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本地区特有农业资源
2.1南国梨资源
因为鞍山地区特有的地势和季风性气候,南国梨的主要产区就在本市,以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种植的南国梨最为正宗和著名。2005年被正式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鞍山南国梨栽培系统”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南国梨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以这样的客观环境为契机,宣传南国梨文化,打造南国梨品牌,发展相关休闲农业项目。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南国梨的盛花期,这时,从好多外地来鞍山的游客都会享受到“赏梨花”、“尝南果”、“住农家”等多条农事休闲旅游线路,赋予休闲农业新内涵,实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2.2岫玉资源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因盛产岫玉,有“中国玉都”之称,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购买玉石产品。2.3温泉资源汤岗子温泉位于鞍山市区南部,是中国四大温泉康复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其水中富含20多种矿物元素,对各种病症都有很好的理疗价值,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理疗。温泉院内也建造了许多动植物观赏园供游客观赏,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鞍山市这几年还陆续发展了渔掌门、佳宁等一大批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集吃、住、玩为一体,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展各式农业观光项目,积极发展本地区的休闲农业进程。
3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客观的发展前景
1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近年来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不断深入,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自愿申报、地方主管部门审核和专家评审等程序,拟认定北京市延庆县等38个县(市、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京市怀柔区白河湾沟域经济产业带等83个点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
一是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规划和论证。很多经营者不顾自身条件,缺乏对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认真分析,只是简单效仿,造成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部分经营者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不考虑今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行为,如拉客、宰客,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三是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经营者不惜以破坏农业生产为代价,开垦湿地、占用耕地,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是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和休闲业。目前许多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技术与素质还跟不上发展形势,主要问题在于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足,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不少观光农业园区中出现了服务质量不高、文化含量低的问题,现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功能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比很少。一是部分项目缺乏长久发展的特色农业、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资源条件的坚实基础,档次不高。二是对休闲农业内涵的挖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农业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起来。
2.3特色不浓,缺乏文化底蕴
休闲农业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势相比有着显著特色。如开阔的田园风光、地方的土特产品、独特的乡村风情、参与性的农事活动、鲜美的农家小吃,直感的返朴归真等。然而,目前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大部分特色不浓、缺乏文化底蕴。或是因模仿城市的景观而没有体现乡村韵味;或是休闲活动与城市已有的活动类似而吸引不了游客;或是农事安排不当而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的愿望;或没有体现当地独特的风韵习惯(如一些少数民族区的景点没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有的甚至把一些原有的乡土建筑(如木屋茅舍)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2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3.3突出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只热衷于观赏、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停留表象繁荣上,必须深层次的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如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鸟文化、装饰文化、服饰文化、古传工艺文化和戏曲文化等,都是我国展现农业文明的瑰宝。而且大量的文化形式都蕴藏在民间,都可以纳入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设的议程中,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服务。
3.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一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上其他闲散资金,以合资经营或股份制等方式进行开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饮食设施、卫生设施、住宿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标准规范,设施齐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2] 李波 - 《宝鸡日报》- 2012-宝鸡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统筹与定位 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休闲农庄特色不够明显,经营项目大体雷同;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农庄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较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缺少配套政策,导致信贷,用地,建设等方面不予明确;进而导致休闲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大庆市肇源县的莲花湖,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小,并且提供的休闲项目单一,不同农家乐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由于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每个休闲农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景观。
