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7-02
引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步入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无疑是信息化浪潮对各大产业的冲击。信息化带来的最为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效果使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发展的新机遇、如何利用好信息产业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中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重大战略,总理也曾多次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做过专门批示。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其内在作用,即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咨询服务业逐渐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二是其外在形式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表现为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2)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流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的分工。
3.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2)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3)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4)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丰富即时有效的相关信息,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资源。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可利用的农业资源相对贫乏,而物质资源消耗却很大;农业信息资源丰富,但信息的加工层次和水平较低;农业信息需求迫切而农村的信息交流闭塞;农业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等方面,现阶段农业中信息交流闭塞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1)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仍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当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化作用,知识型的信息农业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财富。(3)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的影响。首先,信息资源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最后,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4)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及相应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而同时,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没有遍及整个农村层面,尤其是网络设施,这样,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不足,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3)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虽然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自信息技术出现农业中后就被提出,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引起全国各地区的足够重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不够,这就严重拖慢了农业信息化的步伐。(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国家已重点开发了一批农业科技信息数库、网络体系和信息产品等,但是普及应用程度仍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中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才培养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从科研院所到镇、乡、村的梯队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些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5)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中国采集的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如在数据库建设中指标设计不统一。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可行、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面对这些严重制约因素,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明确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行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一系列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手段,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信息服务根植于广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相对缺乏直接制约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4)制定农业信息化相应标准和制度:出台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对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统一规定,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用率。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更是支柱性产业。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以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8).
[2]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中图分类号:[S-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9-0048-4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带领着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经济也在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信息化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已经逐步转向了高效、节能、环保,信息化、现代化的农业,并且也进行了逐步的完善,有效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1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技术手段有效实现信息的流动,以信息流动拉动物质的流动最后再带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步入信息化社会。农业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工具将农业相关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并且在进行生产时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经营的水平,有效的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帮助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性、规范性,通过这些传播工具准确有效应用在农业领域当中实现信息全面覆盖。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实时获取相应信息,根据资源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一方面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有效帮助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全面了解農产品市场的信息,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现阶段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发展较慢,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到市场上的相应信息,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发展的建设。而农业信息化有效帮助农民获取信息通过建立信息网络获取到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对于资源的了解而及时的做出调整的政策去调整生产结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也可以解决在结构调整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在进行农业调整时农民不具备这些生产和管理技术。在此应强化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推广,让农民能够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农业的生产,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很多农业智能系统,包括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在进行调整时所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保障。
2.2农业信息化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通过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得农业发展过程当中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了整体的利用效率。在进行生产时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协调,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运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解决成本较高和时间效率较低的问题,目前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发达市场经济作为前提,在市场当中的农业活动将会以相应的信息作为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阶段通过信息化的联系减少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有效的增加了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其所具备的特点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也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可以将信息和知识作为全新的要素投入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渗透到每个环节。此外,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采集市场的信息并对其综合管理为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指明了方向,加强了生产活动流程的衔接,拓展了产业链,也可以及时的进行预防和管控,规避风险,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2.3农业信息化完善服务体系
通过建设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继续推动农业不断朝着信息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同时也利于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产品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激烈,市场上多种变化时刻出现,这就使得农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必须要及时有效地获取到市场上的信息才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了解市场的走势。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为农户进行生产提供了信息可以精准掌握市场的走向,有利于农民开展生产活动。另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政府可以在网络之上获取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政策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科学引导农业的生产方向,保障农业经济稳定运行。
