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76-02
1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竞争运营方式、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全球经济格局因而产生了巨大转变。企业的生存日渐依赖于
技术创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由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合作竞争,战略联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与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而战略联盟本身也经历着从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的产品联盟向以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为核心的知识联盟的转变,联盟的战略意图转向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
2 战略联盟和信任风险
战略联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长期动态合作。而战略联盟中的信任即战略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可信任度进行一定评价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信得过的企业或是在行业内部受人尊敬的企业加盟,从而提高伙伴之间的沟通水平,加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提高对伙伴行为的宽容程度而避免冲突,最终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进而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信任风险来源于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预期,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3 信任风险管理
信任风险的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首先,联盟企业应制订风险管理计划,涉及风险管理的各个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等。之后依次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在此过程中,风险监控持续循环进行;这四个过程都要进行绩效评价与反馈。
3.1 信任风险的计划
战略联盟各个成员以当前项目为研究对象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编写风险计划。在计划中,做好对对方可信度的评估。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项目的实施目标、总要求、应达到的技术特性和使用特性、涉及的核心技术、项目实施应遵守的行业规范、政策和法规等。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途径。主要包括与项目有关的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等风险的确切定义、特性、判定方法以及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的合适方法。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的准备。包括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的具体程序和过程,以及处理这些项目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做好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本预算。④总结。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好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 3.2 信任风险的识别
根据上述风险计划,联盟成员内部的各专家、管理人员以及外聘专家根据相关经验和项目资料,利用科学方法,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项目进行信任风险识别。经过收集数据或信息、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并归纳分类之后,通过流程分析、直接问询、现场考察等方法,找出工程中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露或其他可能丧失核心竞争力的风险事件,形成项目信任风险分类和描述文档。
3.3 信任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根据识别阶段的成果,各风险管理参与人员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和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于风险的概率估计,可以是人们对该风险给予及时的关注,进而减少有关损失的发生。风险管理者也可以在信任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手段及方案。
(1)评价指标层次
从项目联盟信任风险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信任风险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如下表所示:
评价集即对各层次各冲突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和表征形式。根据信任风险的特点,借助国内外相关问题调查表格的设计方法,确定各个因素的评价结构为五个等级{V1、V2、V3、V4、V5}={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于第一层次指标,参照Manuel Becerra,Randi Lunnan,Lars Huemer等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评价等级加权值为括号内数值。
(3)确定各指标值
利用调查问卷或直接询问的方式,获得一定样本空间内的各指标测评平均值Uijk(i=1,2,3;j=0,1,2,3;k=1,2,3,4)(采用1-10评分法,1表示很差,10表示很好,依此类推)。
(4)模糊综合评价
在得到各指标数据后,即可测评信任风险度,公式如下:
3.4 应对措施
在分析和评估信任风险之后,应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这些风险,识别相关的负责人并尽力为降低风险作出估计。处理方法包括回避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控制损失等。
(1)回避风险。对于信任风险的回避指不愿承担风险或不愿继续承担已承担的风险,从根本上放弃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资源、技术和设计方案等,或以风险较低的解决方案削减并替代风险较高的活动。这种风险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性能、利润等要求。(2)承担风险。承担风险是指明知风险存在的事实但不作任何对风险加以控制的努力,接受其相关风险。但一般情况下还会在成本、进度等方面做一些预防措施。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情况。(3)转移风险。当项目组织面临概率下偶然损失大,或很难控制的项目风险时,可以采用转移风险的措施。这样可以将面临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承担。可以采取项目出售、分包或订立责任协议的方式。(4)控制损失。对于信任风险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风险发生后,降低损失严重程度的控制措施,其核心是减少风险损失。
一般信任风险发生后,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或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补救方法除了法律手段之外,还应尽快采取公关措施,同时抓紧时间研制新的技术,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视所在行业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了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应在风险评估之后撰写风险预警与应对方案,详细地列出可能发生的信任风险及其后果,并列出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6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80
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该行业又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研究在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并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进行。
1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煤炭地质勘查自身的特点,其风险来自于方方面面,整体可以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施工手段的风险和工艺方面的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包含的方面较广,例如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施工设备潜在的风险等。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进行时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风险,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研究人员要正确地识别项目风险的类型,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评价,选择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风险可以将其损失控制到最低的程度。
2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主要风险的分类及其特点
2.1 政治经济风险
目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央和地方均加大了找矿的力度,同时社会的投资力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并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地方上的政府官员有着不同的政绩观,这势必会导致赋煤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煤炭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整装勘查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对地质项目实施的支持态度明显的有所不同,执行的税收、金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不一样。对于地质勘查项目,其特点之一即是施工地域较为分散,前面所述的不一致将会带来很多政治经济的
风险。
2.2 经营和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对资源勘探和开发政策进行的重大的改革,我国各类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均可以作为投资方投资于煤炭地质勘查行业,对于投资的主体和业主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势必会提高项目实施的资金供需风险、合同违约和守约风险等。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地域上的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在时间上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这些项目特点均使得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淠延行У囟匀恕⒉啤⑽锏确矫行灵活的调控,同时伴随着物价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因素的影响,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很大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2.3 技术性风险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隐蔽性。在进行地质勘查项目时,整体可以明确地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准确地分析其风险性。另外,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地质的变化在不断的探查中应力求精准。所以,勘察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十分重要。设计技术存在缺陷、施工工艺存在漏洞、施工经验不充足等都会对地质勘查带来极大的风险。
