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和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立项数量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也飞速增长。但是通过与在研项目的主持人深入访谈发现,在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科技创新热情与现有的创新能力之间,在日益迫切的能力提升需求与现有的能力提升机制之间,均存在着一些矛盾。据发放400份的问卷调查统计得知:61%学生感觉团队协作不够,在“孤军奋战”;34%的学生认为因为缺乏有关群体协作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协调团队成员。“1+1>2”,团队因素从团队领导,团队文化,团队目标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团队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团队提高科研质量,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共享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信息共享方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体系的不完全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又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协同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创新不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让创新实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有效信息,得到各方面资源的的协助。在大学生科研团队之间,适宜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影响因素来看,分为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对于个人因素,我们从大学生科研能力结构组成要素入手,将个人因素主要分解为科研兴趣、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目标、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为:“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友好、融洽的团队氛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领导,明确、统一的团队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未知部分并执着探索的精神”等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团队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特点基本上是2-5人的团队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大家对团队因素的看重,所以基于团队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团的从竞争性协同向合作性协同演化。
二、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柏梯・弗瑞德霍姆曾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一位科学家单独获奖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诺贝尔奖通常不是授予一位科学家,而是授予两位或三位科学家,或者一个团队。”可见,科研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合作,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一个切实可行的团队目标与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优秀的大学生科研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着三个因素中,团队领导是指向标,一个好的团队能否做出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团队间的协作也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方向。团队领导怎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怎样通过团队间个人绩效的完成来实现团队的价值,怎样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大学生科研团队间通过合作性协同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提升自己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高效的完成团队目标。
通过对在研项目主持人的访谈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些科研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所交叉的。如果大学生科研团之间是合作性的协同则会让每个团队之间的效率得到提升,科研能力有针对性的得到锻炼,在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考验的则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团队领导者在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可以通过错位策略避免其他团队的侧重点,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团队的研究课题是以全中国为背景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而其他团队可以以皖北为背景来针对性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其中两个课题在城乡一体化中有内容的交叉,如果这两个团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激荡让两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协同提升。
“目前,协同创新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占分量较小,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封闭,过分注重科研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综合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加之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导致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考验着大学生科研团,高校,企业。但是作为大学生科研团的领导者们怎样做才能与各个团队共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领导者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与团队,然后与更多的优秀团队交流、协作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协同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创新目标和结果。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较强,要求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的。”想要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从团队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握好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团队容易在某一方面遇到瓶颈,怎样突破瓶颈,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头脑风暴法,但是团队间的成员有时候思维固式,不太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突破瓶颈,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团队的问题,改进目标与方向。如果团队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进行定期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在团队协作中,要创造出1+1>2的效果,就要团队的领导者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平衡点,领导者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平衡第点,从大局出发,了解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科研的项目中来,让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点, 短板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团队领导者要懂得让团队间有适当的竞争,更要发现自己团队的短板, 让团队的科研创新协同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根据题目“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因素,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1―10,其影响程度逐渐增强。1代表影响最小,10代表影响最大)”的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一选项的平均分为7.56分,是所有选项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与交流,更有益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有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与定期进行团队内部交流和团队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方法,大学生科研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参考文献:
[1]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由此反映出,随着草业科学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提高,教师申报获批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且为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提供了可能,这样,就使得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积极申报国家或青海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截止2012年,获批的国家或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共计20余人参与,其中有两项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表明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参与、甚至主持的科研项目面积不断在增大。另外,近三年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86%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或学生自己获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表明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还将增大。综上所述,作为支撑科学研究中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内容实施、试验结果整理统计与分析的《生物统计》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重大。因此,为了适应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这一新形势和新需要,提出了《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需配合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这一问题。
