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8-21 09:2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化使得幼教事业逐渐的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划的道路。社会对从事幼教事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宁愿花更多的钱也要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学前教育班,让孩子享受到高标准的学前教育,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水平的好坏对该专业学生自身音乐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基本乐理知识不扎实会导致此专业的学生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将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样搞好乐理课教学等方面对此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专业的设立也逐渐完善,许多大中专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从事幼教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这种由少到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乐理课的教学模式就必须随之发生转变,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调整。音乐基本乐理课是一门十分基础的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音乐基础知识两个方面。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了解到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形成最初级的音乐鉴赏能力,并且能够对国内外的音乐发展有大概的了解。所以,此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此专业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目前,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够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健全,没有十分明确的课程标准,使得许多中学音乐课教学不规范,甚至有些中学根本就没有开设音乐课。虽然每年都有许多中学生报考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这其中并不乏有大批的学生会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顺利被录取,但是这些学生大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这就使得各院校招来的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其中还有一大批学生是因为上强化突击班而通过考试的,这样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其在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是十分欠缺的。在这种严峻的客观形式下,积极地开展音乐基本乐理教育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此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一个显著地提升。

虽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但是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基本乐理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此课程是相对比较基础的课程,这就使得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其产生了懈怠心理,把基本乐理课看成“小儿科”,不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最终使得许多学生的音乐功底十分薄弱。还有许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中更注重乐器演奏等实践活动。他们即使学习音乐理论,也只是学习配乐、和声、节奏等难度较大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根本就置之不理。教师的讲课也存在着以理论知识来讲述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就使得课堂十分枯燥,学生们没有心思去学习,对音乐的兴趣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实践证明基础并不代表简单,只有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才能真正懂得欣赏音乐、评价音乐和创造音乐,最终具备从事与音乐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二,音乐基本乐理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在音乐教学中,许多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不能够生动形象把乐理知识讲述出来。这就使学生感觉学习乐理知识十分困难。基本乐理知识是指音乐的基本语法和基本理论,它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对构成音乐的各种最基本的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隐含在其中的深奥规律,并且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学生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目的就要掌握隐藏在音乐中的一些深奥的规律,让这些规律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克服这些规律的抽象性是学生掌握乐理知识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2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目前许多大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理课教学都已经脱离了审美教育的主旨,没有起到为学生塑造审美观的作用,给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本乐理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十分明确的出现在现实当中,所以要实现此课程教学的更好发展就必须明确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乐理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

在基本乐理课上,许多教师知识的讲解偏重于理论,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赏析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这种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音乐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使原本生动、美好的音乐艺术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例如:在节奏节拍这个章节的授课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理论的讲解,照本宣科。教师只是很浅显的告诉学生“节奏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转调则是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在理论层面上懂得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这既不深刻,也不实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则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根本不能把老师所讲授的基本乐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能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运用,这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2.2 基本乐理课教学方式单调,缺乏新意

音乐基本乐理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乐理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这就使得上课的知识内容不容易被学生记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没有太多的动手环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也很难生动有趣的讲解,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也只是能通过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只是对上课内容的简单复习与巩固,许多学生因为上课学习效率不高,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课上教学和课下复习效率双低的尴尬局面使得乐理教学步履维艰。

2.3 各相关的学科缺乏有效的知识交流

基本乐理课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对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都是以乐理知识的学习为起点,只有乐理知识掌握的扎实,最终才能具备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的能力。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都是采用专人教授专课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相关的课程之间缺乏相应的穿插渗透,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致使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转调、音程、节奏等相关的课程在视唱练耳课上也会讲到,但是这就出现了课程相互重叠的现象。这样不但没有使课堂效果提高,反而因为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厌烦。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之间缺乏知识交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乐理课知识没有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减少学习音乐的难度,而是出现了一种脱节的状态,使得乐理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学生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

