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医学的认识

篇1

目前这一现象已经不单单只是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已经相当的严重。人口老龄化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96%。到2002年,该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标准(7%),未来预测结果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到2010年约为8.8%;到2020年约为11.3%;到2030年约为14.5%,到2050年约为24.5%。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副作用分析

人口老年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经济生产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很重,必将影响经济生产活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注定其不能从事繁重的社会生产活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将这一现象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中,随着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很有限,对家庭中年轻成员的依赖将会越来越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年轻人群来说的负担就会变得日益沉重,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演变成家庭纠纷,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玷污更是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的加剧所引发负面的影响在我国更是能够得到体现,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老年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

3.1老年人数量众多,社会、政府压力巨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尊老爱幼”的国度,对待老龄人的态度可以用“感恩”两个字来概括。这众多的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尊重赡养他们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国家在老年人福利政策这一块投入巨大,如在政策上提出了加快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建立贫困老年救济制度等。光从退休金这个方面来看,据一项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119倍。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要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他医疗保障投入,社会福利保险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

3.2农村老年人数量多,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相当的一部分老年人群生活在农村。因为历史原因,“户籍制度”这一特有的制度拉大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距离,相当一部分农业老年人口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就以医疗硬件为例,农村医院不仅数量少而且医疗水平及硬件设施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耽误了治疗。在有些福利政策上,农村与城市老年人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3空巢老人多,关爱老人生活程度不足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青年人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日夜奔波,对老人的忽视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3+2+2”家庭性社会。很多家庭没有人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类情况我们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屡见不鲜。人进入老年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疾病更是要忍受着心理上的寂寞与空虚。很多老年人正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空虚和寂寞的煎熬,本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个个鲜明的事实表明,在这样的社会,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生活费、医药费,而是需要子女的关怀、社会的关爱,需要人间的“人情味”。

4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分析

4.1促进身体健康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个体的各项机体能力都在下降,而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衰老的延缓作用已经经过了科学的论证。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损伤的发生。国家每年在老年人医疗保障当中投入十分巨大,正是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健康具备着有效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医疗手段,若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将会为国家及社会节约一大笔支出,有效地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4.2对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明显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可以宣泄自己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目前老年社会中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老年人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产生的,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通过体育锻炼将会有效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参与的体育活动大多以低强度、小负荷群体性锻炼形式为主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数以“核心家庭”为主,即子女成年后都会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大多是与老人分开生活的,这就必然导致了老年人的失落与寂寞感。寂寞是导致人产生身心疾病的主要的一种消极情感,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到群体当中,可以使其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与不快,在人际交往之中消除内心的寂寞感和失落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样的,在老年人锻炼群体中,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和决策权利。

篇2

【关键词】:血液透析 饮食护理 老年病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血液的净化技术,可将体内有害和多余的代谢废物、电解质排出体外,使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维持平衡。主要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肺水肿、肝性脑病等疾病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已有效帮助肾衰竭病人延长生存时间。

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透析效果,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 饮食护理的注意要点

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饮食原则是坚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低钠、低磷以及水分的合理使用。

1、 提供足够热量和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热量摄入要维持在每日125.6kJ~146kJ/kg,蛋白质摄入为每日1.2kg左右,不可少于1.0kg。 蛋白质要摄入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鱼肉、瘦肉等,这些蛋白质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较多,能有效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产生的废物较少。热量的摄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当然的活动量来进行增减。热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糖和脂肪,其中糖占主要部分。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尽量摄入植物油,其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5,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 控制水的摄入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少尿甚至无尿的情况。因此必需控制水的摄入。如果体内水分过多,患者无法排出水分,造成水潴留,会使循环负担加重。此外,在血液透析中,由于大量的离子被透析出体外,患者体内水分如果比例过高,则会引起低血压、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故而,掌握每日进水量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注意的。最好的计算进水量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变动,2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应控制在1.5kg以内为宜[1]。测量患者体重时,尽量在固定时间,固定衣着,以保证体重测定的准确性。

