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机制是十分重要的,而企业财务预算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种十分重要、有效的方式。企业财务预算不仅能够协调和不断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同还能够促进企业按照预先指定的规划来发展,另外还将协调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企业财务预算的实施使得企业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预算执行过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当然,还要对财务预算的结果随时进行跟踪和分析考核,这样可以避免企业的非正常经营业务活动的发生,也能避免企业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还能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便于企业的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企业财务预算的含义
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理论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传统的企业管理论逐渐被科学的管理理论所取代。
企业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指企业利用预算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于企业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实际上,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合理、科学的分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此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预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全面性
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性是企业财务预算的主要表现。全员性主要是说明企业的财务预算要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造成影响。全程性主要说明企业的预算活动从一开始的编制到执行过程中控制,以及最后的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奖励都会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是一种全过程的预算。全方位则是指企业预算包含的内容的全面性,如: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等。
(二)机制性
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的根本要求是通过预算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是临时的、分散的管理手段。预算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考虑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的影响。企业进行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离,必须保证企业权利的均衡、系统、有序的运转。
(三)战略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企业在管理方面越来越朝着战略化发展。企业的财务预算也是企业进行战略型管理的一个内容,主要是指企业财务预算的构建必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将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前的具体规划。
(四)系统性
企业财务预算的系统性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看,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上下环节之间要紧密相连,即在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之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横向系统性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其中一个部门的目标没有完成就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五)科学性
企业的预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包括基础资料必须充实可信、预算数据的计算方法必须先进、预算的执行过程必须高效。
四、 目前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不足
从财务预算的基本内容方面来讲,企业的财务预算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
(一)在编制程序和方法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企业的预算编制较为滞后。一般的编制预算要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总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政策总是迟迟不能下达,或在上报和下达过程中上下级单位之间存在着沟通不畅的原因,导致预算在预算年度的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才下达,预算编制的滞后严重影响着企业对预算控制的效用。其次,企业预算的执行部门往往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考虑,对预算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又多保留,不能和上级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夸大对预算的需求,导致预算松弛、不科学、缺乏客观性,致使预算的有效性差。最后,企业的预算审查平衡和审议批准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由于上级部门根据硬性指标压缩下属部门预算指标造成的,最终导致预算指标的存在不合理性。
(二)在财务预算和执行方面的不足
企业在制定了相应的预算后,在预算指导时不能全面贯彻执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财政收支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致使企业预算头重脚轻,经常出现预算外支出。另外,对于企业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出现较大偏差的重大项目,并没有及时查明原因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三)在预算调整方面的不足
企业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滥用预算调整政策的现象。有些部门在日常经营中并不注重对预算的控制,一旦出现预算外支出,马上向上级部门提交预算指标调整的报告,甚至出现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多次调整预算的现象,最终导致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算控制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四)在预算分析、考核、评级和奖励方面的不足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总体来讲一个企业的预算主要由运营和财务预算所组成,而预算的结果最终将会在预计利润表中得以体现,因此也可以说财务预算是对主要财务报表的预算编制,其中包括了三张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用于反映一个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以及在一个固定期内,企业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形。财务预算管理通过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测分析,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计划,然后由其企业所属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并且实施监督,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愿景、目标、战略很好地协调起来,企业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实施和偏差的修正,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战略更好的实施,也有利于企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企业远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实施预算管理,综合性地贯彻了企业战略方针机制,对于企业内部的计划、协调与控制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而确保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1.目标性。目标性旨指一个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其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绝对的一致性,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其指导方向,任何违背企业战略的财务预算,都是不合理的。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目标要求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具体实现的安全保障。企业预算的目标应该与其生产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预算的方向是由其经营的方向所决定的,同时必须与企业的使命、愿景、长远期目标相互协调。
2.战略性。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指导方向是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如果企业的预算管理如果没有企业战略作为指针,就等于没有了核心价值,也是非常不完善不合格的预算管理。同理,如果在企业中制定出没有预算管理的企业战略也是形同虚设的战略,预算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在避免其盲目经营的同时也防范了其风险性,从而使其经营管理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也确保了其战略目标的实现.
