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计技术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审计思路
通过对医疗机构和上述背景的分析,发现医疗机构虚计药品用量存在以下特征:
一是多为常用药品,符合常规诊疗规律,容易通过医保部门审查。
二是单价相对较高,一般以注射液为主,便于虚构住院治疗情节。
三是部分药品报销用量异常。一般在区(县)辖区,区(县)级人民医院技术最优良、设备最先进、业务收入最高、就诊人次最多,相应的药品用量也应最大。如以重庆市某县为例,县级人民医院20__年业务收入、就诊人次均占辖区医疗机构的25%以上。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某一区(县)辖区内某一医疗机构的常规药品用量接近于区(县)级人民医院的用量,则可能存在虚计药品数量的疑点。可按照医疗机构某一药品在医保报销数量占区(县)级人民医院报销数量的比例设定一个指标线,如达到区(县)人民医院的50%,作为该药品可能存在用量疑点的判断条件,查找出某一药品报销数量占区(县)人民医院报销数量比例较大的药品,就可以直接延伸调查医疗机构该药品的购销存情况,核查是否存在虚增药品用量的问题。运用这个思路,不需要对医院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复杂繁琐的清理和分析转换,简便易行,锁定疑点直接准确。
二、审计步骤
步骤一:以医保号、结算号、医院号作为关键字,关联医疗费用明细表、病案登记表、诊疗记录表、个人信息表和医疗机构信息表,生成20__年的《住院病人药品费用清单》。
类SQL语句为:
SELECT distinct t1.医保号,t4.姓名,t1.医院号, t5.医院名称,t1.结算号,t2.入院日期,t2.出院日期,t1.发生日期,t6.收费类别名称,t1.收费项目代码, t1.收费项目名称, t1.规格,t1.单位,t1.数量,t1.单价,t1.收费金额 into 住院病人药品费用清单 FROM 医疗费用明细表 t1
inner JOIN 病案登记表 t2 ON t1.医保号= t2.医保号 AND t1.医院号=t2.医院号 AND t1.结算号=t2.结算号
inner join 诊疗记录表 t3 on t1.医保号= t3.医保号 AND t1.医院号=t3.医院号 AND t1.结算号=t3.结算号
INNER JOIN 个人信息表 t4 on t1.医保号=t4.医保号
INNER JOIN 医疗机构信息表 t5 on t1.医院号=t5.医院号
INNER JOIN 收费类别表 t6 on t1.收费类别代码=t6.收费类别代码
where year(t1.发生日期)=20__ and t4.人员身份 in (’在职’,’退休’) and t1.收费金额>0 and t3.医疗类别 in (’本地住院’,’外地住院’) and t6.收费类别名称 in (’西药费’,’中药费’,’中草费’,’中成费’)
步骤二:以医院名、收费项目代码和收费项目名称进行分组,分类统计出每家医院每种药品 2013年收费的总数量和总金额,生成《各医院住院病人药品收费统计表》。
类SQL语句为:
select 医院号,医院名,收费项目代码,收费项目名称,规格,单位, sum(数量) as 总数量, sum(金额) as 总金额 into 各医院住院病人药品收费统计表 from 住院病人药品费用清单 group by 医院号,医院名称,收费项目代码,收费项目名称 order by sum(金额) desc
步骤三:将各家医院每种药品全年的收费数量与区(县)人民医院对应药品的收费数量进行对比,运用自连接查找出收费数量比例达到区(县)人民医院对应药品收费数量50%以上的医院和药品,生成《药品收费数量疑点表》(根据审计实际,可对上述比例自行设定)。
类SQL语句为:
Select t1.医院名,t1.收费项目代码,t1.收费项目名称,t1.规格,t1.单位,t1.总数量 as 其他医院收费数量,t2.医院名,t2.收费项目代码,t2.收费项目名称,t2.规格,t2.单位,t2.总数量 as 人民医院收费数量,(t1.总数量/t2.总数量) as 收费数量占人民医院收费数量的比例
from 各医院住院病人药品收费统计表 t1
inner join 各医院住院病人药品收费统计表 t2 on (t1.收费项目代码=t2.收费项目代码 or t1.收费项目名称=t2.收费项目名称)
where t1.医院名 not like ’%人民医院%’ and t2.医院名 like ’%人民医院%’ and t1.总数量/t2.总数量>=50%
步骤四:对《药品收费数量疑点表》中涉及的医院和药品品种进行延伸调查,结合医院财务、业务系统数据,审查医院药品购销存数量与医保结算数量是否匹配,发现虚计药品数量,套取医保基金的问题。
三、审计数据需求
1.《医疗费用明细表》,医院上传给医保部门的逐笔费用信息,记录了病人发生的全部治疗费用,主要字段:医保号、发生日期、结算号、收费类别代码、收费项目代码、收费项目名称、规格、单位、收费数量、单价、收费金额等。
2.《病案登记表》,记录病人就诊的基础信息,主要字段:医保号、医院号、医疗类别、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就诊科室、主治医生等。
3.《诊疗记录表》,记录病人医疗费用的结算情况,主要字段:医保号、结算号、结算日期、医疗费总额、统筹报销金额、个人自费金额、个人自付金额、起付线等。
环境效益审计的信息收集技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等,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主要有:
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取得环境治理状况的直观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项目的运作过程。
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通过与对方的交流了解不同观点、发现线索,但审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客观评价。
问卷调查。当需要向很多单位和人员了解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关键环节:一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二是保证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三是要求问卷发送渠道的顺畅。
调查表。调查表各项指标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调查指标不仅要反映收集项目的基本情况,而且指标具体详细,覆盖面大,便于综合分析。利用调查表的方式,可取得审计对象基本情况资料。如对各级财政环境保护资金的调查、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情况的调查等均可采用此法。
信息收集技术方法还包括统计抽样、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其他方法,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上述一种方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方法,目的是获取充分、有效、可靠的证据资料,为实施效益审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二、环境效益分析评价技术
环境保护的效益既可以用前后污染损失的减少量来评价,也可以用环境改善带来相关行业和产业的收益来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体健康、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教育与科研等多方面。相应的,不同评价指标采用的评价技术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主要方法有:
市场价值法。该方法是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值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如,水质变化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效益或损失,通过被灌溉农田主要农作物产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对渔业的影响则通过同一水域同种鱼类产量和价格的前后变化来计量。
人力资本法。该方法指人因为环境质量的变化引发疾病或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住院费、陪护费、丧葬费等,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的创造价值,可以当年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资产价值法。该方法是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利用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前后变化计算出因环境资源质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变化。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用因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商品房价格的差异,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机会成本法。该方法指在决定环境资源的某一特定用途时,不直接计算从该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益或损失,而是从被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损益间接求得。如,因水污染对生活用水造成的损失可用自来水因取水距离增大而增加的管道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而水环境改善的效益则可以用缩小取水距离减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来计算。版权所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文通过在各审计现场广泛的数据采集工作搜集到的大量素材和案例资料而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以及重要的意见。通过对审计抽样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认为:
第一,审计统计抽样对于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审计,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量化并控制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技术方法,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恰当运用,采用该技术方法效果显著。
第二,通过较为广泛的考察与调研,我们认为对于国家审计所针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审计对象都初步建立了财会电算系统。因此,可以肯定,以计算机为主要辅助手段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与方法在国家审计领域中可以推广使用,并随着被审对象电算环境的完善及自行开发的技术方法逐步成熟,该技术方法必会体现十分有效的作用。