2《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生物统计》课程的内容看,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统计概念,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生物统计》课程一直以来就是草业科学专业课程中较难授课和较难学习掌握的课程之一。对草业科学专业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该课程晦涩难懂,似乎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参与科研没有直接的联系,更突出的问题是,即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该课程在今后专业学习和参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难将课程的学习和将其科学地应用在科研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仅仅就是学习一门课程而已,当面对如何设计科学研究试验方案,如何布置试验、实施试验,如何获取客观的试验数据,如何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自然规律时束手无策,缺乏将《生物统计》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导致课程学习结束后不能继续发挥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参与科研中因统计学方面知识的欠缺而成为短板。也就是说,目前《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生物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合理地安排科学试验,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并通过正确合理的统计分析,揭示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及相互作用。因此,通过课程中试验设计的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能力的。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试验结果会受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试验处理的真实效应受到许多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影响到科学试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甚至无法揭示真实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科学研究人员不但要清晰地了解这一现状,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和安排来减少或是避免这种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科研时限内获得科研成果。因此,需要培养参与科研的学生的这种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法,而这种科研方法的培养是可以通过《生物统计》课程实现的。在科研中,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揭示自然规律。由于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沉淀相对不足,当面对大量的科研数据时,更是无从着手,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规律,而通过《生物统计》课程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揭示规律的能力的。
4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改革《生物统计》课程教学
4.1转变《生物统计》课程的定位
在以往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生物统计》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应用。因此,要使《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转变课程的定位,即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具体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简单说,就是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于学生学习后能切实使用这一教学目标上。
4.2对课程理论内容的讲解要有针对性,部分内容适当弱化
《生物统计》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基于上述对课程定位的转变,在学时有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部分理论内容适当弱化。如统计学基础知识部分,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即可,力求深入浅出。对于统计学基本原理,要紧密结合草业科学专业特点,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对于课程中大量的数理统计学公式,应淡化演绎、推理过程,而将数学公式的统计学含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条件和范围、如何运用讲解清晰。
4.3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增加实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的科研方法,如怎样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制定试验方案和实施试验、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进行讲授。同时,在减少教材中部分练习题的前提下,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练习,加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为下一步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打基础。其次,在课程授课中,增加实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时,可以列举本专业科研中牧草饲料作物栽培领域涉及的实例,如肥料、水分两因素对燕麦产量的影响;在讲授卡平方测验时,可以列举牧草饲料作物育种领域里的实例,如通过卡平方测验中的适合性测验来验证披碱草某一性状的遗传规律等。通过实例教学,使得该课程不再枯燥难懂,而且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例教学中,所举例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才有吸引力。不仅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能增强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4.4增加统计软件的学习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科学研究中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基本依靠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常用的有SAS、SPSS、DPS等。虽然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前提是使用者要深入理解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适用方法以及对软件分析结果的解读,否则,要么面对数据和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套用错误的分析模块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要么面对软件给出的丰富结果不知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结论是什么。基于此,将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试验资料的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时,在讲清思路和分析步骤的基础上,直接利用ExcelSPSS、DPS等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就基本掌握了相应软件应用能力,在后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时,遇见统计分析软件不再陌生,甚至能灵活运用。
4.5教学文件公开,实行开放式教学
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总学时有限,在不增加学时而又增加了统计软件等学习内容的背景下,课堂学习时间就捉襟见肘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程教学文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如可以共享在学生建立的QQ群中,或上传到教师的个人空间中,搭起一个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平台。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下课后学生见不到老师无法继续向老师学习,教师课后要给学生辅导又需要另找时间和教室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在师生间交流和互动。
4.6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统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性质决定了应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考核方式可以从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改革为考核实践技能的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命题可采取教师事先编制好若干套综合应用题,由考生抽签选作,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如果条件具备,甚至可以采用计算机机考与笔试相结合,主观性题以计算机考试为主,客观性题则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改革,可以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从而督促学生以掌握实际应用为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68-02
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只是应付考试,缺乏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它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今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 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充分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之中,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长沙医学院2010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54名为实验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名,A组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B组为传统教学法组。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目标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栽种药用植物、鉴别药用植物能力,并进行相关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2.2 教学方法
1.2.2.1 传统教学法组教师根据《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按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进度、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完全一致,但不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1.2.2.2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①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药用植物学课程后,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98 m2的中药材,主要是栽种丹参、桔梗、白术、射干、、半夏、天南星等药材。整个栽种和管理过程由学生们独自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栽培的大量知识,并做好相应的生长与管理记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即让学生从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另外还让学生参与辨别每种药用植物的科、属、种,给每个植物做标识牌。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国家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国家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3.1 研究性学习法的优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加深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组学生无论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 研究性学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 对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要求高[4]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规范、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
3.2.2 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在建设药用植物园时,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场地和激励机制。另外,在制作药用植物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时,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鼓励机制。
3.2.3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5]
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尤其是在栽种药材以及制作和修复标本时,需要做许多枯燥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目前高等药学院校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逐渐加大,药学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6]。实践证明,研究性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如何创建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海英,冷一平,刘卫平.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70-171.
