为B1,权重为A1;影响因素C2的得分为B2,权重为A2…以此类推,则供应商的最终得分S为:
S=A1×B1+A2×B2+…+Am×Bm
计算出各供应商评分后,就可以汇总所有评分,按等级标准进行供应商划分。此外,还可以按照供应商所属的级别,划分出供货比例。
2.科研单位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
在划分科研单位物资供应商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某飞机设计研究院为例,采购的主要物资分为军品、科研试验、后勤保障三类,再根据各类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打分时除按照权重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外,还应邀请物资管理、使用单位等多部门专家同时打分,客观地对供应商进行考评。以科研试验类为例,该类别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如表4所示,综合三项总体指标Ai,后勤类供应商总分计算公式为:A1×B1+A2×B2+A3×B3+A4×B4。
表4 科研试验类绩效考核指标表
2.1 交货质量指标
交货质量A1反映了供应商提品的质量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B1=B11+B12,如表5所示。
表5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质量指标
2.2 交货进度指标
交货进度因素A2反映了后勤类供应商在交货时的快速响应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2=B21+B22,如表6所示。
表6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交货进度指标
2.3 售后服务指标
售后服务因素A3反映了供应商产品销售后的相关服务能力,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3=B31+B32+B33+B34,如表7所示。
表7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售后服务指标
2.3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因素A4反映了供应商产品报价、招投标是否规范等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为B4=B41+B42+B43+B44,如表8所示。
表8 科研试验类供应商辅助指标
3.科研单位供应商考核等级归类
供应商绩效考评后,就可以根据分类标准,将供应商及时归类,如表8所示。数据库内的供应商,可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作出升级或降级处理,不合格者从供应商库中淘汰;对表现优异但还未入库的供应商,可根据入库流程,经评审通过后,按照其所属类别加入供应商库。
表9供应商绩效考核等级表
4.结束语
在科研单位物资供应部门,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考评机制,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将考评通过的供应商按照划分标准进行升级、降级或淘汰,能够使供应商时刻保持合作热情,根据科研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意识,形成动态管理供应商的良性运转体系,从而更好的保障科研生产。
参考文献:
[1]赵潮钢.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9,2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企业实行全员合同制之后,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建立灵活自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新的分配办法激发广大职工的活力,增强单位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科研院所员工岗位配置存在问题分析
1.1岗位设置等级太多,人岗矛盾加大
科研单位实行了科技体制改革,一般每个单位削减了人员编制的1/3,研究所人员规模变小,多数所人数在50人左右,有的只有30-40人。如按照13个等级划分,每个等级上也就两三人,无法体现出科技人员实际的业务水平,挫伤部分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隐忧已经出现。由于是固定的岗位、固定的岗位等级、固定的岗位比例,以及较高级岗位设置的数量少,加之科研单位科技体制中实行的一次性政策,一部分同志已提前退休,近3~5年根本没有退休的同志,所以,有人聘上了,其他的同志就只有等到这个岗位空缺了才有机会去竞聘,有的同志可能退休时都等不到岗位空缺的机会,改革中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1.2实施办法仍然难以摆脱身份管理的“窠臼”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制是今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也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中的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规定,需符合国家和本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是第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身份第一,即使胜任某一专业技术岗位,因不具备(或在一定时间内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也不能获得岗位聘任,实际上仍然扭转不了按身份管理的现状。就一个科研单位来讲,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在研究室功能的合理分工上,其岗位职能体现在承担科研课题、取得的知识产权、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岗位应是按研究方向、工作职责设置。在研究所岗位整体结构呈金字塔排列的情况下,各研究室岗位更应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设置。
1.3岗位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量化,难以排队确定等级
河北省科研单位一般为法人单位,除了具有研究系列的职称外,还有农艺师、会计师、经济师、档案师、工程师、教学系列等其他专业技术系列,其评审委员会分布在农业、财政、教育等不同的部门,各系列职称评审自成体系,评审条件相差较多,与农业科研单位的主系列即农业科研系列评审条件根本无从比较。目前,按照研究所整体设定比例的办法,各个系列在一个单位进行评价,很难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标,系列之间没有可比性,难以明确岗位职责条件。
2科研院所员工岗位配置与考评的建议
2.1岗位设置高等级宜细,中初等级宜粗
对于一个单位整体而言,岗位设置等级越细,对职工的细分程度就越高,进入相应岗位的人数就越少,人岗矛盾和激励作用就会相互制约、此消彼长,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按照这次1∶3∶6设置想法,人才结构控制为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中初段人才多。对高等级岗位设置较多层级,涉及人员少,激励作用大,这些科技人员一般工作资历长,群众公认度高,其工作能力、贡献也较易划分。相对而言,竞争带来的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些。中初等级科技人员,一般工作年限较短,工作能力和经验正在积累,彼此在水平上相差较少,但他们的上进心更强,如果设置的岗位等级差距过大,涉及的人员又多,相比较竞争引起的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因此减少弱化等级有利于维持一个团队良好的合作意识。
2.2强化团队意识、科学设岗,真正按照岗位管人,按照岗位要绩效,加强岗位考核
首先,依据单位职能划定研究室及辅助部门。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等级在各研究室、辅助部门进行岗位分配,在尊重现有人员分布的前提下,合理分布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的人员,使各研究室、辅助部门之间人员等级呈金字塔排列。业务水平高、合作意识强的研究室团队,给予相对较大数量、较高比例的高级岗位或重要等级岗位。这样职工就会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密切相连,不能只顾自己的业绩,还要合力把团队建设好,把业务水平提高上去。没有个人业绩是不行,但光有个人业绩和资历也是不够的。
2.3辅助系列
全院排队辅助系列总体比例较小,应放在更高一级集中评审,如在全院范围内。这样既利于主系列统一量化打分,保证主系列更加公平,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也有利于辅助系列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增进交流,促进公平竞争。上级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统筹使用。
2.4配套措施要完善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实际上只能是非营利的或非企业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是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需要相应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其难于市场化和对“三农”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应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保障。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未聘人员的就业、补偿和安置问题,人员流动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连续与衔接问题等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3结论
岗位聘任工作的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一个单位的和谐。岗位聘任工作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分析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岗位设置工作稳步健康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宏远.农业科研院所岗位设置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89-91.
