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时间:2023-08-21 09:2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

篇1

(一)传统地理教材表述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理教材以描述性的课文为主体,语言平铺直叙,表述方式沉闷。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强调 了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材料,但仍显得灵活性、趣味性不够强,尤其是留给教师处理和加工的余地不大,缺 乏与教学内容配套、互补的练习系统,练习系统的地位、功能仍然偏弱。而且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容量 偏多,显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分分散,重点不突出,关键不明显,使学生感知浅,巩固差,对重点内容无法 学深学透,使地理学习陷于“浅尝辄止”的境地。

(二)数学教材表述方式的启示

综观中学数学教材,其主要表述方式是“四环节”结构。即由公理(定理、定义)表述与论证系统,例题 分析与解答系统,课堂练习与提示系统,课外习题与校正系统四部分组成。这种表述使编裁能突出基本原理, 以练习为主线,自觉遵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客观的教学规律。

(三)借鉴数学方法编裁地理教材

地理是一门融自然、社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知识既有地理名称、分布和数据等感性知识, 也有地理特征、规律和成因等理性知识;既有地理事实和材料(即“地”),也有地理原理和规律(即“理” ),“地”与“理”的密切结合,使地理学科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里的“理”就象数学中的公理、定 理、定义一样,具有普遍的适用于“地”的特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密切联系,使地理知 识头绪繁杂,况且地域具有广泛性、交叉性的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借鉴数学方法,抓住原理和规律等 关键知识,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地理教材“四环节”编裁方式的内容和原则

(一)“四环节”编裁方式的构成内容

1.抽取原理与分析论证 地理原理是在地理学习中起基础作用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如地形、气候等地 理要素的形成、变化和分布规律,工业、城市等的分布特点和布局原则。地理原理是我们认识地理事物特征、 分析地理成因、进行地理评价、形成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抽取地理原理并加以分析论证,要求学 生掌握地理名词概念,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知识的条理化 和系统化。

2.实例解释与个案解答 教学的具体化、形象化都离不开实例解释。地理原理是对各地地理事象的概括, 各地都有一定的地理事象或特殊事象(个案)能“验证”有关地理原理。“四环节”编裁教材要求地理教师能 选取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实例或个案,提供一定的区域或乡土素材,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地理原理。

3.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教材要明确提供 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供学生去练习、去思考、去自学。加强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有利于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改变地理课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纳入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而不是教学的“附庸 ”,是“四环节”编裁方式的突出特点。

4.课外习题与反馈校正 课堂教学必须配有一定的课外习题,使学生的练习得以延伸。由于受地理是“副 科”等思想的影响,地理课外习题往往很少,或是习题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应确立课外练习也是学生学 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使学生通过课外练习和教师的校正反馈,达到熟能生巧的功效。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体现三大编裁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的实用性原则 传授地理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三大职能 ,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地理教学内容偏多,授课时间偏紧,教材编裁必须重视精选教学内容,坚持把 地理原理和规律摆在主导地位。例如,在教材整体上要突出大气环流和气候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及应用,自然 带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等规律性的关键知识。同时,运用的事实和材料要典型,能 说明主要问题。具体的知识学生往往不可能完全记住,终生不忘,而能力和科学方法却会在各方面长期起作用 。地理智能要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培养读图填图绘图、天象气象地质观测、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实际 操作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地理的方法。 转贴于

2.强化练习系统的巩固性原则 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和复习 巩固的。地理练习要具层次性、启发性和阶段性,要精选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习题,使每练一题都有收获 。如在编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教材时,我们抓住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 生练习,使学生牢牢掌握“二分”、“二至”点的太阳直射情况,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就 比较容易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填图、解答、计算等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是自学、阅读及考察 、调查等实践活动的形式。

3.紧密联系实际的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 习的基本动力。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学生最 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地理教学要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与生 产、生活实际有关的知识,或者把近期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引入教学中,用教材的理论予以科学解释。如 讲水能的特点可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讲西亚可结合海湾局势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实地 考察或社会调查,在具体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构建新的地理教材表述体系

地理教材“四环节”编裁方式是对传统地理教材表述及编裁方式改革的一种探索。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 系统地理,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均可以采用“四环节”方式编裁,因为任何一个地理教学单元均具有一定 的原理和规律,均可找出关键性的授课因子。比如气候形成因素与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农业生产两个单元的 教材编裁可如下表(见本文后附表)所示。“四环节”编裁的核心问题是抽取原理(规律)和设计练习。抽取 原理也即是抓住教学重点和关键、寻找教学突破口的过程,设计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四环 节”编裁方式必然带来对传统教材的重大调整和处理。比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单元教材,传统的只安排了0.5课时 ,学生的巩固程度较差。我们在编裁中作了如下处理:课时增到1.5节,先阐明我国的区划方案和体系,31个省 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分布及政府驻地城市。再设计了下列例题和练习:(1)家乡所在省级区相邻的省(市、 区)名称;(2)北回归线、北纬30°线、北纬40°线、东经105°线各穿过哪些省区?(3)我国最东、南、西、北 省(区)的政府驻地城市是什么?(4)我国相邻的省(市、区)最多的省(区)是什么?(四川、内蒙古)说出 它们的邻省(区)名称(各八个)。(5)说出有关省(市、区)的邻省(区)名称。等等。我们认为学校教材在 合理选择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组织合理的教材结构和表述体系,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这应是教 材革新的重大课题。

(附表)

环节 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 农业生产 抽取原理 1.太阳辐射、大气环 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