[2]段小群,卢曦,李勇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药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0,23(5):595-596.
[3]鲍美华,李艳辉,蒋己兰.结合综合讨论的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29-31.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4-2
0 引言
创业培训是一些高职院校应对新时期挑战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对策,这一对策将会为社会培养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如今循规蹈矩的方法已然被社会淘汰,所以创业培训和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的需要。如何完成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调查研究呢?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问卷调查,要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问卷,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编拟预试问卷、预试、整理问卷与编号、项目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在本文中,将简单介绍SPSS软件在对课题《SYB创业培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1 SPSS软件简介
SPSS是 IBM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总称。它集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可以完成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操作。
2 调查问卷的设置及回收
鉴于针对群体的差异性,在设置调查问卷时,分为调查问卷A(针对在校学生)和调查问卷B(针对毕业生)两部分。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按预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编拟、发放、收集工作。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收集有效问卷534份,其中包括该校问卷382份及兄弟院校152份,参与调查的对象包括理科、工科及文史的相关各专业的学生。
3 SPSS软件应用
3.1 数据整理及问卷结果输入
完成对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后,本人就着手把有效的534份问卷结果输入SPSS软件中,以完成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3.2 数据分析
3.2.1 针对多项选择结果的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即单项选择。这种题目便于答案的整理和结果的得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问题存在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课题的需求,在进行调查时要考虑到被调查的对象的多样性,这就出现了的多项选择题,又称复选题。
SPSS软件的应用为完成多项选择题目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对大学生创业优势的分析:
11.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的优势在哪里?(可多选)
A.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
B.专业素质较高
C.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D.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
E. 没有优势
结果如表1所示:
有结果可看出在534份有效问卷中,有529人选择A选项仅有6人放弃,占了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B、C、D各有275、183、和92人选择,而只有E(没有优势)仅有3人选择,说明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对象,都认同大学生创业更有优势。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另外还可以以图表的形式更直观的得到结果,如下图。
3.2.2 关联问题的分析
除了完成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分析以外,SPSS软件还可以对关联题目进行分析。例如,性别对创业概念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创业概念有一定的影响。
4 总结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大学生SYB创业课题研究过程中SPSS项目分析的应用,对完成问卷结果分析和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此外,很多研究者还把SPSS应用在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中。SPSS还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将SPSS软件更多的应用在学习、工作中的数据处理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性的工作,使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转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0 引言
统计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金融、保险和信息产业等领域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2013年9月我校数理学院招收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我校的统计学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校院两级领导非常重视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并对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抽样技术》,《统计软件及应用》,《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统计学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构建实验课程PBL教学模式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统计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于统计专业实验课的教学,一般院校多采用验证型教学法。实验课教学时一般是先介绍理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分析理论后,结合统计软件的使用,验证书本上的案例,所有实验环节都在机房完成 。在我校13,14级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验证型教学法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途径,但实验的内容都是验证书本上设计好的例子、程序、结果分析。学生缺乏兴趣,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缺乏创新,实验课流于形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而,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 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和贯穿线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学习到相关学科知识,并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方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③侧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④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⑤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⑥在每一个问题解决后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2-3]。
我们尝试把PBL教学法应用到统计学实验课的建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处理问题,撰写报告。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
3 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抽样技术》是我校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中实验32学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掌握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学会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估计和分析的方法。我们首先尝试了把PBL教学模式运用到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
PBL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几个固定的环节: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4,5]。
3.1 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
《抽样技术》主要介绍了复杂的抽样方法的应用。教师需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现在网络通讯设施的发达,学生把越来越多时间花在上网上,我们要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前一周把问题告诉学生,为了定量研究“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问题。
3.2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大学生”是个很大的群体,对全校大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短时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需要进行抽样调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抽样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思考“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抽样方案的设计,数据收集方式,以调查部分学生9月份上网时间去估计全校学生的月平均上网时间,由此确定抽样框内容是“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
3.3 学生分组实验