2.2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政府很难对休闲农庄的经营思路、定位和服务等做到统一管理,不同休闲农庄之间常会因为缺乏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旅游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安全、卫生方面仍不规范。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庄数量已达到150多万,可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数量却不到总数量的1.3%,农庄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更缺乏管理经验。服务型人员文化水平低,也因缺少必要的上岗培训,导致服务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整体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型人员,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2.3 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客户满意度低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庄规模小,农业区多是建几个农村风格的小屋子,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不但简陋,而且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单一,大都是餐饮食宿、垂钓采摘、打牌娱乐等项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庄较少,文化内涵偏低。部分农庄不注意环境保护,农庄附近环境较差,生态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吸引力。根据长沙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有关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分别从旅游购物、娱乐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和顾客感知到的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出发,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738分,说明满意度较好;而在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休闲农业中,其总体满意度得分却为3.50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水平。在所有客户满意度得分中,食宿安全和服务的得分最低。更说明了休闲农庄的设施简陋,旅游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4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项基金去扶持,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并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没有像其他企业的管理一样严格,从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到农庄规模,用地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首先,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同时带动农业的生产、地方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再次,要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经济,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农业文化、农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政府以及国家主管部门才会积极地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3.2 做好统筹,找准定位 统筹是发展的龙头,定位是发展的方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好统筹就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发展,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二是根据地方农业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乡村文化,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内涵。三是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
1)稳步推进4A级旅游景区。确定创建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了景区创A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机制及人员保障。2016年9月,省A评专家组实地检查了2个景区创建情况,召开了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检查情况通报会。恩阳古镇已顺利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万寿养生谷也正在积极整改中。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共实现总收入1300万元、同比增长0.6%。全县新增3个以杏子采摘、观光旅游、观赏牡丹为主题的特色观光园,共实现收入67.8万元,占全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17.1%,分别是榆中农业示范园、兴隆山观光园、和平牡丹园。
㈡民俗旅游日渐红火
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民俗旅游收入674.5万元,同比增长1.7%;共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221户、经营户63户,同比分别增加53户、37户。其中,受冷凉性气候等因素影响“,沿川湖文化民族旅游节”现已举办三届,共实现民俗旅游收入319.3万元、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全县2个百分点。
㈢设施地采摘生意火爆
观光园与设施农业的结合,不仅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使观光休闲产业取得良好收益。2012年上半年,全县观光园内采摘产量233.7吨、同比增长19%,采摘收入120.4万元、同比增长17.2%。
㈣“文化游”引领作用依旧明显
近年来,青城文化古镇已成为榆中县的热门旅游线路之一。青城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民俗接待能力,接待收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前半年,青城镇实现文化民俗收入87万元、同比增长6.8%。㈤餐饮住宿收入占据主体餐饮和住宿收入是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前半年,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共实现餐饮和住宿收入1303.1万元、同比增长3%,占观光休闲农业总收入的8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知名度不够高
目前,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依赖政府宣传或依靠周边景区进行带动的阶段,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渠道单一,社会知晓度不高,游客观光量有限,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㈡特色项目较少
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开展项目大多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等基本需求的层面上,很难获取更多的旅游潜在收入。大部分观光民俗旅游村对现有优势资源利用不够,缺乏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的意识。
㈢接待能力有限
榆中县部分民俗户因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半年旺半年闲”的情况较为普遍。每年5月~10月是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旺季,而在余下的半年时间里,民俗旅游基本处于“冬眠”状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升接待能力,成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㈣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
当前,榆中县“文化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明显,但观光休闲农业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含量依旧不高,“一村一品”的地域文化品牌尚未形成,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实现更大盈利目标的文化产品还有待开发。
三、对策建议
㈠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加大对特色观光园和民俗户的宣传,营造适宜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氛围。二是继续开展文化旅游节、民俗艺术节等特色活动,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同时组织参加农博会、农展会等,有效展示榆中县观光休闲农业风采,提高知名度,吸引城市游客前来消费。
㈡创新特色项目,深挖农业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推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贴近农家生活的农味项目,增强榆中县民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结合地域特色,深挖农业资源,在栽、养、种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方面进行拓展,推出如“水果玉米宴”、“洋芋宴”等特色消费项目,不断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的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5-02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技术加工和游客观赏融为一体,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的休闲服务和繁荣的休闲市场正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1]。
