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评价的概念

篇1

新公共管理认为,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运作高效的政府、责任政府和民主参与的政府。它界定了政府职能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一个区域商务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能否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商务环境及商务环境评价

商务环境指投资对象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等各种因素的总称。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法律法规、社会秩序等。

当前,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投资环境的改善,良好的商务环境日益成为地区吸引力和聚集力的重要因素。采用评价指标方法进行商务环境评价已经成为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商务环境评价是指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商务环境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及分项专门评价,确定评价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为企业的生长、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商务环境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1.商务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科学、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商务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商务环境质量优劣,在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商务环境指标范围广、信息量大,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2)简洁性: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3)科学性: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4)系统性: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

2.商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我们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商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将商务环境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框架结构。评价指标可以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政务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及市场环境等方面揭示。不同指标涉及不同方面,要充分掌握商务环境的准确状态,就必须选取多个指标。由于商务环境范围广泛,涉及行政效能、社会公平、司法保障等多个方面,以上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商务环境评价的概念框架,对于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区域特点,做具体分析。

3.构建商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同区域,以及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侧重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工作。(1)不同区域评价指标的选取侧重不一。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商务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区域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必然有不同的侧重。(2)不同时期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目标、发展模式均不相同,因而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有不同的侧重。(3)区域商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有相对稳定性。作为客观描述、度量商务环境的评价体系,在特定阶段,其侧重点、结构及具体的指标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可以对商务环境进行可持续的度量和调控。

三、结束语

总之,商务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了政策、服务、公平、效率等因素。建立商务环境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区域发展环境和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和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营造办事效率高、服务水平好、聚合能力强、投资发展安全的一流商务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宗: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篇2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矿物燃料燃烧、大面积森林砍伐及全球人口激增等,致使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面临着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次生环境问题。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将全球环境保护摆上更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对所在地区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以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间的关系。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模式计算、类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人类生产或生活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措施的技术方法。环境评价是对开发活动后所产生环境影响的一个预测过程,相对于其他环境保护机制而言,环境评价更注重环境问题的预防,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可以通过环境评价对已存在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新污染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等。环境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四种:统筹学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决定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我国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

1、我国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在我国先后经历了引入和确立阶段、规范和建设阶段、强化和完善阶段、提升和扩展阶段:引入和确立阶段成立了环境保护小组,针对各区域所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评价,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规范和建设阶段对十年间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控制,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评价的范围及方法。强化和完善阶段在法律法规、评价方法建设、评价队伍建设,以及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提升和扩展阶段我国环境评价体系已形成,2002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2、我国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和技术也已经随着不同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正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艰巨挑战,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将会更加恶化。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到我国环境保护问题;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将保护环境定位为基本国策;1989年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喊出了“向污染宣战”的响亮口号;1996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根据我国现有环境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正确思想;2002年,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在我国发展中占有一样的重要地位;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国要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

三、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保护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环境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环境评价对地区经济、资源及环境进行分析,将人类不利于环境的一些活动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以此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表现为下:

第一,环境评价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大体现。通过对制定地区的环境评价来制约部分项目开发者的不合理行为,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从而保证项目开发工作都按照国家规定政策有力执行。

第二,环境评价是人们依据环境保护规定对所开发的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它不仅能够起到环保概念的宣传作用,同时可以强化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有效保护开发地区的环境与资源,实现从开发根源杜绝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结合开发地区特点得出最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开发污染。

第三,环境评价是我国进行一切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联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纽带。实施环境评价,可以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新污染问题的控制和解决。

第四,环境评价为我国广大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充足条件。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义务,环境保护也是为了保证我国所有公民的环境权益。环境评价制度能够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

第五,环境评价与当今各项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环境评价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于更多先进化技术设备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只有各项环节评价设备不断改革更新,只有具备更加合理的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才能够获取最精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及时针对性解决地区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评价及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即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环境评价的辅助和推动。在未来,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合理运用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才能够在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环保工作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北京: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2(2).

[2]刘正初.浅论环境影响评价[J].绿色大世界,2007(10).

[3]陈俊.从立法上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1).

篇3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高端科学含量的先进技术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使人们生活越来越便利。然而,在人们享受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同时,诸多副作用也显示出来。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衡量指标,在这种显性的高质量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弊端,并使得人们在无意识中付出了代价。交通规划方案的出台,已经将交通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从而也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1 战略环境评价

所谓“战略环境评价”,就是指各种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对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系统性地研究。这种评价是基于宏观规划项目而言的。也就是说,人类对于自然改造的各种项目,都需要进行科学性地评价,以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任何的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即便为人类带来的各种利益,也是暂时性的。其危害是潜在的、持续的,影响到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和自然的可持续。

“战略环境评价”的英文缩写为“SEA”(Swategic Environ mental Assessment)。战略环境评价是针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方案,并对此拟出调整性的建议,在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要实现相互沟通,对于各种相关的信息做到相互反馈,以利于方案的调整。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如果对其进一步追溯,其概念的形成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加拿大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各国的专家针对环境质量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并提出了这个概念。

进入70年代,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推广,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全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当中,都实施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得到了有效地应用。

美国率先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法律体系当中。随之,一些发达国家也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国家管理日程上来,并通过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将各种评价技术方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当中。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战略环境评价已经呈现出全方位展开的态势。