调查“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是一个复杂的抽样调查问题,需要小组的合作。14级统计两个班共88人,分成11组,每组8人,选定小组长,每组分工协作。每组讨论确定抽样方案,抽样方式,数据搜集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过程,获得样本单元的数据,确保原始数据的质量。每组抽样方案设计可以不一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两阶段抽样等不同的抽样方法。数据搜集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话调查,问卷调查,随访等不同方式。对于收集的原始调查数据“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要核对录入系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接着利用搜集的样本数据估计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估计上网时间的区间,评价估计的好坏,并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若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案可以评价它们的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3.4 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要写清楚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对象,资料收集方式方法。对调查数据分析后推断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不同的抽样方案精度和效果进行比较,对 “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反映出怎样的 “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3.5 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
课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指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担任的角色以及完成任务情况。教师针对不同小组抽样方案设计的不同,任务完成情况的差异,进一步讲解不同调查方案的差异以及适用范围,针对调查分析中小组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
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是一次不拘泥于课堂的综合性试验,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在《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完整的抽样调查培养他们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和小组协作能力。
4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观察,PBL教学法应用在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实验课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
PBL 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这种模式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PBL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和科学的实践。
其次,从教师的发展角度看,促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教师将逐渐摆脱教案的控制,课堂教学中发生一切将变得不可预测,充斥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充分经历和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学生在思考、探究、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偶然或必然爆发出的创新、协作、质疑火花,也受到了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6]。
我们对于PBL教学法的尝试还不止如此,以后我们会把这种尝试大胆地应用于统计学专业其他实验课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晓卿.6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贡献评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
[3]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础物理实验网络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34-337.
[4]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4-56.
[5]张开暗,郭毓麟,易剑英.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探讨[J].教学研究,2011(2):10-11.
[6]李丽萍,PBL课程改革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9):90-91.
基金项目: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选题是毕业专题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后进行选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文献阅读能力,而且从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原动力。对于毕业实习的科研选题,一定要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如“石河子市高中城食堂蔬菜中农药残留测定、分析及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调查和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室内空气中细菌和TSP的测定及评价”、“预防医学系在校本科生学习及就业需求调查与分析”、“原花青素对氟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干预研究”。这类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他们以积极的兴趣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从而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设计。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课题,要注意其工作量及难度应适宜,使同学们能够在近14周的时间内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并能获得一定的成果。
科研训练是保证实习论文的重要手段
在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按照规范的科研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后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文献阅读的训练,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献后做出课题设计。课题设计一旦做出,将由指导老师进行修改,然后举行全体实习学生参加的开题报告会,并邀请其他教师针对课题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开题报告一经确定,教研室提供研究现场和实验室,以保证学生完成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工作。学生们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指导教师此时应指导学生运用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切实可信的资料。
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论文撰写、答辩过程
笔者长期担任《社会统计学》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为文科生,数学基础差,课程负担重,如何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尤其是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后学以致用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社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一本高质量的《社会统计学》教材,既需要像数理统计一样,讲清讲透基础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又要明晰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阐释清楚与其他应用统计学的区别。而当前的《社会统计学》主流教材,都存在侧重于其中一方,能够做到两方面兼顾得很好的教材几乎没有。如目前高校使用量较大的教材有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偏重于数理统计的理论推导,蒋萍的《社会统计学》尽管对研究对象有清晰的定位,但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因此,当前社会统计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编撰一本如何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研究或者实践中去的优秀教材。
(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不少院校的社会统计学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外聘数理统计学的教师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这些老师上课更多的偏重理论讲解和推导,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由于他们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不熟悉,课堂讲解中不能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调查和案例来分析讲解。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压力大,觉得枯燥无味,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不知道怎么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分析和阐释社会现象。二是社会学专业背景老师讲授《社会统计学》,这些老师由于没有系统接受过数理统计学的训练,对于统计学的数理部分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干脆略过,教学中更多的偏重例题分析和软件的使用。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是因为对数学等学科的害怕才选择报考文科专业。而统计学需要一定的概率论和微积分等数学基础,所以学生一看到社会统计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就头疼,认为自己很难学好,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心理,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放弃统计学的学习。学生认识不到社会统计学与其它应用统计学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对象为人类行为、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所需具备的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对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社会统计中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是低层次的变量,如定类、定序变量。因此,定类、定序变量统计分析在社会统计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列联表、列联强度,相关关系的测量是学习的重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统计思维改进法
