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影响因素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ical transfer;influenc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47-03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机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建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主要受到技术自身因素、高校自身因素、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 技术自身因素
技术自身特性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性、技术的实用性、技术的可行性等方面。
1.1 技术的成熟性 技术成果的成熟性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关键影响要素,是决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能否实现的先决条件。它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生命周期、配套资源、工艺流程等方面达到的产业化程度,强调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完整性和配套性等实用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多为论文、著作等理论性成果,开发型、实用型技术成果较少,大多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具备转移、转化、产业化的条件。实际上,科技成果技术的成熟性是反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可能性程度,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投入资金和回报周期,决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投资风险和回报利润,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重要前提条件。
1.2 技术的实用性 技术成果的实用性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顺利进行的保障,应以市场为导向,切合实际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将技术的实用性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额利润。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市场调研,在研究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具体需求及科技成果和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导致高校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用性,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进行转移和转化,造成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1.3 技术的可行性 技术的可行性是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成果实现转移转化以及产业化生产的可实施性。一方面,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需通过中试和产业化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对高校科技成果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需要企业具有相应的配套技术、仪器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这对合作企业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当高校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同时具备成熟性和可行性的条件,才能与相应的企业展开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使技术成果得以产业化。
2 高校自身因素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技术主要源头,其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受到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
2.1 科技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指标主要是课题、经费、论文、著作、获奖等数量,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及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导致高校在科技管理政策制定、科研数据统计、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存在重视学术水平、轻视实用价值,忽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弊端。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高校科技管理模式,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中的收益分配含糊不清,无疑会给科研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失去投身应用开发研究的热情,从而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及推广工作。
2.2 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高校科技管理模式导向下,不少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薄弱,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多数的教师仍固守传统单一的教学职业角色,缺少科研意识,没有具体的科研目标,承担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此类科研项目注重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新程度,科研人员一般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专长申报项目,缺少对科技项目实用性、可行性和推广性的考虑,科研任务没有针对性。同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数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推广的经验,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导致科研人员缺少将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的勇气,在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很少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经济效益等问题。
3 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是科技资源与产业结合的实现者。在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链条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吸收能力,以及企业对高校认可度等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3.1 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吸收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偏低,技术需求市场庞大。但是,由于现行企业考核体系只重视产量、产值和利润指标,导致企业的经营机制只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不注重长期投入,没有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对新技术、新产品顾虑重重,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愿承担技术引进的风险,不敢轻易创新。此外,部分企业虽对新技术的需求急切,但缺乏相应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信息来源途径单一,生产基地和生产设备条件落后,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薄弱,不具备中期和后期规模性投入的产业化条件,导致企业的技术需求动力和吸收能力的不足。
3.2 企业对高校的认可度 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率较低仅达到20%,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率还不到10%,高校大量的科技资源无法产业化,不被企业所认可。就企业对高校的认可程度而言,企业对部属高校的认可度要远远高于其对地方高校的认可度,同时对科技成果、技术产品的需求来源也指向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形势低靡。据统计,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交易额占整个高校的比例不到30%,其中由原行业划转到地方管理的高校比重较大,技术交易活动比较活跃,主要因为此类高校大多在其本行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先进的技术,保持与行业企业长期的良好人脉关系,坚持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技术人才资源与企业市场经济资源的互补,实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
4 外部环境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外部环境因素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互动合作的外部条件,由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资金投入、信息渠道、中介机构等共同构成,彼此协同耦合,建立外部环境关系网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4.1 政策制度 政府作为政策与制度的制定者,在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力量不容小觑,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作用显而易见。尤其在我国,政策的引导性作用更加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技术市场相对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调节,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促进技术市场的平稳发展。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多项财税、资金扶持等政策与制度,以此激励和鼓励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吸纳市场和科技中介等组织的参与,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2 法律法规 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属市场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法律的保护基本解除了合作各方的种种忧虑,为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提供了相对安全有序的外部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大多以合作方式进行,高校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合同条款内容理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合作各方应以签订的合同作为行为准则,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如发生纠纷应依照合同约定的解决方式来解决问题。国家为保护技术转移各方的合法利益,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的行为准则。
4.3 资金投入 资金是科技成果从高校转向市场的前提,也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资金的投入总量较少,结构比例不合理,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绝大部分的科研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分阶段进行资金投入。但是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移、转化的资金投入较少。我国在研发、中试、成果商品化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1.1∶1.5,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10∶100。由于科研资金的短缺,限制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和转化。
4.4 信息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交易与合作中,合作各方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活动的进行,信息成为合作各方在合作谈判中的关键筹码。高校作为技术的供应方,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制造方法,是技术信息优势方。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了解市场需求,是市场信息优势方。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相互接触较少,校企交流平台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供求信息不对称,信息渠道不规范,导致企业找不到投资方向,高校寻求不到合作伙伴,从而失去市场商机。
4.5 中介机构 在技术市场中,由于技术供求方的信息不畅通、不对称,阻碍了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进程,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科技中介拥有强大的知识、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可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技术评估、市场规划、财务分析等专业化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管理机构,一般是由科技处、产业处、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缺少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且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因此,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专业化的科技中介,针对高校和企业不同的市场需要,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51-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art colle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practice in a timely manner in terms of personnel servi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art college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n art colle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value, development status, educ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learn diligently.
