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崭新形态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了源头和内生性动力的作用。正是有了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成功地做到了集大成,达到了历史的高度,超越了传统文明。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炎黄子孙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疆拓土,继往开来,不断传承着历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曾试图走过“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行不通。最后,我们选择将自身放入历史的进程中,与传统巧妙地融合、依存发展,才形成先进的文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因为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和谐的思路、中庸的适度而为、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当今先进文化构建所不可或缺的。新时期新文化在儒家文化积淀、道家与法家等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生发,最终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的实践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身内部的蜕变、上升,另一层是外部的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更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席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下,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中应运而生。它能集大成,必然克服了传统文化成长于农业自然经济、君权至上条件下所与生俱来的弊端,剔除了传统儒学残留的封建遗毒,诸如小农意识、等级制度观念、宗法思想等。与此同时,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理念,如关注内在修为、自身修养、尊师重道、热忱关注国家命运、积极的处世哲学和献身精神。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开拓式的发展,保持时代性,既要不脱离中国内生文化这个主体,不断践行去民族文化之糟粕,取民族文化之精华,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展现包容精神、时代精神;既要关注中国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传统,又要关注世情、时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是必经之路。
(三)以为指导是二者结合的契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的指导下成就了自身,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要传承传统经典,更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将其不断丰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近代伊始,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文化的撞击、实践的检验,引领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的指导,我们才得以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实现了民族的复兴;正是因为有了的引领,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受干扰、少走弯路。总之,的指导使我们能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宜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经典,是我们能够“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钥匙,是中国人民主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灵魂指引。
引言
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1.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时,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异化方式进行归化,主要是异化,而归化只是起着辅助翻译的作用,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一起,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国民族的语言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况下常常会见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专用词汇,倘若无法正确掌握好英译这些专用词汇内涵的方法,就会容易失去中国传统专用词汇所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所以,在选择英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用词汇所含有的内涵翻译出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专用词汇,读者在不理解作品含义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翻译出来其所涵盖的特点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礼被翻译成ceremony、义被翻译成justice、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智被翻译成wisdom,这样的英译成果明显地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专用词汇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义很本身的内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直译,例如,庙会就可以直译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论语》,在网络中可以搜索相关的孔子学院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经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学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学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论语》的翻译,相关的翻译人员就更加重视《论语》中专用词汇英译的特色,像《论语》中主要的专用词汇“君子”就会被翻译成“gentleman”、“仁义”就被翻译成“righteousness”、“礼仪”就被翻译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仁”,其就会具有另外一种意味和内涵,尤其是“仁”这个专用词汇使用在本书中的次数非常多,其具有的内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论语》这个作品中,通过这个词汇就形象地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出来。一直以来,相关的翻译工作者用心寻找最能够体现其内涵的翻译,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翻译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英文翻译有:“kindness”,这是林语堂英译的仁;“humanity”,则是辜鸿铭英译的仁;都各具特色,让学者对仁的英译无从选择,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论语》原文可以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解读,那么自然能够起到促进选择英译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经济中,一直在加强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状况。只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另外,我国人们也要一直坚持强化推广以及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提升翻译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以及更好地将其进行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都开始向往乡村淳朴的民风、休闲的田园生活以及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而农家乐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本文从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对农家乐旅游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与农家乐旅游的结合原则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农家乐旅游行业基于农家乐的基本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农家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涉及到民间文化以及民俗特色。我国地域广阔,由56个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呈现出的农家乐旅游效果也不同。
