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

篇1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乃是学之学问之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精神与智慧的载体,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面祖宗?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总体说来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为人处世、人性修养、精神气质等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五千年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形式留存下来,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重要著作。这些经典论及孝悌、诚信、友善等道德伦理和规范,以其通俗性、可读性、隽永性流传于世,渗透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中,供后人学习和领悟。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提升自我修养,积极对待人生,是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与思政课程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学会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家庭是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和组织形态,每个家庭的信仰反应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信仰形态。儒家认为仁爱始于家庭,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从家庭亲情中培养起来的,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普爱天下人。所以孔子说“孝睇”是“仁之本”。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而去爱别人,古人谓之“悖德”。《弟子规》是做人的根基,若能“入则孝,出则悌”,自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若能“谨信,爱众,亲仁”则修身、处事与接物,自能进退有方。如此身修家齐,自然国治天下平。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点滴即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在家庭、学校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人生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礼仁博爱的价值观,带动良好社会风气。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理论的专家,而是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公民。给予青年学生关于人生、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引导与帮助。所以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作为一位社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调适心理状态,圆融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了《弟子规》,学生就会懂得“孝悌”是修身的基石;学了《大学》,就会悟到修身对家、国、天下的重要影响;学了《中庸》,就会体会到人应该走“中道”,“中道”是人的本性。《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应该如大地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各方面的人和不同的意见。宽厚之道包含了宽容待人,理解他人的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善、注重和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今天,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相处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这些对于当今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避免人际摩擦,增强学生人生智慧与职业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孔子曰:“言必诚信,行必中正。”诚是信的前提和基础,信者即是诚者的典范,孔子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人生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既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素质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准,又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标志。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三)奠定人生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个人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民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高职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契合方式

(一)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且大部分学校重视学习的实效性,希望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密切联系,因此很多学校都有重视专业课程,忽略人文素养课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为零,这在理工科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要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完善课程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动手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从课堂中接受教育,而且更愿意从课外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其中,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比如,可以举办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月;定期开展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比赛活动,汉字书法、中国绘画、文房四宝、传统手工、围棋、中国武术、古典乐器、传统中医、茶艺茶道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些精粹都能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青和积极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院成立了武术协会、茶艺社等学生社团,由教师定期指导培训,在2015年重庆市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结合学院“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学院基础教学部打造“上善大讲堂”作为一档提升人文素养、营造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节目,自2013年10月成功举办以来,每一期都给全院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大餐,凝聚了大量的人气。作为高职类工科院校,这些活动形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同时,每一次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参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重视高职院校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是以德行为根本发出来的一种优良文化,学习理论与身体力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有生活化的一面,教导学生学知识要先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学教育中经常需要学生对经典内容能熟读成诵,而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开发智慧的好方法。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30-0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代代传承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趋向多元化,一些不利因素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某种程度的迷茫和空虚,人文素养缺失,甚至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扭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大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热衷过“洋节”,崇尚吃西餐,用“洋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等这样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感到困惑、悲观、失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取向,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重理轻文,传统文化知识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然而缺乏人文素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一问三不知的人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当中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儒家文化语焉不详,对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

2.重技能,轻修养,功利心重。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往往就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参加各种对将来就业有利的培训班。不看书,不写字,使得一些人提笔忘字,读写技能退化。很多学生学习和深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口闭口谈钱,终日把名和利挂在嘴边。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摩擦,使人们的功利心理增强。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各类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分数、文凭、证书成为社会上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一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感到较为茫然。

2.学校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普及和滋润。高考指挥棒下,课业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一切唯考独尊。大学校园本应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但现在大学生主要看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就是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书籍以及面试求职技巧、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升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少有问津。很多大学生读书与求职的目的和心态非常明确和务实,他们考虑的只是获得文凭和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性知识和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和人际交往知识。

3.家庭原因。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期望很高,在当前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的促使下,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意识。很多家长“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孩子能考高分,毕业后能找份又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父母的成功,其他事情则置之不理,概不关心。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精华。

(一)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的整体意识和爱国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因此,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反抗外民族的压迫与侵略,开创中华文明、建设祖国大好河山都是爱国的集中体现。

(二)“仁爱”思想和人际和谐

篇3

一、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传播使命

20世纪以来,电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尽管近十年来,网络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强势崛起,但毫无疑问,电视依然是当下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媒介。“从文化发展的意义来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当今其他任何文化形态,电视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球文化力量。”[1]一般认为,电视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推手,但作为现代社会具有主导意义的大众媒介,电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所有的受众中,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对儿童受众的吸引和影响,不光左右了电视发展的现在,同时也决定了电视媒介的未来。因此,随着频道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各省台相继开办了少儿频道,比如湖南卫视的金鹰卡通、北京卫视的卡酷动画等。健康向上的少儿节目,可以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学、说、玩的过程中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而对于儿童来说,通过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获得对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知识,是当前有效传播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视在儿童的生活里也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已经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儿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这个在儿童电视节目中高频次出现的角色很容易被儿童接受、模仿,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和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同,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对世界一无所知却充满好奇心理的孩子,这些孩子需要通过主持人的知识信息传递来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每一位主持人,由于经验、气质、相貌、兴趣、专长、习惯等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不同,他们的主持传播肯定会体现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化的传播必将给受众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中,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留下了不同的个性化印象。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节目质量,还会影响儿童的成长。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对儿童受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传播方式来说,主持人是电视媒介重要的传播符号,他们通过语言、肢体、着装和眼神等进行传播,而且传播符号融合了声音符号、画面符号、颜色符号等,他们在电视媒介和受众之间扮演着“人际传播”的角色。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2],是人类传播最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交流各种观点、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传播现象。电视节目主持人从本质上说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通过电视传播的媒介优势,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的延伸”。因此,民族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有效传播,就必须充分重视电视主持人的潜在作用。如果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就不能满足儿童受众的需求,实现电视的社会传播功能,也不能有效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播的使命。