3、 维持电解质平衡

维持电解质平衡需要控制钠、钾、磷的摄入。 ?钠的增加可导致机体水潴留。限制盐的摄入,可防止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避免高血压的发生。血液透析患者每日盐分摄入为3~5g。 很多患者仅仅在炒菜过程中减少了盐,却忽略了其他高盐食物,如酱类、酱油、咸菜、海带等。

血钾过高可能引起心脏停搏,高血钾占血透病人死因的3%一4%,每周透析1~2次的病人更要注意限制钾的摄入[2]。含钾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有可可、蔬菜、水果、番薯、咖啡等。血液透析期间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并做好及时调整低磷食物能有效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避免食入过多的动物肝脏、坚果、豆制品等,还可以通过服用磷结合剂帮助防止血磷过高。

4、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每一位血液透析的患者,都不免会导致维生素的大量丢失,而维生素的丢失也会引起血钙浓度降低。因此,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要增加患者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一般以药物为主。

二、 饮食护理措施

1、 高蛋白饮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蛋白饮食,并不仅仅指蛋白质的含量高,还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选择优质蛋白,减少蛋白质代谢后废物产生的数量;其次,要避免食物所含钠、钾、磷过高。患者的饮食不能单一固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变化,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食谱的制定还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嗜好、生活饮食习惯和个体营养状况[3]。

2、 增加健康宣教力度

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不能一直生活在医院里,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等的观察监测带来困难。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力度,让患者和家属能在家庭生活中注意。

血液透析的饮食宣教,主要有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患者什么东西应该多吃,什么东西应该少吃;怎样计算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根据何种情况改变患者饮食。饮食中要提高对食品卫生的注意,不能使用腐烂过期的食物。而且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什么情况是患者病情加重的表现,以便其能早期发现,及早进行治疗。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退化,无法经受疾病的反复侵袭,更需要在饮食中注意,防止病情加重。对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可食用易咀嚼易消化的软食、流食;习惯高盐饮食的老年人,可增加酸、甜、辣等味觉刺激,以提高食欲。家属还应该注意,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3、 做好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多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4]等心理问题。这主要与疾病的影响,血液透析费用高,疾病康复希望小,患者惧怕死亡等有关。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对食物没有胃口,影响食物消化。特别是老年患者,他们的悲观情绪要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情况。因此,护士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采用耐心、细心、贴心的护理态度,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结。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必能促进其食欲增加。

参考文献

[1] 祁兴敏.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0):112.

篇3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Hypertension; Lifestyle; Risk factors

在2017年世界衛生组织公布的慢性病统计中,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1770万,病死率占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45%[1],位居所有慢性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在诸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流行病学[2]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死亡风险最高的疾病”,在所有人群中,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本研究选取在昆仑社区就诊的26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压控制不良的高危因素,为医师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及政府实施健康促进,建立健康社区,改善老年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7年12月在昆仑社区就诊的26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既往病史、行为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对象均通过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按血压控制是否达标,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A组,1078例)和未达标组(B组,1552例),判断依据《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3]。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社区常驻居民,基本信息完整,内容包含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史、运动频次及方式、就诊史、服药情况、体检资料(血压、腰围、身高、体重、血脂、血尿素等)。排除标准:年龄<60周岁;资料不完全者。

1.3体格检查

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血压测量采用水银血压计,结果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实验室检查:采取指尖血,血糖、血脂、血尿素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PUZ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同一批试剂检测血脂、肝功能水平。

1.4指标定义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定义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在册老年人共5902例,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人为3364例,高血压患病率为56.99%。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共2630例符合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74.62±13.20)岁。①研究对象中,根据体重指数(BMI)法测量有368例(13.99%)肥胖,女性(15.59%)多于男性(11.69%)(χ2=8.058,P=0.005);筛选出共2630例符合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74.62±13.20)岁。①研究对象中,根据腹围法测量有1183例呈中心型肥胖(44.98%),女性(47.23%)多于男性(41.74%)(χ2=7.734,P=0.005)。②B组的吸烟率(男性58.06%,女性4.03%)显著高于A组(男性45.00%,女性2.98%)(χ2=9.176,P=0.002);两组中均为男性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A组:χ2=286.01,P=0.000;B组:χ2=572.91,P=0.000)。③B组的饮酒率(25.93%)明显高于A组(20.10%)(χ2=16.868,P=0.000)。④B组的运动频次(57.02%)高于A组(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9,P=0.000)。