1、统计无用论向统计实用论的转变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定量分析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实现工具,尤其是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和规范化,近些年高级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好统计学对于本科生考研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考研,社会统计学是必考科目,也是导师特别看重的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二是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现在很多企业、调查公司等在招聘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统计学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极大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筹码。
2、教学过程中的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的结合
社会统计学作为定量分析工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统计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作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和推导过程的同时,需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用定性的话语和思维解释清楚来龙去脉。
例如对于标准分的理解,卢淑华是这样解释的:“标准分Z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σ为量度单位,计算x取值距离标准差的距离,以便进行不同的μ和σ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变量一般有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上,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例如甲乙两名学生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考了同一门《社会统计学》课程,他们的成绩如下:甲同学考了80分,乙同学考了90分。已知甲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0分;乙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20分。请问甲乙同学在本班中谁的成绩更好?通过标准分计算,两者的标准分都是1,说明两名同学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是一样的。经过定性的案例分析讲解,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曾经一度在高考中引入标准分的原因了,以使不同考区的学生以相对公平的分数被录取。
3、数理思维向理解思维的转变
实质上,学习统计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统计思维的过程,而不只是公式的简单套用和通常的数字计算。统计学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和适用变量层次,是一门量化分析工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为了分析或者所谓的科学性而滥用统计方法,用统计数字代替科学推理,犯了社会学家邓肯(Duncan)所说的统计至上主义(statisticism)。统计数字会撒谎,正如桑普拉斯所说:“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成为假象的帮凶。”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学习,除了养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外,还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对统计方法的甄别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合理解释。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看重的是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社会中的现象。正如我们学会游泳前不一定要了解动力学的知识,会使用计算机不一定要先懂得编程一样,理解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比知道计算机如何计算重要得多。
例如学生对于假设检验的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思路。在航天火箭发射前,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证明火箭发射是安全的,人们最多只能说,用现有手段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影响安全发射的问题,那就不能发射。这说明,企图肯定什么事情很难,而否定却要相对容易得多。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都是在否定中发展的,这也是假设检验背后的哲学。假定原假设火箭发射是安全的,即使通过研究假设也无法否定原假设,也不能说明原假设是正确的,就像用一两个仪器没有发现火箭有问题还远不能证明火箭是安全的,但是只要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出现了小概率事件,我们就认为原假设不成立,那么航天火箭就不能发射。
(二)统计应用推动法
1、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引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为流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成立以6―7人为一组的若干个项目小组,并选出各组组长。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学习时间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自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如独生子女价值观、二孩生育行为、观念,贫困人口认定与帮扶等调查。让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选题、做好研究设计、设计问卷、选择合适的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来学习和使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实训基地、实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入手,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明白统计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使用统计软件法
有针对性的将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应用软件作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可以教会学生使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来处理常用的统计数据。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或者安排一定量的学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上机操作SPSS等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3、加强社会统计学的实习实践
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专业的调查机构、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获取资料、如果统计分析资料,所获取的统计分析数据是如何指导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产运作的。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市场调查,了解公司的产品是如何定位顾客、细分市场的;参观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日常统计和上报统计报表,了解政府统计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参与各社区或者街道的贫困人口统计、人口普查等调查。
(三)统计课程革新法
1、建立完善的社会研究课程体系
社会研究课程体系是指教授学生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创新性研究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这几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开设,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有些内容重复,例如抽样调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都会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例如“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分别在不同学期开设。建议高校开设课程进行改革,由固定的老师来讲授社会统计研究课程体系,将“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整合为一门课程,并合理设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2、建立社会统计学案例库,试题库
中图分类号:B848.9 文献标识码:A
Esteem Research Hotspot Knowledge Mapping
GENG Yanli, CHEN Shuji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omestic hot and nearly five years of self-esteem studies, using Bicomb and SPSS software to be found in 2008-2012 from China Category 603 articles were co-word key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esteem research area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our main focus on: statistical study of self-awareness, self-esteem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factors research, preparation of studies three major areas of the structure and self-esteem scale.
