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一代信息技术

篇1

各级政府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应用的主导力量,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借两化融合之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荐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的通知》,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西柳州组织召开了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为节能减排信息化下一步的发展理清了想法和思路。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自身节能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也开始探索性地开展了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北京市在2008年出台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并编制了《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汇编》(第一批),重点推进了以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DCS)、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LED光源等技术和系统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继续完善节能减排监测和监控信息平台的建设。

在企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应用方面,目前企业主要通过建立能源监控或综合管理系统来实现节能减排责任目标或能耗指标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掌握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跟踪主要耗能环节、掌握能源结构信息和能源基础数据及报告的评估分析,完成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的汇总及评估等。

例如,宝钢的能源中心实施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在原日本引进的能源中心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覆盖宝钢一、二、三期工程个单元的全局性能源管理系统。宝钢的能源中心覆盖了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及管理三个层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对供配电、给排水、动力和环保等有关能源子系统的自动控制及检测,作为实时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数据的海量储存和二次加工等。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利用管理信息化减排;二,利用装备信息化减排;三,利用生产过程管控和工艺流程优化减排;四利用能源管理和能耗及排放在线检测减排。

节能减排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形势日趋紧迫,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促进和提升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现在满足拓展领域、深化应用、提高水平、落实保障等发展需求上,从而全面提升为政府决策和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能力。

目前,两化融合不断深化,节能减排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亟需通过顶层设计确立统一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而提出统一的技术规范,突破行业间的信息隔离状态,构筑跨行业、跨领域的社会节能减排信息大平台、大体系,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的出现,全面提升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应用水平。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由以工业为重心向多行业、多领域全面推进,就要求信息化应用迅速跟进,在应用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并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做出针对性调整。

此外,对信息化体系功能上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简单的数据收集、统计、显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形式的要求,未来对大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将形成有效的能耗预警和管控机制,另外信息技术通过与管理科学良性互动,可以辅助节能减排目标制定、指标分配与成效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技术上,为突破旧有技术瓶颈,实现功能跨越,需要以物联网,与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从而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时效性和工作效率。

例如,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高端软件等新兴技术,实现对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控、实时管理,以及实现图形化、可视化展示,预测、预警,乃至解决方案制定和成效模拟等功能。

为确保节能减排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实施,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有力的保障措施。必须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作用相关知识、推进新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此外,还需要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从人才培养到技术研发再到推广应用的良性模式。

节能减排信息化构架

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总体构架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展示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中的最终用户端,基于数据采集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层之上且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政务与互联网入口、信息显示界面、管理和操作界面。

根据服务功能的不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包括监管信息平台和管理信息平台两大面向用户的系统平台。其中,监管信息平台主要实现对被检测单位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节能减排指标的监测,主要面向政府主管单位和被监管单位。

管理信息平台主要掌握各个用能和排放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跟踪主要耗能和排放环节、掌握能源结构信息和用能与排放基础数据,节能减排管理信息系统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等众多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其展示平台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不同。

以云计算、新型显示技术、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展示层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体显示器)、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以及基于IPv6和4G等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移动显示终端具有轻薄便携的和高通量移动信息交互的特性,应用于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将使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同时采取云协同的概念发展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客户端交互信息在多平台终端间的数据同步,大大提高了能效管理的泛在化;此外,在家庭和商业建筑节能管理领域,借助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一体化的三网融合技术,也为展示层的数据传输模式和展现形式提供了新的载体。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总量控制、用能填报、在线监测、统计查询、分析决策、信息公开、平台管理、过程控制及优化等,基于这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政府部门的节能减排监管、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生产流程控制和优化、企业能源管理和家庭能源管理等。

总量控制模块主要通过一体化系统的监控,实现对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对能耗总量、某种能源的消耗总量或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的监测和控制管理。

用能填报模块主要用于用能单位定期在线填报本单位的用能数据,主要包括能源手指平衡信息、产品能耗信息、产值能耗信息等;在线监测模块主要用于政府用能监管部门实时监测用能单位当前数据,以及用能单位对自身能耗情况的实时管理和监测。

统计查询模块主要支持政府用能监管部门基于平台数据库,按照一定的时间范围对用能单位、行业或地域的用能指标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以图形、表格的形式展现统计结果。

分析决策模块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节能减排综合平衡状况、能源消费构成、能源流转、能源加工深度、能源储存、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利用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和推理,而基于新型显示技术的可视化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形象化显示和分析决策的可视化和管理,信息公开模块由用能监管或检测部门进行管理,主要介绍关于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与规划、行业标准规范、指标体系和对标结果公示等,以及平台能耗与排放信息;平台管理模块主要由平台管理员进行配置管理,提供定义基础数据的功能,包括用户的定义、用户角色权限定义、后台数据管理等,以支撑平台其他业务功能的应用。

节能减排信息化的典型应用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作为促进地区、政府、企业间顺利开展节能工作的重要平台,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到了逐步发展,特别是在国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示范和应用工作。

比如美国能源信息局构建了国家能源数据系统,该系统可提供近几十年不同能源的消费数据、支出数据、能源价格和排名数据,以及依据数据行程的文本报告,供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制定用能计划和决策使用。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能源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工业、建筑等重点能耗领域构建了注入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和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等平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作为推动节能减排监管工作的有效措施,仍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推进平台建设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从政策方面看,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政策力度日益加强。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以来,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日益深化,政府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节能执法监督的力度将会不断加大。

201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司的《关于建设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的通知》指出,为及时跟踪了解工业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准确把握和分析发展趋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建设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并明确了建设目标、主要功能和相关要求。

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节能减排信息监测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分析节能减排形势、研究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由中央政府各相关部委牵头推动,由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建设,由各地区用能企业、机构、实体配合实施,自上而下覆盖多级管理机构和监管对象。其中用能部门是平台监管对象,涵盖了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四大重点用能领域。平台管理对象为政府主管部门,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是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的直接使用者,其职责是获取监控对象的用能数据,保证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将数据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是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上级行政管理单位。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框架可以定义为四层两体系,其中四层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层和基础设施层,两体系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综合看来,我国节能减排监管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平台功能单一,以检测为主,不分项目还不具备预警功能,对监控和用能单位上还不能起到很好的服务和决策作用。但整个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正处在高速的建设与不断的进步中。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相关链接