Key words art colleg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0 引言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当前艺术院校科研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有效提高当前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升科技研发效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生产作用和价值含义。为了提高高校科研教育的能动性,艺术院校要针对人才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等方面,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在整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课题,逐步增加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力度。将科研学术理论更好地指引现实生活,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科学等元素增加动力。同时,在整体教育流程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性教学实践对地区的发展作用,以及对艺术专业的科研成效,进一步提高艺术院校的业务管理能力。基于艺术院校科研转化成果的重要性,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力求建立一个人文意识和形态意识相互融合的创新领域。
1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内涵
从总体上说,艺术院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文学艺术、美术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俗艺术等等。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探究的推动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艺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发展上进行深入的探究,确保最终的教学探究成果能够符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设计发展领域。
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成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激励教学工作、强化科研成果的多项任务,是艺术教学工作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凝聚。从理论上说,通过专业论文、课题立项、教育成果等方面,能够提升科研实力。从实践上说,通过教育产业的构建,能够增进教育产品、实践技艺、就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为艺术院校的教学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2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从全国的发展趋势上看,当前教育内容中,大部分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都存在着“孵化较低”的发展现状。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在全国高校教育科研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尚未达到30%。其中,这些不同的教育理论服务、指导教育实践将科研教学的转化渗透在一线教学中。这也使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度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亟待相关教学工作者建立一个一线教学的发展体系,促使教育形式部门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使艺术院校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以四川省音乐学院为例,在2011~2013年的高校课程成果的转换情况中,仅2013年,转化成果为127.5万,三年间成果转化的总金额为219.5万。截止到2013年12月,艺术科技成果的转化总额达到了254%。其中,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数目,均有所体现,但也呈现出师资投入缓慢、转化经济效果较小的现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都直接体现着艺术院校的发展问题。为了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学校科研经费上,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及时将实际的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果,从而进行学术创建、决策理论、艺术探究等人文特点的深化。
3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问题
在艺术院校教育活动中,科研系统的构建和转化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发展性。在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广大教育科研人员要在艺术理论、人文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究,并针对教学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艺术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果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提高了对精神文化产业的关注度。这对于全国各大艺术科研高校来说,无疑具备了鲜明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当前科研成果的转化数据上看,即便是汉语言文学等热门的人文学科,其教学成果的转化成果都未能达到10%。而艺术类专业属于受专业限制的特长产业,所以在具体的转化成果上,转化效益更加低弱。例如,在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横向、纵向的重大项目(10万以上)的统计信息基本为零。这也再次将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当前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位置。
(2)对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较低。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曾经明确指出,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要着重在高校“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就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帮扶。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具体的科研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存在“表面化”。反观当下我国艺术效益的科研课题,不管从建立课题还是学术论文研讨上,都存在一定的失衡。同时也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艺术院校科研成果探究的关注度较低,存在忽视教学成果研究的情况。
(3)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覆盖区域较大。从宏观上说,艺术院校创设艺术产业科研流程对设计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通过高等院校中音乐、艺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能够为本地区的产业实体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很难将艺术技能转化为商业服务,难以把社会性和经济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还包括“三项产业”、“经济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等不同的方面。覆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讨、社会就业、人文素养等不同领域,这也使各大艺术院校在整体转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解决。
4强化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策略
(1)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从客观上说,高校就业问题一直是各个艺术院校的重点问题。在当前各类艺术院校的生源组成上,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以音乐学院为例,在艺术专业的生源上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附中及各音乐艺术学校的学生。另一个是非专业性全日制高长班的学生。因此,很多音乐学院将院校科研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夯实音乐教学专业基础。这样一来,在艺术院校教研成果的后期筹备上,艺术成果的转化更加融合和顺畅。