观光农业常见的形式有: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等[2]。据广东省旅游局统计资料,广东省现有观光农业的景点43个,按主题可分为三高农业、花卉园艺、水果品尝、茶艺欣赏、水乡农耕、养殖场、郊野公园等七大类,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等市,如珠海农科奇观无土栽培温室大棚景点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观赏性参与性强,旅游功能较齐;清远长青高科技农园种植品种多样和反季节种植,旅游吸引力强。
1 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梅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初具规模的有:梅县雁南飞茶园,是全国高产优质农业标准示范区,种植茶叶133.33 hm2,水果33.33 hm2,速生丰产林73.33 hm2,其特点是抓好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发展旅游促进茶叶销售,旅游与茶业的互相促进,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雁南飞的实践对梅州市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巨大的影响。梅州市农业开发开始走出了单一经营的传统模式。如兴宁黄蜂窝茶山是利用优越的土质资源兴建的名茶基地,数千亩嫩绿的茶带与蓝天、水库、楼阁组成一幅美好景观;五华益塘水库是较大型的水果基地,以孤山鲜果品尝,钓鱼场、狩猎场吸引八方游客;梅县华银垦殖场以大手笔描绘533.33 hm2山水画卷,提出“以农业观光为基础,养生保健为特色”来确定环境景观、游玩项目、设施风格等,建立起花果园、养牛场,捉鱼池、跑马场、滑草场,还有梅县雁鸣湖旅游休闲度假村,梅县南口麓湖山文化旅游特色区等景点。另外,在各县各区还有不少正在发展之中的“农家乐型”的葡萄园、草莓园、甜枣园等。
2 建设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
2.1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3-4]。据专家测算,旅游部门每收1元钱,可为相关行业带来4.7元的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为其他行业提供5个就业机会。它不仅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而且把农业生态、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例如雁南飞茶田风光,恬静迷人,园内溪清水秀、花艳茶香,山上茶带碧翠、风景如画。1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经济收入2 000万元以上,创税利500万元以上,可以解决当地农民300多人的就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康做出了贡献。
2.2 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劳动人员,还需要住宿交通、商场饮食、文化行业等,从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广东省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不仅直接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还带动餐饮、购物等服务行业招收从业人员,对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就业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观光农业景点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6]。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无论是季节工还是固定工,都可在区里农民中招聘,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增加收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添新的就业机会,做到就业不离乡、就业不转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3 观光农业具有吸纳、接受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梅州市各县已初具规模的茶园、果园、园艺、花圃等观光庄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选种、种植、栽培、管理、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梅州市郊区三角地一带的农民,将土地转产或出租他人建立草莓园,该种方式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之一,草莓园允许游客进园采摘,成为梅州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对于果园的主人而言,可以节省自己的采摘时间和劳动力,既节约销售费用,减少销售损耗,又提高售价[7]。允许游客自选自摘,游客乐意为该种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庄园农业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必将广泛使用各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观光农业区吸引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引进或者是创造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获得成功,很快地带动起区域性农业的发展。一个成功的观光农业区,也是新技术示范区,能较好地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改变传统生产工艺,培养造就具有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经济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的现代农业工人,引导农民群众把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技术推广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2.4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人们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生态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相互结合的集约化农业,该种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如西南边陲云南的哀劳山中的著名元阳梯田,是勤劳的哈尼族人民世代开垦而成,成群连片的山谷垒都被开垦成长带梯田,站在高处望之恍如仙境,每到春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如云南罗平每年举办的“油菜花市”吸引了百万人次中外游客。油菜花海生态游,金黄色菜花壤满山坡,绵延天边,花衬山,山伴花,使游客留连忘返。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新异的农业景观,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乡村情趣,满足游客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8]。如五华益塘水库,是该县集旅游、度假、生态农业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也是较大型的水果基地,以其香飘四季、柚林密茂、荔枝甜美、龙眼香润、蕉林婀娜、水绕山环、湖光倒影的自然生态农耕景观,从侧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梅州市生态旅游的内容,促进了梅州市的经济发展。
3 参考文献
[1] 庞云杉,常少林.浅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的积极意义[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219.
[2] 解东.临沂市农业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李继东,徐寒梅,陈雪梅.论观光农业的创新功能[J].生产力研究,2003(6):9.
[4] 王卫平,马慧兰.乌鲁木齐县观光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52-254.
[5] 杨扬.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旅游房地产开发探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 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 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 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 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 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 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伟. 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
[2] 孙兆慧. 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08(01) .
