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行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行业信息化

篇1

1 概述

很多国内的行业银行都加快了现代金融业企业的进程,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支有生力量也纷纷提出了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目前,转型产品研发的方向和核心内容就是个人零售业务,而银行零售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差异性和零距离的服务,此外,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倒灶致命品牌的主要工具,也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手机金融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手机银行服务,还能够通过结合金融创新业务、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为客户提供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咨询和移动商城等贴身的金融服务。目前,以客户端方式结合WAP方式实现整合的手机金融平台,在服务端除了通过分模块实现手机银行、移动咨询、移动营销和移动商城以及移动支付等功能外,还可以在主流智能机上实现客户端的应用。由于安全性是所有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本文对如何保证移动金融平台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客户通过手机金融平台,实现了随时随地办理银行各项业务的愿望,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快捷方便、贴身以及时尚的优势。通过手机客户端办理银行的各种业务,已经成为目前一种最便利以及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方式,相对其他方式而言,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金融客户的需求。随着手机终端不断的普及以及渠道的不断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营业部的压力外,更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不仅是客户和银行在高科技背景下共同需要发展手机金融业务,这也是对未来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2 嵌入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现代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凸显了以IT服务为主线的软件产业。虽然现代化的信息产业极大的丰富并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移动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平台,也随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即移动服务市场的一大弊病就是新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整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手机用户通过基于嵌入B2C的软件系统平台注册后,就可以享受到系统提供的基于银行业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各种服务,并且服务提供商如银行、酒店和机场等也可通过系统进行服务信息的和销售,同时,通过该系统,整个过程中的现金流都能够自动的进行转账等操作处理。因此,它除了是一个简单的M-Business应用外,它还能够有效的协同从服务到销售再到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由于此系统涵盖了服务行业产业链流程的大部分过程,因此,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此系统无疑是给他们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实现,集网络运营商、银行业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商和产品服务提供商为一体,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了服务商的产品从到收益整个过程。同时对移动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和随处可得的各种服务,并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来进行理财和消费,成为一个真正销售服务的商城和服务进行投资的商城。

3 互联网推动移动金融信息化迅速发展

近年来,除了“大家长”网上银行外,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型业态、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目前,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70%。其中,依托移动终端的“指尖”金融发展尤为迅猛。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的增幅和增速远大于其它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习惯和需求,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电子银行业务必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我们知道,网上银行的服务是不间断,电子银行的突飞猛进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不无关系。现在,无论何时何地,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成员组成的电子银行“家族”都可以不间断地为人们提供银行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不仅扩速最快,并且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其规模达到了4.2亿人。近两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云计算等的发展,移动金融和手机支付也随之迅速崛起。很多对市场反映敏锐的银行,纷纷开始在该领域跑马圈地,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目前,有50多家银行如招商、浦发、工行以及民生等都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客户端服务,并且,有的银行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还推出了多个版本的银行客户端,如招行有iPhone版、Android版、JAVA版等5个版本。

从今年银行的半年报来看,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均较2012年有大幅提升。从有披露手机银行业务的9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量已超过3.4亿人。以招行为例,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累计交易金额达4208.00亿元,同比增长228.49%。手机支付累计交易金额为127.19亿元,同比增长248.85%。其中,手机银行及手机支付累计交易笔数及交易金额均已超过2012年全年水平。此外,继手机银行、iPad银行后,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业态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下半年以来,招行、工行、交行、中信、光大等均开通了微信银行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包括业务咨询、自助查询、转账汇款、预约办理等银行服务外,不少银行还试图结合微信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例如二维码支付、“摇一摇”付款等。

“近五亿人的微信用户,有需求、有市场,微信银行便应运而生了。”招行零售银行部人士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银行肯定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型业态和创新业务,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4 移动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

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而互联网金融一直深受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互联网进军网上银行是否可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是否齐全?很多专家对小微金融的现实环境、环境大变革、多样化发展路径的重点话题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对话与探讨。以阿里巴巴为例,互联网金融对阿里来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海量的小微客户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就很自然的向互联网金融延伸了,但是建立网上银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在没有实体网点的情况下怎样对其风险评估,怎样做监管的定位,这是最大的难度。如果阿里真的被批准成立网络银行的话,那就可以有吸纳存款的权利,而至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确切的监管边界,这样就很容易失控,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有专家认为,没有监管边界,所以互联网金融不能漫无边界的延伸,以后在经营发展上应该做一些收敛,把业务集中放在它最强项的方面去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应该注重去提升其服务的效率及业务质量,包括降低风险,网络理财等方面,将这些基础做好了才能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静.手机银行:全球流行的贴身金融管家[J].计算机与网络,2005(08).