信息化节能减排的企业应用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

能源问题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上,成为掣肘一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尤其是在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而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家已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国策摆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一系列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共同推动节能减排在企业和区域持续深入。

这一重大决策势必将引导行业拉开整合的大幕,抓住机遇的优势企业将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节能减排是一个概念里面衍生出来的两种行为。企业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物品移动消耗的能源;加热、制冷消耗的能源;用电设备消耗的能源。

所以节约能源措施分为三类:减少物品移动转运;减少加热、制冷环节的消耗,主要是锅炉等;减少设备用电消耗。企业的能源排放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后排放;原料加工过程副产品排放;清洗、消毒等过程的排放。

所以减少排放措施分为三类:提高燃烧效率;提高加工过程效率,加强污染处理;实现循环应用,加强污染物的处理。

想要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就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

1、利用管理信息化减排。企业可以通过ERP系统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 ERP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是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具体到节能减排,支持能动的对节能减排值班表的监控能力,提高节能减排绩效。

2、利用装备信息化减排。制造企业的装备落后成为制造业节能减道路上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通过把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不仅可以有效监控设备本身的消耗,还能监控设备消耗的能源排放,从而使节能减排做到有据可依。

3、利用生产过程管控和工艺流程优化减排。企业通过MES系统达到对生产控制的目的以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助力节能减排。

篇2

最近这些年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变化最大,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技术应用叫“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务院提出的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呈现出替代或者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趋势。过去我们认为宽带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融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不仅组成了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与公共应用平台一起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智能之道最经济最核心工业层面,技术间不断渗透交融,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革命,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对生产方式的调整使整个产业模式都带来很大一个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作用在下降、劳动对象在发生质变,同时导致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人提出。信息生产力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在信息生产力引领下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方式怎么调整、生产关系怎么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怎么布局等一系列问题。

在麦肯锡评出的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中 移动互联网技术位居榜首,第三、第四位分别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而随着自动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ICT技术都作为最基础的层面来支撑,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变革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向产业各方面扩展。

全球科技创新的大潮如今引发了总结性的变革,即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比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被引入制造业领域后必须加上制造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在能源领域需要融合能源方面的再生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利用范围,推广多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重塑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这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

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怎么走?

在工业领域,8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到9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和制造工程,再往后出现了企业资源规划ERP……虽然在2000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新的变革并不多,但是到2001年之后工业生产的远程思维比如网络制造、云制造、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了起来,可以看到一个融合的趋势。通信技术ICT技术的发展早在工业融合先前十年,互联网技术应用从90年代到现在正从生活服务阶段步入生产服务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或者叫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或者叫工业4.0,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

为什么ICT技术可以驱动产业变革7它的机理到底是什么7这里面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使交易的成本降低,这里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传统的商务模式大多是从全国、各省、然后地市到县,向下通过供销渠道到某一家商店,由于层级过多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商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而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在线实时对接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中间跨越了大的商场大的批发,并且从仓库可以直接送到个人手中,减少中间环节、交易费用,提高效率,这如今已成为大家都能享受到的网购服务。同时,从2008年以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是从消费、娱乐、服务和流通等环节,逐步降低成本、价值传递走向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这很重要的环节就应用到了工业领域。

第二个是分工深化。这里最典型一个例子是车联网,所谓车联网就是为车连接网络。过去汽车生产属于典型的工业制造,联网技术是典型的通信业务,通过它们两个的结合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改变了很多东西。第一改变了用户的需求,过去我们买一辆车都关注硬件配制怎么样,现在很多人买车会考虑它的多元信息需求,包括联网需求等,在这种以车联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了通过ICT技术实现汽车的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汽车的销售变为消费者为中心,但是这对于传统汽车生产方式来说成本就太高了。第二整个产品有很大变化,一个是展示信息的屏幕,一个是智能操作平台,未来智能操作平台会控制汽车的相关电子系统,变成它指挥大脑的东西。未来汽车制造会成为新一轮革命中最先受到调整的非常重要一个部门,它既是消费者也是装备工业,它的产业链上不仅仅是宝马、奥迪、奔驰等生产厂商,苹果、谷歌、中国BAT、电信运营商都先后进入,随着ICT技术深入应用,既改变了用户需求又改变了产品,同时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很深的一个融合,重构了整个商业社会链条,将产业链完全拉开了,分工更加深化,开启了产业互联网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是提高工作效率,美国提出工业回归的目标,通过大量机器人技术应用来不断提升工业的效率,并将自动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应用在提高效率和提升相关设备和产品性能上,做出很多改造。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未来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还会有更大空间,这是它的驱动机理。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一些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成为驱动工业转型成为新的产业革命最重要新的引擎,同时可以看到新产业革命引发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生产体系、新的产业形态。关于新形态有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说法,在美国叫互联网,德国叫工业4.0,中国从两化融合来落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新产业革命对于转型中的企业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欧美发达国家怎么布局?

ICT技术在发达国家推动工业变革,通过大、智、物、云的技术,通过扩展的物联网到设备层,实现了物理信息的感知网络通信、数据分析、精确控制和远程功能 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中智能控制生产线,通过传感器感知数据、产生大量数据流,通过高速网络和信息控制设备到达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平台,进而服务于决策流 这一过程通过大量公共的宽带网络,寻找精确定位、市场定位,然后通过大数据把系统与系统连接起来,变成协同生产,把供应链连接起来变成这智能的供应链。

因此,在这样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三层结构 最底下一层是网络层,是物联网企业内的设备链 然后是高速网络,最上层是云平台,这样的三层结构最后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流程。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系统和一个系统交融得到一个系统间系统的布局。随着整个技术不断成熟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种工业的政策跟战略本质都指向广义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美国提出的是先进制造战略,工业互联网是美国先进市场战略最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德国有工业4.O信息物理系统作为核心的载体。不过,在亚洲经济逐步对德国构形成竞争威胁的背景下,美国也通过去工业化加快工业发展。在ICT技术在各国逐步深入经济最核心部分的时候,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位列前十却主要是中、美两大阵营,整个欧盟尚没有尽头强势的互联网公司。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认为工业是最核心的部分,在美国ICT技术渗透、中国工业不断强大的背景下,他们选择在重振工业方面进行新的布局,这也是德国工业4.O出台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德国工业4.O关键是什么?实际上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市场模式实现从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到协同产业,这里面有几个关健词