企业的财政活动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资金回收风险控制即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控制财务风险的一个主要方面。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应用领域广泛的研究场所,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进程的加快,应收账款不断走高,随之带来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迫切地要求通过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建立健全信用系统,有效防范销售与收款风险,减少呆账、坏账损失。
下文将围绕有关信用管理建立的必要性、评价标准、方法流程及收款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论述科研院所将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防范信用风险。
2 信用管理的迫切与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除了依靠传统的促销手段外,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赊销已成为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赊销的结果,虽然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销售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是又形成了一定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税费开支,加速现金流出,企业的账面利润不能转化为实际可支配的支出,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随着赊销方式的普遍运用,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周转。
盈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要想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加速资金周转,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即在信用政策增加的盈利和所发生的成本之间权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信用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现阶段,不少科研院所在原有市场部单一销售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了事业部联合市场营销的体制。在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加强销售力度,市场占用率节节攀升的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信用管理制度,树立起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从而达到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科研院所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3 信用等级的划分及评价标准、方法
3.1 科研院所信用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应包括所本部、所全资公司和控股公司以及具有相对独立销售业务的事业部。
3.2 信用等级的划分:应对所有客户(包括大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可以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 A、B、C、D 、E 五级,分别制订不同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赊销收款政策。
3.3 信用标准的确定:
①确定信用标准涉及的经济指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需要考虑应收账款的占用水平和产品销售状况,主要涉及合同额、销售收入、销售回款额等几个经济指标。实际操作中建议可采用销售回款额 / 销售收入 *100%(即销售收现率)或销售回款额 / 合同额 *100% 的数值作为参考。
②信用标准的定义及内容:信用标准即评价、证实和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标准,一般包括客户的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履约的及时性、提供的担保等级和经济情况等方面内容。
③信用等级的评价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时,应采用静态与动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定量分析法可采用综合评分法和模型法。综合评分法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评分并划分信用等级的方法即根据上述提到的经济指标的数值来确定。模型法则是在分析过去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信用等级评定模型即根据以往数年经济指标数值分析,通过模型评出企业信用等级的方法。
4 信用等级的评价流程
①根据最近几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平均销售收现率作为评价信用等级的经济指标。考虑到实际销售工作中主要是赊销,现销极少,可近似用应收账款贷方发生总额 / 应收账款借方发生总额代替销售收现率数值。数值为 90%以上定为 A 级;数值为 80% -90% 定为 B 级;数值为60% -80% 定为 C 级;数值为 40% -60% 定为 D 级;40%以下定为 E 级。
②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这类客户,由于经济实力和提供担保等级不如科研院所,除了参考销售收现率外还应综合考虑该企业的经营规模、资金周转、财务状况等情况确定其信用等级。
注:担保等级有现金、银行存款、银行票据等、不动产、其它。
③由销售经理填写《客户信用调查表》(见附表 1),提供客户有关偿债能力、财务能力、提供担保品和经济情况等信用标准的内容。具体有资本结构、银行信用、同业评价、往来商家评价、管理水平、付款态度、资本金大小、有无倒闭传闻等,根据上述信息综合评价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5 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及赊销收款政策
5.1 现金折扣:根据 A 、B 、C 、D 、E 五个信用等级分别确定现金折扣。信用越好的现金折扣越多,反之则越少。A级客户可享受单价 95 折,B 级客户可享受单价 99 折,C、D 、E 级客户则不可享受现金折扣。
5.2信用期限:根据 A 、B 、C 、D 、E 五个信用等级分别加强科研院所的信用管理,促进应收账款回收确定信用期限。信用越好的信用期限越长,反之则越短。A级客户可设置为 2 年,B 级客户可设置为 1年,C、D 、E 级客户可设置为半年。
5.3 赊销和收款: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分别制订相应的赊销和收款政策。
①对于有军品生产资质的客户或大型国有企业客户可允许赊销,根据信用等级分别设定赊销上限。例如 A级客户军品赊销上限为 1500 万元,民品赊销上限为 500万元;B 级客户军品赊销上限为 1000 万元,民品赊销上限为 300 万元;C 级客户军品赊销上限为 500 万元,民品赊销上限为 50 万元;D 级客户军品赊销上限为 50 万元,民品赊销上限为 5 万元;E 级客户军品赊销上限为 5 万元,民品无赊销上限。在达到赊销上限后即要求对方付款或提供担保,否则将降低或取消赊销条件直至停止供货。
②对于生产民品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原则上要求实行预付款或要求全款到后再发货。预付款的比例可根据订货金额的大小确定适当的比例。A 级客户可适当允许赊销,根据上一年订货合同总额确定赊销金额,一般赊销金额 / 年订货合同总额的比例≤20% ,对于新增客户暂未设定信用等级的,要求款到发货。
③对延迟付清货款的客户,视情节轻重给予信用等级的降级处理;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授信额度为 0,要求款到发货;对于有意拖欠货款的客户,必要时寻求专业追帐帮助或诉诸法律。
6 信用等级的反馈和更新
6.1 客户信用等级的反馈: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后填写《客户信用评价表》(见附表 2),可以有选择的在适当的时机反馈给客户,对于大客户可采用销售业务人员走访客户或宣讲会的方式亲自反馈给客户。
6.2 对客户信用等级实行跟踪管理和动态更新。
①销售经理应不断收集市场情报,发现客户信用危险信号如:销售成长趋势突然终止;集中偿债出现困难;大规模投资不见起色;库存积压十分严重;经营目标完成率很低;主打产品销售大幅度滑坡,而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或者没有新产品面市;主管人员出现躲债行为;倒闭传言非常多;财务指标恶化;高层频繁更换;士气低落,经常拖欠员工工资等情况。当出现上述信用危险信号时,销售经理应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以便更新客户信用信息,调整信用政策。
②每年末根据本年度客户的信用状况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与赊销金额。
7 结束语
应收账款的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少科研院所通过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呆账、坏账的发生,加速了应收账款的回收,兼顾到了市场开拓和资金周转,促进了军、民、贸各个产业的良性增长。
希望本文能为科研院所的财务工作者,在探寻创新管理方法实践中,在完善应收账款财务管理机制方面有所借鉴。希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逐步深入,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早日跻身“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忠秋。实效营销策划[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三级甲等一般是指三级甲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是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划分的医疗机构级别,是中国内地对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三甲医院申报考核的主要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中国内地民营医院也可以参与医疗等级评定。三级(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向所在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甲等是按评分标准获得超过900分为甲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山区,地跨昌江黎族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总面积29980hm2。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受季风影响大,年均温度21.3℃,最热月均温22.8℃,最冷月均温13.5℃。年平均降雨量1657mm,雨量主要集中在7—10月,随海拔升高雨量逐渐增加,相对湿度加大,山上多见雾露。年平均相对湿度84.2%,林内土壤终年湿润。保护区内复杂的生境条件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0科967属221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海南苏铁、坡垒2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油丹、海南风吹楠、海南梧桐、蝴蝶树、海南紫荆木等17种。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65种,隶属21目44科,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海南长臂猿、云豹、海南山鹧鸪、孔雀雉、蟒蛇、巨蜥6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海南水鹿、海南大灵猫、猕猴、海南青鼬、海南兔、巨松鼠等46种。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涉及的指标很多,出现频度较高的有: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表性、教育价值、人类威胁、感染力、脆弱性、物种丰度、土地有效性等[1]。本文选用使用率较高的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7项指标[2-4]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进行评价。