2.4 自然和人文风险
在进行煤炭地质勘查时,周围的环境往往是偏僻落后、人迹罕见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加之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增加项目的难度和风险性。
3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地勘项目风险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3.1 提高风险意识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自身需要具有风险意识,明确煤炭地质勘查的风险性和可能的后果;对于煤炭地勘单位而言,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地构建风险管理的计划。
3.2 建立风险识别系统
3.2.1 分解煤炭地勘项目的风险,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系统。例如:以时间或者阶段为根据,可以分解为项目获得探矿权阶段的风险、普查阶段的风险、详查阶段的风险和勘探阶段的风险;以目标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以因素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材料设备风险、人员风险、合同风险、施工工艺风险和设备选型风险等。
如果一个信息可以作为潜在问题的识别,则可以用来进行风险识别。这样的信息包括已经备案项目中的经验记录和当前项目的有关文件,同时还有该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
3.2.2 准确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分析和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在进行风险的识别之后,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在分析项目的风险时,主要的内容是推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且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产生的影响,确定该风险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并分析其处理费用和效益。
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和经验,总结了以下方面的应对经验: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变更勘查项目的具体方案,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其产生的条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的出现。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的早期,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加强交流、寻求相关专家意见等渠道,避免风险的出现。虽然避免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风险还是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的。
其次,可以将可能的风险结果及应对风险的权利转交给第三方,实现分析策略的转移。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方法是,煤炭地质勘察项目可以购买相关的保险或类似的方法,将风险的后果降到最低,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产生的影响。
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是对风险进行缓解,根据经验或者专家建议等手段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或者将风险事件的后果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初期尽可能降低项目风险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进行项目的实施时,风险管理是必备的环节,而且这一环节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对于项目风险,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定性,随着周围的环境或者条件的改变,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变化,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积极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以便于在之后的项目进行中可以科学、有效地防范风险和管理风险,为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头项目,在新时期我国提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且其风险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商务项目启动阶段是正式认可一个新项目的存在,或者是让一个已经存在的商务项目进行下一阶段的过程。在启动阶段主要是进行项目选择,要根据市场需求、工艺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选择最优项目组合,这个过程中市场是前提,技术是手段,财务经济是核心,战略性风险控制是关键。为了正确的选择项目,避免失误,在项目选择中一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符合发展战略。战略是通过项目来实施的,将项目与战略方向联系起来是成功的前提,这就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在竞争的市场中,发现商机,抓住商机,明确经营目标,这个目标的选择既要考虑该商务项目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确立时的战略风险,使选择的目标要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二是考虑资源约束。项目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日常运作对资源的需求及可用资源的改变、项目依时间的资源消耗等资源约束因素,要回避设立项目时超过可利用资源带来的风险,避免项目半途而废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是优化项目组合。项目选择是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的决策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组合,使项目组合的整体绩效最大化。因此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内部环境、政策导向、系统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多利之争取其重,多害之争取其轻,总体考虑、优化组合。例如政府规定必须实施的环保项目、消除重大隐患的安全项目等应为首选,这样的选择不存在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于企业、于社会都有利。
二、商务项目计划
商务项目计划在商务项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商务项目的工作指南。商务项目计划阶段,资源、任务、供应商等都必须被恰当的安排。商务项目计划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目标、假设和约束、项目管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进度计划、资源需求和采购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项目组织及人力资源配备管理计划、风险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合同管理计划以及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计划等。商务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繁杂,风险伴随始终,风险存在于各个方面,风险各式各样,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风险点,要有风险管理的措施,要制定商务项目管理规划和计划,规划中应包括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作为商务项目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具体计划,还要能说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如何组织和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应对及风险监控,这对于能否成功进行商务风险管理、完成商务目标至关重要。
三、商务项目执行与控制
项目执行是指正式开始项目计划下来的工作,是项目管理应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协调和管理项目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经过前期的项目计划核实、参与者的确认、团队组建、建章建制、执行动员等前期准备后,依据项目计划、组织政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计划执行,进一步确认任务范围、质量的保证、项目团队建设、信息沟通、招标、供应商的选择和合同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统筹安排项目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处理好意外事故,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为了使项目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项目控制办法,在质量、成本、进度、人员等方面对照计划要求查找偏差,分析原因和趋势,采取纠正措施,或者对照项目计划进行修改,重新规划项目,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执行与控制过程中,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把风险管理贯穿于执行与控制的整个过程,把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工作当中,当风险事件出现预警时就应按照预定的程序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或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并按职责权限上报。
项目投资控制,是在投资决策阶段和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把建设投资发生的费用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求在项目建设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1 投资控制目标的设置
投资控制是为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设置目标要有科学依据,费用控制要同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深度项目适应,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人财物大量消费的生产过程,随着工程的不断展开,各个阶段应确定相应的控制目标,而且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费用控制的目标系统。