3.系统性。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系统性与横向和纵向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纵向系统是指企业所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形成一系列的环节,即从预算的编制到实施、控制到考核等,所涉及到的每个环节都会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能脱节,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系。而横向系统则表现在企业各部门具体的工作及业务,彼此既要有联系又要相互有影响。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假设其中某一个部门没有按照预算所设定的目标完成任务,那么本企业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也会因为此部门没有完成预算目标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全面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应该具有全面性,其主要表现为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性。全程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应该涉及到其各个环节之中,不能有遗漏。全员性是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均会涉及到,因而需要全体员工一起参与到其中,大家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任何一个部门的问题都会牵涉到其他的部门。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所包括的极其广泛,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资本预算。
5.科学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历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其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并且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现有的资源,全面考虑市场机制,科学的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及编制财务预算,科学的分析和审批财务预算,科学的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等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科学预测与决策方法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1.起到了规划的作用。在企业中,公司的战略目标在财务预算编制的基础之上得到了具体落实,企业总预算的目标和其发展战略会分解到其中的各个部门,各部门的责任者就可以以此为动力认真来归划其前进的方向,并且科学合理的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企业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是要依托各部门所分解的预算达成为基础的。企业需要明确其预期的收益以及费用,以及在将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效益是否增长还是收缩,以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为导向,来提高企业资产资源的有效使用和配置能力。通过规划,企业的各级领导会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提出建议。如果没有企业财务总预算所提供的目标和方向,单位管理者所制定出的决策也必将是不够标准,没有方向性和协调性的决策。
2.沟通与协调作用。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有效地增进了其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责任者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本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使其达到了整合管理,从而向同一个目标迈进。而且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保持协调一致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企业各部门在互相沟通各自计划与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很及时准确的预估到本企业其他部门的相关事项对于本部门有何影响。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后各职能部门相互冲突的现象将大大减少,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行动保持一致。
3.加强企业的监控作用。企业在制定了预算的同时为企业设定了绩效目标或者标准,企业目标实现到何种程度,经营状况达到了什么状态,责任者都可以通过预算监控到。总预算在被分解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后,某一期间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偏差,责任中心的管理者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比较,同时通过这些出现的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计划之间的差别,发现其管理中的风险与不足之处,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在调整经营战略或者对预算进行修正的同时,也将使企业经济的增长达到了最高水平。
4.绩效考核与评估作用。每个企业都希望有优秀的员工为其提供服务,绩效考核则成为了评定员工业绩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的预算可以为其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正确的方向,按照员工完成预算的情况进行优胜劣汰。在一个企业的预算确定后,就给相关管理人员赋负了与预算绩效息息相关关的使命。同时企业的每名员工也都将接收到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期间相比较,预算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际的情况之间的差距,就评估出相关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企业可通过此结果对员工进行奖惩,从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光和热。
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在市场立足直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一是企业要把市场对未来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有效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二是广大的消费者要认可所售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企业通财务预算,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资源达到了最优化的配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节能降耗,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而实现了财务预算促使企业与市场的连接,使企业投资者的资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回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的性价比与其他企业相比,性价比越高,则用户就越会产生好感,产生购买的愿望,同时也就使企业的效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应加强的措施
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回顾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它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被以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性管理会计。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则以它的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机制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已经逐渐演化成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径。
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对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涵和运用进行分析比较,阐述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涵义
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财务预算管理界定为:
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根据安达信企业“全球最佳实务数据库”中的定义: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财务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因此,可以将财务预算管理定义为: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可见,财务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性。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2.机制性。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点是要通过预算来强化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管理上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临时性、分散性的管理手段。预算以市场为主导,全面考虑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权、责、利必须对等;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立,以保证权力的制衡和系统的有序运转。
3.战略性。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4.系统性。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5.科学性。与传统的企业计划相比,全面预算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资料充实、计算方法先进、执行过程高效。
三、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及管理框架
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大类。从内容上看,四类预算相互支撑、相互依赖,构成完整而紧密的系统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框架是组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所必需的组织、方法以及相关制度安排。该框架的构建包括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经营指标体系、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和考评与奖惩体系四大部分。这四大体系互为并列,相互联系,涵盖了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诠释。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财务治理及其重要作用
1.组织结构与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是财务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内容可划分为资本结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营模式、财务机构岗位四部分。其中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是企业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组织部门间的分配。是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利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为了满足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等基本组织框架下,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权力进行细分、授权和监督,将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划分为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层次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其中,预算管理决策层由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组成。预算管理职能部门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组成。预算管理责任部门是预算管理的执行层,由企业各业务单位和部门组成。
