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角度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学研究的角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学研究的角度

篇1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为学》、《五柳先生传》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分,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三、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经常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比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大做强。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继续进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至今,每学期学生成绩远远超出平行班级。前后经过8年的实践研究,本人进行了总结,在本校、本地区介绍探究教学模式,上随堂示范课两周(2003年秋、2004年春各一周),举办讲座两次(2004年5月、2006年5月)。并撰写论文《小学语文阅读课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小学语文教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将该课题的研究在语文组推广,由我负责指导。至结题时,正是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之际。虽然该课题的研究尚未成熟,但老师们已自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阅读课探究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可为培养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创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水钢实验学校实验班:五(3)班、五(4)班共80名学生。对照班:五(1)班、五(2)班共80人。本人负责,与田应萍老师合作。

实验组五(3)班、五(4)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控制组五(1)班、五(2)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2、研究时间:2007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等组对照实验法。

4、研究过程:

2007年9月开学初,根据学生四年级期末成绩,从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各用等组配偶法选取40名学生。

控制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按原计划上课。

实验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由教师采取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控制组均有一位老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控制组按原有教学方法施教,实验组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5、研究的实施:

实验操作:实验前同年级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阅读爱好程度进行一次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用试卷进行检测。控制处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因变量。

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对照班均有一位教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对照班则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实践指标:

A、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

B、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C、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询问、查找等)。

指标检测方法:

A、按实验内容进行命题,编制测试卷。

B、探究学习方法自编问卷。

统计方法

采用平均数(x)

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3月完成前期测试,老师分工;

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六年级十一、十二册语文

2、研究目标:研究该课题,遵循儿童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学生采用:

“读-考、问”式,“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课型。

3、研究措施:

以会提问题、能提问题为主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课型

(1)“读——考或问”式课型

把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别人,提出不懂的地方问大家。在学生的考考问问中,教师引导点拔,在浓浓的问答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根究底、学会了学习。

(2)“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课型

这是学生以个人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个环节——“问”。前三个环节,学生自己读文章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反复读文章,通过问家人,查工具书,查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到课堂上来问,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疑难问题,再解决学生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非常渴望能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说说问问中,更多的是交流与探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课型

篇5

1.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的高中教师却只是尽力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少很好的评估和对学生充分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一贯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性的硬性灌输,很难实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

2.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兴趣

现今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容易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很难真正地得到实际的练习,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维得不到发散。这样的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枯燥,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处理这些厌学心理时采取的不当措施又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兴趣与质量。学习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够,进而直接影响其自信心和语文成绩。

4.教学目的性过强,忽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高中教师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该言传身教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因为素质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作为思维的发展阶段,高中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然而目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怎样做人的素质情感目标,这无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1.通过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设置好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可以设置“《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类似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讨相关人物个性、时代背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一课文,还能提高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学生体验角色创设情境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置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情境。还是以《雷雨》为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主动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在情境展示中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对悲剧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从而将极大地提高思考能力。

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经验表明,这些电教媒体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视听等三维手段,可使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可以应用录音、幻灯、DVD、计算机多媒体等各种电教媒体,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如文字、图片、音乐、动漫等,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作用,主动创设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情景,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6

古人云“曲不离口”,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就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积累语感、领悟汉语规律、丰富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不光要注重概念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的实践,而诵读正是两者的有效结合。诵读不光理解了概念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从而保证了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传统的诵读不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一:在阅读前要假设情境,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煽情,不光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石壕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激情的诵读,生动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展开阅读。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老师的阅读水平要高,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这也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

篇7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大多迫于生计选择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学生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1],可能还与几个堂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对于年迈的老一辈来说,既要负责家中的田地农活,又要照顾孙辈生活起居,加之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孙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于是,学生不仅缺失了父爱母爱,同样也缺失了原本应由父母为他们构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作为了解我国多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途径,也应承担起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接班人的使命[2]。

1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

1.1自卑心较重。第一,部分学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因缺少父母陪伴,产生了自卑感。第二,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加之来到职业院校学习,大部分学生遵循了家人的意见,自己并不真正了解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的心态,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未来到底是光明还是一片黑暗。1.2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之后要承担怎么样的结果、结果又是否是自己能够承担得起的。“冷静”这个词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不冷静的思维下所做的决定一定是不够成熟的,甚至是将来会让自己后悔的,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产生,甚至出现一些法律问题、刑事案件。例如近期发生的沙河口13岁男孩蔡某某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就是典型的未成年人犯案。连捅受害人10刀,并在之前尾随多名女性。事件在引起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同时,也引起了法律界的关注和热议。虽然不能保证加强了德育教育就一定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和不健全,才最终导致此类事件频频发生。1.3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薄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结交新的朋友。很多内向的同学因此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伙伴。于是,缺少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导致没能建立良好的交际圈[3]。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德育教育