第三,审计职业判断是所有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审计判断抽样与审计统计抽样也必须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任何抽样方法必须依靠职业判断来作出最终的结论。不同方法的结合运用,重要的是能够甄别使用环境、结合工作效率选择恰当的处置方法。
第四,非统计抽样其技术与方法相对成熟,在国内审计实务中已大量使用,国内注册会计已有相应执业规范,国家审计可参照制定自己相应规范和标准。通过研讨交流,我们认为判断抽样国内注册会计师的做法,相对来说已较为成熟,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可以对其剖析移植,理由是国家审计调整到以真实性审计为主要目标后,已与社会审计目标日趋一致。
第五,统计抽样从审计目标的总体来看,比判断抽样言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精确的结果,但受外部环境制约,其适应性差于判断抽样,在实务操作中,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是一种较为完美的做法,但这对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至少是对方案编制者有较高的要求。
第六,对于审计抽样内部质量控制问题需要特别的予以关注和重视,一个样本误距、误受对总体的影响可能是样本本身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讲造成觉察风险的扩大,但这种人为的风险可以研究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来加以防范。主要有以个两个方面的控制:
首先,通过审计调查了解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设置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预先控制。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从而设置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预先控制,审前调查是否深入、细致、全面,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也影响审计工作效率、成本。其次,建立人员内部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在审计现场,审计组质量负责人根据审计程序表、操作流程表等,针对现场审计实际情况,编制抽样样本审核要素表,保证必要的审计项目和步骤得以高质量的执行,并将审计工作负责人通过抽查复核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表来保证工作质量,进行审计现场控制。
我们目前编制的《审计程序表》及《计算机统计抽样流程表》,除作为二级方案指导现场审计使用外,其中一个极重要的作用就是强化现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第七,根据项目组目前所取得的资料,企业财务数据库,我们经综合分析、比较、测试后,目前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财务数据总体分布不能很好地遵循正态分布,因此,我们趋向于重点采用泊松分布的货币单位抽样方法。
第八,审计统计抽样必须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审计实务中脱离计算机技术支撑,审计统计抽样将失去实际意义。
第九,抽样参数的确定涉及到国家审计体系模式及内控制度评价技术方法,目前来讲,有制度基础审计和分险基础审计的区别,因此,需组织专家专题研究确定。
第十,必须建立统计抽样标准和统计抽样操作指南。下面我们从技术方法角度来研究描述问题,对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首先,标准可解决统计抽样参数设置问题。根据我们在现场操作的体会,抽样参数主要依靠职业判断来决定,至少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教学模型说明能通过严密的数学计算得出。因此,对这种带有人为主观因素参数的设置,应通过标准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风险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又不使工作量大而失去抽样意义。
其次,对于统计抽样有关参数标准,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在一般情况下,初步推荐在如下范围内考虑,在今后大量的测试和审计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①最小总体量项数:小于300;②可信赖程度的聚会区间:按我国实际情况建议为85%~95%;③可容忍误差的最大取值:不大于总体的10%;④样本量的最小值:数理统计理论研究表明,最少应不小于30个;⑤结论评价标准:一是完全接受的表述与条件;二是完全否定的表述与条件;三是抽样结果处临界值时,通过替代程序或是调整参数,补充说明后作出结论的表述与条件。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中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广泛应用,原来所采用的传统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很难及时地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经营信息作出客观评价,不能满足审计信息需求者的管理决策需要,内部审计难以实现增值目标。因此,内部审计采用现代审计方法成为必然。现代审计方法是指能够适应信息化的审计环境,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发现疑点和审计线索,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董伯坤,2007)。本文从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出发,分析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行持续审计的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从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一、信息技术风险评估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技术方法带来变革,例如数据库技术(何玉洁、张俊超,2006)、趋势分析法(黄巧妙、吕天阳、庞琦,2009)等自动化操作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殷丽丽等,2010),同时更带来审计思维和基本理念的转变,在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便是一个基本的转变。
信息技术风险是指公司在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公司的战略、发展、业务和效益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并进而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风险包括组织层面、一般性控制层面及业务流程层面的信息技术风险等。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是指识别、确认、评价公司所面临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及其潜在影响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分析及评价信息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为确定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方法提供依据。
针对组织层面、一般性控制层面的信息技术风险,审计人员在识别、评估时需要关注:业务关注度;信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及数据)的重要性;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部门的依赖程度;对外部信息技术服务的依赖程度;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信息技术变更情况;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业标准、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等。
业务流程层面的信息技术风险受业务内容的重要性、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上述组织层面及一般性控制层面的控制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通常,审计人员应了解业务流程并关注数据输入、处理、输出方面的信息技术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开展对信息化环境下风险的分析,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重点关注缺乏控制、重要性程度高以及可能产生舞弊的控制环节,以合理确定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及范围,对公司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的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信息系统,这种依赖和信息系统本身特点所导致的脆弱性,形成了新的业务风险。因此,公司必须开展和加强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内部审计规范、指南等重新进行定义、修改和补充,加强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建设,统一信息系统内部审计技术标准,明确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人员技能要求,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尤其把IT控制列为重点,把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信息系统的访问及网络安全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使内部审计工作在新的环境下能够顺利进行。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常用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应用支撑着大多数关键业务流程,这也引起了在内部审计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的思考。本文认为,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应从系统论、信息论的高度推进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系统化是实施审计战略(策略)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全面协调。