篇2

二、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模式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育实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开创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课堂。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图像和图形的重要性,要求初中生应该具备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的技能。作为形象的描绘方式,图像和图片是新型师生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打造图文并茂的新型课堂是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

(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地理学科的入门,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几乎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够通过图像表述出来,可见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知识框架来学习地理知识,完全忽略了教材中对图片和图表的运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和新鲜的感觉总是记忆深刻,厌烦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如果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选择好图像并借助于多媒体来展示,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实施初中地理图文并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内容广泛涉及地理地貌、行政区划、地理常识、地理构造、地球形成、人口、经济、文化、种族、语言、宗教等内容。它的知识体系不完全严谨、知识点零碎繁复。对于初学者的初中生而言,短时间内完全接受并理解所有内容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质量,如何打造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新课堂成为目前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初中地理知识点零碎,但是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几乎都能以图形的方式表述出来。为了尽早解决新课堂的打造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图形在地理教学中的效能,教师除了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图像和地理图表,还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理基本概念、地域地貌以及地理风情,从而有效提高图文并茂的地理图像课堂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

教师教学的最终问题归结于“学什么”和“怎么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地理更多地关注于常识和基本概念,所以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学一定离不开师生共同对“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对于“学什么”,初中地理教材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原因和规律性,简单地说就是带让初中生了解世界上“有什么”,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或事物“在什么地方”,简单地理解社会现象产生与地理构造的关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图片收集的活动,便于学生对自然现象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是举办识别地理图像的游戏,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图片背后故事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

初中地理教材对“学什么”有了明确的表述以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学”。这也是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意义所在。因为任何自然现象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都是可以通过有趣的地理图片展示的。“生活处处皆学问”,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高的实践性学科。在积极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好习惯,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目标。如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利用教学挂图、学生用地图册引导学生看图、指图。这样既起到示范作用,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教会学生看图、指图、分析地图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成因,起到开拓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1-02

1问题的提出

地理概念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它的表述关系到学生对地理事物本质的理解,因此有必要研究地理概念的表述。2012年7月31日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提出积极促进商签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协议,涉及到两岸教师、学生交流及两岸的课程、历史地理教材等,都将会有相关的协议,这将对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深远的影响。[1]本文响应此次会议精神,选取我国大陆和台湾教材行星风系正文进行比较,可增进两岸地理教材间的交流。

2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依据

2.1有关锋天气系统大陆地理课程标准和台湾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

大陆课程标准台湾地理教学大纲有关行星风系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认识行星风系与地方风系之差异2.2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 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与应用性原则、艺术性和生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策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是掌握地理概念的基础;使学生明确地理概念的定义,形成地理概念的结构,是掌握地理概念的根本;使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保障。[2]

3概念图的绘制方法和分析

3.1概念图的绘制方法。 用概念图软件分析教材,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也有难度。本文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第3版(简称人教版)和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的第三版(简称翰林版)以行星风系内容为主。地理教材的课文句子需转成概念图中的命题。两个节点加上中间的连接词构成1个命题,一个命题包括2个节点数。一句课文可以转成1个甚至多个命题。例如教材中一句话“两极地区因日照不足、气候酷寒、冷空气不断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就可以转换成命题:

把“两极地区”放入第一个节点(概念框),把“极地高气压”放入第二个节点(概念框),把“因日照不足、气候酷寒、冷空气不断下沉,形成”放在连接线上,作为连接语句连接两个概念。

图1 根据大陆人教版教材课文绘制的“气压带风带”概念图

图2 根据台湾翰林版教材课文绘制的“行星风系”概念图3.2对两个版本的概念图进行3个方面的定量分析:

3.2.1节点频率: 马费成,郝金星综合Novak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节点个数是测量结构化知识的广度指标,扬克非称之为节点频率,他认为节点频率是表明学习内容广度(覆盖面)的一个指标[3]。不同版本教材主要概念连接频率表

赤道低气压副热带

高气压副极地

低气压极地

高气压东北信

风带盛行

西风带极地

东风带地转偏向力

(科氏力)其他总计大陆人教版345222241337台湾翰林版553242231139从节点频率来看,台湾翰林版版教材在行星风系和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广度相当,在知识点分布上,相同的是“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地转偏向力(科氏力)”都是较高频节点。不同的是台湾翰林版“东北信风带”连接频率很高,而人教版很低;台湾翰林版出现人教版没有出现的节点“行星风系”“太阳入射角”“赤道无风带”“间热带辐合区”“I.T.C.Z”“副热带无风带”“马尾度无风带”“贸易风”“锋面雨”等;人教版出现翰林版没有出现的节点“低纬度环流圈”“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等。另外在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在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科氏力”。

3.2.2命题频率: 两个节点及两个节点间的连接词组成一个命题,命题频率也可以反映学习内容的广度。从图一看出人教版的命题频率是25个,图2台湾翰林版的命题频率是23个。从命题频率来看,两版本学习广度相当。