3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的建议

3.1 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音乐基本乐理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具有一样的终极教学目标,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中国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所有教育的根基所在。课堂是教师接触学生的最佳场所,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的最佳时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乐理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目标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上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专业所学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那么这个学生在学前教育这条路上也很难取得重大成就。

3.2 改变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观念

在已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不受重视,这就导致了此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在音乐造诣上很难有重大的突破。为了帮此专业的学生把基础打好,教师必须重视乐理课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才可能得到改变。音乐是具有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要想改变教育观念,就必须把基本理论教学与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感兴趣,实现乐理知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教学上,我们还要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使乐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教师由单一的教授音乐理论向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转变,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3.3 整合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内容

基本乐理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能力的好坏。因此,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各院校应当针对自身院校教学内容的薄弱点和欠缺点进行教育内容的必要整合,使得此课程的教育内容能够完备、合理。在此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教材是知识的承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最基本的工具。教材内容应该同时照顾到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这三个方面。只有包含这三方面的教材,才能称之为优秀的音乐基本乐理教学教材。但是,目前这样的教材还是十分少有的,这就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寻找相关的专家学者编著更加符合音乐乐理教学教材,帮助此专业的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二,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深入地去学习乐理知识,并且将乐理知识转化为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鉴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因此,各院校对教材和教育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整合将是学生学习进步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3.4 改进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乐理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实现理性教学和感性教学的充分结合,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采取肢体教学法来实现乐理教学的生动和形象,避免教学过程的过度枯燥。例如:教师可采用著名音乐家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在教学中不再总是枯燥的用嘴去说,在讲解的同时,用手做出高低起伏的手势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变化,让学生既可以从听觉知晓音乐节奏的变化,又能从视觉的角度获得音乐节奏的变化状况。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的结合就提高了乐理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难度。第二,随着国家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各个院校一般都为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配备了钢琴或者电子琴等硬件设备。教师在乐理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抽选一些音乐片段声情并茂的为学生演奏出来,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上更加的专注听讲,掌握课上教师所讲解的乐理知识,降低以后学习音乐的难度。第三,大部分院校都为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经典的音乐片段,课上播放给学生听,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五线谱和键盘图投放到屏幕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乐理知识。以上仅仅是实现生动教学的三个简单的切入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完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3.5 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已往的乐理课堂上,乐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成为我国幼教事业中的主要力量去教授幼儿相关的音乐知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就要求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音乐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音乐自学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学生的自身努力,也要靠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乐理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度上来,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同时,乐理课教学也是十分忌讳空谈乐理的教学模式,教学需要和实际音乐作品的赏析结合起来,教师应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学生既学到音乐知识,又增加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知识从实践中来,运用到实践中去。

3.6 挖掘音乐乐理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穿插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减少了重复教学的现象,节约了教育资源。例如:基本乐理可以与和声学实现穿插讲解。和声学是一门需要基本乐理为基础的学科,乐理知识学不好的学生,学习和声学是十分困难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基本乐理知识有的放矢,同样又降低了学生学习和声学的难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穿插讲解能够实现教学的双赢。

4 结束语

目前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并解决。各院校应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把音乐基本乐理知识掌握好、使用好,以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突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的设立逐步完善,像学前教育这样的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还会不断地出现,基本乐理知识成为更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所以,音乐基本乐理的合理教学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孙从,马东风.音乐基本乐科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彭叔芝.基础音乐理论纲要及习题[M].湖南文艺出版社.

篇2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职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通过对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以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演唱,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中职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职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职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 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 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 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 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 ,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48-01

音乐教育是通过歌曲、乐器、舞蹈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获得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学前音乐教育概述

将音乐教育独立于生活教育之外,使其成为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表现之一。这是因为,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逐渐被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当前,很多幼儿园甚至将音乐教育作为办学的一个特色,力求为幼儿打造一个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空间。

