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21 09:2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地理课的建议

篇1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篇2

一、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

1.课前强调,放下提问的包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中途接班,上课前必须强调的要求就是上课注意听讲,但并不等于只能听不能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讲,有问题更要讲出来,这样学生在意识中就少了很多对提问题的顾忌。

2.课中引导,创设提问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语气以至于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老师,应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生回答对了,或微笑点头示意,或提出表扬鼓励;答错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对于有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导。

3.课下多沟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课堂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学生,而学生内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过课下交流才能及时把握,往往课堂上不经意的走神,不应该的错误、出乎预料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时沟通了解,既能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醒、批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说、敢于问。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愿问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发挥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是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往往精巧的引言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失时机地将实际热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学生能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思考、疑问。通过热点问题,不但将重点难点知识很快突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与此类似,作为地理课堂切入点的热点很多,像2008年的雪灾与气象灾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机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印巴冲突与中东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提问的主要突破口。

3.恰当引用诗文、谚语,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把这些故事词语有关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恰当地运有待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会问

1.问题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合适,即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的每一类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能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为宜。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51-02

2004年9月开始逐步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最大创新点在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必修模式,增加了选修模块。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组成。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地理选修课程进行研究,著作方面有夏志芳教授的《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地理)》,既注重从理论层面传达新课程教学理念,又重视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教学方法,并细化至每一个教学步骤进行解析,这本书可以帮助和引导教师更好地开展地理选修课程。大多数人的研究集中在地理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赵传兵从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分析当前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曾玮对多个省份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映的基本情况,从教师、教材、课程资源、评价这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此外,有的学者针对具体的某一模块进行研究,如袁书琪教授对“旅游地理”、王静爱和苏筠对“自然灾害与防治”进行了解读,并提供了教学建议。但是,对于不同省份间地理选修课程的对比分析是缺乏的。本文以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省(区)的地理选修课程的规定或指导意见为研究对象,从共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对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

一、不同省(区)地理选修课程的共性和差异性

(一)不同省(区)地理选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文根据各省(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条件等因素划分为发达省(区)、较发达省(区)、欠发达省(区)三个类型。在具体的分析中,主要以地理选修课程的开设时间、选修模式、是否根据学生的意向分为不同的学习方向等进行对比,具体见表1。

表1 各省(区)指导意见的基本内容

分类 省(区) 基本内容

发达省(区) 广东省 1.选修模块为并列关系,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学习前后开设或同时开设。学校应在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结束之前完成选修课程;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3.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江苏省 1.全省统一选定开设选修模块: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2.各学校从中选择两个模块教学,并纳入高考命题范围。

较发达省(区) 河南省 1.地理选修模式为:建议选修+自主选修;2.人文方向的学生要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这3门中选2个,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不作要求;3.地理选修课要在必修课结束后开始,按学段安排课程的开课模式,每周不少于4个课时;4.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5.评价方式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地理课堂表现、单元检测、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习档案等。

江西省 1.地理选修模式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2.了解学生的专业志向,分为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地理技术方向;3.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占70%,地理活动评定占30%,过程性评价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

欠发达省(区) 1.选修课程的模式是必选模块+任选模块;文科方向的学生必须选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2.开课的时间安排在高二,文理分班之后。

广西壮族自治区 1.各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2学分;2.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继续完成限定选修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两个模块后,还可选修更多模块。鼓励对地理有兴趣的其他学生继续选修其他模块;3.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有详细的教学建议。

(二)不同省(区)地理选修课程的共性内容

1.7个选修模块间的关系。各个省(区)的7个模块间的关系基本一致,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设置的,各选修模块为并列关系,且在知识衔接和内在逻辑上是平行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

2.选修的开课模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与个性选修课程组成。在参照这个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几个省(区)的经验,既保留了方案总的思路,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河南省规定为建议选修+自主选修,江西省是选修IA+选修IB+选修IC,选修IA是学校必修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选修IB是要求学校努力开设的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城乡规划;选修IC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是必选模块和任选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各个省(区)的对于选修课程的一致之处是要在高三前结束,可以和必修课程同时或者结束后开设,因此,时间基本是在高中二年级时进行。