审计战略(策略)解决好审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审计技术和方法则解决怎么审和如何达到目的的问题,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科学化就是将科学手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推进信息化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等在审计中的应用。规范化是将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融入到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中,规范和引导内部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智能化强调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积极加强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行业/领域审计的标准和方法(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第六章第二十四条指出,审计人员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以单独或综合应用八种审计技术方法,包括:询问、观察、审阅、穿行测试等传统方法;验证系统控制和计算逻辑、登录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查询、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利用其他专业机构的审计结果或组织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结果等。
2011年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课题组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8个特派员办事处对2006年以来的审计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收集创新型审计技术应用522项,按技术种类分类可分为59种技术类别(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2012)。在众多创新型审计技术中尤为突出的是,计算机类审计技术占了很大比重,主要包括:各类审计软件、数据采集/转换技术、数据查询和分析技术、联网审计技术、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多维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Office系列软件、商业智能(BI)技术、MD5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恢复技术、实时通讯技术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审计技术方法综合整理为如图1所示的体系。
1.常规审计方法,主要是用于信息系统的了解和描述,包括访谈法、系统文档审阅法、观察法、文字描述法、表格描述法、图形描述法等。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又可进一步分为面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面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用于验证程序系统的,包括受控处理法、测试数据法、综合测试法、平行模拟法和程序跟踪法等;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用于对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验证、数据整理和转换、建立审计中间表和数据分析等环节,采用的数据分析技术主要有账表分析、数据查询、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账龄分析等(陈伟、张金城,2008)。
3.信息系统评价技术,主要用于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和整体性评价,如控制矩阵、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等。
4.新型审计技术,主要有并行审计、持续审计、商业智能(BI)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恢复技术等。
内部审计人员在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类型,可以灵活选用恰当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充分发挥好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优势的同时,应该处理好例外现象,不能过于依赖技术,审计人员仍应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
三、新型内部审计技术与模式
审计对象的科技水平和复杂性不断提高,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内部审计关口从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渐前移到事中事前;同时,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发应用新型内部审计技术与模式创造了条件,使事中审计成为可行、经济的审计模式。并行审计、持续审计便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实现审计关口前移的事中审计技术。
(一)并行审计技术
并行审计技术(Concurrent Auditing Technique)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审计技术。并行审计技术是指在应用系统对其业务进行处理时,同时采集审计证据的技术。使用并行审计技术采集审计证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采集、处理和打印审计证据,需要在应用系统或系统软件中嵌入专门的审计模块;二是将采集到的证据存储在应用系统文件中或存储在专门的审计文件中,以便审计人员进行审查(梁丽瑾、续慧泓,2007)。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并行审计提供了硬件环境的支持。并行审计要求的对交易的连续监控可以借助于网络环境来实现。新的技术,如智能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审计模块的“嵌入”提供了技术上的实现方案。同时,数据库管理技术,特别是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存储海量的交易数据,而且通过数据仓库可以提供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业务发生的情况可以作出智能化的判断和分析,并将这种分析和判断信息及时反馈。
(二)持续审计
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是一种由审计师在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在事项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对与事项相关的主题提供书面评价的审计方法(CICA/AICPA,1999)。具体来说,持续审计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由审计师实施的将约定事项的连续信息(无论财务或非财务的信息)与事先确定的标准相对照,然后就二者的符合程度作出保证判断的审计报告的一系列过程。它将信息技术高度整合到了审计领域,融合了实时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非现场审计等方式,实现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及时连接和交互,克服了当前审计的滞后性,具有报告时隔短、审计范围广、追踪事件及时、风险控制强等优点,可以缩短内部审计周期、改善风险和控制安全系数(张文秀、刘雷,2012;张娟、廖洪,2006)。
国际上对持续审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证监会(SEC)、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CICA)、美国注册会计师公会(AICPA)和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等机构先后公开表明对基于IT的持续审计模式加以支持与倡导。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2006内部审计状况职业研究》(State of the Internal Audit Profession Study:Continuous Auditing Gains Momentum),被调查的美国公司中有半数的公司目前正在使用持续审计技术。
持续审计不仅向外界进一步证实被审单位提供的连续(或实时)报告(信息)的可靠程度,还可以为内部管理控制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同时还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实时提供不同程度的相关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管理决策对信息“实时性”需求的日益增强,它将成为信息化时代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持续审计在我国内部审计中还未完全开展,但可以预计这种技术以后会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方式。
除了并行审计、持续审计之外,新兴的审计技术还有商业智能(BI)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恢复技术等。随着移动设备、云计算等的推广和应用,将会有更多更新的审计技术出现。
四、结语
国家电网公司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研究和探索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同时,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对审计部门开放所有信息查询功能等。进一步地还可以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考试,通过培训和考试,培养具有较高深的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知识,掌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审计人才,更好地应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从而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潮。
【主要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报告[R].20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S].2009.