2.4推动技术发展增加销售渠道
农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借助科技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的发展,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积极进行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样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了技术能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科技让农民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作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技术更新、科学管理、市场推广等这些层面,而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以及相应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生产销售阶段也需要技术的支持才可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因此可以看出新型的技术信息应该及时的传递给农户,推动技术更好地应用使农民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知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存在着瓶颈甚至销售渠道也很单一使得农产品滞销影响了农户的收入以及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通过利用农村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和网上宣传的方式农产品的信息,帮助農产品扩大了销售的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信息化下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借助一些设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一些灌溉设备等可以解决一些农作物种植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问题。当地政府做好资金的投入推进网络信息化走进农村向农民进行宣传,农民了解这些该如何使用。其次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从这些平台之上讲解,农民也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帮助农民学会操作这种技术平台,在进行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和服务。另外当地政府也需要完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加大交通、文化、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产品的有效运输,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政府也需要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和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便于农作物交易,在网络上可以进行。另外也需要建立立体式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并行销售。
3.2做好人才培养
农业信息化已经具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在此情况之下也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育,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熟练的掌握这些技术平台。并且目前很多农村人口逐步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甚至一些地方只是剩下一些老人,这样一来也会影响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留住劳动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当地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激励那些有能力的青年留在农村,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也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这些知识和信息化的技术,引导农业进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当地政府也需要开展一些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农民掌握这些信息技术知识,有效推动农作物的生产。
3.3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
1.盱眙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是开设农业电视专栏。盱眙电视台2套专门开设专门栏目《田野四季风》,每天在黄金时段反复播出。二是设立咨询服务热线。利用12316热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等信息咨询和农资打假等投诉服务。三是建设盱眙农业网。盱眙农业网设立植物保护、农作物生产、林业管理与生产、渔政与水产养殖、生产动态和科教培训栏目,提供农业信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四是进行农民创业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013年,盱眙县共培训600人,其中种养大户100人,农民经纪人100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00人,村组干部、乡村农技人员200人。
2.盱眙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盱眙县现辖14镇5乡,78万人,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面积居江苏省之首,素有人均“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田一亩滩”之称。情况差异较大, 农业信息化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二是网络普及率不高。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中配备电脑不多,难以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三是农业技能培训的短板效应。培训模式传统理论指导的多,实践操作的少,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完成任务。培训往往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盱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小康盱眙”的客观需要
“十二五”以来,盱眙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高标定位,提出“苏北争第一、全国进百强、小康高标准、开启新征程”口号,特色发展力争将盱眙建设成为创业创富、宜人宜居的“淮安先行区、南京后花园、江北新天堂”。激发崛起核动力,实现宏伟新蓝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农业信息化正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2.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和美盱眙”的有效途径
农业市场存在风险大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种植,导致滞销。2011年,盱眙县淮河镇大白菜喜获丰收,原本指望大赚一把的菜农遇到了大白菜2分一斤无人问津。农业信息化就能够让农民充分掌握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盲目种植,另一方面收获后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直接与所需地进行交易,能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向上盱眙”的加速剂
盱眙用“向上盱眙”方针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全县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向上”文化引领的农业的信息化,广大农民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会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种植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让农民了解科技信息、销售信息。农民便会根据活得的信息自觉优化农业资源配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农业信息化在盱眙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府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切实将推进农业信息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农业部门履行职责任务的全过程,贯穿于为“三农”服务的全过程。盱眙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信息化推进工作正常开展。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 新环境;农业;信息化进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1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4- 03
0 前 言
信息化进程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更好的造福于社会的人群,带动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实际上在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展和推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设备落后以及缺乏良好管理等,本文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实践
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一般在其表面上观察,主要就是指信息和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以及农业发展的动力。还有就是信息和技术成为农业结构发展中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仅包含计算机,还有电子技术、通信以及观点和遥感技术等多项内容。但是在其内部了解其概念,也能够看出,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作为代表的最新生产力,以此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1 ]。
1.2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
时至今日,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和高层领导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开展了农业有关的各项活动。甚至到了2016年期间,我国依然有很多省市的农村地区开展和实施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口号,带领农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加强其信息化使用的能力,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全面落实其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的工作核心,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拓宽农业发展的领域,找到最新的发展途径,以此更好的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实力,建设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村[2 ]。
2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以网络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的劳作,实际上高科技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发展中的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还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智能化工具进入农村,以智能化作为主要代表,进入到最新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目前农业进步的关键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信息设备落后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其信息化发展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时代的要求,其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只有保证设备的全面性,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多地区的设备尚不完善,这也是由于我国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信息基本设备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的基层设备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就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比较多,土地相对来说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其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差距,这也导致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比较高,因此想要保证农村走向信息化还有着一定的困难[3 ]。
