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种通过升华人们的感性来引导人们的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德育是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智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和训练,使人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知”的开发与教育。体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促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情绪,侧重的是人与身体的关系。劳技教育主要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社会就业的关系。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们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技素质不能代替审美素质一样,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教育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五爱”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三、美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高度信息化、传媒化的当今社会,媒介素养将同科学素养一样,成为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指标,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教育体制、媒介环境,探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制之中,使媒介素养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出发,作者初步构建出一个分阶段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
所谓独立教学,是指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然而,独立教学模式暂时还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2)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还没有建设起来;(3)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往往比较繁重,贸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可先选定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独立教学模式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学科渗透则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当中,以相关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由于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前更具普适性的是通过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这样既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又不会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师范院校还担负着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师资队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师范院校当中开展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作为未来教师,师范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公民媒介素养提高有着“后续递延性影响”,对于媒介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小学阶段的两种模式——独立教学和学科渗透两种模式相对应,师范院校除了对一般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利用传媒专业的优势,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媒介素养独立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师资力量。与此同时,鼓励师范院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到中小学任教还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为广泛的就业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议程构建,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
一是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展开。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指导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并积极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单位合作,以确立适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和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成功进行,师资队伍是关键。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在师范院校的传媒专业教育中融入教育学知识,为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立储备师资力量,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到中小学任教;(2)对师范生进行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以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3)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鼓励他们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学科中,以弥补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积极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媒介素养相应课程,并从当前中国国情、教育体制特色、媒介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邀请专家学者编写媒介素养相关教材,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的修正和改进;在进行课堂内教学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课堂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如邀请媒体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使得学生对于媒介有着更为直观和鲜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例如将媒介素养考评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测评,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得较好的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等。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议,是与中国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学校的积极推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注,最终向公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一、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同时,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等,而且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促进美育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而成长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美育与素质教育都带有一定的情感性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以机械或者生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尽量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然而,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体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不仅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同样,美育也带有一定的情感性,它主要是以真、善、美为主要教育内容,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3.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被淘汰,素质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美育的重要功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平衡发展,知识面比较单一,同时还缺乏一定的创造力。但是,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育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而不断促进其现代教育意义的发挥。
(四)目前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非常滞后
美育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教师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没有普及等众多因素,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还非常滞后。这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使得学校无法完成原有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事业。
二、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重视美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建设完善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1.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促进美育教育在学校中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第一,重视美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入了解美育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从而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生活和教育的美好;第二,促进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他内容的和谐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促进美育和其他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允许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这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所区别。所以,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不断增加美育课程的种类,使得美育课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能够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3.鼓励学校积极建设第二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之外,还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以美育为切入点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例如:可以让学生团体组织一些校园演出或者是艺术欣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另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新项目和竞赛,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资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相关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不断发掘潜在的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从课堂中或者书本上学到知识之外,还可以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知识。所以,在改革第一课堂,积极建设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建设潜在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发现美,从而能够积极地接受美育。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审美教育,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第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能够从自然景观的美丽中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陶冶自身的性情;同时大自然还包括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观,能够提供潜在的教育作用。