2.财权安排与财务治理。“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体现了财务管理权与财务执行权的划分与协调关系、收入和支出权限分割关系、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和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权责关系、财务监督约束和薪酬激励关系等。正确处理这些财务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构建和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过程。财权流理论阐明了财权与产权深刻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奠定了财务治理权配置在企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伍中信教授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下属不同层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界定和权限调整。具体表现在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可见,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并形成相互制衡和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3.财权约束机制与财务治理。委托关系理论认为:由于两权分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层及内部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这些委托关系由于利益目标的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财务治理的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多个不同的特定财务治理客体和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的治理特征,其中相互制衡是财务治理中的基本状态。可见,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套组织模式、一种制度安排,而且是一套决策程序,一种约束制衡机制。建立财权安排机制,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财权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是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该体系要求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与监控、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的行为,以及对定额标准、内部市场价格等经营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制定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形成了对企业内部各治理主体的经营活动和财权行使进行全面制约的良性机制。
4.激励机制与财务治理。企业治理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以现代企业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企业治理不仅仅研究企业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企业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财务治理是一种委托方对方本身财务利益的安排制度。所有者对经营者,高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需要设计一种利益刺激机制,以促使有关方努力完成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目标。因此,委托方要适当考虑方的财务利益,并将这种财务利益在预算或财务权限中事先设定,这是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考评与奖惩体系包括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两方面内容,是预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具体体现。预算考评是前提,奖惩是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通过考评与奖惩体系的建立,将企业的价值目标、战略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才能达到治理目的。 综上所述,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的主要财务治理机制,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贯彻实施企业战略的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等环节,实现了企业财务治理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配置,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活动得到有效协调与控制,并充分激励和约束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形成了与企业财务治理相适应的财权安排和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实现企业财务治理的有效途径。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五、完整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是财务管理发挥核心作用的动力
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通过以上量化的分析与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按季度对各单位、各部室预算执行的超支、节约差异进行汇总分析,在结合客观因素的影响,确定一个百分比,作为效益奖的发放系数。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预算控制的意识深入人心。
要完善财务的预算管理,就要加快改革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
总之,企业只有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红:财务预算管理理论与实务.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0)
[2]徐国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环境分析
应用软件公司是软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分工的市场细分,是基于行业客户的信息化需求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必将受到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行业特殊性、信息需求多样性的影响。各行业信息化需求阶段性上升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应用软件公司生产的项目特点;各行业信息化基础需求的共性,决定了行业基础架构软件的通用性特点;各行业对硬件、软件的一体化信息化需求,决定了应用软件公司为客户配置软硬件环境的系统集成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应用软件公司是以人为核心的项目生产过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应用软件公司实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 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所面对的软件应用行业的战略分析和预测。由于应用软件公司是以项目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因此需针对具体行业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认确保经营预算的有效。
2. 人员激励与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应用软件公司的核心生产力与其他软件公司一样都是科技人才,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各项预算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必须处理好人员激励与公司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良性的预算管理循环。
3. 建立以人员为核心的项目预算管理体系。应用软件公司的预算是以业务为导向、以人员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因此其预算体系主要包括经营预算、人力资源预算、固定资产预算、科研项目预算、投融资预算和资金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
全面预算目标的制定
一般的预算目标制定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预算目标的制定要尽量与预期的实际情况协调一致。一般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制定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与公司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二是目标要符合公司内部经营的客观实际。
2. 从长远角度看,预算目标要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使公司各期预算能相互衔接。
3. 从当前角度看,预算目标要成体系,各业务单元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以便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结合上述要求,应用软件公司的预算目标制定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 各行业信息化项目需求的弹性决定了公司确定经营预算目标的不确定性。由于预算目标都是以年度为考核周期,需求弹性导致了不同考核周期预算目标的不均衡性,因此在确定应用软件公司预算目标时,一方面应参考历史发展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需密切结合行业发展变化进行概率估算,对各种可能的变化情况给出不同的预算目标和相应的发生概率。
2. 由于应用软件公司以项目销售为主,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长期占用集中回收的特点,因此在资金预算的安排上应注意短期投资、长期融资渠道的管理建设,合理安排资金预算目标。
3. 应用软件公司发展受到各行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应用软件公司的财务预算目标应结合各行业信息化发展需求情况合理确定,不应单纯地追求短期的股东投资回报,还应注重长期的战略发展。
全面预算的编制
应用软件公司一般都采用事业部管理模式,不同的业务单元经营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业务,因此预算编制管理工作采用各预算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制,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可参考图1设置。
在编制程序上,应用软件公司应采取上下结合、横向协调的方法,体现出总部集权与业务单元分权的协调统一。
主要编制程序如下:
l.首先由总部根据公司规划、计划提出预算目标;
2.下发预算目标并由各业务单元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草案;
3.由财务部门进行初步协调和汇总;
4.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工作组召集各业务单元进行协调,并形成最终预算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
5.对通过的预算方案,以内部预案的形式下达到各业务单元执行。
在预算编制内容上主要包括:经营预算、人力资源预算、固定资产预算、科研项目预算、投融资预算和资金预算;最终汇集成财务预算;日常管理工作中还应编制项目预算。
应用软件公司的经营特点对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具有重大影响,使之表现出不确定的曲折上升的变化。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采用先经营预算后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顺序,在编制过程中主要的参考变量是人均指标。
应用软件公司以项目生产为主要特征,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以项目为独立实体进行经济核算,并按照项目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因此,日常工作中,各业务单元还应建立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对项目的过程进行管理控制,编制总预算和月度预算。
预算执行的信息反馈
建立有效的预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预算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是保证预算能全面执行和落实的关键。有效的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预算执行分析、预算信息的上报。
原始数据的采集是信息反馈系统的基础环节,对后续工作的质量将产生直接影响,其核心工作是根据预算管理目标及考核指标的要求,完整体现所有的相关信息。一般的应用软件公司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由各业务单元及职能管理部门配合完成,业务合同数据的采集在计划运营管理部,经营数据、资金运用数据和成本费用数据的采集在财务部,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采集在资产部,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在人力资源部,科技项目数据的采集在科技部。