[2]麦志文.肖群.打造金融服务新渠道――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7(06).

[3]林野.浅谈新一代手机银行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5(02).

[4]任化莉,吕敏.当银行遇到手机[J].卓越理财,2006(09).

[5]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6(09).

[6]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3-02

一般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结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输数据、语言、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进程深刻改变着金融活动与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金融信息化发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银行业务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四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银行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业务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三、中国银行业务创新策略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在很多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统称为银行业务。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成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积极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全面开展有以下策略:

1.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抢占市场份额。一是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2.进一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努力提高支付方式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试办小额融资业务,积极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私人汽车、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诸如开办综合理财贩户、电话银行、投资信息咨询、保管箱等业务。

3.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一是开展融资安排业务,包括安排债务重组,本外币项目融资,特许权项目融资业务等。二是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三是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

4.鼓励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跻身世界1 000家大银行之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有效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应根据现实国情,选择以分离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为基础的方式,在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资金流入,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敖四林.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启示[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6).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逐渐的发展成熟,金融化企业信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的移动行业以及社交网络与网络中的搜索引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互联网两个方面涉及的法律进行不断的健全与不断的完善。通过相关法律的管理效率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与约束,并且对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的特征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全面的讲解在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于银行防控的作用。

一、对金融信息化与风险的全面认识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其运行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在金融方面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的核心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对金融行业进行及时的改革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顺应现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措施。从现在的经济形势上看,在各种经济研究领域很多的学者没有对经济金融信息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但是比较顺应现在经济发展的,受到很多人支持的是观点是信息化金融主要是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逐渐的对金融业务进行研究与创新,使其逐渐的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与电子化。并且与此同时金融行业还利用现在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形式,逐渐的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这样可以为金融行业提供比较科学的管理数据,逐渐的促进金融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与质量的增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从金融行业信息化逐渐发展为止我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过程中金融信息化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并且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实的指导与依据。

二、金融信息下的风险预控现状

(一)信息化认识不够充足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下对于我国的信息化认识不够充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其的思想也非常的重要,在进行金融行业的运行与认识时一定要能够全面的掌握现在的金融风险控制,并且对金融风险存在的特点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还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在现在这样信息化的条件下,与传统的金融方面的风险相比较,金融风险具有很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金融风险预控时一定要针对当前的实际资金运转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风险相互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金融经济的效益提升到最大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逐渐的实现现在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金融防范风险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在进行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金融资金运转的情况进行风险的预控。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在处于建设的期间,其中还有很多方面发展的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漏洞,其中有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加大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若是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导致金融行业发展更加的缓慢,内部控制不够完善,不能及时的控制其中的风险,不能充分的发挥金融的作用。

(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对于金融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关于金融信息安全的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借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其中的组织管理需要进行详细的的分析与掌握,现在的信息管理技术不够健全,不管是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三、企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是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下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经济对于各种信息数据的掌握与评估,以及对于现在经济发展下金融行业运转状态的分析,并且信息化建设对于金融管理来讲是其调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掌握重要的手段与重要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以及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柱与动力。在以后的发展工作中,对于金融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利用科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强化风险管理的掌握程度

在进行金融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现在的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于其最基本的认识与掌握,并且还需要不断的进行风险管理细化。金融行业中风险意识的加强与充分认识可以很好的促进现在的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全面的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提高金融行业效益提升。

(二)完善金融中信息化控制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基础与管理机制,全面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更加全面的进行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的管理机制能够很好的对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导与规范,并且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将其渗入到管理业务中,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

对于现在的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讲,其在我国的经济中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风险预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于金融业务管理,熟悉金融业务的发展,将信息化风险预控不断的渗入到经济经营业务中,这样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金融行业的发展。

(四)建立比较健全的金融风险信息管理保障体系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国外的经济金融管理中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我国可以向其借鉴一些管理方式或是风险控制经验,以及在金融风险控制中应当遵守的一些标准。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经济金融方面的风险防控以及管理,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设计,其中信息管理安全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的控制管理。

