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1: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私人银行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金融改革;理财

一、引言

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产生的,其顺应了高净值银行顾客对自身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也顺应了在金融改革中,银行改变传统业务,开拓新市场与新业务的内在需求。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业务的高度针对性,以满足单独客户家庭的实际需要为根本,依照客户自身的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以及以往的投资偏好,再整合银行内所有的资源,为顾客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并且私人银行也非常重视对顾客隐私的保护,尤其是资产的隐私。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市场,整个行业的发展时间高达百年之久,属于西方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银行业务体系内,私人银行业务亦可以和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相提并论,构成整个银行的核心业务体系。尤其是在近几年,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明、动力下降的情况之下,私人银行业务迎来新的春天。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发达国家中,私人银行业务的利率已经占到整个银行利率的10%,而在国际大银行中,例如花旗、瑞银、德意志联邦,私人银行业务创造的利润已经高到整个银行盈利的30%。

加之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更突显了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性。因此,在金融界,私人银行业务又被誉为“皇冠似的宝石”。

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得到了政策的巨大刺激,部分人群受益显著,迅速富有了起来。但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不均匀,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这些富裕人群成了私人银行市场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手中有着大量的财富需要打理,以保证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实现保值甚至增值。2007年,中国第一私人银行由中国银行在上海建立,此后其他的银行业纷纷效仿,组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机构或者业务部门。

二、私人银行的内涵与主要业务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私人银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给予了私人银行很多定义。作为对私人银行市场较为成熟的美国,其法律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了向有着高净值资产的客户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涵盖的范围包括了贷款、信托、遗嘱等,这些服务或者产品一般不向普通公众提供。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的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将自己的财产管理权全部交付与银行,银行再按照事先签订的合约履行投资计划,并客户进行相关的操作。

私人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了家族财富管理,离岸基金等。所谓的家族财富管理是指私人银行以信托的形式管理家族的财富。家族授权私人银行按照信托的合同管理自己的财富。所以整个过程业务具有极强的私密性,私人银行不但要严格保守委托人的个人以及财产的信息,而且必须严格遵守信托合同。离岸基金是指投资国外市场的基金业务,主要是建立于免税国家,通过持有境外公司股票、货币以及不动产等形式进行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对遗产的管理。并且还具备了规避税务风险,实现资产在多国市场内的配置,分散了投资风险的作用。

三、私人银行的运作机制

私人银行被称作富人的个人投资银行。在业务实际开展之前,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会通过访谈或者调研等相关方法,与顾客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客户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以及资金的流动性偏好,从而量身打造属于顾客个人的投资计划。所以,顾客和私人银行之间有着较强的联系,甚至是私密联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当顾客选中一家私人银行后便会长期与之合作。

从我国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的投资方向包括了货币市场中的现金储蓄或者银行理财产品,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与基金市场等,有些私人银行还会向股票权益类、房地产类以及其他领域进行拓展。而PE与另类投资产品在目前的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中所占比例还非常小,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投资产品具有很高的收益性以及稀缺性,所以非常适合将之纳到资产管理的计划中来。从目前市场来看,这两类产品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整个私人银行业务的流程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选定投资的标的物,建立投资产品目录,二是与客户沟通,进行资产的配置。产品的开发阶段主要包括了、联合以及自主研发三种方式,主要是指私人银行与其他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合作,例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先确定投资的方向再设计出产品,并由这些机构进行产品的运作与管理,私人银行是负责销售。联合开发是指私人银行利用商业银行总行的资源,根据产品的需求,由总行的产品研发部门进行设计,再由私人银行进行销售。自主研发是指私人银行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的研发,但是由于目前各个总行还只是将商业银行定位于资金的来源渠道,并没有将过多的产品研发权力下放,所以私人银行一般承担创新类金融产品的研发。投资产品的目录建立主要是依照顾客自身的需求,如顾客资金的投资期限,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顾客的风险偏好,是厌恶风险还是喜好风险等。通过综合分析顾客的信息后,再匹配合适的投资产品种类与比重。