2.2两组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辅助检查结果的比较

血压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A、B两组男性的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男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LDL-C、血尿酸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女性的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血尿酸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男性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C、LDL-C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男性的血尿酸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每天吸烟超过10支(OR=1.462)、长期饮酒(OR=1.866)、运动频次少于2次/周(OR=1.467)、BMI≥28 kg/m2(OR=1.958)、腹型肥胖(OR=2.032)、高TG(OR=1.688)、高TC(OR=1.203)、高LDL-C(OR=1.210)、高尿酸血症(OR=1.928)均是高血压控制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表2)。

3讨论

篇4

当前,我国人群老龄化现象持续加重,以60岁为界限,60岁之上的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患病率极高。医学研究显示[1-2],通常年龄越大,身体中的各器官系统的老化程度也就越大,进而身体免疫力也会变得很弱,因此老年人存在很高的患病风险。到了退休年龄之后,老年人的活动时间大部分都在社区内,为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着想,所以一定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干预力度。本文,选取本市某社区300例老年人当作本次探究活动的调查对象,以此探讨全科全科医学模式对社区老年人群生存质量水平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社区300例老年人当作本次探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在这300例社区老年人中,170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龄64~80岁,平均(68.55±6.02)岁,所选的300例老年人均不存在风湿病、脏器功能不全(肾脏、肝脏、心脏)以及肿瘤疾病、慢性疾病。随机将300例老年人分成两组:全科医学组(150例)与普通对照组(150例)。在全科医学组中,84例男性,66例女性,年龄64~79岁,平均(68.21±6.11)岁。在普通对照组中,86例男性,64例女性,年龄65~80岁,平均(68.60±6.03)岁。对全科医学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对普通对照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常规干预模式。干预之后,对比全科医学组与普通对照组的生存质量。

1.2干预模式

1.2.1普通对照组 对普通对照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常规干预模式[3-4],即为当老年人到社区就诊时,给予及时的观察与治疗,此外,不予以任何医疗卫生服务。

1.2.2全科医学组 对全科医学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即为实施由生理到心理,进而到社会的保健医疗干预模式。具体包括:①创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创建健康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卫生健康知识、疾病构成因素、医疗情况、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社交状况等;②创建干预服务小组:组织全科医生,创建干预服务小组,定期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药物护理、心理疏通、疾病诊断等;③实施疾病预防指导:通过在社区中发放健康手册或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技能;④实施心理疏导:倾听老年人的心声,积极与老年人交流,发现心理问题,给予疏通、安慰,帮其稳定情绪,乐观生活;⑤给予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家属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并要求其严格监督老年人完成健康计划。

2 结果

干预前,全科医学组与普通对照组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生存质量、生理健康评分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全科医学组的社会环境评分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

3 讨论

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属于一种由生理到心理,进而到社会的保健医疗干预模式,具体包括:创建健康档案;创建干预服务小组;实施疾病预防指导;实施心理疏导;给予社会支持。本文,干预后,全科医学组的社会环境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苏俊华,刘文芳.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3(12):172-172.

[2]李凤英.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419-420,500-502.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8-02

临终关怀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本文旨在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医生诊断,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准备在医院临终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82.21±5.88)岁。

1.2方法

1.2.1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减轻疼痛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 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评价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病人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病人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四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护士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统计学分析: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见表1、2。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2]。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由于临终前患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要求我们注意自身修养,掌握临终前患者心理变化,培养较高的分析能力,对临终患者给予真挚的同情,全心全意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残余生命[3]。同时,对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态度劝导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场合让他们发泄悲痛。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者死亡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可用以下方式帮助他们,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玉凤.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篇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篇7

1 老年病学基础知识教育

在课程教授中,我们参照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除了讲授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知识外,还向学生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包括疾病、功能障碍、症状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评估和管理方法);常见问题如: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等。以上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建立全面的老年病学科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2 老年人一体多病,但重点突出

