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与茶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品茶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位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兴职业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文化与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方面,为使学生获得一项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和中职学生实际,改进并应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一、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法指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某种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而实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介绍宋代点茶法时,由于宋代的茶叶和茶具都与现代差距很大,如果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恐怕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这个“点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过一段点茶演示视频则可以一目了然。看完视频后,学生对这种与现代迥异的饮茶法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再对视频中看到的茶叶和茶具进行详细介绍,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介绍茶树形态时,对于北方几乎没有见过茶树的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语言描述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的特征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课件上放几幅不同类型茶树或茶园的图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茶树是这样子的呀!”看着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几种类型茶树的区别,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也收获成就感。
二、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树立清晰的观念,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红茶分类时,向学生展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样品,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形状、色泽,闻到它们的香气,喝到它们的味道,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分析总结三类红茶的特点。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单纯的讲授法,引导探究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常常表现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因此,让学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茶艺表演开始,学生都静静地观看,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2]。幽雅的环境、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训练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冲泡、茶艺表演和茶事服务等内容,以实践操作部分为主要内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以茶事服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学习达到岗位资格要求[3]。
例如,将乌龙茶茶事服务作为一个项目,首先教师要进行项目设计。此项目让学生进行完整的乌龙茶茶事服务流程演示,内容主要包括乌龙茶基础知识、乌龙茶茶艺表演、茶事服务等。通过项目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乌龙茶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团队由8名学生组成,分成两个小组,A组负责乌龙茶主泡、茶艺解说、茶叶基础知识介绍,B组学生作为茶事服务中的顾客品饮乌龙茶,提出疑问并给出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适应岗位寻求。接着,进行项目计划制订。团队内两个小组双方商议创设的情境,要求项目过程全面涉及项目目标。接下来,开始实施计划。A组学生负责乌龙茶的冲泡、茶艺解说及解答关于乌龙茶知识的疑问;B组学生负责品饮、评价、提出和乌龙茶有关的知识问题。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及与他人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首先,表现在茶经济和茶文化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加强上。马连道茶街在打造“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品牌的同时,也十分突出马连道地区企业品牌的打造。有 “更香”、 “满堂香”、“天月”、“品品香”、“绿雪芽”、“御茶园”、“鸿志”、“贵士”等众多茶品牌。而越来越多的产地品牌通过、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多种渠道也纷纷落户马连道,如:“贡牌龙井”、“狮牌龙井”、“大益普洱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茶”等。注重品牌建设,为马连道的茶经济和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茶艺英语;翻译影响
虽然茶艺英语翻译已经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一个固有的传统翻译方式与表达习惯,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因为中西文化茶艺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迎合文化差异中对方语言表达习惯,违背了当地茶艺用于的传统表达方式,降低了受众对原文体会度。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秉承茶艺英语翻译的专业忠实准确原则,强化专业术语,从语法与结构上探究茶艺英语翻译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异
茶和茶艺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在茶叶还没有通过贸易方式进入英国之前,外国民众对茶叶了解少之又少,伴随着中英贸易进行,红茶与绿茶进入英国,随后饮茶逐渐成为民众一种生活习惯,使茶叶消费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至今为止,英国民众中每天保持饮茶习惯的达到80%,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各种饮料消费量中茶叶消费量所占比例达到50%,因为英国本身不生产茶叶,所以英国茶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我国茶叶发源地。在具体饮茶习惯上,英国民众喜欢红茶。我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中红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绿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国民众对绿茶认可度有所提升。两个国家之间的饮茶习惯也存在明显区别,英国的红茶习惯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搅拌饮用,而我国红茶在饮用过程中一般不会放入任何的辅料,英国民众认为他们这种饮茶习惯方式提高了茶艺文化的品位,我国民众饮茶一般在饭后时间,而英国人一般在上午10~11点或者是下午3~4点饮茶。
