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倡导生活化教学
不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的地理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例如,学习“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告诉学生我国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缺乏,且分布非常不均衡。学生很少能体验到缺水的情况,因此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后,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水呢?学生:洗衣、做饭、浇花、打扫卫生等。教师:是的,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离开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离开了水,工农业生产将无法进行。接下来教师出示干旱地区地面龟裂、禾苗干枯的图片,以及“干旱的西北”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境,理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民谣,它诉说了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西北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用水便捷,只需用手轻轻一触,就可获得干净的水,看到视频后,学生也感觉不可思议,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这就引起了他们对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视。
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见过哪些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呢?有的学生说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看到有的人随意向河里扔垃圾;有的学生看到有的工厂随意向河里排放污水;还有的学生看到有人用完水龙头没有关闭……教师:是的,我国的水资源本来就缺乏,再加上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更加堪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由于教师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结合,学生听完问题后,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用洗菜水浇花,洗手的时候水龙头开小点,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洗澡尽量用淋浴等,加强对水的循环利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
方法。
例如,教学“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探究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通过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服饰、饮食、居民,来举例说明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同时对傣族和藏族服饰进行对比分析,对南方和北方饮食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完成表格并积极
发言。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各地不同地区的建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些自然因素影响了传统居民建筑,同时总结归纳,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居民建筑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西江与平遥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讨论完毕,教师总结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了解到南方山区地形崎岖,民居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而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宽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为降低造价,我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就地取材。例如,贵州镇宁等山区的布依族人们采用片状岩石建造石板房;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黄土层中建造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使用竹子建造竹楼。
学生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究,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成为地理教学的新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的用法。教师打开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电子地图的初始界面,并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功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搜索本学校、本市动物园、图书馆等位置,通过放大和缩小功能更加清晰地展示这些地方,由此展示电子地图确定地理位置的功能。其次,查询由A地到B地的驾车路线,根据查询结果展示电子地图确定路线的功能。再次,搜素“学校”“超市”等,通过搜索结果以展示电子地图的分类搜素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学生知道电子地图的用途,并学会简单使用电子地图。了解电子地图的功能和用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利用电子地图,设计一次从学校到泰山的旅游路线。电子地图的这一功能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日常出行中,通过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输入目的地,就能很快得到电子地图为我们规划的最佳线路,方便又快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地图,深入理解了电子地图的作用和用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地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的基层老师,近两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阶段,如何做到“有效教学”?下面就两年来关于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探索多年,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以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者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提高和发展。教师能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知识水平、课堂行为、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技巧、对课堂事件处理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对有效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需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减少说教增加交流,作为实施有效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忽视自己的主体地位,设计一节课时不是以自己的“表演”为主,导入、板书、提问、回答……丝丝入扣,衔接自然,而是以学生是否更易掌握,掌握了是否会应用为主,也许不是每节课都那么完美,但很真实质朴,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会有碰撞,这些美好的瞬间都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营养,有了这些营养的注入,教和学都会变得很自然轻松。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也许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对解决另一问题就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课的内容、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关大洲大洋的知识,我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放弃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一节手工活动课展开了大洲大洋之旅。学生准备剪刀、纸、水彩笔等用具,自制大洲大洋的拼图,在拼图中体现一些天然和人工的分界线,用彩笔描绘出来,比如亚洲和欧洲是一块大陆,中间的分界线是天然的山脉、河流,这些山脉、河流如何表示,联系我们解读地图的知识完成。一节课下来,该掌握的都能掌握,学生全数参与,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不要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讲演稿,通过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手工,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经过评价检测,课堂效果较使用传统教师讲授为主要好,在以后的学习中这部分知识经过不断强化巩固,完全内化。
(三)带学生走出地理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学习的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区的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苏州地处土壤肥沃的太湖平原,自然条件较好,是鱼米之乡,在八年级上册几乎所有章节都可以渗透,像“中国自然环境”一章里就可以补充苏州的有关自然环境知识。
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的乡镇,正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一条斜塘河的变迁记录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喜悲,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我们这个地区的母亲河,看它的今天忆它的昨天展望它的明天,可以和我们课本很多知识结合,如城市化问题的分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点的认识和探讨,从发展中的园区看发展中的中国等。所以,带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使每个学生具备专业的地理素养,养成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时尽量从地理的角度出发的习惯,将来他们从事各行各业时也能用地理的头脑决策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捷径