二、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和初中教育,幼儿是通过感知来进行学习的,因此,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其前提都是幼儿需要用用与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音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大多数是接近幼儿生活的的儿歌以及动画片歌曲,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大多数作品都带有叙事作用,在现代多媒体辅助的帮助下,幼儿音乐甚至可以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例如《数鸭子》这支儿歌,其flas色彩鲜艳,任务丰富,能够使幼儿在听歌学歌的基础上,刺激他们的视觉,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在“数鸭子”情境中的愉悦心情以及场景色彩的美感。音乐教育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是非与正误;通过听歌和欣赏歌舞学会认知事物,这都是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赋予幼儿的必要的发展条件。

2、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例如。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会使幼儿联想起该动画片中的一些鲜明的角色,聪明的喜羊羊,勇敢的沸羊羊,可爱的懒羊羊以及羊儿们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等,在学习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幼儿会对这些角色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除了动作模仿,也包括了情感和行为模仿,这正是幼儿进行积极性感学习的过程。另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以及幼儿根据节奏学会的身体律动发生表达以及肢体表达,都能够使他们学习到如何通过正面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理解他人的情感,这种积极的情感教育,成为幼儿日后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为幼儿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3、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幼儿生活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生活教育包括了日常的行为守则以及生活习惯教育、与人际关系交往相关的行为教育以及孝道教育等。生活教育关系到幼儿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发展以及后续的各种与心理、生理相关的发展环节,甚至关系到幼儿个人人身安全。为了对幼儿进行高质量的生活教育,学前教育机构采取了各种方式,而音乐教育,是进行生活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对生活教育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儿歌《好妈妈》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幼儿如何对母亲正确表达爱意和尊敬的方法,很多被宠溺过分的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之后,都会因为模仿以及练习儿歌而对母亲表达出合理的尊敬和关爱的行为,这些行为即是幼儿学习如何尊重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家人的表现;另外,儿童歌曲《小红帽》也教育幼儿“不理会陌生人”这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法则;还有许多儿歌涵盖了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对这些儿歌进行记忆、理解和实践的过程,即是幼儿学习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

三、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的关键

1、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些音乐作品的优美旋律以及充分的画面感需要通过幼儿教师的课堂演奏或者多媒体设备才能够表达出来;幼儿经常有机会唱诵儿歌,也是巩固音乐教育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在音乐教育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购置并为幼儿的音乐表达创造条件。

2、重视音乐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性强弱由幼儿音乐教师直接决定,教师对儿童音乐的的作品的理解越深刻、与幼儿交流越多、在课堂中的创造性教学越多,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越深远。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该重视音乐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除了聘任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之外,还要重视对校内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素养培训。

综上所述,成功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其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机构应该从教学环境建设以及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使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篇4

J60-4;G642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于高校学前教育应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对该音乐教学法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并且并未存在恰当的引入途径,基本上流于形式,这也直接导致该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难以有效应用。本文中对高校学前教育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案,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注重教学模式价值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主要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之中,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主导因素。但是从目前高校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上述教育法并没有得以合理安置,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除此之外,还存在奥尔夫教室、教具等限制因素,这些问题促使学前教育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有效的应用奥尔夫音乐课程。从整体角度分析,主要是对学前教育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其在学前教育中价值性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幼儿教育价值,学前教育学生价值。而对于前者来说,主要是指从幼儿身心发展层面着手,属于特定直观、综合的价值,借助游戏化教学模式,增加幼儿音乐学习积极性;通过即兴创编模式,提升幼儿创新能力,对于后者来说,学前教育学生,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使学生音乐学习更具趣味性,改善其心理健康,为其营造全新教学思路,这对于其他课程展开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遵循三项原则

(一)全面渗透原则

从目前情况分析,高校学前教育招生标准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很多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差,甚至是对音乐学习没有趣味性。而学前教育学生未来是主要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师,他们必须具有音乐素养,因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采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其他专业的学习也可以参考这种教学模式,比如声乐、钢琴、舞蹈等等,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完善的音乐知识及技能,而且还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幼儿学习。除此之外,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这对于其他专业的教学也能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以原本性音乐为主,通过紧密结合动作,联系舞蹈与动作,而这种音乐教学法通常是利用节奏即兴创作,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协调。同样,学前教育中,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时,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学习。