2.2评价指标等级和标准目前各类有关生态学方面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确定评价指标标准的方法。这是由于研究区的条件不同,目的不同,标准也会不一样[5]。针对这种情况,在确定评价标准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有关标准以及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及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特点,将每一指标划分为4个等级;各等级分别赋以4,3,2,1的分值[6]。结果见表1。
2.3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建立评价层次结构,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而言,故评价的目标层为生态质量的高低,指标层为7个评价指标,见图1。指标权重以专家问卷的方式确定,即请有关专家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用1-9标度方法进行两两比较打分[5]。根据实际情况,请5位科研工作者和20位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打分。根据专家打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所得指标权重,见表2
3霸王岭保护区生态评价
3.1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单项指标的赋值跟指标权重的确定一样,也是以问卷的方式邀请科研工作者和保护区管理人员对保护区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取其均值作为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结果见表3。
3.2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综合评价评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S=14∑ni=1Ii•Wi(1)其中,S为综合评价值,Ii为单项指标评价值,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数。将表2和表3数据按(1)式计算,即:S=1/4(3.5×0.10+4×0.20+3.8×0.19+3×0.09+4×0.24+3×0.12+4×0.06)=0.93综合评价值可以作为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生态质量等级划分采用薛达元等[1]对综合评价指数作如下等级划分:0.86≤S≤1.00,生态质量很好;0.71≤S≤0.85,生态质量较好;0.51≤S≤0.70,生态质量一般;0.36≤S≤0.50,生态质量较差;S≤0.35,生态质量很差。从等级划分和计算结果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很好,科研和保护价值高。
2被访者的选取
本次调查将被访者设定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范围内,在高校或国立科研单位工作、职称为教授(研究员)或副教授(副研究员)的GISci领域科研人员。设定职称约束主要出于如下两点考虑:①总体而言,具有较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具有相对较长期的科研经历,通常更了解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的总体情况;②如果将被访者扩大到较低职称的科研人员或研究生,被调查的群体则可能过于庞大、且内部不同亚类间的群体规模相差过大,难以保证回收问卷的样本代表性。进一步假设科研人员如果近年来参加了GISci领域的一些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则说明其科研活动较活跃,更可能对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有较好的了解。据此,从2012年国内举办的GISci领域两次主要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Geoinformatics国际会议和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的参会人员列表中选取了问卷发放对象。之后,通过互联网搜索,增补了一部分未能被上述问卷发放对象覆盖到的主要科研单位的本领域学者,以保证问卷发放对象的单位在地域分布上尽量覆盖全国各省、直辖市和地区。最终确定了129位问卷发放对象(其中内地87位,港澳台共42份)。
3回收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3.1问卷回收的基本情况于2013年7月18日以电子邮件方式逐一向被调查人发放了问卷,2个月后共计回收了37份问卷(其中内地31份,港澳台共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28.7%。3.2调查结果逐一统计了调查问卷中所列出每一份期刊的非“N”级评判数,以此计算被访者返回的该期刊评级的均值,排序得到本次所调查的期刊在我国本领域科研人员心目中的排位(表1),结果显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简称《IJGIS》)在本领域无可争议地排名第一。将所得的期刊评级序列按照2.2节所述等级划分对应的期刊数比例进行了最终评级,结果显示(表1):等级1(前15%)期刊为《IJGIS》等8份期刊;等级2(位于16%~50%)期刊为《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等20份期刊;等级3(位于51%~100%)期刊为《ProfessionalGeographer》等27份期刊;由于返回问卷中期刊评级均值最低者为3.18,因此没有期刊被归于等级4。3.3讨论本次调查结果与Caron等(2008)问卷调查评级结果相比,对《IJGIS》期刊在本领域排名第一、《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RemoteSensing》属于本领域前15%期刊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同时也有不少的差异(表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为前15%期刊的《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LandscapeEcology》、《Computers,EnvironmentsandUrbanSystems》等5种期刊在Caron等(2008)调查结果中属于等级2的期刊。《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期刊在Caron等(2008)调查中未予列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为前15%期刊。(2)在Caron等(2008)调查结果中显示为前15%期刊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Computers&Geosciences》、《TransactionsinGIS》、《Geoinformatica》、《Geomatica》等5种期刊中,前4种在本次调查结果则显示为等级2期刊,《Geomatica》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归属于等级3的期刊。将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与ISI的SCI/SSCI期刊影响因子相比照(表1),至少有如下几点发现:(1)总体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为越高等级的期刊,越普遍地属于SCI/SSCI期刊。前15%期刊均为SCI/SSCI期刊;等级2的20份期刊中仅有1份不是SCI/SSCI期刊;等级3的27份期刊中则有9份不是SCI/SSCI期刊。这说明目前SCI/SSCI期刊较好地覆盖GISci领域的国际期刊。(2)SCI/SSCI期刊影响因子尚不能较好体现GISci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的等级。据ISI的2013年度JCR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本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IJGIS》,其最新影响因子(1.613)不但明显低于本领域其他7份前15%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低于本领域等级2中一半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低于3种属于本领域等级3期刊的影响因子,以5年影响因子或2011年期刊影响因子(较2012年期刊影响因子有较大差异)来衡量,也有类似的现象。
摘 要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 ,在最近几年被广泛 研究 。本文将粗糙集 理论 及 方法 引入高校教师成长信息,通过属性约简降低属性纬数,然后基于粗糙集理论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拓展粗糙集的 应用 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粗糙集;关联规则;教师成长;区分矩阵;属性约简 1 引言 粗糙集理论(rough set)是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 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利用粗糙集理论进行数据挖掘,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通过约简操作降低属性的纬数, 总结 出适用于决策支持的知识规则,是粗糙集理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迅速增大,数据间的关联规则往往过于庞大而难以 分析 ,如何有效的得到有意义的关联规则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高校信息化为应用背景,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师成长过程,得到实际可用的关联规则,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 基本概念 2.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粗糙集理论将分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知识源于有认知能力的主体的分类能力,并用等价关系形式化表示分类。 定义1:粗糙集理论中定义信息系统为一个如下四元组:s=(u,a,v,f),其中u=(x 1 ,x 2 ,…,x n )是对象集,即论域;a是属性集合,a=c∪d,且c∩d=φ,其中c为条件属性,d为决策属性;v为属性a的值域;f是u×av的映射,它为u中各对象的属性指定唯一值。s又被称为决策表。 定义2:在信息系统s中,对于一属性集i∈a,可构造对应的二元等价关系。ind(i){<x,y>∈u×u|νa∈i,有a(x)=a(y)},称ind(i)为由i 构造的不可分辨关系。不可分辨关系实际上就是i上的等价关系。因此,针对属性集i上的不可分辨关系,u可划分为几个等价类,用u/ind(i)表示。 定义3:约简定义为不含多余属性并保证分类正确的最小条件属性集。假设条件属性集c的简约是c的一个非空子集 c′,c和c′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性质: (1)ind(c,d)=ind(c′,d),不存在c″ c′有ind(c″,d) =ind(c′,d)。 (2)一个决策表可能同时存在几个约简,c的约简的集合记作red(c)。 这些约简的交集定义为决策表的核(core),core(c)=∩red(c)核中的属性是 影响 分类的重要属性。 定义4:信息系统s中关于属性集c的区分矩阵m(c)=(m ij )n×n定义为:
m(c)=(m ij ) n ×n 是代表了区分x i ,x j 的完整信息。 2.2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在交易数据、关系数据或其他信息载体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或对象集合之间的频繁模式、关联、相关性、或因果结构,通过分析数据或记录间的关系,决定哪些事情将一起发生。 定义6:设i = {i 1 ,i 2 ,…,i n }是项的集合。包含k个项的项集称作k项集。设d是数据库记录的集合,其中每个事务t是项的集合,且t i。设x是一个项集,事务t包含x当且仅当x t。 关联规则是形如x y的蕴涵式,这里x i,y i,且x∩y=φ。x称为规则的左部或规则的前提(简记lhs),y称为规则的右部或结论(简记rhs)。 度量规则的参数是支持度(support)与置信度(confidence)。支持度是指数据集中的实例同时包含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的共同概率,支持度揭示了规则的重要性。置信度表示实例在包含条件属性的前提下,也包含决策属性的条件概率,它揭示了规则的可信度。在粗糙集理论中支持度与置信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p(x)表示是指x在数据d中出现的概率,其余雷同。support(x y)指x、y在d中同时出现的概率;confidence(x y)表示在x出现的前提下y出现的条件概率。如果得到的规则同时满足支持度不小于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不小于置信度阈值,则该规则有意义。 3 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挖掘模型 本文应用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的挖掘过程分为三步:数据预处理,属性约简与关联规则的挖掘,见图1。 (1)数据预处理:通过对高校人事数据的初始信息进行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转换及数据选择,获取初始信息表,且初始表转换为粗糙集形式,并明确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 (2)属性约简: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删除多余属性,用区分矩阵来完成约简和求核,在此基础上生成约简属性集; (3)关联规则挖掘:输入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根据数据约简结果,利用粗糙集理论 文献 [6]中的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
图1 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模型 4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师成长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在 社会 各方面的迅速普及,高校在近几年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教师信息数据,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师信息数据库。然而,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高校管理者如何利用,如何从中发现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规律 ,特别是如何才能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正确结合?本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期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下面本文就以高校教师成长信息为例(本文以职称教授及副教授作为高校人才成长的标志,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作划分为成长的快慢),说明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构建的数据挖掘模型,利用启发式属性约简算法对高校教师数据进行约简。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其次求出约简或近似约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值约简等减少属性和个体数目,最后提取规则应用于新对象的分析和预测。 1)数据预处理 要用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知识发现,就需要首先组织好数据表。本文以某高校教师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模型,经关系数据库的导入及连接并进行抽象、离散化等预处理。将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性别、 政治 面貌、专业、第一学历、最高学历、毕业学校、年龄、学历变动、现聘职称、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作为系统的条件属性c,而将教师的成长速度作为决策属性d。通过属性选择与处理后的信息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属性离散化表示 字段名称 数据类型 说明 性别 float(2) 1--男,2—女 政治面貌 float(2) 划分为四个等级:1-党员、2-共青团员、3-群众、4派 第一学历 float(2) 分为四个等级:1-博士、2-硕士、3-本科、4-本科以下 最高学历 float(2) 分为四个等级:同上 毕业学校 float(2) 概化为三个等级:1-国外高校、2-重点高校、3-普通高校 现聘职称 float(2) 分为两个等级:1-教授、2-副教授 评定年龄 float(2) 1-[31,35]、2-[36,40]、3-[41,45]、4-[46,50]、5-大于50 成长 float(2) 1-快、2-中、3-慢 学历变动 float(2) 1-是、0-否 专业 float(2) 划分为两类:1-理科、2-文科 教学能力 float(2) 离散化为三个等级:1-高、2-中、3-一般 科研能力 float(2) 离散化为三个等级:1-高、2-中、3-一般
以上划分等级的标准是根据以往实际经验和需要而确定,按表1的规则概化和离散化原始数据,得到预处理后的数据表如表2所示: 表2 预处理后的教师数据 属性 u c d 性别 专业 政治 面貌 第一 学历 最高 学历 毕业 学校 现聘 职称 评定 年龄 学历 变动 教学 能力 科研 能力 成长 1 2 2 4 4 3 2 2 3 1 3 3 3 2 2 1 3 3 2 2 2 1 1 3 2 2 3 2 1 1 3 2 2 2 1 1 2 3 1 4 1 1 1 2 1 2 1 2 1 2 2 1 5 1 2 3 3 2 2 1 3 1 1 3 2 … 227 1 2 3 4 3 3 1 4 1 2 3 3 228 2 2 3 4 3 2 2 3 1 2 3 2 2)属性约简 core = {毕业学校,评定年龄,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第一学历},然后通过 计算 属性重要性,得到性别、专业和政治面貌几乎为零,即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和最高学历与本决策表的决策几乎无关可以省略。因此得到的约简为r={毕业学校,评定年龄,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现聘职称, 第一学历, 学历变动,最高学历}。这样提高了后续规则提取的效率。 3)关联规则挖掘 根据上面得到的约简,通过属性之间的隐含关系来挖掘关联规则,给定支持度阈值5%,置信度阈值80%,可得到同时满足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的项目集生成的关联规则有: (1)(评定年龄 = 1)&(毕业院校 = 2)=>(成长 = 1); (2)(第一学历 = 2)&(科研能力 = 1 )=>(成长 = 1); (3)(最高学历=3) & (学历变动=1) & (科研能力= 3) => (成长速度= 3) (4)(最高学历= 1) & (教学能力= 2) => (成长速度= 1); (5)(最高学历= 2) & (教学能力= 3) => (成长速度= 2); (6)(毕业学校= 2) & (评定年龄= 1) & (科研能力= 3) =>(成长速度 = 1); (7)(现聘职称= 2) & (第一学历= 4) & (最高学历= 3) =>(成长速度= 3); (8)(第一学历= 3) & (毕业学校= 3) => (成长速度= 2); (9)(第一学历 = 2) & (学历变动 = 1) => (成长 = 1); 对以上规则的解释如下: 由第一条规则可知:毕业于重点高校的、第一学历是硕士的教师,评职称时在30~35岁之间,有80%以上概率可以断定教师成长快;由第二条规则可知:学历为硕士,科研能力高,则可断定该教师的成长速度快;第三条规则说明如果通过进修最高学历才达到本科,有82%的几率断定教师的成长速度慢;第四条规则说明最高学历是博士,教学良好,则有92%的几率断定教师成长速度快;第五条规则说明最高学历是 研究 生且教学能力一般,则有85%的概率断定教师的成长速度适中;第六条规则说明毕业学校是重点院校、年龄在31~35岁之间、科研能力低,即有81%的概率断定该教师成长快速;由第七条规则说明职称是副教授、第一学历是本科以下且最高学历是本科,则有82%的概率断定该教师成长速度慢;第八条规则表示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学校是普通高校,即有82%的几率断定该教师成长速度适中;由第九条规则可知:第一学历是硕士的、学历提高的教师,成长速度快。 由以上规则可以得出:第一学历、毕业学校、学历变动、最高学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年龄对教师成长的快慢有显著 影响 。第一学历是硕士的教师,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属于成长速度快的类型;而第一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下的教师,在41~45岁才评上副教授,相对来说成长速度较慢(评为副教授的平均年龄是38岁左右);而最高学历是博士,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师,成长速度快;重点高校及国外高校毕业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为10~14年职称就被评为教授或副教授(评定副教授参加工作的平均时间为16年),其成长速度显然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此,如果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快速成长,则在人才引进时就要限制引进教师的毕业学校和第一学历。 5 结束语 粗糙集 理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挖掘工具,已经很好的体现了它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粗糙集理论的基本知识, 应用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对教师信息数据实例进行 分析 ,挖掘出人才成长的相关要素,对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 文献 [1] wang jue,miao duoqian. analysision attribute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rough set [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998, 13 (2) : 189-193 [2]王国胤.rough 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 .西安: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1 [3]han jiawei , kamber m.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 .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1 [4]白秀玲,崔林,王向阳.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粗糙集约简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39(10) : 185~186 [5]童舟,罗可.基于rough set 带结论域的关联规则挖掘[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5(4):166~169 [6]王旭仁,许榕生.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2005;31(20):90~92 [7]李静,王建军.数据挖掘在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 科技 信息,2005(08):300~301
截至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林地质量种类有:林地的生产力质量,土壤肥力质量,立地质量,经营条件质量,市场区位质量,综合质量,地价质量等。因此,林地质量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区别。狭义林地质量是上述林地质量种类中的任意一种,广义林地质量截至目前尚无定论。