课堂教学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会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如果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处理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条捷径。我在某班上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课时,正逢学生800米测试刚结束后,学生们咳嗽声、以书作扇扇风声、交流长跑测试后兴奋或沮丧情绪的窃窃私语声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没有一点进入地理课堂的气氛。一时间,我十分无奈,其实,孩子们的反应是很自然的。
突然间,我灵机一动:如果今天不是烈日当头而是天气阴凉的话,孩子们的情况会不会稍微好些?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放弃了原先设计好的导入语,而是说:“今天天气真是不帮忙,800米测试,本来就够热够累的,偏偏太阳还那么毒辣,唉,如果我有这个本领的话,一定会提前跟老天爷打招呼,当大家在跑道上奋力拼搏时,帮助大家凉快地顺风跑到终点。”学生们一听,都开始附和起来,有的孩子甚至很纯朴地说:“谢谢老师,老师你对我们真好!”我微笑着转入本课的学习:“可是,今天、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的,这个可不是老师能决定的哦,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自然现象,这堂课我们就来看看究竟吧!”于是,学生很好地进入了状态。
综上所述,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除了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外,还应当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5―01
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学课程,地理教学还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中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因此,为了迎合这些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摸索、探究,不断追求教法创新,从转变自身开始,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教育界关于教学策略这一名词的具体界定尚存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教学策略应该被划分为是一种思想,认为教学策略应该是一种可以通过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等得以实现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或方法;也有人认为,教学策略只是某些教学概念的不同说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看到,弄清概念很重要。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明确教育教学方向,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地理老师们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加大,教师不但要能传授还要会传授,要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同时还要培养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将教学与生活相连接,让知识的传授由浅入深,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教学。
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只有真正做到对学习产生兴趣,他才会自发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学习效果。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对相关知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地理教学在这一趋势的驱使下显得尤为重要,而值得高兴的是,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它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所以,让授课结合生活,定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作出相应的授课,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段。例如,教师可通过讲述相关历史典故相关名人轶事等人文知识,或是结合时事以及数理知识等来讲述、阐释知识点。还可以通过课下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是集体观看视频资料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图有画面有讲解的教学方式,是最能提高课堂活跃度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很理想!例如,笔者上课时,常常组织学生开展知识抢答或是竞赛,以此让大家积极思考、热情参与,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教学效果很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教育既包括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教育作为国之根本,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编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命题人员的工作有了依据,教育部门有了评价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由试点教学到普遍范围内实行的实施过程,其内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成人的知识渊博,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指的都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可见地理学科在我国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也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达到内容、形式、方法的结合,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针对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需要在灵活变化的同时,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不变。传统教育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内容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经常把全部时间用在知识的讲解上,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很短,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让学生“减负”的理念,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要更加符合学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做到知识的传授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在学习“地球表面温度带划分”知识点之后,需要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笔记整理和知识点要点的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拟定中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并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既定目标组织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好及时反馈,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变更教学目标。做到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遵循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与合作”,它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够打破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加强交流,师生间共同探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识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组别的划分。户外教学的开展则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与自然界的具体实物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上观察植被覆盖情况和岩石构成,在同学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时,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见识,这也是教学地理的另一初衷。另外,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等高线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学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等高线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可以制作一个假山模型,在教学过程汇总,以此模型为依托,在教学时通过教学米尺绘制等高线。同样,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这也是初中地理地图上必须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
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为什么有的老师自身知识水平很高却不能够教出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选取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交代下去,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实现富有新意的交际教学法:增加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教师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认识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88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由于不在中考范围内,备受学生、家长、教师的冷落,以至于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一直不见提升。实际上,地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学好地理对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自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呢?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渴望获得新知识;缺乏兴趣,学生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几种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犹如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歌谣、悬念、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穿插趣味性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年龄大小,学生大多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可以直观地模拟和演示地理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够强,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无限渴望。