1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农业种植区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生态养殖区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绿色采摘园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休闲娱乐区建设8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自然风光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有机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作者:刘紫垠 梁宏卫 刘景辉 徐乃林 张雪玲 王敏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占从业人员的11.9%,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修建萝卜山庄,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设立茶叶文化广场,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实现商业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企业的力量,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需求摸底,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程叙,雷炎炎,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胡巍,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05).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9]向平,唐江云,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2011(01).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6).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6-02
1 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 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 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 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
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 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 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 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 农业种植区 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 生态养殖区 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 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 绿色采摘园 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 休闲娱乐区 建设8 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 自然风光 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 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 有机肥料利用 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 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 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
(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 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25-02
近年来,湿地农业一直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嘉兴市秀洲区针对北部区域1.07万hm2农田地势低洼、种粮不高产的状况,积极创新农作制度,结合当地条件,开发湿地农业,发展水生蔬菜、鱼类养殖及水生蔬菜套养鱼类的种养结合模式,破解北部农业发展瓶颈,基本走出了因农田常年积水从事种植业效益不高的困境,化“水患”为“水利”,产业发展加速,效益增长明显。
1 秀洲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秀洲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 793.88 hm2,总产量达36 299.6 t,总产值达10 831.28万元。主要有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等水生蔬菜品种,甲鱼、泥鳅、黑鱼、彩鲤等鱼类品种。
1.1 水生蔬菜产业特点
1.1.1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专业化、规模化明显。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水生蔬菜特色村显现,经营规模日趋扩大,目前整村流转面积在466.67 hm2左右,逐步形成莲藕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种植。种植大户明显增加。据统计,种养结合的十大园区,每个园区规模都在6.67 hm2以上,面积超过133.33 hm2。
1.1.2 种养结合模式日趋丰富,采收机械化得到初步应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等方式,种养结合面积达207.87 hm2,种养模式有“藕―彩鲤(鳅、黑鱼)”、“菱―黑鱼(中华鳖、泥鳅)”等14种,特别是南湖菱(藕)套养甲鱼(泥鳅)4种模式经济效益明显,受到农户的欢迎。
1.1.3 主栽品种日益突出,逐步形成1个主栽品种与多个花色品种互补的局面。以萼莲3号为主的菜藕,引进9026(武汉)、萼莲6号(武汉)、萼莲7号(武汉)、花奇莲藕(山东)、太空籽莲、观赏花莲等逾100个品种。水生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生产、观赏齐头并进,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积极建设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闲观光基地,引进宜观赏的花莲、宜采摘的籽莲、藕莲和芡实等新品种,同时建造曲桥长廊、凉亭垂钓等景点。
1.1.4 种子种苗引进加速,二级育苗有新进展。鱼类育苗上实现了二级育苗,大大增加了鱼苗供种量。据统计,沙河荡生态鳖专业合作社供应甲鱼种苗460万只,杨溪生态鳖专业合作社可供30万只,泉生态农场供苗14万只,北部湾自育15万只幼鳖,嘉兴鱼种场年培育彩鲤、鲫鱼苗35万尾。
1.2 秀洲区湿地农业效益情况
1.2.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调查,常规栽培麦―稻两季,产值为3.435万元/hm2(加上政府补贴),效益为8 820元/hm2。莲藕产量约22.5 t/hm2,平均单价为3元/kg,产值约6.75万元/hm2,效益4.42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产量为13.8 t/hm2,4.5元/kg计算,产值为6.21万元/hm2,效益约3.7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鱼、菱―鱼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将更高。以北部湾藕套养泥鳅为例,进行测产及经济效益分析。藕―鳅种养结合模式面积为0.31 hm2,泥鳅放养量1 330 kg,放养规格200尾/kg,放养时间为7月20―31日,最后一次饲喂时间为10月11日,采收时间为11月20日,采收规格为136尾/kg,产量为1 760.30 kg,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鳅达到18%。泥鳅苗38元/kg,回捕的泥鳅平均40元/kg,每100 kg泥鳅消耗饲料7.0 kg/d,1年平均泥鳅饲料成本为3.32元/kg。藕―鳅种养结合模式成本见表1。莲藕与泥鳅总成本为206 141.25元/hm2。藕―鳅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见表2。莲藕与泥鳅总效益为87 876.75元/hm2。是麦―稻模式的9.96倍。
1.2.2 社会效益显著。一是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流转,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据调查,近2年北部3个镇集中流转土地1 233.33 hm2,用于发展湿地农业,发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可实现租金收入约1 387.5万~1 572.5万元。二是促进从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转变。如王江泾镇栋梁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投资主体,平均每个主体规模面积达6.8 hm2,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整体规划。
1.2.3 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湿地农业项目的开展,有效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秀洲区依托陶家荡、莲三荡、莲泗荡233.33 hm2河荡,与莲泗荡风景区连接起来,建立以种植业、渔业、湿地观赏植物为主的具备休闲、度假、观光、餐饮、垂钓等旅游项目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二是通过发展湿地农业,极大改善了秀洲区北部的生态环境。王江泾镇的湿地农业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为核心相继投入1 020万元建设了迎宾湿地公园,开展了荷叶绿道、森林水道、林荫车道的“生态三道”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一幅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景象。