二、推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与表达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茶艺英语翻译出现多重困难,必须结合文化本身,明确规范茶艺文化用语,从茶叶名称规范翻译到茶艺过程意译。由于我国茶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大致划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别的茶叶又有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茶叶根据季节、树种、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种的茶叶。从茶叶本身来说,必须按照我国对茶叶细致划分,才能展现出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就会失去传播、继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陈年普洱又分为31年陈年普洱与普通陈年普洱,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将其翻译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进行区分。又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和冻顶乌龙茶,因为国外也有乌龙茶,所以乌龙茶这个词语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翻译,其翻译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与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
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模式影响,英语翻译工作者难以利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信息表达。因为汉语与英语的掌握正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造成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导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方式寻找英语词汇与语法翻译,这些直译结果难以表达出茶艺英语的核心内容,使译文变得枯燥、无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简单的直译或者是意译极易让受众产生歧义。因此,在茶艺英语翻译活动中,英语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转变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这一茶叶采摘在清明之前,当时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带来影响,非常珍贵,因此可将明前茶可通过意译方式翻译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国红茶的翻译中,应将其翻译成blacktea,并不是翻译成redtea。而对于绿茶产品翻译中,碧螺春翻译成Biluochun,安溪铁观音可翻译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丰富翻译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识
为了保证茶艺英语翻译的质量,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英语活动中,应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艺英语语言的内容及茶艺文化有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语言蕴藏的深邃文化本经与深层意义。从茶艺文化本身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认识茶叶的类型、产地、制作工艺、特色与时间以外,还应了解茶艺的技术,熟悉奉茶、赏茶、出汤、温壶、刮抹、注水、淋壶和洗茶的具体操作步骤,否则难以达到意译的效果。另外,还应了解茶艺的利益、规范和水质的基础知识。熟悉泡茶过程中茶叶汤色种类,例如茶叶汤色中红色系就有猪肝色、褐色、黄红、橙红、棕红及暗红,但是红暗一般用在红茶汤色中,棕红用在红茶干茶色泽与红碎茶茶汤,橙红用在乌龙茶汤色。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茶艺语言中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精确翻译出原文表达内涵。从文学基础角度来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茶艺语言中的文言常识、修辞手法及成语典故。在品茶时讲究“三龙护杯”及时用拇指与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仅拿杯文档,又不失优雅。只有英语翻译工作者掌握“三龙护杯”的动作要领后,才可以将其翻译成受众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结束语
综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相应的茶艺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融合这种文化差异,要求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强化专业术语研究,搭建直译与意译衔接的桥梁,丰富自身茶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学亮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茶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饮品承载了很多的中国的文化元素,也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的代表,也是西方一种精神的代表,与西方的文化生活中的热情开放和自由息息相关。茶叶清香沁人,喝茶的时候那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香醇,也是很让人如痴如醉的,可以让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一、起源和发展
(一)茶的起源。秦汉年间,我国的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盛行饮茶。西汉,茶就已经成为四川的特产了,曾经通过进贡被带到长安,古代的川东鄂西其实就是茶树的起源发祥地。在《神农百草经》中曾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那个植被很茂盛,茶叶至今还很是茂盛的环境,神农尝百草绝对是可能的。在我国的汉代以前,川东鄂西等地区,由于那里盛产茶叶,所以那里的生产和利用茶叶传播文化的事业已经是相当的发达。
宋初明末时,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一种巅峰的状态,赐茶、贡茶和斗茶流行在世。清朝时,茶的文化更是深入发展,戏曲也开始进入茶馆表演。清朝的对外贸易中,茶的地位已经超出了普通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更是,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人们不断地丰富与充实着茶文化的发展。
(二)咖啡的发展与起源。在西方,并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存在,也没有相关的记录,所以,有关咖啡的传说各不相同。关于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公元850年,在波斯的回教《古兰经》上,曾在执行某个任务时睡着了,天使就用咖啡将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很是强劲,让他一口气就将40个人拿下。
15世纪,就有很多参加朝圣的教徒将咖啡带回居住的地方,使得咖啡逐渐流传到埃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
到1683年,第一家咖啡店在欧洲的威尼斯建成。1720年,圣马可广场的佛罗伦咖啡馆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并在社交场所中很受绅士们的欢迎。咖啡的文化也对巴黎的市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茶与咖啡文化的不同
(一)茶的特点。中国的茶文化源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蕴含了美学、哲学、历史和伦理学等等,在生活中可算是一种极其奇特的文化景观。不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传承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茶文化的形式包括了茶的历史发展、饮茶的习俗、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道茶艺以及茶的科技等等文化艺术的形式。茶文化的历史久远,主要是因为它的内涵厚重。
(二)咖啡文化的特点。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经过岁月的洗礼的茶相比,它的特点主要就是洋溢浪漫、自有理性、热情奔放和方便快捷。咖啡文化是一种烂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的那种感觉。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毕竟它蕴含了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西方人认为上帝就是一切,认为上帝看中的是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抵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的人都有很强的竞争和为个人奋斗的意识。对他们而言,生活就像是在煮咖啡,如果对所有的事都没有了新鲜感,那就干脆换一种新的冒险和品位。这就跟咖啡被泡过一次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在味道上就会变得清淡无味,既然这样,就换掉再重新拿新的开始煮,重新感受它的味道,重新体验。
