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

时间:2023-08-21 09:2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篇1

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联系地理知识并运用好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还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出课堂、携手共同拓宽地理学科的学习空间。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实际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老师倾向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将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学生只能够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并探索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是目前我们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

情怀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由老师详细制定而得出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随时都记录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地理人文数据和自然现象和变化的情况。老师在课外活动中,随机应变指导或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人文的探索和观察。在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尽可能的不要插手学生的任务,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设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能够加深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课外地理活动中也能够收获到探索地理的快乐,开阔自身的视野,对祖国大地产生浓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国乡土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甘立新,浅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篇2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科能力,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改确立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二)激发地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广泛地接触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直接感知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领域,会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城市中学进行的“学校附近某街道交叉路通流量的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习以为常、天天熟视的交通问题引起注意,在完成实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因果分析,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正确把握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在活动中认识地理学习的价值,提升地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三)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培养学生从关注家乡开始,养成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意识与思维习惯,亲临现场观察、了解地理环境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及其在人类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直接感受并体验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断积累和深化这种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四)诱发地理审美、丰富爱乡爱国情感

家乡是学生最初认识客观世界的场所,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探索自然、了解社会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地理活动教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深切感受和体验家乡的自然山水之美,探索自然奥秘。通过对家乡的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社会进步,形成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从而直接认识祖国的社会进步,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认识不同,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其相关要求分别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及内容标准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而地理活动教学则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体验活动过程带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丰富情感阅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地理实践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多,可以观测、考察、调查的对象很多,每一项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比较全面,因此,中学地理活动教学也具有比较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比较常见的气象观测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气象观测实践活动,了解不同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性能、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保养措施,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观测要点、观测时间要求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和观测数据的记录方法、处理办法,如何进行合理的观测分工等。

(三)自主性

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当地资源条件、学习兴趣等方面选择不同的主题。对于同一主题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地理观测活动;组织地理拼图、地理猜谜、地图旅行等地理娱乐活动;编辑地理墙报、地理小报、地理漫画等地理科普宣传活动;采集地理标本、调查某地植被土壤、考察某地地质地貌等地理研究活动等,都可由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组织灵活,活动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协作分组可以自由组合,活动时间跨度可长可短。

三、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做好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克服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畏惧心理和神秘感,敢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在自己教学计划中做好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要对高中课本中的所有地理实践活动做总体规划,另外每学年计划时就有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

(二)创新地理实践活动形式

篇3

虽然当前我国不同地方高校采用的地理教材不同,然而在新课改的号召和标准下,各大高校合理结合教材内容设置诸多特色活动课,广泛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本质却相同。主要都是通过加强学生外部实践学习和活动,逐渐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充分响应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理念,也使得学生能够广泛积累地理知识,培养并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开发和扩展,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是当前教育体制的升华,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就抛砖引玉,简要分析探讨地理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一、见缝插针,合理创造良好活动教学机会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繁多,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就要掌握了解教材中每个活动设计意图和目的,不断考虑在哪个时候比较适合开展活动教学并且会起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掌握不同活动设计所需的有效资源。例如开展一个利用观测日影方法来测出学校所在地经度的活动或者利用所学演示昼夜交替的活动,前者耗时较长,过程复杂,难度颇高,就比较适合在课外分小组进行,而后者简单直观,比较适合在学习与其关联性较强知识的课堂上来实施,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学会见缝插针,科学分析辨别教材课程活动设计目的和特点,创造良好活动教学良机,以全面激发教材活动,设计教学效能。

二、精心设计,灵活选定新颖活动教学方案

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学就必须要设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锻炼其手、眼、耳、口、心等感官的学习参与性,使得学生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实现活动教学的实施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活动教学方案设计都会包括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实施地点、形式以及相应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学生这个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这也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活动教学,从而更加乐于参与,更加主动探究学习。通过种种提问、演讲、质疑、角色互换、合作讨论等探究过程来使得活动教学方案能够完美实施。