乐理及视唱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奥尔夫教学模式打破以往的教学弊端,让学生通过不同组合模式,促使理论知识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具有活泼趣味性,引导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进行创编。

(三)以职业为需求

从现状分析来看,幼儿教学逐渐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更侧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彰显其创造性,这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并利用如下元素继而达到教学目的:听觉、动作、舞蹈等。因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他们的训练不应该局限在某个领域,而是要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使其具有综合素养。由此,声乐课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视唱技能,与此同时,还需训练其将音乐和其他表现形式相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三、教学路径分析

(一)综合性和开放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提升整体素质。上述音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开放式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具有创造力和活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吸收激发新的想法,运用新的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全面能力。

(二)循序渐进模式

相较于传统音乐教学而言,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性,这是全新音乐教育理念,更侧重于学生参与性,同时兼具创造力,利用即兴创作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激发,继而达到教育目的。所以,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是从不同角度更正学生的学习观念,促使学生不断内化过程,学生必须反复练习,并逐步深化。学生的能力是通过即兴创作不断累积的,然而这是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通过实践练习得以不断巩固,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本土化模式

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原理,正因为如此促使其世界范围内得以不断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具有本土化特征。所以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选取本土化音乐素材,引入民族乐器,从而促使音乐教学更贴近民族化,除此之外,奥尔夫音乐教学,从某种层面来说具有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汲取其优秀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幼儿音乐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应用中显现出极大的弊端,这对于音乐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必须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获得最佳的效果,推进我国幼儿教育实现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龙朝明.鄂尔多斯伊克昭幼儿园奥尔夫教学法应用调查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05).

[2]何晴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6).

[3]傅方一.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7).

[4]博雅杰.奥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的必要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5]朱青.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改革的意见[J].才智,2013(01).

[6] 任纬纬. 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评价[J]. 音乐时空. 2014(23)

[7] 郭红梅. 奥尔夫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探索[J]. 音乐时空. 2015(01)

篇5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哼唱旋律,请学生为旋律编出适当的身体动作,请学生指挥,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即兴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欢乐的绸子舞、扇子舞……我还根据班上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且聚且散的流动课堂教学方式,在孩子们唱歌时,让他们自由组合起来,爱唱的靠近风琴围在教师身边演唱;学跳的学生则可站立着舞蹈;有部分学生则用手指,想象着在乐器上演奏歌曲,以及也还会有一些用脚后跟击地板或拍手以示打节奏的学生……他们是课堂里真正的主体,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更丰富、更完满的爱好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89-01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和非常深刻的作用。情感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正是最需要情感滋养和温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是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因此,尤其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生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收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1.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教师应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的教室里、从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亲身参与到喜爱的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程属于美育的一个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最主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1.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1.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个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2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在师生情感关系过程中起到主导,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认清职能,正确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着,而是一个顾问,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应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而不是压制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应声虫。

2.2尊重信任学生。教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才能感染学生打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使之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

2.3了解、热爱、关心学生。情感的形成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情感产生的支点。

3运用美育激发创造情感

3.1以情动请:情感的特点之一是感染性。要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教师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每个动作,每句讲解,教师都要认真,充满感情的去完成,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3.2以行育情:情感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他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展、成熟的。因此,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是教师传达情感,培养学生美好而丰富的情感的重要途径。

3.3以境激情: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是经常性的审美活动。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蒙古舞是抖肩膀;观看新疆舞时摆脖子;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改变情绪。倘若经常性地开展类似富有直观性,可感性,愉悦性的审美活动,就会引起一种强烈地心灵情感体验,产生一种美感。

3.4以理引情:道理理解的越深刻,情感会越浓厚。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懂得相关的道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的途径。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确定运用,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48-01