2 发达国家交通专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

对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一些。因为在这些国家存在的更多可以实践的地区。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战略环境评价一般都会应用在国家级的交通设施规划当中,对于区域通规划设计的较少。而美国则不同,主要还是以州和地方层面为主,并且将环境保护列入到法律的范畴。

比如美国的加州环境质量不达标。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城市改造,已经在空气质量上有所改善了,可是就目前来看,这个州还是美国环境较差的一个州。

城市中环境污染源主要来源于交通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那么,对于环境的分析,就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与大气质量管理规划在采取的措施上保持一致。建立战略环境评价,将环境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列入到城市规划框架当中。

除了机动车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工具,如航空飞行器等,也会释放出尾气,同时还会带来噪音污染。那么,针对城市战略环境评价,要制定出科学性、可行性的指标,其主要的依据就是要在交通规划中融入战略环境思想。

3 中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

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改善交通对于环境的影响。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从此被纳入到了考虑范围内,并开始了研究和实践。

中国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起步较晚一些,目前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即便是探索当中,也对于战略环境评价格外关注,并同样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

目前来看,交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范围还具有局限性,主要是集中研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技术方法。任何一种实践性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所涉及到的研究理论包括很多,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当中。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生态学以及交通环境等等,无论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还是理论探讨,对于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都具有参考价值。

(1)在一个国家中,任何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宰着一切的社会活动,并为之建立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战略环境评价要被建立起来,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的。

(2)当提到环境保护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态学理论。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生态学纳入其中,着重研究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进行交通战略的制定和评价,首先要考虑到地区性。从区域发展入手,建立更高层次的、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对于实现发展目标非常有利。

(3)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流程

交通规划中,要制定并实现战略环境评价,从理论有效地过度到实际应用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根据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分析数据,初步建立起战略环境评价模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作出评价总结。当工作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结束,而是要将战略环境评价所获得的理论基础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进行检测跟踪,以获得更为具有科学性的数据。

如此循环进行,就可以将影响战略环境的一些潜在的行为挖掘出来,并作为评价工作顺利执行的基础。

4 优化交通规划

4.1 改进技术

要实现控制环境并主动预防,就需要在技术方法上有所改进,将综合交通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架起动态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完善、相互融合,可以将战略环境评价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现代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其中,一般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问题,基于对污染物扩散现象的计算,来评价大气环境的现状。

(2)城市污染问题与交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交通需求与机动车发展进行评价。

(3)既然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就会联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当交通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态的时候,那么,城市交通承载的各项指标就要进行分析,对于交通环境的容量问题进行评价。

(4)除了对于现实问题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起交通规划战略方案的构架。那么,交通环境测试以及其反馈信息,就有必要分析并作出评价。

4.2 管理程序优化

(1)战略环境评价提前介入

在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之前,首先就需要对交通管理状况有一个系统化的分析。一旦需要在交通规划中进行环境评价,就需要将战略环境评价体系提前介入其中。在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之间各有轻重,但是在一些城市当中,战略环境评价因其潜在性,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将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同等对待,并实现同步的自我评价,对于综合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2)优化审批程序并实现公众参与

交通规划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不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会形成各种的矛盾。所以,当需要跨部门审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将审批程序简洁化,并且做到公开、透明。

对于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交通项目,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其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在交通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尤其是环境评价的时候,最好要组织群众参与,并征求其规划意见。

5 总结

交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资源耗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阻挠作用。在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当中,由于没有将这些因素纳入到管理的范畴当中,导致城市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化的后果。将战略环境评价融入到交通规划当中,可以充分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改善交通发展模式,丰富和完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伟,彭克江.对综合交通规划中融人战略环境评价的思考[J].城市交通,2012(01).

[2]冯平刚.浅议交通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J].魅力中国,2010(107).

[3]白洪涛,徐鹤.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流动日益频繁,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客观公正的投资环境评价,可以让投资者做出科学的投资抉择,还能使引资者分析本地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主要不足,从而加以发扬或改进。因此,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招商引资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 江苏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

自从美国学者伊西·特利法克和彼得·班延于1968年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框架》一文中首先提出以来,投资环境逐渐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一般而言,投资环境是指围绕投资主体存在和变化发展并足以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实力与增长潜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外向度、管制政策等方面。

1. 国内外主要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国际主要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投资指南、世界商业环境调查、商业环境和企业绩效、做生意和全球竞争力报告等五种。一是投资指南。这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投资环境评价法,主要服务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决策研究。它将投资者最关心的投资环境分为六个方面:资源评价、基础设施、运营成本、经济绩效和治理、征税、管理框架。二是世界商业环境调查(wbes)。这是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评价法,侧重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管制活动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关注七个方面的内容: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司法体制、腐败、规制、竞争、金融服务。三是商业环境和企业绩效调查(beeps)。这是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的合作项目,与世界银行的wbes相接近。主要关注对商业环境起重要作用的领域:商业规则、竞争和集中、腐败和国家掠夺、影响力和游说、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法治和金融体系。四是做生意。这是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评价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开业、雇用和解雇工人、获得信贷的途径、实施合同和歇业。五是全球竞争力报告。这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投资环境评价法。包括两个相互补充的方法: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商业竞争力指数。增长竞争力指数(gci)的目标是分析一个经济体在中长期获得持续经济增长的潜力。商业竞争力指数(bci)则是建立基于对竞争力有影响的微观经济基础的国家排序,主要由公司经营、战略和商业环境质量两方面组成。