例如在前几年我国的中航油事件中,从最初的获利到后来逐渐的资金短缺,一开始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在资金方面中石油选择的是风险比较大的做空期权,并且在风险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来积极的应对对冲交易导致风险被无限的扩大,最后被逼仓。所以在进行风险防范方面一定要掌握好防控技巧,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风险防控的技能与意识。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中的信息化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形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促进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从现在发展的情况来讲,对于金融行业中信息化发展还需要很多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信息化金融经济的建设。将信息化管理逐渐的发展成熟不仅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能很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建设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许迎春.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天津科技,2015,02:53-54.

篇4

以全行业金融信息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与时俱进、动态监督、深化研究为标准,以其他各行政管理部门为辅助,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更快地推进金融管理与服务,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全金融业一体化。

1 金融信息化概念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金融信息化开始了它的建设进程。直到80年代,所谓的金融信息化仅仅是针对单一业务,应用面窄、效率不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绝大部分金融业务依然处于传统模式。但是,正是80年代金融信息化的萌芽期间,国家大力投入金融通讯网络建设,开始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体系和电子清算系统,也正是那一代金融从业者孜孜不倦的改革和创新,为“八五”期间金融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人民银行的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初步建成,全国所有城市和部分县都享受到了电子联行系统的便利。之后的“九五”期间,电子兑换业务、异地转账业务、银证转账业务均有条不紊的发展起来。

跨入新千年,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联网建设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体系内展开,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力出色。与此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支付业务也飞速发展起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支付、转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银行的清算效率。同时,保险业、证券业也建立了各自的财务处理系统,实现了业务信息化。其中,证券交易更是进入了全程电子化模式。

3 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金融业内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生产力,但是我们也不应固步自封,应该着眼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的能力与成绩,承认差距,找出缺点,弥补不足。

第一,金融信息化体系资源整合。金融信息化是融合多部门、多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协同作战的工作。我国在多部门协同合作方面还有一定的盲区,容易造成沟通不畅、各单位单兵作战的局面,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各部门对金融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技术支持略显不足。正因为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信息化技术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较晚,虽然有迎头赶上之势,但在基建项目和人才储配,尤其是专业人才储配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老一代金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略低,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虽然近年来新鲜血液不断充实到金融业的队伍,但是经验毕竟不足,还不能在信息化技术上很好的开展“传、帮、带”的模式。同时,诸如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体系、信息化服务理念还并不十分完善,也成为了金融信息化的短板之一。

第三,行业标准有待完善。标准落后于高速的发展,是目前很多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金融信息化产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由于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统一的认识、规则和技术标准,造成信息的传递与交接发生矛盾,诸如设备接口不一致、软件版本不能兼容、信息共享权限不统一,直接造成了信息化的效率和生产力大大降低,很多时候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第四,信息化网络安全亟待提高。同样是缺少技术的支持和行业的规范,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安全环境还不能称之为完全的可靠。尤其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有些时候不得不受制于人。

4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30多年间,我国的金融信息化从无到有,如今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立体的金融信息化产业,并且依然在努力前行中,金融从业人员也应清楚认识到行业的不足与制约发展的短板,指导未来的金融信息化发展:

第一,重视行业发展规划,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应逐步发展跨区域、跨部门、乃至跨行业的金融网络。不仅更好地完成金融业内的业务拓展、跨区域联合和管理,更加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从而配合国家的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设备升级、建设,改变传统金融业、银行业的从业模式,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的网络集成化无人化、企业投资融资模式的多样化、电子商务支付功能的联网化,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同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综合性人才的提升,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

篇5

2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理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化建设具备较多优势,这些优势的体现也是其应用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的管理而言有着极强的先进性,能在很多方面优化金融管理工作的内容,对繁杂的金融管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分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由此可见,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应用信息化建设是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促使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由于其存在较大的易变性,因而对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金融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最后,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对金融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统一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外国金融企业都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这要求我国在这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发展需求。

3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

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需要进行的工作非常多,只有确保每一项工作有序展开,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并发挥其自身应用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尤其要有序区分旧有结构的改造以及新型设备的设置,并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中的总体构架、协同关系、人员配置以及具体建设方法的选择等。