3.选修模块的选择和开设。各省(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所差别,无法同时开设7门选修课程,因此,各省区都规定了其中的若干模板是必须选择的。如江苏省可以从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这四个中选取两个开设;广西壮族自治区要求限修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

(三)不同省(区)地理选修课程的差异性内容

1.选修模块的评价方式。在6个省(区)中,除了江苏省,其他省(区)的评价方式基本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河南省规定过程性评价包括地理课堂表现、单元检测、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习档案等。江西省的评价方式中终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占70%,地理活动评定占30%,过程性评价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江苏开设的选修课是服务于高考的题目,因此,学校会很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会失去选修课程的意义。

2.与学生专业志向的联系。由于高二会文理分科,地理为文科学生的高考科目之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一般都在高二,因此,选修课的学习是要求文科方向的学生,对理科方向的学生基本没有要求,且各个省区也有所差别。如广东省规定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河南省规定人文方向的学生要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的3门选2门,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不作要求。江西省根据学生的专业志向,分为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地理技术方向。规定文科方向的学生必须选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虽然文理分科可以帮助学校进行选修课的教学,重视文科方向学生的选修课程的学习,但是理科生会少选或者不选修地理课程,而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就违背了其最终目的。

三、优化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落实选修课程的选课制度

在各省(区)关于地理选修课程的规定中,只是结合本省(区)的情况,规定7门选修中文理方向的学生选修哪几门,并没有给出学校、教师或学生在具体选择时的指导。因此应该加大选修课程的开放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打破整班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填报自己感兴趣愿意学习和研究的科目,而不是学校选好让学生来学习,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选修课程的目的。

(二)扩充选修课程的教学资源

选修的7门课程,首先应该阐述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展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其次也要突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特点。如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门课程,是将灾害学的研究术语、最新成果科普化,将研究性地图教学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攻关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若请来大学里的专业教师给学生进行专题讲解,或者在开展地震演习活动时请来消防官兵进行实地指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旅游地理课程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主题,进行“组织当地城市的一日游”的设计。

(四)关注地理选修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百分制的评价方式对地理选修课程的评价实际效果不佳,如湖南省、江西省、对于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各占70%和30%,还是难以有效地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弱化对于选修课程的纸笔考试,着重加强过程性评价,如给学生开展的专题讲座,学生提交专题讲座后的感想;在地理活动中,记录学生的表现,予以一定的评语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王传兵,赵守拙.当前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曾玮,夏志芳.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有效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5]陆芹.高中海洋地理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利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

[6]王静爱,苏药,史培军.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简介与教学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8)

篇4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

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它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来说的。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培养,活动教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课本增设了“活动内容”,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后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建议,这些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操作性,这无疑是新课改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经验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和家长也往往只在语数外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地理课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开放性的考试科目。对于老师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其重要程度当然比不过语数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们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地理学习知识,很多老师也不会再地理课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们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初中地理采取活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活动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地理课本中,但凡要求实施活动教学的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往往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要么过于简单,对于理解课堂知识来说未免显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让课堂的教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水资源、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天气、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课堂实质上就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所在的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做一个调查,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联系。在学习方向与风级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的红旗和小树飘动的方向,以此来教授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小树摇动的情况,来判断风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教学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地理只是不仅包含着比较容易理解的风土民情、水文景观等等,而且还有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这些知识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大脑想象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些还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以课本中讲述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块橡皮作为太阳,另一个学生拿起一支笔作为地球,这位同学在转动笔的同时,还要绕着那块橡皮进行旋转,如此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这一超出我们视觉范围的自然现象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学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丰富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中采取活动教学应该因地制宜,而不应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观察观测型的活动,可以连续观测也可以不连续。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那些三维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动手开展制作型的活动,将立体的东西转化为平面的东西,或者是制作立体的模型,将书本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语言类的活动也很有意义,辩论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围绕着论题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区好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好”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双方的辩论中,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便不知不觉的被记住在脑海里。