篇5

关键词:

环境工程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引言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提出的,之后欧洲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引入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将这一概念进行了制度化。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则相对起步较晚,1991年的亚行培训项目中才首次提出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我国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确保这一工作的执行。发展至今,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度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还需要在未来进行不断的完善。

1公众参与的方法

1.1媒体广告法

媒体广告法是指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采取新闻会、通报会等形式向大众宣传和推广相应的内容,从而使社会的个人、团体、组织等充分参与到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区域性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发,在社会影响力上较高,但前期投入的费用也较多。

1.2召开专家咨询或审查会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环境专家进行专家咨询会或审查会。也是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重要方式。通常,这样会议的参与者包括政府的环保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评价单位,受邀参加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专家咨询和审查会已经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必须环节,同时也是确保评价质量的重要手段。

1.3举行公众座谈会

公众座谈会也是有政府的环保部门、环境评价部门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所在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群众等。这种参与方法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较多,并且参与的效果好,成本低。

1.4公众意见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通常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或登门走访的方式,调查的对象是项目所在地区的群众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等。这种方式的成本低、操作性强,是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式。

1.5举行公众听证会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听证会。公众可以选派出一定的代表通过报名的方式作为陈述人或旁听人参与到听证会中。听证会的举办必须事先确定听证的相关事项,其中包括项目的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部门的审批意见等。在听证会上,陈述人和旁听人要针对听证的主体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则根据各方的意见作出最后的总结和决策。

1.6接受公众来信、来访政府部门还可以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馈平台,如公众热线电话、公众咨询窗口、公众信箱等,为公众提供直接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平台。管理人员在收到公众的这些来信和来访时,应当及时的予以接收和处理,再将这些意见转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由他们制定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有效的解决公众提出的问题。

2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环境评价单位、评价结果的审查机关、公众这三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必须保持畅通和公开透明,公众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时,能够及时的与环境评价单位和审核机关获得联系和沟通。②公众调查的问题设置必须合理有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高,素质强。③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和工程负责部门能够及时有效的为公众提供服务和咨询,公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引起环境评价部门的重视。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非政府组织能够对环境评价的效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⑤公众参与的意见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在公众的参与下,环境评价单位、建设单位、环境保护单位等能够更好的协调统一起来。

3指标的选取原则

3.1公开公正的原则

只有确保指标的公开公正才能有效的杜绝权利的滥用,才能确保政府在合理控制管理工作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同时,能够客服政府职能偏差的问题。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必须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并且能够真实的代表各个阶层的权益。公开的选取制度能够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公众具备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评价工作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3.2具备一定的相关性

我国当前使用的大多数公众参与方法和手段都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我国进行实际运用之前,必须先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提高参与方法的相关性。

3.3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征询指标的内容应当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从而真正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和价值。在选择标准时,还要全面的考虑到公众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判断能力,评价的指标必须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3.4遵循动态性原则

不同的项目对评价的指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并且随着社会和环境状况的不断改变,评价的指标也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根据受众的不同和工程项目的不同合理的选择指标的侧重点。

4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指标

4.1公众的选取

参与环境评价工作的公众类型对最终评价的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身份、工作,对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关注点。此外,个体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环境意识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选择公众参与的主体时,必须考虑清楚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合理选择评价样本,这样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区域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观念与态度。

4.2公众赋予的权利

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公众掌握了对工程项目的评价和决策权,这时他们的权利大小就直接影响着工程能否正常的开展。当公众权利较大,并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时,这对工程项目的开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仅能够提高其环保性,还能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4.3公众参与的时间选择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到审批之后,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公证,以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反馈。但由于我国人口和工程项目较多,这样的公证环节要在我国展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评价过程中,这一个环节被省略了,只是在编制的环节进行评审和汇报,但这样的做法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5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过程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信息、信息收集。信息汇总、公众信息交流、制定解决方案等。其中还有一些辅助的环节。为了使工作的流程得到更清晰的展示,本文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进行说明。

6提高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措施

6.1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公众参与范围

国外在进行环境工程影响评价时,对公众意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大范围的调查公众意见,然后对其进行模型评估,选择一批最能代表公众意见的群体来参与环境工程影响评价。因此,我国要想提高环境工程影响评价质量,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来选择合适的群体来参与环境工程影响评价。

6.2开辟参与平台,收集公众意见

相关部门要根据需求来设置公众参与平台,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公众的意见,也可以通过开设微博的形式来搜集公众的意见,甚至也可以通过新闻访谈节目、座谈会的方式来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

6.3对公众的意见给予公布,以实现透明化

相关部门在收集完公众意见之后,要将最终的环境工程影响评价及时进行公布,从而保证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终评价结果,查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愿,使公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意见被得到尊重,从而愿意参与到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之中。

7结语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工程项目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开展来说,也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起步较晚,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公众参与度的不足。为此,我国应当从法律法规上的完善、技术上的创新、环境教育的普及、环保宣传的加强等方面进行改善,更好的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海彪.我国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公众的参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45~47.