笔者总结自身经验,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艺术学院的艺术成果上,学院要始终重视对艺术实体产业的筛选。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内部组织音乐传播公司的方式,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其次,学院要以组织交响乐团、筹备民族管弦乐团、数字音乐制作团队为艺术载体,针对于当前的市场就业趋势,使高校学生尽早体验艺术市场的经济特性。通过策划专题舞蹈、举行专题演讲等方式,推荐学院师生作用在一起,建立更具科研价值的艺术课题。通过推介优秀人才、承办具有“学校品牌效益”的专场音乐赛事,使艺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要将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果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艺术类学生实现就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2)建立完善的艺术科研知识产权保保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直接作用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知识体系的构建,艺术学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转变教学成果的管理意识,增强产权技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产权意识。高校管理者要同时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的审查,提高相关人员在教育成果保护中的具体职责。
特别是在单位或个人对外进行知识产权探究时,要在知识产权的转让上,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科研技术合同,形成书面的文书预告,不断明确知识产权的项目归属及知识管理审查流程,增加相应的艺术产业评估。一旦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出现问题,要依据具体管理制度进行产权控制,防止产生较大的教育经济纠纷。针对人才流动所引起的产权纠纷,特别是在产权成果的归属上,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才的知识产权确立、研发,确保艺术科研对学院内部知识产权的凝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推动科研技术成果的良性循环。在艺术院校文化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学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不仅能够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城市发展环境,而且还能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就业机构对教育项目的转化。将多种文化艺术场所和网络经济营销、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发展和转化。例如,强化四川音乐学院和省内各个文化艺术中心的交流,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接在一起。同时,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强化艺术院校和政府相关机构的联合,共同促进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强力推进综合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为推进高校科研技术成果,提高艺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提高要建立在艺术探究的途径上。在艺术院校科研教学成果中,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凝聚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专家学者集中探寻科研教学成果,并将其中蕴含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生产财富、经济财富和科研财富,积极探究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 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2] 思哲.音乐表演专业连续三年就业“亮红灯”[N].中国文化报,2010-01-0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一、主要内容
1.农产品干制技术示范推广
在河南、海南、广东、新疆、宁夏、甘肃等省区,开展食用菌干制、槟榔干制、热带水果热泵干燥、太阳能果蔬脱水技术示范与推广。在现有基础上,建立示范点,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民看有典型、学有榜样,普及推广新型产后干制技术。组织开展研究试验和生产试验,分析研究温度、风速、料层厚度对干燥的影响曲线,获得不同烘干设施的最佳工艺参数,编制实验报告与生产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举办现场技术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解,为农民发放《香菇产地干制技术》、《槟榔产地干制技术》、《热带亚热带果蔬产地加工技术》等教材。
2.甘薯贮藏保鲜技术示范推广
在河南省许昌市、四川省南充市甘薯贮藏保鲜现状调研基础上,优化适于推广的贮藏设施。在河南省襄城县、四川省西充县建立3座贮藏示范库,为20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通过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甘薯贮藏的物理特性,获取贮藏过程中管理关键技术参数,编制实验报告与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举办培训班,为薯农提供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发放《甘薯产地贮藏技术》教材等资料。
3.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
以北京及周边、内蒙古和河南省肉制品加工中小企业为对象,举办肉品生产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相关技术培训班4期;采取讲座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30多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指导与培训。
4.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
开展企业技术需求调研,收集技术需求100余项,编写《技术难题问答》;向全国农产品加工系统30多家科研院所、60多家高校征集先进适用技术400余项。以马铃薯加工、粮油加工、“双百”为主题,在内蒙古、湖北、山东开展3次大型技术对接活动,500余家企业参加,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发放《技术难题解答暨技术成果汇编》等资料800余册。其中,“双百”对接中技术成果信息700余项,签订合同113项,技术成交额达4.1亿元。
二、主要做法
1.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
项目执行前期,派出调研组在河南、广东、海南、四川、新疆等地进行多次调研,充分了解项目实施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有效加强示范点建设及推广技术的针对性。
2.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点,补贴关键设备设施,实现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用先进技术,促使产后贮藏、干制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
3.注重效果跟踪,开展工艺研究与实地试验
建设示范点之前,经过实验室工艺试验,摸索干燥曲线,为技术筛选及设备设施选型提供基础参数。示范点建成后,进行现场试验,优化、改进工艺参数,并形成一整套技术资料,编写生产标准规程规范,为大范围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储备。
4.广泛开展培训,确保技术设备使用效果
总结示范点建设经验和农户使用情况,编写培训教材,举办培训班。通过发放技术资料、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实施地区的广大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学员充分掌握技术核心内容,带动更多农户使用新技术。
三、实施效果
1.加工技术水平提高
通过果蔬产地高效节能烘干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提高了原料干制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加快烘干速度,实现农户及时收获、及时烘干、及时售出,避免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搭建企业和专家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攻克技术瓶颈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2.加工产品品质提高
高效节能烘干技术大幅提升干果质量及优果率,增值作用明显,带动农户增收。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式设施烘干的果蔬水分均匀程度、纹路形状和色泽等方面的优果率提高20%~30%,售价相应提高30%~50%,返潮、发霉率极大降低,为农户减损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香菇采用示范设施干制后,每斤售价可提高20元,全灵宝市干香菇均采用该设施烘干,可比传统烘法增值9200万元。
3.加工企业能耗降低
关键词:科学 技术;运动训练过程;转化