5.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
由于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需要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从而能够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顺利建设。例如: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组织,主要由学校的教育者、后勤人员和美学专家等组成委员会,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将美育的教育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另外,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使得保障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1]”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虽然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却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曾研究过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圆满、和谐的发展。但古人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发扬,自工业革命以来,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细的分工更是将人变成只会生产的机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时,素质教育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项基本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①身体系统,即生理层面的教育。这是人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层面,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可通过后天获得。②心理个性系统,即心理层面的教育。这是最具有发展性和复杂性的层面,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他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影响其他层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层面的教育,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层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审美艺术修养,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面和最终反映。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脱离开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基本品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两个层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对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①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说“美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发达,以达完美之域[2]”可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抽象的理论影响人;也不同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以具体的形象指导人,它是一种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它不仅要训练培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从根本上说,即以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于完美、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时也会使各种意识之间缺少沟通。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为,美育同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诸方面相互联系,不仅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等方面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对于素质教育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从德育、智育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恶标准。它侧重于抽象说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带有明确的强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在对美的激动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变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审美教育作为联系素质教育系统三个层面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进了人体生理的有机平衡发展,开拓了心理层次自由和谐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没有美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就难以和谐、全面的进行和扩展。美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之,美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手段,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完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我们不仅能够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如今,在人们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中重文化教育而轻艺术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中依然被忽视,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没给以足够重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处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与教学资料普遍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艺术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相对滞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等。
在这种现状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容易流于庸俗,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也很难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种结果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以上问题,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前提。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成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深入探讨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是采取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教育。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美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方式
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内在需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心甘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很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自私、狭、唯我独尊的习惯。如果仅靠说服教育和单纯的两课教育是很难真正的转变大学生的某些不正确的观念,道德真正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这种理性很难在他们身上发挥效力。而美育将这些理性内容寓于感性意象之中,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理智战胜生理需要的低级情感,还能够把它们升华为高级的审美情感与艺术情感。美使主体产生由衷的愉悦,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不需要通过意志来观照的。比如,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登上万里长城,或泛舟在西子湖畔,或在草原上驰骋纵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那种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还需要通过上课来灌输么?美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对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会感受美,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将有利于树立更从容稳健的自我评估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树立健康坚定的自信心。
二、美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其一,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能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形象思维中又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智力是智慧和才能的体现,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无疑和智力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教育中的很多课程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非线性跳跃式的艺术思维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不再只是“非对即错”。很多研究都发现视觉想象能力同工程、设计、事业成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建筑专业学科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比例与尺度、对照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都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去考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艺术的美感。
三、美育对于体育锻炼有积极作用
艺术教育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体育本身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因此美育中的音乐和舞蹈对于体育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音乐是心灵的“体操”
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生活,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幸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声乐教育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将对学生的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2.舞蹈训练有强身健体、美化身段、调节身心健康的功能
舞蹈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协调性和身体感觉,矫正人们不良的姿势,不好的体形,不正常的呼吸运动,通过舞蹈这种能力的增强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快更准确更优美的掌握各种运动姿态和动作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力量和协调感同样具有一种美学价值,这种审美能让学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的时候增强自身的认同感和愉悦感,从而能够坚持下去。