一是互联,万物连上。

二是数据,通过大量互联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社会的数据和研发的数据。

三是集成,包括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 纵向集成就是指产品从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环节这样一个集成,横向集成是产业之间、端到端的产业链集。

四是创新,大批量的创新会带来生产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产生。

五是保障,真对前四点而提出的组织保障,技术标准化、监督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保障等前提。组织保障是德国政府所提到的第一位保障条件,进而政府给予一定资金,然后很重要就是统一标准,然后再往下是网络基础一个保障。据了解,在此期间,整个联邦政府内阁通过数据议程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为德国工业4.0提供一个动力。

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先进制造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2月先进伙伴计划的 同年11月份GE通用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到之后成立互联网计划的联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GE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是以机器为中心,确保工业大数据现代架构稳定可靠。这两年美国制造业回国趋势非常明显,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美国制造,这一方面借助市场影响力降低成本使美国产业重返美国成为可能 包括鼓励高科技及早创新,以及培养良好劳动力,用工业互联网不断引领新的产业革命。

从美国和德国对比来说,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O更加注重软件、注重网络ICT技术,通过它进入物理系统和实际融合,而德国是在先进制造的基础上融入一些ICT技术,两者出发点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仍是工业和IT技术融在一起的。

我国产业革命的基础

今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不管你是从ICT往工业层面融合,还是从给工业融入ICT技术,其核心都是智能制造,表现在产品智能化上,这个空间太大了。未来智能化这个空间将是一个朴实性、演进性的,同时还有装备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等同步发展。

不过,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制造,它是系统的系统,比如说在企业内智能制造强调的是系统支撑,而在企业跟企业之间强调的是协同系统,企业和企业协同形成大的行业,行业和行业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因此,智能制造核心是系统。

竞争焦点在什么地方?未来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动权在谁拥有对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如今,不仅仅是产业链在争夺,国家与国家在竞争,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都在争控制权。我国在推两化深度融合,其目的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是一样的,2013年我们提出新兴产业,现在我们又提出将两化融合深入到装备制造业,走到工业生产中去。虽然近些年我国在消费型互联网上应用发展是很快,在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在产业互联网中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美国、德国有非常大的差距,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够赶上美国和德国同步的水平。

篇3

中图分类号:G30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了解也在不断深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1]。自然而然就会面临很多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得对知识管理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还要对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有深入的探究。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所熟知。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应用和研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理念一直都有被使用,人们对其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此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试图把新的理论知识与过去的理论体系相结合,给知识管理作出一个新的定义,并力图把它变成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管理体系[2]。所谓的知识管理指的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知识管理理论把知识当做是决定组织有效性的关键资源,通过对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绩效和发展。

2 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2.1 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其实就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利用,信息管理的对象是各类信息。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过程中只有存在了信息,才会出现信息管理[2]。所以,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前提。另外,信息是知识不断发展的源泉,是信息不断进步更新的原材料,为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丰富了知识发展的内容。知识是人的大脑经过对信息的感知提取后加工而成的产物,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3]。由此可知,知识管理是不能脱离了信息而独自发展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知识与信息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基础,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等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2.2 知识管理以信息化社会为基础

知识管理是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达程度早已成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西方很多国家,科技产业早已成为其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信息化社会的建立,只有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家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信息产业进行改造,运用先进知识理论,增加国民经济中信息及知识经济的技术含量。

2.3 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依存与促进

知识管理离与信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如果知识的管理离开了信息技术,就很难实现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把两者相分离,用传统封闭的思维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知识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只有依托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跟新与补充,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定会为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所以,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在知识管理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要使得信息技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并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4]。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有技术作为支撑,对企业来说,如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1 缺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了解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其的应用也还未普及。总的来说,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给个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也给我们国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2 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足

信息快速发展的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异常迅速,我们必须紧跟其步伐。然而,目前我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是很有限的,一些传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对新知识的吸收接受能力也不同,都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因此,为使企业管理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理论,对新技术加以利用,要能够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意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

3.3 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

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需要不断对信息资源进行跟新,需要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人们获取第一信息存在速度较慢,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导致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有用信息很困难,由此可见,对新信息获取较慢、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接受新事物,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都是很大的阻碍。

4 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知识管理的主要途径

4.1 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的网络体系

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团队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而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团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知识库的内容应该包括的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目的以及所要形成的价值认同等等。对这些信息的公开化,并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企业职工不仅可以分享到这些信息,也可以随时查找应用更多更新的网络资源信息。

4.2 创新学习方式,提高组织有效性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为企业职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更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给知识管理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更深入的应用,加速推进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

5 结束语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我们在知识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知识管理的理论进行研究,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已然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只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曲岩.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J].党政干部学刊,2010(3l):67-89.

[2]曾剑飞.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建[J].达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13-33.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8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1

0 引 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因此,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实现民爆行业的“两化融合”,更好地提升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这是摆在民爆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1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搭建高效通讯网络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硬件资源等基础设备、设施。企业根据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需要,应当建立企业级标准中心机房、配置专业企业级服务器、部署企业内部的VPN网络或SDH网络及建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平台等,夯实网络基础设施。

2 加快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两化水平

为提高民爆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确保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传统包装炸药生产线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控制,为工业生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在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中,应当选用了大量的安全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和各工序的反馈信号,经过安全型的PLC集中控制处理,将生产各环节的控制系统组成一个具有自我决策能力的工业互联网络,同时与“四超”信息动态监管、现场巡检和设备综合管理等系统集成,实现生产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的高度集中。如产品捡装工序,可采用基于视觉系统的抓取机器人,实现对高速运动药卷的动态跟踪、方向定位,以便抓取机器人能够精准定位药卷位置,智能抓取药卷,极大地提高了捡装效率。

3 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

3.1 构建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场所安全监管

民爆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视频监管尤为重要。企业应构建起覆盖全生产厂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部生产线、库房、厂区视频的远程实时监控。为了让海量的视频监控图像变成系统可识别、可跟踪、可管控的数据信息,企业还应加强对图像动态分析技术与现场安全管理的融合应用研究,通过对关键监控区域部署视频智能分析器,运用人体体型、运动位移等特征算法,实现了智能化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通过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违章频率,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操作水平。