2.1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曾经在课上有过一个案例,一名学生平时非常低调,很少说话,存在感很低。有一次教师让该班级的学生唱歌,发现这位学生也在下面低声唱着,认为他也是喜欢音乐的,所以经过多次鼓励,终于让他站在了讲台上,为大家唱了一曲。他唱得很不错,大家都给了他很多赞扬,老师也给了他很多的鼓励。自此以后,该学生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更阳光、更开朗,跟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后来还参加了学校的歌唱比赛。2.2通过故事讲道。鉴于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方法,其可能无法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但是教育总是要教育的[4]。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题认为,“讲故事”就是很好的方式方法。将别人的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会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再根据故事中的情节,一一分析其中的道德部分,慢慢讲解给学生听,并提出号召,希望他们注意并学习,并且老师可以多试几次,这种结果往往会收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的课文时,里面反复讲到的两个主题,也就是文中李老师教给学生的两件事:第一,不要变坏;第二,要学一门技术。在向学生们讲解这两个部分后,通过身边的故事让学生牢牢了解了该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心中对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3教会学生。“爱和感恩”爱自己、爱他人,只有懂得爱和感恩的人,才会更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才会更容易满足,也才会对这个社会给予更多的热爱。懂爱和感恩的人,做事不会极端,不会伤害自己,不会产生自杀念头,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带给社会危害。2.4学会对自我的认知自古以来流传“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更是如此。每个人是独立生存于世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也没有完全相同的DNA,自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性格。每个人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优势或者缺点,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立于不败之地,不断进步。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教学,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允许学生自主地去解读课文。教师不再关注学生阅读的结果,而要关注读的过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有效的探究性研究,才能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阅读是新课标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过去的阅读改革中我们看多,大多数都是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构建,因此影响了阅读教学的发展。新语文课表体制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说明了语文是交际工具,又诠释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习语文,既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又是提高自我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这种阅读方式将阅读看做体验探究的过程,从实质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已进入探索阶段,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探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当务之急对探究性阅读的探索,是指导新课程阅读教学的重要实践。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构建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但有些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的阅读环境很压抑,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对阅读的过程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学生反而成为阅读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阅读氛围沉闷、了无生气,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并且在长期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形成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性格。因此,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给学生充分阅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的阅读氛围,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

(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抓住机会促进深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时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阅读自由,明确自己的教学位置,适当地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章,鼓励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课文《月光启蒙》时,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思想观点等等。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不打断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当地表扬学生,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及开放性阅读,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与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对课文理解,让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体会写下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启发指导其进行小练笔,我们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本篇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赞扬了伟大的母爱。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本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在日后的写作中,模仿该写作特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绝不是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才是最真切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他们亲历阅读探究的过程,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阅读素材中的情感,同时,渗透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教师不妨根据阅读文本的难易度以及要求,研读品味重点篇目,对于不同阶段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学会精读、略读和整体游览。积极开展课内探究性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给他们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自己朗读、默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探究感悟。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的素材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比较阅x,引导他们对其相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四)阅读中激发内心情感,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阅读与写作都离不开文字积累。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感性多于理性。无论是语文习题,还是写作训练都没有标准的答案,一般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开设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通过阅读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让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积累的经验来分析文章,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通过开放式阅读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开展自主性探究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阅读素材,与阅读文本展开心理对话,从根本上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以学生为主,通过开展自主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提升阅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J].学周刊,2016(04).

[2]樊蕊.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1:111.