三、因材施教,科学选取合适活动教学内容

不同教学班级和学生,其学习氛围环境和学生地理基础能力也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从自然、人文和区域三个地理层面设定了一百多处实践活动,有效扩展了学生地理认知,全面涵盖了自然地理概念、原理、基本规律;人文地理信息、历史社会性和出现原因以及当前现代化区域地理问题。可以说这些知识系统都是紧密相连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较强。因此,教师在选取有效活动教学内容就需要明确该活动教学方向、形式和任务,考虑其接受能力开展递进式、内容串联渐进型的活动,从而使得其活动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四、相互促进,加强师生活动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教学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相关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发挥活动教学效果,在科学设计实施良好实践教学活动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和提升能力,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提升,从而综合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不断根据其活动教学效果反馈来针对性提高、强化其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思想。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师生之间感情关系,加大学校对地理活动教学投入力度,让学校看得见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效果,这样也能更好地深入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使得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五、资源共享,加强学校地理活动教学交流

顺利开展地理活动教学不仅要善于利用其学校本身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获取其他高校和当地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认可,充分加强高校地理教学内容资源共享,不断寻求活动教学开展实施支持,最大可能提高其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和交流活动,充分学习其他地理教师教学精华,从而形成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资源脉络网,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响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健康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学习的需要。对此,高中地理师生都必须要积极响应和配合,不断加强地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得高中地理课程活动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篇4

地理是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以及人文现象的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真知。地理知识需要学生结合实践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更好的生存。

1.走出地理课堂局限,拓宽地理学习空间

我们过去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通过地图查看地形地貌、背诵地球运动、洋流流向、大气分层、山河湖泊的分布。虽然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挺高,说起来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尚浅,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没有办法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际的地理地貌,但是由于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地理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知识互补来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纬度测量的实验,实际了解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真正了解太阳正午高度与地方时差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品尝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杆影法进行纬度测量。各个小组取一根长度为1米的标杆,找一块平整的地面,将标杆垂直树立,量出标杆长度L1。在早晨六点日出的时候确定杆影的方向坐标,通过手表校正或手机确定北京时间12点,按下秒表,然后在杆影和正北方向完全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下本地时间正午12点与北京时间12点的时差。然后再量出标杆影长L2,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当地正午太阳的高度角H,再用公式求出所量地点的纬度。最后由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所测地点经度。然后教师把各组所测平均值与卫星所测当地经纬度进行比较,得出结果。虽然此次实践活动所测算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家乡区域优势,展开地理教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教师可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在一起讲,这样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其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生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环保类、地理观察类和典型事件类三种。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比如高一的地理实践可以结合教材中地质、土壤状况、地质结构、湿度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学生在通过多次野外实际考察后,就会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地理环境等有所了解。在有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基础以后,教师可以精选课题,组织学生对本地的河流、水源水质进行调查检测,还可以对本市的垃圾回收及工厂进行调查,分析工厂的排污情况及其对当地环境和地质、土壤的影响。

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把本次活动课题、活动地点、时间安排、参加人数以及目标要求等进行详尽的安排。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沿途看到的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变化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周围事物,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时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及时答复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疑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知识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汇总分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每个小组应该先自行合作解决,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召开实践研讨会,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感悟和实践经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遵循实践活动原则,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怀

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分组,小组合作一般是6人左右。小组组建时要尽量考虑组内每个人的特色,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保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输出和输入,使小组对实践课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每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教师先对本次实践活动布置任务并提出完成目标,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然后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篇5

地理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都可以在地理活动中得到验证。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大家进一步的探讨。我认为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应从有效的活动内容、有效的活动形式、有效的活动环境和活动者有效的参与四个维度来把握:

一、有效的活动内容

首先,有效地活动内容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衡量指标。

有效的活动需要具有任务取向和有明确目标导向。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结果以及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活动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开展此项任务,此项任务最终要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意识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此次活动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其次,有效的活动的内容必须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这样的活动内容才能够引起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到终生受益的、有用的地理。学生通过活动接触到更多的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高中地理有关的真实问题。因此,活动内容设计应该在于给学生创设真是的情景,使学生自然地进行活动。

第三,有效的活动内容需要具有挑战性、激励性和探究价值。太难的活动,会让学生难以胜任、望而生畏。而太简单的活动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流于形式。只有难度适中的活动才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