四、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内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但是整体来看依旧处于一个未成熟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资产管理的技术、投资能力,还是在销售能力、长远战略规划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具体来看,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私人银行业也不例外。由于稀缺高级金融人才,所以行业的整体素质不高,无论是从业经验还是相关的学识,无论是金融知识还是营销知识都非常的欠缺。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落后。相比于国外私人银行先进的网络化、电子化的业务流程,我国私人银行还停留在柜台办理业务的阶段,导致整个业务的办理过程缺乏效率,并且产生了庞大的人力成本。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许多公司就算采用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员工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所以在银行的联网交易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不善导致的差错很多。

再次是私人银行的销售与公关技能也明显的落后于国外。尽管目前我国许多的商业银行都开设了自己的私人银行部门,而且配备了一整套的销售人员。但是私人银行业务相对来说,属于新兴的金融产品,如果依旧采用过去的营销方式是难以吸引到顾客的。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由于对这样的新型金融业务,顾客容易产生怀疑情绪,如果不及时更新产品的介绍以及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挖掘潜在顾客的。

最后是本土的私人银行业务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国外的私人银行已经开始入驻,导致目前的竞争压力巨大。例如美国的安邦银行,德国的德意志联邦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都在中国境内大力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且将服务的对象定位于财富净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人群。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私人银行应该注重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与保留。私人银行可以算是高端金融业务的象征,因此必须匹配高端的金融人才才能做到“门当户对”。而且这样高端人才的存在不但有利于银行自身发展业务,还能提高顾客对私人银行的信任程度。信任对私人银行来说可谓是立身之本,只有得到顾客的信任,顾客才会将数额巨大的资金交由其打理。所以私人银行所需要的人才不单单只是懂得投资技术的金融人才,还有精于管理决策以及市场营销与公关的其他领域人才,这样才能组织一直高质量的团队。因此私人银行在招聘时应该注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并且适当提升员工的薪资待遇,以留住高端人才。

其次是完善私人银行的信息化、电子化管理。一方面加强自助服务系统与终端,完善电话、网络、手机等多终端的系统,从而让顾客能第一时间获取到想要的信息,在提升了自己业务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从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营销与产品的开发中去。除了系统的开发以外,还有培养员工对现代化办公的意识与技能,并保障系统的维护,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差错,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再次是完善产品体系。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要想立足并获得长久发展单靠一种金融产品是不行的,尤其是私人银行业。私人银行的存在是建立于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长远的资产管理需求,而每一个顾客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私人银行的产品体系必须要尽可能的健全。

最后是改革银行的管理体系。在我国的银行业中,尤其国有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官僚化作风,上下级之间的层级关系明显,多是以下级服从上级安排作为管理手段,缺乏规范的制度与流程。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效率,尤其是对私人银行来说,面对的是一对一的顾客,每一个客户经理都需要和顾客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是对顾客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这样的模式需要的是更多业务上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所以,对于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来说,应该有扁平式的结构,赋予客户经理更多的权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喜年支行课题组,蒋博,张雅维.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研究[J].金融论坛.2008(04)

[2]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部课题组,芮伟,俞立.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及业务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为例[J].金融纵横.2010(01)

篇2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正式提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的投资和资产管理运作综合委托投资服务。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逐步转换,改正了重“公”轻“私”,重“批发、大户”轻“零售、个人”,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的不正确理念。另外,根据营销理念的“二八法则”,私人银行这块大蛋糕便成为业界争相追逐的对象。然而随着近来渣打银行、星展银行与投资者的对峙,以及种种让千万富翁变“负”翁的事件,再次暴露了现阶段私人银行发展的不足,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引导客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集聚了大批富裕人士,据最新的《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人民币,我国超级富翁数量已排在亚太地区首位。而且预计2009年我国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这样的背景,无疑为我国银行机构开办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正如图1所示,这些被业界称为高净值人群的客户,却对私人银行知之甚少,很多人即便认识也存在着误区。除此之外,在我国,大量的富人还是以持有现金、不动产以及投资股票为主(如图2所示),导致其很少去接触私人银行业务。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中“藏富不露富”的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对客户经理和管理财富能力的不信任也是原因之一。至此,无论是私人银行自身从完全空白,到出具规模是一个认识、学习、实践的过程,市场环境和改变客户对私人银行认知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要引导客户的相关观念的提升,却是商业银行细水长流的工作,仅靠打一、两个广告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加强对客户细分的工作力度,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核心思想