[3] 陈伟,张金城.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文秀.IT治理下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商业会计,2010(12):41-42.
财政部 1994 年 5 月 4 日 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 xx 年,力争达到有 40% ~ 60% 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 10% ~ 30% .到 XX 年,力争 80% 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新野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基层单位资金缺乏,信息化基础较差,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 xx 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XX年有关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由课堂作文网提供!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新野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2.审计人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42-02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理顺学校管理、提高高等院校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财务信息网络已形成了人机相互交错的智能系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3]。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仍然采用手工翻阅凭证、账表等传统的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工作效率低,时效性差,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为了适应学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大学内部审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力推进学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4,5]。
一、内部审计在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近些年来,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绝大部分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但很多大学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方法上,还没有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远程网络审计,从而未能适应因财务管理信息化而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需要。事实上,中国很多高校内部审计技术还特别落后,审计处审计人员还停留在查错纠弊、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业务水平上,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益性,忽视学校偿债能力与债务风险分析等。很多高等院校还尚未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来进行内部审计,也未实现高校内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难免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高等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科研、教学、经营等活动越来越复杂,使得高校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的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中国高校大学审计处人员均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而来的,专业都是财务、建筑等门类,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审计人员。另外,审计人员还有职称层次低、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总体上中国高等院校大学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较差,知识面狭窄,审计方法和手段严重落后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要求。
二、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高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一)树立数据式审计观念
数据式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数据式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适应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需要,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数据式审计模式扩大了审计对象,把审计对象扩大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数据式审计模式重塑了审计程序。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是很明显。数据式审计模式改变了审计作业的方式。审计人员经过详尽的审前调查,摸清了被审计单位的底数,并且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分析等步骤,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进点以后可以直接带着线索延伸调查,审计思路明确,审计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数据式审计模式拓宽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为绩效审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现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自国家审计署实施“金审工程”以来,无论在国家审计,还是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迎来了一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革命。HPU大学内部审计应当抢抓机遇,借鉴国家审计“金审工程”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加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学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适时化、经常化、全面化。
一是实施“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推进就地审计信息化。审计人员通过利用“AO系统”平台,收集、整理有关电子数据,进行“核账、看账、分析账”,大大提高审计工效和质量。二是实施“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推进远程审计信息化。高校内审通过运用“OLA系统”,能够对审计信息资源的远程采集、集中存储、集中处理,以及集中进行审计分析,实现远程审计预期目标。三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前调查。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性。
(三)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障碍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内审信息化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难以转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适合高校内审特点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软件尚未有效普及;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审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高等院校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不同程度存在不系统、欠规范等问题。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从各方面全力支持内审信息化建设。只有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审计队伍优化培养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内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转变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与方式。高等院校内审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审计观念转变、方式转化、干部队伍结构调整、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深刻革命,只有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高校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内审工作人员要在审计实践中结合审计实务,将传统审计的经验、方法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强大作用。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同时具有审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采取对外引进与对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既懂高校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全体审计人员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审计软件,保证计算机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四是加强内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使原有的审计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要求,但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还没有出台,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障碍。所以,内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信息管理制度与规范,保证审计信息系统有序、有效、安全运行。
五是加强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配备足够的审计服务器(用于存储审计数据的专用设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
六是加强审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内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单靠审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财务、基建、网络管理等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帮助。所以,HPU大学内审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内审网络化、系统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的管理作用。
结语
以审计信息化为代表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的手工审计向现代计算机网络审计转变的标志,对中国高校内部审计传统的思维方式、审计工作的模式、工作方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为了适应中国高等院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中国高等院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速推进该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校人、财、物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0.06.003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60-02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审计方法可以分为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了凭证以及账目的记录上,重点关注数据的可靠性。制度基础审计的重点则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查的结果,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审查数量及审点,从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
审计方法的变化与审计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风险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也对审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审计也从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
系统理论、重要性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将审计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方法融入到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并对各种风险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再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一般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分为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两者在性质上、对风险的认识上以及技术方法的选取上均有所不同,本文中涉及的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研究的技术方法。