引言:随着运动训练系统的发展,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运动训练中,除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训练手段这几个基本要素以外,还有科学技术、信息、管理、教育以及决策等多种因素。其中,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作用尤为凸显,成为了现代运动训练中比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和保证运动的公平性。因此,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和运动训练的关系
运动训练是体育竞技的核心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协调和谐发展需要具体细化和落实到经济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竞技体育发展要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提高运动训练行为的高效收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争也越来越激励,这就要求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相关过程,在运动训练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运动训练中,可以竞技获胜的可能。因此,运动训练行为要求加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控制。当运动训练水平得到提高后,也可以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引导出更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运动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①。
在运动训练中,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各种训练理论、运动训练的方法、内容、手段、检测以及评价等,都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在运动训练行为的全过程中,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融入。
二、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
(一)提高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可以提高竞技运动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首先,在硬件方面主要是对各类科学技术产品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在运动训练中,通过电子计算机和摄影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全程拍摄下来,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料分析和总结出自己在运动训练中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同时,运动员也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找出自己的优点,以此加以训练,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新材料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对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好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一家公司利用新材料制成了新型的游泳衣,运动员穿上该游泳衣后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二)保证运动的公平性
在以前的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秒表的方式记录运动员训练的成绩,但是秒表是靠人工操作的,存在一些主观因素,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所记录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成绩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的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了全自动电子计时,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秒表记录方式,弥补了传统秒表存在的不足,大大的减少了记录的误差,使运动员训练的成绩和比赛的成绩更加准确。同时,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对兴奋剂的检测水平也得到了进步一的提高,检测结果也更加的准确,在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保证了体育运动竞赛的公平性。
(三)提高影响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体传播途径也逐渐增多,当前运动比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主要是新闻媒体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运动项目的报道,人们无法观看到整个运动比赛过程,以此对运用比赛的关注也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观看比赛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或者通过智能手机也能直接观看运动比赛,随时随地了解运动比赛的过程。随着人们关注程度的提高,体育运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之大。
三、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性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多种科学技术,包括提高运动训练效率的科学技术、改善运动训练的科学技术、增加新的训练手段的科学技术、帮助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技术以及保证运动训练安全的科学技术等。要实现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过程的转化,就是要将这些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并充分的融入到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训练的整体效率。同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功能也包括多种功能,其主要的有增殖功能、动力功能、联结功能以及超前功能。
从以上的功能中可以看出,把学科技术转化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渗透和连动。其中,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能动要素,运动训练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主导地位。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科学技术的渗透离不开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是指导运动员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是运动训练技术和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练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因此,教练员要具备运动训练相关的科技技术,只有教练员具备了科学技术,才能在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指导运动员训练,保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教练员的科学指导下,运动员才能更好的进步,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运动训练资料也是影响科学技术转化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运动训练资料可以分为训练器械、训练条件以及训练工具。本文主要从训练工具的角度来分析。运动训练工具在本质上可以起到扩大或代替运动器官的功能,可以扩大人类的运动能力和克服人的自然界限。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上的渗透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具有科学技术的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并转化为训练工具,使得运动训练工具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运动训练工具的进步,就是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渗透。第二个方面是,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工具中的渗透,发明出来的运动训练工具运用到运动训练中后,必须比前一种工具具有优越性,能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水平。最后,随着运动训练工具的科学化发展,使得运动员的技能和水平也越来越高,促进运动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是当前体育竞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保证运动的公平性和提高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渗透,促进运动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林涛. 对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理念的理论探讨[D].成都体育学院,2013.