结语:活动教学是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宜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时新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把活动教学应用到实处,在课堂上积极联系生活,使课堂“活”起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丰富课堂的活动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自主合作以及引导学生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方式,那么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自主合作的讨论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伙伴,只有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交流谈心的对象,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其实,这都得益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发问求知的热情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二、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

教师要多给学生留出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点破和启发,争取使整个探究过程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以促进探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世界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在课上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传递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要求碰到海洋部分的同学为一组,碰到陆地部分的同学为一组,比较是碰到海洋部分的同学占的比例多,还是碰到陆地部分的同学占的比例多,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地球海路面积分布不均这一结论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通过观察计算我们得知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星球叫做“地球”而不是“水球”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这远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注重实践应用结合方式,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回归生活,使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具备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气温的知识”这节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当地气温的平均值,最后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享成果和心得。再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的平面图,选取合适的比例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自己上学的最短路径,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6-0012-03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就意味着已运行十年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的基本规范,规定了7~9年级学段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开展地理教学和评价以及地理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虽然课程改革已推进十年之久,但相当多的教师还停留在分析教材,效仿教学模式的层面,并未真正研读课程标准。因此以本此次新《标准》的颁布为契机,剖析其变化,希求促进执教者能真正领悟《标准》,从而使教育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一、《标准》的主要变化

基于调查结果对《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肯定,《标准》保留了原有的基本设计,《标准》修订组曾详尽的修订说明,本文就下列领域内突出的变化列表做比较。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依据(见表1)。

(二)课程目标部分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见表2)。

(三)内容标准部分

内容标准部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也是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一部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表述更加清晰准确,可操作性更强,在措辞、内容上是变动最多的部分(见表3)。

(四)实施建议部分

1.修订版在“教学建议”开头部分即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2.在“评价建议”里,明确了对三维目标的评价标准,明确了“给学生做出评价结论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材编写建议”里提出“要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里提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

二、《标准》的明显进步

(一)课程定位进一步提升

从前言部分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和作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对本课程定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是“基础课程”而不仅仅是“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地理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定位的直接表述只见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同于《语文》、《英语》课程标准中工具、人文属性的基础,更与《物理》课程标准之自然科学基础,《历史》课程标准之人文科学基础的表述迥异,是对地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上的一次重大提升。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等均有关系,可以视为联系各课程的枢纽[1]。本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思考、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又能增加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二)实践性特征得以彰显

竺可桢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曾指出:“……地理教学不能专持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在课程特征的陈述中增加了“实践性”,说明地理课程本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而学好这门课程也必须开展实践性活动,这一特征贯穿新课程标准始终。

首先,《标准》中关于课程设计理念的表述不再强调“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而只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增加一条“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一变化间接传达出对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视,地理课程本身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抹杀其实践性的特征,使学生只满足于从网络中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亲身体验。

其次,“内容标准”部分的变化也足以印证实践之于地理学习的重要。如“中国地理”中“自然环境”部分补充的一条活动建议:“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活动。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就比较容易实施,从而使学生对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等水文特征形成直观认识。在“乡土地理”部分更加明确,“说明”中直接表述为“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乡土地理部分的学习更主张室外、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反复提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中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立足校园建设地理教室,地理园地,开展气象观测、岩石矿物标本展示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议中又再次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三)实施建议更加明确

实施建议相对于《标准》(实验稿)更加明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课程实施主体的认识明确化。修订版指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地理教师的教学”,只有地理教师领悟了本课程的设计目标、设计思路和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之后才能有效实施教学。这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应该是教育、心理类学科基础与地理专业学科以及当代人文科学基本素养的多层复合体。

二是对三维目标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目的明确化。三维课程目标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创举,修订版特意在总目标的阐述部分增加一段说明三个领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避免以往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人为地割裂。在评价建议中则从评价环节入手,要求针对不同领域的目标确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并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三、对《标准》中部分变化的隐忧

尽管《标准》数易其稿,竭其所能使之趋于理想,但白玉微瑕,还有一些小变化需引起关注,以利于今后的教材修订和课标使用。

(一)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缺失

在三维课程目标的陈述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的变化显而易见:删掉了原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所增加的两条充分体现我国国情的实际,颇为重要,但为何删减“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包括地理数据的统计、地理现象的观察等,忽略了这一点无异于弱化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二)少数内容标准的增删改变处置不甚得当