毫无疑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目的相对性,二是林地质量等级标准的相对性,三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应用的相对性。为进一步说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1.1 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生产力,是指林地地段内可以适合生长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质量等级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指标法,二是定量指标法。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性指标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划分法[16,17]。这种方法极其古老原始,可适合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并且简便易行;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所以现在这种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法,主要是以某种优势植物的平均或单位面积的年生物收获量作为尺度来衡量林地生产力质量的等级[18,19]。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某种植物为特定目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而不能作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说明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
为反映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并作为衡量所有植物生长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各种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对森林植被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7,21,22]进行长期观测与试验,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比较符合科学的论断。
土壤肥力的本质因子为土壤生态因子的无相态:水、肥、气、热等[23]。土壤肥力的表现因子为土壤环境因子的有相态:土壤发育母质、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质等[23]。
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为定量反映这种内在联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24]、正交设计法[25,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不同地区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地段,同种林木常常生长不一样,这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条件含有林木生长所有的环境因子,包括大气候、小气候、微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种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能通过影响生态因子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是生态因子的无相态(人不可感觉到的形体,只能借助仪器测量),包括气候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和土壤生态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胶体),但是这种无相态只能通过有相态(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觉到的形体,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质、腐殖质、土厚等)存在而发挥作用,有相态的本质就是这种无相态。显而易见,没有离开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态因子,没有不含有生态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态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质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态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无相态通过立地因子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与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具有类似的层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立地质量等级划分,只不过是立地因子范围更广,层次结构更复杂[23]。
1.4 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质量都属于林地的自然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则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为人们在林地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需要的基本设施及环境条件,包括水电供给设施、道路通达条件和相隔居民区距离等。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属于模糊集合,可运用模糊数学[28]求解。1.5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也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系指林地区域内市场发育的程度。依据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9]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30],我们认为,划分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行政因素。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评判法[31]、土地级别类比法[32]和专家评判法等[33]。
1.6 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综合质量包括至少4个层面的林地质量综合,即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经营条件质量、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与生态区位等级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质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必须在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和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林地综合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34]。
1.7 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地价是一个交换价值范畴,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货币数量关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价可分为所有权价值,使用权价值和其他权利价值。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市场交易价值与评估价值。通常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中的林地地价,系指林地所有权价值的评估价值[32]。
划分林地地价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一般将林地的基准地价[32]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展望
随着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缓解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地质量分级的研究展现了如下三大趋势。
2.1 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当代的林地质量价值观不仅与林地的物质产品有关,而且与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林地的旅游观光价值[35,36]、生物多样性价值[37]等森林生态文明[38,39]价值观的不断发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势必开创林地质量价值观的新纪元。
2.2 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传统林地调查划分最小单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积不得超过20hm2[40]。这种以林地的物质产品经营为目的而定义的小班显然不能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为目的林地质量划分的最小单位。因此,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中有了主体功能区、功能分区等高级林地划分单位[10]。显而易见,能满足森林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林地质量调查划分最小单位――各类“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当定义,可能刷新或替代传统的林地小班定义。
2.3 林地质量评价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林地质量价值观方向的突变决定了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现代林地经营多目标性的不断发展,林地质量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林地质量划分方法、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作为林地各类质量划分的统一方法。通常情况下,作为多目标经营的林地质量划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运用模糊数学划分中国林地综合质量等级》中就多次将层次分析法与多重复合蕴涵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34]。在大量获取林地质量划分数据方面,近年来有用遥感数据替代森林连续清查数据的倾向[6]。
3 小结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management sector based on process management philosophy
【Abstract】First, it is analyzed of the basic ideas of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current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s of our high colleges. Then the paper aims to take advantag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dea to optimize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s sector management work,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five areas were presented: adopting the service customer attitud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ancel bureaucracy of management sector, and to establish“one-stop” services; to develop management services information; to divest and socialize of other non-core management process ou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to decentralize the relevant commission to professional school(department).