三、两者的传播与交流
咖啡与茶叶的传播交流都是一种传播文明的大事,直到现在,咖啡虽然还没有在国内普及,但是茶叶已经成为了西方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由于茶和咖啡都是从民间传到贵族生活里的,所以它们都带有等级色彩。
(一)茶入西船。茶叶传到西方时,已经是16世纪以后的事了。在16世纪前后,茶叶在肯尼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它的颜色和种类不尽相同,是通过丝绸之路有帆船等方式传到西方的。开始时,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及其昂贵,普通的老百姓是喝不起的,茶仅仅作为贡品被献进皇室。在那时,人们觉得喝茶是对身份的炫耀,是品位的提升,人们彼此争相炫富。饮茶之风也随着人们的口味和追求等欲望逐渐增长,几乎已经发展到狂热的程度了,很对的贵妇人都很痴迷于饮茶,几乎都是整日的沉浸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有些抛弃了家业。
(二)咖啡的到来。关于咖啡的传入有很多的说法,清初,中国还没有接触咖啡,清中中国有没有咖啡也还不能定论。
根据专家的考证,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在民国初的《中华大字典》里,意思就是西洋饮料,跟中国的茶差不多。在此之后,《辞源》也收录了咖啡一词,并且将这个词翻译的又准确又详尽。由此看来,咖啡一词在民国时期已经很流行了。
大约在清末,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咖啡馆。此外,咖啡的种植也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在1884年就被引种到台湾,1908年被引种到海南,到后来就相继被引进大陆。可以肯定的是,咖啡的栽培与生产在中国的民国前夕以及以后的民国时代就有了。解放后,它的种植就渐渐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咖啡馆和喝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在不断地扩大咖啡的种植,而咖啡的消费也在中国的发展中逐渐起重要作用,开始成为都市潮人的一种消费时尚。
四、结语
中西方的文化逐渐的渗透到双方的文化生活中,茶和咖啡两种不一样的饮品分别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的茶讲究的是中庸,而西方的咖啡文化则是强调理性。随着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显得犹为活跃,遍布各国的茶馆,咖啡馆见证了各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将黑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一种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茶园秀丽的自然风光、茶产品的生产制作、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品评等融为一体,其茶园及周边的山水风光是基本的地理环境,茶叶生产是人为的物质环境,产茶区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历史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是活化的景观。笔者对这些环境和景观进行整合与科学研究,力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以期能为人们提供高雅的休闲场所、丰富的体验场所以及寓教于乐的求知场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发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区域内生长的云台山大叶种鲜叶等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品质独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独特的风味已经使其成为益阳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益阳黑茶最早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后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为广大茶客所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得以重现,被视为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亚于当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朴的工艺和历久弥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难怪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益阳采用黑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马古道和与黑茶种植基地、传统工艺、采茶品茶等资源,赋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益阳市已经规划设计了集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于一体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线路,近年来“弘扬黑茶文化,推动茶旅互动”已经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着力打响“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让黑茶成为安化及整个益阳地区的旅游名片,以茶为媒介推介当地的旅游景观,事实证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个安化县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万,旅游总收入约达到7亿元。
三、空间结构优化视角下的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策
(一)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1.开发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益阳是湘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雪峰湖地质公园、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观;拥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庙武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安化县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黑茶的生长,所拥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也保证了该地能够出产优质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优质环境资源,安化还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风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构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从这些自然属性、文化风韵着手,可以开发具有观赏及体验与一体的绿色茶园。结合旅游路线,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态优质茶基地作为开发的示范点。茶园可以提供经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装。除了观赏茶园优美的景观,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品茶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增强对黑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对黑茶品质的信赖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但能够品评茶文化,还可以了解梅山文化,这样生态茶园就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2.黑茶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可开发茶馆、茶博物馆