二、有效的活动形式

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从中积累经验、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有效的活动形式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出发来进行设计。其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另外,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设计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活动的认识逐渐加强,使学生零散的经验得到连接,最后达到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活动形式要实现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透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意活动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的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有效的活动环境

有效的活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多媒体、板图、教具等),丰富的活动资源(音频、视频、模型、实验器材等),合理的时间安排,适当的探索空间等内容。

为了实现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师要科学安排活动教学的时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活动不仅能够作为重难点的探究,也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导入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能够把活动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保证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开展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学还需要具有足够的教学空间。活动教学的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更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教师要更充分的运用地理教室、地理实验室、与活动内容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丰富的活动资源是有效实施地理活动教学最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活动资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本身能够创设的课堂情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不惜成本费投入,更需要整个社会给师生创造的良好的社会活动资源。只有活动资源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实践性、生动性、形象性,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二)“软环境”。地理活动教学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课堂中活动,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关系可以给学生以心理的空间和支持。

社会的认可是支持有效地理活动教学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地理学科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需要深入社会环境收集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活动教学的社会认可度,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得以开放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保证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6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对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新课标要求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但很多学校的现状还是和从前差不多,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本文以黄石地区为例,选取3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其中黄石市内2所,阳新县1所,根据三所高中的学生人数比例发放问卷,主要针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样本总数为480个。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7.0%。通过整理与分析回收的问卷,得出了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外活动在黄石地区的有效开展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数据。

一、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1.普通高中极少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学”的作用;但是,各高中的地理教师整体上还是仅采用课堂教学,而很少在班级里开展过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仍是每天待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到必备的地理技能。在一项关于“该校是否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问卷调查中,6.7%的高中生回答“不知道”; 75.3%的高中生回答“没有; 17.6%的高中生回答“开展过”; 0.4%的高中生回答“定期开展”(图1)。

2.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目前,一些高中虽开展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但活动类型较少,而且活动缺乏组织性,地理目的性不强。此外,所开展的一些地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以娱乐性为主,外出开展活动也只是以学生个人观察为主,并无教师参与,且学生也没作相关的记录。总之,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很难通过活动学到一定的地理技能(表1)。

表1 高中开展过的地理课外活动类型及目的或内容

3.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的高中学校之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中,3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中,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较差的高中,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图2)。

图1 黄石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

图2 三个高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现状原因分析和讨论

1.应试教育导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指导下,考试结果,尤其是高考成为了评价在校学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考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素质高的理念使得学校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学生考到高分,学生平时学习也是以考得高分为最终目的。

这也导致学校不愿“浪费时间”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限制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图3);学生也是“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教学,一心想待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

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地理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都处于副科地位,这使得地理课程的学时十分少,为了考试,几乎没有安排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课时极少且要应付考试的情况下,学校的各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

高中所安排的课程主要是考试(高考)要考的课程,虽然课程表安排有美术、体育、劳动课等实践性课程,但是通常那只是形式化的课程。然而,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对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实践性课程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相关实践性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实践活动教学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

2.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地理师资匮乏。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地理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又是否有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及能否在实践中有能力教导学生进行地理技能操作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能否有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技能的掌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地理课外活动在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属于非高考科目,在高中很不受重视,有些中学甚至不开设地理课程,导致大批地理专业教师转教别的学科甚至改行,而大部分大学地理教师专业也大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师出现断层现象。直到90年代末期,地理才又重新成为高考科目,一方面,为了应付高考很多不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被充实到地理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也因长期无心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够,尤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如今中学地理教师师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仍然长期外聘教师上课。

3.学生缺乏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中生是否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否对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是否希望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及性格问题都影响他们参加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兴趣。在本研究中,20%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11%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根本毫无感觉,49.0%的高中生对地理课外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知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将会对一个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图4)。