农家乐旅游行业作为我国旅游行业的新兴行业,属于生态旅游行业的同时,又不同于生态旅游。在农家乐旅游中,游客追求的是回归自然、感受农家田园的生活气息,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农家传统文化,达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农家乐旅游更侧重游客的内心感受。在农家乐旅游中,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分别为: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而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迅速兴起。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城市文化与农村的传统文化互为融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融入。与此同时,在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的特色,同时能够暂时脱离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身心得到放松。
我国最早的农家乐旅游形式出现在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当地农民利用自己家栽种的花卉苗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或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地道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悠美,而且可以体会到浓郁的农家风情。
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布全国,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农家乐的经营内容也风格迥异。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特色旅游的影响
(一)推动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换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民族特色,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精神风貌。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也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经济化所替代、遗忘,而一些农村地区却由于思想保守或发展进程缓慢仍继承着当地的传统风俗。城市居民在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当地的田园生活,感受“归园田居”的生活境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多的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以及生活习惯,达到双方文化上的互补。例如:在贵州贵阳市周边的农村中,当地的苗族人们充分地利用自己少数民族的优势,在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向游客展示自己本民族的芦笙舞、织锦以及刺绣,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还能够与游客形成互动。这不仅传播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推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家乐旅游中的不足,推动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丰富旅游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1-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也成为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下面简称“两好一会”)的医学特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医学院校“两好一会”特色人才中的优势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如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无不蕴涵着珍贵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生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
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当前医心不定、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格局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被传统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相应地也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而被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同样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我们可以将之看成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的心理程序——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
二 “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中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医学生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缘好”需要以“和谐”理念的人际观教育
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对于个人,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全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会办事”需要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的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当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医患关系当中也有体现,医患关系由此也日趋紧张。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会办事”的现代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育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说教式讲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甚至存在厌恶心理和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紧,学习强度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兴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如话剧社、棋艺社、民乐团、中国传统手工艺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公共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去教学,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硬、人文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作为教师,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有些老师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媒体要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耳濡目染,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开设“文化长廊”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在教室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在走廊和报栏里张贴《中国医学生誓词》,在学校实验楼、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奋进的名言和古代医家及其事迹;在学校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编撰经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载体,开通传统文化专题博客、微博网站等。
5.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活动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发道德情感。“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要贯穿到学生们的临床实习阶段,通过耳闻目睹的临床经历,培养与患者沟通、对病人负责的意识,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的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Abstract:
In practice for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a university怀 student愀愀攀 building, the article focus on how to create a circumstance of cultural,愀愀,昀愀攀, by combing with栀攀愀攀最愀 characteristics and愀 traditions, and the use of愀昀攀砀攀 design愀愀栀 and栀攀攀 and practical攀-technology.
关键词:
云南大学学生公寓地方文化 历史底蕴基地特征现代人性化生态
Keyword:
Yunnan University , Student愀愀攀 ,Local攀最愀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traditions, Characteristics昀栀攀 site, Modern,Humane,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东南侧的雨花片区拟建的大学城范围内,为前卫营社区南侧与尖山北侧之间所夹的广大区域,紧临新昆洛(昆明―洛阳)路。拟建场地的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场区海拔高度在2009.74~1943.97米之间,为浅丘坡地;区域内总体地形东南面高,北面低,最高点位于松树林山顶处,最底点关山水库下游处;拟建区域所处的呈贡新区属低纬度高原平坝地区。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当地年平均气温14.7℃。 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年日照数2200小时。
项目建设用地3800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建筑控制高度24米以内。根据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组团(标段),四个生活园区,提供能够展示云南大学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学生公寓组团及公共配套设施。
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四~六人间的学生公寓,配套的生活、管理、服务用房,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单身教工宿舍等。
设计构思
建筑是文化构成最直接的表现。基于对云南浪漫的地方文化、云南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的考虑,在总体规划设计构思中,更多关注地方生态文化和基地本身的特征给予方案构思的提示,突出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融合,努力创造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与山水共生的建筑空间组合。因此在设计构思之初就拟定本方案的三个设计思路:
对云大文化的尊敬解读、对基地特征的积极应对、对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
1、解读云大文化
文化的内涵源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沉淀。纵观云大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占了主导地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便是其人文精髓,而葱郁的尖山及秀美的关山水库则是基地的生态体现,怎样将人文融入生态、以生态体现人文,成为设计构思的关键。
取“云”之意象,寄山水之情,融历史之蕴。“云”既给人形态自由,自然天成之感,又有广阔万里,包容万物之势。在“彩云之南”的浪漫情怀中,一组行云游弋于广阔山水之间,忽而停伫于尖山北麓,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青山碧水图。
采用与“行云”相呼应的大尺度景观通廊为构图模式,以高低起伏的生态丘陵美景为构图背景,从而实现对云大“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2、应对基地特征
建筑并非孤立地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基地特征。
方案设计充分挖掘基地本身的潜力,利用场地天然的高差,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单体,促成了建筑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而有节奏的建筑轮廓天际线。组团院落形式与单体山地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坡屋顶、平屋面互补,错落的体量变化与地势、地貌高差的组合,形成层层叠叠的传统山地景观意象,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另外,通过单体的局部架空以及组团庭院的高差变化丰富与地形的契合方式。
图书馆南向的森林公园成为公寓组团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组成连接学生生活园区的带状绿化空间。整个建筑空间山水景观带相连,既形成了诗山画水般的校园环境,又对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景观轴起了提升作用。
3、诠释传统空间
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精要的阐述了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重要性。
本方案设计注重了整体布局的“空白”之处,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诠释传统空间的内涵。在具体的空间序列营造方面,以非实体的景观通廊空间为轴,自西向东一直延伸,用一系列建筑实体围绕轴线逐次展开。另外,为了控制宿舍单元规模,降低管理成本,将体块相对,以∏型的建筑单元为模块,形成统一化的建筑形体,为组团留出更大面积、更加完整的外部景观、绿化空间。同时,建筑模式化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起伏的山丘连接东、西的带状景观长廊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形成公寓组团的核心景观。同时,各园区组团尺度宜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与中心景观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内部多个院落空间也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清新雅致的环境。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建筑线性序列过分单调拥挤的空间感受,在设计中,我们对组团作出了“通、透”处理,建筑空间疏密有致,局部留出架空层作为辅助空间,入口等关键部位设置空透的开口,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景观相互渗透。组团空间疏密相间,张驰有度,使绿色景观带、绿化空间广场与建筑单体有机融合,形成“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书画情感。
总平面设计
1、概况:
整个校园基地为平、缓坡相间地形。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学生公寓组团区域位于校区用地西南外侧。西望关山水库,南对风景秀丽的尖山。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学生公寓总设计建筑规划模为37.6万平方米,分成四个生活园区,两个组团(标段)。建筑单体包括学生公寓30.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活动中心7000平方米以及单身教工宿舍1.5万平方米。
2、功能布局:
学生公寓一组团西地块紧靠人文学院,是学校的第一景观地块。我们在主入口景观广场的北侧布置学生公寓,并用开阔的中心绿化广场作为联系。南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及体育运动场地。由此形成南北动静分区,相互联系而又互不干扰。
二组团东西两地块借助与森林公园相连的优势,以之为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收放有序的带状景观绿化长廊。公寓单元按序列布置,公共服务部分均放在主入口景观广场处,对学生的服务便利,与内、外交通联系也方便。
一组团东地块作为景观长廊的延伸,公寓单元沿通廊对称布置,对带状公共空间形成有张有弛的限定作用。学生食堂布置在最东侧,除了服务于就近的学生,还可满足设于该处的单身教工宿舍职工的需求,也可满足紧临该地块的发展用地的需求。
2、社区型的规划模式模块化的单元式布局
每个组团地块形成一个“社区”进行建筑布置,并以∏型的建筑单元为基本模块,用单元式的体量围合成“社区”的核心空间。小院落,大围合,丰富的空间形态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的学生社区场所。
3、建筑空间组合:
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及方便管理,采用了∏型院落式的组合模式,景观绿化、公寓单元顺势而为,逐步过渡,形成自然流畅、贴切宜人的视觉景观层次。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围合了组团内宽敞的绿化景观场地,使之形成疏密有序的集合景观空间。
四个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分别镶嵌在四个组团园区学生公寓入口广场处,成为学生居住空间与道路衔接的功能性节点,既方便学生用餐,又有利于学生停留,成为空间识别、认知的重要场所。
4、生态的山水校园格局:
充分保护和利用基地内原有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山体景观与园林式布局的带状景观长廊组成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构架。建筑组团与地形结合形成空间丰富的组团园林,使生态在园区内实现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化景观广场、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等建筑元素与环境及景观的结合,使建筑组团紧密相联,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以景观长廊与山体森林公园为依托,将绿色景观轴向组团园区渗透、延升。
5、人性化的交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的行为方式,创造方便的学习、生活交流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园区组团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组团道路设计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的开挖,坡度尽量控制在5%~8%以内。在地形有高差处均采用坡道和梯步组合的方式,并满足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在各组团生活区,结合地势设计生活区入流广场,连接学生公寓及公共服务(食堂、活动中心、商业等),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行为习惯,也为人流集散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流线。
建筑设计
整个学生公寓区按要求最终达到3.8万学生,容量较大。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强化院落式布局的合理性,丰富设计细节,通过合理的公共管理、服务、交流空间的配置,组织好单元的集合存在模式。