篇9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老师为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的虚拟教学情境,这里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虚拟场景或氛围。优美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运用情景表演创设教学情境,在表演或观看表演中体验文本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形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情节、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入境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语言、动作、表情和服饰等媒介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形象地再现故事内容。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换位思考,体会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表演可以演绎整个故事,也可选择文本的某个片断进行模拟演出,一切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如教学《风筝》时,笔者选择两位男生扮演哥哥和弟弟,再现哥哥毁坏弟弟做的风筝的情景,哥哥气势汹汹,行为霸道粗野,抓坏风筝毫不留情;弟弟制作风筝精雕细琢,见到哥哥张皇失措,风筝毁坏后失声痛哭,可怜可叹。学生通过表演真正了解了课文主题,懂得了作者忏悔自责的心情。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立体化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内涵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集成的优点,有很强的形象直观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声、光、电的传递,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如讲《黄河颂》这课时,笔者选择了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专家课文范读展示、《黄河大合唱》演出视频、黄河奔腾的画面、黄河有关历史地理知识梳理等丰富多彩的背景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黄河精神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增长了知识,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兴趣化,静态事物动态化,又可以扩大课堂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停息的密度,拓宽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跳出课本,与历史地理文化对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各方面得以成长和提高。

(三)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优美的语音世界里体验人物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老师的语言应有激情,有着充沛的感染力,通过教师的语言创新课堂语言情境。在交待写作背景、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叙述事件的经过、勾画人物内心世界时,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体态语言形象可感、手势生动、表情丰富,就能创设出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区分不同的文本类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抓住诵读这个手段,真情诵读,激情朗读,渲染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创设虚拟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创设情境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教学全程;创设情境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情境方法多样,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让学生在想象联想中体验文本生发的新知识场景

在想象中体验是指在学生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积累,通过学生主体想象、联想、幻想,对文本进行拓展性体验。好的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分别叙述自己对天上的街市的想象,学生们异想天开,想象得五花八门,真正训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要帮学生找好想象的触发点,要充分体现文本所生发的情境,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延伸性推理,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关性延伸,对学生情感进行丰富性拓展。

三、创建各种形式的课堂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进行文本内容的体验

在合作讨论中体验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文本为基础,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讨论,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思想能进行交流碰撞,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文本理解和体验。

合作讨论能体现学生的思想个性和语言风格,合作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在民主、热烈的氛围中合作讨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听取他人讲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师对课堂讨论合作要进行的理性调控,避免讨论走向极端,脱离课本纠缠枝节,缺乏效率,要以课本为基础,讨论中要尊重文本,重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等,讨论要收放自如。教师研读课本,把握合作讨论可能出现的偏差,设置问题难易适中,及时讲解讨论中生发的新问题,灵活筛选处理。

教师驾驭课堂合作讨论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师生互动、学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要体现情感交流和理智调节,教师也要参与到讨论合作中,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讨论的误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8-02

所谓生本,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根本。人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离不开阅读,阅读更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状态的土壤,所以阅读教学也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滋养他们的生命,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本教育力图使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适应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觉和热情,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之余体验到生命的和谐。

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误区

1.阅读教学缺少互动交流

书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需要与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而这种理解和感受不能仅满足于某种自己意会的程度。阅读教学需要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动活动,与同学的交流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都应该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不肯和老师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下却十分活跃,也能说会道,只要一到课堂上,就会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

2.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有时候不太愿意配合老师,或者在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回答不到点儿上,课堂很难控制,往往会为此耽误很多的时间,老师为了赶课堂的进度,所以就不愿意跟学生互动,会按自己提前备好的方式去讲,整个课堂会因此而变得沉闷。或者导致教师只是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缺乏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甚至是分组交流的机会,这样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比较低效。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阅读阶段生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生本阅读的指导中,儿童兴趣的激发同样重要。生本阅读一定是在学生具备非常强烈的阅读兴趣这一基础之上开始的,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让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让阅读行为成为日常行为,让阅读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生本阅读重在学生的生命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获得了与自己、同学以及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多元的视角对课文内容进行独立的理解。小学阶段的生本阅读中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学习经验等自主的选择阅读的方式,自主发现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对所阅读的内容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让他们有一个完整丰满的学习过程。小学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容易领会,不需要多议,也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的,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议论让学生领会的。学生是否领会思想感情,主要从朗读中反映出来。朗读的表情和语气反映理解课文的程度,反映领会思想感情的程度。有时要加上教师的范读、表情朗读来使学生感染。文章字里行间有深层的意思的,文章主题并未公开提出而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议论明白。例如寓言的寓意,讽刺文章的所向,笑话之所以好笑要弄明白。比如《坐井观天》。