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而舞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的功能,使潜在于内心的焦虑、抑郁、愤怒、悲哀等不良情绪充分释放,使心理创伤分解、消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是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有效平台,平台的建设越先进越成功,平台上的行动层次才会越高。因此说,高校素质教育,美育先行。认识到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才会从思想上重视美育工作,才会在具体的教学资源上给予合理分配、在教学过程中全力投入,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深入的了解美育具体形式的具体推动作用,才会从艺术教育的细节入手,研究方法,将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发挥美育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美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今社会,人类生活需求的变化更加突出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素质与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关系重大,教师的美学修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密切相关。可见,素质教育不需要“教书匠”,需要的是“灵魂工程师”。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心灵、宽广的胸怀、果敢的作风、渊博的学识、不断吸收新信息,提高从教本领,坚定从教志向,以苦为本,执教为乐,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美学修养的必要性和作用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以美育人,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美,但不容忽视是他们的美学理论水平普遍较差,美育活动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美育效果。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低下,有的甚至师德沦丧,从媒体近段时间频频报道的事件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说,当前教师的美学修养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的美学修养受思想素质、理论功底、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制约,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层次性。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落实不得力;三是传统束缚多。
三、怎样加强教师美学修养
1.抓基础
现有教师的美学理论功底差、美育水平低与其接受的教育关系很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抓现在
教师的素质要与时俱进,过去胜任工作,今天也许落伍了。在职的教师要加强学习,弥补美学修养方面的不足。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学习。学习是第一性的东西,是提高素质和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的。二要开展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改变以前溺爱德育、智育、体育,遗弃美育的观点和做法,让师生在丰富的美育活动感受美、欣赏美,养成“与美为伍其乐无穷”的良好志趣和习惯。三要遵循规律。坚持与时俱进是存在的根本,遵循客观规律是成功的保证。要让师生都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及格率,给教师松绑,给学生减压,把他们从重重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教与学的主动权还给他们,特别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抓机制
忽视教育的代价是沉重的。不断提高教师美学修养增强素质教育效果,要依靠机制作保障。
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教兴国方略,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二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易于操作的评价教师素质和工作效果的标准体系。三要强化师德和创新教育,从思想上、业务上促成教师美学修养的提高。
四、提高素质教育效果,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1.改革课程和教材
教育界人士普遍反映,现行中小学教师严重滞后于时展的脚步,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
2.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
过去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解决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问题。但是把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问题,喊了很久,就是落实得不好。一方面,德育讲真和善,真和善其实也是美的,德育中包含有大量的美育内涵,由于美育的乏力,致使德育的效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育的阵地往往也是德育的阵地,实施美育往往也实施了德育。把审美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真、善、美的历练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与美育结合,事半功倍。
3.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一、美育具有的特质和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人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强调了,爱美之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才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除了适用以外,还有审美的要求。当人类有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时,人类开始对美有追求的愿望。如今人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的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正因如此,里德才说:“人的个体的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近年来对美育价值的认识趋于综合,并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美的教育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播范围里,对于人性的完善发生持久牢固的作用
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2、通过其艺术作品陶冶,将产生敏锐的美、感能力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从而形成强烈的科学创造动机
并且通过实践去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正如列宁说过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而也不可能有人对美的追求。”
3、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而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二、美育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为此,就需要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美育是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
1、从智育方面来看,美育与智育是研究美与真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科学与美是一致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客观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真,而真与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黄金分割线”之所以被称之为“美线”,就是因为这样的比例表现出一种“和谐”。而且,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美育与智育不仅存在着本质上和思维上的一致性,同时,美育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态、强壮的体魄和动作灵活的优美体形
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意志与情操的锻炼。人体的美可以表现为力量、敏捷、协调,同时更可以表现出内在美好品质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因此中国前女排的“拼搏”精神深入人心,女足“铿锵玫瑰”的美喻传遍大江南北。
3、劳动的审美属性体现在劳动过程的有序性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中
从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来看,则不应该仅仅进行纯技能的教育,应该将美育渗透其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在劳动技能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在其中获得劳动有序性的美感享受。
美育的本质正是由“五育”这个整体决定的,是这个整体的性质,而绝非是由它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绝非是指它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这是因为,作为美育本体存在的整体,是美学方面内容的多元综合教育的结构整体,它是由美学方面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用现行的提法即美的教育或立美教育、美感或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理论经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彼此交融而共同组成的统一的有机的结构整体。
各个方面作为美育整体的组成部分、结构要素,必然在相互作用中消融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在整体规定下,随整体而运转,统归于整体名下。这样才能看到美育作为多元综合结构整体的性质,整体的规律、整体的功能、整体的价值、整体的地位,看到美育整体的完全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力量,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由此可见,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则是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传统文明去充分、合理地开发新一代的素质潜能,继而创造新文明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即:在造就高素质现代人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黑格尔也曾说过,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与观赏,去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美育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直接、更迅速地悟出客观存在的本质,从而促进了认知和发现。
三、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黑格尔指出:“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美育之所以对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因为其可以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
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努力提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这就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这不仅包括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审美价值评价尺度,这种价值评价尺度首先是审美的,同时包含了真与善。因为它的获得必须来自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也只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这种审美价值评价尺度。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的本质决定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或情感教育,而且包含着德育与智育的因素。这是因为,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虽然不等于认知活动和道德意志活动,却往往包含着对真理与道德的评价。所以,美育虽然主要表现为美的形式的教育和情感教育,但却同时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是在完整的现代文化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几育所不可替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美育远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并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方法。