3.2 构建集团化参数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安全监管

民爆企业还应建立生产工艺、设备参数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对每条生产线生产工艺参数、核心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可以借助二维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展示。通过阈值设定,实现参数自动报警提示,并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匹配。通过参数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工艺运行参数直观的、可视化的监管,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生产过程的风险,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安全,同时采集的生产数据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3.3 构建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实现流通过程安全监管

借助物联网技术,即在每件炸药箱上粘贴RFID标签,在产品下线、车间出门、入库门、出库门等处设置FRID读写器,RFID读写器数据实时更新至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民爆物品信息从产品下线到出入库过程的动态监管,改变了传统手动扫描模式。同时在危险品运输车上安装基于GIS、GPS、3G、传感器、视频监控的车载终端,实现对车辆运行视频、行驶路径、责任人、行驶目的及运输货物等信息绑定,实时更新、追踪产品的生产量、库存量、销售量及物流过程。通过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从产品下线到产品运输过程的可追溯、可追踪,有效地控制危险源,保障物流过程的安全。

3.4 拟建大数据基础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经营辅助决策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数据与物质、能源一样,逐步成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数据的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3个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实现了少部分数据的分析,例如:对违章事件的趋势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单位在纠正习惯性违章的力度;对生产工艺参数的报警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设备的稳定性,对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选型起到辅助作用等。

目前,大数据的利用是安全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企业应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如ERP)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控制和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经营分析与决策管理、安全监控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4 结 语

民爆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安全监管的可视化、智能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高危生产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应充分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保障企业安全、快速、可持续发展。

篇5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既催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也带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推动了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并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还在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重大突破。一方面,信息技术重大创新变革初现端倪,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达22/20nm并进一步趋近于物理极限,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及超高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带动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性突破,并将触发和引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带动各相关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保持强劲发展势力,就必须依靠人才队伍,既需要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又需要能承担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一线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高校现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存在某些问题,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些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这个问题。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变化最快,创新性最强,涉及技术领域最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对前沿技术掌握较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普遍需要;层次高、应用能力强、具有一线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趋势;辅助专业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总的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素质全面的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1]

2 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应更为紧密地结合行业特点,但目前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下面从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从高校自身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科学习主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仅满足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不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知识疑点的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学生不会主动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缺乏对本专业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会主动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创新精神,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1.2 实践能力较低

现在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实践能力较低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差;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即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2.2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2.2.1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也是人才的一种才智。在与企业内外接触中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激烈社会竞争中最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组织内外矛盾的发生、工作误会的产生,还能够促成谈判的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也是和谐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人才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2.2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

团队协作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团队整体项目。作为企业中的一员,需要发扬全方向的协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养成合作习惯。

2.2.3 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专业知识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知识应用能力强,所掌握知识的融合度高。专业知识素养高,有助于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用人来看,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融合度不足。

3 开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源,因而如何解决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

3.1 增设新专业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组全球信息产业,高校只有把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多、应用范围广,高校现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高校需要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增设新专业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3.2 调整思路,促进教学改革

3.2.1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合时代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专业培养计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①需要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及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整体;②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需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等方式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④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培养和开设强化班,促进个性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2.2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同时注重创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本着“选”、“编”结合的原则,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2.3 提升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建设

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是提升基础课实验室的规模,逐步成为现代化的、规范的、开放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一流的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将传统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改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室或开放式的新型实验室;将现有的实验中心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大型学科实验平台的共享及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学资源的提升着重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体现实用性、优质性和开放共享的特色,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中心;促进教学参考资源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视频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实验课程的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建设国际课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3]:理念创新原则,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则,应包含监控内容、监控标准、监控机构和监控方法等内容;导向性原则,体现出规范中有导向,导向过程中又形成新规范;全程性原则,能实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进行实施过程的监控,事后进行整改和反馈过程的监控;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学科或专业的特点;激励性原则,有奖有罚;反馈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教学过程的信息。

3.3 优化学科专业

高校需按照“依托传统专业、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适度外延专业类别、协调发展、加强建设”[4]的原则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的,合理增设新的学科专业;探索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或停办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结合本校的特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4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打造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省级、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3(23):225-227.

篇7

[中图分类号] F460 [文献标识码] B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与技术发生了深刻的跃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为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趋势,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决定》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并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创新IT型企业群体。广东已将高端新兴电子产业列为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之一,着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下一代联网等的发展和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广东和智慧广东的建设。2011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居全国首位,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4201.61亿元,同比增长14.7%;移动用户已经达到了10953万户,普及率超过100%;互联网的网民数达到6300万人,普及率达60.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的倍增效应与日俱增,龙头企业异军突起,华为、中兴通讯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企业,腾讯跻身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金蝶跃升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应用供应商,海思半导体产值居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首。

三、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缺乏全局统筹和连贯性,产业集群协同式发展力度不够。政府政策和财政资源对市场各要素资源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路线图不明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力度弱。

2.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缺乏有效组织。总体上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国外成熟的核心技术来开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缺乏有效组织,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和创新仍然是以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为主要实施方式,对于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缺乏考虑,缺乏技术路线图的指引,这种“片段化”的支持方式其作用也就只能限于直接受助企业,对其他关联企业和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带动作用甚微。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明显的倍增效应。由于缺乏明确的资金引导和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示范,传统产业在短期的成本压力和对技术应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传统产业的巨大提升作用。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由于大型信息技术企业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市场逐步形成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导致大企业本身内在的科技创新驱动不足,另一方面使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日趋弱化。另外,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走向趋缓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使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关系难以形成。

三、政策建议

1.强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鼓励以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在重点领域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形成产业技术联盟,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和交流合作。有效组织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以技术路线图为指导,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组织联合攻关。整合骨干企业、公共平台、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团队等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研发成果、人才力量等资源,灵活运用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消化、企业间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招标、知识产权服务等多种方式对项目的不同部分进行集成度高的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