篇6

关键词 房地产 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评价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及评价理论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相关概念

房地产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经济活动中,以期获得未来最大限度利润的经济行为。投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行为,笼统的讲,房地产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置业投资。任何一项投资必定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运行并与周围各类环境因素发生着各种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将在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总和成为投资环境。那么,房地产投资环境即是指某特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房地产投资者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益的一切条件之综合。它是影响制约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各类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特点

1.房地产投资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纵深而重大。所谓纵深影响,即指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经济坏境都会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影响,而非仅在其中某个层次产生作用。与其它商品相比,房地产具有高昂资格,成为人们财富的象征和一生追求的选择,当人们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总会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存条件,从小房到大房、从多层到高层、从普通住宅到高级别墅,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房地产商品购买力最主要的制约力量,成为影响房地产投资微观环境的直接因素。

2.房地产投资环境是广泛而复杂。所谓广泛性,是指投资环境范围的宽广性,即从宏观环境到中观环境、再到微观环境。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划分

从一般来讲,我们将房地产区域投资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房地产投资环境区域划分的最核心层是微观层,即具体的项目市场区域。从内到外,分别是中观层与宏观层。中观层指以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群所在区域。

(四)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

实践表明:房地产投资效益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自身因素(如:资金实力、投资经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与受资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市场容量、政策法规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稳定的、持续的、可靠的投资环境就成为保证房地产投资效益的关键条件。纵观近年来的“开发区热”、“批地热”、“房屋空置率高”、房地产业的失衡发展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估计不足和选择失误有关,所以,在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评价工作,它不仅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手段,又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理论与常用方法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依据

投资环境评价必须遵循投资环境评价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投资环境评价的行业特色,并形成行业性的评价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投资环境评价依据如下:

1.区域经济学理论

2.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

3.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统计

4.行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方法

5.各种行业性调查数据、报告分析

6.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7.专家意见

8.评价者个人专业知识与经验

9.行业管理相关法规

10.政府区域政策等

当然,实际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时,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充分,所以还是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得到或方便得到的数据可以纳入,不能得到或不方便得到的数据则要参考专家意见或结合评价者本人专业知识与经验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资料及时做出评价,并使评价结果对于投资决策和区位选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有:

1.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

2.主成份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存在以下特征:(1)从评价范围来看,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特征。人们对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范围由最初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评价逐步细化到现在的项目区域本身。(2)从评价方法上看,存在定性向定量变化特征。评价因素的选择更加全面与量化,使得评价结果由主观趋于客观科学。(3)从学科应用来看,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应用。由最初的单一数学学科发展到现在数学、物理、地理、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结合,评价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50-200.

篇7

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概述

(一)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掌握人类聚居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边界。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边界,可以基本的分为对住区、社区和城市也就是微观、中观、宏观这三种尺度的评价。对同一尺度或同一级别进行评价,也就是将其进行比较评判,该过程是同一时刻进行横向优劣的比较,或对其人居环境的建立、发展的演化过程进行比较,这可以为城市人居的营销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内容。城市环境质量的指标大多易于量化,可通过统计资料获取数据。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失之偏颇,如在城市尺度的宏观层面,自然环境的宜人性是宜居的最有利条件。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增加的人工环境与日趋减少或退化的自然环境的矛盾将渐趋严重,人们对居住的自然环境的要求和依赖程度将加强。自然环境条件几乎不可改变,具有先天性,也是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可变因素。

(四)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目标。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中,忽略了评价的核心目标是“人居”,而过度重视了其他生活条件甚至工作条件。这就使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似乎无所不能的标准,从而丧失独特性和专业性。应该尽可能把居住相关的条件和因素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赋予较高的权重;其他关于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的剔除,或者对必不可少的相关指标也仅能赋予较小的权重。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科学的定量描述和评估。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时,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为此,本文通过科学可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指标进行分析、筛选,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衡量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最基本的遵从原则便是“以人为本”。城市是人类建设的,其满足的核心便是“人类聚居”,人类不仅参与创建了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进行管理、使用的也是人类本身。因此,人类居住的主观感受以及客观需求,都是作为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必要条件,这样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二)层次性原则。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因而,指标体系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分析。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

(三)全面性原则。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指标建立不可以是简单、单一的,而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要客观的、全面的进行反映,不但要涉及到人居l件、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各类别的指标,同时还需要映射出上述指标相互协调出的新指标内容。

(四)可操作性原则。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由于包含方面广泛,环节较多,因此在进行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其固有的复杂性,进行研究的指标数据要方便进行采集,采集来的数据同时需要用数量来演绎,这样才可以进行科学的可定量计算,如果实在存在难以采集的困难,可以运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保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五)动态性和稳定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虽然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一个非静态的过程,但是所研究采集的指标体系的内容,要能够相对的稳定性,一定时间内,要保持有效。除此,对于动态的城市建设过程,其指标体系还应具备一定的可调性,随着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地城市建设,要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变化的特点,同时可以反映出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

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一)多视角多方位研究以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巨系统,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根据这些特点,人居环境科学应是地理、城市规划、建筑、生态、经济、社会、人口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耦合。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多视角和多方位分析研究。