3.3对两版本的概念图进行定性分析:: 某节点与其它节点的联系。概念图图形化的呈现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某节点与哪些节点相连接,与哪些节点较近或较远,它们之间又是通过哪些节点相连接的等等[3]。首先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在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科氏力”,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直接阐述了其中内容,而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考虑到与“地方风系”相对应,从知识系统性上台湾翰林版好些;大陆人教版称“地转偏向力”,是我国气象学上形象的说法,台湾称“科氏力”是从科学家科里奥利发现的角度,连接频率上大陆人教版比台湾多一次,主要是副热带高气压形成原因的解释上两岸不同,人教版从动力的角度认为从赤道高空向两地的气流中右偏成西风堆积下沉形成,而翰林版从热力的角度认为从赤道高空向两地的气流热量散失冷却密度增加下沉形成;“东北信风带”翰林版连接频率高于人教版,主要是翰林版多别称“贸易风”,同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多别称“马尾度无风带”,“赤道低气压”别称“赤道无风带”“间热带辐合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节点上,大陆人教版的例子是“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概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台湾翰林版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受行星风系移动影响而形成,相对人教版的例子概括性更强。另外大陆人教版总结了七个气压带和风带,台湾翰林版没有总结。

4总结及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1从概念图节点频率和命题频率来看台湾翰林版教材和大陆人教版教材的广度相当,从长节点的个数和概念图的结构来看两岸这两版本的教材阅读难度相当。

4.2从教材编写学科维度上此部分内容采用台湾翰林版“行星风系”较好,知识系统性强,若从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及降低学科难度的角度上,采用人教版“气压带风带”较适宜。

4.3两版本此内容较大的不同在于教材编写主线,大陆人教版用逻辑主线贯穿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总结出七个气压带和风带及低、中、高纬环流圈;台湾翰林版则用并列形式阐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笔者认为气压带和风带知识间都是有关联的,逻辑性也较强,采用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形式较适宜。

4.4在知识阐述的形象上,台湾翰林版做得较好,如有别称“贸易风” “马尾度无风带” “间热带辐合区”等,大陆人教版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下台湾翰林版。

参考文献

篇4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再详加阐述,把重点放在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和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契合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

二、具体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知识结构(见图1)。本节教材以“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框架。教材第一部分从有利的方面并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和讲解“太阳打喷嚏”案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的知识难点为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宇宙这一部分在初中没有涉及,且对宇宙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太阳对地球的一些影响如提供光、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体会到。可是,太阳辐射对水循环、风的形成的影响仅仅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要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

2.能力结构。教材的表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1.10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图1.12太阳耀斑”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太阳能量的来源”阅读材料、关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规律的活动、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等多种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分别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2]。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

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为地球提供能量”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概念、影响,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配备的“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来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二,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第三,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这里面主要涉及太阳辐射概念和影响等知识。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太阳大气的构成(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配有“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和“图1.12太阳耀斑”等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这其中涉及太阳大气层的概念、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影响等知识点。

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不久便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

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太阳能量的来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了解到太阳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太阳辐射对植物景观分布的影响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图片素材、活动却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参考文献:

篇5

1.政治性原则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理教科书还包括领土范围、面积等重要的地理信息,其中的地图通过符号、注记、色彩等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国家的疆域和边界,不仅涉及我国的国家版图和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在领土方面的意志和外交立场,常常被视为领土的依据。例如,在地理教科书中有关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的表述代表了国家立场,地图出版必须符合《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等国家要求,中国国界线必须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绘制。

2.课标性原则

课标即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是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地理教科书的编制出版必须以地理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地理课程内容的各项要求。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对2001年实验稿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需要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其修订思路,尤其是课程内容部分的增减及调整变化。例如,在认识我国区域部分,从原规定的至少学习五个区域,调整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同时还应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这就要求教科书必须按此要求重新组织相关内容。

3.科学性原则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科书的文字表述必须做到准确、严谨,所呈现的地理知识应既符合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符合地理科学的有关方法和观念,还符合当今的地理现实,从而给学生以正确、全面的认识,不宜出现有争议或不确定的内容,更不能出现误解、误导和重复的内容。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不同的地理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多种的划分标准。与此同时,要求地理教科书的地图编制必须有严谨的数学基础、规范的表示方法、准确的内容呈现。

4.教学性原则

地理教科书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教学资源,应当具备合理的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具有方便学习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通过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内容处理避免“繁难偏旧”,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弹性,能够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设计了颇具特色的课文和探究双系列并行的内容编排,区域选择注重区域的独特、典型和覆盖面,并安排一定数量的“学习与探究”(与节同尺度)、活动等选择性学习内容。

5.可读性原则

地理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用书,内容呈现方式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多从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富于启发的地理故事、带有趣味的地理问题入手,课文讲述要力求难易适当、简明扼要、规范生动、通俗易懂,多用不同的地图和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图像配合说明,活动和练习设计要易操作、有创意,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现实体验和学习兴趣。例如,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采用了先中国后世界的内容呈现顺序,与学生由近及远的习惯认知相同,并注重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发挥图像系统的直观诠释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6.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科书是时代的产物,内容选择和组织应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事件分析、案例拓展等可以多使用反映时代特征的地理素材,同时充分吸纳获得公认的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及时利用世界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权威资料和统计数据。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我国陆地最低点的海拔必须采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8 844.43米、-154.31米权威数据,非洲的原苏丹分解为苏丹和南苏丹两个独立国家后涉及地图和相关地理信息的修改。

7.艺术性原则

地理教科书要想真正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喜爱,除内容、编校和印制质量外,全套教科书所表达的视觉整体美也非常重要,是一种艺术格调,有无形的感染力。它从内到外应体现出教科书独特的文化韵味,要与教科书的功能和价值相结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要有中小学教科书的庄重感,又要有地理学科的自身特色,还要与相应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例如,小到不同色彩的搭配、对称均衡法则的运用、黄金分割比例的处理;大到文字表述的语言风格,地图和装帧的设计风格,图文编排的组合风格等,无不是教科书视觉整体美的一部分。