仅列举两例说明:一个是世界地理“气候”部分,原有表述为正确使用“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修订版则修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概念属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而术语是地理学专用名词,属于陈述性知识[2]。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来说,能知道“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合理使用,从而体现地理素养即可,修订版显然拔高了学习难度。再一个就是世界地理“居民”部分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原表述为“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无甚不妥,而修订版改为“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影响”,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口数量过多、过少的人口结构均会对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为什么修订版却忽略这个事实而只关心“人口数量过多”呢?显然这样的修订降低了对基本国情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0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门类,是我们要学好的一门课程。学习地理可以更加便利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说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听说的什么地方适应种植什么,水稻适合在哪里种植,玉米适合在哪里生长,棉花适合在什么土质中生长等等,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引导。

如果,我们没有在地理课程中学习这些内容,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会心存疑虑,在学习地理课程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因此,学习地理非常重要。

在以往的教学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被设置为文科学生必修的课程,理科生只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够适应高二会考的相关要求即可。但是,在新课改逐步深入高校之后,文理分科也被取消,作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界定也自然而然的取消,地理变成了原本的理科生也需要学习的必修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理这门课程的地位。

当然,这对学生这个群体来讲,也使得他们的学习压力比以往更加繁重。那么,在新课改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理解,整合了几种比较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的地理教学有所帮助,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助力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实,不仅仅是地理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师生关系的和谐作为支撑。当然,教师要想使得自身的教学变得更为省心省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为顺利,那么,就必须在师生关系的培养上多下一些工夫。因为,对于学生来讲,是否喜欢一个教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其所授课程的喜恶,也将影响到教师上课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比如说,一个学生对某一位教师比较讨厌(或许是因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或者是教师的个人习惯,也或许是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好等原因使学生对教师持有讨厌态度),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对教师的这种厌恶心理和情绪,导致在这位教师所讲述的课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故意搞破坏等,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不宜的。

相反,如果教师在平时上课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注意到要加强与学生感情的培养,那么,为了赢得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学生即使感受到课程学习有难度,也会抓紧时间进行补习和课下用功。那么,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一定的保障,学生也会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也就不会有太差的表现。因此,聪明的教师往往知道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并为此而努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地理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需要在与学生关系的培养上多下一些工夫和精力,这对师生双方来讲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事情。

其次,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都是能够影响到教师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着学生能否产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性因素。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出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必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实际上,教师用于讲课的时间比以往有了更大程度的删减。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及时抓住更为短暂而关键性的时间,向学生传达出最核心的知识点,并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靠教师本人更为专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离不开新颖而灵活的教学方式。然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教师一方面就需要在备课上下更多的工夫,集中对近些年的地理高考高频考点有比较准确的掌握,将考点与教学大纲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专门的备课。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反思,去除其中不适合当下教学新形势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纳比较新颖而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准备。

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地理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定期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进一步激发自身对地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为学习兴趣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比较平淡的氛围中进行,那么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力也将很难产生和持续,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定期在班级内或者在年级内组织地理学科知识竞赛,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够在团队集体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竞赛中。使学生能够在比赛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其产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地理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升。

篇8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差异教学理论;应用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地理课堂上要营造开放、生动、学生积极性较高这样一个环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给自己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对学生差异问题进行的探析

学习差异是学生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前期表现很突出,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不同就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个性与学习品质,所以差异形成对每个学生都是客观的,即使是相同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有位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来证明人与人个体间的差异,选一对女双胞胎作研究对象,她们的家庭环境是相同的,所处的背景条件也是相同的,但是后来她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一个动作灵活,一个思维敏捷,两个双胞胎女孩有这么大的差异,那么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间有多大差异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有自身智力情况、学习风格、认知方式、性格、思维这些方面。