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和谐的。但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中。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并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平等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作为教与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人格、地位上的不平等。一方面,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既不能偏爱优等生,也不能忽视学困生,而应为他们提供公平、平等地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要关爱学生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多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关爱之情,才能确保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成为朋友,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以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三)要尊重学生
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若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有伤学生尊严的行为,就会将学生推离自己,使他们产生厌烦老师的情绪。这很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顺畅,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等多方面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最终结论,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具体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的关键在分组。如果分组不科学、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发挥出自身作用,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重视小组的划分。一般来说,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4~6人划分为一小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特长等来分配任务,如选择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选择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等,从而确保组间公共竞争,人人都有事做,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留足时间,及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应由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而不能提出问题后直接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主讨论并不代表教师要袖手旁观,我们应做好监督工作,并在学生讨论遇到阻碍时及时给予点拨,以避免课堂秩序混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助推剂。教师只有经过课后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一方面,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中的“得”,将教学过程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正视课堂教学中的“失”,仔细回顾、梳理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吸取教训,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同类错误。唯有如此,通过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教师方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每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篇幅,在教学中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抓住图像这个重点,可以扩大和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这是教学中的最大优势,能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谈谈看法。
一、导入——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能从心理学的高度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材料,则可以深化所学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以图导课
艺术感染力强的图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南极地区”章节时,我用PPT出示了“南极洲的企鹅和冰山”。冰山下,出现了一群漂亮而活泼可爱的企鹅,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一亮,脸上呈现出无比的喜悦。教师再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再如,在讲《中国的地形》一章时,导课时我就用地图展示了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大草原、柴达木盆地、辽东丘陵天山,它们或气势磅礴、或辽阔富饶;或起伏和缓、或地势险峻,给初中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导入新课。这样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加强了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直观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语言的魅力。
教师不但知识要丰富,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荒漠化的防治时,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前来助兴。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美妙的歌声自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美妙的画面。接着展示锡林郭勒草原退化图、草场资源退化图、世界草原面积缩退图。组织学生讨论:这里天蓝否,水清否,草嫩绿否?然后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系列问题:沙尘暴的源头在哪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样,创设了学习的问题情境,营造了学习探究的气氛,推动了课堂教学发展。
二、老马识途(图)——教师练内功
打铁首先要自身硬。总结《中国地形》一章时,我绘制了一幅中国轮廓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我国主要山脉、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等。学生也跟着模仿,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这样不仅起到了小结的作用,还给学生做了绘图的示范。老师要学会做个“老马”,识图的“老马”,绘图能力强的“老马”。图像有哪些类型,对应有哪些合适的教法,教师需要苦练内功,做到胸有成竹,以此按图索“计”。
1.地理景观图
地理景观图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例如:八年级下册12页图5.16“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第一步,读图名,知道该图是什么内容。第二步,看西北地区东西部自然景观有何不同,并把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排列。第三步,分析造成东西自然景观差异的自然原因。第四步,综合评价。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2.区域地理图
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地图是区域地图,也是中学地理的基础。教师在讲我国的“青藏地区”,需要在黑板或者投影画图时,要抓住区域的轮廓特征,要画出其“骨”。可速画出“青藏地区”轮廓图,引导学生观察出区域图像一只“登山鞋”。青海区域像个“兔”,青海湖像“兔子的眼睛”。此图一现,就迅速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后面的教学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3.自然地理图
例如:在讲到热带草原气候,教师要知道自然地理图必须能反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的两幅图,即一幅树木高大、草类茂盛、降水、动物悠闲吃草的图。另一幅只有树干、枯草没有动物的图,这样便将热带草原气候内容生动鲜明地展示出来了,省时、简便,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4.地理漫画
漫画是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段,揭示反映一些问题。比如,在讲到滥伐森林时,可以采用漫画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小鸟的悲哀”的漫画:树木被人类砍光,落在斧头上的小鸟悲哀地说“请把我也带走吧”。滥伐森林所带来的恶果通过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中受到了环境教育。
5.人文地理图
在讲述美国工业的分布时,可以简单地把小汽车、钢铁炉画到东北部;在南部画上石油、飞机图例;在西部配以电子图例。这样美国工业的分布既形象又生动。
6.地理图表
有的地理图表是通过设计一些简明生动形象的图来反映地理问题。例如画一个圆按比例分割四个地区反映我国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就属于地理图表。
三、在填图、绘图上下工夫,促使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
填图、绘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但不少学生却把它视为地理学习的一大难点。为什么呢?我经过认真调研发现地图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
1.读图方法的运用不到位。