由于黑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马古道驿站等,也有很多茶钟、茶具等诉说黑茶历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黄沙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拥有功夫红茶车间和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安化茶厂位于资江河畔,至今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黑茶全库、古老的木制茶机,还有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所用。这里曾经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另外,安化还遗存较多茶书、茶诗、茶联等,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见证,也可以成为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优越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开发特色茶馆,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艺术化的茶艺展示。在这种既古典又高雅的艺术环境中,顾客自然地会由眼前的一杯茶联想到茶文化,进而想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这就在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还可以建立茶博物馆,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厂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馆,使其首先具有贴合主题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厂多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茶样,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陈列历代茶样,展示茶叶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配合图片与文字,甚至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来说明与介绍黑茶文化。这种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引导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当黑茶不但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更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黑茶商品和当地旅游景区就会自然得到人们的推崇。
(二)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阳市已经出台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制订了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这些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心。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求扩建茶马古道景区、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修复洞市老街、改扩建黄沙坪老茶市、恢复茶马古道桃澍陵园,夯实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融合。
(三)茶产品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
从狭义上讲,茶产品是指各种以茶叶为龙头的包括茶食、茶画、茶具、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茶文化相关的商品,从广义上讲是围绕茶的不同形态延伸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了实现茶产品的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对于黑茶、绿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阳市要以白沙溪茶厂、黑美人茶业、益阳茶厂、香炉山茶厂等为重点企业,统一打造“安化黑茶”这一优势品牌,改变游客心中“品牌众多,真假难辨,无从选择”的现状.(2)延伸茶叶产业链,扶持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加工业合作生产有机茶味糕点、便携带茶包,推广奶茶饮品;与药产业合作生产药用茶、保健茶及饮料茶,以同样的功效加上独特香醇的茶叶口味来吸引消费者.(3)生产精美别致的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茶具既可以当作装饰品,也可以实际用来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园风景的精小的木雕、挂坠,喷印有茶俗风情的服饰,彩绘或者黑白手绘的茶园、茶艺明信片等。
(四)茶叶市场与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届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推介益阳、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全国黑茶类唯一入选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出,在国际市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安化“千两茶”和“天尖茶”两款纪念版黑茶产品作为“神九”对接成功纪念产品,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珍藏。“安化黑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成为益阳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对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来,客观上扩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陆羽把各窑的釉色作比较。从品茶的角度来看釉色,质地与茶色相互呼应,很有艺术品味。讲得精辟。唐代诗人也有许多称赞茶具的诗篇:“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蒙茗玉花尽。越瓯秋水澄”。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本文就红茶、青茶绿茶为例,欲评述之。
红茶为全发酵,性热。更适合在冬季饮用。具有暖胃益脾作用。红茶最基本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味甘(红,实为黄红色)。我们以祁红为例。经沸水泡之后,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倒入玻璃器皿中。我们看到茶汤颜色呈深红色但红而不浊,透过光线看可见清澈透亮:在品用红茶的时候茶艺师通常将红茶倒入的白瓷之中,红白相称。更加衬托出红茶茶汤的魅力。红的深沉、平静。轻轻的闻其香味,品上一小口,茶的色香味全部发挥到极致。此时如若用紫砂壶或是青瓷器来喝茶,虽然在味道上不会有什么破坏,倒是当倒入紫砂杯或是青瓷杯中时,我们将欣赏不到这种大自然带来的醇厚的红色。
青茶又称乌龙茶,系半发酵茶。它既像绿茶又像红茶――它有绿茶之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点。乌龙茶无论在色、香、味上与红茶完全不同。乌龙茶不仅醇厚甘露,而且清幽馥郁。无论是闽南的黄金桂、安溪铁观音还是武夷的大红袍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令人馨醉。由于茶叶在半发酵过程中产生出沉香醇等为主的香气成份,使乌龙茶在茶香上明显有别于红茶和绿茶归属于半发酵茶类,拥有茶叶原有的花香般的华丽香气成分,同时并合成和降低了涩味成分。这种清爽感、畅正是清凉饮料中不可缺少的功能,也就是乌龙茶成为冷饮并大受欢迎的关键之所在。
品饮青茶。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蜜。韵味无穷。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如将茶汤倒入白瓷中,汤色金黄清澈。倒入青瓷中汤色碧绿。不同颜色的瓷器使乌龙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喜欢玩弄茶艺的人通常运用各色的茶具来展现茶汤的美丽颜色,满足视觉享受和精神的升华。但当今市面上推广用紫砂茶具泡乌龙茶,使其香味更加浓郁。沉厚。但由于紫砂材料固有的颜色,此时的乌龙茶的颜色分辨不出来。
绿茶为不发酵茶,是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的特点是汤清叶绿。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一、文化差异和文化迁移
(1)文化和文化差异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庄锡昌,1978)。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社会遗产,文化具有后天习得的特性,存在于意识之外为人所不自觉。文化有传承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