根据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日照计算分析,宿舍最佳朝向为东西向。绝大多数单元均遵循这个原则,单廊式的围合体量宿舍空间均南向布置,以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生活环境。
1、学生公寓:
设计层高为3.6米,大部分为4人间模式,部分为6人间,每间宿舍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盥洗空间。宿舍单元入口设置开敞的门厅、管理服务用房以及会客接待室,并在靠近入口处设残疾人宿舍,洗衣房、设备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均设在组团次入口位置处。二层提供各单元的学习、讨论室以及娱乐活动空间。各层结合楼梯的布置设交往空间。根据地形情况,利用地势的高差,局部架空作为自行车库。
在立面设计中,充分吸取云南大学校本部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成组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下,采用四坡顶和平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借鉴云大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溶合,在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并结合地势形成的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线,强调流动的韵律。鸟瞰时,屋顶的流畅与绿化的庭院,更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蓝灰色的坡屋顶、砖红色的墙面,乳白色装饰线脚,与蓝天、青山、碧水溶为一体,共同营造云大新校区学生公寓组团人文、和谐的空间组合特色。
2、学生食堂和活动中心:
充分考虑功能使用要求和操作工艺流程,平面布置简洁,分区明确。立面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弧形的线条、架空的构架、实体墙面与玻璃交相辉映。色彩与公寓组团相呼应,而在风格上与公寓楼形成一定的反差,成为环境识别、认知的重要标志。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学生公寓设计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优化了公寓的管理模式,并配合校区的道路系统及动能分区组合,使之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生生活社区。
3、生态、节能及太阳能利用: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材料应用,结合现有的山水自然环境,提升学生公寓园区的绿化景观水平,达到四季生态循环的效果。有序的建筑布局形式同景观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院落空间,以适应昆明气候的特征。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冬季增加南向的日照效果。
何谓美食?我们常说“色、香、味、美”俱全,称之为美食。但羌族传统美食与其他美食不同的地方在于,羌族传统美食不仅能体现食材本身的“美”,同时也传扬了其文化“美”。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与近年来流行的分子美食类似,是通过改变食材的分子结构,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食物。当下有许多美食家对其进行研究,希望借此烹饪出别出心裁的美食。其实这样烹饪的方式在羌族很早就出现了,“洋芋糍粑”便是其中的代表。
“洋芋糍粑”是以土豆为原料的羌族特色小吃。在选材上大有讲究,主要选用羌族海拔两千米以上的高山土豆。将其煮熟后去皮,待到土豆都晾冷后放入石臼或木臼中用杵用力舂;直到土豆舂成粘稠的土豆泥,再进行加工。羌族传统做法是以高山野菜“飘带葱”腌制的酸菜为主要配料,一起熬煮。随着现代人口味的改变,也出现了“油炸洋芋糍粑”等吃法。
“洋芋糍粑”的制作较为复杂,一般宴请宾客时才制作;且多人参与,场面极为热闹。这也是羌族传统美食中设计最为精巧的部分。大锅的洋芋煮熟后热气腾腾,羌人们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剥洋芋。由于舂糍粑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大家轮流舂,其余的人则在一旁打气助威,整个过程及场面都显得其乐融融。
“洋芋糍粑”选用普通的粗粮,在羌族人的创造下,呈现出不同的口感。配以本地野菜制作的酸菜加以烹饪,不仅饱含本地特色风味,在色彩的搭配上也相得益彰。给人以视觉与味觉上的美感。不同于其他美食的是,“洋芋糍粑”体现了一种羌族人的待客之道,让客人参与到制作中,除去了漫长等待食物的过程,将食物制作的本身变为一项共同娱乐的项目,从而传达出主人对招待客人的精心设计与思考,不仅给客人味觉、视觉上的享受,还赋予了一种娱乐的体验。
金裹银、银裹金
羌族的“金裹银”与“银裹金”是羌族传统主食中的上等主食,在重大节日、喜事或招待贵客时才制作以款待客人。“金裹银”主要是由普通大米与玉米粉混合制成。将大米淘洗后掺入极细的玉米粉在甑子上蒸熟后即可食用。“金裹银”与“银裹金”取决于掺入玉米粉的多少;少一些的呈浅金黄,即为“银裹金”;多一些的呈金黄色,称为“金裹银”。
在羌族地区玉米产量远大于大米的产量,所以在羌族地区大米是非常珍贵的,在米饭中加入玉米,不但可以节省大米,且在口感与视觉上都相得益彰。营养也更佳丰富。“金裹银”与“银裹金”体现了羌族人在传统美食中无限的创造力;在立足于民族的具体情况下对食物进行加工改造,并从色彩搭配、食材搭配、营养搭配等角度考虑后烹煮的“金裹银”也是羌族人民待客之道的又一体现。
核桃花
核桃花,羌语“核德喇叭”,是羌族野菜的代表,也是羌族的一大特产。核桃花为每年四月初采摘,处理后直接晾晒干,作为脱水野菜以备食用。核桃花的烹饪主要有凉拌、炒肉两种。烹饪前将和桃花在清水中浸泡后用沸水小煮10分钟,然后捞出晾冷,以备使用。核桃花色泽较深,所以羌族人在配菜上多以青椒、红椒相配,红红绿绿使整个菜肴色泽更佳,配菜的搭配也使核桃花制作的菜肴更佳美味。
羌族核桃花的制作,不仅合理利用了本土资源,还注重颜色的搭配,其烹饪方法能够很好的保留核桃花的营养成分,野菜的风味更是别具一格。
太阳馍馍 、月亮馍馍
“太阳馍馍”是羌族的传统礼俗食物,一般在羌族传统民俗活动中,羌族人都要烤制以敬日月诸神。在一些节日庆典上,羌族人也会制作与族人共同分享。“太阳馍馍”的原料主要以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为主,将面揉好后擀成圆形面饼,再用木片或竹筷在面饼上刻画图案;为了节省时间,也有用带印花的木板压印的。印好后,放入平底锅烤熟即可。“月亮馍馍”与“太阳馍馍”的制作方法如出一辙,只是形似月亮,故而称其为“月亮馍馍”。
羌族的“太阳馍馍”体现了羌族人对礼俗食物的设计,将对诸神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赋予食物。使食物精神化、艺术化的情怀是羌族传统美食文化的精粹。
结语
在食材的设计中,羌族人“粗粮细作”,注重外形的美化。在搭配上,羌族人考虑营养与健康的同时,还注重色彩搭配。在食物的体验上,客人的感受与体验是羌人最为看重的,他们通过设计,在呈现美味的同时给人以娱乐的体验。羌族人通过对于美食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将羌族文化传达给世人,这是羌族传统美食文化的体现,也是羌族人待客之道的体现;展现了羌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与喜爱分享美食的特点。羌族人通过对于传统美食的精心考虑与设计再经制作,将羌族文化,在食物中得以发扬。所以羌族的特色美食中传达出的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多的是民族文化。
城市常常被称作是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被认知的前提常常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而每个城市都是由大大小小形形的小地域组成,这些小的单元、小的地方就是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性,很多城市之间都变得大同小异,这些就是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随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建筑的出现,都表现出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使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流失。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城市就历经万般磨难和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历史风格及空间结构和意象,包括 “江南楼台”、“塞北风情”、“齐鲁风采”等,从而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北京元素”、“上海元素”、“杭州元素”“周庄元素”,这些都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单一性的文化元素。其实很多时候,在特色文化城市构成的过程中,人们对有些元素的感知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使之成为仅仅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风景。
中华文明得以千年延续的力量所在就是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小村庄,地方性的特色都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可能为平民百姓所创造。在古代,宁波大多数聚族而居的部落,都会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且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如祠堂、水井和广场等,而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式,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设置。这些公共空间的用途不同,含义也迥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供家族或成员聚集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场所的存在,才使得家族成员间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保存了家族实力。