篇8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方向和重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国土资发[2003]69号),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及其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般说来, 大范围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业资源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因而, 探讨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标准及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 建立可操作的环境评价体系和基本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这方面工作多集中在单项资源的开发, 或者依托于具体的建设项目, 评价范围一般较小, 缺少战略性环境评价, 不能满足宏观生态治理和自然保护的需要 。国家环保局开发司编著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和评价导则独缺生态专章 , 而且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是有些学者呼吁的累积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涉及到水、土、生、气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 需从更高的整体角度去分析问题, 因而具有综合性特点; 人类对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生态问题不是立即显现出来, 而是存在着时间滞后效应, 并且农业资源开发涉及范围特别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很少有具体的建设项目作为依托, 因此, 具有宏观性和长期隐蔽性的特点;农业资源开发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强烈影响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强度, 因而, 地域性特点又非常明显。综合性、宏观性、隐蔽性和地域性是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特点, 也决定了这种生态环境评价考虑内容需要全面, 技术相对复杂, 服务对象层次较高, 提出的措施具有战略性而不是具体性。

3 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环境分析

区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评价与单项资源开发评价不同, 应该侧重于区域资源要素及其组合特征, 同时要重点诊断人类综合开发活动是否合理以及引起的生态问题。这种评价范围一般宜大不宜小, 所选的评价指标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区域的特殊问题。

3.1农业综合开发环境评价基本步骤

农业综合开发环境评价基本步骤为: 区域前期研究; 提出评价指标及其标准;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区域前期研究是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区域自然条件、区域资源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 概略分析资源开发方式及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发展历史, 在此基础上划分资源生态功能区, 并对各分区进行综合研究。

虽然不同地区评价指标有所不同, 但还是可以归纳出评价指标的一般框架。我们从区域的生态脆弱度、人为胁迫和系统响应几个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框架, 具体应用到实际区域时, 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加上特殊的区域指标, 就可以得到全部的指标体系。

3.2农业综合开发的评价方法

对研究区域进行评价时, 我认为应分别对指标体系的自然生态脆弱度, 人为协迫指标、系统响应指标三部分进行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未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一般的小区域单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前后变化很大, 具有强烈的波动性, 而农业资源开发的“惯性”作用大, 很难改变现有的资源开发方式, 具有强烈的稳定性, 其生态环境预测难以用数字定量表达。

依据世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解,环评是管理项目过程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项目评估中的一个辅助技术工具。因此,管理环评过程需要科学判断和管理技能的结合。环评不是科学研究,相反,它使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基于科学原理的技术,以提供可信的结论,成为项目决策的一部分。项目环评有两个关键目的,一是实施有效的环评过程,二是产生一本有用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两者同样重要。环评过程与项目概念形成、项目准备和实施等项目阶段密切相关,并能影响项目的环境友好程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则是在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式文本,向决策者、非政府组织(NGO)和公众正式表明拟议项目已按较好的专业水平做了环评。根据笔者多年的环评实践,通过实施有效环评过程提高项目环境友好程度的作用在大多项目环评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没得到很好的发挥。

3.3加强农药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我国农药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是当前有效控制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重要手段。从而由被动的应付污染事件转为主动使用法规、加以控制, 作为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农药对环境进一步造成危害的有效措施。

农药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 建立农药环境跟踪监测体系, 对现有农药进入环境后对人类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实际危害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药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优先控制农药筛选体系。通过环境风险评价进一步追踪与预测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潜在影响, 筛选出那些对环境及人体危害优先级较高的农药品种, 将其作为环境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对象。制定管理及控制的方法( 如对重点控制对象制定禁用、限用或撤销登记的管理法规等) , 使其在生产、流通与使用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降低到允许或可接受的水平。

4 结语

农业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评价与目前的环境评价相比, 其考虑的因素更多, 相互关系更为复杂, 而且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评价方法也较为独特。这种评价不但在微观上要重视传统的化学采样分析, 更要在宏观上把握自然系统的整体状况; 评价中既要考虑社会经济要素, 还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 区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评价需要引入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特别是适合于宏观地域分析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9.

[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3] 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中国生态农业组织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09,25(24):392-397.

篇9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我国(省会)城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每一个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真实的评价水平。因此,要建立客观体现城市环境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就应该从不同角度选取指标以全面地反映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从中发现造成城市环境和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增强城市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城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一个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借鉴前人的评价体系成果,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源类别中选取9个指标,以期能客观、全面、综合的反映该城市环境水平。其指标为:各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x1)、二氧化硫(x2)、二氧化氮(x3)、比例城市污水排放量(x4)、废气排放量(x5)、烟尘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x7)、城市绿化覆盖面积(x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年(x9)。

二、运用主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x1=a11F1+a12F2+…+a1mFm+a1?着1x2=a21F1+a22F2+…+a2mFm+a2?着2…xp=ap1F1+ap2F2+…+apmFm+ap?着p

其中,x1,x2,x3,…,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为m个因子变量,m小于p,表示为矩阵形式:

X=AF+a?着

其中,F为公共因子,可将其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A为因子载荷矩阵,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如果把变量xi看作m维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aij为xi在坐标轴Fj上的投影,相当于多元回归中的标准回归系数。?着为特殊因子,表示不能被因子变量解释的少部分信息。

计算各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x1)、二氧化硫(x2)、二氧化氮(x3)、城市污水排放量(x4)、废气排放量(x5)、烟尘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x7)、城市绿化覆盖面积(x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年(x9),由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主要省会城市对应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

根据表1给出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其中KMO值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1可以得到KMO的值为0.659,表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从表2可以得到,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f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表2)