3.2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必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其应用过程中这种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标准体系构建不健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缺陷,也是需要弥补的重要环节。统一金融行业中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所执行的具体标准迫在眉睫,要重点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网络环境以及管理方式进行统一化设置。

3.3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的资源,对于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更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3.4加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

安全历来是金融管理中的关键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蕴含着大量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网络环境中,因此,必须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篇6

金融信息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强调信息技术金融管理和提供金融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也逐渐发展起来。如今,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家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需加快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

一、我国金融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挑战

在开放性经济和社会背景下,金融服务及产品的供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给金融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发展战略新挑战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形成于我国独特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实际上,金融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涉到金融业,也与各企业、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关涉到国家的宏观经济,也牵连到微观经济领域。因此,金融信息化既需要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也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自身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这就对当前的金融信息化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监管新挑战

在我国,央行对金融业的发展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提高,监管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但由于在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方面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监管依据和监管标准,使得央行出台的诸多监管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监管方式单一,缺乏监管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技术与设备新挑战

金融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设备和人的高度结合的过程。在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我国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对我国金融业的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缺乏核心技术与设备,不仅使我国金融业发展受制于他人,也极易使金融业充满风险。

二、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当前,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这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融入金融国家化进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

(一)构建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

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提供正确的方向,是带动金融信息化的火车头。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缺乏对发展战略的重新规划,不仅将使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受阻,也将使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降低,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构建接轨金融国际化、符合国情而又能激发金融机构活力的、切实可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二)完善金融业信息化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业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明确监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和权限,以确保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制定详细的监管检查制度,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可操作性;通过监管立法加强对监管人员的问责,通过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金融业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其次,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这主要包括对监管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及时披露宏观经济信息、各项指标变化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等,让社会公众和各市场主体及时了解相关经济政策与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增加市场透明度,以利于对金融业信息化的监管。

再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确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实现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统一管理,实现监管跨产品和跨市场的协调,提高监管主动性,减少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

(三)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

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可以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进而摆脱受国外技术和设备制约的现状,减少因技术设备而带来的风险。

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改变科研效率低下、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困难的现状,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根本。因此,必须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要健全金融业科技研发机制。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就必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关键技术设备攻关。比如,在信息安全,跨行业合作平台。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风险评估等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更新,逐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金融业信息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任给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使金融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荣.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思路[J].中国金融,2009(18).

篇7

信息化进程亟待加速

根据WTO相关协议,20__年国内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而国内银行业将不得不在本土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短兵相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风险控制、金融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同样包括金融信息化。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一种十分重要的经营模式,金融信息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银行的成败。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上说,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即货币从居民向企业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银行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而信息化的程度则直接体现了银行的竞争力。根据统计,95的现代金融创新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借助信息技术,对复杂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分析和风险管理,从而使得这些产品的交易、赢利成为可能。

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之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至1980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储蓄、对公业务等开始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内银行在这一时期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则从九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国内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而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则开始于第四阶段。从20__年开始,国内各银行内部、银行间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并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

同外资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仅仅在6年前,由招商银行建设的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才诞生,而那时,众多外资金融巨头的信息化却都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信息化的目标。在20__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银行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快金融信息化进程。

20__年9月,在第五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再次强调了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性与作用。苏宁表示,随着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苏宁指出,未来国内银行要积极推进信息整合,实现银行信息化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在风险管理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法律与标准先行

20__年4月1日,在经过了多年的期待之后,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开始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不仅将为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金融信息化的推进保驾护航。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进程来看,金融信息化的立法与标准制定尤为重要。国内金融信息化在经历了多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后,法制缺失的后果正在显现。近一段时间来,工行、中行等银行均出现了网上银行账户被盗用的案件,而这种看似网络安全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却正是立法的漏洞。实际上,如果没有立法作为保障,金融信息化必然会步履艰难。

尽管如此,由于受限于目前国内整个信息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法制环境仍有待完善。目前,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引。同时,由于金融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各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信息体系也颇为混乱。

据IT业和金融业的有关人士分析,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制定的法律,不仅包括刚刚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还包括信息安全法、灾备立法、征信立法等等。除此之外,一些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制定也同样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相互独立,业务相互分离,金融信息难以共享,同时也难以实现金融业务由经营模式向客户中心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科学、长远的规划和一个完善的金融信息化法规体系。只有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金融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实现健康发展。