老年病房中的患者年龄60~90岁,且以老干部居多,多数患者都存在一体多病的问题。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疾病合并发生于一名患者身上。在从接诊到临床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抓住重点问题,解患者之急”。在对患者的问诊过程中要对患者提供的病史进行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线索。对患者住院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透彻的理解。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病症对症下药,精简用药且要达到最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老年人减量、禁忌的事项。如此接诊1例患者后,学生既对多种常见病有了全面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贴近临床实践进行老年医学人文教育显得更重要

对于老年病学的人文知识传授,首先要贴近临床实践,引导学员从关注人生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衰老是一切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必然经历的生物学过程,老年人是人类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周围社会环境的改变,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落感,老年人相对于其它人群,更加迫切需要亲情、友情以及其它形式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也是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病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缺乏态度、方法、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人心理健康失衡,使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4 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树立新型老年病诊治理念

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变化越来越明显。他们普遍注意身体锻炼和膳食营养,却忽略了心理健康。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结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进行疾病诊治,同时解决“身”和“心”两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针对以上老年人心理特点,在老年病学临床实习中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①耐心细致地观察,收集相关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治疗。②教授交谈沟通技巧,对于一些沉默寡言、有抑郁倾向的患者,通过促膝交谈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交谈要充满同情心和耐心,通过表情、言语、眼神等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使其愿意倾诉并表达出身心的疾苦,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以指导临床工作。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的患者,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正视现实,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③不断向学生强调,交谈沟通的过程是平等的,就像是与家人朋友的聊天,要达到既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又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的目的。

老年病学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认真收集典型或疑难病案,设计多个模块,将教材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制作的案例应既具有普遍性和经典型,又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多种形式病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益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5 结合老年病学特点,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

老年病学的特点要求带教教师既要强调树立全科医学意识,同时又要鼓励专业技术特长的发展。多数情况下,老年患者的疾病不是靠某一门专科知识能解决的,但是老年疾病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具体疾病,各个病例又有着相对突出的具体矛盾,因此还应鼓励老年病科医师在全面掌握通科知识基础上,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在授课当中,也应体现这种建立在通科意识上的专科特长,使教学内容在全面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和透彻。新时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无德无以为师”,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德教育的效果,必须予以重视。渗透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老年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老年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老年病教学与其他临床医学科目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是单纯的医学概念不同,同时还涉及到社会、心理、伦理等各方面因素。只有结合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才能使之学不乏味,教有良效。

总之,老年病学的教学思维也应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探索与建立更适合老年医学特点的医学教育模式及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渭临,章琳.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424-426.

张华,吴利平,孟华,等.关于提高老年病学教学质量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97-599.

[3]王凤玲,隋小芳,黄佳滨.老年病学教学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3,36(4):99.

[4]罗文利,柳达,文静,等.老年病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临床和实验[J].医学杂志,2012,11(9):728-729.

篇8

首先应当了解老年人在药物吸收和代谢方面的特点。①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胃酸分泌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一些药物也会干扰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如地高辛、氯化钾以及抗生素等,很容易影响食欲,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使本来已经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②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实验证明,参与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其生成数量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服用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时,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半衰期延长。这是老年人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③药物的排泄。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蓄积作用、超量反应,需要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④药物的分布。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某些亲脂性药物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产生持久的作用。⑤药物的耐受性。老年人的药物耐受性趋向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通常在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配合使用又不减量时,便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老年人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很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据报道,同时应用1~5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并用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至81.4%。20%以上的药物并发症都与合并应用多种药物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必须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体说来,老年人用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老年人生理衰老,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有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7.14~10.71毫摩/升),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毫摩/升,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失眠、多梦,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收到良好效果。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进行劝慰、心理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为好。

(二)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因此,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对于这个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还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人用量的 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便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三)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种规律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如洋地黄、胰岛素,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多主张对长期用药者在病情控制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即把2天的总量于隔日上午6~8时1次给予。这是根据皮质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来安排的。每日晨分泌达高峰,这时给予较大量皮质激素,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对外源性激素的负反馈最不敏感,因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疗效较好。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篇9