[2] 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 田野,王清,冯连世,张忠秋,洪平,赵杰修,郝为亚,王向东,肖丹丹. 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J]. 体育科学,2010,09:3-11.
[4] 陆斌. 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 朱伟. 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宏英(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及设计教学。(河北唐山 06302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Q13701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7-01
在许多以艺术设计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主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中国画就显得无足轻重。随着对设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和课时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问题。因此,高职艺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学以致用。
一、建构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应当将中国画作为提升艺术素养的媒介、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艺术素养不高,设计作品缺乏内涵。艺术素养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画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能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明、传统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绘画形式。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设计创意的根本,它决定着设计质量的高低。思维是中国画认识与表现物象的思维方式,是经过主观意念对客观物象加工、提炼后形成的精神产品,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带有主观意趣,中国画的笔墨元素同样具有意象性。中国画意象的思维方法能够给创新设计思维一定的启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中国画的笔墨元素形式独特、变化多样,笔墨造型的训练和应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上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规划。
(一)调整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
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应重视中国画的理论教学。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审美特点、笔墨形式等是理论的组成部分,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融合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当中。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构建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审美能力、感受文化的精髓,形成设计理念并应用到设计中。
(二)分析专业特点,调整学时比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包括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中国画课程为各专业方向的必修基础课。因每个专业方向与中国画结合的角度不同,理论与造型技法训练课时比例也应有所区别,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合理配置课时比例。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不同专业方向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1.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的比较式教学。平面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可以将中国画的原理与平面设计原理作比较:中国画由描绘物象、题诗、印章等画面元素组成,用主次、开合、疏密、聚散、虚实等形式来经营画面;同样,平面设计是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要素组成,并按对比、调和、主次、疏密等法则来布局,两者都能归纳为点、线、面,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组合。中国画以高超的笔墨技法和深远的意境来打动观众,而平面设计则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内涵来吸引读者。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画原理与设计原理是相通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原理,注重设计符号之间的疏密、虚实及对比关系,利用大面积的空白与小面积的图形或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中“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章法布局原则。另外,在平面设计中巧妙引入笔墨元素,会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传统的笔墨训练基本上是写实性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笔墨训练可以结合现代构成形式,将自然空间转换为画面空间,将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构成形式的笔墨训练,可以开拓思路、加强创造意识。
2.环艺与装潢设计专业方向的布局原理式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中国画的布局原理上。
中国画在环境艺术和装潢艺术设计中应用相当广泛,应用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国画原理进行空间布局,一种是将中国画作为装饰品引入设计中。在环境空间布局上,可以借鉴中国画布局章法,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就是环境空间布局常用的手法,对空间进行整体把握,营造空间的延伸感。中国画有很强的装饰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古典中国画技法纯熟、意境深远,现代中国画形式感强、肌理丰富。
3.动画专业方向的水墨动画教学。水墨动画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形式,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国水墨动画作品,如《哪吒闹海》《螳螂捕蝉》《牧笛》等。《哪吒闹海》主要以线描、平涂为主要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手法较为相似;《螳螂捕蝉》为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花卉、石头、树木等背景采用写意手法、昆虫则采用工笔的手法,有收有放、相得益彰。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手法,都可以成为动画的表现形式。首先对中国画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动画内容,进行相应题材的工笔、写意等造型技法训练。
4.其他专业方向的中国画教学。在一些职业院校还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如陶瓷、染织、服装等。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自古以来陶瓷就与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青花瓷是中国水墨在陶瓷上最形象的体现,水墨形式在青花瓷中体现出变化无穷的笔墨意蕴。在服装和染织产品中,水墨风格的设计作品举不胜举,在丝绸图案、服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成了流行的“中国风”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符号。这类专业要对中国画发展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丰富设计思维,同时还要掌握造型技法进行装饰设计。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将中国画的发展史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以历代优秀作品为载体进行美学分析,再进行相应装饰技法的训练。
(二)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中国画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继应用到教学中,中国画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信息的传达。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较为普及的形式,以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展现,利用作品的赏析对相关内容进行超链接,扩大了课堂信息量。
2.网络教学便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网络是现代人沟通的桥梁,成为相互交流的便捷手段,也逐渐成为中国画教学重要媒介。在理论教学中,可以搜索任何朝代的名作、画家及其历史背景;可以欣赏中国画名作,诠释美学理论,还能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进行讨论、答疑等。
3.为创作提供大量素材。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训练时,需要有大量的创作素材,根据不同创作要求搜集名山大川、花鸟鱼虫、人物建筑等图片,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搜索,还可以找到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来作参考。
中国画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表现技法,在高职院校探索合理的中国画的教学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更好地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实践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83-03
近年来,随着广西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因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与希望,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与优化,走出了一条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之路,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营销,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2006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通过对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市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突出,加上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需求,也迫切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设。如何调整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优化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见表1)以及素质与职业道德(见表2)的要求(见图1)。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岗位实践能力能用;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应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忠诚责任质量意识、纪律规范诚信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要全面兼顾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要依托行业、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强调岗位针对性;第三,突出灵活性;第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第五,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第六,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第六,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超前性和先进性等。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设置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是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及横向扩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方行业产业情况及生源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设置