二、教科书编制把控的要点

1.宏观层面要点

(1)章节结构。一套教科书的体系结构特别是章节结构,是体现教材特色的关键所在。它需要主编依据对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按照合理的思路和教学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建立完整、系统、利于学生学习的分册、分章和分节的体系结构,同时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地理教科书的编辑必须协助主编把好这一关,确保全套教材的覆盖广度和难易程度符合课标的要求以及各分册主体明晰与容量均衡,确保章节主题的逻辑连贯和有序递进。现行各版本初中地理教科书虽然都包括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及其区域知识、中国地理概况及其区域知识三方面内容,但其学习顺序、组合方式、区域选择等均有不同,体现了教材在章节结构方面的差异。

(2)表层系统。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由课文、图像和作业三大系统构成。课文系统包括正文、教学指导语和辅助材料等文字内容,有叙述性、活动性两种不同的课文形式,是教材的逻辑主体,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图像系统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美工图五种基本类型,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是教材的视觉主体,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作业系统包括穿插呈现的思考、操作等活动类,以及最后系统呈现的检测类,可在课堂内外进行,有一定的可选择性,是教材的实践主体,具有引导反馈作用。课文、图像和作业三大系统间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和融合的有机整体,常占比重大致为40%、40%、20%,图像在课文和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文和作业间因活动的相互渗透越来越紧密。

(3)编写体例。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往往是教材特色之所在。例如,章首可设置教学指导语、结构提要、活动课题,节前可设置学习标准、内容导入、探究活动,节尾可设置习题练习,章末可设置案例研究等。各章各节内进一步细分为目、段,其间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活动栏目。活动栏目是教材中最活跃的部分,一般分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两大类,前者包括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学法指导等,后者主要包括思考(如探索、读图、比较、讨论)、操作(如绘图、计算、观察、实验)、实践和习题四种。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采用课文和探究双系列并行的编写体例,如贯穿每章始终的课题,节前的探索和学习指南引入,节尾具有层次性、情境性、开放性的复习题等活动栏目呈现,为教材增色不少。

(4)装帧风格。地理教科书的装帧风格主要体现在对文字、图像和色彩的综合协调,通过不同的构图原则和版面类型,利用点、线、面的分割呈现不同的节奏韵律,总体上追求简洁大方、和谐有序、新颖活泼的风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封面、扉页和版式设计,以及章首、栏目和图像整饰等环节的整体视觉效果。例如,封面及扉页设计应具有地理学科特点,图案简洁并与各册内容相呼应,封面色彩明快可用颜色区分各册;版式多以通栏或分栏进行编排,既显规整又有灵活度,页眉体现章节关系并按章分色方便查阅;地图呈现效果要求线符和注记内容清晰,层次感强,注重色系内的过渡和色彩间的对比等。

2.中观层面要点

(1)课标落实。课标既是编制教科书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价教科书质量的依据。课程内容中,“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水平要求,共计100条,必须在教科书中予以相应落实和一一呈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列举了拼图游戏、动手制作、模拟演示、参观体验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倡导开展探究式和开放式学习,共计24条,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2)知识逻辑。教科书内容之间的知识逻辑是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主线。一套地理教科书可分为册、章、节、目、段、句六个层级,共同构成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一般而言,上下级之间多存在总分逻辑关系,如章对节、节对目、目对段,这就要求章名、节名、标题名具有较强的统领性,在言简意赅的同时能够概括下一级的讲述内容;同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多样,如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可以存在并列、主从、递进和因果等多种关系。目下面段、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相对较为隐性,更需特别留意和推敲,可以通过拆分、合并、增删等方式理顺内部逻辑,增强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同时要注意前后文的呼应关系,以及知识再现的处理。

(3)图文配置。图文配置主要体现在图文编排位置和搭配关系两个方面。教科书以文字表述为主,图像的编排位置多选择有助于对文字中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难以用文字描述清楚的内容进行展示。图文搭配关系主要有四种:一是以图代文,如我国的行政区划部分,只能用相关地图才能实现让学生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课程目标;二是以图释文,如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讲述,运用地图对文字表述作进一步阐释、印证为最佳;三是以图引文,如部分探究活动更适合先读图引导,再以文字进行归纳的形式;四是以图补文,多见于景观图的运用,如对文字中提及的东北平原配相应景观图片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但也要注意对图片地理信息的说明。

(4)图式图例。图式图例是地理教科书编制的一项特殊要求,是对文字和地图中众多要素的参数设计和统一规范。如文字涉及字体、字号和字色,地图涉及线划、符号、色彩和注记等各方面。文字设计包括章节目、正文、栏目文字、图像名称、注释等,强调层级演变关系,同时字号不宜太小、字色多用黑色以保护学生视力。地图设计中,线划包括境界线、水文线、交通线等系列,以不同类型区分为主,以粗细和色彩区分为辅;符号包括居民点、矿产和工业等系列,以几何形状和象形图案为基础,再以色系区分不同类型;色彩中线色以C、M、K色为主,面色以Y色和复合色为主,纵向体现色系的变化,横向体现色彩的区分和搭配;注记包括行政区域、居民点、地形地貌等系列,以字体、字色区分为主,以字形和字号区分为辅。