斯宾格勒说过,文化都是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从土生土壤中萌发出来的,并携带着那片热土一起,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存贮于世,以固有的文化方式表达着自己.所以需要我们能够从新的社会发展高度认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意义,借此发现、创新,从而创造出特色文化城市和城市特色文化的统一。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建构属于城市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一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模式。
在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的竞争中,越是具有典型“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城市,越有着地方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性,从而,在整个世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形成了城市地方性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介入全球城市价值链,从而也没有了地方性特征,也就少了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文化,当然,这些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资产的再生能力。
2、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对塑造特色文化城市设计的影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时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回忆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只有保存城市的相关记忆,保存历史的延展性,才能保留住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丰富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那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宁波市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务实实用儒雅大方——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主要建材;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2) 宁波传统民居院落富有特色
宁波传统民居的院落属于对外封闭式样的建筑,并通过天井、堂前即穿廊等来达到通风的效果,尤其是春夏天气比较潮热的季节,这种通风系统就能起到很好的风干作用,另外,由于外墙没有设置窗户,所以来自天井的太阳光为主要的采光方式。
宁波传统民居是建筑风格多样,特色明显,具有古代江南水乡、山乡的朴素传统风貌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布局多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充分体现了“天水合一”的居住理念,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都是依凭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人爱好、家庭成员结构等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民居,则是三面房屋一面墙,还有的是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在庭院中间特意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天井,这种式样被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则有三间或五间,而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分为前院和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数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里面有假山、亭廊、水池等设施,布局巧妙,别开生面。
近几年,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既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又可以继承地方建筑的风格?尝试研究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应用传统建筑风格的想法值得探讨。
与传统的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了宁波的一大亮点, 宁波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以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颇具创意。同时以从民间收购的明清黏土烧制砖为建筑外型贴面,工艺独特,为国内首创,颇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3.城市建筑规划发展对策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国城市在建设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着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统一;是否着重于城市物质建构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否着重城市外观外貌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着重数量而放松质量的把关等等。因此,在规划城市建设中,应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有效转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变迁,是任何文化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的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宁波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存在的整体框架中,都能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这些包括了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也包括了其所有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对宁波传统建筑文化来看,应该归结为单纯观念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承,对于形态和结构方面,那就是转化。
在我国,传统建筑以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要方式。在这里,庭院一般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起着承、转、合的承接作用。回望我国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沿用了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布局而形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设计法则到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提高,新的技术形式衍生着更加有创意的思路,体现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不断呈现出对建构规则局限性的突破。
(2)宁波现代建筑的功能更新与传统风格建筑的统一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的设计思路比我国要超前,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技术应用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很多。比如宁波的月湖盛园就是如此,它在秉承传统建筑理念、满足现代人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商业社区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创新,逐渐建成了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于一体的集合式住宅。月湖盛园在设计上,体现了房间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均匀布置在周边,这与现代宿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布局上又明显比现代宿舍有着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增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月湖盛园还增加了更多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新花样,尤其是独立的厨房设计,还有独立的浴室造型,在楼层间还单独设置了供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用于自由走动。
(3)宁波现代建筑风格形式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精华部分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历史风貌外延的扩展。我们知道,和谐美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而一些现代建筑为了彰显其个性美,往往特立独行,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和谐美。所以现代建筑要注意与周遭传统建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使得外形和平面布局方面力争与周遭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主题馆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是宁波帮的故乡。碰撞与融合,学习与创新,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浓墨重彩的一章。