我们按照“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由“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优化的分析
1.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协调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第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主要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渗透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化,主要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
2.形式维度,包括第一、第二课堂,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
按照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多次对地方行业企业,尤其是对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证书要求,形成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素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模式,新“343”教学模式见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3所示。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新19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典型工作任务表如表4所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5所示。
(四)专业课程的实施
1.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遍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任务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努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等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成效
在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高职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等4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实破。二是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两门课程均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环网柜的操作与维护”实践教学设计》获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方案设计比赛三等奖;三是拓宽了学生的校外专业顶岗实习的实现空间和途径。四是毕业生专升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涌现出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五是近三年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技能初次鉴定的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施“343”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来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英剑,刘忠伟,邓根清.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映红.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
[3]黄依珍.谈谈虚拟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二、本市实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常年受理并负责组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对经认定的软件、集成电路、创新药物等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各项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的项目,简化成果转化认定程序。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若发现其转化内容与项目申请书有严重违背或在规定期限内未实施转化的,撤销该项目的认定资格,并停止其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待遇。
三、本市实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常年受理并负责组织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对已经认定的软件、集成电路等企业,简化认定程序。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
四、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以各种形式实施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单位职务成果进行转化的,可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约定成果完成人应当获得的股权、收益或奖励。
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目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
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的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
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企业自主开发的非本企业主导经营领域的成果,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在落实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遇到障碍时,可以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咨询和申诉。
五、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转化项目投资的,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投资的价值,应经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或经各投资方协商认可并同意承担相应连带责任。企业凭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或投资各方同意承担相应连带责任的协议书等,办理验资手续。
具备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与外国投资者以合作的方式,设立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
允许在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1年以上的国内科研人员成为该企业的中方投资者。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对所研究开发的产品,可实行委托加工生产模式,并允许对外租赁自产产品。
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国有独资)企业在实施公司制改制时,经出资人认可,可将前3年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包括房地产增值部分)不高于35%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员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可以期股、期权或技术分红等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分红享受者可将技术分红作为出资,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并依法办理股权登记手续。
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投入。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专门用于研究活动的专利、技术资料检索费用,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科研试制费,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费用)可据实列支,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必须购置的专用、关键的试制用设备、测试仪器所发生的费用,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国资重点支撑的产业性集团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3%。
八、本市注册的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根据其综合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项目知识产权的具体属性,在认定之后的一定期限内,由财政专项资金对其专项研发给予扶持。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经*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认定实现生产或试生产的,政府返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部分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购置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生产经营用房的,可免收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如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用于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享受的优惠须全额退还。
九、鼓励境内外各类资本在本市设立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公司,以及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投资管理公司。
创业投资主管部门委托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认定的创业投资公司,可按国家规定,运用其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对其投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余额超过净资产50%,并且其他投资的资金余额未超过净资产30%的,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经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认定的本市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其管理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管理费收入和业绩奖励,自获利年度起3年内,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本市注册的创业投资公司可以按总收益中不高于1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市科技专款予以等额匹配,市、区县两级科委共同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具体办法,由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十、市和区、县在有关专项资金中,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融资担保。