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龙头,对项目的投资影响最大。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0%;在施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5%~35%。显然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项目的投资控制关键就在于设计阶段,设计方案一旦会审通过,项目的结构形式、装修标准、材料设备选型等就确定了。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目标的设置。
众所周知,项目建设的投资主要发生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2 投资控制的执行
投资控制是针对整个项目目标系统所实施的控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施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考虑质量和进度目标,综合考虑整个目标系统的协调和统一。
2.1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设计是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设计是否经济合一,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限额设计完成的,限额设计是我国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中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的有力措施。
在市政行业,工程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广东市政开展的道路工程,在管道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已成为打造精细型优质工程的重要手段。
在装修工程中,降低建设成本与保证覆盖效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采用竞赛机制,采取限额设计和结算价封顶的措施,在征求相关技术部门和咨询相关中介机构后,确定满足覆盖要求的工程设计总造价额,明确参赛单位设计的造价上限,同时结算价封顶,结合工程设置封顶价为中选价的xxx%。从而引导参选单位精细勘察和设计,有效的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避免了低价中选、高价结算,最后超投资的情况。
2.2 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开始,施工阶段的管理和结算把关才构成投资控制的闭环流程。
2.2.1 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
工程招投标是正确选择施工单位的有效手段,引进竞争机制,择优选择,有助于工程项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果。
相应的工程投资控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工程施工的招投标中确定的工程量清单、取费标准和结算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还为合同的签订打下基础。
2.2.2 设备、材料采购的投资控制
设备、材料采购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采购货物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对项目的投资效益影响极大。设备、材料采购费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设备和材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费用。在广东市政行业,对工程中需求是大批量且常用的设备,采取统谈分签的方式,由省公司通过招投标选定厂家,签定框架合同,确定设备配置、价格上限和相关的要求规定;各市公司在框架合同的指导下根据实际需求再细谈价格,形成内控机制,提高了投资使用的把控力度。
2.2.3 监理制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推行监理制,虽然工程投资中增加了监理费支出,但监理费在工程总投资中占的比例很小,一般在1%~1.7%之间,不超过2%监理公司作为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有着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了工程质量,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在协助建设方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对提升工程投资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设计阶段起,监理主要作为设计方案的审核方之一,通过对设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设计单位制定合理设计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总造价。在施工阶段,监理单位不只是配合建设方制定了严格的施工规范,
并由其监督施工单位落实执行,提升了工程质量,在审核工程量上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2.2.4 工程量变更控制
工程变更是投资变化的主要根源,变更对投资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项目的投资动态信息,达到主动控制投的资目的,同时整个工程管理也从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
工程变更是指设计文件或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它在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变更工程的审查过程中应本着控制投资、保证质量、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的原则来确定工程变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当上述原则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应加强变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并贯彻分级审批和互相监督的审查原则。在审核工程变更时,要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详加分析。对现场签证事项进行审核时,应严格审查签证事项发生的内容、原因、范围、价格,明确费用发生的承担方,如果该签证事项的发生是由于施工方的原因造成的或已包含在合同价款中,应予注明,如果该签证事项的发生是由于建设方原因造成的,还应对拟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方可通过。另外要规范现场签证,详细说明签证事项产生的原因、时间、处理的办法等内容,必要时配以简图和文字说明,减少工程结算时的扯皮。
2.2.5 造价外审
首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转型,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紧缺,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扩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探明量,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地质勘查施工区域以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勘查施工作业当前主要集中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威胁,还要面对来自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加强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分级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其次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地质勘查项目的分级管理可以全面的了解地质勘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现状,并且能够确定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等级,进而及时的发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弱点,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避免因为管理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勘查单位因为发生安全事故而影响地质勘查施工进度以及增加经济费用支出。
最后有利于指导地质勘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地勘项目综合安全评价分级管理可以实现对重点项目、重点施工环节的监管,并且根据安全综合评价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的定位与分析,及时帮助地勘单位降低或者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地勘单位的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分析。
2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的程序以及危险因素
2.1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的程序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程序是指在地质勘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遵守的施工程序,是指导施工流程的具体规范,它是经过科学的论证与实施而得出了的施工管理规范。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程序包括:接受任务、施工准备、组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四个阶段。
①接受任务。地质勘查单位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来自不同主体的勘查任务,目前我国地质勘查任务主要来源于:政府立项项目和市场招投标项目。政府立项主要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矿山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以及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等等。其具体流程是:地质勘查单位提出申请,申请经过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向地勘单位下达勘查施工任务书,地质勘查单位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实施;市场招投标项目,主要是对于从政府项目中获取比较困难的地质勘查单位需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投标的方式获得地质勘查项目,并与市场地质勘查的主体签订具体的施工合同。②施工准备。地勘单位在获得相应的地勘施工项目任务后,需要对地勘施工的主体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施工区域的自然环境,并且根据施工的特点、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要求编制地质勘查施工方案;其次要根据施工现实需要组织好施工人员,保证施工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同时也要征用相应的施工场地;最后要制定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等。③组织施工。在经过地质勘查施工方案的预定之后,需要根据施工要求,做好勘查工程的施工组织工作:一是要保障各种地质勘查施工设备的到位、施工人员的进场,合理分配不同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二是要站在地勘工作的全局战略高度,合理协调各工种之间的关系,保证施工项目在预定的方案中进行;三是要做好各种后期保障工作。地质勘查施工由于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恶劣环境中进行,因此地勘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各种后期保障工作,避免因为后期物资的不到位而导致施工进度中断。④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是指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果和施工质量的检验,竣工验收是对地质勘查项目的最终评价,也是地质勘查单位向地质勘查主体单位履行其义务的终结标准。