各职能部门应定期把所采集的数据反馈给业务单元,各业务单元及职能部门应分别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预算执行分析一般包括对比分析、结构分析、增量分析、因素分析、平衡分析、预测分析等。分析所形成的结论应定期上报给公司管理层,由于管理层事务繁忙,反馈的信息要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予以简化。应用软件公司的信息反馈可分为:季度的定期反馈、日常的特殊事项反馈以及年度的总结反馈。
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是保障管理层及时掌握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制度。各业务单元应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职能部门反馈的资料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通过财务报表、数字分析、文字说明及以口头汇报和例会的形式,定期、及时地逐级向预算组织报告、反馈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执行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和提出改进建议,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全面预算任务的完成。因此,反馈系统具有管理政策传导和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政策传导,可将管理要求贯彻执行下去;通过信息反馈,可以进一步检验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从而实现公司的科学决策。
预算执行的调整
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就应作为年度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认真组织落实,严格执行预算责任制度。该制度包括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从上到下形成人人有责的多层次责任网络。对所确定的责任主体,要做到责权相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赋予相应的权利;责任可控,责任主体只应对其可控责任负责,不可控责任不应纳入其考核范围。
公司管理层应根据定期及不定期的反馈信息,结合公司的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原则上,预算一般是不做调整的,确实要进行调整时,可采用“例外管理原则”,由需求部门提出申请,经公司经理办公会、预算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依次进行审批。
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估与考核
恰当的考核是预算管理得以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关键,应用软件公司是以人为本的项目公司,因此其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损益指标,而且应包括行业应用软件业务拓展方面的考核,即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
预算管理是政府、事业单位或企业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计划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20世纪初预算管理就开始出现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把预算管理作为“对分部责任进行集中控制”的重要工具,据统计,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比例达9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的理念开始引入我国,国内企业对预算管理工作日益重视起来,逐步接受和运用预算管理方法。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涵义及特征
(一)企业全面预算的涵义
企业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用数量、金额等形式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和财务情况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一种企业实施内部管理控制的比较有效的科学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是对公司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二)企业全面预算的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性
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公司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2. 机制性
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点是要通过预算来强化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管理上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临时性、分散性的管理手段。预算以市场为主导,全面考虑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权、责、利必须对等;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立,以保证权力的制衡和系统的有序运转。
3. 战略性
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对公司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4. 系统性
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二、全面预算的内容与编审程序
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层次性,决定了企业预算体系的复杂,它包括了经营、财务、长期投资等企业全方位的计划。在我国,一些企业或者只有业务预算,或者只有财务预算,笔者认为这均会影响到预算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它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策略计划、目标设定、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财务预算五部分。
(一)策略计划
策略计划是以企业历年的经营绩效为基础,全面审视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判断它们对于未来企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分析,制定出企业在未来一年中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地区环境信息、产品线分析、机会与威胁、策略计划。是企业经营预算的依据和基础。
(二)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以上述策略计划为依托而制定出企业未来一年内的经营目标,是全面预算的总体概括。本部分采用BSC(平衡记分卡)设定,主要包括企业整体目标以及从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营运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体现的分目标,其中指标的含义或计算方法说明参见《战略管理组织规划》之关键绩效指标表。
(三)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是指与公司日常业务直接相关、具有实质性的基本活动的预算,与公司损益表的计算有关。主要包括:销售数量预算表、销售金额预算表、销售成本预算表、期末存货预算表、营业费用预算表、管理费用预算表、财务费用预算表、制造费用预算表、人力资源预算表等。这些预算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公司收入与费用的构成情况。
(四)资本支出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是指公司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业务的预算,如公司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建、更新等都必须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具体反映投资的时间、规模、收益以及资金的筹措方式等。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表和未完工项目进展投资预算表。
(五)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与公司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关键营运指标预算表。这些预算以价值量指标总括反映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结果。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意义
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必须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用编制预算的办法来规划与控制企业未来的全部经济活动。所谓预算,就是用货币来计量,将决策的目标具体地、系统地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简而言之,预算就是决策的具体化。全面预算就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超过一年)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预算,即用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将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过程反映出来。有了全面预算,企业就可能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经营管理,而不是主观臆断、随心所欲,或者心中无数了。全面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风云变幻,能否及时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全面预算管理对现代企业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一)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战略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加以固化与量化,预算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对预算的有效监控,将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监控可以发现未能预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信息通过预算汇报体系反映到决策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动态地调整战略规划,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
(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
2.完善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建立起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相适应的内控体系
行政单位中的内控体系由政府采购内控、资产管理内控、收支管理内控及预算管理内控等组成,根据行政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特点完善内控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及控制财务风险,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对内控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优化内控环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在优化内控环境时可以通过强化文化宣传的方法,让相关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本单位的意义,包括高效管理各职能部门,提高本单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信力等;还应认识到强化风险管理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意义,例如减小公共事业建设支出成本,确保公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等。(2)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防腐预警与反腐机制。企业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益,而行政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阻止个别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避免专项资金被非法挪用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以确保财政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最大效能,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风险。