Key words esteem; research hotpot; knowledge mapping
0 前言
James在198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开始把自我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自尊,和一个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自此在心理学界开启了对自尊的探索。过去100多年,自尊成了多个学科争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在21世纪,自尊是恒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它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自尊的研究现在依然是热门研究课题,并持久升温。从在中国知网显示的研究成果来看,自尊的研究成果节节升高,仅2012年就发表798篇。为使学者对自尊当前的研究有一个总体地认识,我们采用量化的方法(知识图谱技术)对近5年自尊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一种新发展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它融合了应用数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是目前梳理研究热点的一个有效技术。它能够将知识和信息中令人注目的最前沿领域和学科制高点,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①它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来揭示一个领域或者学科、主题发展的概貌,使得人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全面审视一个学科的结构和研究热点、重点等信息。②
1 研究资料与研究工具
1.1 研究资料
第一步:进入中国知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条件:主题是“自尊”、年限是“2008-2012”、来源类别是“核心期刊”。第二步:剔除不合要求的文献,确定有效研究文献 603篇。第三步:规范关键词。
1.2 研究工具
Bicomb 共词分析软件、③SPSS13.0、 SPSS2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分析
用Bicomb 共词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得到关键词2627个。抽取出词频≥7的关键词,共得到42个。
从每个关键词的词频数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的热度,结果显示前10个研究热点,频次从高到低的关键词依次是:自尊(273)、大学生(62)、心理健康(52)、学生(45)、自我概念(41)、内隐自尊(40)、主观幸福感(40)、身体自尊(40)、外显自尊(34)、青少年(33)。其中自尊的词频数远远高于其它关键词,揭示研究对象的“学生”总词频数为140。对于关键词词频的统计,虽说可以明晰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对自尊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挖掘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高频关键词的Ochiia系数相似矩阵
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前42位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到词篇矩阵,再利用SPSS13.0,生成共词相似矩阵。
在相似矩阵中,数据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近,关系越紧密,反之,关系越远。其中排在前8位,与自尊关系最近的是主观幸福感(0.660),其次依次是大学生(0.540)、心理健康(0.517)、身体自尊(0.180)、自我概念(0.104)、学生(0.072)、内隐自尊(0.060)外显自尊(0.029),表明自尊的研究多与主观幸福感和大学生的研究在一起。统计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距离最近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高达0.959,在所有研究成果中,它们几乎都同时出现。
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及分析
采用SPSS20.0对高频关键词的Ochiia系数相似矩阵进行系统逐次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结果。
对前42位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分析,将其分为3类。种类1为自尊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由3个小的分类组成:小类1为引起或伴随抑郁情绪的包含自我认知因素的自尊研究,包括统计学、因素分析、学生、精神卫生、自我概念、回归分析、自我评价、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儿童生活质量11个关键词;小类2为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心境、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度、体育锻炼、青少年、问卷调查、高职生、自我妨碍等21个关键词;小类3为自尊和社会认同的关系研究,包括社会认同1个关键词。分类2为自尊的结构和特殊群体的自尊水平的研究,包括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5个关键词。分类3为自尊量表编制的研究,包括: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3个关键词。
2.4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分析
为进一步挖掘和明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选用SPSS20.0将表2的相似矩阵进行维尺度分析,并绘制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见图1。
图2的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的绘制,是根据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再查阅和参考已有的自尊研究成果,通过图1可以看出,自尊研究热点主要有三大领域:自我认知的统计学研究(领域1)、不同学生的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领域2)、自尊的结构及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领域3)。
图1 自尊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领域2(第一象限)的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影响因素研究和中介作用研究较为集中,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落在第四象限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较少,处于自尊研究的边缘。领域1(第二象限)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对自尊的影响产生的负面情绪的研究,结构较松散,需要研究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处在第三象限的儿童的自尊研究、自尊的统计学研究内部链接紧密,研究较为活跃。领域3的研究大都处于第四象限,自尊量表的编制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测量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加大力度。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自尊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相似矩阵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到最终绘制出自尊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得到自尊具体研究领域包括:自我认知因素的自尊研究、不同研究对象的自尊影响因素研究、自尊的结构及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三大领域。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学生,研究对象的选取过于局限;(2)现在研究成果大都是影响因素和中介作用研究,实验和干预研究缺乏;(3)自尊在受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方面的研究及身体自尊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知识图谱技术虽说是精确和科学的,但不同的学者在使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一是由于同一概念不同领域和专业水平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关键词;二是,不同的关键词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可能表达同一概念,受到研究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要对关键词进行合并。这两方面需要研究者通过事先查阅文献进行克服。在对关键词共词结果进行分析和命名,必须注意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在量化基础上通过对该领域研究的涉猎和阅读才能更加完善。④
注释
① 陈悦,刘泽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