2.2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分项工程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分项工程主要包括:一是野外踏勘。野外踏勘要求地质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区域踏勘,根据表面的地形等进行查勘,从而确定了解当地的构造特征等。二是地质测量。通过系统的踏勘之后,对本区域的地层结构特点等进行总结,进而编制相关的基础性资料。三是工程物探。工程物探就是借助先进的探测仪器,对地质体空间展布范围进行勘测,并且测定岩石体的物性参数。四是钻探工程。钻探工程主要是利用浅钻和机械回转钻对矿体走向、产状以及品位等进行检查验证。
2.3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危险因素辨识 由于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环境比较恶劣,施工过程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既有人的原因、也有物的原因,总体而言地质勘查危险因素的存在是由“人、物、环境以及管理”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地质勘查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地质勘查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现象之一。由于人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在具体的安全管理中很难做到全面的控制人的行为,在具体的地质勘查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违反机械使用规定,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冒险进入旧矿井、丛林、高山等危险区域,忽视安全警告标志等。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地质勘查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及时导致安全性能下降,电气设备的安装存在安全隐患,易燃易爆品的保存不当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存在超负荷运转的现象等等。③不良环境条件。不良环境条件是影响地质勘查施工安全的最主要特点,由于地质勘查施工作业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恶劣环境中,因此地质勘查施工作业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施工作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恶劣的天气以及照明、采光以及通风等方面的限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当前面临的主要不良环境包括:作业区域地形复杂、山沟比较多、现场施工环境不理想、高海拔、缺氧环境作业等。④管理缺陷。管理缺陷主要是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规程不健全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制度存在漏洞等。
3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风险分级管理的对策
3.1 安全工程技术对策 ①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是保护作业施工人员安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一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自身安全的防护,地质勘查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二是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尤其是要避免机械设备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机械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在机械外部安装防护罩。三是加强施工现场临边安全防护措施。在地质勘查施工中经常会在悬崖边上或山坡上进行施工,因此要在悬崖边上或山坡上安装防护栏,避免施工人员出现坠崖或滑下事故的发生。②加强危险辨识评价。加强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在进行风险分级管理评价时一定要结合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尤其要对施工项目全面风险的管理进行评价,并且要结合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等进行对危险辨识的评价。对于不同的风险项目要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价标准,对于风险度较高的项目则可以采取定量评价。
3.2 安全教育对策 ①增强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降低地质勘查安全施工发生、提高地质勘查施工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要在坚持原来的统一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要根据不同的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比如对电气设备使用人员则要重点开展安全用电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培训的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前一定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站在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角度,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三是培训的内容要侧重针对性。②保障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切实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地质勘查单位要对安全教育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并且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设定培训目标等作为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主要手段。地质勘查单位要定期对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培训的效率。同时单位也要提高对安全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安全培训工作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施工企业的风险辩识
风险辩识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和编制风险清单。
(一) 资料收集
工程项目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业区域。
(二) 分析不确定性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应从以下方面对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项目建设周期不同阶段的不确定性分析;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和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一体化管理)不同目标的不确定性分析;工程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
(三) 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项目风险辩识清单
在分析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按照工程项目内部和外部、技术和非技术、工程项目目标进行归纳、分类,然后开展风险辩识,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项目风险辩识清单。
二、施工企业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风险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一) 风险回避。
通过回避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和不确定性。这是风险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风险控制。
风险损失控制方法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风险。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其主要有合同转移和工程保险两种形式。
1、合同转移。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明确自己和发包方之间的风险承担责任。
2、工程保险。通过保险,投保人将自己本应承担的归咎责任和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
(四)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对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规避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分类
(一)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业主风险是建设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风险。
(二) 合同法律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 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四) 项目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从而造成风险。
(五)材料价格风险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都是材料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六)项目经理任用风险
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四、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一) 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组织形式应以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二) 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三) 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 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精心组织,营造干好工程的前期氛围
一是选好项目班子:要从工程的类别、规模大小、难易程度人手综合考虑项目经理及其班子的组建。
二是配强施工力量:要从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建一种信誉出发调配施工力量。
三是提供资金保障:干任何工程,资金都是命脉。
2、合理布局,建立认真履约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细化内容:即对工程总量大、单项工程多、具体子目杂的工程项目,要从便于计划、安排和管理出发,将相关内容按施工先后进行梳理归类,以便在付诸实施时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节约时间、少走弯路。