对此,应将防腐、反腐机制建设的内容融入到内控管理工作中,以“不能腐败”及“不易腐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3)应重视完善行政单位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两部分构成,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点在于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有效约束各类财务风险操作行为,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2.2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管理财务风险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财务资源的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违规性财务活动出现的风险,保证财务工作科学、准确及规避会计系统中出现操作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则应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1)收集财务风险信息及识别财务风险。收集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应重视收集、整理财务管理工作中与公共服务目标背离及损害公共利益的信息。在收集好财务风险信息之后,应通过分析信息识别行政单位潜在、面临的风险因素与财务风险。(2)分析风险及计量风险。分析财务风险指的是计算或估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与风险发生后可能引起的损失、损失程度等,同时预计风险发生时对内部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与带来的后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计算财务会计核算的差错率评价财务风险。差错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先采用内部稽核的方法找出差错凭证,随后计算出差错凭证与凭证总数之比即可;也可以通过抽查差错收费票据,随后计算出差错票据金额与票款总额之比。通过采用具体的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为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3)风险决策与风险处理。风险决策指的是根据风险分析与计量结果,比较风险管理成本与风险收益,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险偏好,以决定风险应对态度及优化组合风险管控技术措施,从而消除或减少风险。风险处理指的是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方案,确保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协同应对风险事件。
2.3强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工作
财务预算不合理可间接引发多种财务风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编制相对合理的预算方案积极防控财务风险。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将收支平衡作为基本原则,并考虑预算安排与发展计划等方面的内容,保证预算计划及收支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行政单位当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以便统一强化管理财务风险。此外,在管理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勤俭节约、突出管理重点及统筹兼顾,确保财政经费预算计划中突出新技术开发或引进方面的内容,并全过程及动态化监督经费使用过程。(2)应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控财务工作情况,包括各个部分资金预算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等。在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追加预算金额,确保收支预算处于合理及公平状态。此外,应基于信息平台建立起财务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及时各项财务预算信息,包括管理成本、员工工资、预算方案等,以便共同管理及监督财务预算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是行政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财务管理是保障行政单位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多数行政单位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收支两线并行的模式,同时设置支付中心,采用上述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但由于部分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再加上主管部门难以实现全面监管,如此一来就会引发财务风险。本文分析了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旨在提高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1.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管理、核算、支付及信贷风险,单位内部的财务结构失衡、融资方案或方式不合理、偿债能力降低等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行政单位的日常工作涉及面较广,包括福利、体育、教育及文化等,这就给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与可预测性的特点。不确定性指的是难以确定财务风险发生时间、范围、波及程度等,且在风险发生后难以掌控风险发展趋势。客观性指的是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的特点,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均不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且风险发生后及发生转移时,无法通过主观意志实现扭转,因此具有较强的必然性与客观性。此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可预测性的特点。虽然财务风险出现、发生难以完全确定且不会因主观意志发生转移,可以采用有效方法预测风险是否发生与风险类型等。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且随着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风险控制与预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对财务风险实现科学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便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2.完善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建立起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相适应的内控体系
行政单位中的内控体系由政府采购内控、资产管理内控、收支管理内控及预算管理内控等组成,根据行政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特点完善内控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及控制财务风险,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对内控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优化内控环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在优化内控环境时可以通过强化文化宣传的方法,让相关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本单位的意义,包括高效管理各职能部门,提高本单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信力等;还应认识到强化风险管理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意义,例如减小公共事业建设支出成本,确保公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等。
(2)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防腐预警与反腐机制。企业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益,而行政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阻止个别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避免专项资金被非法挪用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以确保财政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最大效能,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风险。对此,应将防腐、反腐机制建设的内容融入到内控管理工作中,以“不能腐败”及“不易腐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3)应重视完善行政单位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两部分构成,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点在于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有效约束各类财务风险操作行为,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2.2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管理财务风险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财务资源的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违规性财务活动出现的风险,保证财务工作科学、准确及规避会计系统中出现操作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则应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1)收集财务风险信息及识别财务风险。收集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应重视收集、整理财务管理工作中与公共服务目标背离及损害公共利益的信息。在收集好财务风险信息之后,应通过分析信息识别行政单位潜在、面临的风险因素与财务风险。
(2)分析风险及计量风险。分析财务风险指的是计算或估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与风险发生后可能引起的损失、损失程度等,同时预计风险发生时对内部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与带来的后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计算财务会计核算的差错率评价财务风险。差错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先采用内部稽核的方法找出差错凭证,随后计算出差错凭证与凭证总数之比即可;也可以通过抽查差错收费票据,随后计算出差错票据金额与票款总额之比。通过采用具体的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为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
(3)风险决策与风险处理。风险决策指的是根据风险分析与计量结果,比较风险管理成本与风险收益,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险偏好,以决定风险应对态度及优化组合风险管控技术措施,从而消除或减少风险。风险处理指的是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方案,确保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协同应对风险事件。
2.3强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工作
财务预算不合理可间接引发多种财务风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编制相对合理的预算方案积极防控财务风险。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将收支平衡作为基本原则,并考虑预算安排与发展计划等方面的内容,保证预算计划及收支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行政单位当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以便统一强化管理财务风险。此外,在管理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勤俭节约、突出管理重点及统筹兼顾,确保财政经费预算计划中突出新技术开发或引进方面的内容,并全过程及动态化监督经费使用过程。
(2)应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控财务工作情况,包括各个部分资金预算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等。在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追加预算金额,确保收支预算处于合理及公平状态。此外,应基于信息平台建立起财务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及时各项财务预算信息,包括管理成本、员工工资、预算方案等,以便共同管理及监督财务预算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可对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管理财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工作等方法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莫磊.论公司财务与社会责任的全面融合――基于制度规制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视角[J].会计之友,2015(06):28-33.
[2]黄芳,章贵桥.财务重述程度、控制权性质与审计意见――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109-111.