由于电视媒介对少年儿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作为直接面对少儿受众的传播终端——主持人的素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发现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误区并科学构建其传播素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误区

1.角色设定错位。角色设定是主持人成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目中赋予的角色是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媒介角色形象的具体呈现”[3]184。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代言人,其形象必须与节目内容、风格相一致,因此,主持人的形象设定应保持节目风格、主持人形象构建与主持人个性特质的三位一体。儿童电视节目,需要满足孩子们的娱乐、知识和情感诉求,要让孩子们在乐趣中成长,而这正是主持人工作的基本诉求。我国目前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绝大多数主持人都以较为固定的形象展现在小观众面前,比如央视《智慧树》栏目主持群的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等,用纯真、活泼的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好地贴合了儿童受众的接受习惯。然而,也有一些儿童电视的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过于成人化或者时尚化,与儿童审美习惯形成反差,让孩子们难以接受。同时,主持风格程式化、交流思维模式化,完全忽略了儿童受众的主体性,让孩子按固定的程式被动接受,局限了孩子的想象空间。错误的角色定位让孩子失去了与主持人交流的欲望,失去了学习和游戏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与节目的距离感。

2.知识结构残缺。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与灵魂,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是构成其传播素养的基本要素。对于处于求知旺盛期的儿童电视观众来说,收看电视往往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个形象化过程。作为直接面对儿童观众进行知识传播的主持人来说,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他们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不管电视节目的创编思路如何新颖合理,如果主持人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就无法真正实现节目诉求。受众对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期待不断提升,而儿童又处在接受新事物最多和最快的阶段,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在收视中总是伴随着很多个“为什么”,主持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是无法满足这个特殊收视群体的信息需求的。传媒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儿童拥有了更加全面的知识,如果一个主持人不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难以真正获得儿童的信任,从而导致节目在儿童中的吸引力被削弱甚至丧失。

3.语言表达失范。文化以语言为载体。电视是视听媒介,有声语言是主持人不可或缺的基本交流工具。而有声语言的介质当然是声音,语言传播的效果首先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语言的表现力体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而面对儿童的主持人则有更高的要求。儿童电视节目以儿童作为传播对象,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主持人必须用适宜的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会和小朋友真正融为一体。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他们知识贫乏,语言表达单一,因此,节目主持人在语言策略上一定要恪守通俗易懂、生动简约的原则,从孩子的立场和心理出发,去进行有效沟通。目前,我国很多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修养,往往在语言表达上与孩子形成代沟和隔膜,造成了和孩子间的距离感,导致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传播魅力被消解。

三、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构建

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构建至关重要。主持人必须从角色定位、知识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来全面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1.准确的角色定位。“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目的在于清晰确定自身角色,以更好地实现节目传播效果。”[3]185角色定位清晰的主持人往往能很快获得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根据儿童电视节目不同的栏目定位,主持人的角色往往在策划阶段就已设定。比如金鹰卡通频道的主持人小燕子和E哥,在节目中通过扮演喜羊羊、美人鱼和灰姑娘等孩子们熟悉并喜爱的角色,有效地设置了节目预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生动情境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摆脱了死板的说教和抽象的讲解,增强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主持人其实是一个复合型的社会角色。对儿童受众来说,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同时还是演员。作为老师,是因为主持人必须在某些方面,比如信息的占有和整合方面优于受众,能为受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知识传播功能;作为朋友,是因为主持人在传播系统中和受众是平等的,主持人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对受众颐指气使,否则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作为演员,特别对于少儿节目主持人,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各种少儿喜欢的角色,做出许多夸张甚至戏剧化的动作,来引起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节目中来。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一样的功能,需要有不一样的主持人。主持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目,实现准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和优势。央视新版的少儿栏目《智慧树》,由于确立了“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反映儿童”这个传播理念,让主持人都贯穿“以儿童为主体、一切从儿童出发”的角色意识,最大限度地张扬和激发了儿童的智慧和风貌,才使得在栏目播出后第二周收视率就达到了3.5%,跻身全国样本地区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收视率的第八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在中央电视台200多个栏目的收视率前20名。