二、差异教学法的内容

差异教学既是一个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对于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作了研究,苏格拉底是最早对差异教学思想进行实践的人,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对学生说过让他们摘他们能够得着的桃子,这句话所说的教学理念就是差异教学法,还有黎世法教授提出的异步教学法,尤其是华国栋教授对差异教学所阐述的含义:它是指老师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别学习并努力满足这个需要,使学生在他们自身知识的基础上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看重的是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它正在探索让存在差异的个体能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用不同方法,使学生不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去学习。差异教学的含义主要有四点:第一是在地理课堂上建立知识情景;第二是它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的课堂任务要有一定难度;第三是它很注重师生互动,以此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第四是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成绩时尽可能多元化。

三、差异教学发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差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进步。该方法以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为落脚点,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依靠合作学习使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的实质是把学生个体的差异当成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

把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小组人数对教学效果不起决定性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情境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还有协助引导教学的过程。初中地理课上,小组教学的优点是在整体授课教学中很多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它都能实现。例如,小组教学情景中,教师能很方便的使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别的课堂活动都能积极地参加。同时,学生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对教学过程的一些建议与想法反馈给老师,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加深对理论概念的记忆。小组教学法既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交际、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等这些方面的能力。

小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设置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完成。小组教学和大班讲课的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对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对学生的分组越合理,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越合理,小组教学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总结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不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这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课堂上传统教学方法是对全班学生使用一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就会造成他们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这需要老师在差异教学法中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差异教学的理念还需要大力推广,这就对地理老师与战斗在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不遗余力的采用差异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10):65-71

[2]裘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读与写杂志.2012,9(10):120

篇9

1.基本理念新

1.1 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以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其内涵包括:(1)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学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地理知识或技能;(2)学习在生活中所需的科学知识。

1.2 强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1.3 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多元的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和模式,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识条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1.4 强调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表现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1.5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面对信息化浪潮,应认清教育改革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地理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1.6 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体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78-02

一、2011版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的变化

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实验稿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内容作了较大改动,其变动只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建议主题化――活动建议的内容和数量减少。实验稿课标是每项活动建议对应一条具体的标准,标准每一单元包含多项活动建议,2011版新课标的对此有了较大的改动:标准每单元对应一项活动建议。如此就减少了教师及学生的活动的数目,在现今地理课程较少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师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正式教学上,减轻师生的负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活动建议的减少使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建议的选择有更大的自主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2.行为动词宏观化――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在2011版的新课标中,活动建议所用的行为动词大多更加宏观,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这就使得活动课程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活动的场合与地点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课堂,而且很多的活动大多是可以从师生身边选取,增加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3.实践的加强。

(1)增加活动标准 有些是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在2011版课标中成为了课表内容部分。如在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实验稿活动建议部分“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传”在2011课标中出现在“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活动更趋准确完善。

(3)提高活动的可行性。2011版的课标活动建议的设计很注重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

二、活动建议修改后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建议

篇11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701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学科,涉及面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初中地理总是处于“副科”的位置上,导致了师生对地理教学都是持“不重视”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来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中了解地理课程存在的价值,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文就以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节课中的应用为例,谈一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一、小组讨论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由于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节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并没有选择开门见山或者是以旧代新的方法,而是选择了“生活现象讨论”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一来是要强化学生对这节课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能够给枯燥的地理课堂注入生机,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几个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

1.看一张土地龟裂的图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干旱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

3.说一说为什么要开展南水北调工程。

在导入时,组织学生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大地干裂是因为缺少降水,常年干旱造成的。有学生说:干旱会让庄稼不长,河流干涸。有学生说:南水北调工程是因为水资源缺乏……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生活现象讨论,不仅能够构建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

二、小组共同学习教材,解决问题

在顺利地导入新课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在互相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这节课中,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首先,我组织学生对教材中“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这一问题进行了自学和讨论,并组织学生思考:

1.长江宜昌段哪几个月份的流量较大?为什么?

2.我们当地河流哪几个月份的流量较大?为什么?

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长江宜昌段的降水夏秋多,春冬少。有学生说:是因为气候的原因……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能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近年来,北方的降水量比以往减少了?为什么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冬天也很难看到降雪?等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强化理解,同时,也能端正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小组就课后习题进行交流,巩固知识

做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以往的习题练习和讲评中,我们大都采取的是学生自主练习和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或者是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知识,致使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订正”,以加深印象,提高练习的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