因我国长期缺乏对音乐教学的完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比较懈怠,在其音乐课上也无非是教学生唱唱歌,而忽略了音乐教学多元化的功能,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教师也大多认为并无必要。

一、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自然及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及辨别鉴赏能力,并通过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向外界展示自身的个人魅力。

经多年基层音乐教学实践得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是一种较为抽像的艺术形式,如何将其完美的展现出来似乎只有通过不断的去听,去学习,但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是优秀音乐作品中所融入的优良品质和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可通过引导,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并通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相适应的情感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前认真备课,多准备美感较强的教学资料

如音乐教师课前对所需教学资料准备不够的话,那么在教学活动进行中往往会出现音乐课堂变的盲目,且偏离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前准备资料?准备怎样的教学资料?将成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融入审美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注意,在对所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需要注意音乐作品中所融入的情感、观点是否正确,且对将要进入音乐教学课堂的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平同样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在课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确保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音乐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准,才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且避免被一些较为低俗的音乐内容所影响。

(二)音乐教师可多借鉴或开发表现力较强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音乐教师应转变思路,从改变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审美教育,但长久以来,因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方面并无太多动力,音乐教学方法多年不变,导致提到音乐课,学生就会说老师又要教“唱歌”,长久以来大部分音乐教师做的做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某首歌曲,而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则几乎忽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方面并未做出过深究,音乐教学对学生有何影响音乐教师并不清楚,因此,音乐教师可从改变教学方法开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故事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外也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通过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发掘其个人魅力。

(三)多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学生以较为直观的美感教育

多媒体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对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媒介,音乐教师在日常对教学资料的准备中可多留意一些优秀的音乐节目,并将其下载下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放松、愉快的观看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品味。

三、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善于挖掘美育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乐曲的旋律美,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拥有动听的旋律,或活泼、或优雅、亦或是甜蜜、忧伤但无论是哪种旋律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震憾,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一味教学生学会某些歌曲,而是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学习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发现音乐旋律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其自身魅力加分。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语言美,能够经典流传下来或美誉度较高的音乐作品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比如歌词的语言与所表述的内容、意境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这种引导方法比较比较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和 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歌词的语言、内容、意境等多方面的美。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25-01

初中生处于性格养成阶段,情感波动较大,相对脆弱且矛盾,在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与热情的同时,也很容易因遭受挫折而自卑绝望,所以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应得到学校重视。本文从分析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进而探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对初中生情感发展、个性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具备丰富的情感性、艺术性,其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初中音乐老师应该抓住音乐教材特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

初中生处于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当下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较多,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消极思想,是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确保初中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顺应社会需求。

音乐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情感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以往人们对音乐理解也不够深入,忽略了当中情感理解与感受,情感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与音乐感受,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习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二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高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意识

以往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等音乐素养进行教学、培养,但是对音乐教学内容蕴涵的情感并没有进行分析、教育。对此,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意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备课开始,注重加入音乐情感的教学。对情感教育进行宣传,让学生与音乐老师意识到音乐教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效率。

2.通过提高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输情感的,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加强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中蕴涵情感理解能力的关键。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解当中富含的情感,并充分理解,才能了解音乐的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欣赏,将音乐内容按照情感进行分类,再进行分别鉴赏,分析不同情感的音乐特点,并引导学生感知当中的音乐、情感内容,充分体验不同音乐中的情感,并进行正确情感引导,消除负面情感。

3.构建音乐情感教育情境

当下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为幸福美满,他们对很多情感缺乏体会,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理解一些音乐作品中的感情。

由于自身缺乏阅历,在音乐情感教育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理解偏差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音乐老师应该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体会中去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这些情感的理解,最终弥补学生情感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来加强他们对教育内容的情感理解,将他们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帮助。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以往音乐教学主要是由老师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这影响着情感教育效果。老师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课堂上的情感教育。多媒体是当今初中学校逐渐普及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影音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两方面来体验情感,更为直观;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来进行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理解更为深刻,老师也能够同时体会到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而作出相应调整;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不断进行知识以及情感交流,可以创造和谐的情感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为情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5.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往往与其他文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应该只注重本科目的教学内容,还应该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课程,从而引用相关内容来为学生讲解音乐中的情感基调,熟悉的情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了初中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三 结束语