四、美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会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其大脑两 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 此,有远见的教师,必须注意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和以此开发学生智力的主导意识,学习美育知识,提高美育 素养,掌握美育方法,坚持学校美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多样化、形象性等原则,通过优美环境、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途径,审美过程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思想分析与艺 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 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健康的、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
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1、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2、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
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创造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新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创造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显示出来。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却是相通的。正因为此,我们认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力对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需要指出提,德育、智育、体育虽然渗透着美育的功能、实现着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只是附带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育。如果说德育是行为的教育,智育是知识和智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那么美育就是陶冶情感和心灵的教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不像德育那样采取有约束力的强制的措施,或运用社会规范进行说服和限制;也不像智育那样靠逻辑论证。要求受教育者有意地理解记忆。不同于其它教育那种自外而内的灌输,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动自由地在审美愉悦,审美享受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得到情感的深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美育的这种情感力量,是其它教学无法相比的。美育的这种既与德、智、体三育相关联,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任务的特点,使它具有一种全面教育的性质。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的美育工作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的挤压导致美育被边缘化,二是美育功能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的育人目标被忽视。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出现了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1.弘扬人文精神,促成人们选择和成就道德信念。
弘扬人文精神,使道德教育出自于道德本身的魅力,这会为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它一方面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中,给了人们充分的探寻道德价值信念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美育以特殊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和开发人性中善的、美的素质,使人们追求美,趋向善。这样,道德教育目标自然可成。
2.通过审美活动的自我观照,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现代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人生态度集中反映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环境的关系的原则。
美育以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引导人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审美活动过程不仅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自我观照的过程。在对自然美景、天然奇观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对社会生活美的欣赏中,为人的“善”和崇高而赞叹;在对艺术作品提炼和升华的“美”与“丑”的对比鉴赏中,心灵为之震撼,美丑、善恶自然可辨。在审美活动中观照自我,让美的事物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人们“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是永恒的。
三、美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美育虽然不直接追求知识的目标,但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开发人的大脑(主要是右脑),促进智能的发展;美育与德育不同,但能以长补短;美育还能让人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美的享受,促进身心健康;美育也能让人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劳动中的美。总之,美育应立足于人与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净化人的心灵,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发展人的潜能,使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不突出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束缚的结果,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突出美育的地位,强化美育的功能,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2.将美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构筑一个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1)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构筑美丽的校园,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心情的释放和轻松,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与联系,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是任何单一的说教难以达到的境界。
(2)课程设置中增加美育课程与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打破以往音乐、舞蹈、绘画的传统的范围,也要包括手工、建筑等,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以适当引导。同时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
(3)将“美”的理念引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中。教师要做到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好榜样;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体现人人平等;在后勤服务中体验人性的善良,感受人情的温暖。
通过对美育本质及其德育功能的探寻,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功能的正确发挥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学校美育的开展,以促使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手段,它能起到伦理所不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唤醒人沉睡的潜能。从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与美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只能作为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一种手段,只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1.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而美术教育则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智、体、美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促进这几个方面协调一致地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是美育有气自身的独特性,可以说它更具有一种综合性和超越性。因此,对于素质教育而言,美育是其中的灵魂和核心。缺少了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就难以实现其目标。
2.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最基础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和审美形态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帮助其开发智力,并形成完善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具有推动作用。审美任务就就是要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积累的审美经验变成当代人心灵的财富,并培养他们善于创造美、珍惜美、理解美、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并在内心深处形成情感动力来激发他们建设美好世界的欲望。21世纪充满了竞争、希望、挑战和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科学技能,而且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美术应用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必须要利用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美感的养成。因此,授课过程中应以评价能力的提高、美术观念的形成、欣赏方法的学习和美术知识的传授为侧重点。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表现和传达审美观念和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其他各面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图形,学生则可由此产生联想,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提高;还可播放音乐,学生依据音乐旋律来进行创作联想,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所以,通过美术教育,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等其他各项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这门学科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其信息传递的形式是图象和形象,通过形象来进行信息传递具有生动丰富、容量大的优点,另外,当代社会又有多感触的、多形态的、声光结合的、立体的、平面的等多种新的形象思维语言产生,这就使得头脑的形象储存更为丰富。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往往能够激发灵感,活跃思维,从而促进新思想的产生。
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能够体现其自我实现创造力和特殊才能创造力。其中,前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后者往往在接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身上具有明显体现,这些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形象描摹能力也很强,对形式美的感受力也较强,其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审美价值。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自我实现创造力的培养,能使美术形象语言更加多样和丰富,使学生思维更具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以及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极为有利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相关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比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传统绘画技法,结合指画和水墨,结合水彩和腊笔画,拼贴剪纸和撕纸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废物材料的型、色、质利用起来进行色彩剪接、立体组合或者是平面拼贴,从而创作出具有现代造型的新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灵感,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2.3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