二是要排列时间:即是要把通用合同、专用合同、补充协议等有效约定的时间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三是要明确职责:即从项目经理、项目班子成员、项目其他管理人员,从班长到每一个工人,针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生产、进度、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编制从上到下、责任到人、奖罚分明的工作职责。
3、严格要求,实施监督到位的过程控制
一是要划小风险: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企业、项目和个人有指标的压力机制,以此增强企业和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辩证施治:即针对自建项目、联营项目等不同承包方式工程的分布和管理难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统一印鉴管理、统一银行账户等办法,以此避免因印鉴管理不严而导致承担“表见”责任,因资金控制不好而导致乱支乱用亏空。
三是跟踪监控:要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工程、财审、纪监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忌以包代管、过程失控而导致效益流失。。
(五)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加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有一些企业因对开发项目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
一、概述
1.房地产投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不利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不利结果和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和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管理理念,在对投资风险的识别以后再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造成的影响,起到以最小的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自己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社会上暂时也缺少专门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咨询机构,从而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性。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性,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面临众多的风险,其实际收益可能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低于预期收益的现象,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建立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我国房地产项目投资中是非常必要的。
2.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所包含的有金融风险、资源风险等,是受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微观环境所包含的影响因素有地价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它们的产生是基于投资的具体项目所处的位置区域以内,如过于单一的融资方式和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导致的非理性开发等都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甚至投资失败。
此外,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房地产企业间的同行业竞争,新产品问市;银行贷款利率变化,投资风险增大等。主观因素主要包含房地产企业信息滞后,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客户,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设计上的优势。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经济风险降低的同时,政府调控政策带来的风险有所上升。(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各地区房地产政策的逐步完善,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区域性差异正在缩小。(3)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使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健全,投资环境日臻成熟。
二、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式及具体对策
1.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房地产投资风险就是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与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目前对其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2.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针对不同类型、特征和规模的风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过程中各因素对最终效益的不利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2.1了解市场动态,提高风险预测能力。
投资前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建设规划意图,以保证企业投资方向的准确性及正确性。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住宅制度改革以及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消费偏好来确定市场定位,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功能、价格区间及营销方式,并能依照政策变动适时调整投资方案等,都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关键。
2.2完善企业内部的投资决策管理和风险管理。
企业投资要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潜在的风险,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对于投资决策层来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开发项目区位,合适的区位可以保证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升值。区位确定后,还应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以便合理安排资金项目,协调好投资控制与进度、质量控制的关系,加强投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投资增加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因素。
2.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场的动态风险监测。
房地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上的,因此,企业必须设立专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对平时的国家或城市、区域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定准确的信息报告,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需求,规避投资风险;还可以建立企业开发项目的定期房地产市场报告制度,为决策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月报、季报、年报,及时有效的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动态变化情况。
2.4加强风险管理的系统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期培训的方式或委托外部培训机构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风险管理培训,使企业员工能够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知道将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风险和对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的方法,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2.5采取投资分散策略和联合策略,分化和降低风险。
投资分散策略包括投资区域分散、投资种类分散、投资时间分散三种。
投资区域分散: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投资政策、市场供求等情况不同,对房地产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房地产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就可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市场不景气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投资种类分散:房地产项目种类不同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不同,所获得的效益也有所区别,因此投资时做到投资种类分散,可以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投资风险。
投资时间分散:是在投资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以减少因市场动荡造成的损失。
联合策略是指几个房地产企业通过联合的方式,一起参与某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独自投资的风险。
三、结语
房地产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相关的经济活动中,以获得预期收益的投资方式。只有企业自身及时的了解动态,从项目最开始阶段到最后的完成阶段实施全程的动态监控、全面的风险管理分析,实行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贤国.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其中“Public”指政府方,“Private”指社会投资人,通常译为“公私合作/合营”,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外界熟知的国发43号文)出台后,被统一描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的定义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的一种基于合同之上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风险,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但事实上,这只是其狭义的范畴。广义来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改进和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现物有所值目标的行为,都可视为PPP行为,包括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企改革。
PPP模式继国发43号文出台后备受热捧,作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创新融资途径的新模式被各方寄予厚望。财政部在2014年10月23日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中明确:“通过PPP模式转化为企业债务的,不纳入政府债务”。这对于债务爆表、平台融资受限的地方政府来说,通过推动PPP突破债务瓶颈、保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现实的不二选择。