3.微观层面要点

(1)文字表述。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常用、最权威的教材,对其中文字表述的编辑处理,是教科书编制中最见功底的方面。首先是学科要求,既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又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确保地理教科书中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准确,上下文之间逻辑条件、推理关系的严谨,同时确保地理资料和数据的核实和查证。其次是语言要求,注意语句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字词标点、计量单位用法的规范和格式的统一,避免冗长、晦涩,保证通顺无歧义。再次是教材要求,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通俗易懂,必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展现教材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

(2)图像表达。五种图像基本类型各有不同的表达优势和说明对象,经过选编或组合,可达到以图启智、以图育能、以图激趣、以图怡情的目的。地图主要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注重针对性、明晰性和晕渲等制图新技术的运用;景观图主要客观再现地理事物或现象,注重典型性、时代性,有视觉冲击力;示意图主要阐述某种地理特征,注重科学性、概括性,能说明相关问题;统计图主要用数据呈现地理事物的发展状况,注重准确性、比较性和时间上的变化;美工图主要指绘制的各种图画,注重趣味性、多元性,以独特视觉说明地理问题。

(3)版面编排。从图文混排的有效性出发,版面布局宜多采取左右结构,正文位于内侧,辅文位于外侧,主次分明,并适当运用栏目和图像进行穿插,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避免给师生琐碎和散乱的感觉,力求图文有序、张弛有度、和谐有美。在图文编排顺序上,一定要注意图文之间的相互呼应,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更符合阅读习惯的先文后图形式,但在部分活动栏目中需要有意识地采用先图后文形式,也有部分内容需要采用有利于对照理解的图文并行形式。需要特别强调两点:其一,不要出现大段文字连续编排,或是多个栏目、多个图像连续编排的情况,会造成版面呆滞,无形中带来视觉疲劳,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其二,注意版面不要布局太满,一定要有部分留白的处理,适当给内容一个呼吸的空间,也给师生做笔记提供一些方便。

(4)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可有不同侧重,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对封面、扉页、前言、后记和版权等的核查,确保书名、署名和图书出版信息的正确完整;二是对目录及与内文关系的核查,确保目录章节名、页码与内文章节名、页眉章节名、页码的对应,如章首有节、目等类似信息也应同查;三是对字体、字号和字色的核查,确保各种文字的类型使用一致;四是对全书图名、表名的核查,确保序号连贯、名称无误;五是对计量单位、外文等的核查,确保用法规范和统一;六是对敏感政治信息的核查,确保国家和首都名、国旗和国徽、国界类型和走向、领土和人口数据,以及、南海诸岛、海洋权益、民族宗教等的文字表述或地图表示完全正确。

三、结束语

篇6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其目的也是一样的。因此对于新课改具体实践者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教材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带来的变化

在新课标中无论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还是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和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起来都有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对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上新课标和旧课标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新课标的表述相对要简单一些。同时新课程标准更加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材带来的改变

新教材的特点在于添加了更多的直观的图片,同时也开设了许多栏目供学生参与讨论。新教材更加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能够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素材。新教材对于学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培养也很关注,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复杂的地理过程的分析能力。新教材还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旧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地图进行了删改。新教材更加注重在地理教学中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的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的引导了学生开展了多种实践以及探究学习。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入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此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到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的差别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二、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只要经过几年的知识传授就能熟知整本教材的所有知识点,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的动力。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最多只能占到一般,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内容也要占到大约40%,另外的一小部分的内容则要求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内容。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都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促使教师们尽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所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必须学习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新课改下的教学。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教材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有着较大区别,具体表现在新教材比旧教材没有那么系统化,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更好的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并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理解。由于新课标对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方式来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同时还要对教学进度进行科学可行的安排。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势必会造成课时的紧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标准的组织好课堂活动又要处理好课堂时间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在部分的教学内容上是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的同时新教材中也少了很多的概念和名词,结论性的叙述在新教材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很多的活动、阅读以及案例等需要学生去探究的内容。针对于新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直接灌输了,而应该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目标。

三、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建立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民主和谐的关系后,就会打破自己内心的禁锢给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从某个角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一些抱怨,教师觉得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进而造成上课也比较吃力。特别是在讲解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听完课之后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依然一头雾水。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加深建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组织形式多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式形式,很显然这种课堂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了。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性格等因素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丰富性。因而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有所改变。

1.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2.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并进行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一课中,教师在进行等压线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让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先假设一个情境让每一排的学生都代表着一条等压线,通过教师的示范,让一排排代表等压线的学生们通过肢体来重现教材中所叙述的风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表演和观察的过程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符合了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五、新课改给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

在多年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压迫式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组织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新课改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发表意见,遇到一些问题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地理知识开拓自己的见识。

六、新课改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一改传统的课程标准只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方式,有机的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应用更多的渠道,让新课改的精神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综上所述,新课改目前还在探索实施阶段,针对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破旧立新,同时还要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案,并以新理念为支撑,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新红.走出课改困惑打造高校课堂――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误区与反思.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陈祝如.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创新.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篇7

(一)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形成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参与教研的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同时进行学习,并实现课本知识和课件演示并行,弥补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的不足。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地理内容上至天、下至地,有些内容是我们的足迹不可能到达、我们的视野不可能涉及的地方。我们在课堂上根据地理图像多类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让学生认识到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分布规律,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像心理学家林格伦的研究指出,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多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习失败的诸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兴趣是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故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地理教学时,用多媒体屏幕展示,直观地看到寒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暧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通过教师讲解寒暧流交汇处给鱼带来丰富的鱼饵,这些海域可建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北海道渔场。在课堂剩余时间播放学生感兴趣的神奇的厄尔尼诺视频,这样可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取得常规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图表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图表在表述地理知识方面具有文字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分布、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等,用文字难以表述或难以准确表述,而用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图表来表述则非常容易,并且直观、形象、准确、简洁,使人一目了然。图表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素材。正如当代著名地理学家卡列斯克曾说过“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理教材中的图表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中学地理知识的关键。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将板书、各种图表、动画、视频等资料展示出来,这对于跨度大的地理学科来讲,便于地理知识中相关交叉知识呈现,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学最大优化。