情感教育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相当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当下的生活、学习状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影响。音乐教学中有大量的情感,是初中情感教学的重要载体。

篇9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他们在游戏中能身心放松,能充分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通过操纵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活动。当我们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教师提供音乐让学生游戏,用语言随时提示,这样学生就把教学的任务当作“玩”一样,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寓音乐与游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呢?

一、音乐游戏的设计

1.角色游戏

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如在学习《下蛋啰》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母鸡下蛋时高兴的情绪,进一步感受音乐,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角色,就设计了《母鸡占窝》的“舞蹈”游戏。在玩这个游戏时,提醒学生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学生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头有节奏地摆动,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学生做立、跳的舞蹈动作,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另一幼儿扮演公鸡,合作表演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唱这首歌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曲。

2.竞赛游戏

设立竞赛游戏,通过学生的竞争意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家来劳动》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劳动接龙”。让学生比赛,做劳动动作,把这个劳动表现完整,做完之后回头看下个同学,接下来的同学做其它的劳动动作,动作不能重复,看看最后停在谁那里,谁就输了。在玩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在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已经会唱这首歌曲,而且还能自己编出新的歌词了。

3.听觉游戏

康拉德·朗格是德国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从个体发生德角度看,听觉游戏是音乐的先导。”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一课,让学生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设计音乐游戏《一个雨天》,让学生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学生不同版本的“雨天”,让学生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4.体育游戏

体育当中的一些趣味游戏,对我们的音乐课堂很有帮助。如在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及其音响效果,我选用《捉尾巴》的游戏,每个学生身后吊一条“尾巴”,听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开始捉,一边游戏一边体验音乐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情绪,这样就自然降低了学生对十六分音符时值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玩”当中,理解这些乐理知识。

二、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

1.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聆听《龟兔赛跑》这首曲子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营造某种环境,并用语言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学生想象如何在乌龟音乐的情境下扮演乌龟,如何在兔子音乐的情境下扮演兔子,怎样才能体现出音乐中描绘的乌龟和兔子。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乐段、不同情绪,了解并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在力度、速度、节奏及音程变化上所表现的表情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变化与情节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动作和表情,愉快而有趣地聆听了这首曲子,理解了这首曲子。

2.利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发展音乐

学生在玩中能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在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发展到自己的音乐潜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自己创编音乐。如在《牧童》这首歌曲,学生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提出了置疑,“为什么牧童放羊时,牧童哼着快乐的歌,小羊怎么都不叫呢?”学生产生了疑问,我就让学生想想自己刚刚表演过的情景。于是,学生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分组来唱,一组是小羊的叫声,一组是牧童放牧的吆喝声。当歌曲唱到第三段时,学生自觉分成两组表演,当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

音乐游戏只是音乐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音乐”为主。音乐游戏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因此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我们设置游戏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学习服务,如果只是学生只是单纯地玩,那就脱离了音乐的本质。

(2)音乐游戏要围绕教材,促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及特点设计音乐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乐游戏要多样化。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游戏方案的设计要丰富多彩、多样化。

总之,音乐游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音乐游戏的设计,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都是为学生的个人素养服务。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日常生活及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玮.音乐教学随笔.音乐天地,2007,(01).