20__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第二届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特别着重强调了制定标准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谁掌握先进的技术标准,谁就会在国际经济的角逐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的分配中抢占先机。”目前,由中国银联参与制定的中国EMV标准(EMV标准是指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应用标准),在经过与VISA、MASTERCARD的多次商讨后,即将浮出水面。而类似这样的标准制定,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金融信息化的进程。

对于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法律与标准制定,丁剑平教授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信息化法制建设整体相对滞后,因此相关法规应当参照国外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尽管相关法规的制定较为复杂,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将十分深远。

信息化提升竞争力

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国外金融企业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融合,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统计,在1980至1996年的16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

计划,而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与此同时,平均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了50至55。此外,国外金融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数据挖掘”来实现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风险管理,目前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1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的项目,这些都成为信息时代中金融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变革,更是整个金融系统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这也正是金融信息化进程需要法律与标准随行的根本原因。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而金融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更需要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在软环境方面,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金融信息化的相关立法建设,例如征信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全国(不包括各州)仅仅在征信方面的法律,就有16部之多。与此同时,国外金融信息化标准也同样非常发达,这为金融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技术环境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开始就注重建设系统化、标准化的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数字识别中心,制定了网络连接的统一接口标准,规定了金融信息的标准,实现了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完善的金融信息化基础环境为金融企业的相互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20__年这一国内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前夜,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度”,不过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通过法律与标准的制定来保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才更为重要。

链接

金融信息化现状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和大中型计算机与各类服务器、大型数据存储设备等。目前,中国银行业已拥有大型计算机系统近300台套,中型计算机系统近1500多台套,小型机近2200多台套,各类服务器约14万台,pc机约50万台,银行终端约40万台,自动柜员机约5万台,销售点终端约30万台,自助银行近20__家。

篇8

1.信息化应用转向为客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金融信息化过程中日渐重要。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由于更适合于银行业务信息处理、银行产品开发以及多种业务的综合管理等,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直接面对银行客户的服务。主要有处理银行柜台业务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为客户服务系统提供支持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和处理银行主要业务数据和相关客户信息的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分析决策系统。这种客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发达国家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十分全面的客户信息分析功能,在实践中为银行的市场分析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大规模应用客户信息系统,使得银行能够对每个顾客进行一对一服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日益普遍。

2.银行信息技术外包范围日益扩大

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专注于核心业务而把金融信息技术开发业务承包给中介服务商的做法。主要趋势有:(1)信息技术业务外包。例如美国银行的信息技术开发经费高达65%支付给信息技术服务商。目前全美最主要的储蓄账户信息处理中心就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运作。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信息处理中心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车间。不过近年来美国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业务外包出现新的变化。由以往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转为聘请专业人员到本行开展工作的方式。(2)软件由自主开发转为以外购为主。当前美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直接外购软件包。一方面信息技术服务商已能提供较为标准的金融业务软件包,从而使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直接引入信息技术服务商开发的金融业务软件包,既快捷同时又减少了项目失败的潜在风险。

3.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大改变

美国银行业正在或已经实施对公业务管理结构改革,相应地银行的业务数据中心分布结构也随之变化。如美国20大银行之一的M&T BANK将其业务分成零售银行业务、商业业务以及国际贸易金融业务。M&T BANK的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两个业务数据中心是独立于其他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别设在巴尔的摩和布法罗,其中一个作为灾备中心。相似的,花旗银行将其信息系统分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银行数据中心、银行运营系统数据中心、桌面组市场交易系统以及网络呼叫中心。同时这些业务数据中心互为灾备中心,可以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一个数据中心发生业务,另外的数据中心同时备份。如果一个中心数据损坏或丢失,灾备中心会完好无损地保存该数据中心以前的信息。

4.银行信息中心建设日益强化

美国银行业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如银行运营中心、开发中心以及灾备中心,其建设和管理大多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更加注重信息备份恢复之类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对信息中心的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大,如供电、防火等设备均采用先进技术。当前美欧银行大规模信息系统运营都有较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有比较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并且有软硬件安全措施,如对信息中心主机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进行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近95%的金融创新都相当依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控制。

二、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的典范:ING Direct

ING Direct是199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直销银行,是荷兰ING的子公司,ING在大获成功后迅速向全球推广。通过分析ING Direct的发展历程,能为我国银行探索金融信息化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有益经验。