中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表现在各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以自己的行为规范来衡量和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常造成文化误解和冲突。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性和整体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特别注重直觉、经验和感觉,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理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中西方价值体系不同,不同的价值体系都具有其合理性,价值体系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谦虚谨慎,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个人主义。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个人发展,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
迁移这一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Odlin, 1989)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得到了语言学界及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语言迁移也称语言移转。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可能出现两类语言移转。负向移转(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 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 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转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56)。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structure transfer)。(戴炜栋,张红玲,2000)。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差异是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词汇文化、语音文化和语法文化的差异讨论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最明显的差异是: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意与形的结合,而英语是拼音文字,词汇的生成方式是字母排列。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了解这一差异是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方法。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
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交际外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全新的外语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
(1)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将外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单纯的语言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只能用外语来表达本族文化的思想内容,不能用外语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思想交流。不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导致交际受阻,交际失败。因此,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得到同等的重视。
(2)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①提高外语交际者的外语交际能力;②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2007)外语交际能力以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为核心,以语言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是语言文学目标,初级目标。和其对应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文化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普遍文化知识,是社会人文目标,是高级目标。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两个目标同等重要。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两种目标的简单相加。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的融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框架是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跨文化外语教学由四个部分组成:目的语言、目的文化、其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外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宽泛的内容,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素质。
(3)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跨文化外语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等重要,有机结合;③教学通过听、说、读、写、感觉和思维等多渠道进行;④根据学习者的现实水平,根据教学规律,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⑤传统的知识传授法和体验探索教学法相结合;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是文化教学的重点。以上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灵活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戴炜栋,张红玲. 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外语界,2000 (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翻译对策
在翻译标识语时,应根据标识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本着准确传达标识语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原则,充分考虑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
2.1程式化翻译
有些标识语可以在中英文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结构,形成了程式化的翻译。此时可以套用现成的英语结构。如中文的“禁止/请勿…”结构,在英语中通常采用“No+名词或动名词”的形式。禁止吸烟=NoSmoking;请勿停车=NoParking。再如汉语中的“…专用”,英语可采用“…only”的形式。员工专用=StaffOnly;贵宾专用=VIPOnly;会员专用=MembersOnly等。
2.2确定标识语的语用功能,避免用词不当
标识语大体有提示、警示、限制、强制四项功能。在标识语的翻译中,译者必须在分析标识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其语用意义,即功能意义,才能有效达成标识语的真正目的。如标识语“转弯慢行”,翻译成“TurnAhead,SlowDown”时最好前面加上一句“Caution”,以传达其警示作用,引起司机的注意。
2.3判定标识语语言风格,选择恰当词语
表示服务、指示、说明性质的标识语大量的使用名词,表示强制性、限制性的标识语大量使用动词或动名词。公众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标识语往往会使用缩略语。因此翻译标识语时,应考虑其语言风格,选用适当的词语,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和术语等。如“登记处”简单译为“registration”,“小心轻放”译为“handlewithcare”。
