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篇1

在很多年前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然而多年后,劳技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见微知著。面对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全员创新”。我们,已占有了一个庞大资源体系的教育业,不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扎扎实实地探究一下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吗?

作为一名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研究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刺激“模仿”,而是希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只有先寻根探源,才能找到促其生成的点。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也时常会问自己,我们的劳技课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了?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缺少了独特的建设。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成效目标的学习空间里,存在太多的“统一”要求。每一课,学生只能用相同的材料,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制作相同的作品,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求同感”“依赖感”会猛增,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统一”变得“多样”,并想尽各种办法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方式,让它在劳技课堂的内外生根发芽。

一、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

笔者认为,我们劳技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课程内容解码,分解出操作技巧,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思维。下面就是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1.让“教学数据”实现多样性使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的形式,了解抽拉式衣架的制作步骤和准备工作,并完成《我的计划》这张表。备课时笔者发现,本课的配套视频中,对制作抽拉式衣架所需准备的五段金属丝,有明确的长度提示,但是书上却没有标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对衣架各组件做出长度的规定,势必能让学生对衣架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做出来的衣架也会更加匀称、美观。但是,教科书的编者更看到了提供数据带来的弊端:它会缩小创意制作的空间。如果孩子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制作,做出来的衣架不管是大小、形状肯定趋于类似,同时也没有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劳技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书本或教辅材料中提供的制作参考数据进行“多样性使用”的指导。就像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调整数据(加长或缩短五段金属丝的长度),在衣架的细节处做一些创意设计,这样就能做出更美观、更独特的抽拉式衣架了。

2.让“需要”指引多样性设计

五年级下册的衣架制作一课,是技术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课。本课分别安排了《抽拉式衣架》《防风衣架》两个课时,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笔者进行了思考:《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材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我们的劳技课,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劳动创造世界,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再看这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抽拉式衣架还是防风衣架的制作,都是在指导学生针对衣架的不同功能开展的学习、制作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我们晾衣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正因为有了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这样的制作需要,这就是《说明》中指的“劳动的意义”。所以,劳技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技术传授的层面,更应指导学生从生活的“需要”出发,去思考,去创新。为此,笔者设计了《做一个实用的衣架》一课。课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在晾衣服时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创新制作的需要,再引导他们通过改变晾衣架的形态或改换制作材料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劳技课多方位,多角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设计、制作、介绍自己设计、制作衣架的过程中,收获了多样性的思考与成果。所以,只有切入“需要”的视角,才能凸显有意义、有创意的制作。

3.让“发散思维”引导多样性体验

20世纪60年代,从吉尔福特对智力的早期研究之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成为与创造行为关系最紧密的概念,然而,由于人们忽视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没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笔者尝试将发散思维的训练融入劳技课堂教学。

案例(一):《创意相框》(四年级下册)

师: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些相框除了在制作方面存在一些不到位之外,它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缺点?四人小组观察讨论,每组找1~2个缺点。

生1:框架单调。

生2:照片替换不便。

生3:支架功能不强。

生4:相框只能放照片,功能性不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框架单调、照片替换不便)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提出初步的改进策略。

师提问一小组:对于框架单调,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给它加一些装饰品,如小花。

生2:可以贴一些不同形状的东西,如,爱心、小草等。

生3:我们也可以在色彩搭配上动脑筋,让颜色更吸引人。

生4:我们可以在相框上面剪一些小洞,让相框与众不同。

生5:我们可以剪些不同形状的小洞,可能效果更好。

……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了“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想出了很多新的创意,很好!

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共振,通过相互启发,使创造性的设想产生了连锁反应,你的想法,引发我的想法,让创造性的思维大量产生,并逐步延展,突破,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设想。

二、兴趣,让课外拓展做加法

其实,完成一个劳技作品,从材料的搜集准备,到创意设计,直至最后完成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生课后一般都不会对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进行实践操作。然而,课外拓展延伸环节又是学生开展创意制作的良好平台,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外拓展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动机是关键:让学生对拓展延伸的制作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让这一项活动成为促成学生友好交往的推进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抓手,让课外拓展创新显实效。为此笔者在孩子们学完(五年级下册)中国结单元后思考着,如何才能在不增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

1.游戏活动,提高制作效能

(1)创编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用学到的编织技法,编一个作品

活动中,学生绞尽脑汁,创意多多:他们有的利用鞭炮结细细长长的特性,穿插编织成各种形态,一个个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毛线编织了长长的平结,一圈圈绕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尽显美姿……

(2)中国结贺卡制作活动

学生尝试着将中国结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中国结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结构精巧的鞭炮结爱心、美丽的小花园,可爱的熊猫吃竹图……成了贺卡上最能传达美好祝愿的图案。活动结束后,他们互赠贺卡,传递友谊。

(3)“给你N个喜欢吉祥结的理由”活动:做多个吉祥结进行组合制作

活动中,有的学生将外观像花朵的吉祥结,多个整齐地排成一排,看上去就像美术课程中的多方连续图案,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布条上,一条美丽的腰带就诞生了。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也做了各式的手环与花环。

各类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进行劳技课外拓展实践的内动力,让他们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运用老的技巧,求新,求变,在发挥“创意”的平台上,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寻得了发展友谊的渠道。

2.联想创造,重组生活资源

想要有突破常规的创造构思,就要让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进行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联想。然而,我们经常习惯于将相近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不曾想过,很多时候,一些差距较大的事物也是可以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创造的。

中国结单元教学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看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结”由小变大,是否也有可能让它从平面形态变成立体造型。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学生充满智慧的老师。有个学生看到妈妈在钩花,一根线来回编织,一圈又一圈,呈螺旋形钩上去,花就越变越大。他转身,也尝试着将编好的一条平结一圈又一圈地盘绕,不一会儿,一个立体的大圆盘就完成了,再在上面加两个鞭炮结,它就成了一只催人奋进的小闹钟。有的孩子看到了起支撑作用的汽车轮毂,也尝试取来一个金属小三角,沿着它将平结一圈圈地绕上去,果真,一个立体三角形也完成了。于是我们的中国结立体作品越来越多:可爱的小金鱼,神气的小雪人,美丽的小蝴蝶……联想创造的成功体验,激励着孩子们睁大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寻找着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偶然的发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形成的奇思妙想,付诸于劳技作品的创新中。无尽的源头活水,让劳技课程充满生机。

三、结束语

篇2

一、勇于教学创新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当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的愿望。以《制作风筝》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别名,还叫纸鹞,风筝属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作风筝、放风筝,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这项活动中还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美工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项科技活动。制作纸片风筝,一共运用了两课时讲解,学生对折叠纸片风筝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所以风筝制作特别成功顺利,学生在这堂课上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在制作风筝过程上,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削竹篾,削竹篾需要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再以《彩带编制》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同样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对基本材料相关操作教解完成后,教会学生掌握制作需要把握的要点后,确保学生的安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结果学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料进行作品制作,具体有竹、藤、纸、铁、塑料、草芒、毛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教师组织了一次海选,学生相互投票,将公认的最佳作品评选出来,整节课充满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还对作品拍照,学生深深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显著增强。

篇3

为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区教育局在局长和教研员带领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观念及劳动习惯的培养;大力弘扬传统劳动教育,立足学校实际,打造学校特色,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于12月11日代表区参加了全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展示活动。

篇4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