二、风险导向审计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风险导向审计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也相对完善,切实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审计的质量,有助于审计目标的顺利完成。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一)对风险的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方法就是风险评估,同时,风险评估也是风险导向审计区分于其他审计方法的最主要的标志。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加以评估。审计模型中通常涉及到多种审计风险及其对应关系,可以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其次,可以采用风险因素分析法,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对风险源进行调查――研究风险转化的条件――评估风险一旦发生产生的后果――综合评价风险这样一个思路来进行分析。再次,还可以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于风险进行评估。
在对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应把经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实质。
(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也是风险导向审计所采用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分析性复核的核心是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对财务信息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分析性复核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工具。财务分析、绩效分析以及经营策略分析都已经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以财务分析为例,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趋势分析法等。分析性复核可应用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中,有助于审计人员迅速准确地评价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在分析性复核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首先,对于分析性复核的结果要客观的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往往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类风险有关。其次,分析性复核应与其他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起来使用,如果能够相互印证,得到的结果就更有说服力。第三,分析性复核最好不要单一地采用某一种分析工具,最好能将多种分析工具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应注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实质性测试
风险导向审计重视风险评估,强调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但不意味着在审计的过程中不进行实质性测试。风险导向审计仍然把实质性测试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实质性测试需要正确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并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三、积极创造条件,在内部审计中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
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及其主要的技术方法在我国内部审计中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有所欠缺,特别是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对具体的实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本身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很成熟,绝大部分单位在内部审计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并未被广泛采用。从内部审计自身而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难以熟练应用各种技术方法,即使将这些技术方法应用于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效果也大打折扣;从外部环境而言,对于“在内部审计中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这一问题,我国缺乏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此加以规范和明确,在某种程度上使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无所适从。
1.在内部审计中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应该首先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也是审计得以存在的基础。内部审计存在于各个单位内部,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联系相对紧密,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内部审计的一个先决条件。
2.在内部审计中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应该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这里谈到的胜任能力,不仅仅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还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掌握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熟练应用。此外,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对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并在交叉学科以及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必要时,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各类技术方法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去。
3. 在内部审计中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应有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本单位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作为单位自身,从领导层到各业务部门都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风险导向审计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能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药品加价政策,控制看病成本。
超标准收费是医院乱收费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超标准收费主要体现对药品、医疗用品、医用耗材等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
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审计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也是未来数据审计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数据审计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数据采集、数据清理及转换、数据验证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不同的信息系统采集的方法有差异,审计人员应依据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特点和结合审计要求制定数据采集转换方法。
数据清理和转换:审计数据清理和转换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也是数据审计的必经步骤。数据清理主要是识别重复记录,合并重复记录;数据转换是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适当的转换,数据转换因人而异,如:采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转换次序等。
数据验证:数据验证可以发生在不同阶段,它贯穿数据采集和转换的全过程,数据验证主要是为了确保数据真实、正确,提高数据采集转换质量。
数据分析: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是数据审计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审计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如何利用纷繁复杂的审计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查找审计疑点是审计数据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重算、检查、核对、抽样、统计、推理、判断和预测八种。
下面是运用以上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对医疗机构药品加价审计的实例,在采集分析数据前,先做以下工作:
1.检查药品数量和进价的真实性。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了解医疗机构集中采购的药品占全部采购药品的比例;请被审计单位对集中采购的药品提供网上采购平台下载的明细表,审计人员要核实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是否与医院his系统中的药库入库表的药品数量和进价金额相等,不相等要查明原因。网上采购金额是否与财务支付的款项一致。
2.深刻理解医疗机构his系统,首先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医院his系统数据字典或者主要表及字段含义。其次审计人员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his系统工作流程。最后,深刻理解原始数据库中药库库存表、药库入库表、药库出库表、药房入库表、药房库存表、药房出库表、药品目录库、药品包装转换率表、门诊费用明细、住院费用明细、处方信息表、处方明细表、住院长嘱信息表和住院临嘱信息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3.检查his系统中药库出库表的药品出库数量之和和出库药品零售价金额之和分别与药房入库表的药品入库数量之和和药品入库零售价金额之和是否一致。
4.检查药房出库表的出库药品零售价金额之和是否等于门诊药品结算费用和住院药品结算费用之和,药房出库表的出库药品数量之和是否等于门诊药品数量和住院药品数量之和
通过以上审计数据的检查、清理和验证,认为被审计单位的his系统数据真实、正确、完整,审计人员才对his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验证和分析,经过分析几家医疗机构his系统,发现以药库出库表出库的药品或药房出库表出库的药品来计算药品超规定加价的金额时,都会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因为有的药品虽出库了,但还未真正的销售出去,为了更准确计算医院多收取药品费,审计人员决定用门诊和住院实际销售的药品来计算违规收取的药费,具体审计步骤:
第一步,审计数据采集,本步骤是分析数据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筛选出“西药、中成药”,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明细》和《住院用药明细》,《门诊用药明细》表字段有:收费日期、处方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编码、药品规格、药品单位、批发价、零售价、药品数量、转化率;《住院用药明细》表字段有:住院号、药品名称、药品编码、药品规格、药品单位、批发价、零售价、药品数量、转化率;
第二步,验证采集的数据,一是计算《门诊用药明细》零售价金额,看否等于原《门诊结算表》中药品结算金额;
第三步,按照相关规定计算每种药品的零售价最高限额,计算加成率,加成率=(零售价-进价)/进价,增加” 零售价最高限额”和”加成率”字段,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
第四步,对《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筛选出零售价高于零售价最高限额的记录,分别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筛选出零售价高于进价的记录,分别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
第五步,对《门诊用药加价明细》、《住院用药加价明细》、两张表,分别计算超出规定价格的金额。再按加价率排序,分析加价率高的原因。
第六步,以药品编码和批发价来分组,计算每种药品多收的金额,并生成中间表,对多收金额大的药品分析原因。
通过本次审计,发现部分医院存在对药品超标准加价的情况和变相对药品加价的情况,比如JN硝酸异山梨酯针是5支/盒,盒是网上采购的最小单位,进价是110.35元/盒,100元至300元的药品只能按5%加成,但是某医院按支来销售,把支作为加价的最小单位,每支的进价为110.35/5=22.07元,价格在10至100元之间,就按10%来加成,因此把加成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用此方法审计出某医院超规定价格多收药品费15950.73元,另一医院多收西药费377087.14元。
总之,运用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来审计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主要手段。最后总结一下本次审计的大体思路,首先核实药品进价是否真实,然后在药库入库表中查询药品进价,以药品代码分别关联门诊收费明细表和住院收费明细表,依据药品进价用CASE语句对政策规定的加r标准计算药品应销售的最高零售价。最后将实际零售价与最高零售价进行比对分析,就可以查询出超过标准加价的药品明细。
