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科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3-08-21 09:2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专业科研课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专业科研课题

篇1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金融界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竞争压力。从实质上看,金融业的竞争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须加强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探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构建创新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金融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融学专业教育一直在改革与调整,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环节还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

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合理性还存在一定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是课程设置的重复性,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重微观轻宏观,不利于理解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四是重理论轻实践,金融实验硬软件和实践平台缺乏。[1]在教学方法上,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采用灵活多样、风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产生厌倦,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生动化,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还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仍然重视不够:金融学教学专业实践教师人数有限,一般都是从事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师同时进行实践教学,缺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实验室及电脑等硬件配套不齐全,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正常实验教学的需求;校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薄弱,无法营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安排课时少,实际操作不多,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地学习和锻炼;案例教学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中但是仍不能深入凸显其重要地位。

3、科研投入不足

金融学专业论文和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性学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科研项目少等问题。一方面,在鼓励开展各类金融竞赛方面缺少有效的保障,如"挑战杯"竞赛、创新基金比赛、战略模拟大赛等活动,都遭遇着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实验设备的短缺,学术指导力量薄弱等瓶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追其根源还是指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4、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从对学生的评价角度看,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采用学分制,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出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断裂。一部分学生为更容易获得学分选课不合理,导致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对教师的评价角度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从总体来说未能完全脱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模式范畴。[2]

三、金融学专业"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金融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将金融科研、实践引进教学中来,实现金融"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

1、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全面梳理金融学专业教学开设的课程,理顺课程关系。第一,丰富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扩大选修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第二,增大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弹性,开设一些新的微观金融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其次,加强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金融学教学应该顺应当今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增加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补充实践需要、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公司理财、家庭理财网络金融、电子银行等课程知识。

2、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一方面,完善金融学案例库建设,编制更多符合金融学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案例。所举案例必须能反映金融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需适应时展的趋势,适应金融学的教学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其次,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校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因开设相应课时的实验教学,如开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等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创新基地教学,让教学"走出去"。在稳步推进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相关企业签署正式协议并挂牌,定期定量安排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学习或交流活动,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3]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首先,积极开展各类金融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创新基金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相关比赛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开设金融讲坛,可设法邀请校外知名金融学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加强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其次,构建产学研平台。在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与各大合作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承担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科研课题。最后,改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注重教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指导老师要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针对性地精心辅导,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金融界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同时规范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选工作,建立高效、高水平的科研激励机制。

4.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金融学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当中,不能忽视对金融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评价来说,在创新考核方面,应首先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来评定平时成绩,使成绩评定具有合理性。其次,在金融实践教学方面,应加强对金融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校内实习、校外实践的真实情况评价,保证评定标准的全面性。最后,制定严格评分标准,量化考核内容。

对教师教学评价工作来说,应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种作用,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则主要包括教师教案、课件制作、课堂授课效果以及老师的科研成果,结合同行与学生的意见进行客观的评定。把教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篇4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篇6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51-03

目前,乌海市已经进入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后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已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乌海经济金融界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型城市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我们以乌海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金融支持策略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内蒙古乌海市是因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多年来以追求煤炭资源开采量和产值为目标,形成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人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多为重型或超重型。目前乌海市的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三是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蕴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内蒙古乌海市已步入煤炭资源严重递减甚至枯竭阶段,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有效纠正,一旦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过于粗放。目前乌海市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低,工业企业主要以加工原料为主,横向及纵向发展程度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工业废物资源化水平低,工业固废(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堆积严重。三是企业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的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创新人材、高端产品。高新技术发展的社会和人文资源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等严重不足。

五是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六是企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物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依山、靠矿区而建,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因而造成企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乌海市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辖区金融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继续贯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证产业调整合理的资金需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

(一)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辖区人民银行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和投向管理,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发挥信贷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2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于辖区经济科学发展。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项目资本金到位率足、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

3 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的骨干重点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中小企业,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国有大型银行差异化竞争,合理确定贷款的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对基本面好、产品有市场、信用记录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的信贷需求,要按规定积极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

(二)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改进和加强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围绕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市场需求,对辖区推进产业转型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产业的资金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增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2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促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发展创投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授信、担保、保险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有效满足重点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等,满足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中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