二、日语翻译注重日语语言文化的意义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不同的民族,其之间的语言往往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翻译。我们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如果翻译者只单单掌握语言翻译的技能,那么其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单调、枯涩、没有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在翻译时,融入文化的因素,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更能再现真实,读者也就容易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2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们与西方社会的跨文化的交际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2.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2.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3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有差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视这些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63-02
差异化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并尽量通过教育使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均能在差异化教育中受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即只要相对于昨日的自己,学生有所进步,就是教好了。实施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坚持一个根本原则:“让每一个有差异的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幸福,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进行差异化分组
1.在语文教学中,差异化分组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在某个方面呈现出的群体性特点进行分组编排,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记录他们的学习成绩,逐个讲解等。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质进行分组,例如有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较强,对理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突出,但对于语文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不足;有的学生感性思维发达,情感领悟能力比较突出,语文学习也比较得心应手,可以以此作为差异化分组的依据。也可以按照他们对语文的喜爱程度,语文成绩进行分组等,总之,分组是为了找到学生的特点,按特点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差异化教育中只有分好组,才能找到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教育,不但要体现在学习方面、纪律方面、时间方面、措施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还应该将学生的管理差异化,也就是差异化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讲,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监督方式,例如对待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比一般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保证要求的合理性,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固定下来。对待成绩和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应以对比的方式找到他们比优等生差的原因和比后进生好的原因,积极提出表扬,并充分发挥其长处,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不足。对待比较差的学生,应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和习惯为主要突破口,在管理时重点予以关注。总之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要在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按照差异化分组,进行差异化要求
1.依靠他们现有的知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别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包括: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差异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化;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差异化。针对分组的差异和区别的要求进行有区别的辅导。笔者通常使用的是一个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2.初中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在后进生身上下足够大的力气,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后进生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题上要有能与后进生学习相适应的差异化的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也要分别进行,并且在作业批改中突出对后进生的关注,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提出预设。例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可以进行完整表述,后进生的要求要视情况而定,完整复述就可以了;在作业批改时,要求老师对差异化的分组做到心中有数,能对后进生做出特别关照,每天按照名单亲自细致的检查作业,并写下简短的鼓励性批语,像表扬优等生背出全文一样表扬后进生,给予后进生多一点的鼓励,并告诉后进生:“相信你明天还能背出一段来”。
3.根据新课改要求,初中学生在语文方面应具有的识记能力,阅读能力,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学”和“想学”的心。教育工作者应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辅导。
4.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问题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在设置问题中,有些问题对后进生来说总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应坚持“心系后进生”的理念,这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老师应给予后进生优先的权利,因为他们回答的难度系数较高。给后进生优先的完整的、语言描述的机会,在后进生的答问中,教师应特别强调,重点敲击,形成非常清晰、完整的答案呈现出来。然后再加以重复,使后进生在原有的语言描述上,建立自己的知识。
三、语文的差异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初中实施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求教师应对差异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一颗善良的心。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不断完善差异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观察平时差异化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科学总结,不但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且要大胆提出对以往教育方式的革新,任何工作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不断进步。
2.与差异化教育对象的沟通。在差异化教育中,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语文教学充分的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和学生保持充分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差异化教学,并理解这种做法的益处。
四、总结
针对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全班学生只当做一个整体,只备一次课,所有学生都要面对相同的问题,做相同的作业。而是要求把学生这个群体,不断地细化、个体化,要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强度也加大了,但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本文就差异化教育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探讨不同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对语文课改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