1.制定清晰的战略定位

在创建ING Direct前,ING在海外的企业业务和保险业务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尚无零售业务,ING Direct创办的目的就是意图拓展海外零售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直销银行,从而支持母公司业务发展。ING Direct建立初期,在网上只有储蓄账户等简单产品,直至最近几年才转向全功能银行。ING Direct精心经营海外市场,通常成为目标市场最大的直销银行,差不多三年就能实现盈利。ING Direct把其目标客户定位为:30岁至5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白领,接受或愿意通过电话、网络理财,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根据调研显示,ING Direct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指定的目标客户发展目标。

2.精心设计适销产品

ING Direct通过简化银行产品种类以及销售过程使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ING Direct在金融产品上的策略主要包括:(1)针对直销渠道提供相应的产品选择,使有限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储蓄产品以及部分贷款产品。由于客户易于尝试,通常会将ING Direct作为附加账户,而非取代客户现有账户;(2)通过关联可以即时从活期账户上提取资金,如果需要可通过快递将支票寄给银行客户;(3)专注发展简化的自助金融产品,可由客户独立管理,电子账单将会整合相关账户信息,同时提供9种不同的共同基金选择;(4)没有最低存款要求,减少客户对存款最低金额的忧虑。ING Direct的产品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并根据销售渠道特点加以定制。

3.积极进行品牌营销

ING Direct品牌建设注重与行业传统模式的脱离,同时以创新的方式呼吁公众储蓄。ING Direct营销侧重于技术、体验和情感上。其中在技术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利率高,开户非常便捷,5分钟即可设置;客户储蓄无最低存款金额要求,无须任何费用;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处理,通过与银行活期账户关联获取资金。在体验层面的实际主要有: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费率;可以快速访问相关信息和设置 ,操作简便。在情感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宣传聪明/明智的消费思维——赚取高额年化利率,同时可在有限产品范围内快速做出决定;强调现代/年轻的消费方式—远离传统银行模式;提供自信的操作模式—方便、快捷的界面;无须担心产品决策,容易理解产品内容。

4.大力创新盈利与运营模式

IND Direct的业务仅通过网络和电话,所以有较低的获得成本以及账户维护成本,由此获得的储蓄前期通过重新投资资本市场获利,业务后期致力于开展网络个人贷款,通过内部循环获得高利息收入。此外,ING Direct的运营独立于母公司,有利于ING Direct更加独立快速地对利差进行管理。而在品牌推广上由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可以完全专注于ING Direct的需要,并可以渠道进行调整。在企业文化上,ING Direct鼓励对话,引导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服务,并使员工相信:加入并留在ING Direct将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在ING Direct强大的商业模式下、在这种非银行文化氛围中工作,更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通过各个运营中心相互竞争,促进实现服务和销售目标。

三、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银行在客户管理、金融产品交易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高效的理财需求。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银行服务流程,是制约当前我国私人银行服务水平提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内银行应积极引进国外应用先进金融信息化技术及系统,结合自身优点及特点进行适应化处理,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平台更新,同时借助信息化网络的强大处理功能及普遍使用,缩减业务流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提升银行客户的满意度。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目前欧美银行在金融信息化的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和金融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对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水平。例如ING Direct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清晰的经营策略,通过联系账户以便捷的金融服务在银行产品十分丰富的北美金融市场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ING Direct以其同质性的客户群体,通过提供简单有限的金融产品,使其能以较为标准的方式实施运营管理,从而减少营业成本,这实际上是更为系统性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推行多样化发展和多功能服务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某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可以达到的。未来国内银行信息化发展可能更多朝差异化发展,通过进一步细分银行的目标客户,使有特殊平台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银行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各大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及信息设备投入上的差距将日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管理和相关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的重点,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银行应逐步重视对客户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大力培养真正面向客户的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人才。

2.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银行信息化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ING Direct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高收益率的敏感性,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至大幅高于银行活期储蓄账户利率水平,从而吸引传统银行客户群体转向ING Direct。但是当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商业银行是以上浮存款利率为主要手段竞争储蓄客户。实行信息化以后,各家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关注如何给活期储蓄提供更多使用便利,通过理财产品、各类存款产品等灵活设计金融产品,使得客户资金在闲置时能提供更高收益回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标准化与否,还与银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传统银行内部部门存在,传统银行早已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银行信息化更多地将体现为销售渠道的价值,可以为其提供更多银行产品及服务;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存在,出于成本控制目的,会更多地往金融信息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否则一旦利率市场化后同质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在价格战中最终两败俱伤。