然而,不能简单将PPP等同为一种融资手段。从推广运用PPP的必要性上来说,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社会体制改革决定》两个核心为“依法治国”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PPP是实现上述两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以PPP模式进行项目运作,能够从机制上保障政府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提高,达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实现物有所值,通过平滑财政支出,拓宽政府经济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绩效财政。因此,PPP的精髓和内涵在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法平等合作,遵循规范、公正、公开的契约精神;第二,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第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第四,物有所值,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总而言之,PPP不只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
同时,通过分析其内涵,也可以发现PPP固有的局限性包括:首先,流程全、标准细、耗时长;其次,政府可通过过度承诺掩饰长期债务,增加财政风险;第三,如果在模式中设计不当、交易结构不合理、采购竞争不充分、监督不到位,则很难实现风险的真正有效分散转移,影响项目执行;最后,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在采用该模式之前,需要完成市场测试(即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力评估,谨防PPP滥用。
二、建立合理的PPP模式风险管理机制
PPP项目本质是政府向社会资本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其风险是多方面的,涉及法律政策调整、组织协调欠缺、融资不到位、运营收入不足、政府违约等多项风险。因此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项目顺利运营、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至关重要。
所谓风险,一般是指未来多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它包括有利风险和不利风险两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风险控制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功与否。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施工合同与施工技术风险。一般而言,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管理风险与合同条款风险,其中合同条款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平等条款与瑕疵条款。造成合同风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合同意识太差,不注意督促项目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内容工作,因此索赔管理比较难,导致履约难或者不履约;施工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结构、规模以及实施方的技术能力与经验。尤其是投标阶段,最容易忽略水文气象、地质地基条件以及施工项目适用的规范标准等;
第二,材料采购与组织管理风险。一般而言,在材料与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供货商供货的延误、材料设备存在瑕疵、运输途中的损坏及丢失等风险都将由施工企业承担。因此,施工项目所需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施工的质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铁路电气化施工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相互协作,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将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施工质量、安全以及误期风险。铁路电气化施工对铁路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质量控制的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不力、工作不到位、技术不过硬,就会给该工程带来较大的质量风险;在铁路电气化施工中,工程的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电气化改造。这种安全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如果不保持高度的警惕,后果将非常严重;除以上风险外,由于铁路电气化施工对工期的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使用,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这就是误期风险。
2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控制这些风险,首先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领导和施工人员的思想重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铁路电气化施工企业的领导而言,应当重视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并将这种思想认识落实到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之中,努力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发生的风险。施工人员应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据调查显示,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人员的行为不当是造成企业项目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对施工员工加强风险教育与风险管理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同时要使其了解和掌握处理与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强化其风险意识。
2.2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铁路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保证。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制度。面对我国当前铁路电气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质量控制法规,统一质量管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不能使管理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应通过完善具体操作步骤,使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逐渐制度化和标准化。
2.3 建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铁路电气化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建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只有思想认识和制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思想和制度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风险控制过程中去,要加强对具体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对于铁路电气化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风险控制部门而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目标,进一步确定工程的检查与验收标准,特别是那些平时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做好关键部位的风险控制;要将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和班组自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施工各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要做好交底工作,要把握施工技术的难点与要求,从而减少施工项目管理风险的发生。
3结论
总而言之,铁路电气化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项目管理过程的各种风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思想和技术,加强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才能为铁路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帆.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安徽建筑,2010(5).
[2]施亚兵.施工项目管理及经营风险控制探讨[J].建筑,2008(16).
1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行为的盲目性。建筑施工企业存在重质量、重技术、轻管理、轻成本控制现象。工程财务多实行记账式管理,不能将工程成本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项目经营决策者,容易造成工程成本失控。工程完工后也不进行成本分析总结,盈亏成为项目管理盲点。项目经营管理者虽注重在实践中节约成本,但未能有意识地制定系统的合理控制依据,控制过程缺乏科学性、持续性,控制结果也不能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2)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事建筑成本管理的项目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往往从项目部甚至项目管理人员自身利益出发,故意违反成本管理的有关规定。例如:项目管理乏力,项目与项目之间成本分配不合理,乱挤、乱摊成本费用,资金挪用现象普遍。在施工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的签订及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少数人内外勾结以种种手段损公肥私,牟取个人利益,增大了项目成本。
3)忽视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有的企业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为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不理想。另一方面有的项目经理部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4)成本管理奖罚制度不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致于无法考核其优劣,奖罚不到位,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风险控制策略
2.1经营与投标阶段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投标阶段要坚持理性经营和成本测算。要对投标项目进行经济效益预评估,把投资规模大、预期效益好、资金有保障、发展有前景的项目作为经营工作主要目标,规避项目先天性亏损的风险,为责任成本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在投标阶段主要是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的编制应以“按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为原则,并以企业定额为标准测算成本,为最终确定投标价格提供依据。