1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
1.1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工作是指对于企业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会计审计工作主要针对会计活动和与之相关的会计资料,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活动计量、记录与预测的研究。
1.2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主要针对已经发生并且实际完成的经济活动,必须要满足核算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核算结果的合法性、核算方法的一致性。核算计量尺度为货币,主要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总体来说包括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记账、算账、对账以及报账。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高效展开。
2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2.1在会计工作中设置会计科目以及采取复式记账法
在会计工作中分析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内容将其进行合理分类,例如会计中主要存在的会计科目包括资产、负债、利润等几大类别。而复式记账法就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会计经济业务进行记账,一项业务通常涉及2个或多个会计账户里,同等金额,记在2个甚至更多的会计账户里。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要素的变化,从根源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1]。
2.2采用账户分析法
在复式记账法中,将同一经济活动的发生额登记在不同的会计账户中,这种存在在不同账户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账户对应关系。在会计核算中要采用账户分析法,结合这种账户之间存在的密切相关性去发现没有对应存在的记录,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比如,针对企业活动有联系的所有银行的存款和借款,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及时发现不明去向的资金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通过账户分析法的应用甚至还可以发现账目中存在的作弊问题,找到中饱私囊的事件。
2.3填制与登记会计信息
1)填制凭证。填制原始凭证可以保证会计经济活动留有书面数据,保证整体会计资料的完整,同时登记会计凭证也可以为会计账薄的登记提供保证。会计凭证可以详细记录经纪业务的发生时间、发生的内容、经办人等,既清晰明了,又可以明确责任。最重要的是,登记会计凭证方便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展开,提高了工作效率。2)登记会计账簿。会计账薄就是将会计凭证汇总在一起,分门别类地登记在会计账薄中,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展开。而且完整全面地记录也保证了企业有效进行经济管理工作。3)编制财务报表。会计财务报表是在完整的会计账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形成的核算指标,主要采取表格形式,定期进行汇总编制年度、季度、月度报表。在相应的会计资料都编制和登记之后,利用他们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即核对法。通过核对会计总账、会计分账、财务报表、会计账薄、会计凭证,发现不同资料中同一会计经济业务活动的相关内容、数据信息是否一致,找到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而追究责任,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性质。4)计算成本。计算成本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所有花销,进行归类整理,汇总出各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总成本,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的物资消耗,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成本费用,为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经营效果提供分析依据。5)财产清查。主要就是指通过对会计账目的核算,盘点实际物资,达到账实相符,也可以提高对财产物资的管理。
3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措施
3.1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会计工作方面也存在相应的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可以提高处理会计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率,减少因为会计人员粗心操作因素产生的问题,保证会计核算的快速、准确。而且会有效减少内部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包庇以及中饱私囊现象的发生[2]。
3.2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制度
通过完善岗位职责制度,将会计工作细化,落实在相应岗位中。在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要追究责任,追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要加强人员对会计资料整理、管理的水平,建立资料借阅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充分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作为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依据。所以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明确责任,对会计工作十分有意义。
3.3提高会计监督水平
做好会计工作的监督工作,可以有效保证会计工作的进行。而且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两大职能之一,与会计核算工作相辅相成。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监督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而会计监督又会监测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可以减少问题的发生。
4结语
通过会计核算,将企业经济活动转化为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得到一个属于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资料,有利于分析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会计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将企业最真实的资料提供给投资者,有利于其客观地对企业作出分析。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几种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简单提出几点措施来加强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希望本论文的分析可以对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有所作用,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33-01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会计行业由传统审计发展为信息化审计,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典范。会计审计对企业的运作,安全等问题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尤其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会计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开创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简述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内容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不同与传统手工统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多数分为以下几部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对会计信启、系统质量的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的审计等等。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的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为目的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可靠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审计部门一般会通过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资源、安全产品的控制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进而发现安全、效率的问题,并且及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避免损失,提高企业效益。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第一,会计信息化审计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会计的审计工作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在计算数据的时候是运用计算机而是在会计审计的全部过程都运用计算机工作。工作的效率不仅会节约人力等资源的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会计审计信息化以后,具有了强大信息库,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第三,会计信息化审计影响传统会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有审计的程序、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全而改进,重组等,开展新型高效的新工作形式。
二、会计的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不同
为了紧跟市场的步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纷纷从传统会计审计转向会计信息化审计转变。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不同
传统审计的审计准则是根据以往财务人员实际操作,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所形成的,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使得现在会计审计的在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内容上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原有的传统会计审计准则不再适用,所以催生了新的审计准则,用以新的信息化审计。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工作的不同
传统审计的财务人员大多只要求计算监督企业财务状况等,需求的技能比较少。而由于会计审计的信息化,除了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便利外,也相应程度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信息化审计大多资料数据都储存在电子设备中,一旦电子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同时,进行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会计审计的工作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技术等等。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方法策略
第一,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组织机构。无论发展什么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专门的组织机构,有助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二,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现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刚刚发展起来,很多企业在实践中还在遵循着传统审计的准则,而前面已经分析到信息化审计准则与传统审计准则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制定出适合信息化审计的准则,才能发挥出信息化审计的有点,利于企业发展。
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观点和比较成熟的方法,仍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如下:
1.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的研究。宋尉在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中提到环境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必须了解环境审计方法才能搞好环境审计。陈思维认为环境审计方法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审计学科与审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
2.对采用常规审计方法的研究。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如下: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环境审计的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