预算是对组织或团体内部所有相关事宜的统计、估算、评定等,从而保证团体或组织内部管理的高效。全面预算是企业内部对所有事务支出等的全面系统的估计及预算,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安排更加完善和合理,实现企业内部资金和财务的合理运用。预算不是简单的估计和计算,而是针对企业内部事务及相关事宜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内部的资金和财务流动情况,及时、合理、有效的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和事务做出准确、合理的预算和评定。煤炭企业内部资源、开采及相关处理的整合、评定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良好蓝图。企业的全面预算带给企业的不仅是合理、准确的预算凭证,更多的带给企业的是帮助企业在发展进步中更加顺利、高效的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而不至于在其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和缺失。
二、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在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中都会一一呈现出来。其中既包含企业内部自身发展方向的预测,还涉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和规划,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企业内部制定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使企业会更加自信、自觉的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市场和企业竞争中,实现企业的高效提高。
1.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有“信息经济”之说,市场风云变幻,能否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迎合市场对企业的这种要求,在预算和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敏度,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对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企业财务预算是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讨论通过的,是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经营决策和目标规划的财务数量说明和责任约束依据。它侧重于利润效益,考虑动态因素多,它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涵盖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财务政策,强化财务控制,借以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带动和推动企业各项工作上水平。
2.预算管理是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
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基本上不涉及资产负债等实质性的会计信息,这就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而全面预算需要满足各预算表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这样就可能降低预算的随意性。为实现预算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套和经营的事前事中控制奠定基础。
3.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分析企业实际情况
预算不仅可以积极地推动和评定企业内部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管理作用。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各方面相互协调,就需进一步深入企业管理的内部,确保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具体的预算和评估,促进企业内部真正的发展和晋升,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的积极调整和有效提高。
4.全面预算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协作
企业预算是对于企业内部一定时期内资金、相关产出、相关费用支出的综合分析和估算。这种预算不能仅仅靠企业内部一个部门自身维持和评判,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积极实现企业内部对于一定时期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比例评定。各个部门内部的合作和协调,可以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保证企业内部预算的进度和质量,确保企业全面预算的准确和合理,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良好发展和共存。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水平
各级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学习,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鼓励广大职工学习、熟悉和理解全面预算管理,打好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来理解、看待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既要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也要冷静处理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坚定地将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
2.建立健全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其体系包括财务预算、生产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人力资源和劳动工资预算等,其中财务预算是其核心部分。由全面预算体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应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所以,首先要解决预算管理工作由谁来组织,谁来实施,谁来进行信息反馈与分析,谁来进行考核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把工作落入实处。
3.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热情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必须深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通过加强内部预算管理等方式,以有效规避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际上总是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较大偏离。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企业在其财务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或者出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明显降低等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首先,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必然会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会造成企业财务运行及管控机制存在问题,进而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在市场活动中要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其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但是,具体到某一具体企业来说,风险是否发生及其程度的强弱又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财务风险的产生及其危害程度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如果企业在对财务风险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范,就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其危害程度。再次,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收益性与损失性。在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总是呈正比的,也就是说,风险越大,那么收益就会越高。反之,风险越小,收益就会越低。因此,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有助于推动并引导企业进一步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系统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总是贯穿于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过程中,是企业财务系统及其管理流程中各种矛盾的总体反映。
二、企业未来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宏观环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已经成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企业来说,经济、法律等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很难进行准确预测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宏观环境及市场形势的变动,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管理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够合理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结构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我国很多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所占比例过高。由于负债资金所占比例过高,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债务增加,偿债能力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诱发财务风险,造成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资金流失严重等后果。
(三)企业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在企业的财务风险中,财务决策不够科学严谨是一项重要原因。在当前经济活动中,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由于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等情况,这就极易造成决策失误等问题,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为了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减少或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就必须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水平。因此,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企业要对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周密的分析和深入研究,要掌握真实全面的经济信息,提高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只有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通过加强内部预算管理防范企业未来财务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内部预算管理,对企业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化解或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内部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内部预算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是企业围绕财务预算所开展的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编制预算、执行并控制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考评等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内部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内部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能。其中,预算编制是一种事前控制,通过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环节的经营目标与经营方式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依据预算对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在预算执行之后,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预算管理及经营活动进行事后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其次,有助于准确应对企业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在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建立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及管理经验基础上,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分析,这种决策必然会造成企业经营活动的困难。而内部预算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在内部预算中,编制预算是一项重要内容,而预算编制建立在对经济形势及企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等问题,通过制定准确性措施,以有效降低或规避财务风险。
再次,内部预算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制定各项经济指标过程中,企业把预算总目标合理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及相关员工,这实际上明确了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相关的工资薪酬、奖惩办法等。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激励措施,能够有效调动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企业财务预算的总体目标。
最后,可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在明确投资项目之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而不同的筹资结构、筹资方式等会使企业的筹资成本出现较大差距。根据预算筹集资金,不仅有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筹资结构,实现合理的资本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盲目筹资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上升或过度投资等问题,防止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加强内部预算的主要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完善内部预算管理,防范并控制财务风险,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内部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内部预算在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内部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内部预算管理来控制并化解财务风险,同时,要对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以引起企业员工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财务预算及执行工作中。可以说,只有企业的管理者与企业员工高度重视内部预算工作,才能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加强对企业内部预算的管理及考核。在预算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这是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预算管理部门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企业的财务数据等科学制定财务预算,合理规划资金的投向及使用。同时,企业预算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方案对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预算考核机制,要求企业内部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推动企业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有效控制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决策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在进行决策之前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分析,要根据市场变动状况制定经济决策。在制定经济决策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科学分析企业投资预期及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完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财务预算人员的培训工作。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要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创新发展,有效应对并化解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剑.年度财务预算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2(14).
[2]张永宏,韩连民,孙琼,刘湘蓉.论企业财务治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2).
[3]张红芳.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有效途径[J].甘肃科技,2010(02).
[4] 吴旭.如何实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财务监督,2008(04) .