2.2开工前准备阶段
1)编制、审批与优化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牢固树立“方案决定成本”的理念,发挥方案预控在责任成本管理中的主导地位。2)清查核准工程数量。依据审核无误的施工图数量编制项目部责任预算。3)工程数量的控制。工程数量要实行逐级控制制度,分别由子工程公司、项目部和责任成本中心控制,并建立三级台账。4)现场实地调查,执行“三项招标”制度,实事求是地确定内部价格,确保责任预算的准确性。5)做好合同交底。6)编制责任预算,签订责任合同。公司根据项目情况可以对项目进行初评,编制责任预算,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2.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方案优化、项目责任预算的二次分解、工程数量的控制与管理、外部劳务的控制与管理、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机械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安全、质量、工期、环保和文明施工等的控制和管理、合同管理、变更索赔的控制与管理、责任成本分析。
1)项目责任预算二次分解。责任预算二次分解是指公司对项目签订了责任合同后,项目部将公司的责任预算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向各责任中心分解,明确各自的责、权、利。按“谁签合同,谁负责”的原则要求,项目部各级责任中心及责任中心负责人在责任合同签订时予以确立。责任承包合同采取自上而下逐层签订。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取指定责任人和投标竞价上岗两种方式进行,为了体现奖罚对等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承包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责任预算承包合同可设立责任抵押的内容。
2)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材料成本是工程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一般要占到工程造价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严格上讲,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对物资消耗的控制。项目部要想对材料消耗实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抓好物资管理,建立一套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先进的管理办法。
3)机械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机械设备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创利的主要渠道之一。加强设备的综合管理,合理选型配置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设备使用成本,已成为成本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
4)合同管理。搞好合同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合同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使其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线。企业施工合同管理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与甲方签订的承包合同的管理,管理这类合同时应注意弄清合同的每一项内容,用文字记录代替口头协议,积累施工中的一切资料、数据、文件。补充合同中应考虑把弥补工程损失的条款写在合同中,以减少风险。其二是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的管理,劳务、采购等合同必须进行招标、评标、定标程序,合同的招标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严禁出现“先斩后奏”合同,招标记录、效益分析等必须存档。
5)变更索赔控制与管理。在项目成本管理活动中,变更索赔是提高边际效益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通过变更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索赔,能够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变更索赔的操作要点:①要抓好标前研究和投标阶段的索赔工作。②抓好上场施工阶段的索赔工作。③要抓好结算阶段的索赔工作。
6)责任成本分析。责任成本分析是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最重要的信息流。首先要确保各项目成本数据统计核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责任成本分析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其次是公司每季度、项目部每月要坚持召开责任成本管理分析会,适时分析责任成本控制情况,尤其对成本偏差较大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逐项找出成本节余或超支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制定纠偏措施。第三项目部要根据责任成本分析中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节余超支数据进行考核兑现,同时也为实现“自我诊断”提供依据。
2.4竣工收尾阶段
在竣工收尾阶段,项目部主要是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在工程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准确性与完整性。2)做好项目审计工作。项目在竣工后,上级单位应尽快对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结果,按照责任合同的规定进行奖罚兑现。3)做好收尾工作。在工程收尾阶段,一定要精心安排组织有关人员,缩短竣工收尾时间,尽量减少成本费用的发生。工程保修要责任到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尽快做好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务必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回收工程拖欠款和各种保证金,提高资金使用
率。竣工结算完成后要及时撤销项目所在地银行账户,资金和账务归集到上级公司实行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金玉兰。浅析建筑企业竣工验收阶段成本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19)。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 A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概述
(一)政府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为大型或特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项目投资大,风险大,项目建设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项目失败,带来的将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代建制模式
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是结合我国实践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投资效率高、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委托关系复杂。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代建制符合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因而在国内各省市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但是,随着代建制度的实行,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模式的风险来源
项目代建风险自代建合同签订之时起就存在,并贯穿于整个代建服务行为过程。
(一)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法律环境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实行业主、设计、勘察、监理、施工“五方负责”制,各方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已经相对固定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有关代建制的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尚属空白,仅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相关的规定。虽然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和大型基础工程建设了一些代建制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但是这也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权威性不够,统一性不强。
相关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除相关的法律尚不健全外,有关代建制的配套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
第一,对于代建单位的资格认定、等级划分和市场准入、清出条件尚未作出统一规定。这就致使代建市场较为混乱,一些代建单位浑水摸鱼,管理能力低下,资金规模不够,人员素质不高,承担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第二,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措施。无论实行哪一种模式,其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代建单位所带来的风险
首先,由于在正常情况下,代建单位的管理费用是按照项目概算的一定比例收取的,因此代建单位可能会与设计单位、概算评估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串通,提高项目的概算。由于我国现阶段有关代建制度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易使一些官员在概算审批时产生寻租的行为,最终导致政府在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增加。
其次,由于当前在招标环节中,常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为了能够谋求更大的非法利益,代建单位在投标时纷纷降低代建费用,其后,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等一道,虚增项目成本,以求各方都能获得利益,给我国家带来较大的投资损失。
2、合同管理过程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没有相应的委托代建合同示范文本,在具体实施工程中,常常造成项目主体各方之间的责任、权利界定不明,不能合理分摊和控制项目的各类风险。而合同条款的定义与措词等得含混不清,在执行阶段也容易造成合同纠纷。同时由于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设置代建单位的取费下限和严格的支付标准,极易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处于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合同条款的不完整性以及合同约束作用的有限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代建单位可能选择消极怠工和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模式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代建制的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指导规范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很多地方出台的暂行规定都是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为了有效地避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风险,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代建制的基本框架。出台全国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法律法规,为代建制的发展和实施指明行动的方向,法律法规应该涉及防止腐败条款、代建项目终止与中止、代建项目的移交与验收、代建项目报告制度、代建项目执行标准、代建单位的责任与权利、代建项目执行标准、代建项目报告制度、代建工作内容、代建项目工作程序、代建项目类型、代建项目咨询管理费用标准与支付方式、项目代建单位条件等诸多内容,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代建制影响面。