图4 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程度

4.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缺乏。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很多地理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开展,这主要依靠高中学校自身配备的、可供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资源,如重要的地理图片和视频文件、天文观测仪器、小型气象台站、植物园等。从调查结果看,48.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和设备。另外,地理课外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当地极具特色的山脉、河流、植被、岩石、土壤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当地拥有的相对系统、完备的可供观测、观摩的系统仪器设备和资源如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局,等等,而这些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中学生几乎没有开展过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有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不得不面对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高中学校在硬软件方面的参差不齐,只有不断完善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才可能使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真正朝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1.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给高中课程深深烙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印记,即属于高考科目且分值比重大的就是主课,反之就是副课,可以少开或者不开。这种由高考指挥棒无形决定的课程地位导致了现行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想真正有所起色,一定要通过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校、家长和师生的眼中这种“主课”和“副课”的角色定位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真正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开展学习,开展课外活动。当然,这种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的地理高考命题形式。长期以来,地理高考命题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地理知识,很少出现以地理课外活动为前提的探究式地理试题,虽然近些年逐步提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但仍然不够。在目前这种地理高考题目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就自然容易忽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忽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现状下通过高考命题形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即说只有平时参与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才能解答出或者说能更好地解答出此类高考试题。

3.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现代地理学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科的交叉,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把新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课堂,指导新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和年轻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相互结合,使地理课外活动坚持正常开展并不断创新,真正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特色甚至教学活动品牌。通过特色或品牌的辐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4.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各种地理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放映地理相关的视频可提高地理教学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拥有较多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所需的场所、仪器设备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缺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这类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既可减少教育经费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地理资源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同一个地级市高中教材的使用和课程安排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之间的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教研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跨校合作交流与科研探讨,制定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方案,有利于地理课外活动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另外,积极联系校外的有关部门如气象台、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博物馆等,争取其对地理课外活动的支持,进而提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杏梅主编.中学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所谓探究式活动,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一、探究式活动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活动课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

1.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探究式活动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探究式活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探究教学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这其中,往往出现学科的交叉联系。注意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视动手动脑在探究中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实际测算、具体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来得出结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探究式活动重视合作式学习与方法的指导。在探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也常常需要讨论、争论和进行意见综合,这些都需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探究中学生们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了解,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否提出问题,能否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能否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资料,能否判断资料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都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检测。

二、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原理

首先,探究式学习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心理过程大致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拟订方案(计划)验证假设”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问题,不应理解为旨在作为巩固知识、获取新技能的练习与操练,而是指在一定新情景下的一系列非常规问题。对学习者而言,这些问题要通过探索、连接、推理并有效地与现实联系,大量地占有信息等活动,方能加以解决,达到改善认知结构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其性质与结构决定着探究思维的深度和复杂程度。这里的假设只是对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解决之后的状态做出的估计与推断,可能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设想与步骤,它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经验知识的储备。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在不断调整假设、修改方案,由问题状态逼近解决状态的进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体验经历、完成学习任务的。

其次,探究式活动设计应当重视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探索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他们是否能够沟通、协调好与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对待研究,这些是传统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的,但是身处探究式活动的氛围中,这一切都会显现出来。因而,在探究式活动设计中对于学生情商的考核往往高于对智商的测评。

三、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差异与应用

探究式学习的设计应从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重视不同课程资源开发状况下的探究式活动设计的差异。

1.探究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是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探究性演示等方法。例如,在“交通运输中的点”一节的设计中,课本知识较为零散,为了使学生对港口、车站、航空港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探究形式,让学生搜集上海市交通的相关资料,以上海的港口、车站、航空港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将其成果进行展示。

篇8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遍及教学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体现一定创新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的活动。具体来说,活动教学是在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所以不应将活动教学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也不应将它限定于排除书本知识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活动教学应该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考虑实际,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恰当地选择“活动”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或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自己设计一些活动的内容。只有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保证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

2.结合教学,适当安排“活动”的时间。

从时间安排来讲,活动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前类、课中类和课后类。

(1)课前类。地理有些“活动”需要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记录最近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这类“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列举了部分笔者常用的“活动”题:

必修Ⅰ

・地球生命条件探索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当天气预报员

・实验: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必修Ⅱ

・查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调查

・调查本地4个方位的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并设计方案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不同观点辩论

必修Ⅲ

・比较家乡两地区的差异,并说明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收集南水北调资料,谈谈对“调出区”与“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课中类。有些地理“活动”不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只要教师课上发资料(或创设情境),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教材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课中类。(后文会具体介绍)