中小型只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可能会逐渐走向破产,也可以发展成大型民营企业,这都取决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其中财务管理至关重要。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具备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各个职能战略和整体战略之间的界线划分不清晰。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中而言,最重要的是财务系统,而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最广泛的就是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分配资金和利益等财务管理活动,于是战略财务管理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内容,导致企业整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界线模糊不清。二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够系统。当前,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系统都不健全,经营者在制定战略时缺乏数据信息与技能。[1]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人、财、物力,财务战略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三是中心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囊括的时期较短。由于企业能够支配的资源相对有限,就无法准确判断出未来战略的实现需要哪些信息,于是财务战略只能是一个中短期的、大致的指导思想,导致财务战略无法跟中小民营企业长时间的环境变化相协调。
二、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逐渐培养了战略财务管理的意识,少数企业已经在重视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而为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跟大型国有企业不同,它们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中应严格遵循强制性、操作性、针对性等基本原则,立足于企业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及时改造并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层级,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中小民营企业的融通资金、财会管理、核算工资、编制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二是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现金制度、采购制度、报销制度等,确保战略财务管理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严格建立财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会计核算程序,促使企业的会计资料更加完整、可靠,把财务信息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应严格编制并执行财务预算,通过预算管理的加强来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企业财务部门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以此为基础认真编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2]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也要尽力协调各自预算,分别编制出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等,最终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和协调,得出的财务预算要得到董事会的批准之后才能下达到各个部门。在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加强管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基于财务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最终形成定量约束格局,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提供保障。
(二)健全投资融资体系,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应加强投资管理,给予投资可行性分析高度的重视,注意规避投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应仔细分析竞争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认真研究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投资管理措施,制定可变的投资政策,以便能按照企业的变化与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投资决策,减少投资损失。当然,市场的发展并不确定,中小民营企业要想收获投资利益,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综合考虑风险,对投资政策进行严格的评议。
其次,国家应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金融服务体系。由于金融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为了生存与发展,商业银行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大多数商业银行只重视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融得资金。[3]如果能专门设立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就能帮助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融资战略问题,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另外,政府应积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保证是有效的方式。政府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基金,为其提供财务支持,以弥补企业因无法偿还贷款而遭受的损失。
(三)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受到家族管理的限制,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存在混乱的现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普遍面临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离不开资金,很多经济业务也都会涉及收付资金的情况,尤其是企业在投资项目、购买固定资产、买入原材料时都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收付频繁,如果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不完善,就很容易被钻空子,资金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以促进战略财务管理的实施。一是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并严格实行内部牵制。中小民营企业在设置会计制度时,应确保相关的岗位不兼容,如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综合考虑,企业的会计岗位与出纳岗位就不能由同一个人兼任。同时,企业应分管钱和账,针对货币资金严格建立并执行审批制度,适当分管资金的审批、记录与收付,切忌由同一个人兼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牵制制度,尽量减少甚至是避免中小民营企业发生内部资金舞弊的现象。二是定期盘点资金,并定期对账。通过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职能,能避免老板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把其他部门领导者变得无所适从、形同虚设。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对于内部货币资金的情况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只有在发生问题之后才能意识到严重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定期盘点库存现金,保证账实相符,并定期到银行索要对账单,及时了解并纠正在处理资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内部控制条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调整、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1.全面性。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成本预算等各个方面的预算。
2.机制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点是要通过预算强化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管理上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临时性、分散性的管理手段。预算以市场为主导,全面考虑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权责利必须对等;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立,以保证权力的制衡和系统的有效运转。
3.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4.系统性。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完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按权限批准。
5.科学性。与传统的企业计划相比,全面预算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资料充实、计算方法先进、执行过程高效。
6.整合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性体现在权责利的整合及管理的整合两方面。权责利的整合是全面建立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利体系,通过预算的分解,使各部门、各岗位都赋予责任目标和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并形成相互制约。管理的整合是指一种目标价值,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出资者目标价值轴心的价值体系,把企业的各种资源与现实价值联结起来。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有助于现代财务管理方式的实现,有助于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模式,促进了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再加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停留在财务预算的阶段。很多企业缺乏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没有建立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现金收支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等在内的全面管理体系,只是将全面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并存在单独让财务部门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的情况,没有体现出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考评的特点。
2.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些企业虽然也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设置了预算管理体系,但存在企业高层只挂名而不实际参与的情况,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广大职工也没有真正参加到预算管理中来,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预算编制缺乏客观性。一些企业在确定预算数据时,没有深入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结合历史数据和未来业务扩展的度来确定指标,而是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不考虑剔除现行经济活动中不合理、不经济的因素,或随意地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数,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缺乏客观性,要么预算过高难以完成,要么过度松弛不能发挥作用,要么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无法执行。
4.缺乏有效控制制度。全面预算是企业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和数量化,全面预算所表述的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活动状态,在其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预算指标的完成产生阻力。所以,在预算批准执行中,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稳健推进预算执行。但在实践中,没有建立控制制度,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预算的调整不严谨,使预算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据产生较大差异后才被动接受现实的企业并非个别现象。
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水平。各级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学习,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鼓励广大职工学习、熟悉和理解全面预算管理,打好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础。
2.建立健全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其体系包括财务预算、生产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人力资源和劳动工资预算等,其中财务预算是其核心部分。由全面预算体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应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所以,首先要解决预算管理工作由谁来组织,谁来实施,谁来进行信息反馈与分析,谁来进行考核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把工作落入实处。
3.深入调研,立足实际,确定客观可行的预算目标。首先要根据企业经营的战略意图和企业规模、生产能力、扩张的可能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预算目标,这个预算目标在广大员工的努力之下是能够实现的。其次要查定定额,不仅要对物资消耗定额进行查定,而且对人员、机械设备、劳动、资金等定额进行查定,要集思广益,全面考虑改进的可能性,使制定的定额尽可能与现有机械设备、生产组织架构相匹配。
4.坚持以企业战略和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过程控制。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从建立之初,它的股东就希望它不断发展壮大,所以企业管理当局必然对它的未来发展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而战略规划要逐渐地具体落实到每个年度预算上,这就客观要求企业预算管理要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编制预算只有密切联系市场动态,坚持以价值管理为主线,客观地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控制,才能使预算满足企业需要。
5.加强预算过程控制,严格预算执行效力。预算一经确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按预算办事,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季、分月滚动下达预算任务,建立预算分析会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分析和考核,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6.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实现业绩与职务的互动。只有通过科学的考核,严明奖惩,才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预算考核要具有全面性,对全员进行考核,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的能动性、预算结果都要纳入考核体系,做到适时评价,及时奖励,对敷衍了事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处理,突出预算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共同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努力的情绪。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先进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国企业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创新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一定能够在我国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世化.论全面预算管理[J].现代商业,2007,(13).
