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1: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活动的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活动的本质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56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of Basic Activities

ZHONG Lin, WANG Zhicheng

(Suzhou Taihu Tourism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66)

Abstract Mathematical basic activities of experience, that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explore and build basic math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mode of thinking from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features. In Maths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emphasis on math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thematical awareness, foster mathematical thinking,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basic activ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learning of stude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activities Experienc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n come up with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student access to basic activity in practice experience. Finally,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to obtain the basic activities of experi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1 问题的提出

(1)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双基”教学。注重“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但双基教学往往因为远离了学生的切实体验,而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厌烦,觉得数学学习无用.将“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是对数学“经验性”①学科本质的肯定,是对数学价值认识的回归,也是对“双基”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2)中职数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态。中职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技能掌握的熟练性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在学习新知时,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教师考虑到学生基础,只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模仿完成一些基础性训练,长久下来,学生因缺乏真实体验和情感投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激情。“基本活动经验”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研究过程,获得直接而真实的体验,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2 “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论基础

(1)“基本活动经验”的哲学基础。中职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技能掌握的熟练性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在学习新知时,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教师考虑到学生基础,只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模仿完成一些基础性训练,长久下来,学生因缺乏真实体验和情感投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激情。“基本活动经验”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引领学生经历与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2)“基本活动经验”的教育学基础。杜威认为经验就是“做与经历”,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活的生命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教育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将“做”作为学习的方式。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面向实践的态度,教育应该向生活世界回归。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历和体验,学生在不断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并逐渐上升到理性知识。

(3)“基本活动经验”的心理学基础。活动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和载体,在活动中主体需要对先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整合,对本质一致的不同情境进行类别划分,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抽象、编码和图式化,这个自组织过程是反思和内化的过程。反思和内化的结果是形成在归纳和经验下的直观,形成直觉性的知识。数学教育心理学家菲斯宾认为,直觉是源自个人、经验的一种直接的了解或认知,是不同于分析性思考的一种整体的跳跃性认知,是在稳定、自我一致预期的基础之下形成的信念。当重新遇到类似的或者相关的情境时,这些图式化的经验便成为一种直觉性的认识,进而触发相应的行为方式。实践表明,个体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越多,数学直觉思维就会越强,进而帮助个体选取最佳的数学观念的组合,从而当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和事实时,能敏锐地察觉现象背后的本质,预见到可能的发现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数学思想和概念。

3 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获得基本思想、积淀基本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学科思维方式,是学科课程最终的核心目标。”②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呢?

3.1 引导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直接感知和领悟活动经验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通过问题性、探究性、趣味性的数学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二面角概念的学习,基本活动经验目标: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维方式;经历操作、比较、辨析、说明、归纳等过程,体验建立二面角平面角概念的合理性,形成找二面角平面角的一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由于是自身亲历的,所以形成的体验是深刻的,获得了“斜着剪、垂直剪、不同方向剪”等通过观察不能获得的经验细节,通过操作,获得了对于角的“唯一性”的直观认识,促进了对概念的理解。而画图、符号表示、解释、说明,这些表象操作,为后面通过“三垂线法”、“垂面法”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提供了思维的经验。

3.2 通过回顾反思,内化活动经验

要获得活动经验,形成思维直观,除了亲历活动过程外,更重要的,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活动特征进行归纳和反省抽象,对概念所具有直观背景和形式定义进行必要的综合。

例如,函数图象的横向平移变换,基本活动经验目标:经历横向平移变换过程,体会横向平移变换规律,获得函数图象平移变换的直观经验。学生之前已有图象横向平移的“上加下减、左加右减”的直观经验,实践证明,这时学生形成的是“片面经验”,针对自变量系数不为1的不同类型的函数图象平移往往“拿不定主意”。引导学生经历下面的过程:在学生画出 = 与 = ( + )图象,观察、体验,并得出“上加下减、左加右减”这一与初中经验吻合的结论后,提出问题:给出 = 2与 = (2 + ),研究二者图象关系。学生对能否沿用“上加下减、左加右减”这一规律产生了分歧。教师提醒学生画图观察后,学生给出了个性化解释。归纳发现,平移变换的基本模型为“ = ()到 = ( + )”的变换。

从具体函数的变换到抽象函数的变换,是从表象到抽象的概括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逐步体会,通过对活动内容与活动细节进行有条理的反思,才会形成对同类问题的思考经验。

3.3 在新情境中证实和运用,重新领悟和创造新的经验

在具体操作阶段形成的思维操作模式,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此,当学生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之后,为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概念,还应该经历一个重新寻找意义、提升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通过变式进行,变式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问题的多层次的变式构造,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丰富的变式问题及多样性的化归策略,这本身就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集中体现。

学生问题解决过程表明,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知识结构不断协调和整合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具体体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几个阶段。在活动中形成的初步体验,经由反思后并在新的情境中得到检验,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把握同类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本质,形成条理化的且深刻的经验,进而产生运用新经验的信念,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概括,形成个性化理解,创造新的经验。

4 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优化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操作过程

(1)进行情境的优化设计。学生的理解、参与需要以情境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境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反思,从而学会从情境中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式。(2)进行数学活动的优化操作。以灵活的方式引领学生对同一数学对象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操作活动,实现对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同时又最适合所学内容的操作方式,从而形成个体对数学对象的个性化理解。(3)完善活动过程。从初始经验到新经验的生成,一般要经历信息搜集、具体经验评价、反省和再运用等环节,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与积淀、创新的过程,因此,只有经历活动、对活动进行及时回顾、反思和提炼,并努力尝试在新的情境下去验证、应用,才能获得完整的、条理化的经验。(4)关注“对话”过程。让学生成为经验形成的责任主体。虽然经验具有“个体性”、“缄默性”等特点,但却离不开在交往和互动,以往,在教室里“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教师只关注符合教案的回答;学生则只关注教师的指令而无视同伴的想法……”这些现象说明,只经历,没经验,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所以,必须促成学生成为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参与、去探索,去倾听、去质疑。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a/2013 /03/009)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王志成)

篇2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篇3

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各区县财政局、劳动局:

根据财政部、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财社字〔1998〕94号和劳社部发〔1998〕8号文件精神,现对《北京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作如下补充规定:

1.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应在银行开设专门帐户,对政府统一拨付和企业自行筹集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进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

2.企业负担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专项资金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

3.经市政府同意,将我市市属停工集体企业纳入享受“三三制”政策范围。

篇4

一、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

1.各区县、局总公司必须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门帐户,并督促、指导所属企业设立资金专户(下岗职工较少的要设立专门帐页),严格执行财务纪律,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2.各区县、局总公司要建立基本生活费按月核拨程序,每月按照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实际需要,按月核拨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各项标准。

3.各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必须按月、按标准以现金形式将基本生活费发到下岗职工手中,不得代领或通过银行。

二、关于划转下放到区县企业享受“三三制”的有关问题

1.对于下放以后批准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三三制”待遇的下岗职工和已建中心随下随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应由财政负担的三分之一资金,从6月1日起,由区县财政负担。

2.下放到区县前,已建立享受“三三制”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并已拨付第一年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其第二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财政负担部分,由区县财政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