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客户追逐高风险、高收益,而较保守的客户期望在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如果私人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连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都达不到,更不要谈去识别客户的需求进而创造和引导客户的需求了。私人银行的基本特点便是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而非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服务。传统的客户细分是按照资产规模进行的。但这种细分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了,因而私人银行应采取多维度的细分策略,如根据客户的职业特征、客户财富的获得方式以及生命周期等等。这就对银行以客户为导向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有些银行提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服务。这些服务不仅包括了财富管理、咨询等,还涉及到了娱乐、健康、公益事业等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能为客户理财,还应会陪客户打高尔夫”已成为业界公认的真理。与客户关系的培养还需要私人银行用持续的、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使得客户与私人银行的关系不仅基于产品和服务,更应该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建立与客户长期的信用关系。

三、丰富和创新产品

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的前提便是需要私人银行设计出丰富的产品供客户选择。而我国国内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很难满足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客户的资产风险很难分散。鉴于此,国内已有学者提出资产证券化与私人银行相结合的模式,这主要是利用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有力手段,资产证券化作为结构性融资产品可以更贴近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客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开展产品组合和功能整合,向客户提供复合性产品。

四、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

按照目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我国私人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中。远程交易是无法进行的,交易必须要求客户到柜台亲自签字后才能完成。然而,银行的很多高净值客户都是“空中飞人”。或很多长期于海外工作,致使顾客即便认同的某产品,也无法按时完成交易目的。因而信息时代的私人银行应当加快电子信息网络的建设,一方面私人银行可以降低成本,最重要的还是实现私人银行由传统的银行服务向3A式银行(Anytime AnywayAnywhere)的转型,进而拓宽私人银行的服务渠道。美国银行界曾经测算,在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成本在1.07美元,电话银行的交易成本在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通过PC是0.15美元,而在网上完成仅需要0.1美元。

五、发挥银行业间与商业银行内部的协同效应

无论是银行业间的协同还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协调合作都可使经营者更好地利用资源,已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协同作用来自客户的转移与产品的交叉销售。但是无论是商业银行间进行客户转移还是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的客户转移都会涉及各方的利益,因而设计出银行业间与商业银行内部促进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在交叉销售方面也可以利用各商业银行间的比较优势。如工银瑞信可以向工行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基金产品;中信证券和中信信托可以向中信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投资和信托产品;交通银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可以为其他私人银行提供海外资产全权委托投资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00-02

一、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的市场供求分析

(一)私人银行业的需求因素分析

1.中国私人财富的增长产生巨大的财富管理的需求。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2008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接近38万亿人民币,同比2007年末增加约5%。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08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①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其中,超高净值人群②也接近1万人的规模。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0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其中,超高净值人群的个人财富总量达到1.4万亿人民币,在高净值人群内部财富占比达到16%。

根据《2010胡润财富报告》③,2009年,中国内地有875000个千万富豪和55000个亿万富豪,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7.8%,有1900位10亿富豪和140位百亿富豪。其中,北京有151000位千万富豪和9400位亿万富豪,排名第一。广东省有145000位千万富豪和8200位亿万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22000位千万富豪和7300位亿万富豪,排名第三。

根据调查,近八成的高净值人群开始接受多元化的投资,接受资产配置的理念,对财富的保值、增值以及转移产生巨大的需求。

2.银行业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步入21世纪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如何面对日益走进的利率市场化,如何面对愈来愈严格的资本金管理,这些都迫使银行提高其零售业务的战略地位。

意大利经济学家菲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马特莱法则即二八定律: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反映在数量上,就是80/20原理,即80%的价值来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价值来自80%的因子。即经营好20%的重点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80%的利益。英国银行学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的零售银行客户中,只有20%富裕客户为银行创造利润;美国的零售银行,90%的利润由10%的富裕客户所贡献;高盛的调查指出,贡献最高的20%富裕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是全体客户的1.7倍。因此能否抓住这20%的高端优质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关键。这就使得银行产生了巨大的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需求。

(二)私人银行业的供给因素分析

1.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需求,二是非金融需求。金融需求的满足体现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上,如果是一个非常落后的金融市场,则无法实现。中国的金融市场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但是目前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金融产品,进行资产配置,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