宁波要发展,既要发展现代建筑,也要保护原有的建筑特色,尽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修复和补缺的部分也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本真性,使建筑物与其存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加强长远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具体的措施,第一,作规划性保护。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存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全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第三是新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高层建筑是对古建筑风貌破坏威胁最大的因素。一座古城中,座座高楼崛起,把古城的格局、古建筑、文物古迹全都淹没了,也就无古城风貌可言了。
穿越时空,徜徉历史长河,希冀宁波的城市建设,体现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载《环渤海经济瞭望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12期。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4. 王建国:《城市设计》,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9期。
5. 王飒、汪江华:《传统建筑技艺内涵与当代传承方式简析》,载《新建筑》2012年第2期。
6. 蒋雪峰:《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12年第2期。
7.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计 划 编 号:2012A10011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证了高职院校可以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应避免走入的四个误区,提出了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文化育人;特色
课题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规划课题“研究-以杭职院为例”(编号:2009-39,主持人:汪吾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国广受认同。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有关文化育人的网页扑面而来,可以一下子跳出几百万条。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约束社会行为的功效,这与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在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革新、坚持“责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任由义”、“知耻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怀疑等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使其在正确的价值原则下创造性劳动。面对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却大力发展,高职文化群起探索却尚无定论的现实,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一种思路出现了。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对我校352名高职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确性别的占1.2%)的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复杂的文化去实现育人的目标,没有特色就不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传统文化精华因其经过上了历史的积淀而延续至今,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呼吁下,其先进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我们认为:不能因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弱、底子薄就轻易否定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会出现积极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误区倒是必须避免的。可以一试。
一、高职可以用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传统文化精华活力长存,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特色长存。如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同文化、文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也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非常密切的逻辑联系。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学生在经世致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与传统文化精华颇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难道不值得去尝试、去努力吗?2008年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齐聚杭州的共识之一是高职文化还没有结论,这与我们90%以上受调查学生意见一致。这种师生共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高职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太短,其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同时也强烈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问题上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校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选择至今活跃的传统文化精华为育人特色无可厚非。
(二)传统文化精华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对象更适应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生社会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经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有传统文化因子,社会对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成员有天然的凝聚力,这样,传统文化使高职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细胞、融入社会细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从我们的调查数字看,高职生对高职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占71.2%),远远超过职业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进性(占5.1%),这是他们清醒认识社会后的正确选择。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适应社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高职生从小身处中华文明环境,毕业后也主要就在这个环境中打拼。当今文化和传统文化虽有差异,却是吸取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先进因子后的产物,不懂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非常不利。高职生处在叛逆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阶段,传统文化精华进课堂、进社团、进实践、进心灵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适应国情的人才,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义。
(三)传统文化精华受学生认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调查发现,高达65.5%的受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精华能为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服务,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继续转型,不少人以为年轻人叛逆,只对两方文化趋之若骛,事实打破了主观臆测。高职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但这种弱势并未泯灭其对祖先文化的认同,并未改变其内心血液的颜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传统就能成为特色,开创新生活不等于抛弃一切,古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想法在高职生中广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社会所需与高职、教师所能的最佳结合点。高职生能接受说明以此育人将获得更多的依从性,当然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艺术性强,传统文化精华的感召力、吸引力将更有效提升高职生软实力。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文化基础弱恰恰证明高职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传统文化精华重在行动,许多农村老太说不出传统文化理论却成传统文化的最好实践者就是明证。对高职生来讲,理论够用就行了。
