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篇2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篇3

(一)缺乏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组织实施。由于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对学生的辅导缺乏深度,加之班务繁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施。

(二)重视不够

思想和教学上重视不够。农村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受制于保障教学质量的压力,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考分,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上和教学上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的多数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一知半解,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制约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认识不清

1.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德育虽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同之处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侧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将学生的情绪、性格等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德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孤立化、狭隘化。大部分农村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孤立化、狭隘化,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合力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面狭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就是心理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没有认识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常是心理教师孤军奋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工的行为,必须全员参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自觉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3.急于求成。很多学校的领导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认识不明确,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一时看不到有明显的成效,就失去耐心与信心,对心理辅导教师不能给予公正的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给予必要的配合支持,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功败垂成。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近年来,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学校领导要走出认识误区,形成需要意识,要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对广大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学习,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条件。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并能进行自我心理检查和自我心理锻炼,增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目标,有具体内容,定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压力很大,思想上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这些学生迫切需要心理上的帮助,渴望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如果学校能及时为他们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无疑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

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在思想上能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在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活动中

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心灵接触,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如团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班会活动等,都要让学生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培养健康情趣。

(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建设中

篇4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想。同时,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全面的转变传统的心里教学理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学校应结合教育行政单位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深入每个人的心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教师是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及领导者,对于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全面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教师自身的心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内部应当专门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应当从严招聘,从源头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质量。此外,对于在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在职的提升工作,不断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处于更新当中,全面的保证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的构建

“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全方面的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全面的让家长及社会内部的相关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最终逐步的实现从学校、社会及家庭三管齐下的“三位一体”的心里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依靠社区等相关的组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篇5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关系的再认识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客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当学校与家长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强调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更多地要求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采用这种家校合作模式的学校大多认为: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抱着依赖、应付的心态,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对的。

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关系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上存在局限,忽视了家长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致于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土壤,对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与方法、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好坏,都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自身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虽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却很愿意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家长的热情,满足家长的需要,善于运用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那么,家长就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帮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学校对家长的认识由"家长是被指导、被教育的对象"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的转变,相应地,家校合作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家校合作模式应由"学校指导模式"转变为"学校服务模式",即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关注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学校服务于家长,要面向家长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的家长想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还有的家长想就子女的成长变化,及时向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对此,学校可以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让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保守,认为自己或子女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家丑",不愿意公开求助,学校为家长服务时应注意保护孩子与家长的隐私,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真正开放他们的心灵。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便捷的联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虽然有学者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家校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一方,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高,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让教师走向社会与家长密切合作,与每个学生家长经常探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而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多是兼职的,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水平的提高。

篇6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学生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1.2 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篇7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正确健康的心理可以有利于中小学学生形成聊好的品德。中小学的对是非的界限不明确,对道德层面缺乏基本的认知,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认知盲目。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对是非观念的明确,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有利于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心理素质作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中小学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在不断前进,教育体制改革中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强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表现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新工程[1]。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

心理健康作为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对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处于第一地位,大量的事实证明,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都是以个人的心理健康为优先条件。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日益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解决其存在心理问题,促进中小学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还是以上课为主,途径上存在单一性的弊端。部分学校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上建设不完善,难以形成全方位、系统性、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系统[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需要财政支持、设备配套、师资水平等等多方面的融合,但是这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健全。同时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长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双方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把心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而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的最大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心理健康老师作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但是目前,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培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多实在优秀的教师骨干中选出来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时间短,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技能不到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僵硬

现阶段,部分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以上课方式为主,具有单一性,在课堂上的讲课形式主要是学生讨论、教师授课等,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力度,导致中小学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刻。某些中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学生的考试课,这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作为考试科目,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厌学的负面情绪,最后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生活学校中的渗透力不足,没有与教师工作、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缺乏实践性。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

首先中小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应聘专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的主要教育人才,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中来。对在校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后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转换岗位,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中小学可以聘请高校的相关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人才,来学校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讲座、报告,并且对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并由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专业定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成立专门的研讨机构,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最终的教育目标,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3]。同时,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运行机制,家长也要明确职责,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的家庭和学校双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针对全校学生,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使其的心理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四)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理解

我国的教育方向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一次,中小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将教学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校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加深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学校领导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措施,在思想上做到根本转变。

总结: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论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途径单一和方法僵化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理解的对策,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引 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备受我国各级教育机构重视的教育活动,尤其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能够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目前小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一、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

小学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因此系统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常是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的。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心理健康形成认识,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更专业,更多样。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之外,学校还提供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作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2.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发展的提高方面,虽然目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系统,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是有限度的,很多学生还存在厌学情绪,由于学生早熟,青春期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发展以及性格发展的影响也没有减弱,可见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 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1.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理解集体和个人之见的关系,而普通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不能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于集体和个人成长之见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在一次以“增强自信”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以“自我认识与发展”为主题,设置了“成长三步曲”、“读箴言,诉心声”、“红色轰炸”、“做一幅成功的形象图”等心理游戏及心理情景内容,使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学会准确定位自己,悦纳自己,坚信自己;成员从相互之间的优点赞赏中,体验到彼此的支持和被支持,达到共情,增强自信心。团体成员的相互交流分享,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使学生心理困扰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得到缓解。