2.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与资金支持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支持单一企业、单一项目的投入模式,建立以龙头企业参与研发投入、政府补贴配套、吸引其他创业投资进入的多方投资模式,建设集核心技术研发、培养适应型人才、支持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型企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战略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借鉴欧洲国家“创新券”模式,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有效扶持,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选择部分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国家知识产权或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中小企业发放具有产业针对性的创新扶持券。

4.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多元化对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发展政府产业基金、社会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政府与担保机构、银行合作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代偿机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发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作用,对该行业的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获得的贷款给予贴息资助;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对采取并购、借壳等资本运作方式完成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进行资助。加快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新三板市场资源培育,降低行业所属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5.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品(货物和服务)流、资金流、技术流,形成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打造先进的商业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点支持电子产品、服装、家具、钟表、印刷包装、黄金珠宝、旅游等行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外贸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6.加快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广东具备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本异常活跃,第三方支付具有较好的基础,截至2012年6月,广东已有20多家企业获得了牌照,其中财付通2011年交易额占当年全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21610亿元的20.3%份额,全国排名第二。未来,广东需要进一步深化第三方支付在传统行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应用,将加快全国资金汇集到广东,进一步促进我省金融业的发展和壮大。积极推广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普及电子支付手段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推进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7.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活服务业的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民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科技创新技术的带动的产业链经济。从搭建的智慧建设框架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平台引入客户、厂商,围绕企业、政府、居民三方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随时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率先加快无线宽带、光纤网络的普及,降低市民信息通信成本,推动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的创新应用。面向市民生活需求,建设“市民生活云”,打造集资讯、沟通、娱乐和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云,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培养市民信息化生活方式,拓展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建设智慧家庭,促进社会消费,拉动产业发展。

8.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创新应用示范。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等环节的示范应用,加快改造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加快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中信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传统产品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姚雯,刘传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10(2):23-25

[2]付广军.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27-29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22—05

一 高速发展的中国呼唤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当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将随之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我国正在实现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教育公平必然有更高追求。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大学难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和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盼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突飞猛进,教师总量剧增,优秀师资占总师资的比重大大下降,使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显而易见,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人们对教育公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已刻不容缓。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教育公平作为2012年教育取得的五大成绩之一,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二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概念最早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教授于1994年提出,而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议题,是在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之后,在此之前的社会主导观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非不存在教育公平问题,而是政策重心更偏向于经济发展。2007年,教育公平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我国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较晚,然而推进教育公平的脚步从未停止,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频出,比如: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我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等等。

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国家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

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国家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仅2011、2012年两年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招聘30万名毕业生、80%留在当地从教的特岗计划,执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

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国家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

我国教育公平进展迅速,所取得的成绩和巨大进步举世瞩目,但是教育公平的现状仍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党的十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教育公平作为专门议题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要有新思路,寻求新突破。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主要采用物质配置和师资调配的办法,存在重硬轻软、重传统资源轻数字资源和手段的问题。寻找实现教育公平的更好更快的新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在《教育公平与公共政策:十六国比较结果》文件中,将教育公平划分为入学公平、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维度。入学公平可以纳入量性公平范畴,而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则可以纳入质性公平范畴。教育量性公平只是教育公平的初级公平、表层公平;教育质性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公平、深层公平。量性公平实现之后,人们必然追求质性公平。然而,我国教育在量性公平实现之后,却遭遇到新的质性不公平:花同等时间、同等精力、同等经济成本,虽所获学位层次相同,但所获教育内容或教育质量之层次却大不相同。质性不公平,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与助长高等教育学历歧视或学校歧视以及中小学的择校风等社会问题。

办学条件的保障有硬资源和软资源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公平的硬资源往往通过政府资助和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配置,而软资源通常只能靠自生与积累,政府调控下的种种对口支援只能促进这个过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硬件资源很重要,但是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理念等软资源更重要。70多年前的西南联大,在抗战的硝烟中长途跋涉,流离失所,师生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从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在校学生不超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由此可见教学质量并非决定于硬件条件,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与理念。

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师思想和理念的教育,是未来更高层次教育公平之必须,而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我国教育公平迅速跃上新台阶。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技术,其产业链之长,产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专家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几十倍于网络产业。深圳市规划,到2015年该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为1.1万亿元,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5.8万亿元,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巨大。

如此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都与信息传播有关,因而教育受之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刻,在对学习的支撑上产生质的变革。韩国规划,到2015年取消传统的纸质书,这是基于对时展趋势的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后的数字化环境,能够真正满足人们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探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把握的基础之上:

物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使网络传播模式又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在信息的“人一人”、“人一机一人”传播模式之外,又诞生了“人一物”、“物一物”、“物一人一物”等传播模式,这将大大拓展人们的课堂视野,将学习场所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一代通讯技术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将打破现有的通信网针对不同业务而建设多个网络的模式,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能够给数字化学习者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更快速、价格更低廉的通信服务。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将打破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进而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将向人们呈现更宽阔的、更清晰的视觉画面,真正匹配人类的视觉分辨率的极限。最新的平板显示器像元之间的距离已小到0.1毫米,在正常读书和观看距离上的视角已小至1’(六十分之一度),即1.0视力的人在观看平板电脑显示画面时肉眼无法看出像素点的存在,已不会感受到画面由像素构成,平板显示器上的屏幕文字、图片,与纸质印刷品上的图文在清晰度上已无区别,数字化学习的视觉之累,有可能得到改善。

云计算的教育应用具有多样特点:一是资源配置动态化,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该特点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二是需求服务自助化。能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用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网络访问便捷化,用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使对网络的访问无处不在。四是服务可计量化。能针对用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五是资源的虚拟化。借助于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用户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及时性、适用性,更加适合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增强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情境性的学习体验,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能,将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表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四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路径设计

1 建设以名师高清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

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功说明办学理念和名家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名师资源是教育中最宝贵、最稀有的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名师的高深学问、深邃思想与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年轻学子树立了风范,造就了一代代英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名师的成长周期漫长。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本就稀缺的名师资源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被极度稀释。在上大学难这一长期困惑中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基本解决的同时,又带来了不能接受名师等优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不公平。

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而名师的教学视频资源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高起点高层次发展。名师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广大教师通过揣摩其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学术精神等特质,尽快成长为名师:能够让全国的学生通过名师的视频学知识、学认知、学思维、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