二、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论地理课件是别人开发的,还是自制的,都一定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包括选教材、备教材、备课件、备媒体、备教案、备学生等方面。

(一)选择适宜多媒体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章节,但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可以这样进行。适合用多媒体教学的章节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教学内容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但教材只有文字媒体而缺乏生气,如“人教版”出版的七年级上《地理》上第四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内容比较广泛和空洞,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叙述,就会显得单调而枯燥,只有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学生对本章知识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②教学内容阐述的是抽象难懂的地理事物或过程,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懂,如地球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运动等,学生几乎没有感性认识,光用语言来说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二)多媒体教学时间的控制

一堂课中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其效果不如间断地、适时地用好。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从人的注意效应看,适时的变化是最能产生明显的良性效应的。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为原则,用多媒体教学在中学阶段以15-18分钟为宜,在导入、解疑、反馈、总结之时采用能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效果最为明显。

篇8

“乡土”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解释为“一般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教学中的“乡土地理”就是师生所在区县为教学内容的“区县地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以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星球版等各种高中地理教材纷纷出版并在全国使用。各版本教材各有特色,其中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专题式、多活动、案例丰为其特色,深受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但有的地理知识专题理论性太强,教材中帮助理解地理知识的案例往往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导致教和学效率不高。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的研究,以专题式和实用性选取教学内容,精选 “对生活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整合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重视地理与生活联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一、直接使用教材中乡土地理的案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直接使用的乡土地理案例,分别以“你们家乡”、“本地”、“你居住地”、“你所在城市”、“你学校附近”等词语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区域范围,用“分析”、“调查”、“查找”、“谈谈”、“讨论”等动词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材内容要求,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乡土地理活动。“表1”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活动开展的案例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明确提出对乡土地理知识运用内容分布在每章活动中,共有10项,其中以“调查”活动最多,为8项。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开展调查活动的方法、文明用语及注意安全等事项,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带领下,最好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学生直观、真切地感知家乡的地理事物,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回到学校后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书本所学的地理理论及地理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家乡的合理发展出谋划策。乡土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把教材内容与自然及社会实际结合,更加扎实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含有大量而丰富多彩的地理案例,这些地理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虽然教材中这些案例选择典型、实用,但这往往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学生所见所闻比较遥远,易导致学习失去热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认识和理解地理理性知识。“表2”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案例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有23个地理案例,涉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环保、工程建设等方面,分布在所有章共10个节18个框题中。有世界的案例:欧洲、巴尔干、巴黎等地区和城市;有中国的案例:海口、武汉、西安、上海、深圳、扬州等城市和三峡工程、宝钢企业、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等,往往是以一些文字材料配以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方式呈现。这些学生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地方作榻萄О咐较难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所以,教材中的这些案例都可以用乡土地理案例以文字材料配以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方式替换。就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走访观察,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科考形式通过采访、调查、拍照和视频等收集教学案例素材,运用于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乡土地理中的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鲜明案例素材,替换教材中当地学生不熟悉的地方案例,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易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在课堂开展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合作探究的价值。

总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乡土地理案例具有宝贵的价值,它是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用手摸到、周围人们经常谈到的,学生最熟悉的、最具有亲切感的地理事物。用于课堂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极大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究欲望,也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I第4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1-109.

[2] 万明春.环境教育七年级下.第1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5-6.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1-31.

篇9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高中地理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方案,从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高中地理学案分成相互衔接的以下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设计科学可行的学案是实施“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设计高中地理学案,要在七个组成部分的前提下,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学案设计主要有九个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 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 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 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篇10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1、目标化策略。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篇11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脑对信息的表征至少应该有语言和意象两种形式,正是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佩维奥(Paivio)提出了双重代码学说。他认为,信息的表征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与事物抽象的、语义的信息有关的是言语代码或代码系统;一种与意象有关,表征的是像什么的心理图像。在这里,意象系统是大脑对于外在事物或事件的外在知觉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言语系统是大脑对于事物或事件的概念性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该理论对相关认知现象的解释为:人们既可以用心理意象进行代码,也可以用言语系统进行代码,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两种代码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可见,在不同的情景中,人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不同的推理问题。

2.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工具”。很多时候,人的认知都是通过视觉开始的,因此,在思维的操作意义上,视觉思维被认为是视知觉和概念思维的统一。视知觉虽然源起于直接感知,但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物的被动复制,它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建构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敏锐性。人们总是要面临“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如何?”等问题,概念思维由此而建立在正确的视觉判断之上。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或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对事物形式和属性的构建,相对于词语或概念的加工,它更灵活而且易于操作,能引导人们从直接经历的现象或事件中发现其真实的意图,如哥白尼发现行星绕日运动的太阳系模型。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直接交流中进行着,人们在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头脑里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可能会在突然间得到升华而产生某种顿悟。

3.麦金的视觉思维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R.H.McKim)认为,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绘图表达,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观看、想象和绘图表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能够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