2.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一次或几次集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作用是有限的,要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还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后进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多努力。班主任可以将心理效应运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例如,针对经常与同学吵闹、打架的后进生,班主任经过多次教育仍然没有效果,可以使用瓦拉赫效应,即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对他们的优势的开发进行转化,很多后进生会因为班主任对自己的优点的重视和开发而产生自豪感,为了维护自己在教师和同学面前的形象,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可能大量减少。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3. 建立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要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光凭学校和教师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的基础,始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内容传达给家长,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建立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根本。

三、 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在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众多可供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能与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相契合,很多涉及到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内容学生不能理解,不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首先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符合学校实际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种教学辅助器材如多媒体器材和体育器材等,还需要有适当的场地。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尽量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待加强。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护航者,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班主任也应该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另外,形成学校和家庭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达成有赖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应用,这也是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 燕.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01):220-222.

[2]夏 庆.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03):200-202.

[3]冯程程.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10-12.

篇9

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界限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比较常见。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如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号陡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

(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要用辅导咨询等方法,特别要强调启发与疏导。

(4)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助人,为学生保守秘密等。只有突出以上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正确心理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过度“宽容”,采取迁就、容忍、回避的态度,不敢让学生接触社会,怕学生染上坏毛病。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将学生放在温室里,后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学生的竞争能力、耐挫能力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化倾向”。

要走出这一误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将学生推向改革大潮,融人市场经济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力。

(2)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活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与评价,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胜不骄,败不馁,从而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训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其办学特点为注重学生职业化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部分学校突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2.新任不适,岗前培训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是应届毕业生上岗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这些教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些新任教师出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化不适,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人、财、物等条件有限,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足。新任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难以胜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初探阶段,在职培训欠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则更为落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初探阶段,对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因对工作认识不足,出现忽视中职生心理特点、盲目照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

4.权责不明,出现角色混乱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各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甚至出现由非心理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例如由主管学生科的领导、班主任等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由其他专业的德育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使这部分教师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出现角色混乱,甚至角色冲突的现象。

5.方式单一,显现帮扶不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心理咨询两种方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并非所有专业都开设心理学课程,缺乏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仅针对部分专业(如护理专业)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受众较窄。其次,部分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主要以学生主动求助为主,而许多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可能不愿主动求助,出现帮扶不足或错位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及途径

1.提高重视,创造良好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是实现转变的外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众化,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2.广纳贤才,落实岗前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当的编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心理学专业人才,招纳对应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对新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增强新任教师的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进而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内外交流,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两种。校本培训突出交流、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足够的表达空间。通过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外出学习强调学有所用、传帮带的作用。此外,中职生心理状况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4.权责分明,健全考核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身多职、角色定位不准,进而实现专业助人。同时,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并健全考核机制,权责分明,量化工作成果,实现全方位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篇1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遗憾的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对此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面对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如果只依靠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只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健健康康地成长。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需要

当前,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片面抓文化课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少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教师上课拖堂,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导致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苦不堪言,出现厌学情绪。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有效遏制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很多教师重文化知识讲授,轻心理健康辅导。为了达到所谓的“高分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对考试学科“夯实吃透”,对课本知识反复讲、重点讲,唯恐学生忽略。担心学生掌握不牢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如当堂作业、课后作业、天天清作业、周周清作业、单元清作业等。考试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如一课一测、单元测、月考等。以上种种导致学生心力交瘁,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但很多教师未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致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2.教育观念陈旧,形式化倾向严重

首先,很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够,未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负责。但班主任往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有的学校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专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往往是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与考核,一旦上级部门检查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被“束之高阁”。

3.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出现“问题孩子”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一带而过,认为孩子犯点错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也有不少家长自身文化知识欠缺,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未能及时发现,当然更谈不上重视和疏导。这样的情况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不健康心理暴露无遗。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的观念趋于多元化,甚至存在“读书无用论”“有钱才是硬道理”的不良思想。有的家长为了赚钱,不考虑自身形象,从事一些不正当职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问题孩子”逐年增加。这种情形,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与挑战,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4.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调查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或者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临时拼凑成教材。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下载整理的资料也有其片面性,难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同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与体验,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三、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策略

1.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

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能,返校之后进行二次培训,带动身边的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充电,提升专业素养。或通过开展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以便教师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引导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反思总结,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2.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首先,规范办学行为,倡导素质教育。学校不能因为追求升学率而延长教学时间,也不能因为追求高分数而加大作业量。要取缔名目繁多的不必要的作业与考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为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学生不良情绪发泄室,建立学生档案,便于教师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

3.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效,学校必须创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少年宫等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进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要转变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闫建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8).

[2]石光磊.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1(09).

篇12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政策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政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政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政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政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政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军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政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