2.没有画图习惯。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有关。从教师方面看,教师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轻画图在地理课上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嫌画图麻烦,只注重对地理知识机械的记忆。二是能画图,但不规范,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画了等于没画。图画不清楚,不该画的画了,该画的却没画,从而引起对知识理解错误,久而久之就不爱画了。
3.地图混淆不清。学的图越多,但没深刻理解,就可能容易产生混淆。
4.学习地图的兴趣不够。
初中生在学习地图的过程时,体验地图的实践性力度不够,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和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自然难免。
好习惯影响一生。在填图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学风。
一是学生准备纸笔,以备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动手动笔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动手填图、绘图习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讲画结合,既能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等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绘图的要求有补绘课本插图、彩描分界线、转绘数据表格等。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先画出区域轮廓,然后依据教师讲授,再分别把铁路、河流、山脉、矿产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上,绘制成简图。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学生的绘图技能、情操和地理审美能力等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比如,通过在地图上量距离、定方向、识比例,学生能从中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作用,把填图训练做好,这对综合性的立体空间概念的形成、激活思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大有裨益。有意无意间,一幅幅图像输入存储到学生的大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二是地图上做文字标注的习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
三是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培养准确的绘图习惯。
四是文字、间距、位置要正确严谨。
对于教师来说,还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地理学科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地图使用频率高而且变化大,目前,网络资源发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下载、整合、加工所需要的课件,有时能达到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的效果。这时,鼠标轻轻一点,所需地图就映入学生的眼帘,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但在使用中要注意适量的原则,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变成声光电的大舞台,从而喧宾夺主,削弱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之,课堂上抓住了地理教学的重头戏——图像教学,实施合适教法,传授适当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师素养,必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微课,指的是教师把某一学科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通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进行录制,制作成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其中的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的重点、难点或者是考试中常考到的知识点。教学环节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任务等。由于微课一般把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左右,而且一节微课讲授的内容往往只涉及一个知识点,所以它常常呈现出一直点状或者碎片化的形式。通过微课,教师可以把学科中的重点、难点录制下来,让学生反复观看,也可以通过微课把学习的方法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微课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本文从笔者的实践出发,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好初中地理的微课教学,希望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微课教学的优点
(一)时间短
考虑到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同时为了提高微课的效果,把微课的时长设置为5至8分钟,最长为10分钟。因此,较之于传统的一堂课要40多分钟而言,微课可以看作一堂课的一个片段。
(二)内容少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一节微课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少,它更加地突出对学科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或者更加反映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或活动,因此,也可以把微课看作微课堂。
(三)容量小
微课一般采用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存储,由于它的时间比较短,相应的资源容量也比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兆左右。微课的格式可以采用当前的主流播放格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家里的电脑、手机、mp4等设备上播放,实现随时学习的目的。
(四)相对完整
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科的教学目标为要求,内容相当比较完整。它不仅包括学科内几乎全部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而且还包括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与活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做好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选择微课的课题内容
教师要做好初中地理微课的教学,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要选择微课的课题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地筛选学科内容,要认真判断各个知识点值不值得制作成微课。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与重点难道,要能够把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大致状况。
(二)对微课进行设计
教师在确定好了要制作的微课课题内容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设计。设计时要与学生学习的顺序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流程要清晰,要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奔课题的关键内容。为了达到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设计多种模式,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微课的制作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使用尽可能简单、易操作的界面,利于学生的观看与学习。画面的质量尽可能地清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微课之中加入一些与微课内容相关的小知识、小游戏。
(四)微课的使用
微课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观看和学习了。通常录制的视频微课,播放都是线性的,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停顿要求。为了避免视频只能重头播放和暂停的特点,教师应该在微课的录制时,加入分段播放功能,利于学生根据实际学习的需要,进行回顾和停顿。
(五)案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的微课教学
在进行地球公转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一个难点内容,便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许多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笔者把这一块的知识点做成了微课,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入了分段播放功能,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该微课具有非常清晰的界面,并且在微课的左侧加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录,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学生可以通过用鼠标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的微课进行点击播放,对于没有看懂的播放,学生可以通过点击对一部分视频进行重复的播放,达到反复学习的目的。
(六)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对微课进行分段
教师可以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给微课加入分段播放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已经制作好的微课导入到软件之中。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位置,对视频和音频进行标记。教师可以先点击Zoom in,把视频和音频流程进行放大,便于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找到了需要标记的位置之后,点击轨道菜单,选择添加标记,然后写上标记名。
第三步,生成需要的文件。点击生成,对生成进行设置,可以选择生成的文件格式。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就可以实现对微课进行分段的目标。
三、开展微课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微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微课是对学生的学习资源的一种补充,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零碎化的时间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这种形式既方便,又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或者深入研讨,进行充分的学习,而且微课这种形式又是学生所接受且喜欢的,所以,通过微课进行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获得知识。