表3给出了因子贡献率的结果。其中只有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68.919%,因此提取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表3)

表4为未旋转的因子载荷。从该表可以得到利用主成分方法提取的两个主因子的载荷值。(图1、表4)

表5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其中旋转方法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法,通过因子旋转,使各个因子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表5)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每个因子只有少量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可根据上表的分析,将九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废气排放量(x5)、烟尘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x7)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以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污染源因子;可吸入颗粒物(x1)、二氧化硫(x2)、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年(x9),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环境质量因子;二氧化氮(x3)、比例城市污水排放量(x4)、城市绿化覆盖面积(x8)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环境效应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结论:环境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污染源、环境质量与环境效应。我们在对全国各个城市进行考察或者评价排名时,可以参考这三个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

[2]靳乐山.中国环境价值评估:理论与实践[J].环境科学动态,1997.4.

篇10

2项目评估政策的运用

EIB项目以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发展为基础[3],程序为根据框架协议提交项目建议项目评估管理委员会审查董事会批准谈判签约监测管理后评估,一般可在1年内完成项目准备评估。而世界银行的程序为列入“3年计划”认定概念审批准备安全保障审议预评估评估谈判执行董事会批准实施督查竣工总结后评估,需要2~3年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4]。由于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实施调整和计划变更,EIB项目单位需要对整个项目的时间表心中有数,增强预见性,对事关整个项目的重大问题,包括实施期间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早与外方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2•1合格性审查EIB的项目评估称作合格性(eligibility)审查,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采购等环节。EIB项目管理部门在接到项目建议后,认为基本可行即派出由工程师、经济学家、财务分析师等组成的项目组,与项目提议单位(promoter,在我国指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一道对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考察报告通过EIB管理委员提交理事会审议,由理事会根据该项目与欧盟优先目标的一致性和项目的整体质量最终做出是否给予资助的决定。项目的质量标准包括8个方面(表1)。

2•2环境评价是项目单位不太容易把握的方面,主要有3个原因:1)国家层面对林业项目并不要求实施详细的环境评价(提交环境评价报告),但对于EIB来说这是个标准要求;2)林业项目的环境评价需要具体评价什么内容不太明确;3)国际项目,包括EIB项目一般都把社会评价(SA)作为环境评价的组成部分,这与国内的理解有差异,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事实上,根据已经批准的3个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准备的经验,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点是:1)转变观念。传统观点是林业项目特别是造林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环境,不像工业、交通等类别的项目那样有环境风险,因此不需要实施环境评价。但这种认识已不符合国际实践。大型林业项目由于投资较大,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技术措施涵盖遗传改良、物种扩散、农药使用、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等多个环境敏感领域,加上这些问题与项目整体组织方式和公众及业益相关,因此需要进行保障性的先期规划以确保项目能趋利避害,产生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结果。国外贷款造林项目的环境评价内容大同小异,我国林业部门外资贷款项目的环境评价始于世界银行贷款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SFDP,2003?2009),主要在省级层面进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供EIB林业项目参考借鉴。2)了解EIB的环境评价政策。EIB在项目环境评价问题上遵循“预防性原则”和“分类原则”。前者是指对所资助的项目采取预防而不是救治措施,使环境破坏在源头得到治理,污染者付费,环境问题在EIB项目周期的所有阶段得到考虑。分类原则是指根据“欧盟环境影响评价指令”把EIB资助的项目分为4个类分别管理,即A类(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评价)、B类(由合适的权威机构根据指定标准确定是否需要实施环境评价)、C类(根据有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实施有限的环境评价)、D类(不要求环境评价)。目前我国的林业项目为B或C类,需要由具有国家环保部门认可资质的环境评价单位开展环境评价。EIB项目环境评价侧重对自然栖息地、水资源、气候友好性的评价,根据对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影响筛选项目,对涉及温室气体、能源效率、气候适应、水资源、废旧物处理的项目,要求确保环境效益最大化、环境成本最小化。3)遵循有关法律规定。这包括相关的欧盟法律标准、公认的国际良好实践、所在国家和欧盟作为成员的多边国际环境协议。EIB的《环境和社会实践手册》(2010)和《环境与社会原则和标准:背景注释》(2008),规定了贷款项目的环评要求(表2)。环境评价要求提交合格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R)并制定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管理与监测计划(ESMMP)。EIR根据由EIB项目组提供的工作大纲(TOR)准备,应反映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要求、措施和结果,实际操作中,可把ESMMP作为EIR的一个章节或附件。关于社会评价,EIB要求位于欧洲以外的项目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发展中国家基于联合国“千年环球发展目标(MDGs)”进行。社会评价主要强调劳动标准、社区健康、安全保障、流动人口(包括非自愿搬迁问题)、少数民族权益(包括土著居民、妇女和弱势群体)、公众磋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环境评价过程应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尤其是权益相关方的监督。

篇11

关键词: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体系

Key words: regional greenway network of Pearl River Delta;built environment;Man-Land Relationship;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96-03