美术教育虽然要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但这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美育可对德育起到辅助作用,尽管两者的目的具有差异,但美育的力量却能够促进人们崇高品德的养成。所以,美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得养成和发展意义重大。现代美育的意义基础是哲学思想,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勇气、毅力、自制力等和美术学习活动相关的品格,而且还以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为依据,来引导学生认同祖国文化,从而形成爱国情怀,并让他们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在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尤其重要。
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散发着理想的光辉,人们在欣赏时能够产生对生活、对社会或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品味其中的理想光辉、人格品质、思想情感以及所蕴涵的哲理等相关美的特质,通过美育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灵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其品格的完善和健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倡导、构建和普及人们的人文价值、人文关怀及人文精神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才的竞争方面,表现得尤为激烈,但是在人才的竞争过程中,其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而美育则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今的各个中小学校以及职业中学应加强学生的美术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关部门和教师也应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使美术教育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中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也随之成为社会文化和个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语文学科的教育在近年来也不断摸索,得到了许多的进步,特别是美育理念的渗透和在具体教学中的施行。美育有着普通教育无法达到的作用和功能,并且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一、美育教学的功能及作用
1.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以能够感受美为基础的,随着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物不断增多,个体需要面临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也日益丰富和复杂,而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就需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有着发展个体审美感受力的功能,同时这也是它的任务之一。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第一,美育有利于陶冶情操。美育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其自由的教学形态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第二,美育有利于学生将真善美与其他教育结合,以更自由和更深入的状态被学生吸收和接受,并逐渐学习,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对美的事物产生爱好,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塑造更加完整的人格。
3.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一般的教育也将这几项作为教育的内容。但是,很多人认为美育已经包含在了德育、体育、智育中,从而轻视美育的功能和美育实施的必要性。但是,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德育、体育、智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某些美育内容,但这不能够代替美育,更无法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与德智体育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任务决定了美育的实施。语文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这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教学任务的描述,另外在大纲中也提到:“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审美性。审美的进行必须要有审美的对象,而这种对象一般包括文学和艺术形式。语文学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文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而这种属性则决定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语文教材中,包括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学名作,内容形式都十分广泛,包括古诗词、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每部分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提高,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正是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这才符合语文教学内容,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
3.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所决定。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语文学科也逐渐陷入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误区,应试教育本来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来对促进学生学习,但几年来,应试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意义。语文学科也是一样,特别是面对高考检验的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将语文学科作为简单的应试工具,原本充满人性美和趣味的语文学科反而成了机械的讲解和训练,这不仅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语文专业能力的提高,还是审美素养的培养。当前形式化的、机械性的、功利主义的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也对美育教育的渗透提出了要求,这种现状就决定了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的必要性。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是无法分割的,正是根据其特点,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科学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有着其特殊之处,它是审美教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一般审美教育的特殊化。根据语文美育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
1.美育内容的广泛性,目标: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学会生活。语文美育的内容不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也包括艺术美,这些广泛的内容就决定了语文美育的目标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现实世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学会生活。
2.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学会做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歌颂美,弘扬美的精神。语文美育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其内容也是形式多样。从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素材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弘扬美,学会做“真善美”的人。
3.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主客观、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美育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加强是非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增强。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文章或其他内容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由景生情,对学生产生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从中正确认识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日常实践和成长过程中,理清思路,重视客观现实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思考并注重情感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积极进取。
四、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的实施及发展建议
1.发挥文学作品在美育中的作用。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学生认识自我的“参照”。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参照和模仿对象,用作品人物的精神和行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美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以正面积极的形象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确立正确的三观。
2.加强教师的审美素质。审美教育的有效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美育方面具有高素质和能力。教师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加强,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修养。审美修养的提高包括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审美修养的积累,来自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自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等等;除了充足的社会经验,阅读书籍也是增长美学知识、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3.美学教育要因人而异,灵活教学。美学教育和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有着重要关系,而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外界的因素,也会产生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美学教育时,不仅要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发,研究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也要注意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爱好和取向,也会有对文章不同的理解,特别是语文教学具有特殊的灵活性,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交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美育。现代教学手段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投影、录音技术等等先进手段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美育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我们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语文课的教学,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风景介绍、民俗民风等,都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录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美的事物,感受美和欣赏美;同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平台也大大扩大了美育信息数据库,为美育的进行提供了更多方面、更大容量的素材,也有利于美育教学的有效展开,从而实现美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美学思想发展主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张承明.语文教学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