2.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私人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有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 65号第20条规定: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不受本通知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限制。(十八条: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理财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十九条: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这就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发展空间。

二、中国私人银行业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症结

(一)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国内银行在2007年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在2008年开始扩大,截至2010年12月,内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有,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8家银行。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够占据市场领先优势,但是仅仅几年的发展,各家银行在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2010年6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达到10415,管理资产总量2169亿。2010年,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群增长幅度达到42%,管理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增长幅度达到49%,截至2010年底,已经在全国16个重点城市设立20家私人银行中心,进一步扩大了私人银行客户服务覆盖率。

工商银行在2010年末,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8万户,管理资产3543亿元。成立北京、上海、广州等10家分部,形成覆盖国内重点经济区域的业务布局。

中信银行在2010年年报中称其成功构建了有中信银行特色的“五型私人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实现盈亏平衡。其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10055户。

(二)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1.文化和思维方面的障碍。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中国国内个人财富的拥有量随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而不断增长,但社会各方面往往更多的只是关注财富增长问题, 财富管理理念相当单一,理念缺失是当前私人银行业举步维艰的基础因素。尽管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财富管理需求事实上已经从单一的财富积累转向了财产保护与传承等综合性需求,但是普遍的理念单一导致私人银行客户对自身的财富问题不够敏感, 难以主动提出需求,培育财富管理价值链的理念在中国国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私人银行业需要的是私人银行家,不仅熟知国内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且精通法律、信托、保险、外汇的规则和运作,甚至对艺术品和奢侈品也有足够的知识;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有相应资格和资历,一个出色的私人银行家通常都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而我国目前的本土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大多二三十岁,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还不能适应高端客户财富管理的需求,很难能够得到高端客户的信任。尽管国内部分银行在人才培养上已经投入相当大的力度,但是,真正私人银行专业团队的构建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

3.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障碍。私人银行业务广泛,对产品创新有着特殊的要求,同时为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进行风险的经营与管理,既能够管理好风险,又能够支持产品创新?如何在每一个具体的业务环节把控风险?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这些挑战。

4.制度及市场环境的障碍。私人银行业务涵盖极为广泛,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限制、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以及法律、法规的尚不完善都使得私人银行业务难以迅速开展。例如2007年5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投资于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但是仍然不允许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及对冲基金,对股票投资也有很多限制,国内私人银行客户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资产配置。同时,我国对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客户构成、产品定价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

三、中国私人银行业未来发展思考

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发展已经数百年,为银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成为国外一流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尽管我国居民财富增长速度极快,财富管理市场空间极大,利润丰厚,但是从文化理念、市场环境发展、人才储备、风险控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在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认清我国财富管理现状,对财富管理市场供求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1.认清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国目前的私人银行业务严格的说还不能叫做私人银行业务,只能说是财富管理业务的向上延伸,或者说是一些零售业务较为成熟的银行为其高端客户打造的一个特别的财富管理业务。因此,在目前,零售业务有一定基础、中小企业业务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都可以考虑建立并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或高端财富管理业务,但是要认清发展阶段,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身的特点,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及远期目标,以期在完整的框架下,分阶段实现高端财富管理的目标。

2.培养储备人才。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即便是国外发达国家,私人银行家仍然是短缺的人才。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培训、考试、进修等手段和途径持续的培养专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同时还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和私人银行家进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专家和私人银行家需要熟悉中国国情。在当前人才不能够快速达标的背景下,组建团队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例如可以通过聘请学者及顾问搭建非常设性顾问平台,充分利用社会高端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前开展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员。

3.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加强对客户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从而将私人银行客户与其他客户有效地区分出来,深入了解私人客户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高质量的资产管理等精品服务。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应当充分发挥公司或集团内部各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主要来自客户转移和产品交叉销售。在客户转移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有覆盖范围非常广的网点,深厚的客户基础,尤其是理财客户中有大量优质客户,从分支行和理财中心挖掘和转移客户是迅速扩大客户群的有效方式;在交叉销售方面,银行综合化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使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有个强大的系统共享和支持。