其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微课的学习,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提高学习知识的深度,扩展知识的宽度。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而言,若是对课堂上的教学没有能够消化吸收,那么,可以利用零碎化的时间,通过微课,对课堂的教学重温,以便消化吸收课堂的知识。或者也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学习资源,多角度的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从而缩小学习的差距,提高学习的成绩。
最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在相关的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自主的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需求,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在某节点暂停播放,对相关知识思考。学生也可以随时退回去播放,或者播放数遍,直至自己能够理解且消化吸收相关知识为止。微课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促进教师的发展
首先,助力教师提升专业的素养。由于要制作微课,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对课题、对教学内容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便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之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精心策划教学设计,提炼教学的语言。这些都在无形中促使教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其次,帮助教师拓展了知识面。为了能制作更好的微课,教师也是不辞辛苦,多方寻找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丰富了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制作一个好的微课,既帮助了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多个角度接受吸收知识,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三,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制作微课时,要对相关的教学知识点,相关课题等及制作微课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等过程,逐步取得相应的成果,教师们的研究能力也不断的得以提高。
最后,促使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制作微课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例如,对相关软件的操作等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操作,教师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熟练,对微课的制作也相应的越来越熟练,这也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陆纪燕.怎样做好地理微课――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设计为例[J].地理教育,2015,01
[2]郭春喜.给地理微课把把“脉”――地理微课的几个认识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
[3]李佳星.论地理微课教学的“高质量”与“成熟化”[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
一、提问应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三、提问应双方互动,改变传统提问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四、回答后合理点评,注重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3.07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教改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初中地理学科在课堂授课的有效性方面急需提高。课堂的教学是教育实施的基础也是必备的的环节,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所以,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势在必行。本文简单阐述一下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详细的提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初中地理的现状
1、初中地理的现状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应该是大部分教师共同感受,在新课改实施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急需进行改变。当前的课堂现状表现在:首先,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明显,在课堂上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欠缺。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田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开拓,出现费时有效率低的现状。其次是机械的记忆,理解操作的少。初中的地理会有大量的地图需要记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机械的记忆,而且效率低下,在实验室里的实际操作动手,观察模型进行记忆。另外,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成绩,划重点的教学模式,遗漏很多的教学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借助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在新教改的指导下,课堂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当前的形式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以新课标为基准,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的要求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模式,分学科的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是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教改的大纲中分学科的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标、方法、进度、内容要点、注意事项等问题,针对相应的学科进行适时地调整。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有效性实施的主体,教师首先掌握教学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了解新增进的内容和以往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教学实施中摸索出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根据地理课堂的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启发授课、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多种的教学方法,这些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穿行相应的教学。在这些方法中没有哪一个绝对是最好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达到教育的目的。地理的课程是一种人文兼备的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如,地理区位因素的内容设计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课型,在学生阅读后能够总结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然后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间的互动合作,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在长期的深入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地理的教学中图形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仅会看图更要学会画图,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画图能够明确区域中的地理位置。在以往的教学中仅仅通过对地理位置的记忆,印象不深容易弄混弄错,记忆的相对模糊,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根据自己绘画相对应的的区域掌握相应的人文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进行绘画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进行记忆,还可以借此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进行知识相补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学习就是能把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如,星体日照图气候锋面图等等,绘画的过程是学生实际动手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路上行车,你要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意识,能够很好地掌握前进的方向。还能够了解季节的交替、昼夜的交替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这些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形成的;海市蜃楼、日食、月食的成因等常识。再如了解地表外力作用的程度与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另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的热点问题,主动地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热点紧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觉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结束语
在新教改下提高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的政策的指导和带领下,需要教师队伍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学的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总结,高在教学中的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我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的建立与形成