担保机构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所发生的项目代偿损失,经主管财政部门核准,可给予一定的补偿。
市、区县两级财政所属的担保机构要逐步扩大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额比例。
对资产少、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项目,可探索实行信用担保,以及与专利等无形资产挂钩的担保模式。
十一、在沪注册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以近3年的税后利润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5年的,在第二年度内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将其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该再投资部分已交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税法规定退税。
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用其从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投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的,在第二年度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十二、建立*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委员会,促进孵化器提高成果转化、中介、投融资等培育企业的服务功能。经*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委员会批准的孵化基地视其实际运行情况,由市、区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用于加快孵化基地的建设和提升服务功能。
十三、从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海外留学生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列支成本。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董事会可参照劳动力市场价格和当年政府颁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自行决定其职工的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列支成本。
十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可以兼职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科技人员兼职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应遵守与本单位的约定,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尊重本单位知识产权;使用本单位或他人知识产权的,应与本单位或他人签订许可或转让协议。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整体或者部分成建制脱离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进入企业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凭转化证书经与劳动保障部门协商,可享受本市转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
十五、由*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市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中介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评审。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业绩突出者,可破格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十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从外省引进大学以上学历(有相应学位)且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引进人员的配偶(含农业户口)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调、随迁来沪。
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完善对留学人员创业的服务。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创业扶持。
十七、*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建立技术主管、信息主管岗位,并对聘用经考核合格的优秀人才提供补贴。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25-02
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是国内探讨研究多年的话题,其间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各地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总体格局仍不理想。本文拟从市场经济角度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实践。
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含义的市场理解
目前学界普遍的提法是科技成果,为更准确起见,本文是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的提法。笔者对高新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的含义规定是:高新技术成果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考察和在模拟实践环境下设计试验获得的、具有实用性与高端性、新颖性特征的一种无形财产;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则是指技术的前期成果,经过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的逐步调整、完善和成熟,形成或物化为新的产品,最终实现产业化。
上述表述是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含义的基本规定,任何其他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理解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因此,在上述关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含义的叙述中,并未提及成果转化的市场属性问题。因为毕竟技术成果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将技术成果自身的转化和这种转化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合在一起进行规定性的解释,在逻辑上难以做到。但是,笔者绝不否认成果转化过程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甚至认为,技术成果自身转化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过程,并且现实生活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两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认识技术成果自身转化过程,仅仅是完成了认识的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的认识,即对转化过程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的认识,更具有现实意义。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任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换言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每一环节都是通过市场经济才得以实现的。首先,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项目立题阶段,就要立足于市场需求。至于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为评职称或晋级的科研立题,并不属于市场经济意义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范畴。其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实验室小试、中试、产品化、产业化等每一环节的市场经济含义,都是对拟交换的商品不断投入并逐步实现增值。再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投资方资金在不同阶段的的介入,科技项目进入公司化运营,则直接表现为一定的商品交易形式,其间伴随着各种形式的产权转移和利益分配。总之,科技成果从科研立题、实验室小试、中试、直到产品化和产业化的全部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商品的逐步增值并最终实现交易的过程,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结果和社会表现形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不仅要从生产力发展演化的角度去理解,还要注意研究与生产力发展演化过程同时发生并始终相伴和贯穿全过程的市场经济含义。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特征
如前所述,高新技术成果是在“模拟实践环境下”获得的,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则是“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之所以必然会与市场交易同步,是因为这个现实的生产实践与设计试验时的“模拟实践环境”具有本质的不同。现实的生产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现实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必须作为社会的人才能从事生产活动。社会的人是有分工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色,都有各自的利益。成果转化不能只靠成果发明人和所有人,需要社会各方面不同的角色、不同利益主体的介入。专家学者们可以在实验室埋头搞开发,但是一旦搞转化,他们必将面临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市场经济。
(一)转化的经济目的是商业回报
技术成果转化的经济目的是不可回避的,这个经济目的就是通过开发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过程,提高社会生产率,并通过取得超额的商业回报来弥补前期投入。所谓商业回报包括技术成果转让收入、技术成果的有偿使用收入、技术咨询服务收入、股权分红收入、股权撤出收入等。现今社会,我们很难看到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技术成果转化现象。无论是技术的供给方, 还是需求方, 都瞅准技术成果转化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商业价值, 这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技术成果转化必然表现为一种商业行为,转化的不可或缺的经济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消费产品或服务的同时,获取理想的商业回报。因此,一旦偏离商业回报的目的,例如追求政绩、评职称、搞验收等,所谓技术成果转化很可能会走向歧途或夭折。
(二)前期成果的调整和完善就是商品增值过程
无论是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还是在某一阶段,都是前期成果不断调整、完善和趋于成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就是商品逐步增值的过程。要对前期成果调整和完善就要有各种投入,包括智力、人力和各类财产等。投入的量越大,周期越长,越能满足社会需要,其技术成果作为商品的价值就越大。由此还可以判定,在市场上前期技术成果的交易价格相对低,越是后期的技术成果交易价格越高。