3 积极改进和完善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方式,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的重点骨干企业给予积极支持,

4 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创新、引进和吸收成长性好、配套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5 对引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

套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完善制度、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对重点产业企业向外地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

2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探索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高并购重组效率。不断丰富并购方式,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和多种金融工具组合作为并购重组支付方式。规范引导证券经营机构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中介服务,并提供融资支持。

(四)加强信贷结构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和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辖区人民银行要和银行监管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和联动,加强辖区内信贷结构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尤其是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禁止通过新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股票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融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篇7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移动支出、众筹、网贷、P2P、民主金融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迅速普及。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被赋予未来金融发展主流的定位。余额宝、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之后,使金融销售模式更具有现代化特点,促进了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中的飞速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找准金融专业学生的定位,已成为目前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定位,适应金融形势的发展,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参与就业竞争。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业发展趋势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

2015年6月25日,作为国内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网商银行立足于服务小微,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网商银行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纯粹线上运营,“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运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

大数据具有可实时性、可解释性及数据准确稳定性。互联网金融其实质就是对金融的大数据的重视和运用。众多的小微企业,在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提供房产、购车证明,用资产做抵押。而阿里金融则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把碎片化的信息还原成对企业的信用认识,建立信用评价系统进行信用贷款。比如一个小工厂,用电量一直在持续攀升,阿里就认为该工厂的业务很好,信誉就可以相应调高。大数据能让金融机构更全面动态化的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其信用情况,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金融大数据平台也在降低贷款成本、缩短流程及时间、进行贷款产品开发及风险的监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

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合约交易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量达到两千多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和常态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二、互联网时代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1.树立“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思维模式

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新出现的技术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两者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选择,这基于两个行业在本质上有同一性,都是流动性、融通性。互联网金融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点是用户参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如果只从传统金融的角度去实施就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角度去体验,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可能又会存在问题。所以无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只是互联网背景,都存在问题。

2.富有创新精神,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科学创新的产物,网路金融新时代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会更加融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将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金融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更加普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因此,独立学院要求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不可墨守成规,要具备创新精神,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将金融与统计学、数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进行融合,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3.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技能。

互联网金融是的金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国际金融理论惯例,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为金融市场电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准备;要求金融人才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

三、互联网环境下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

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置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目前,我们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定位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经营运作模式的同时,更会催生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工作岗位。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避免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跟上金融业的新发展。根据各大高校独立院校网站以及相关资料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围绕传统金融理论及业务,同时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及中间业务为主,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甚至连网上银行业务都很少涉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以培养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金融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性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与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金融学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脱离时间应用价值的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目前独立院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内容较少、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学时偏少等问题,总体上缺失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能力培养。

四、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热度有增无减,从趋势上看,对于懂得互联网企业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创新产品设计等基础专业性人才和研发技术类人才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两大需求。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适应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1.改革教学内容,丰富互联网金融课程

从以上内容看出,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内容陈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没有涉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就业空间。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再只是单一地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全方位叠加互联网专业知识。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源于传统的行业,从中不断繁衍出崭新的概念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而是需要增加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和金融变革的相关课程,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互联网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等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开放的、交互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从金融岗位与工作实际出发,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完成对现有金融课程的调整。为了保证课程重构的有效性,应该加强教师的分工协作,使调整后的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组织金融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现代化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例如P2P信贷、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融资、以及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并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最后,定期开展相关的研讨会、座谈会,向学生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产品、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在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

在既定教育资源下,应该适当强化微观金融,同时适当的减少宏观内容为主的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重过大且存在重复交叉内容,而公司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信托与租赁、金融服务营销的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则被排斥在主修课程之外,课时凸显不足。这种不合实际的专业课程结构需要调整,进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依然按照行业分公来设置专业方向,比如按照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这种专业方向设置的局限性很明显,与当代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合,尤其与现阶段金融工具与金融理论不断创新不太适应,有鉴于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强化微观金融的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3.调整课程比重,突出实践操作能力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毕业生较少从事金融理论工作,而是在各层级金融机构中从事服务工作。因此,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掌握必要金融和经济常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中大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理论课程和准理论课,比如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保险学、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等,这类理论化的课程占到专业课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由于独立院校教学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中这种做法使得对于那些动手操作技能训练和贴近实际岗位技能的课程,如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产品营销、金融理财实务、金融礼仪等内容安排不足。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实践课程名不副实,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技能并未有效提高。