举措一:就是建立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组织机构,实现教学联合体活动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全区共19个初中学校,我们建立四个教学联合体,每个联合体四五所学校,每个联合体设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组长,并且实行教研员、教学联合体组长、各校教研组长的层层管理。
举措二:就是策略跟进,建构教学联合体的研训机制。
一方面注重教学联合体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科学制订学科研训活动的计划、目标,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实行“实践―反思―实践”的活动模式,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切实从活动中提升经验,提高研究质量,发挥教学联合体应有的作用。
举措三:就是主题引领。
教学联合体本着活动有内容(各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有主题,主题有辐射,辐射有生成,生成有收获的研训思路,把教研和培训有机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提高区域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修主题的确立
在这一局域片本研修的机制下,2013年我们大连市初中地理学科提出“引―领―提―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提升、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随后的2014年,我带领我们沙河口区初中地理学科的全体教师一起研究,确定“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辅以教师点拨与提升,完成学习任务。
而我区部分学校的学情是:每班学生数量较少,形成天然的小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的时间基本只有课堂40分钟,如果老师喋喋不休地占据大量时间,学生没有训练地理能力、消化地理知识的时间,等到初二中考时就会攒下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而“精讲多练”恰恰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强化学习效果。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第四教学联合体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作为近两年的研修主题。
二、策略构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的研修构想及策略
这一主题研修的宗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即“精讲多练”。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开展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不仅能改变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1.研修方法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他们选择的研修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研讨法。
2.前期研修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修,已经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进行分组和分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小组。因此,他们在最初进行研修时,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分组和分工”这一问题,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这为开展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主要就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结论: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个小组应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兼备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为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此外,关于座位,应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安排在组长左右两侧的位置,便于组长检查和指导,而学习能力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坐在相对边缘的位置。
(2)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纯的小组讨论问题,因为组内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研修,老师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完成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样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时,针对简单问题遇到的困难就可以随时解决;当多数学生遇到较复杂或较综合的学习任务而不能独立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而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来得恰如其分,不仅能让学困生解除疑问,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优生发挥所长,帮助他人之余,提高表达能力。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太短,学生可能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互相交流,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如果太长,就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联合体老师们达成的共识是:要实现有效学习,就要保证有合适的小组学习时间,即刚刚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不至于半途而废,也不至于有空闲时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任务难度后适当增减时间。
(3)以什么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初中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正是争强好胜的时期,如果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必能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服务。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已经在研修过程中印证――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合作积极性,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面临任务时,小组成员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更积极地为小组贡献自己的智慧。
3.近期研修拟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是否有章可循?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和课堂展示中?带着这些疑问,在近期研修中,他们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实际课例为载体,以下列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的实施研修:
(1)教师是否通过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恰当的指导?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到底应该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更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教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
(5)教师的评价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探究――我区第四教学联合体活动纪实
2016年4月27日,第四教学联合体在我区的格致新校,以该校张丽老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联合体的研修。
听课之后,他们进行了相关研修,研修之后达成以下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
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里,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引导者。教师角色定位的成功,应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这种教师身份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方面,需要遵循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同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和点播。
3.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和小组活动评价机制是调控学生参与度与覆盖面的关键。
首先,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具体事可做,这样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就高、实效性就好。其次,老师设置问题的难度有梯度,回答问题时注意到每个层次的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或者展示的机会。再次,本课小组活动的评分规则中规定,整节课每名成员都发言的,在PK结束后,会另外加分,以示奖励。
4.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必须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尽量做到先学后讲,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1)知识含义、结构、层次层面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老师讲了,但只是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精准简洁,一语道破。