养生从“长生不老”到“成功老化”的认识转化,是养生领域的根本性转变。在历史上,从宫廷皇族不惜一切代价寻觅不老药,到民间人士遁入深山老林修炼求仙,有人认为还可以永远活在这个世上而不老化。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那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规律。既然人的生命不老化是不可能的,那么,养生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老化过程变成一种成功的优雅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学、社会学、老年学和养生学等领域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成功老化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且,随着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成功老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比如开始人们认为“成功老化”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必须是“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无病变,如偏瘫、老年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检查基本正常,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无明显肺部疾病,无肝肾疾病,无内分泌代谢疾病,无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官性疾病,有一定试听能力,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等。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一般老人很难达到。据我国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大于65岁的老年人平均患7种病。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老化”的老人不能用这么苛刻的标准来衡量,带病生存已成常态,只要不影响生存,没有很大的痛苦就行。以维持生命器官功能取代彻底治愈是老年医学的新的理念。

“成功老化”是养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于养生者来说,到底什么是“成功老化”?怎样做到“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人起码能养生到个体基因决定的寿命极限。就是说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不同的,养生要养到自己的“天寿”范畴。有的人七十岁就老化得不行,有人可能九十岁才老化得不行,只要达到个体的各器官同步老化就是“成功老化”。由于身心的同步老化,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因老化的器官和没老化的器官相互撕扯而痛苦。同时,在这个老化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老化过程,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能够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愉快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特别注意的是“成功老化”和这时的物质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时已经很难在物质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适应这时的生活。

我们知道,养生贯穿人的一生。在养生意义上做到“成功老化”,也是人一生努力的结果。当我们看到许多人“成功老化”,千万不要嫉妒,因为这是他们已经努力了一生。自己没有“成功老化”也千万不要生气,因为你可能没有付出努力。虽然,养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为了自己能“成功老化”,那么,就努力养生吧。

篇10

一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自然衰退,患病个机体对疫病的反应能力往往很迟钝。大部分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时病情很重,他们精神上承受很大痛苦,心理防线为较脆弱,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能尽快治好,一方面又担心治不好,他产孤僻、焦躁,有的表现为相当抑郁,有的表现为特别焦虑。这就需要我们在护理上为关心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细致的开导,解释和劝慰,鼓励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发挥精神年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坚信医学科学,配合好我们的治疗。

二 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感脆弱,对不良因素的刺激产生的反应较为强烈,所以在护理老年病人时要格外注意一切治疗护理操作的轻柔性,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要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和他们谈话。同时要与家属取得联系,让家属注意不要在老年病人面前谈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能够引起老年病人不良情绪反应的事情,使他们保持一种较佳的心理状态。

篇11

多种妇科疾病可引起“倒开花”

绝经后出血可能是由外阴、阴道、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等疾病引起的,它的致病因素可能是炎症性、内分泌性(内源性或医源性)、外伤性、异物性,甚至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这些疾病既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和非器质性疾病。引起阴道出血的病症,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殖器官肿瘤。子宫内膜癌为最常见,宫颈癌次之,常表现为血水样的分泌物。

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糜烂、息肉及各种阴道炎,尤其以老年性阴道炎最常见。老年阴道炎严重时,分泌物呈脓性,并有臭味,还有点滴出血。

近年来,由于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性治疗日益增多,由药物医源性引起内分泌性的绝经后出血比例也有所上升。

另外,绝经后宫内节育器久置不取,因绝经后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萎缩而使节育器嵌顿入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及肌层受损也可致阴道流血。平时服用花粉及含有激素类滋养补药也有引起阴道流血的可能。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及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者,有时也有阴道流血的表现。

由此可见,绝经后出血病因多种多样,以子宫出血的病因最为复杂。凡是出现绝经后又来“月经”――均应视为异常,因本病中恶性肿瘤占一定比例,务必及时到有条件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倒开花”也并不都可怕

生活中,除了有把绝经后出血当作“返老还童”掉以轻心的现象,也有不少人把绝经后出血视为“洪水猛兽”,觉得自己这是身患绝症了。有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于绝经后出血的病因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又很片面,由此导致了不必要的紧张。