二、从视觉文化看中学地理教材

在视觉文化彰显的读图时代,地理教材课文内容的表达不仅仅是文字,各种类型的图像已经成为地理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相关的图像明显增多,渲染力度更强,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与文并茂,都是表达和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与文字浑然一体,相互印证和补充。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图像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

各种图像都是意义的承载体,是现实的片段、空间的分解和时间的节点。通过图像的组织,可以赋予图像一种转换的特性,使各个图像体现出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作出判断,一段教材就是一个表述的课文(文本)系统。在地理教材中,这个课文系统通过语言、图像的组织以线性的逻辑过程体现着学习的内容、思想、意义,承载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教材的阅读中,所看到的图像不过是一个复杂意义群体中的一个侧面,要解释图像带给我们的意义,还需要从背景知识中去寻求,从人们的视觉文化素养中去获得灵感。学习者和图像的关系其实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教材内容的语境影响和学习者的阅读经验有关。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其表述系统几乎都是三种课文形式:文字叙述课文、图像表达课文、活动课文。由于教材充分赋予图像在知识呈现中所能体现的价值,纷呈的各类图像从问题、指导、事实、原理等角度来体现内容和教学价值,不但信息类型丰富,而且表达形式多样。一些教材除课文内容中的图像安排外,还有对学习内容的概念图形式的展示,有时还对整页纸的背景作了渲染和精心设计。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方式,地理教材以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人的素质发展的理念。

三、从视觉文化看教材使用

语言和图像是两种承载意义的载体,语言的阅读和图像的阅读必然存在心智上的差异,由于我们长于文字的处理和表达,而对具有丰富内涵和价值的图像的处理和表达缺少相应的能力,故在教学中不能整体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图像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语言的转换,文字和图像的人为割断难免使很多人认为新课改的教材内容 “单薄”,因而需要从外部引进许多自己认为相关的知识才能“充实”教学。而教材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图像蕴涵的丰富信息被忽视,导致教材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题目。由于不能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处理信息,教材编者对新课程理念一些重大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却被使用者忽视了。教材使用者这种所谓的“充实”还来自于一种错误的解释,即认为图文并茂和语言的简练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开放性空间。这其实是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误读,将一种事实上的不正确(对地理教材表现形式的理解)和一种正确的理念(教材和教学的开放性)错误地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守着“富矿”不知道如何挖掘财富?以下两个方面可能是必须注意的事情。一是使用者知识修养的不完备,缺乏视觉文化的素养训练,无法完整地将图像纳入到教学设计中。一些图像所能承载的情感内涵难以被挖掘出来。大多数教师熟悉地图的教学,而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图像进行教学。二是教材推广和培训对教材特色的介绍偏重于课文的组织,学科内容的体现,但对如何使用却缺少以视觉文化的视野进行与此相应的指导和展示。随着视觉文化理念的深入和发展,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一些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基础。

四、视觉文化观念下的地理图像教学

在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知道如何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视觉文化的表达能力。

首先是学习中的视觉问题。看见和看懂是两种学习状态和能力,前者是视觉上的一种感官能力,后者需要学科的和视觉素养的修养。学习者如何观看教材中的图像,取决于他的态度、方法、意识,其效果与他的地理知识修养和地理学习能力相关。所以,教师要注意的是:“看见什么?看懂什么?”视觉解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怎样看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图像的处理,都应该随时设问:“你看到什么东西?”“什么让你有这种想法?”教师要确保学生的每个反应都得到相应的反馈。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联系各种被提及的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共同趋向的观点,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展技能。让学生仔细观察,形成观点,加以表达,综合各种观点,再加以推测,讨论,争辩,然后修正他们的结论。总之,这里的教师并不是专家,只是促成学生完成探索过程的顾问,通过一系列对话、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视觉素养。看什么,怎样看,如何理解图像信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图像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读图、释图、析图、绘图和忆图。欣赏和体验什么,在地理视角上怎样欣赏和体验,如何引导学生真、善、美、丑的情感态度,使不同自然的和文化的世界能够被理解、沟通或被认同。

在有了这样一些知识准备的基础后,根据地理教材的表述特点和组织形式,采取以下步骤或许会引起思想的变革。

(1)教学内容是什么,核心概念和贯穿其中的主要观念有哪些,教材课文如何围绕核心概念或主要观念组织内容。教材中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中的图像表达怎样组织编排?

(2)教材提出的问题(如广东人民版的“卡通娃”)是什么,教材课文如何体现?

(3)教材对问题如何回应(如广东人民版的“卡通博士”),表达什么内容?

(4)关注图像类型以及图像组织形式?

篇12

关键词 图像系统;大陆教材;台湾教材;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1-02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表述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合适的图像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与原理。近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日见频繁。本文选取两岸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教材——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台湾龙腾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对其图像系统的数量、类型及设计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增进两岸地理教材的交流,达到互相借鉴的目的。

一、图像数量的比较

将人教版与龙腾版教材图像数量进行统计并制作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3本必修教材图像总数达到555幅(297页),龙腾版4本必修教材图像总数达到1923幅(858页),两套教材都大量地使用了图像直观地表述地理信息。由于两套教材必修部分在内容容量和总页数上有较大的差别,利用每页图幅数体现各教材对图像的重视程度,两套教材平均每页的图幅数分别是1.84、2.23,人教版地理教材平均每页约有2~3幅图像,而龙腾版地理教材平均每页约有3~4幅图像,反映龙腾版地理教材对图像较为重视,遵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感知地理信息,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二、图像类型的比较

对于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为了便于比较,本文根据两套教材图像的特点将其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遥感图等,并作简要对比,如表2所示。