向名家学习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央视“百家讲坛”曾经的高收视率,国外哈佛、麻省等这些大学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兴起一股“淘课热”,是最好的写照。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学问高深的名师并不多,更加注重形象佳、气质好、口齿伶俐的“播音员”,其点击率反而不如预期的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使用名师高清视频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一是高清摄影、编辑、传播设备的价格都已平民化,相应的技术已经普及;二是随着我国2012年正式启动的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宽带网络将通到所有学校,并己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带宽允许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利用分布式存储,可有效地解决视频传输的问题;三是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手机的高清显示和高保真的声音还原,让人们能够仿佛面对面学习全面了解教学信息和领略名师的风采,高清投影、高清电视同样可将名师“请入”普通教室“授课”,让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甚至更大规模地在老师组织下听名师的课。随着基于名师教学视频的增多、完善,这种量变可产生质变——学习者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可以采用视听名师视频的办法,班级学习形式转化为师生共聚一堂的讨论、设计、研究、创造,是基于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是基于仂、作的探究式的设计与创造,到那时就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工业革命产物的“班级授课制”就变成了“班级研创制”,教室就成了“研创室”。

这里探讨的名师高清视频与电大教学有本质区别:一是由名师讲授,视频建设有团队支持,所讲授的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二是内容专题化、微型化,脱离传统授课固定时长的要求,以学生认识能高度维持的时长为上限,每段视频一般在20分钟之内,便于学习者反复观看关键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更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三是视频放在云服务器上可随时观看,随时下载(改变精品视频公开课不给下载的做法,应该将其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出资运营,公共产品以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四是与名师视频相结合,提供网络互动、答疑交互辅导平台。利用该办法,还可以加速名师培养的进程。

2 建立以物联网、增强现实为基础的虚实结合型资源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教学必须反映这种变化,教学内容要时代化、形象化、现实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时代、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

我国地域差异大,社会发展不平衡,如果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充分感知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先进文化等,与名师视频互为补充,则可能实现用最先进手段支持的高层次公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增强现实、新一代网络和平板显示技术综合应用,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例如:

在全国先进地区的一些典型区域(譬如生产车间、街区、养殖场、植物大棚),安装物联感应装置和摄像头,并与全国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连接,学习者可以从该平台上调看实物、实景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过程,这将真正使教学与先进的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让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学习者能够与先进地区的学习者有类似的视野、阅历,很显然这将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当然要将此变为现实,必须转变观念,重点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会促进社会发展。对具体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事,企业、全社会和每个公民要有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协同支持办学和人才培养意识,不能仅从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二是树立新的开放办学观,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老师,学校、学习者在设计课程、规划学习时要将通过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作为重要方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向社会学习并不单纯意味着学习者到社会现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人不到现场视觉到现场的技术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这一可能。

科学系统的设计在于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公益建设、预约开放。需求导向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远程观察教学的具体需求,层层统计上报后,国家层面上分析、选择,价值大、共性程度高的加以规划,制订周密计划及财政预算,由中央政府买单后分层分级地建设,建设后按学习者所在学校的预约进行开通。预约开放是为了传输质量、观看效果以及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的需要。

3 建构中国教学和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大门户云平台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分为若干种类,比如按用途分,可分为新闻信息资源、生活信息资源、娱乐信息资源、商业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以及学术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学术信息资源是教育界特别关注并加以利用的资源,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而目前该类资源最为薄弱,原因在于其他几类信息资源与人的吃住行密切相关,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理解起来几乎毫不费力,因而访问量大,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教学、学术资源则不同,它更多地属于小众式传播资源,需要受众下功夫才能学习、掌握,对建设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信息资源量很大,但教学、学术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零散分布,学习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许多资源是纸质资源的数字翻版,离多媒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倡导数字化学习以及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已有多年,然后数字资源的建设远未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上网更多的是游戏、聊天、浏览新闻。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探讨如何创造让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建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优质资源大门户来支持这些学习的条件,我国已具备了让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优质资源的可能性。

人们网上学习和学术研究查找资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自己知道的网站,一是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两种方法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前者的局限在于网站数量太多,新网站不断涌现,无法浏览全部网站以获取相关资源;后者局限性在于搜索得到的资源鱼龙混杂,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建构深度聚合优质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的大门户云平台,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大门户必须把握“分类”、“公建”、“优质”、“系统”、“多媒体化”五大关键。

(1)分类。信息资源门户应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分类方式和检索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检索的效率。例如按学科、专业、方向等方式对信息资源设置分类,按层次、文理、功能等设置检索等。

(2)公建。公建是指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建设,建设的信息资源供人们广为享用。

公共物品理论表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一旦某种物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则没有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人,不能被排除在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之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效用是强加的;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额外的消费者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每个人最有效率的消费单位是无穷大。

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从公共物品与市场的关系来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当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群体,从部分成员一直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始终为零,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教学信息资源及通常意义上的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政府应该承担这种责任。而且,教学及学术信息资源在国家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理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由“自建”、“共建”走向“公建”是彰显信息化优势的必然要求。

政府出资建设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可充分彰显大国优势,而且,无论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扩大世界影响的角度考虑,政府都应该切实承担该责任。

(3)优质。这里的优质是指当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要像张尧学院士所说的那样,用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

公建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更为优秀的人建设资源,从而确保建设质量:可供更大范围的人群分享优质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建设与应用实效,将会缩小信息资源使用上的差距。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优质和原始资源少、寻找合适资源困难的问题,将使学科信息资源由小范围的共享,上升为广泛的无限的共享。

(4)系统及多媒体化。系统是指以系统观来科学设计与建构门户,使之内容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绝大部分需求成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浏览、查找信息以及进行数字化的学术讨论、交流的统一平台。

多媒体化是指内容是为学科门户特别打造,不是纸质文本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具体的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加以表现,使之符合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五 结语

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方式是仅仅着眼于物质手段,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依赖,开放式方式既着眼于物质手段又着眼于信息手段,是信息时代的新的路径。从教育公平的实现效果来看,有拉平式与共同提高式之分,前者主要是利用财政手段和师资调配手段使之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以补齐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后者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开辟新领地,创新搭建新信息平台,使不同区域的人共同受益向更高目标迈进,在新的更高目标上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公平。信息时代已给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因势利导地、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 8):2-6

[2]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1994,(6):14-18

[3].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4][5][6][7]李曜明.教育部长袁贵仁等四位代表与网友共话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2-11-14.