3.金融信息化要合理利用社会分工和协作

在欧美国家,信息化行业和金融服务中介行业都高度发达。例如美国银行同CSC公司,JP MORGAN同FDC公司都进行了外包合作;美国约有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及约10%的ATM处理均是由外部信息服务商承担的。另外也有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商向银行业提供着金融市场数据以及各种信用评级服务。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完全符合社会分工协作趋势,它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减少了风险,同时使银行能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系统,多数由银行自主设计、开发的,只有个别银行整体引进了国外信息系统,银行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应用软件系统等主要是定制的。这必然造成银行信息化投入高、系统开发周期长、软件运行维护难等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标准化工作无法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金融标准化等信息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力量认真总结金融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加大投入协同攻关,切实解决好相关基础性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金融信息化要贴近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无疑是金融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手段。例如在欧美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所有企业信贷的评估、审核以及放款等完全依靠网络平台实现,同时通过后台系统进行管理。银行的金融超市和精品市场更是集中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于一体,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管理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对西方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监管、管理、经营以及服务模式的改变。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金融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银行从产品创新的创意到客户群体需求收集,再到产品设计与开发、测试,直至市场推出,都必须在“快”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银行主动贴近市场,积极挖掘客户需求形成创意,通过优化创新流程,以加快创意形 成产品的效率,此外还需紧密跟踪市场消费动态,及时完善银行新产品的创新功能点。银行还要重视产品创新的后评估,吸收经验和教训,及时研究替代产品或者升级产品。每个商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在成熟期利润达到顶点后通常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下降,利润也大幅度滑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市场消费动态,建立并完善合理的金融产品退出机制。

篇9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拉开了金融信息化的序幕。金融信息化大体经历了脱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业务集成和决策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到二十一世纪,金融信息化已经步入创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始的支持金融业务、到运作金融业务、再到改造金融业务的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金融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的交易物质和技术基础。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成本的网络交易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投资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上网同步进行金融交易。互联网日益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中枢,全球金融市场也被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金融信息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特点。

1、信息技术使用面广,业务成本大幅降低。自1958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美洲银行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这些大银行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其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手段,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网络银行交易量占银行交易总量的一半左右。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密性增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网络信息系统中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各类软、硬件方面都配有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因素,为金融部门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业务高效处理,服务日益完善。为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处理金融部门间频繁交易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部门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创新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的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等,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4、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以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为例,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最近一二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联系更是日趋紧密。考察一些西方的典型金融机构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通过信息技术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实现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二、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尽管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处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起步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和自动化的办公环境,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已建立了包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机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在银行业方面,建成了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在保险业方面,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证券业方面,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还不能达到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要求。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叶又升曾经说:“据粗略估计,我国银行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达上百亿元。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由国内厂商获得,其余的三分之二都被国外厂商拿去了”。从近些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制约着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西方国家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精英都被列为公司的核心团队,其聘任、地位、薪酬、权限等各方面都远远高于同级别的其他人员。更有特点的是,在很多大金融集团里,如美国的citybankofNewYork、英国的HSBCholdings、法国的BNPParibas等,其信息技术体系实行的都是单列的垂直管理,人、财、物由集团科技部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规划,以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度安全性。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对于在金融业中占据特殊地位的金融信息化建设而言,人才建设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金融人才,而是专门从事金融创新的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我国金融业已培养了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并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但现有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机制尚不足以支持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的专门人才———“金融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如数学计算与统计分析技能、构建模型和模拟实际问题的技能、运用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处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开发或使用相关软件技术的能力等。我国金融创新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创新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金融创新,就要培养金融创新的专业人才。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随着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而金融发展趋势又是在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金融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化的影响,充分挖掘现有信息系统的价值。据美国银行业统计,1986—2002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8%和25%,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40%~50%,信息技术对金融的重要作用已经从后台支持上升到了前台创造利润。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篇10