(二)完善代建市场准入机制
代建单位应是根据项目法人需要,具有足够的工程建设人员和建设管理能力的机构,目前来说,建筑市场的代建单位较为混乱。因此,应该完善代建市场准入机制。对于那些不具备资质资格的建筑企业, 应该将其淘汰,同时,及时整合造价咨询、招标、工程监理企业,按照“培育一批、转化一批、浮出一批”的培养原则来培育市场。只有达到相应的资质条件,才能够承接代建业务。
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代建单位从业行为和执业人员资格,必要时还应该制定出其在人员数量、注册资金、专业方面做出具体的标准。
(三)建立完善的奖励与惩处制度
政府应根据代建单位的投资控制合理、优化程度建立奖励与惩处制度,对代建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取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投资节约、工期提前、质量等级提高的实行奖励;对因代建单位原因,造成工期拖延或工程质量低及超概算等问题,给予罚款,造成的损失由代建单位赔偿。
(四)明确项目各方的职责关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责、权、利”的关系应相一致,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将很难发挥真正作用,而只有权利没有责任,也必将会导致权力的失控。因此,项目业主、代建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项目主体应在合同中充分体现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具体操作办法,使整个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
同时,还应改变原监理单位的法律关系,使其从由项目业主聘请,变为由保险公司聘请,这样就可使监理单位,完全独立出来,不再受项目业主的限制,能够更好的实施监理工作。
(五)代建制模式风险的转移
代建制模式风险的转移,可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往往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代建制在我国又尚属起步阶段,大部分代建单位无法承担较大的合同风险和工程风险,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进行风险的转移,对政府投资代建项目实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保人和保险公司必然会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管,这样就通过市场的手段,加强了对代建制项目的管理与控制,大大的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应建立代建单位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不同的评价等级,实行浮动的担保与保险费率,使诚实有信的企业受到奖励,失信违约的企业得到惩处,这样就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实现代建市场的优胜劣汰,将那些鱼目混珠的代建单位,逐步淘汰出建筑市场。
结语
项目代建服务无法脱离建筑行业环境,更无法脱离市场这一大环境,市场发展经验证明,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不断发展,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识别、管理制度,而且拥有网络化的的风险防控体系。项目代建制是建筑市场的新生事物,项目代建风险的防控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将随着代建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完善。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风险管理
Key words: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agent construction system;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60-02
0引言
我国每年由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约为2500亿元,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这笔数额更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在我国,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传统做法是由政府出面组织一个项目管理团队,即指挥部或项目法人,再由这个团队对项目进行整体的管理。此模式在建国初期曾发挥过及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其“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责任不明,政企不分,管理经验欠缺,技术力量薄弱等缺陷,也导致了“三超”现象频发,资金浪费严重,极易滋生腐败等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研究与其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是时展的必要要求。因此,在2004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政府投资工程中要推行“代建制”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四位一体”的建设管理模式,使权责分明,制约有效,而且也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组织实施方式,极大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政府的投资效率。但是,随着代建制度的实行,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1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风险来源
有关风险的定义,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罗伯特梅尔认为:风险即损失的不确定性。理查德汉斯认为: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即是风险。而我国的王卓甫认为:风险包括两个方面要素,一为风险是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二为风险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后果。综上所述,再结合代建制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代建制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在代建制项目的实施工程中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代建制项目除了具有传统建筑项目的常规风险外,还具有其特有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代建制项目需要经历从项目发起、筹措,到移交、运行的整个过程,而且同时存在项目业主、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等众多的主体,再加之政府投资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元化,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也使得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代建制项目在我国刚刚兴起,且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件也各不相同,导致没有先例可循。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风险来源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1 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1.1.1 法律环境尚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实行业主、设计、勘察、监理、施工“五方负责”制,各方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已经相对固定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有关代建制的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尚属空白,仅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相关的规定。虽然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和大型基础工程建设了一些代建制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但是这也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权威性不够,统一性不强。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造成代建单位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其行为仅仅表现为企业行为,使代建单位在项目建设实施工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如征地拆迁、群众安置等,使风险大大增加。
1.1.2 相关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除相关的法律尚不健全外,有关代建制的配套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第一,对于代建单位的资格认定、等级划分和市场准入、清出条件尚未作出统一规定。这就致使代建市场较为混乱,一些代建单位浑水摸鱼,管理能力低下,资金规模不够,人员素质不高,承担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第二,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措施。无论实行哪一种模式,其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政府投资的代建制建设项目控制监管是由政府投资管理、财政、建设等政府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等共同实施的。主要由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牵头负责项目的立项和代建制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主要对代建项目的财务活动实行财政管理和监督,建设部门从计划安排和项目预结算审核方面进行监督。这套监管体系看似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等在代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方法和相互分工配合尚无明确界定,没有一个部门是负责从项目的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全过程担负起监管的责任。投资建设管理权限的分开,貌似是多方负责,实则会导致责任的相互推诿,从而导致政府对项目代建过程监管不到位。同时,来自社会方面的监管,如舆论监督、诚信体系建立等也相对滞后。而激励措施又仅仅表现在对投资的控制上,这样做极易使代建单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串通,提高概算、虚增成本,大大增加了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