【Key words】Process management; Function management sector; Process optimization; “One-stop” services
1 流程管理基本思想
2 当前高校职能科层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目前以教育事业单位作为社会角色,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地推行了政府行政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的原则和形态,参照行政职能体制来建立和运行大学,使大学组织结构在运行上类似于政府机构行政职能运行的制度,在工作运行中主要表现为行政职能管理为主的体制。从高校内部组织的纵向运行关系可以看出,校、部门、院、系及至教研室不仅仅逐渐演化为行政等级机构,而且变成了等级式的行政领导关系;从横向运行关系来看,本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部门或服务部门,由于这些职能部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教学、科研资源的权力,致使教学、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的忠诚改为不得不屈服于行政权力所带来的控制,从而导致职能部门管理权力的行政泛化现象。
我国目前高校的运行管理体制就有科层管理模式的许多特征:严格的分工、规定的明确职责权力等级、有规章条例约束、要求个人服从于中心工作(即非人格化)等。高校的这种科层制管理模式也与科层等级体制一样有优越的方面,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
2.1 明确分工的部门与界限相对模糊的工作之间的矛盾
在高校工作中,各工作部门的划分是较明确的,不过某一项工作所需的活动划分则相对模糊,很难有绝对的界限。这种相对模糊的工作划分就要求各工作执行部门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若各部门强调明确分工和本身的职责权限而没有应有的合作协调,则容易出现推诿和扯皮现象。
2.2 “官本位”思想盛行
科层体制中强调职权等级的行政权力。金字塔分布的等级层次,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等级体制是可以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但这种注重职级权威的体制,实则体现出了等级权威和行政权力衍生出的各种权力、经济利益,从而容易将组织人员的关注吸引到上级职级权力,从而就将对事负责、对工作负责的工作重心转向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上,以致“官本位”思想在高校的盛行。
2.3 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等机械式的管理,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高校行政职能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依靠详细的规章和细化的职责来管理组织内成员的工作行为,从而完成本职工作。机械式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工作秩序,促进管理和工作效率,保障指令畅通和快速落实。但由于工作人员自觉不自觉的服从组织职级权力和已定规章制度,将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从长远上抑制了高校的组织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3 基于流程管理的职能部门管理优化设想
按照业务流程的功能及其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可以将业务流程分为三类: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管理流程。战略流程(Strategic Process)是指规划和开拓组织未来的流程。经营流程(Operational Process)是指那些使用资源产生企业结果的流程。管理流程(Managerial Process)是指为战略流程和经营流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的过程。
图1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业务流程和高校工作流程
图2 基于流程管理的企高校工作流程详图
3.1 服务观念,以学生和二级学院教师为顾客
“官本位”思想与行政权威使目前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的思想盛行,消除高校的“官本位”迫在眉睫。倡导高校教师追求高深学识、探求科学知识,引导高校教师将其主要精力用于追求学术知识和学术权力上,而不是追求行政权力和权威,要使教师意识到行政权力是服务于学术权力的。要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倡导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使职能管理从为少数上级领导服务转变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需求意识和服务思想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样也是现代高校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所以,树立服务观念是高校管理改革和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流程管理思想强调面向顾客,以顾客为中心,提供直达顾客的服务,学校的管理流程优化也是如此。转变到“服务导向”,为广大师生服务,对广大师生的需求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服务回应,创造必要的条件、给予充分的服务,职能部门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为提高高校教师 素质和高校学生的多方面、全方位教育发展。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其本质是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创造一种好的教与学及科研的发展环境。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是现代高校管理的艺术体现。“服务观念”的高校职能管理,要求行政职能管理者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和支撑者。
3.2 取消科室,建立流程管理“一站式”服务
高校管理流程的改进,需要有相应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建立流程型组织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有效方法。流程型组织结构是围绕高校核心业务流程展开工作,以及进行人员和组织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导向和基础,改变了职能等级分配式的工作安排模式,消除部门之间的界限,从而使资源流和信息流等在高校内部顺畅流动。
高校现有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金字塔式的“科层体制”,管理层次多,反应速度慢,办事手续繁多,各部门间的摩擦和协调往往通过“文山会海”加以解决,工作效率低。要建立流程型扁平化的的组织结构,使管理幅度变大,拉近学校领导与广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各职能部门中建立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顾客的“一站式服务”。作为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改善服务的重要措施。“一站式”服务,其出发点是尽力减少师生与管理部门的接触面,使广大师生避免“程序迷宫”,获得迅捷而全面的服务,方便地达到目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将本来地理空间分散的相关单位集中到一个“服务窗口”,将分散程序化办公转变成“联合办公”,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简化、集中处理相关事务,从而提高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
图3 职能管理部门“一站式”服务
3.3 大力发展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基于现代技术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信息化技术是高校实现管理流程优化的关键基础性工具。在当前高校管理实践中,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信息交换仍然主要依靠拷贝、邮件等初级传递技术,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难以实现信息及时共享,业务有效整合,资源协同应用,没有充分实现信息技术的效能。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整合业务流程的信息管理平台,基于这样的信息管理平台,各职能管理服务人员都可以及时有效地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形成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推动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3.4 剥离非教学、科研等非核心业务,将其社会化
流程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企业组织应以该组织的核心业务为中心来组织核心业务流程,而剔除非核心业务及其对应的业务流程。以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价值为导向,确定学校的核心流程。
当前有些高校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科研中心地位偏离,管理服务职能偏离,高校“办社会”的问题。以流程管理思想优化和改进高校管理,需要准确分析和明确高校核心价值和中心工作所在,从而关注核心业务管理流程。高校流程优化首先就需要确定核心业务流程和非核心业务流程。对于核心流程,如教学管理流程、教师管理流程、学生管理流程、科研管理流程等必须得到充分的改进和优化,对于那些非核心流程,如后勤服务等,则应坚决地予以社会化、市场化地剥离,对于不该做的流程则加以消除,这样可以将更多的人力、财力致力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5 简政放权至专业院(系)
高校院(系)是相近专业的集合体,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是在院(系)进行,处于教学、科研等高校中心工作的前线,院(系)对专业教师、学生的思想、教学、学习等比校级、职能部门更知情,对自身各方面实际情况掌握更好,拥有处理自身专业学科教学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相应的处理能力,由其处理自身的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比学校或职能部门间接处理事务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另外各专业院(系)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应将有差异的决策权放权至院(系)。因此,学校应简政放权,院(系)一级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将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使院(系)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工作自由度,特别是要把那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部门的权力移置院(系),而职能部门的职责要从代表学校某方面权力的执行者,转变到多做调查研究、提交分析建议为学校决策服务;上传下达、创造条件为院(系)服务,在此之余,在一定范围内可对院(系)进行监督和促进。