2.2 技术人才缺乏
在我国很多农村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才输出,却没有输入,主要指的就是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离开农村,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想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因此农村的很多人才都流散到城市之中,造成农村技术人员的稀少。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建O投入非常大,但是人员收入却并不理想,还需要承受风吹日晒的痛苦。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村的生活非常辛苦,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在农村的发展之中。所以这也直接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中技术人员的缺失[4 ]。
2.3 政府管理薄弱
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都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投资者,因此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其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在很多西方的国家中,政府都会指派专业的人员和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政府在整个工作中能够根据国际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属于农村发展的专业信息,帮助农村人口在信息化进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我国的社会中,有关农业方面的部门非常多,这其中却没有对信息化专门进行管理的部门,这就造成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造成资源的流失,而仅有的信息资源也难以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正常使用和发展[5 ]。
2.4 知识水平较低
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少有城市人口和大学生人口能够毕生致力于农村的建设之中,即便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在农村长久的工作,其数量之少也难以满足农村信息化发展对于人员和技术的需求。所以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人员还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的落后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因此这样的循环直接造成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渠道,导致信息技术的开展速度缓慢。还有很多农村由于其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因此农民对于最新内容接受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也造成信息化难以进入农村人民生活之中,影响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3 造成农业信息化进程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历展中,我国都是以农业而出名,直到现在我国虽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已经跻身于世界全列,但是我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这一名称的提出也为我国在社会中奠定了基础,而同时农业在我国也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一项产业内容。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解决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重点了解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据目前我国农村的情况来看,虽然每年我国农村中都会呈现出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却没有被广泛的使用,这也是造成信息化进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能力较弱,造成这一原因的背景就是上文中所提出的农民知识水平较低,获取知识途径较少造成的。因此很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这也给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种地就能够赚钱。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不可靠,因此信息化即便是出现在农村的工作和生产之中,也会由于其利用能力薄弱造成后期发展受到阻碍[6 ]。
3.2 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和经营,实际上属于规模比较小的一项产业,这一点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由于本身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其网络效应低下,农村人口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其农业生产的规模。这一现状也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受到影响,而一旦农民在信息化环境下收入降低,就会直接对信息化的信任程度降低,甚至不会再一次使用信息化,这也是网络效应比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造成信息化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
3.3 信息使用成本高
针对农村的发展来说,任何最新技术应用在生产之中,都需要保证其根本的经济利益,低投资、高回报是农民非常需要的最新工作开展方式。一旦需要高成本的改革农民工作方式,则大部分人会选择延续原有的劳作方式。凡是信息化在开展初期其硬件的成本需求比较高,在农业趋向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获取农业的信息。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国的农村社会中,很多农民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在软件和硬件需要资金都比较高的条件下,很多农民会拒绝使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是由于成本问题,网络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因此,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非常落后,也很难意识到信息化的有效作用。
3.4 信息服务质量较差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在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其基层人员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传播能力都比较弱,这也导致整个信息网络体系都并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即便是想要使用信息化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还有很多农民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很难辨认出虚假的信息,一旦信息出现问题,或者是信息延迟,就会直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其中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农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农业也逐渐融入到最新的全球化发展计划之中。在信息化的大潮下,信息资源的使用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其应用在农业发展之中,也成为了农业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解决其中的问题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是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障,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业信息的设备不是十分完善,很多农业的信息网络都没有建成,所以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其信息网的建设成为首要任务。还需要农村能够加大资金筹集的力度,对农业科技进行良好的投资,完善农村信息网,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以此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需要保证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范围内,达成最大的信息化发展效果,避免资金的浪费造成农村人员的不信任感。
4.2 培养一线人才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想要保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招收和投资力度,保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快技术人才队伍的推广,保证人员能够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还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对于技术人员进入农村工作给予较高的回报,保证其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力,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4.3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基本的法律,对信息化建设提出合理的要求,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同时通过财政和金融制度的调节,创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此调节最高的收入和分配格局,有效提高农民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在经济利益上为农民做出保障,这样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信任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还需要在农村建立起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信息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4.4 保护知识产权
社会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农业信息化也是如此,只有保证知识的创新,才能够把科学成果更好的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之中。因此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对信息化建设中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避免居民知识产权遭到侵犯,以此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信息化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保证这一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5 结 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状况,并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需要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够在最新的环境下,促进农业的改革和进步。本文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想要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政府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管理,时刻关注农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以此更好的带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李哲敏,孔繁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优化[J].农学学报,2014(6):107-111.