(四)传统文化精华有比较优势,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之一。高职院校在吸收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传统概念在
美国企业的结构和职能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又岂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企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点?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难依据现实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让高职生具备以中国人方式做中国事的能力,适合国情适合地方适合企业,这将使高职院校在文化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理由,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对高职院校大有益处。
二、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应避免走入的四个 误区。
(一)不作取舍,唯传统为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大胆取舍,选择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华,甚至可以更多地贴近专业需要。摈弃唯传统为上的做法,把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宜找准文化育人所急、就业创业所需和文化精华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传统文化精华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馈,唯活动为要。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当然可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创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无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让传统文化精华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实现文化特质与学生的结合,使学生吸收,从而改塑学生。哪怕在校园里挖个大池塘,种树养花喂几只鸭鸽鹅也能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学生调整心态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馈和修正。并不受活动形式的束缚。
(三)不看对象,唯灌输为先。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的可能会严重缺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现先灌输了再说的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高职生看成是无能动性的物而非充满创造活力和创造渴望的热血青年,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灌输得越多效果越差,这在任何填鸭式教学的失败中早已有了明证。
(四)不求质量,唯形式为本。形式主义历来是创新的大敌,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宁愿把时间化在形式上去实现沽名钓誉,也不愿去反思这种热闹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种软成功,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固定的考核标准。单在数量与形式方面多动脑筋,甚至把形式当作本质来对待,这是很危险的,将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灭亡的境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来推进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视质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节已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可说是形式与成效统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一)以理论探究作支撑。文化育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营销。“文化经济学为文化营销理论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那么,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也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可拿来为高职文化育人服务,结合时代、专业和学生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经得起检验,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要紧盯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生成才的规格,确定传统文化精华渗透的方向、深度和检测手段,逐步使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其职业能力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为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以全体参与作动员。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光荣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融合促进、统筹兼顾,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优化。全天候的、渗透到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有形无形的文化育人手段会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的效能,甚至还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学生随时随地在实践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四)以心态文化为重点。我们调查发现,在诸多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实现途径中,学生最看重心态文化,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占49.19%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行为文化如日常校风、活动等,占28.81%;然后
是制度 文化如 教育教学、校纪校规等,占百分之12.09%。当然物态文化如 建筑、 环境等也受到关注,占4.12%,其他的途径占5.77%。因此,在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时候要把心态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点位置,抓住 了心态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择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终要靠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结果来检验,离不开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文化育人要成为特色必然要充许广大师生员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时有自我抉择权,即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这易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兴趣成为导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的教育局面,也更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
(六)以创业创新树品牌。“文化是创业企业第一桶金”。企业重文化,高职院校更要重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品牌。因此,在整个打造特色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实践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过硬成绩,特别是把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创业创新的有效 经验认真积累起来并提炼升华,化为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育人不断在新的起点出发。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场馆等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制度导向、成果展示、 艺术展演、课外讲座、文体活动、景点建设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 职业技术学院编撰校史、让学生参与提炼校训等,建设校企共同体,融合校企文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各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职文化育人模式一定会闪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韩书堂,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 文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2007(6):114-1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2:364.
[3]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5.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3-34.