4.提高内部风险管控能力。私人银行的业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整体管理风险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私人银行的操作风险是非常显著的,因此,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环境尤为重要。需要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在私人银行部门设置独立的内部风险控制单元,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流程之中,对待每一个环节及风险易发点都需要建立操作准则加以预防。有关反洗钱、产品规范性、人员资历达标、客户准入条件等等内容都需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条例,并通过严谨的操作程序给予有效监控。

私人银行的业务极为广泛,其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都较高,私人银行业务范围中,中间业务比重极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革命。彻底打破商业银行把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定位在以处理银行诉讼事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对法律风险的事后救济功能上,这种理念既模糊了银行法律工作与资产保全工作的界限,又使银行法律工作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无暇顾及为快速发展的银行业务创新和变革提供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经营法律风险的保驾护航功能。其次,必须循序渐进的完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方能能动地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一是要建立中间业务合同文本管理制度。既要重视发挥中间业务相关合同的能动作用,即通过建立中间业务合同文本库,公平、合理安排中间业务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架构,使中间业务相关合同具有稳定性、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又要重视对中间业务合同文本的审查、修订和使用管理,以充分发挥合同文本对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功能。二是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法律专题研究,提前介入中间业务,充分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公平、合理地设计和安排中间业务的法律框架,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并予以积极预防。三是建立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后评价制度,研究、中间业务法律咨询中的疑难、有价值的法律问题,进行后评价,形成法律指引,规范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

注释:

①高净值人群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人民币的个人。

②超高净值人群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个人。

③富豪是指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资产包括可投资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自住房产和艺术收藏品。

参考文献:

1.本・爱德华兹.许文卿.私人银行放弃它们的唯一标签.经济资料译丛,1995(4)

2.郭田勇,邓伟.中资银行如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西部论丛,2007(1)

3.郑荣年,陆磊.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监管研究.经济纵横,2008(8)

4.曹彤.关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银行家,2009(3)

5.连建辉,孙焕民.走进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04-02

私人银行的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金融业务取得的进步,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障碍,会影响到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速度和质量。这就需要中资银行充分认清发展现状,克服面临的困难,积极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阶层的兴起,且这个阶层的人数还在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个人财富的广泛积累,富裕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保值、增值、传承的问题接踵而来。那些高收入阶层的群体则是需要银行为他们提供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财,且保密性极强。富裕阶层成熟的投资理财服务需求的增加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机会。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1.外资银行抢滩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近年来,外资银行凭借其在高端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将目标瞄准了我国新晋富裕阶层,开始了在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2005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经银监会批准,成为首家在我国获得私人银行代表处牌照的外资私人银行,标志着外资私人银行正式进入我国。从2006年开始到至今,各外资银行已经陆续进驻到我国,并以其成熟的经验先后开通了私人银行业务。

2.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显露头角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抢滩布点,中资银行积极应对挑战,纷纷着手备战私人银行业务,陆续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首开中资私人银行先河,由此掀开国内银行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帷幕。随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全新打造的私人银行相继开业。进入2008年后,这场国内商业银行为争夺高端客户布下的战局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各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宣布加入这一阵营。中资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对全球资产运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己经初尝高端战略的甜头。

二、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分业经营的限制

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分业经营模式。2003年修订了《商业银行法》,依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经营或信托投资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这使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举步维艰,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都比较有限。这也使得国内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十分的单一,同质性很强,缺乏差异性。这既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同时也有很高的风险性,使得私人银行的发展更加的艰难。

2.缺乏成熟的金融消费环境

我国目前的金融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利于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比如,在银行有偿服务方面,社会公众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对银行金融服务合理收费采取不理解、不支持态度的情况。虽然已经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为推动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进程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但是,因为社会公众对于银行长期提供的“免费午餐”式的金融服务存在依赖和惯性,所以,在现有的金融消费环境中有偿服务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服务理念落后

在服务理念上对于私人银行服务,中资银行是不够成熟的,首先,私人银行不能充分认识到客户服务属性,其中心主要是产品销售,投资咨询还基本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的阶段,多数情况仍是局限在现有的产品上,不能很好的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同时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不能充分且全面的认识私人银行客户以及客户需求,容易局限在客户表层、一般的需求层次上,不能准确且清晰的洞悉客户潜在、独特的需求;三是缺少整体性经营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不能充分发挥服务性业务收入对银行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2.相关专业人才匾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