1.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类型的相同点。

(1)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对于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地理图像一般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遥感图等。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皆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图像类型:景观图中包含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提供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难见到的真实景观,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示意图将地理特征、现象等化繁为简,统计图表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等,具有直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遥感图运用了地理科学新技术,增强时代性。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皆综合利用了不同图像类型的功能。

(2)图像类型均以景观图比重最大,遥感图比重最小。两岸教材重视景观图的使用,大陆人教版景观图比例达32.29%,而台湾龙腾版的比例达到了55.27%。景观图在翻阅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景观图中景观照片的数量远远多于传统的素描景观图。景观照片更为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具有表现力,能够刺激学习。但许多研究表明,视觉教材过于具体、写实可能妨碍学习。景观照片中所传达的地理信息繁多,过滤性差,相对弱化了图像所要突出的重点。简单的线条组合也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材料,传统的素描景观图虽在表现力和真实性上不如景观照片,但可以根据地理教学的需求对复杂的地理景观进行处理,删繁就简突出主要特征,以便于学生学习。

遥感技术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遥感图像以其直观、立体的特点吸引着学生,主要用于体现城镇布局、自然灾害、地理景观演变等方面。地理教材应反映现代地理科学新技术和新成果,充分利用遥感图像促进学习地理知识和原理,虽然两套教材都对遥感图及其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但遥感图数量仍较少。台湾龙腾版有41幅遥感图,大陆人教版仅有6幅,两套教材遥感图所占比例都较小,分别为2.14%、1.09%。

2.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类型的不同点。

(1)大陆人教版教材示意图的比例较高。在示意图的使用上,两岸地理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大陆人教版、台湾龙腾版示意图比例分别为27.19%、9.87%。示意图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共性、规律用简练的手法所描述的图像,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式,常用于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原理的解释等。调查发现,大陆人教版较为重视利用精炼的示意图形式呈现地理知识。

(2)台湾龙腾版教材采用大量的景观图,特别是人文景观图。一半以上的图像类型都为景观图的台湾龙腾版教材,倾向利用景观图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呈现地理知识,特别是在人文地理部分,大量采用了人文景观图,强化人文地理知识的理解,具有强化、概括、促进文本理解的功能。

以上从图像类型比例上对比两岸教材的不同点,而从数量上两岸教材使用的示意图相差不大,景观图相差较大。示意图优势在于简化地理事物的特征,景观图则从现实的角度直观体现地理事物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作用。大陆人教版可适当增加景观图的数量,两岸教材则应适当增加遥感图的设置,以提高教材的时代性。

三、图像设计的比较

1.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设计的相同点。

(1)图例注记清晰明了。两套教材注记清晰醒目、明了易读,大小适宜,方便学生阅读。其中,台湾龙腾版地图概论中涉及地图投影的内容,在每幅地图下都注释上了该图的投影方式。

(2)图幅大小适中,图文配合紧密。两套教材图幅大小适中,使图文尽可能地放在同一页,图文配合紧密。图像及其相关内容如果安排在同一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设计的不同点。

(1)两岸教材示意图的设计各有特点,人教版简洁易懂,龙腾版立体感强。示意图的作用在于将复杂、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成因、演变过程及原理用简单明了的图像呈现出来。大陆人教版利用最简单的线条、箭头等呈现,而台湾龙腾版在选用示意图时注重用二维平面表达出三维立体的效果,立体感强的图像能够更好地展示地理事物本来的面貌,更加易于理解。如暖锋示意图,大陆人教版分别用侧视图和立体图两幅图,线条颜色相对简单但清晰易懂;台湾龙腾版设计较贴近真实情景,颜色效果、立体感都较强,但图内信息量较大,较难体现暖气团的爬升过程。示意图的设计应避免单幅图像信息量过大,可适当将其“分解”为多幅图像,以便学生理解、分析图像。

(2)台湾龙腾版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教材中的景观图、遥感图包含的信息量多且繁杂,难以突出地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像的表达效果。台湾龙腾版教材利用简单的线条和箭头,在图像上进行标注,以突出地理特征,加强了图像的直观性。借助箭头、文字、图形的组合设计来强调图中的重要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相关部分上去,使复杂的图像更易理解。如直接在中国四川大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中标示出地震前后的标志性,变化直观明了。

(3)台湾龙腾版大量采用图像组合。两套教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图像组合,用多幅图像从多维角度呈现同一个地理事物,使学生建立起更加立体、全面、丰富的影像。地理示意图不像地理景观图那样着重写真,而是重在写意,用来表现各种地理特征、现象、规律和成因等。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示意图常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导致学生难以将其与复杂的地理现象相匹配,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景观图既能存储地理景观真实形象的信息,同时又含有潜在的地理理论信息,但错综复杂的地理景观图不利于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示意图与景观图的组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兼顾写意、写真。如龙腾版教材中在描述地堑地垒示意图中,结合典型三幅地貌景观图,使学生对地理现象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大陆人教版和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简要比较,两套教材各有特点。大陆人教版在示意图的设计上更加简洁,台湾龙腾版教材善于使用景观图和图像组合,特别在于对景观图的灵活处理,二者应相互借鉴。两套教材都应加大遥感图的使用,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唐翔.中小学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12):70-72.

[2]康义容,李晴.高中地理必修实验教材图像系统的比较[J].地理教育,2007,(5):25-26.

[3]李臣之,周业勤.怎样提高教材中插图的功效[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3):42-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