(2)学习方法指导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关于“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老师没有直接讲,而且是先提问学生,尽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学习过程,思考同类知识学习方法上有无可借鉴之处,在学生思考无果之后,给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字描述,给学生以启发与引领,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在各小组交换小白板互相批改和展示中,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样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像“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成因”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老师巧妙地将有声的讲变成无声的讲,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并强化,效果颇佳。
本节教学内容,就知识本身来说比较简单,所以老师把大部分内容放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习惯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对教材拿捏得很准。如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等,都是利用小组合作,运用景观图连线、看图填空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习题训练方法加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5.要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要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2)小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3)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刺激成功的欲望,从而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6.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思考。
(1)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说“很好”,并用到“表述完整”、“准确”等词语。这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促进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给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为“合作学习”步入成熟注入新的催化剂。
(2)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做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所谓积极的评价绝不是一味地表扬,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到前面指图说明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主要地形区、干旱形成的原因等教学过程中,老师多次纠正学生的指图规范,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会读图、会看图、会用图,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3)经常评比最佳小组,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要使小组合作更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要做好预设、指导到位;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完善评价,调控秩序。这些都属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策略的精细化追求。
0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针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从而寻求教学效果的理想化。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达到促进教学工作、减负增效、高校教学之目的,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目标是极其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以初中地理教学为切入点,对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针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对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对以后课堂教学策略的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以后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实施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达到完美的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的。首先这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应该收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其次这是中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研究策略的重大飞跃,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这是教师提高的途径,教学策略的不断突破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增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目前学生学习时间长、负担重、效率低、压力大,厌学情绪浓,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则显得更加必要。
2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现象与原因
2.1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虽然当下正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课程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备课授课,极易使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有的老师对教材认识不足,教学时考虑不周密,对于一些地理现象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做出解释,仅仅依靠那些空乏的定义来进行解读,这就极大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片面拘泥于教材,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地理而言,这是一门需要“行走”的课程,需要老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去真正领略这些地理现象,才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课为了赶进度、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大多是选择成绩好的来回答,表扬能力好的学生,后进学生往往被冷落、忽视,这也是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2.2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足: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生们关注的依然是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依然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认为地理是副科,所以用大量的时间来复习主科,仅仅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来突击地理这些副科,有的同学还在上地理课时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有的学生认为地理这种学科属于背诵的学科,不需要理解,因此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一阵子也就忘了,这就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高效教学策略模式研究
3.1老师改善教学思维模式:
老师应该认真的备课,根据课本教材,对于知识进行深化探讨,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是从生活导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从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再提出问题,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务求真实,可以虚拟,不要创设虚假的情境。教学策略上多采用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一堂课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分步展开教学,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会使得学生自主性提高,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对学生以启发式教育,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们答案,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有利于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学生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抛弃传统的偏科现象,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经过教育部的研究决定的,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就比如地理这门学科,它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各种奇异的地理现象,带领我们领略斑斓的世界,同时也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带领我们领略自然地奥妙。因此,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主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查询,通过咨询老师,询问同学等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
4结束语
通过融合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在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以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教学要能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因材施教,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减少教学的讲授量,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有选择性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于以后的地理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128.