(3)课后类。实践类的“活动”一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课后做较多的工作,所以应该安排在课后进行。当然,受到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类活动一般开展得很少,一个学期两三次,所以尤其要注意活动的质量,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比如“调查当地工矿企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家乡商业网点和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应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设计,即学生活动的方式

主要针对“课中类”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将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把“活动”题作为新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途径之一来处理。

“活动”题中有相当部分的题目,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而设计的,这些问题的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学习是能当场完成的。比如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填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等等,数量很多,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堂提问,安排在适宜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

2.把“活动”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其实是新课程所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在运用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二是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三是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以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这一内容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变化表格,先计算城市化水平,再在坐标图上绘制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折线图,最后引出问题情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层层设疑,探索问题。根据完成的折线图,教师设置一些小问题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类国家的差异:①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何不同?②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③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④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新趋势探究,提供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表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⑤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内部差异探究。提供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思考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何差异。

(3)归纳总结,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完成表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再提出问题:①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②试分析“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可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活动”内容,其突出的优点在于,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益处。其次,它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它使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法,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3.把活动题内容作为素材,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

教学上把活动中典型的事实材料与教材中案例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比较,明确地理事物的特点。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可以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进行有机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都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有类似的地方,但自然原因有所不同。

4.把“活动”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来操作,充分让学生讨论,主动参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许多教师都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专题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鉴于课时紧张,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两三次专题活动课。我曾经上过一次活动课,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和情境设计。我事先对好莱坞大片《后天》进行剪辑,播放大概15分钟,这样保证学生既能看懂电影情节,又能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在看的同时可以适当旁白解说电影的背景。看完之后学生非常兴奋,我问他们:“如果同学们刚好是片中的某个人物,遇上片中的世界末日灾难,你会怎么办?”几个活跃的学生马上就接了话:“跑,拼命的跑。”我继续问:“如果你是片中的美国总统,你也撒开腿跑?如果你是片子中男主角,你如何带着你心爱的女孩子躲避灾难?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逃,活下来的人就真的是跑的快的人么?”学生就议论开了,这时,我就乘势进行分组,分别代表美国总统、男主角和男主角的父亲――气象科学家。

篇9

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式

读图思考类活动主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象、原理及变化规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此类活动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式、图表观察、引导-启发式、地图教学法等。引导-启发式教学具体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提前向学生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阅读观察。第二步提出并分析问题。教师依据问题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第三步解决问题。学生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答案。第四步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整合,得出最后结论。

2.情境教学法

问题分析类活动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处理问题能力。此类活动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式、合作式等。情境教学法具体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利用相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事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深入情境。教师利用情境,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适时引入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第三步分析提炼地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前的地理知识进行必要回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第四步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发展个人能力。

3.案例教学法

阅读思考类活动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式、合作探究式、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案例教学法具体步骤:第一步提供案例。教师结合地理知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为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第二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第三步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经过“思维过程”,教师安排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要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第四步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新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图表比较法

绘图填表类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绘图设计、地理图表教学法、图表比较法等。

5.给定方案法

调查研究类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地理调查、实际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给定方案法、小组合作式、调查法等。给定方案法具体步骤:第一步提出方案。教师提出明确的主题和实施方案。第二步做好准备。教师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并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三步开展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这一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活动。第四步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6.角色扮演法

体验类活动主要包括综合类活动、专题类活动、研究类活动三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类活动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式、合作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82-02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生活化就是将教与学引进到生活世界中,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把生活中的事件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觉得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

一、教与学中要体现生活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导入、新知识的讲解或者是重难点的突破,都要始终坚持互动,把生活中的地理引进课堂,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地理知识。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导入生活化就是要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作为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地球公转》这一课程前,首先在教的过程中问学生:“同学们,去年的18点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而今年的18点的时候天色稍微暗了些?同样是18点,为什么天色一暗一亮呢?”学生们一听,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着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生就很容易想知道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了一种求知欲望。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夏天热,冬天冷,可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这是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每个学生都知道的,可要让他们回答原因,答案会各种各样,这个时候自然可以引到教材内容上来,很有水到渠成的感觉。生活体验如果能依托热点事件来显现,效果会更好。如,在讲授《地方时》前,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等体育比赛刚好在举行,我便可以借用此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问:“同学们想要看电视直播比赛,有时需要等到半夜甚至是凌晨,是那些国家的人民和运动员喜欢在半夜或凌晨举行比赛吗?”学生们听了问题后,就会纷纷发表看法,教师自然很容易引导到《地方时》的教学中来。