4.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赛、教、学的融合。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将技能季赛与课程优化紧密结合,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技能竞赛规程反映了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5.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金融创新业务内容

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以金融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为例,虽然教材版本不同,各自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几门课程教材中有关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内容基本相同,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可将这些课程中涉及相同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等内容,由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在某一课程中统一讲解,其他课程则重点讲述各自的侧重点。随着经济不断增长,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在不断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适时作出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6.独立学院金融学生就业导向的转变

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之中,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给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必须要做出转变。不要一味地只盯着传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而是更重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对基层业务岗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来弥补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师资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入校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真正实现一毕业就上岗。

参考文献:

[1]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

[2]刘英.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金融教育的反思与改进[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3]李洪涛.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

篇8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个性化培养;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0-02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广泛推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大面积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及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已日益引起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就已经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大力改革的内容[1]。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江苏省教育厅从2008年开始实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据统计,全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已经增加到1606个,在站导师2795人,研究生达7028人,与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143件[2]。然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也存在高校学术研究与企业市场需求差异导致合作科研课题选题等问题。因此加强以科研课题为手段,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以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为目标,会更好地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一创新培养模式的作用。

一、突出个性化培养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指导作用

孔子有曰:“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研究生之间存在性格、能力、知识背景、智商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依托企业建立、运行,每个企业的文化、科技水平和产品也存在差异。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中突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

1.个性化培养内涵。个性化培养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中心,根据受教育者具体情况、特性,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发展为全面人才。国家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受教育者,是国家创新发展动力的主要源泉,ρ芯可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培养,既能促进创新型研究生的发展,同时也能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本科等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模式和特点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研究生个性差异也受到其研究的学科、个人学术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其他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有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需要接受研究生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研究生个性,并且创造环境、条件促进研究生们获得个性化、创新性成果。

2.个性化培养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研究生的这些能力,江苏省教育厅于2008年开始探索高校与企业结合、研究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促进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8年多来,实践证明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的实践表明,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再加上培养过程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会使得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这就需要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作为承担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导师,要首先了解进站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学术基础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校内导师再筛选已有的和准备申请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主体特点,进行相互匹配,充分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培养需要[4]。其次,当研究生确定进去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后,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与研究生工作站日常工作相结合。企业导师首先充分了解进站研究生个性和科研诉求,在学术研究、生活等方面营造环境,创造条件;进站研究生在熟悉企业情况后,根据自身学术水平,进行科研工作或提出合理、创新性的建议。

二、结合科研课题更好地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载体作用

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其他受教育者培养过程有所不同,研究生的培养与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论文科研课题进行的。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5]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中,个性化地制定、执行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有助于更好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载体作用。

1.科研课题驱动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论文科研课题贯穿其整个过程。研究生专业学习、科研任务展开、学术活动参与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工作都围绕科研课题进行。每个研究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因此要将科研课题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为每个研究生制定合适的学术课题、科研任务和科研课题,导师再进行个性化地科研指导。具体来说,结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课题为驱动个性化培养研究生过程为:首先了解研究生科研方向,制定研究生科研计划和专业学校方案;其次,分析企业科研课题和技术问题需求,企业文化、管理特征;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商定科研课题和研究内容;研究生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习、工作,结合科研课题自主地开展研究,在经过几个小型科研问题锻炼后,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展开论文科研课题的研究、具体试验和论文撰写等。

2.科研课题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高效运行的保障。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科研课题是研究生在企业研究生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和保障。近几年,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与徐州盛和木业有限公司、徐州福华木业有限公司、江苏新喜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板材企业共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这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中,就特别重视进站研究生科研课题的确定。比如,江苏省邳州市是全国4大板材基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给邳州板材企业发展带来了障碍,邳州板材行业亟需转型升级,亟需发展除人造板板材以外的更高附加值产品。在此背景下,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邳州当地多家板材企业建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确定了以发展新型高附加值木质复合材料产品、功能性结构木质材料、利用加工剩余物研发功能性结构材料和研发装配式木结构构件和体系等研究内容为进站研究生的科研课题。近几年,进站研究生分别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江苏省苏北专项,产学研创新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多件,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和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研究生的整体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很快地转化成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

三、总结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性发展和研究生研究成果更接近社会需求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将科研课题、个性化培养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研究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龚自禄,党延伟.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7-8.