【参考文献】
[3]史旗凯,郭菊娥.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6-140.
[4]孙荣.高校行政流程再造内涵路径与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2(9):30-35.
[5]章晓莉.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博弈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4-17.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5-0177-01
随着现在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信息系统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它的诸多应用都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信息系统也成为了威胁、攻击以及破坏的对象。由于信息在网络上的存储、传输和共享等过程的非法利用,导致目前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成为了我们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我们正在有计划的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一定要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等级保护方法。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003年,中办、国办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提出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明确要求。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该级别是用户自主保护级。完全由用户自己来决定如何对资源进行保护,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保护。
第二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该级别是系统审计保护级。
第三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该级别是安全标记保护级。除具有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的所有功能外,它还要求对访问者和访问对象实施强制访问控制,并能够进行记录,以便事后的监督、审计。
第四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该级别是结构化保护级。
第五级,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该级别是访问验证保护级。这一个级别除了具备前四级的所有功能外还特别增设了访问验证功能,负责管理访问者对访问对象的所有访问活动,管理访问者能否访问某些对象从而对访问对象实行专控,保护信息不能被非授权获取。
2、信息安全等级划分
2.1 按相关政策规定划分安全保护等级
对于我国中央和国家各级机关、国家重点科研部门机构、国防建设部门等需要对信息系统施行特殊隔离和保护的单位机关,均应按照相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安全等级保护。
2.2 按照保护数据的价值划分保护等级
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需要实施不同安全等级的保护,这样不仅能使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得到应有的保证,而且又能缩减一部分不必要的开销。
3、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具体方法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的最优的选择是全方位划分等级,其最基本的思想为重点保护和适度保护。在此基础上,投入合理的安全投入,运用以下两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方法,努力使信息系统得到应有的安全保护。
3.1 全系统的同一安全等级的安全保护
全系统同一安全等级安全保护:在一个需要进行安全等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中,在组成系统的任何部分,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全部数据信息,都需进行相同的安全保护等级的保护措施。
当有这样要求,规定所要保护的数据信息,不管处于系统中任何位置,进行任何形式的数据处理都需采取相同安全保护等级是,都应严格按照全系统同一安全等级安全保护方法开展系统安全性设计,设计出要求所需的安全机制。
3.2 分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
所谓分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在一个需要进行安全等级保护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其中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全部数据信息,应该按照信息在组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每个分系统中的不同保护要求的原则,对其实施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保护。
3.3 虚拟系统不同安全等级安全保护
络信息安全进行控制。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使用路由器对外界进行控制,将路由器作为网关的局域网上的诸如Internet等网络服务的信息流量,也可以通过对系统文件权限的设置来确认访问是否合法,以此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3.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大因素,因此应该对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对其基本的防治技术手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在发现病毒的第一时间里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加密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和读写控制等手段,对系统中是否有病毒进行监督判断,进而阻止病毒侵入计算机系统。
3.5 漏洞扫描及修复技术
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极大隐患,因此,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漏洞扫描,以确认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中是否存在着系统漏洞。一旦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系统漏洞,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修复,避免被黑客等不放法子利用。漏洞的修复分两种,有的漏洞系统自身可以进行恢复,而有一部分漏洞则需要手动进行修复。
4、结语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长远发展。员工的晋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发展核心内容,对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研院所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前几年才陆续进行企业化转制,对于人员晋升方式和方法,不太重视,且普遍存在按资排辈的晋升现象。随着市场化运营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认识到研究员工晋升方式的积极作用和迫切性,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和成功经验。
科研院所人员特点
目前,科研院所的人员结构中主要分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包括高层、中层、初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每一个系列也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等4个层次。人员学历层次高,专业性、技术性强,这也就形成了科研院所典型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结构。
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及其局限性
(一)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
我国科研院所的晋升制度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晋升制度——职务晋升,即通过对企业员工职务的提升来实现对其良好工作业绩奖励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所说的单阶梯晋升制度。科研院所当前的职务晋升机制虽然包括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两部分,但是行政职务晋升通道的高度优于专业技术职务,而且其速度快于专业技术职务。从而使得技术人员从技术途径或路线达不到理想的待遇,从理论和现实效果上分析,发现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二)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的局限性
单一管理阶梯晋升设计,只注重人员的职位提升,忽视专业技能的发挥,根据业务成绩大小来选拔成绩突出者晋升高级职位,“技而优则仕”。由此暴露出了该机制存在的许多局限性。