[8]刘中.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 平之良方[J]现代大学教育,2012,(5):8-13

[9]不朽的教育史上奇迹:西南联大[OL]

[10]2015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达1.1万亿元[O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OL].

[12]下一代通信网络[OL].

[13]云计算[OL].

[14]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15]王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学习研究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5):5-9

[16]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17]陈琳,王矗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72-76.

篇9

在云计算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启动了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着力推动云计算服务,探索云计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有序引导和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同财政部、工信部结合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组织实施了一批云计算示范工程。

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在总结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将通过专项的实施支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公众网络和网站改造、新兴应用示范及标准研制。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领域,我国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标准)已在老挝、古巴、柬埔寨等国家落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篇10

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和一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ICT产业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ICT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可穿戴式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存在不同的关注方向和发展诉求,对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也大有不同。

大数据:城市的“智慧”预算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我国近200个城市先后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迈入“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城市”发展进程,推进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制度设计的工作,并付诸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智慧”建设实施。当前,如何使一个城市在“智慧化”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先进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通过搭建面向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一个城市在应用、模式、协同上的智慧创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需求”是这个课题的中心,一个城市的信息化设施或许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得以配置,而获得一个足够智慧的“引擎”并非易事。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关键智慧应用的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信息数据的价值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相互孤立、分而治之、存用分离,数据分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管理者只能截取数据片段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获得一个城市信息数据的全貌。

由于在信息化过程中海量数据难以负载、难以利用,有些城市甚至存在摈弃、搁置数据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引擎”的必然选择。对于智慧城市筹划者和建设者来说,大数据就是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预算编制阶段就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尝试将大数据“引擎”引入智慧城市“快车”的城市有很多,南京智能交通建设便是一例。像其他城市一样,南京每年用于城市交通的监控摄像头、出租车GPS、地铁、公交等终端设备能产生百亿,甚至上千亿条数据,基于其构建的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从亿万条数据中分析出全年交通流量的变化并获得规律,以用于城市智慧管理的进一步的决策,如公交站点设置、出行线路规划等城市设施优化部署。考虑到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决策结果并非令人百分之百笃信,南京构建的决策模拟系统还可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借助大数据处理能力量化城市交通需求,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在智能交通平台上模拟出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影响下的交通状态,从而确信分析决策的合理性。

再者,通过智能交通的实现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基础,积累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还有利于提供制定合理的城市商圈、公共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规划布局参考数据。围绕智能化交通生态圈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就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消费: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力量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已达4.69万亿元。到2016年,我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6.5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信息消费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以其创新活跃和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将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驱动条件已经成熟。日益明显的硬件软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技术趋势将深刻改变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来源和构成,有效降低了信息产品的生产门槛,充分扩展了信息和传播渠道,使得大范围普及信息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信息消费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受环境限制的特点,成了带动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突破产业发展桎梏的重要抓手。

当前,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信息消费链,是实现区域经济信息化提升、消费结构信息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和信息消费链要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以技术驱动。首次是以消费者体验为诉求,提升产品服务体验,以概念引领区域信息消费能力。建设者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加大信息体验服务的规模与质量,丰富信息消费的产品概念,培养信息消费需求,形成快速发展的区域信息消费市场。目前,整个信息消费行为从“功能式”消费发展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各地区要推广成熟的信息消费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创新信息消费概念,推进信息体验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信息消费体验体系的宣传,提高区域信息消费的能力。

其次是以技术趋势为航标,提升产品设计层次,强化区域信息消费产业布局特色。建设者要顺应国内外前瞻信息消费技术趋势,以服务为核心,促进“云物移大智”等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层次的提升。

各地区需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有特色地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辅以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线下商业特色、消费习惯,在电子商务、智能信息产品、宽带移动网络等信息消费领域进行特色布局。

可穿戴式设备:2014年将走向现实

如果说2013年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概念不断涌现,可穿戴式设备开始流行,那么赛迪顾问认为2014年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真正走向现实的一年,各大ICT厂商不遗余力将可穿戴式设备推向。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WMC),再次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年,随着PC行业的不景气,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可穿戴式设备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内软硬件厂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方向。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商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均将可穿戴式设备视为2014年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2014年CES和WMC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设备涵盖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都有相关设备,无论是产品终端形态还是产品应用效能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以说,2014年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这为智能终端厂商开启了另一个市场空间,为智能终端厂商改变原有产品结构、扩展市场创造了良机。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颠覆式智能终端,功能涵盖医疗健康、社交、娱乐等方面,具有交叉性。可穿戴式设备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交叉将催生新的业态。因此,赛迪顾问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以可穿戴式设备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首先,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政府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可规模商用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支持可穿戴式设备应用程序和配套支撑系统技术的开发,通过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实现可穿戴式设备价值;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内部环境中需要在软硬件技术创新的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间合作,为可穿戴式设备用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外部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加强与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机构间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内外部产业生态环境,为可穿戴式设备普及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研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除了技术上突破创新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外,我们还需要加快产品推广,促使可穿戴式设备企业尽快实现商业价值。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大多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需要可穿戴式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我们针对不同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探索适用性的商业模式,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组合。

再次,改变产品研发模式,注重消费体验。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穿戴在身上,势必兼顾产品的美观度。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可穿戴式设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提高客户对品牌和产品认知度,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客户对可穿戴式产品和品牌黏性,将工业设计与服饰设计融合起来,避免用户产生“异物”感,让产品变得时髦起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使可穿戴式设备从“可穿戴”变为“想穿戴”,从而实现其价值。

企业级杀毒:谁主沉浮?