[2]孙学文,包金龙.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26-29.
[3]杨勃桠,李巧云,关欣.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0):205-209.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才能尽快地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到农村教师教学活动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问题。与城市学校相比,我国农村学校在观念意识、资金投入、课程资源、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充分了解农村教师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对保证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1.盲目效仿城市,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目前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中,对城乡教师采取同一个培训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即实行团体推进,安排统一的通用知识培训和专业学科培训,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根据城乡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由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如果单纯地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移植到农村,或者试图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培训方式,这样的做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培训目标不明确,专业化发展内涵模糊
当前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目标泛化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使很多学员误认为培训就是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职后再教育。另一方面,培训目的笼统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改革进行,缺乏明确的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为目的的培训,使得农村教师很难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目标。
3.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化发展目标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就是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主要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从头到尾都是专家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大部分学员都很珍惜培训的机会,认为是提高自身素质最好的机会,觉得专家讲的旬旬都是宝,整个培训过程都忙于笔记,缺乏消化、理解、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农村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
其次,集中培训通常是集中好几个地方或者学校的教师,甚至将城市和附近农村学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培训,培训方式及内容“一刀切”。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性,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而且也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4.培训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操作性
首先,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许多培训专家仍秉持成人学历教育知识补偿的观念,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轻隐性知识的形成;重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轻教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新课程的理念、标准、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很少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关于课堂实际操作以及农村教师“研究”水平的培训。
其次,培训内容脱离农村教师实际,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职后培训内容与职前培养有重复现象,不能完全反映时代的需求。第二,培训内容未能直面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与农村新课程实践相关的本土化因素。第三,培训内容未能考虑到农村学校及教师实际的水平和需要,参训人员无法在实际课堂教学及专业化过程中运用培训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5.缺乏培训反馈,忽视教师发展远景规划
培训通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进行,培训结束之后,专家与教师、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很少。因此,学员在实际教学或者提高自身素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得到直接的较快的解决。反馈机制的缺乏,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能持续进行,短时间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村教师增加知识,拓宽视野,但是并不能真正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转贴于
二、完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校本教研方式是目前公认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但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缺少能够进行校本教研的骨干教师,使得校本教研成为了空谈。而我们在对集中培训方式进行反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实际可操作性。因此,新型培训方式应将集中培训方式和校本教研方式相结合。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以培养农村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为培训目标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改变教学行为的基础,在反思过程中使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并从中发现新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激发教师进行自我学习的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训中应启发和激励农村教师积极反思,要善于让参训者围绕培训的主题,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一切走进培训,与别人交流。
2.以满足农村学校特殊性为原则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教师的生活背景,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已有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集中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对其进行通用知识培训,让农村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要求;也可以组织专家团到农村学校进行分散现场培训,重点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指导课程改革在学校顺利实施,同时,让教师从理论的层面审视自我,促进专业化发展。
3.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培训主要内容
要以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个体兴趣、原有的知识水平及专业化发展的走向选择培训内容。由于农村教师的水平整体偏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培训之前,应广泛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以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制定培训内容的依据,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构建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体系。
4.以教师专业化的远景规划为核心建立培训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38-002
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纵观各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本人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职教师325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5%。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局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老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10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2.5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短缺,就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成长档案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职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态,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光荣。
3.用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能。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 SL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 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 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5,12:11.