[2]殷翔文.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1-2.

篇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经逐步衍生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而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对国际结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未来国际结算人才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作为中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的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国际结算人才的短缺将严重制约重庆未来经济的发展。为此,为了适应重庆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以特色专业为主导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然,要保障和促进重庆经济社会的对外开放,并为重庆各类经济主体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国际化人才尤其是那些通晓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与国际金融规章制度的国际结算人才必不可少。因此,作为本地化培养国际结算人才的重要力量,重庆各高等学校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深刻领会国家和地方战略意图,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012年12月3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97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应“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围绕复合应用型国际结算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高等教育对实验平台的多元化需求,本文拟搭建一个面向多元化需求的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平台,以期实验平台既能满足国际结算人才的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以及师资业务能力提升,又能针对行业企业、科研课题提供服务保障和平台支持。

二、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平台的基本框架

(一)实验平台建设目标。本实验平台旨在建设成为具有人才培养、全景互动、师资研修、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多维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实训平台,让本平台既能满足国际结算专业人员的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以及师资业务能力提升,又能够针对行业企业、科研课题提供服务保障和平台支持。

(二)实验平台系统框架。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平台主要由基础平台中心、国际结算人才培养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基础平台中心包括数据库资源和硬件平台两大部分,国际结算人才培养中心包括创新创业人才综合实训平台、国际结算管控综合实验平台、国际结算全真模拟互动平台和国际结算实景互动平台,社会服务中心包括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两个部分。该实验平台系统框架图如图1。

三、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内容

(一)基础平台中心建设。

1.基础硬件平台建设。硬件建设主要分为服务器环境搭建、客户端环境搭建、VPN环境搭建三大内容。在整个架构设计中,各类应用服务器、各种数据库服务器、各类加密服务器为硬件主要建设内容,不仅要满足现有网络环境、软件应用环境,而且要能够支撑虚拟技术,以便在云环境下实施云部署,有效地避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便,确保实验教学、实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这些服务器要在服务器集群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形成一个强大的服务器群,以更好地发挥各个服务器的作用。

2.数据库资源建设。主要是为国际结算领域的实验教学与研究提供基础的通用数据和行业数据支撑,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结算数据信息库、行业标准、国别财经法规信息库等。

(二)国际结算人才培养中心建设。

1.国际结算专业能力实验平台建设。本平台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全真模拟互动平台和国际结算实景互动平台,平台包含国际结算票据模块(主要针对汇票、本票和支票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汇款模块(主要针对电汇、票汇、信汇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托收模块(主要针对各种托收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信用证模块(主要针对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国际结算单据模块(主要针对各种结算单据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结算单据审核模块(主要针对各种结算单据的审核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国际结算融资模块(主要针对进出口押汇、福费廷、打包贷款、信托收据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以及国际结算相关理论知识、案例介绍及完善的在线帮助。

2.国际结算管控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本平台全面建立跨国企业集团范围内财务集中核算的事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建立自上而下的透明分析、管理和监控的财务基础信息网络,以此有效保证集团国际结算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跨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为跨国企业集团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满足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

3.创新创业人才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本平台以创新创业机会为主线,围绕创新创业过程,以培养个体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为目标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实训平台。

(三)社会服务中心建设。

1.科研中心建设。主要是通过课程研究、课题案例研究,通过校企互动,进行国际结算领域理论前沿探索,并形成科研成果运用于国际结算理论研究和高校实验实训教学过程。

2.社会服务中心建设。主要是针对外部和内部学员进行国际结算方向培训,针对国际结算领域进行师资培养、论坛交流和实践讨论,进行科研课题校企联合项目申报,针对企业提供国际结算决策支持方面的数据及案例支撑,为重庆外商投资环境的优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提供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充分利用“基于复杂界面的国际结算全真模拟实验实训平台”面向跨国企业中高层国际结算人员的培训项目,将面向企业培训的核心课程置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国际结算实验室及师资,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接触企业的机会。通过主动承担相关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方式,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国际结算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