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装备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信息一体化进程里走在前列的用户群体而言。相对于个人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厮杀竞争,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似乎一直是风平浪静。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使得敏感的中国CIO再次开始顾虑起自己安全锦囊里那些非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加上今年云计算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信息系统设施和架构上带来的变革,一场新的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之争正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杀毒软件产品由谁主宰?“用户说了算”这个答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流通、建筑、物流等行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GDP的贡献规模上也占较大比重,其信息化发展趋势、IT投资综合特点、用户选择倾向等具有代表性特征。基于对这些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长期观察,结合阶段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调查研究,赛迪顾问总结出以下市场特点,以期描绘出中国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时代获取软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改产品光盘等介质的传统方式。用户在杀毒软件产品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上,免费下载的方式占据多数,通过集体采购、自行购买的方式成为第二类获取方式,而以系统集成打包等方式获取的则相对更少。

篇11

12月10日,2015年全国商用密码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作为北京密码协会理事长单位,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应邀参展。

航天信息副总经理王毓敏在致辞中表示:“航天信息自诞生之日起,每时每刻都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信息安全是捍卫经济安全和民生安全的重要防线,也是推动国家繁荣进步、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坚强后盾。” 航天信息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分别来自于航天信息旗下金税、金融及物联网三大产业板块,代表了航天信息在护航民生领域的全新成果。

(1)电子发票系统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以票管税步入到信息管税的新阶段,电子发票作为一种新的发票形式,因其相对纸质发票的种种优势,有利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的重要抓手。发票资料全面电子化,有助于企业财务处理,及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更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分析提供重要的支撑。企业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可完成电子发票凭证生成、电子签章、文件储存、推送交付、查询验证等功能以及企业所需的其他增值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同样带来电子发票实时接收、永不丢失、便于保存、查验快捷方便等多重优势。

航天信息是我国首批电子发票项目的承建商与研制单位,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吉林、广州、成都、武汉、青岛等地已实现航天信息电子发票系统的部署和企业接入,为京东商城、一号店、天猫超市、苏宁、华为、联想等签约客户提供电子发票服务。

(2)金融安全支付产品。随着我国对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不断升级,金融行业推广国产商用密码算法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国内首家将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在POS产品上落地推广的厂商,航天信息推出的Aisino POS已获得“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资质,并率先获得“POS密码应用系统”商用密码产品品种型号。

此次在展示旗下全线金融安全POS的同时,航天信息特别推出了一款T8智能支付终端。相比目前业内其他厂商的智能POS终端产品功能有限,应用场景有限的现状,航天信息自主开发的T8智能支付终端产品采用“平板电脑+mPOS”的产品形态,基于Windows系统平板电脑的通用性和强大扩展性,为零售、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小微商户提供了一个集销售、收银、开票、身份识别、经营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收银台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叠加其他金融/非金融服务,并应用于传统的线上及线下服务场景。

篇12

一、前言

数字化发展在各行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国内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行业发展来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视新闻制作向着数字化方向所发展。现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技术创作发挥一定效果,能够将新的载体和模式等融入到电视新闻制作中去,促进电视新闻得到巨大进步,且在现今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伴随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得到的发展。如果对数字技术进行详细分析,那么其能够将文字与图片等相关信息转化为二进制形式,以此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或者使用相关技术。所以,可以说数字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同时得到的发展。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如对各种信息进行解码或者压缩文件等都能起到一定作用[1]。而在本文研究中则会对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详细应用展开分析。

三、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

现今,电视媒体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得到重要进步,而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从之前的模拟和单向传播方式向着数字化、双向化、多元化等模式所转变。在技术创新下,在新一代广播电视系统的推进下,电视媒体所拥有的资源也会更加丰富,且在管理模式上也更加细致,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素材收集方面的应用

进行新闻素材收集是新闻制作系统中的第一步,并且也是最为重要环节。以新闻素材收集质量以及收集到的信息效果如何都能够对接下来环节产生直接影响。在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应用之前新闻素材收集都是通过一些普通设备进行,所以在新闻采集的质量和制作的效果方面效果相对普通,且在一些新闻素材收集和采录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2]。而采取数字化技术之后,借助数字化技术具有的优势实现了新闻采录从普通化向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转换,而新闻采录设备也从之前的摄像设备转换为图象更加高清的采录设备,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画面色彩方面都得到明显进步,这对新闻采录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收集具有良好作用。

(二)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的应用

新闻制作中心主要工作是将新闻素材进行整理,且通过一定的制作手段来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制作,且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的新闻等会通过直播的方式直接通过演播室所播出。基于此,对数字技术在新闻制作中心多个平台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对数字技术在该环节的应用有进一步认识。

1.新闻线索管理平台

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新闻线索进行分类,且根据线索的不同进行集中或者统一管理。新闻线索平台一般会与新闻素材收集中心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对收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一定处理。

2.新闻资源交流平台

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中心与一些外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上的交流和共享,也对各种新闻节目资源等有及r了解和,且支持新闻外部形式的下载。

3.新闻任务管理平台

随着电视新闻的报道从之前消息类新闻向着深度报道等的方式转变,使得新闻任务管理平台对资源以及制作任务等进行了集中式管理。如对于一些体育赛事类的新闻报道等,都会进行一些深度处理才会进行播放[3]。因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对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和配置,这是新闻任务管理平台主要职责。

4.新闻制作平台

顾名思义,新闻制作平台就是对日常各种节目进行制作,如进行视音频的制作等。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内容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内容管理中心也有两个平台:归档平台与检索平台。归档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归档,如对新闻线索进行归档、对成片进行归档等工作,能够在今后方面对各种资源的复用,也节省了在线存储空间的利用;检索平台则是对各种归档资源进行相应检索方式,如对线索进行检索,对成片进行检索等,能够通过关键词快速的检索到相应的归档内容。

(四)数字技术在新闻播出中心的应用

新闻播出中心能够为各种新闻节目提供的渠道。尤其是在现今新一代电视新闻制作系统的应用下,电视新闻业务在范围也在扩大,除了之前传统新闻业务之外,一些新兴媒体业务也充斥到电视新闻播出中去[4]。所以,新闻节目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新闻演播室中,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或者IPTV的新媒体形式进行和传播。

(五)数字技术在新闻系统管理中心的应用

新闻系统管理中心能够通过消息的方式将机器与机器以及软件与软件之间进行任务提醒;还可以进行角色权限的设置;对新闻节目制作中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对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所有设备进行集中式管理;能够对系统中所有人员、设备使用、车辆调度等进行统计,且会通过表格输出的方式进行明确管理。

在新一代新闻制作系统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电视新闻制作效率、效果提高都较为明显,加快了电视新闻媒体的转变和发展,也对广播电视台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渊.数字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3):52-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