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系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金融系统活动当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子信息化也成为现代金融发展必然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交易的可控性,使交易风险大大增加。任何一个精通计算机或网络的人都有机会对金融系统进行蓄意破坏,人为的干预和破坏都会对金融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在金融系统中,运行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以资金信息为主,由于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和保护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金融信息往往涉及到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一旦有数据损坏或者非法数据访问,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因此,金融信息安全正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1.金融信息安全现状

金融业的发展使得银行间竞争加剧,各大银行一边加大对金融信息化的投入,一边通过改善银行服务质量来提高竞争力。从整体上来看,金融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所在。但是,计算机网络的扩大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金融安全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总结,国内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金融业改革当中,金融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是关键, 通过深化金融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工作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而其他行业和领域也逐渐向金融方面倾斜,开始与金融产生互动和联系,对金融的依赖也与日俱增。随着传统金融行业向信息化迈进,金融系统内部开始大量采用计算机存储和传输数据,信息开始走上电子化的道路。我国在近年来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活动也日渐频繁,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金融行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遭到蓄意入侵或非法破坏,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保证金融数据的安全,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业也开始逐渐融入世界,并与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交流。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金融系统必然与外界产生联系,而金融信息化则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信息系统与国内外网络的互通互联,而这也给网络上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犯罪分子制造计算机病毒,并利用网络传播开来,针对金融系统展开有目的性的攻击和入侵,从而窃取用户数据信息,盗取用户账户资金牟取利益。在未来金融的发展中,对金融网络安全的保障将是一项重要命题。

三、金融行业在不断进行网上业务的拓展,网银、手机银行等新业务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其便利和快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网银或手机、电话银行,这样足不出户便可以办理业务。但是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隐患,比如信用卡号失窃、用户信息泄漏等,这些都对用户的资金安全造成了影响,也影响了金融界的声誉。为了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在设计和运用金融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对网上交易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包括事前监控预警、事中保护反击、事后审计分析。

四、金融信息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金融资产,如何对这些金融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也是金融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金融信息化的过程中,金融业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信息,这些金融信息是金融业的无形资产,我们称之为金融信息资产。海量的金融信息资产不仅对从业者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对这些信息资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如何对它们进行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应,同时还要对它们的安全进行充分保护。

2.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并非遵循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创新的需要来实施的。在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信息化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金融的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在国外银行的信息化常历经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管理信息化与业务虚拟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国外银行信息化的整体过程。而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逐渐推进金融信息化的建设。

以银行业为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利用微机模拟,在部分程度上减少银行业务中的手工操作部分,以达到自动化和电子化的目的。不过总体而言,其应用水平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是为现代金融描绘了雏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国家开始进行银行网络化建设。主要内容是数据集中和网络建设。数据集中方面,建立各级数据中心,专门用于存储和处理银行数据信息,将银行的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到数据中心来。网络建设方面,实行计算机联网,从全国级的网络到省域网络、城市级网络逐一加强基础实施和软硬件建设。发展到第三阶段,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由于银行的自然属性,它必然是通过承担一定风险来获得相应回报,而银行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来赢得利润至关重要,将决定一个银行的经营情况。

第三阶段主要是数据运用。近年来,银行业有一个词反复被提及,那就是“数据大集中”。自工农中建四大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掀起以数据大集中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以来,国内各银行的数据集中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开来,也引发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大集中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大集中为金融业的集中管理提供了基础,由于有效地实现了账务数据和营业机构的分离,银行开始实现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这样既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创新,也又有利于科学决策和运营管理。然而由于银行数据信息的集中,风险也被集中起来,同时,银行内部的效率和管理问题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如何在数据大集中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风险监控和防范成为了从业者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3.金融信息风险的防范

保障金融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监管者,均有责任和义务来采取措施保障金融信息安全。一般而言,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可用性三个方面来防范金融信息风险。

一是保密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密机制,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加密,防止非法访问和入侵。

二是完整性和准确性。保障金融系统的有效信息不被恶意篡改和破坏。

三是可用性。要使金融系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合法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能够判断和识别非法用户的请求。

在进行金融信息安全防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的时候尽量考虑采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保障系统的安全;同时,对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和人员管理措施,减少人为的威胁和隐患,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11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三)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四)创新意识不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篇12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 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 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 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 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 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 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 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Www.]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 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hi138\Com]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 唐世渭, 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 加入456 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