2.营造学生求知氛围。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比较抽象,在讲授新课知识时,教师要多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知识,把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来营造更好的求知氛围。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变质岩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可用砖瓦厂挖土做砖来说明,可以边用多媒体播放几张砖瓦厂生产过程的图片,边问:“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能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3.游戏体验增强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我觉得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或是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效果很不错,对难点的突破很有作用。如在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时,知识抽象,理论性强。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方式:让第一排学生作为赤道,第二排学生作为北纬30度,第三排学生作为北纬60度,第四排学生作为北纬90度,然后问学生各代表什么气压带,让代表高压的学生用手表示北半球西风、信风和极地东风的偏向,并说出风向偏转的理由。其他学生观看,如遇到有学生做错,就让观看的学生来纠正。这样的游戏体验,会让学生踊跃参加,活跃课堂气氛,思维的翅膀也往往在这样的情景下飞翔,比多媒体播放大气环流示意图的效果还要好很多。

二、教与学要来源生活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要求联系实际,面向生活,但绝不是与生活合一,而是既要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但也会让学生的思想飞向远方,例如教师在举肯德基的例子的时候,有的学生们会去想肯德基产品的味道,并私下进行讨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度,既要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又能适时把他们拉回来。

三、教与学解释生活

在互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导入新课或者是在讲授具体知识时,总会找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情景创设,或者是来个设问。在教材知识讲解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老师的问题,就有很大的作用。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容易产生学习的成就感。知识解释生活,不一定就局限在“现学现卖”阶段,可以在知识学习后一段时间,只要遇到能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实践。例如,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家的光照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研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热水器表面和平面夹角如何变化,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总之,地理教学也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自如,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生活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孙鹏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2]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11

关键词 学生活动;有效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6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4]GHB0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学生活动的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笔者设计了“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和“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以及“地理教学资源统计表”,对教师和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层面。①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采取的学生活动形式主要有讨论、调查、访问、查阅、收集资料、演示。在诸多形式的活动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是讨论和演示。②调查显示,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大多来自课本和教参设计,目的基本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这过程中,80%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③大多数学校的地理课堂一周为两节,只有白银市第十一中学的七年级地理一周为一节,使得地理课堂的容量较大,任务比较繁重。④课堂活动效率不高的原因,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活动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而影响教师缩减,甚至取消学生活动的原因,98%的教师均认为是升学压力所致。⑤设计的学生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教师普遍认为,首先应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所实施的学生活动应可操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⑥教师的再教育基本流于形式,不仅对教师没有太大帮助,而且近几年的培训以网络培训为主,时间短任务重,反而成了教师的负担。通过调查,教师普遍希望得到实实在在对工作有帮助的学习,如地理制图技术、教学教法等培训。

2.学生层面。①通过调查,有61%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问题,30%的只是有时候会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问题。②80%的学生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能够吸引他们,17%的学生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不能够吸引他们。③60%的学生认为地理课上的动手操作活动有必要且比较喜欢,22%的学生认为地理课上的动手操作活动没必要且不喜欢。④75%的学生觉得地理课堂的学生活动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⑤62.07%的学生课堂活动以讨论为主,其次是调查、收集材料,演示,游戏。⑥而在诸多形式的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讨论,其次是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动手制作模型和工具使用频率最低。在诸多形式的活动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游戏,其次是演示、动手制作模型和工具,最不喜欢的是讨论。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是讨论,其次为演示。⑦64%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14%的学生很少参与或偶尔参与。⑧68%的学生觉得活动太难,无法完成,18%的学生认为没意思,13%的学生认为别的同学早就有结果了自己没必要参与。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活动形式单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诸多活动中,利用最多的是讨论,它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活跃课堂气氛等优点,因而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亲睐。演示、游戏、动手制作模型(或工具)、调查走访、收集资料这些活动形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并不适合每一个地理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采用的频率不是很高。因此可以发现,地理高效课堂学生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