(三)转化成功标志的社会含义是实现知识产权交易
从“物”的角度看,转化的阶段性标志是前期成果“形成或物化为新的产品”,但从宏观上讲,“实现产业化”是转化的最终标志。但是,从市场的角度分析,这一标志的社会含义就是知识产权交易。只有通过市场上的知识产权交易,不同的社会主体才能介入技术成果转化的某一个阶段过程。因此,只要是这个交易没有实现,无论前期成果怎么“成熟”,都不能认定技术成果已经形成或物化为新的产品了,已经实现转化了。现实生活中,这种交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直接转让成果,可以是投资入股,可以是有偿使用,也可以以契约方式合作经营等等。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技术原理、技术工艺、技术技巧等技术信息在原主体和新主体之间的传递,技术信息转移到新的主体,或为新的主体所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原技术信息的持有者虽然仍掌握这项技术,但是这种技术的权利有所者已经发生变化,即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过程的这一环节最为关键,马克思将其称为“惊险的一跃”,没有这个“惊险的一跃”,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规律
毫无疑问,成果转化过程要尊重自然规律,但鉴于成果转化的市场交易属性,因此,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尊重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规律。
(一)市场拉动规律
所谓市场拉动规律,即指高新技术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何时形成产业以及产业化规模的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需求的力量,是市场拉动技术成果转化而不是高新技术本身的技术演进推动其产业化。这是由于任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没有经济回报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决不会冒险去做。而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须使技术成果通过转化形成的产品要有市场需求,即消费者愿意在一定的价格上支付货币去购买,否则,不问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转化只会使企业快速破产。因此,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成果,即使其技术再高、再新,也不会有创业者和企业家去甘冒风险而实施产业化。因此,搞成果转化一定要把着眼点置于企业的需求上。不是搞完技术开发再去找用户,而是应该瞄准企业的需求去搞技术开发。先搞技术开发后找企业投资的结果就是转化率必然低下。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不会出现既有技术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高新技术成果被搁置的情况。
(二)人力资本决定作用规律
所谓人力资本决定作用规律,即指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关键和核心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决定技术成果转化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人力资本的拥有情况以及潜力发挥的程度。因此,在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整个过程中,能否形成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就成为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和整个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特别是在所有权人和发明人分立的情况下,一旦发明人在转化过程中的应得利益未能满足,或者激励政策不到位,极易出现职务发明成果外流,或者出现知识产权虽然转移,但发明人不予配合的现象,于是就形成技术信息传递过程和知识产权转移过程的分离,结果造成成果转化的失败或法律纠纷。因此,没有强大的智力和人才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没有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创造性作用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即使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再丰富,技术成果转化也“化”不起来。
(三)特殊资本支持规律
在技术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风险和收益是不对称的,在产业化初期,所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风险非常高,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投资失败,就是“血本无归”。另一方面,如果技术成果转化一旦成功,其投资回报高得足以补偿前期投资,并且还绰绰有余,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些特征在传统产业就不具备。对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而言,仅有传统的资本和融资渠道不行,那些带有投机色彩的或侥幸心态的小额资本更不行。转化需要一种特殊的资本,这种资本叫做风险资本或创业资本,即专业投资于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处于导入期和发展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权益资本。
参考文献:
[1]魏炳传.加速农业科研机构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分配体系[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2,(3).
[2]史永铭.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思考[EB/OL].人民网..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它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凭借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正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不健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渐显现,国家对科技创新逐渐重视,与高校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普遍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将相关工作职责交由科技部门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使高校知识产权的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1、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大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后将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带入社会获取利益;高校教师也大量涌入高新技术企业或自主创业,带走了在校期间所形成的知识成果。2、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在对外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让过程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知识产权的观念,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虽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较多的科研成果仍仅处于理论层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体制还不健全,科研成果还欠缺一个好的转化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处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已经逐步实现全球一体化,现代科技教育越来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生活质量、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无不取决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科技教育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如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强军战略等。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当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施的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和知识库,高校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和文化和谐,其中:科学研究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难以实现,也无法进行文化创新引领,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而高校科学研究目的就是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落脚点就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中试化、工业化、产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本人结合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实际,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有益探讨。
1.高校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科技成果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结果。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机关(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门)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经实践证明先进、成熟、适用,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内涵与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基本相一致,是无形资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成果基本特征:①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②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③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④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可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在统计、分析中,也可分为科学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
高校的科技成果从构成和表现形式可分为9类: ①技术方案(新产品、新工艺);②新设计;③技术秘密;④工艺图纸;⑤计算机软件;⑥论文;⑦集成电路;⑧生物品种;⑨科学发现。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校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①高校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②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建立研发平台,直接将研究的技术和成果转化;③高校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④高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①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②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③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