3.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关于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4.对环境绩效审计人员要求的研究。王志哲、马家平在试论实行环境审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审计方法中提到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的历史性任务,需要环境审计部门与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环境审计人员学会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各种新的环境审计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二、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评价
1.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特点。(1)认识到了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缺乏阻碍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2)继承了常规审计方法。各位学者都提到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只是在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加以运用。(3)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方法。尤其是借用其他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用以计量分析建设项目的全部影响,包括间接的、无形的、或者是难以计量的影响。然后对方案或建设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加以比较,然后做出决策。(4)介绍与借鉴了国外环境审计方法。因此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指导和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体系。(5)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一般的财经审计理论,而且要有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不足。(1)与相关学科融合不够。(2)缺少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定义、适用条件等的系统研究。 多数方法没有突出环境审计独有的特色,泛泛而谈的比较多,具体深入地研究环境审计方法使用的比较少。(3)借鉴国外经验具有盲目性。与我国现实状况的结合方面有所欠缺,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移植,应确实将适合我国国情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吸收过来,体现中国特色。(4)操作性不强。 (5)研究方法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倾向于理论的归纳,而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注意事项
1.要与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目前我国在环境审计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方面开展得还很少,实践经验也不多,前面提到过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只是点到为止,指导性不强,普遍反映技术与方法的缺乏是现今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要尽可能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结合起来,增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对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
2.要更好融合相关学科的方法。要做好环境项目的评价和鉴证工作,就要把对环境项目的评价与鉴证工作应与环境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达到更好的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目的。
3.研究内容要强调可操作性。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应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4.正确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但不能盲目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到达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一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5.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时应更多的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问题的提出
资源环境审计的综合性、交叉性,要求常规的绩效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方法要与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因此资源环境审计时仍较多地选择座谈、调查、分析性复核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这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单一,而且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影响审计报告质量。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方法进行了新的归纳,列举了类方法,传统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除运用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要扩大现有审计技术方法的覆盖面,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这些专业不仅限于环境方面,还包括法学、工程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必须改进原有的审计方法。
随着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我国理论界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有关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论文,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内容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以期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帮助。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内涵及现状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现已有基本统一的定义:“即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资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资源环境审计证据,对照资源环境审计依据,据以编写资源环境审计报告,做出资源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陈建等,2008;杨宏伟,201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晚、发展缓、操作上又缺乏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致使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偏定性
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实践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较多地选择检查、观察、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如检查用于开发、保护资源环境的各种设施、设备数量上是否满足要求、运转是否良好;观察被审计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人员的业务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都是将合规性作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在制度执行和法规政策上进行改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上对环境费用效益、环境经济评价等定量分析在实践中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资源环境审计方法重财审
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仍以财务审计为目标,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主要从会计角度对环保项目的计划和目标执行,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投入方损失。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缺乏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缺乏包括大气、水、土地、草原、矿藏、森林等环境资源要素的全面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欠综合
我国先后开展了对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三河三湖审计调查、青藏铁路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但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较为单一,仅从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各种费用等单一层次审计。在资源环境损失项目中,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会造成农业及渔业损失、人体健康损失、河流及地下水损失等,涉及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有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调查评价法等,资源环境的审计通常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相互补充,以达到查明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的准确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资源环境审计的程序
资源环境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
(一)审计计划阶段
这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马雪(2003)提出“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可采用检查、观察、查询、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获取有关的证据资料”;高翔、侯玲(2011)认为“在计划阶段,运用访谈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为制订审计计划服务”。该阶段资源环境审计应做以下工作:组成审计小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有关环保的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审计计划以确定技术、区域和时间范围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资源环境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符合性测试。确定有关环保的内控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能否有效处理控制环境风险,并评价控制风险以制订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符合性测试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还应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切实遵守了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符合性测试一般通用程序为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罗恩·布莱克(1999)在《资源环境审计的新篇章》中指出“现有的审计方法,包括审阅、验证、复算、观察、问询、分析等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资源环境审计》中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福州市审计局资源环境审计课题组(2002)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的一种类型,因此常规审计方法对资源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如审计检查法,包括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等;审计调查法包括查询法、观察法、专题调查法”。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提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审阅、核对、查询、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高翔、侯玲(2011)指出“资源环境审计常用的方法有审阅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重新执行。在实施阶段,运用面询法,收集相关的、充分的审计证据,为最终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持”。