[2]倪建春.多媒体为音乐课堂添一抹亮彩.中国科技信息,2007,(0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4-02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开始重视起音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正常胎儿在母体内就有听觉,音乐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一种快捷、方便的教育途径。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毋庸置疑地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给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一扇窗,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活动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统一构成。有人称“儿童不能称之为人”,那是因为儿童在最初没有自我意识,他不理解“我”,不能把自己与其他的一切区分开来,就像婴儿可能会咬自己的手指,因为他不知道手指是自己的,不知道咬自己的手指会疼,他以为手指是其他的,和自己的食物或者其他的外在事物一样,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联。通过音乐刺激幼儿的感知觉,增加其大脑细胞的突触,可以推动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增强其存在感。当幼儿在倾听音乐时,可能会发出模仿的声音,通过这种不自觉的模仿,幼儿认识到“我”,区分出“我”的声音和外界的声音。康德曾说,当一个孩子知道“我”时,他的心中就像升起了一道光明。对物质的自我认识是人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融入集体、适应社会,最终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幼儿园的许多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如歌曲《认识你呀真高兴》,幼儿在“你呀,我呀”的歌词和动作表现中可以区别出自己和他人,认识客观的我,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不是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也不是在弹琴的老师。

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自我情感的体验

自我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耻感、自豪感、自卑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词汇量少,多使用短句。有的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能借助肢体语言。由此可见,幼儿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表达幼儿自我情感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你就会在工作中发现,当幼儿高兴时,他们有时不会主动地说“我很高兴”,但是你会看到他不由自主地唱着老师教过的歌曲,原来他找到了表达高兴的另一种语言。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高兴了就大声地唱悲伤的歌,高兴了也哼哼喜欢的小曲儿。儿童也可以这样宣泄情感、发泄多余的精力。无论多大,我们都需要抒感,使内心畅快。通过欢快的歌曲《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幼儿可以传递快乐的情感,建立起良好向上的心理环境;通过节奏感强的歌曲《加油干》、《蜜蜂做工》让幼儿在积极亢奋的演唱中表现出劳动的力量电影,发泄多余的情绪,提高自控能力;在歌曲《有只小燕子》中,幼儿通过歌词体验帮助小燕子获得快乐,感受助人的乐趣,促进助人行为品质的形成。另外,音乐作为一项有效而神奇的工具,还可以帮助那些存在缺陷的人们。电影作品《洗澡》里傻傻的二明远远不及哥哥聪明、英俊,刚开始你会觉得他是那么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当他在澡堂里唱起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他的形象突然变得无比高大,这时候的二明是充满自信的,他远远挣脱了自卑感。音乐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在一瞬间让人充满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挖掘那些自卑、自闭的儿童的音乐潜力,帮助他们在音乐方面发现自己的优势,尝试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找到自信,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从而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学习,走向更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幼儿不善于语言表达,不精通美工,也没有很好的体育细胞,但是他也许是个未来的演唱家、指挥家,“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上找回自信,获得成功。

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控能力

篇11

随着社会不断多元化的进步,每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就我国目前发展来看,教育事业尤为繁盛,国家连续出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举措。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教学质量,教育部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说针对大学生英语的教学,要充分的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加快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我们都知道,现在在国际上英语的使用时比较官方和正式的,一些文献专利的发表都是需要撰写成英文形势的,所以学好英语对于我们走向国际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现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历史舞台下显的尤为突出。因此,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些因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一些实际应用型人才。

1 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普遍的特点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一种不同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一门学科,它是基本语言知识和国际交流相互结合的一门学科,学好英语对于以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始和结束都有,通常可以分为教学前因素(不同地域对待教学的看法不同、不同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师资力量有一定的差距和每个学校学生的个人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每个老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有着一定的差别)、教学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学习单位的学风民风问题)和教学的结果影响因素等等。(2)学生在学学英语时候,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既包括学生的自身学风情况,又包括所在学校的总体情况,当然一个学习的总体学习情况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因素引起的,还可能因为不同的管理制度等等。据有关人员分析,一些用人单位对学习施加的压力也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3)每个学学英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一些学校为了照顾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提倡授课老师用半英语教学,这样久而久之,老师的英语表达能力也会退化,影响了初期预计的教学质量。(4)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好的系统性,如果想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求学校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从而能够满足授课老师对课程课时或者是教室多媒体的需要。(5)对探索出的好的方案的使用和修正,当寻找到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的时候,授课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具体的使用,当然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最基本的,课堂活动的协调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要及时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常见因素