[2]蔡春芳.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2,28:45.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数字化;策略
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中图像的分布特点后,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图像,让学生理解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而数字化教学的实现,能够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增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的特点及研究
1、初中地图教材图像分布的特点
1)图像形式多样化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插入了很多图像,这些图像的类型包括地物、景观图、等,这些都是教材中常见的图片形式[1]。地图在整个图像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观看图像了解到事物的大致分布情况,发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它兼具直观性与抽象性。景观图在教材整体图像中占有的比例最大,有景观图和素描图。景观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的方式了解某种地形的真实地貌,便于理解知识点,但因为图片上有很多景物,很容易让学生忽略地理特征。而素描图没有过多的色彩,只有黑色的线条,可以直观的表达某种地形或事物的特点。
2)注重图文的结合图文结合共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文字描述,图像展示。这种方式把文字作为知识主要的表现方式,而图像则是对文字的充分补充[2]。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常常可以看到在几段文字描述后,下面插入一张体现表述内容的图片,展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一种方式是图像展示,文字说明。这种方式是指把图像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展现不同地形的地貌特点,再配以文字说明,给以提示。
2、对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特点的研究
目前,初中生使用的地理教材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图片的使用上,增加了图像的种类,在教材中的比例要多于文字。也就是说,国内教育人员在地理教材图像分布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吸取国外的教学经验,让我国各中学的教师及教材编写人员不断总结地理图像教学的特点,实现教材改革。其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加图像的用途,但这两方面都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缺少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的论著多为期刊,学术论文只占一小部分,因此研究人员仍需调整重心,丰富图像的功能。
二、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策略及研究
1、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地理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加入了数字化教学,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初中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运用数字化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每个年级的学习都会有难有易,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整体难度也会增加,可能会造成学生已经形成学习兴趣随着难度的上升而削减。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探求法、观察法、复习法等,展开教学[3]。
2)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地理教学直观化在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对地理表象的认知有利于其形成知识体系,对地理有初步的概念,以此认识到地理事物和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不会对教材内所讲的每个地理事物都有了解,因此,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不同地区的地貌与生长的植被等,形成地理表象,轻松理解地理知识,加深印象。比如,当初中地理教师讲“大规模海水运动”时,即可用数字化技术模拟海水运动,包括洋流的流动方向以及分布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洋流的动态变化,感受自然运动,让地理教学更具直观性。
3)运用一对一数字教学的方式教学在一些城市中,很多中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购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室,这就为一对一数字教学提供了支持。一对一教学是指每位学生上课时,有一台可以与教师完成交互学习的电子设备,像是各类计算机,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即可完成教学。比如,初中地理课本中《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教师便可以采用一对一数字教学的方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接着设置预期的目标,通过网络,给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发送几张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自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预先给出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十分钟前,把讨论的答案反馈给教师,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初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各中学的地理教师开始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形式,渐渐转变策略,开始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并以此为出发点,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其研究的角度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着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数字化”作为原则,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这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了解现代地理科学采用的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式教学模式。
三、总结
目前,初中地理教材应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增加了图片的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加快了数字化教学的实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整体研究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1:21-23.
[2]王娜.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