预算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预算编制的起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运用的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应通过利润观(或每股收益)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加以改进。
1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局限性
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模式是指以销售预算的结果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基点,适应市场状况,得到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以下致命缺陷,不能达到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高公司价值的预算管理目标。
1.1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依据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
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隐含的两个假设是:①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②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笔者认为,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契约、公司利润内涵都内生地决定了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
现代公司制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有者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而经营者则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报酬、社会薪金、隐利等),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在预算编制上,公司所有者处于直接生产经营之外,经营者编制预算并执行;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经营者就不一定像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追求利润,他往往从自身当前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决策。或者不计成本和风险,片面追求销售的增长,不正常扩大市场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或者在可以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极端保守,怕冒风险有损当前稳定报酬而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可见,作为预算编制者的经营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将销售视为利润的唯一限制也不合理,利润目标至少须考虑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因素。
公司利润的内涵内生地决定了销售与利润增减变化并非简单的一致性关系。从数量上看,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须考虑对应的成本变化情况,过分追逐销售,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开发,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会因经营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山东秦池酒厂通过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迅速占领国内白酒市场,但2亿元的广告成本却压得它销声匿迹。从质量上看,利润是否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流入是关键,否则,利润增加往往成为呆账、坏账,造成虚假繁荣的陷阱。最后,从利润与公司战略关系看,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
1.2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反映的经营观念的落后性
公司经营观念经历了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资产经营转变的时期。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地运作,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它强调要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产产能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市场化,达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销售量决定生产数量的预算编制思路,使得公司内部在是否生产,如何生产、生产多少的决策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从本部门资产实际产能出发,结合公司目标利润(或每股收益)进行成本效益考核和模拟市场核算,决定本部门资产收益最优化生产预算。
1.3销售观起点论的核算模式可分析的视角具有狭隘性
首先,这种预算模式与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相分离,仅反映销售及相关的计划的执行情况,不能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及时信息,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其次,这种预算基本上没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既不能通过预算信号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企业现时和未来价值的信息,又不能通过外部相关市场的对管理者的经营施加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治理困境。
2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优越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就是以目标每股收益或利润水平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进行反复平衡,直到实现目标利润为止的预算编制模式。这种预算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计划和控制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解决公司委托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2.1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起来
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利润追求不一定是管理当局的目的和方向;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在目标一致的最大可能限度内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2.2强化公司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
按照杜邦分析法的思路,每股收益综合而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法下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增加负债率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反之,从每股收益推出投资报酬率,该指标经过杜邦分析法的层层分解后,各指标所组成的体系就与公司经营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财务指标体系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可及时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2.3顺应资产经营的趋势
以每股利润为预算的起点,内在地强调公司经营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提供者最低投资报酬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
2.4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困境
在我国,公司的财务预算由董事会编制,由股东大会批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当局负责执行。预算管理涉及三方主体,且三方的利益考虑和掌握的信息都不同,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管理内部信息,董事会次之。如何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提供了通过每股收益借助市场力量的思路。每股收益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着公司执行预算,加强经营管理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对其造成外在的压力,促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勤勉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通过每股收益引致股票价格变化表明良好经营的动机,这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困境。
2.5有利于与财务报告体系衔接,增强信息有用性
随着所有者对公司经营信息需求的增强和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做盈利预测披露的情况下,对财务预算的信息需求不迫切;随着监督规范仅要求在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时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财务预算的披露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也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披露,这导致只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成了普遍做法。我们认为,将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公开披露,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外部决策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在期初编制的预算报告中的三张预算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有助于对公司年度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分析股票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或持有。在期中,将定期或适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实际的三张报表与预算比较,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基于期初预算所做决策的修正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预算的数据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层次的单位或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明确数据,与其权利和责任相联系,从而使财务报告明细化。
3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可行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它给了决策者更大的决策空间和视角,有助于协调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促使公司经营活动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在我国,一般是以销售为预算起点,且大都不太成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将更有适用性。实际上,邯钢经验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成功运用。邯钢经验可概括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运用倒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即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在市价外在确定前提下,首先确定目标利润才可确定单位目标成本,在预算编制上实际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预算编制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且这种选择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进行,通过既定的程序协调决定,增强其可执行性。经营者依据协调后的指标计算成本总额和产品数量,拓展为包括成本预算在内的利润预算,与现金预算、资本预算一起构成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