2.实质性测试。对内控差、控制风险高的区域,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应执行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在实质性测试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解决,即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价值的量化。鉴于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很多,本节就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进行归类整理: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经济净现值法(ENPV)。经济净现值是反映环境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净贡献的绝对指标。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分别对经济净现值法作出一致表示,它是用社会贴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收益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其方程式为:,其中, DENPV为经济净现值,单位为万元;is为社会折现率。当经济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DENPV≥0),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经济内部利润率法(EIRR)。经济内部利润率是反映环境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黄渝祥和邢爱芳(1995)、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经济内部收益率,其表达式为:,其中,AEIRR为经济内部收益率;B为年效益,单位为万元;C为年费用,单位为万元;n为计算期,单位为年;t为计算期各年序号,基准点的序号为零。当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AEIRR≥is)时,即一般情况下,经济内部利润率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的项目认为是合理的。
效益费用比法。效益费用比是总效益与总费用之比,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通过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其中,MEBCR为经济效益费用比;Bt为第t年的效益,单位为万元;Ct为第t年的费用,单位为万元。当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或等于1时(MEBCR≥1),说明社会得到的效益大于或等于该项目支出的费用,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高前善(2006)提出“生态效率指标恰是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是企业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有效的、重要的、客观的审计评价标准,并表示: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指标”。何德炬、方金武(2008)在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中提出,“ 环保污染治理费用的经济效益等于环保效益指标与污染控制费用之比,当比值大于等于1时,可认为项目的环保治理方案在经济技术上是可行的,否则不可行”。
环境经济评价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的前提假设:市场价格反映整个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配置状况的价格,能代表竞争手段平衡的真实价格,是一种使用实际市场价格对环境质量变动进行测算的办法,其主要方法有: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
薛小荣(1998)提出“环境价值的量化可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项目构成法,即按生态资源所能创造收益的不同方面的价值分项加总计算”。其公式为:,其中,Si表示某种单位项目数量;Pi表示各项目的单位价值量:S表示生态资源的总价值量。
王菊、房春生、刘殊、于连生(2000)认为“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价值核算时,应兼顾各生态环境因素在环境总体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生态环境资源总价值为:C=D∑fiW(Wi1Wi2),其中,C为生态环境资源总价值,fi为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价值,Wi1为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在环境总体中的价值权重,反映该生态环境资源与其他环境资源相比,影响的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破坏程度轻重等因素。Wi2为其它因素对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权重,反映各生态环境资源彼此的相互影响;W为权重系数,是Wi1与Wi2之间的函数关系,D为与总价值有关的参数调整变量”。
卫立冬和苏晓彬(2004)、何德炬和方金武(2008)在评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工农业等生产力的损失时,采用方法为:Li=∑PiRi,其中,Li为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产品损失的价值;P为i种产品市场价值;Ri为i种产品污染或生态破坏减少的产量。
替代市场法。在现实中,存在一些不能运用市场价格直接来衡量的物品,如清新的空气、赏心悦目的环境等,但可以通过受这些环境物品影响的其他替代物或补充物的市场价格和数量来间接衡量。
周(2008)论述“当分析研究的对象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时,可以用能够代替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来衡量。在环境经济评价中,很多环境质量商品是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来衡量的,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是很难用市场价格来计量的,这就需要能够用代替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来衡量这些环境质量商品的价值。替代市场法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2003)认为“分析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会导致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变化,却有可能影响商品其它替代物或补充物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因此,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间接估计生态环境条件变化的产生价值和效益”。
调查评价法。在缺乏市场价格数据时,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支付意愿,以求得效益或需求信息,这种方法就是调查评价法。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和德尔菲法等。
周(2008)提出“在既无直接市场,又无间接的替代市场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主观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的价值,这种进行环境经济评价的方法就是假想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的具体方法代表为意愿调查法,也称之为条件价值评估法。意愿调查法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
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2003)认为“在缺乏价格数据时,可以通过向专家或环境的使用者进行调查,估价环境资源价值或保护措施的效益。在评价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水库所造成的损失时采用此方法,即对环境破坏的受害者进行调查,以获得人们对该环境的支付愿望”。
调查评价法的基础是个人对各种环境质量改变确定的假想的价值。调查者用这些假想的数据量度人们同意受环境质量恶化所需赔偿数或个人为了避免同样恶化的支付意愿,从而赋予这一环境质量变化一个价值,可用于公有资源或不可分物品,例如空气和水的质量。
(三)审计完成阶段
根据被审计单位环保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审计结论,编制审计报告。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还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针对其管理及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出具整改意见书,并关注改进建议的执行情况。高翔、侯玲(2011)指出“在报告阶段,运用面询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汤孟飞(2011)认为“分析性复核法的应用在审计报告阶段,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体复核,形成或支持审计结论”。
结论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选用要与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相结合,不同的资源环境审计内容对应不同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更多的情况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做好资源环境审计。例如,市场价值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适应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适用于出现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的计量。替代市场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调查评价法适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要尽可能与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相结合,增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发展,而资源环境审计却还在传统的方式上缓慢前进,要推进现代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广泛运用,关键要破解人、制度和协调的难题。现代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在技术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是否恰当使用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体现审计报告中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和效益,需要在原有财务、会计、审计类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引进环保类、工程类、地理类等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整理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使用准则和操作手册,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精确化,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应用打好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最后,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这就要求不仅仅审计部门要做好本职,也需要环保、住建和发改等部门的联合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使资源环境审计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2008
2.中国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2011
3.陈建,刘颖.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08(1)
4.杨宏伟,张敏.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5.马雪.我国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3
6.高翔,侯玲.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浅谈[J].中国内部审计,2011(7)
7.罗恩·布莱克.环境审计的新篇章[J].审计研究资料,1999
8.辛金国,邢小玲.试论环境报告的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4)
9.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论环境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标[J].审计研究资料,2002(3)
10.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J].浙江审计,2002(11)
11.张燕,陈进.水环境保护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J].水利经济,2003(5)
12.陈建,刘颖.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08(1)
13.杨宏伟,张敏.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14.黄渝祥,邢爱芳.工程经济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15.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2006(7)
16.何德炬,方金武.市场价值法在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7.薛小荣.论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8(5)
18.王菊,房春生,刘殊,于连生.生态环境影响价值核算[J].环境科学动态,2000(4)
19.卫立冬,苏晓彬.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研究[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2)
20.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J].中华建设,2008(11)
21.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流域治理效益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