[5]黎永泰,黎伟,企业文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看了“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2.word如何生成论文目录页码
在中国内地电影中,主要体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多种多样的乡土气息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马楚成导演的电影《花木兰》(2009年)一直以来被外界期待为民族题材电影的新标杆。花木兰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女性“忠孝两全”的典范。影片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电影节的展映,这些均很好地扩大了国产影片的国际声望。传播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呈现中国全貌。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以及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的忠孝的精神。就总体而言,我们从电影《花木兰》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义和忠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 香港电影中传统文化
在中国香港电影中,总是能看到香港电影中古代神话与现代科技、?魍澄幕?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们能在徐克的武侠电影看出,武侠电影其实正是特有的中国民族电影类型,它兼有商业性与民族性双重特点。而香港导演吴宇森电影《赤壁》(2009年)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举足轻重。当然近年来香港电影比较多从中国古代传统中发掘题材,是因为中国传统有着民族性和泥土性,有因古代远离现在,更能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更富于想象力,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中国电影中的许多形象都很具吸引力,如果能够发掘其中精华和要素,则更能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可谓是推动电影受众的有力手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现代化,则更能令观众乐于接受。
1.3 台湾电影中传统文化
在台湾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台湾电影体现台湾世风民情的现代风貌,以及反省历史的民族主义精神。从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在台湾电影中感受的民族主义精神更为强烈。导演侯孝贤倾向于传统文化的体现和表达,他的电影有表现台湾名民俗风情和时代风貌的,也有表现中国人文精神的,是值得我们探寻的。喜剧电影《鸡排英雄》(2011年)符合春节氛围的讨喜与欢快,更深入台湾最底层民间,因此更拿捏到了台湾人一直以来“爱拼才会赢”的坚韧精神。是值得推崇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
1.4 电影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导演张艺谋是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其最好的体现。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也开始多元化,进而以来逐渐出现了众多的大片,如导演张艺谋拍摄《英雄》(2002年)和《十面埋伏》(2004年),影片《英雄》不仅仅在书法与武术的交融和传统和合哲学、以及士为知己者死文化这三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他方面也体现出传统审美观,如在行武过程中用剑点破碧绿寂静的湖面,就生动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传统审美情趣,以及中国的传统建筑,书法,琴棋书画都有所体现。《英雄》和《十面埋伏》创造的视听奇观,绚丽之极,尤其是《十面埋伏》。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则是让我们体会到浓厚的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个故事里的忠义之士程婴摔死自己儿子以保护大官僚遗孤的壮举,符合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
2 中国传统文化由电影在国外的传播
2.1 “中国功夫”
众所周知,在电影作品中中国功夫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具备的道德修养。既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又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色彩,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近年来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电影之中,从《卧虎藏龙》(2000年)到《功夫熊猫》(2008年),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电影人的关注与青睐。《功夫熊猫》系列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其中大量地集中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它在全球的热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如何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2.2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美术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活动,它的灵感和创作源泉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现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因此它是现代文化及设计的基础素材,对美术设计创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无论哪个民族,在进行美术设计时都要将之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更何况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各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自然而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不同地域下的传统文化给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类别的创作素材,增添了更多艺术创作的灵感;让美术设计者们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艺术创作素材,进行新的美术设计,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更加富有深刻内涵的美术作品。同时,传统文化在给美术设计提供丰富创作素材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能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吸收更多优秀营养,共同进步。
(二)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传统文化推动着现代美术设计的持续发展。将传统文化因素加入到美术设计中,除了能给现代美术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外,也能进一步为现代美术设计注入新思维、新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人们几千年的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得到大众认可的文化。美术设计者在进行美术设计时,应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让美术作品更具生活气息,更具中国风采,使人们更乐于接受。在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单一照搬和照抄。同时,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要使美术设计的作品更有价值。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也可以进一步发散美术创作者的思维,提高设计者的美术创造力,给美术创作者带来新思维,能冲破固有的创作模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要有效避免美术设计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僵化,进一步推动美术设计不断发展。
(三)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美术的变革。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加入到美术设计中,能促使现代美术发生变革。传统文化是积淀了前人精神精华的文化。美术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才能更好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师的创作,大多都借鉴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传统文化理念或元素融入到美术设计中,美术设计师们的这种做法十分恰当。因为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使美术设计具备个性化和时代潮流。同时,也可以使美术设计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理念,奠定自己的美术设计风格,使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个性和特征更加鲜明,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现代美术的变革。
(四)传统文化使美术设计更具中国特色。人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影响审美的因素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同样一件艺术品,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它受到的评价也就不同。传统文化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融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文化具备非常强的民族特性,同时也更具备大众的认可性。美术设计者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吸收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和现代设计内容相融合,就可以让美术设计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合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使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更易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也可以使美术作品在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既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又具备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使美术设计作品带有民族文化的缩影,更具中国特色,展现民族风采。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的措施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起到提供素材、增添灵感等重要作用,为美术设计的创新增加了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么怎样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帮助创作者创造出更好的美术设计作品呢?
(一)借鉴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寻求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师也开始不断对美术设计进行战略性创新。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内容。要推动传统(下接第174页)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在进行设计创新时,首先就需要创作者学会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点,自觉对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索,在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美术设计,促进美术创新。其次,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创作者也要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不良传统,以此来为自己的美术设计注入更多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内容,为美术设计增添活力,使其在??新中得到有效发展。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多元人才。教育是兴国之要、强国之本。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应积极从教育方面入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美术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如果要在美术设计作品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传承和弘扬,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例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美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类的课程,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受的大多是新型的现代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融合,让学生能在自我分辨的基础上,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与此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