2 发展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要想使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优布局、建基地、重引导、强素质、拓市场的思路,在增强动力激励、消除阻力障碍上下功夫。
2.1 加强规划促流转,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水生蔬菜发展的区域地块,形成地域优势与规模效应。根据水生蔬菜发展实际,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水生蔬菜发展用地。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实现水生蔬菜连片发展。加强水生蔬菜专业大户培育,鼓励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树立典型示范,推动水生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强化基础抓质量,创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产条件,重点抓好路渠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境控制,提高建设质量,保证水生蔬菜稳产高产、节本增效。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集中力量狠抓基地,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增强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水生蔬菜开发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把设施蔬菜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休闲观光成为水生蔬菜发展新的亮点,实现功能的拓展与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通过项目的扶持或专项资金的设立,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创新金融支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支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设立水生蔬菜贷款品种,切实解决水生蔬菜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利用工商企业资金大、实力强、市场稳、项目起点高、规模大的特点,有机结合秀洲区实际,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推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1-2]。
2.4 培育主体强素质,提升科技水平
重点培养乡土人才、种植能手,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有学识、懂技能、善经营的水生蔬菜带头人队伍,引领当地科学发展水生蔬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强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充实乡镇农技力量,使乡镇农技人员能承担起项目建设的监督、各项技术培训与推广任务,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2.5 围绕增收活流通,促进产销对接
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促进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的发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强水生蔬菜产地市场建设,增强对产区产品的吸收与集散能力。加强购销队伍建设,建立固定销售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加大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力争把秀洲区的水生蔬菜品牌创响、规模做大,增强秀洲区水生蔬菜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3 制约因素
一是对北部湿地农业开发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就发展湿地农业对湿地功能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预期存在疑虑。部分老百姓对湿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信心不足,投资的成本如何,回报率如何,难以有效估算。二是湿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倾向性问题,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低下,农业用电和生产管理用房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湿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市场营销网络不够健全。因缺少专业营销组织,种植农户大多等待商家上门收购,销售上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商贩压价现象突出,特别是在莲藕大量上市期,商贩对莲藕品质要求高,造成商品率低下,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收入。四是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挖藕季节,由于劳动力短缺造成鲜藕不能及时采收上市。
4 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加强认识,为湿地农业发展竖立信心
把秀洲区北部低洼田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利用好,找准结合点,把这一资源以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来。低洼田因地势原因长期以来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率低下,农民收益低,而发展湿地种养业充分利用水多的特点,提高了农田的时间利用率及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要正确认识湿地农业发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坚信湿地农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4.2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以种为主”和“以养为主”2类种养生产方式的攻关与研究,深化10种较成熟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规范加以推广,特别是在套养品种、套养规格、套养密度、饲料开发、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套养技术及成本、巡塘观察、病害防治(药物清塘、鱼种消毒等)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程,科学指导农户开展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创新稻鱼种养结合模式试验示范,力争种养结合面积稳中有升,效益不断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深化种养结合机理研究,丰富农作模式,实现单位面积效益倍增。特别是对挖藕机械进行研究,探索开发莲藕专用肥,泥鳅专用饲料,实现种养结合模式省工、省力、高产、高效。
4.3 进一步拓展湿地农业功能,为延长湿地农业产业链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集聚,推进莲藕加工产业园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并着力在休闲、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北部3个镇水生蔬菜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农业节庆活动,开展乡村旅游。举办好江南网船节、莲藕观赏节等活动,逐步(下转第329页)
(上接第326页)
构建融吃藕、赏藕、玩藕特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区域和产业知名度[3-4]。
4.4 进一步发挥社会共建作用,为湿地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国家、省、市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根据北部产业特色,整合要素,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包装、申报项目,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示范带动效应,达到扩量增效之目的。积极引导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湿地农业、支持湿地农业、服务湿地农业。对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要作好宣传,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湿地农业中来,为秀洲区湿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资、出智、出力[5]。
5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2] 刘亚明.百禄镇有机浅水藕生产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