2.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不强。无论是现在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还是有效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课堂设计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升学压力和课时的限制,原本设计好的学生活动在上课的过程中被压缩甚至于彻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满堂灌,很多学生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去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由此看来,地理课堂上很多学生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都有待探讨。

3.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只是发现教学参考资料上有,就原封不动地搬了上来,并没有考虑课堂需不需要,要用这个活动达到什么目的,普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学生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由此可见,学生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学生活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将知识内化为地理思维,使学生的地理能力有所提升。

三、对策

1.变观念,提升学科地位。长期以来,语数外和物理化学占据着主课的地位,政史地生不被重视。白银市的中考中,地理只考30分,由于所占比值太小,地理科目成了一块 “鸡肋”,学生、学校和教师都不太重视。很多地区初中地理科目并非中考科目,地理课也经常被主课老师所占用,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对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地理技能。地理科目也应该成为通识科目,而不能仅仅以考试为目的,适当增加地理课节数,提升地理课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2.加强培训,提升课堂效率。正因为地理科目一直不受重视,这也导致地理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2)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应紧扣地理科目,如地理制图技术、制图软件的应用等。

(3)适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地理科目的培训班和教学研讨会,邀请地理科目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与展示,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提升地区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地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4)充分发挥QQ群、YY等聊天工具的作用,进行地理教学经验的交流和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可资源共享,促进地区教师的共同进步,探讨适合本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发地方性地理教材。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5

开发海洋日益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形势下各国之间的海洋领土争夺越来越激烈。因此,在维护我国海洋的严峻背景下,各类关于维护海洋的新闻报道争相出版,引起了我国公民对海洋的关注,使国民意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认为环境的保护与自己无关,先污染后治理也是后代人的事,因此对环境依旧肆意增加污染。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使部分学生缺乏环保的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高中地理教师应从海洋意识的角度进一步剖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学习了解到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以后,地壳的表面处于逐渐升温状态,在北冰洋的积雪逐渐融化,海洋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这使得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海域的赤潮现象,不得不给我们敲醒了一个警钟。在2011年,我国的渤海湾发生颇为严重的溢油事件,将近五百吨的重油倾入海中,导致海洋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这些例子中,可使学生更贴切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护海洋的相关知识。

2以“海洋权益”为切入点强化国家海洋意识

在《联合国海洋公约法》颁布并于1994年实施以后,沿岸多国得到了原属于公海海域的管辖权,公海海域面积仅次于全球陆地的总面积。管辖权的实施,使沿海国家的权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专门开设了“海洋地理”模块。

争夺海洋权益实际上就是争夺海洋的资源,目前各国之间海洋权益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与我国相邻的很多国家,尤其是韩国与朝鲜,多年来存在着渔业利益的争端,而中日韩三国对于东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日趋激烈。在与日本关于归属权的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倘若将归日本,那么我国损失的不单单是七万平米左右的海域面积,更是将近十八万吨的油气资源。无论是渔业还是油气资源,东海、南海的争端都无法平息,南海的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也更加尖锐,在南海的南部我国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将近三十万平方千米,涉及到的资源总量将近八十亿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的海域周边国家每年开采月五千吨的石油。

3使学生对海洋中的自然资源有所了解

海洋中的自然资源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海虾、海鱼、海盐和海带等各类海产品。学生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一小部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到海洋丰富的资源。

在讲授高中地理知识时,可通过介绍我国海底中天然气及石油的分布入手,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这一课。陆地上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已经供我们人类使用了数千年,目前逐渐走向频临枯竭的状态,而这些自然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再生。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科W技术的局限,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国临近海洋地区的天然气盆地经初步探测已经发现了七个,而未发现的宝藏估计还有更多。通过学习海洋中丰富资源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另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所蕴藏的丰富资源。

4培养学生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我国海洋资源具有拥有很强的优势资源、海洋的多产业化经济体系逐渐形成、海域面积较广、海洋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四大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让学生学习“海洋开发”课程,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的矿产、化学、生物等资源开发及利用,以及开发利用的空间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以及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的理念中形成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综上所述,高中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知识,以全方位、多方向地培养学生海洋意识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