篇12

1基于中医情志学说阐释老年病诊治特点

1.1老病难分,易伤七情

著名医家蒲辅周[1]认为老年疾病是老不是病,又是病。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2]。老年人的心理常呈现“性情不定、移情多变[3]”的特点。一方面,老年期的退行性改变易罹患各种疾病,进而容易产生疑惑、焦虑、抑郁、无用感、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之离退休等心理社会刺激,常常加剧原有的疾病。另一方面,老年人又会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心理不平衡。如《千金翼方》说“人年五十以上,……损与日至,心理减退,……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性情变异。”大量的临床实践提示,情志因素是影响老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是加重或恶化病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历来高度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情志学说。情志因素是贯穿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转归预后和预防治疗的重要因素。如陈氏[4]系统总结了情志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指出情志为病的广泛性与情志致病的复杂性,情志应激同样能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导致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当然,情志变化不仅是一种“单独”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脏腑功能“整体”的外在表达。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同时不同情志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一种情志对另外一种情志因素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即为“情志相胜”。

1.2见“情”知脏,重在预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所谓“七情”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结果与外在表现,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五脏的功能异常则会有相应的情志改变,《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反之,情志的异常亦可引起脏腑病变。有调查显示[5]: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4.51%。情志因素与躯体因素兼挟交错,使得老年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的情况更为复杂。为此,我们应综合治疗疾病,避免唯“治标”是从,注重人文关怀,提早做好疾病情绪干预与心理疏导,进行多渠道、个体化的交流,提高对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对老年疾病的转归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3重视情志治疗

在长期丰富的老年病临证实践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综合干预手段,并不单独依赖内服药物。《存存斋医话稿》中说得更为明白:“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而且“善用之者,常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甚奇”。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所以,可以利用情志的互相制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记载了明代医家徐迪的情志治病的案例:“一女伤于怒,内向卧不得转。迪诊之。因素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用相反的情志以笑制怒,疾病也随之而人愈。”当然,情志学说的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操作方法,但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宝贵探索,实践上还有很多合理的方面,我们应当进行挖掘和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

2医学模式的缘起与内涵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和行动方式[6]。这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redictive)和个体化(personalized)的“3P”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科技进步,医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由“3P”逐渐发展为包括患者参与性(participation)在内的“4P”医学模式,即对生命与健康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认为消灭疾病不是主要目的,维护人类的健康才是关键。预测性,即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将重点放在进行疾病前的早期监测,及时预测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预防性,即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积极的干预,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而不是要等疾病已经发生或者发展才去进行治疗。个体化,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个性。参与性,即个人并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由此可见,“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意味着西医学已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7]。

3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疾病过程的重要因素,并把这种意识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的全过程。随着社会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情志学说正不断地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中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尽管中医学中某些理论和学说目前仍处于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等实证缺乏状态,但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应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注。笔者基于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融合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思考如下。#p#分页标题#e#

3.1利用情志相胜法,积极干预疾病

通过发现疾病和临证的规律,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疾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老年人的特殊症状,尤其关注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施“积极”的干预。情志因素不仅是病因,也是重要的病机和病情波动的诱因,适时做好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多强调“既病”和药物干预,而忽视日常生活行为、尤其是情志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临床实践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古代医家提出的情志相胜法,即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更适合于疾病发生、发展的预防。临床实践中常见急躁易怒易患高血压;孤独和压抑易患癌症;过度紧张、焦虑易患溃疡病等等,情志相胜法的尝试可获得药物,或单独药物干预难以达到的效果。《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思虑过度而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冷庐医话》载,清代医家徐洄溪曾经以死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徐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受恐吓病愈,前者是“怒胜思”,后者是“恐胜喜”[8]。

3.2医患共同参与,注重健康教育

患者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中医学很早就发现并高度重视情志因素和患者参与性。《灵枢•师传》中“临病人问所便”,特别强调“便”的重要性,“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讲的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疏导病人心理,树立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作为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有效方式,我国的老年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重视医患共同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调畅情志,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这才是收获宝贵的依从性、实施医学生物学干预手段、并获得疗效的前提和基础。

3.3重视情志变化,早期预测疾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