2.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影响阅读,阅读习惯好的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时,开始指导他们使用字典认识字词。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中,“纳闷”一词就可以与“奇怪”作比较,既找出其相同点,又指出其差别。可以在本课的词语中比较,也可以与学过的词语作比较,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点工夫把它找出来。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尤其是同义词以及具有褒贬义和感彩的词语,不比较很难说清。词语比较后,最好能结合着做些练习,如造句、填空有些句子也可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实际上是在学习修辞,但是对小学生不讲修辞道理,要通过词语比较,让他们在实际上懂得词的色彩、感情,进一步学会运用。另外要启发、帮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读书兴趣。可选一些拼音读物,图文并茂的读物给学生阅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和学风,包括看书认真、爱护图书、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姿势等。对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尤其要注意选择,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内容不要过深,而要生动活泼。

3.为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语文阅读文本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范围有更广阔的提升,也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文章和自己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切身感悟文本,体味文本带来的真实情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生在一进一出中获得广阔的资源,吸收文章的精华。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本阅读的指导策略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篇11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偏离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等。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阅读教学主体学生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讲解,突出了主导的作用,甚至主导占据了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多数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的材料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的阅读材料。教师设计好阅读教学的框架和思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还有将教学简化成教师读,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教师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能全面参与,不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阅读教学就像是一沟死水,了然没有活力。阅读课原来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2.突出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给方法的指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知识点是否被教材选用,是否是考点。教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等待人们的重视,初中教师要对传统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1.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组织有潜力的语文老师多到先进的教学地区,向先进的教师学习,逐渐推动我国阅读教学形成新的发展的局面。

2.初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学理念,逐渐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理念来统帅自己的教学,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指导自己的教与教学的行为。

3.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自己教学智慧。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灵活设计,实现学生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的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要用教师为中心的被动阅读,让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中,发挥出师傅领进门的作用。教师要进行讲解、提示和分析,让学生对阅读的技巧和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在启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才能。教要运用好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素材,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的形式。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4.语文教师要具备课标的意识

语文教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指导教学。

语文教学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贯穿学习的是过程和方法,融合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些特点的体现,不能不教这些知识,如果不教就成了应试教育,就不是新课程了。

5.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

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实现教师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深刻领略书本的精神实质,产生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重视感悟、拓展和写作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追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实现产生创造性的见解。

6.教师要重视加强课内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广泛的阅读的目的都是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学生好的阅读的习惯。教师要经过学生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思考等科学的阅读的方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将阅读的喜好和阅读的目标充分结合,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的计划,选择好的阅读材料,积累阅读材料中的语言和思想。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制定成目录,发给学生。教师可以沟通学生课内和校内外、学校与家庭等,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模式。教师还可以举行专题阅读的讲座,分计划分步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小组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的竞赛、阅读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书评活动等,教师通过搭建这样的读书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积累学科知识,练就教学的能力,成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水平,保证新课程高效高质地实行。

篇1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缓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过于功利化,进而扭曲了阅读的目的

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高分,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魅力。

2.阅读的侧重点有所转移

现阶段,学生开展阅读的侧重点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感受文章的内在意义。

3.学生的自主性阅读逐渐被教师的经验所代替

教师在开展阅读课的时候会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学生照搬照抄,并没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相关的思想,阅读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x教学质量的路径

上述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和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多方面着手,就如何使得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

1.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新兴课堂的构建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样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其提出的新的要求。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会在事先设定好一系列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引诱”到有同一答案的问题中来,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而新型的课堂需要教师能够打破这种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答相关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语言启发等形式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地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诸如“你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的哪部分”“你收获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带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在评价环节,教师不能以学生是否回答出怎样的问题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学生在每节课程中参与的如何,学习到什么,能力得到怎样的培养为评价标准。这样一来,在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会有所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2.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型

合适的教学模型的构建也是确保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先备课的时候就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的文章形式,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型。而每种教学模型的构建都需要以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切身的需求为根本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加强对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使用程度,尽可能地营造更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可以是竞赛式的教学模型,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模型,还可以是问题情景式的模型,总之,模型的设计和选择一定要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合理性

教学评价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评价环节的合理性当然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认识到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切实地做好评价工作。首先,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其次,可以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工作能够在学生阅读的各个环节展开;此外,要善于通过评价学生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在阅读《》时,学生往往会拉长声,这时候相比教师的严厉呵斥,问清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的时间长、路程长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说,合理的评价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效果的提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予了厚望,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贡献力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依旧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优化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更多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径和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