[2] 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一、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从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表1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表。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2012年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比较分析
考虑到可比性问题,所以选择的城市除了地理因素以外,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城市的规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等因素。选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鸡西市、鹤岗市、大庆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作为比较的对象,运用已建立的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排的排位:大庆市、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讯基础建设还是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过度依靠政府也可能适得其反。农业信息化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会导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关注度不均衡,农业信息化程度停滞不前。一方面如果持续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与建设,就会导致政府在其他方面投资力度减弱,这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应忽视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想要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还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2)信息传播途径的不合理。虽然目前发行的纸质书刊杂志很多,但大部分编写晦涩、专业性极强,根本不符合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需求。而且现在书价普遍上涨,花高价买根本看不懂的书,对农民来说非常不实际。虽然有免费提供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但大都建立在城市里,与农村相距甚远,这些都增加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
(3)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支持。人力资源也就是农业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涉农人才的培养缺少,农业信息人才数逐渐减少也是因为不重视这一资源而导致的,久而久之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和建设速度愈加缓慢,从而导致人才流失越发严重,进而造成了网络信息建设越发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理顺企业、政府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政府应该转换角色,“退居二线”。将农业信息化大平台的发展分派给各个涉农企业。政府扮演组织推动和监管者的角色。适时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百姓尤其是农民重视、了解农业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对农业信息的额需求度。合理开展多种模式的宣传甚至教育,以此提高农业经营管理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意识,提高相关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得以综合利用的能力。做到对信息重要性、时效性、风险性、严肃性保持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作为管理层,政府应当对农业信息化信息进行高度监管,确保提供的信息证实可靠,能为百姓带来实实际际的收益。
(二)创建多种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统媒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加大市县农业电视节目的开通率,加快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的进程;建设远程农民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传输体系,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开发应用集声音、图像、数据等为一体的农业数字视频,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和综合技能培训。。
(三)加进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
前言: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具有发展的前景,对于农业来讲,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信息化更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之间的贸易变得更加的频繁,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显得颇为薄弱,这一因素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走向国际的脚步。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而首先要加快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使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我国没有一个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统一的理解,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农业的信息化过程包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同分享。因此,农业的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的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化的装备来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更好的发展农业,增加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阻碍农业信息化过程的因素
2.1农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较少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农民多数对农业信息化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他们也不知道农业信息化能帮助他们在农业方面做些什么。这就造成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基层推广的阻碍,而如果不能将农业信息化带入农民的家中,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2.2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及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造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的传播体系不健全,这种设施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信息化的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保障,不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共享的网络,而农民自发形成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但是我国政府又不能在信息化的建设上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因此法规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3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陪养的不重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我国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投入的资金少,培训的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层,农业信息管理的服务人员数量非常少,而且我国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对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更加的困难。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农民、社会了解什么是农业信息化,要让他们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可以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生活消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帮助他们建设农田、栽培农作物、指导他们关于农业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还可以统一的用信息化来管理农田或者是养殖场等。相信在他们知道了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诸多优点之后,他们一定会主动投入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3.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同时还要向发达的农业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样的,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
3.3抓紧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我国要加紧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层人才。政府要加大对这种人才培养工程的投资力度。相信这样做之后,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的人才。
4. 结语
综上可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无论是经济上的建设还是世界影响力的提高都需要其作为助力。我们要学习国外的这一领域的先进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农业信息化道路,争取早日的做到农业的信息化,这将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二)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三)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四)农业信息人才匮乏。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7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优化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1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其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服务和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汇集农户的实际需要,利用采购招标等形式来降低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可实现专业化生产,产生各种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逐步从个体经营转变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整体的科技水平。科技含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出路,而网络可以提供廉价便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与科技信息,有效指导和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目前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种养殖结构,这也是如何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安排生产的问题,而网上虚拟市场具有将事后调节变为事先调节的功能,网站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与市场供求信息,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减少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2.1 提高政府信息化意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系统化与必要的信息支持[1]。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对农业信息内容加以充实,构建科学的农业信息系统;县乡应该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指导与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与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生产经营。
2.2 加强信息源建设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围绕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挖掘与开拓,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促进信息适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提高,有效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加以盘活,发挥资源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构件系统完整的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如农资质量监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并加强信息资源的数据分析,形成网络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检索平台。
2.3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使用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约束,促进网络利用率与可信度的提高。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会增强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网络高效、省力、省时等特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