工作与特长错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企业最出色的技术专家从基层管理者升为中层管理者从事沟通工作,最擅长沟通的中层管理者被提升为高层管理者从事决策性工作;其他具备相应管理才能的人因为在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工作中未取得好的工作成绩而被排斥在晋升人选之外。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与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科研院所将专业技术人员转入管理阶梯进行奖励,这就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位设计目标和个人期望相冲突,其结果是忽视了专业技术工作本身的价值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适用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脱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影响专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原有的晋升制度虽然晋升的依据是工作业绩,但是主要是看重资历,这种资历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而当员工的努力得不到公平肯定时,将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晋升的等级及名额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蜂拥而至竞争产生,对于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显然不利。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传统的晋升机制可能使得现有岗位上能力和业绩突出但不一定胜任高层职务的人被晋升,还可能造成管理者为争夺稀缺的职位,在工作中产生管理行为短期化和本位化的后果,只注重短期成果,而忽视长远发展,只考虑部门内部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体效益的现象。
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构建
(一)双阶梯的概念及内容
双阶梯晋升机制也叫双重职业路径机制,它为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报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双阶梯的激励就在于形成两条平行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管理阶梯,一条是技术职业生涯路径,即技术阶梯。在两条路径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的职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这使得走技术阶梯的人员与管理人员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和发展层级,同时,这种双阶梯机制允许技术人员自行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在技术阶梯和管理阶梯中自由选择。鉴于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密集,人员主体二元结构的特点,引入双阶梯晋升模式比较适合。
(二)一岗多级的概念及内容
一岗多级即一个岗位对应几个工资等级,通过同一岗级内的工资等级划分,认可和实现在同一岗位上不同职工的能力和经验的差异,达到激励的目的。通过“一岗多薪”工资机构,激励和承认他们的才干对职工个人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扁平,造成在员工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层级数量少,因此有必要引入一岗多级的模式。
(三)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改革科研院所晋升机制的缺陷,关键在于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条不同于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种在同一岗位内提升机会,让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成绩能在同一岗位的不同等级中得到体现。本文在对科研院所原有晋升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双阶梯激励机制及一岗多级模式,建立了科研院所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如表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的晋升模式设计了两条平等的晋升阶梯,一条是管理阶梯,另一条是技术阶梯。管理阶梯的岗位设计与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致,技术阶梯的岗位设计与技术职称设计一致,其中对每一个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进行了等级的细分,形成16级的晋升通道。这样的划分确保了每一个技术岗位等级都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岗位等级,而且不同阶梯中相同级别的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侍遇。
同时,还可以发现在管理阶梯与技术阶梯之间有一个转换通道,由于技术人员有两种职业定位,即管理定位和技术定位。有很强管理定位的科技人员希望晋升能承担管理责任的职务,并做出很大的组织成绩;具有很强技术定位的技术人员则追求的是拥有的技术知识、技术成就和同行业的认可。而这个通道的作用就是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定位发生变化的技术人员提供的一条变换途径。
(四)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的优点
该晋升制度为企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人员通过技术阶梯,同样可以获得尊重和各种待遇,同时技术阶梯的设置也使他们更易于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管理型人才也因为减少了技术人员对管理职位的竞争而拥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该晋升制度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提高。每个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轨道,既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又具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因而员工的工作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人才流失现象也得到有效抑制。
多阶梯晋升制度保证了人尽其才,避免了人才浪费。这一制度使企业各类人才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有效避免了“特长与工作错位”现象的发生,在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
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的设计及原则
在企业中实行这种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定义和评审两项工作。首先要对管理和技术阶梯进行定义,即确定两个阶梯的结构和岗位描述,要研究清楚每种阶梯分为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哪几级,以及两个阶梯之间的对等关系。结构确定下来以后,就要对每一个阶梯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职位进行描述说明;要明确地指出每一个职位的岗位职责、绩效标准和资格要求等,并要确定对应的报酬。在定义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对员工的资格进行评审,以确定每个人的具置。第一次评审确定了每个员工的初始等级,以后还需要定期进行评审,就是让那些做出了新的贡献、取得了新的进步的人员在技术或管理阶梯上升迁,以达到激励的作用。在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方式设计的具体操作上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平行平等原则。技术梯阶应为技术人员提供与管理梯阶平行平等的非管理型发展的晋升通道,处在同一层级的人员应享有同样的地位、报酬和奖励。并且,技术人员可以在两个梯阶的同层级之间横向移动,但不应鼓励在梯阶的最高层出现横移。这是正确设计和运作该晋升机制的基础。
明确细分原则。管理梯阶的岗位设置与组织结构基本一致,技术阶梯的岗位设计与技术职称一致,这点是比较明确的。但管理与技术梯阶的岗位细分是该晋升机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明确辨识组织各项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为每一种管理和技术活动设计对应的阶梯等级,形成合理、丰富的层级结构。
维护权威原则。要在组织中倡导和形成一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必须维护和确保该制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这是组织在机制运作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该制度被滥用,则其价值和激励作用就无从体现。
组织保障原则。管理层应大力支持,建立监督、考核、反馈、评价等相关配套的制度和机制,设立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报酬和奖励,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提供职业性向测评和职业发展咨询。从制度上、组织上予以保证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
公开公正原则。在机制的设计和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梯阶晋升考核评审中,应向组织成员充分公开,秉公办事,不搞暗箱操作,切实体现程序公正和事实公正。
柔性应变原则。组织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出满足组织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梯阶机制,而不能照搬其它企业、组织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合理运用专业激励和组织激励。同时,随着组织的发展,这一机制应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足够的灵活性,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晋升作为一种重要的弹性激励因素,必须保证通道畅通,才能发挥其持久的激励作用。双阶梯与一岗多级结合晋升模式使科研院所能够人尽其才,避免人才的浪费,为科研院所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该晋升模式的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执行,需从制度上给予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颜爱民,程园园,文利民.高校双阶梯晋升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4)
研究生分类:
1、按学位等级分:
按照攻读学位等级的不同,研究生学位可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级。
2、按专业和用途分:
按照专业和用途来划分,研究生学位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学位和特殊研究生学位。其中普通研究生占绝大部分。
3、按学习方法分:
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