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有挑战的一门教学任务,因为在教学开始到结束的任何一个卡点发生问题,都可能达不到预想的结果,就我国目前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的情况分析来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在教学进行中的因素、学校或者是老师的管理因素、学生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

2.1 教学进行中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是授课老师按照自己备课的内容,向学生传达知识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主要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来表明观点。

1.每个授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学重难点又称之为教学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它的目标,确定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更多更新颖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的自身因素,我们知道不管是哪个学习哪个专业,或者是哪个班级都有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学生对一些新的知识的渴求可以促使老师讲授更多好的观点。当然有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能就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基础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会影响着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不同老师的影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动作的发生者,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授课老师,就很难教授出高水准的学生,名师出高徒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2.2 学校或者是老师的管理因素

1.学习的管理影响因素,学校的正确适当的管理措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坚强后盾力量,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另外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政策的教学过程进行,使教学效率大大增加。

2.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这些主要包括一些网络设备、教学硬件设施或者是教学书籍等等。与之前论述的相似,如果任何一方面发生短路,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2.3 学生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

显而易见,大学英语教学这个主体是存在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一般情况下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影响因素,而校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用人单位对学校施加的压力,比如说强制性的英语等级要求,这种考试方案与实行改革的方案有着很大的不同。

3 保证英语教学质量体系的确定与构建

面对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保障质量的组织体系,通常情况下是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影响因素的排除主要靠学校自己制定一些方针措施,而外部影响因素就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来解决。一般常见的方法有进行评估奖励,对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进行额外奖励。

3.1 为保障质量而采取的内部措施

内部影响因素的排除主要靠学习自己,排除一些影响因素,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一条教学方案,具体的操作方案如下:

1.学校可以通过从教学的直接管理组织进行排查,形成一条比较流畅的教学班子。这样不仅教学质量大大增加,而且教学灵活性也有所提高。在我国常常采用的是“环形结构”,这样让整个教学过程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水平上进行、

2.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学质量较好的老师有一定的鼓舞作用,而且可以及时的发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及时的修改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3.2 为保障教学质量采取的外部措施

一个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不仅要在本学校内进行,而且还要接受社会的考验,这样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向,从而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一些社会部门可以建立一些评估机构,对于那些取得较好成绩的授课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这种社会评估机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建议应该建立跟过的质量评价机构,这样可以及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为学习改革发展提供大致的方向。

4 结束语

大学生英语教学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笔者主要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的描述,探讨了我国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相关方法,如果有不恰当之处,忘相关人员给予指正,但是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继续努力发现更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薛天翔.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军.构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

技创新导刊,2010(13)

3 王奇民.制约外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动机因素[[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篇12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这次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课改后的音乐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乐器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除了以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外,其他的模块都是选修课程。音乐课开设的目的并非是想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音乐这一美好的艺术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为音乐会培养优秀的听众,同时也顾及到个别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但也产生了新的压力和困惑。面对全新的音乐课程理念,系统、具体但又有些实施难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新颖、开放充满审美情趣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以及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常常难以适应,一些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内容的拓展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反思:新课程的课到底怎样上?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观点。

一、建立音乐新课程的目标观

音乐新课改的目标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把握学科特点,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加强音乐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科学性

音乐结构主要体现为:第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二,音乐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第三,音乐课堂教学是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双重关注。教师要明确一个观念: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做到:

1.优化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纬度构思、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课堂教效益。

2.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将重点、难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优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音乐的内涵、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网络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拓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景,审美情感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渲染和谐的氛围。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具体实在的,应该让学生知道正确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能使学生意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语言中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评价。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它需要一个不断改进、探索、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让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只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沃土上生根,音乐新课程才能在教育实践的花园中结果。让我们再接再厉,积极探索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以百倍的信心和更高的热情创造音乐改革的新辉煌!我们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