四、结语

面向多元化需求的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为学校搭建起了“产-学-研-政”为一体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形成了系统性、先进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国际结算现代化实验教学环境,可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提供50余项的综合性、实践性等实验实践项目。该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实现了人才培养由单纯的知识教育向综合能力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全面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并努力实现本科生培养与实际就业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实验平台的建设,使学生科研活动的实现、教师科研活动的展开与延续、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能力的全面提升等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篇10

金融支持锡赤经济带战略发展研究

赤峰地区契丹辽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研究

赤峰市小微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赤峰市新登记注册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对一枚承安宝货铅制方孔钱的几点思考

价格下跌赤峰市玉米出售进度趋缓

推进赤峰市城乡支付环境一体化建设研究

国学“尚智”思想与智慧人生

赤峰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和建议

赤峰保税物流中心业务发展情况调查

赤峰市新登记注册企业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金川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践行群众路线共筑精彩中国梦

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2014年度赤峰市社科联工作要点

2014年度赤峰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指南

2013年赤峰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赤峰市建筑业生产经营形势分析

推进赤峰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提升赤峰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水平研究

赤峰市社会组织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赤峰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

赤峰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赤峰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

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检察机关责无旁贷

新常态下赤峰市金融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四中全会”为法院降下“及时雨”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健全机制创新形式着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

国学“崇礼”思想与优雅人生

赤峰殡仪馆始终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殡仪服务

新常态下赤峰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赤峰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赤峰市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建议

拓展财产性收入升值空间加快农牧民收入增长

“十二五”期间赤峰市农牧民耐用消费品更新加速

经济下行持续期赤峰市经济运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简析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力推规范决策权新举措开启建设法治政府新局面

浅谈促进红山区非公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及建议

篇11

商会把开展各项专业活动作为服务行业企业、推动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会员企业发展搭平台、抓商机、找市场。近年来,先后与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了东北亚国际商品展、北方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活动。连续了两届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从中脱颖而出,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商会积极为会员企业寻找投资合作资源,先后与京津鲁浙粤等省市政府或产业园区建立联系或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有意向的会员企业对投资环境进行考察。

为把握新形势下医药业的发展方向,解决医药业普遍出现的问题,通过开展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等进行有效的探讨。去年6月,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21家商协会共同主办了以“利国惠民、发展生物产业”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夏普莱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和16位中国两院院士、10位外国专家在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探讨研究如何引领民营医药企业行业转型发展。

篇12

作者简介:张鸣良,男,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教师,梅州市梅江区旭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37-03

财务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经济越发展,中小企业越发达,财务管理越重要。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直接与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接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院校),在财金信息管理系(即财金系),以会计等专业为依托,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急需大批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总体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两种态势。一方面,普通财会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那些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可见,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人力资本市场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从广州来看,据广州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广州市实有私营企业244486户,注册资本(金)为37593545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大幅增长19.76%和44.25%;实有个体工商户661026户,资金总额为1166051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75%和16.66%。以上数据表明,2011年广州市中小企业总量以及规模都不断增大。“十二五”期间,广州还将继续涌现出一大批中小企业,同样也需要一大批会核算、懂管理、能决策的财务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是学院专业建设自觉服务地方经济、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现阶段,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筹资和理财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在财务领域,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领域。这正是财务管理专业想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该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和将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相近专业的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

目前,广州的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改行过来的。由于专业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单纯拥有会计专业背景的财务管理人员很难适应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会计专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核算、报表生成,从微观层面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管理,动态地表现企业的资金运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等方面专门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则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在工商、金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筹划、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金融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尽管是相近专业,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也存在大面积交叉,但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素质结构、工作重心和侧重点不同,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规定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代码:62)中的财务会计类(子目、专业代码:6202)里面的一个专业(细目、专业代码:620201),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总而言之,学院财金系增设财务管理专业,既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又符合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规定。

二、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一)相近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