1 研究背景

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结合珠三角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由广东省建设厅审定并通过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要求:“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珠三角将率先建成6条区域绿道,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实现珠三角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以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接的城际绿色网络。”截止到2011年1月底,珠三角地区建成的2372公里绿道网全线贯通,实现区域18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的相互联通。绿道网缓冲区总面积达4410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地区总面积的8%,服务人口超过2500万。绿道建设在珠三角地区发展地位的不断提升成为了近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李敏(2010)介绍了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珠三角地区的实践[1];何昉等(2010)探索如何将绿道理论应用到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中,主张编制生态休闲绿道网,搭建绿色宜居城乡[2];庄荣等(2010)提出对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王绍增在给广东省委书记同志的信函中反映珠三角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①注意生态化,不要一刀切;②注意节约,因地制宜;③标识系统,省要统筹。学者专家围绕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所进行的探讨,对泛珠三角区域与发展提出了较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随着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完善,城乡景观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环境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已迫在眉睫,成为了绿道完整建设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绿道规划设计与远期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使政府部门及设计师等专业人员能更全面地考虑所面临的问题,并促使使用者参与设计。

建立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是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评估绿道与使用者需求间的价值关系的反馈研究。它不仅仅是绿道建成环境质量检验的一部分,而且是检验绿道设计目标实现程度的科学程序。其研究意义有:①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检验评价区域绿道网的建成环境质量,使评价为设计实践、环境管理和景观规划理论研究服务,从根本上提高设计质量和综合效益;②为使用者更好地适应设计环境提出使用上的意见;③为最终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为建设更为人性化的绿道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引导绿道的生态性、游憩性、文化性三大功能在生命周期内的良性发展。

2 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进行系统评估,需解决评估标准、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等问题,目前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也有相关的研究(Gobster,2004;Lusk,2002;Ryan和Fábos,2004)[3-5],但尚未形成一套普适的评价标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建成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多元的不同层面上的研究,例如,Dawson(1995)对美国乔治亚州绿道网络的研究,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绿道优先权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包括绿道的内在价值(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美学价值)、外在价值(包括人类使用、可达性、市场需求与土地利用)和受胁迫程度三个方面[6];Shafer等(2000)则基于人类生态学思想,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三条绿道的公众感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绿道是否以及怎样促进地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公众如何基于使用情况来评价绿道[7]。在亚洲,日本与新加坡两国对于绿道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相对较为完善,例如Asakawa(2004)以日本Sapporo绿道系统为例,从游憩用途、参与、自然与风景、卫生状况、安全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当地居民对绿道的感知[8]。在其研究中,提及了绿道安全问题,处理好绿道生态保护与公众使用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绿道建成后面临的问题之一。上述有关绿道建成环境综合评价的研究为国内绿道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但通过对国外绿道建成环境评价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研究中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①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些单要素的评价研究,而忽略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②对于建成环境的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区域未能对其进行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致评价结果相对失真。

在国内,与绿道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从最初的对国外绿道概念的介绍与综述(朱强等,2006)[9]逐渐延伸并扩展到绿道的生态、游憩以及文化遗产功能研究,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李开然,2010)[10]、城市水系与河流廊道绿道(俞孔坚,2006)[11]、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刘滨谊等,2010)[12]以及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然而上述的研究成果当中,大多是对国外绿道理论的综述与介绍,着重从景观生态学等方面强调绿道的生态、游憩等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开展对现有绿道建成环境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鉴于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建成的长达2372公里的绿道网建设,仍然属于建立廊道连接的初期阶段,对于实现完整的生态、游憩、文化遗产等功能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无论从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角度上看,都亟待研究出一套全面完备的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为区域绿道网建设和管理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简而言之,探讨一种新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为制定未来的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控标准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证依据,对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规范化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引入人地关系理论对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估体系研究对象进行地域性研究,可以将建成环境评价研究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并提出合理科学的优化人居环境的对策措施。

3 人地关系理论的引入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简称MLR)理论是近代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系统研究理论。它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地域中变量识别指标的系统研究,通常可采用MLR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其具体的定量指标。近年来逐渐有相关学者将人地关系理论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尤其在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然而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鲜有提及。它是研究宏观区域范围内的多层级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的一种新思路。其研究目的是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游憩资源与人口、经济、自然、社会等结构性指标的非线性层级关系,为研究课题的典型区域选样提供了人文地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4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研究框架

4.1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简称MLR)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引入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国土资源面临诸多问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向郊区扩展,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类活动对土地作用的结果使环境资源原始自然特征不断降低。因此通过引入珠三角地区人地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由自然、人口、经济、社会四个子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确定珠三角地区各行政区划单元不同的人地关系评价指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对珠三角地区MLR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MLR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数值,通过权重法得出以下四种典型区域类型,为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样本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①经济发达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②经济发达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③经济相对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④经济相对落后且自然资源贫瘠的地区。

4.2 构建“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对于公共空间建成环境的评价体系研究中主要涉及到三个研究因素:即技术、功能、行为。上述的三个因素涵盖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其中技术因素主要从专业(或专家)的角度出发,研究客观环境的各种技术指标;功能与行为因素则主要从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正在使用的客观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现使用过程与决策、设计中的预期目的的差异,以修正未来的决策与设计。因此,本研究从“使用者需求”与“绿道环境”主客观要素出发,构建以“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框架共分为绿道(客观要素)评价体系与使用者(主观要素)评价体系两大部分。以绿道环境为主体的客观要素评价主要包括绿道总体环境品质、绿道基础设施质量、景观建筑环境、绿化环境、水域环境、物理环境等六大准则层(共21个指标层);以使用者为主体的主观要素评价主要包括行为环境要素和心理环境要素两大准则层(共18个指标层)。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框架设计标准化结构问卷,对珠江三角洲四个典型区域的绿道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采集数据,运用平均值分析、独立性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法等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法等逻辑分析法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定量化评价模型。