2.完善的知识结构。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以缺乏判别力的儿童为受众,主持人的语言和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电视媒介要实现社会教育功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目前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由年轻时尚的青年主持人担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觉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内涵不足的困惑,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的修养上普遍存在着不足。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传递错误的民族文化知识,这对儿童带来的误导效应是远远超过其他媒体的。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深入学习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对儿童感兴趣的领域,如传说、风俗、音乐、舞蹈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3.生动的口语表达。作为传播的第一要素,语言是人际传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传播手段,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以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符号系统。少儿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通过电视学习、模仿,从这一点来说,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具有语言教学的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少儿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外,更要特别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化,以达到与少儿观众顺利沟通,生动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目标。

表达口语化。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就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能改变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到困难地从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中来,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回到原来的形象中去。”[4]儿童对书面语言尚未形成接受习惯,因此,相对其他节目,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表达需要更加强化口语化色彩,注意选择儿童熟悉的词汇、了解的形象,多使用短句,尽量避免长句。口语化的语言会成为少儿电视节目有效传播民族文化的桥梁,能迅速拉近孩子和主持人的距离,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语调个性化。在主持儿童电视节目时,更应该注意语调的丰富变化。儿童节目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语调抑扬顿挫的夸张表现。儿童注意力有效集中的时间比成人要短得多,电视节目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主持人在语言策略上必须加大语调的变化,通过语调的升降、停顿、轻重和快慢来最大限度地传达民族文化的内涵特征。在一期《智慧树》节目“智慧树乐园”环节,主持人要告诉孩子们跟动物和睦相处,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绿泡泡说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我们今天到场的三个家庭中,都有人扮演成非常可爱的小动物……”语句的重音是语调变化的重要表现,在这里,绿泡泡将“好朋友、都、非常”当作重音加重,使语调上扬,采用这种方法,使小朋友立刻进入到节目的期待中去,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4.丰富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又称“人体示意语言”或“态势语”,包括人的形体、服饰、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信息,是人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美国传播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流中,语言符号只能传达30%的信息量,而非语言符号则能传达70%的信息。体态语言能够使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传播效果更加直接,进而推进人际传播整体效果的实现。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使用得当,对有声语言能产生强化、补充、丰富和修正的作用,否则,就会削弱和干扰信息传递和交际的功能。可以说,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讲,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来赋予民族文化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外在表现。比如,夸张的表情、积极的眼神、恰当的手势,为电视传播民族文化营造出儿童易于接受的生动直观的良性氛围。

四、结 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乐于接受他们喜爱的传播者提供的信息。电视观众头脑中对于主持人的印象和情感一旦确定下来,就会形成心理惯性。而对儿童受众来说,这种惯性更为强大和持久。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充分凭借电视媒介的强大传播力,有效构建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成为儿童观众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的交流者、传播者和引导者,以其特殊的媒介地位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多元文化生态的历史使命。

[本成果为国家民委科学研究项目《土家族原生态艺术的电视传播策略研究》(09HB0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陵山试验区电视节目主持的本土化策略研究》(13G330)和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武陵山试验区少数族群原生态艺术的现代传播》(HBMW201203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6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

[3]倪慧慧.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艺海,2010(1).

篇4

1.道德层面现状

德行是儒家文化孔门四科之首,反观当代大学生的德行,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从公共道德方面来讲。许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利益,大声喧哗,在公共墙壁上乱涂乱画,说脏话,乱扔垃圾。这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其次,从人际交往道德上来讲。父母、教师、同学与朋友,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存在与同学关系紧张或者对人冷漠的问题。一个宿舍舍友之间关系决裂,很容易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尊重教师与父母,不懂得基本礼貌,路上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课堂中说话睡觉。不能孝敬父母,亲和待之。

2.知识层面现状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许多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完成。首先,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科学。在儒家思想中有这样的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将学习作为乐趣,也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结果,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其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强,只学习对考虑有帮助的东西,不能平等对待知识。

3.人生观层面现状

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让大学生具有正确处理成长问题的能力,从容面对挫折。但当代大学生往往都是各地的优秀学生,一下进入到人才济济的大学,优越感消失,自卑心理产生。大学生自杀问题频繁出现,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让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关注大学生的人生观问题。

二、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与应用

1.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就具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够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爱国主义元素。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观念,以及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国之心。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德修养大学生成长之本,没有规范的道德观点,大学生很难成长起来。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文化的诸多道德观点,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推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义轻利与见利思义的观念。与功利相比,道义更重要。这与许多学生的人生观是相反的,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名利观与道义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用

第一,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作用,就要彰显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需求,才能促进学生认可传统文化,发现中华民族珠宝的魅力。传统文化不是部分学生思想中的枯燥内容,而是服务于历史、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社会中讨论较为激烈的“老人倒了扶不扶”问题,教师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二,运用现代技术统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表现上看起来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要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需要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像在讲解道义观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近些年来反腐案例,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更清晰地了解反腐案例,从中意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三,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传播传统文化。校园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形成有直接影响。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管理者要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学校内的橱窗做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引导相关社团组织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或者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像在端午节,学校可以对屈原的个人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意义进行宣传,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伟人的爱国之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利用校园环境这一无形的工具,帮助大学生的成长,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