4.3 评估“使用者(人)-绿道(环境)”为中心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当评价体系框架构建工作完成后,需要对评价框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验证,例如,通过专家评估法、实测评估法以及方案评估法,从评价对象、指标类型(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建立不同层次与尺度的各类型绿道建成环境的优化调控模型。参与评估的人群分为专家组、公众、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多角度评价,达到评价体系相对完备并真实反映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上述评估过程是将技术分析与整合到外联推广和公众参与之中。这种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评估分析的合理性、公平性与可操作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题旨在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的建成环境人地关系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与研究。该课题定位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下所响应的热点问题,瞄准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的前沿,利用数理逻辑分析方法建构不同类型和尺度的绿道建成环境优化调控模型,最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绿道网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为制定未来《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标准》提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依据,对区域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规范化起推动作用。本研究期望促进人文地理学、风景园林规划理论、环境行为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研究以及绿道规划与技术的进步。研究所得的成果同样为中国其他区域的同类型绿道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2]何昉,锁秀,高阳,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2):70-73.

[3]P. H. Gobster, L. M. Westphal, The human dimension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47-165.

[4]A. Lusk, Guidelines for Greenways: Determining the Distance to, Features of, and Human Needs Met by Destinations on Multi-Use Corridors, Ph.D. Dissertation of Taubm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

[5]J. G. Fábos.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321-342.

[6]K. Dawson. A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Georgia’s greenway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7-43.

[7]C. S. Shafer, B. K. Lee, S. Turner,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 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49: 163-178.

[8]S. Asakawa, K. Yoshida, K. Yabe, Perceptions of urban stream corridors within the greenway system of Sapporo,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167-182.

[9]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科学,2006 (5):11-15.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我国还出台了很多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法规等,很多部门也开始不断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同时还对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设备进行了及时的更新,保证了监测的质量。

1 对环境监测的理解

1.1 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环境监测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多详细的规定和阐述,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当中明确阐述: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主体是政府。环境监测工作是政府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协调的主要表现,其工作质量也能够充分展现出政府职能是否得以有效的发挥,同时它也是一种对和相关规定相违背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措施,它也为相关法律的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此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都是由每一个环境监测站根据监测情况而记录和整理的,监测站中制定的监测点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它也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监测阵地,这些监测点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规定地区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它在法律定性上属于是环境技术鉴定和仲裁机构在对即将竣工的环境工程进行验收时,一定要由环境监测点的有关人员来完成验收工作,因此环境监测站应该对其所提供的监控数据负责。

1.2 环境监测站的基本职能

首先是要在监测的过程中把统计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把和环境监测相关的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较好的监测效果。其次社会服务职能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监测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监测数据可以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各种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进行实时监督,并得出相应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环境评价工作中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这些数据对于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的制定也有很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1.3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和影响

在我国很多环境保护制度和规定中都将环境监测和评价作为重要的内容,这两种方式都能体现出环境保护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工作也都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 环境评价的基础是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是因为在对一个场地进行环境评价时,一定要有该场地的监测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监测时记录和整理的数据,环境评价工作是无法展开的,要在评价之前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再得出该地是否具有符合要求的环境容量,要对其周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与之相联系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如果是一个项目的建设场地,还要对该项目建设完成后是否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使周围的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等都要进行具体的评价,而评价中就需要监测点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来支持。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就一定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同时也要用环境监测过程中得出的相关数据来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进行有效而具体的分析,确保其环境质量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以准确的监测数据作为基础和依托。只有对一个地区在各个方面的环境质量都有了比较准确科学的评价以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一地区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此地区的环境质量。

2.2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起着监督的功能

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的体系中存在很多方法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监督,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环境监测。某个项目建设好后,其能否满足地方环境的要求、其是否具备环境的可行性等都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数据去证明,然而科学有效的证据就是来源于环境中的监测数据,例如项目在建成后其噪声环境又没有改善、水环境有没有好转、大气环境有没有恶化、生态环境有没有产生空间和实践上的变更等,这些都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来证明和表达。

2.3 在整个环境的评价体系里都存在着环境监测

相关项目建设方在委托对其进行环境评价时,评价单位首先必须对该项目地点进行必要的环境本底的监测,并且做出评价的监测数据,在保证环境本底其可行时再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之后再叠加环境的本底后具备环境的可行性。项目的验收也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最主要的监督和预算评价,主要监督和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又没有超过提前预测的结果,这个阶段必须要进行环境的监测。另外通过对环境大气的敏感区进行监测、厂区的下风向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废气污染源的达标排放等说明其是否改变了大气环境现状;各项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等都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支持。该项目运行有一段时间过后,还要用监测数据对该项目进行回顾性的评价,用以检测其可行性。因此,在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的各个阶段均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作为支撑,在整个环境的评价体系里都存在着环境监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明确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升华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职能管理,从本质上为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性的监测依据。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联动性作用,全面升级环境监测的监督功能体系,健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机制。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合理制定环境评价的流程以及评价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击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此外,要合理预算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评价过程的经费支出,以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为基础作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实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上的监督、宣传等左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