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2155

国内刊号:61-1031/G4

邮发代号:52-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2

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学看做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过程。所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代替了学,“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老师严肃的神情,学生大多数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敢说,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习的独立性丧失,而且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长期下去,其结果必然使一部分学生越教越不会,越教越不爱学,走入教与学的误区。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等要素进行互联互动,是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是:一方面设法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习方式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参与式教学的尝试及效果

(一)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参与”环境。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和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导致教学价值观主体性缺失和学生主体性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学价值观主体性缺失,首先表现为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忽略学生是有能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个性特长被忽略甚至扼杀,表现对学生主体人格的极度轻视。而学生主体性缺失,则主要表现为课堂语言交往的主体性缺失和学生自我控制感的缺失。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地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传授者”、“监督者”和“指令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师生间、生生间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变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有效增强记忆力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土壤,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学的课堂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认为应该朝这方面的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虞美人》时,我在引入新课后,就展示以虞美人的歌曲为背景音乐,滚动播放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进入哀愁的情境,便于接下来的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省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好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交给自主学习时间,确保有思考空间。在课堂40分钟内,若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就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地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从容参与。

3.运用激励机制,营造自信的课堂氛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因此,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营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收获感、成就感,尝到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4.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坦诚地向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应鼓励学生向自己吐露感情,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举止真诚,有助于学生和他相处,学生感到老师可信、可靠,很愿意走近他,希望从他那儿获取信息,进行有效交流,分享有益的情感,使教与学得以有效进行,教师的理解、接受、真诚的言行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压抑行为。其次,在教学与评价中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尽量采取积极的语言、行动、认可的态度,这是寻求师生双向理解、信任的有效途径。因为积极的语言、行动能使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化,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感情得到认可时,学生就会乐于同教师交流,并从交流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以最佳的情绪主动投入,积极参与,自由地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愉悦。这样就会形成“诲人为乐,学而感趣”的教学之风,师生间人际关系的情绪效也会得到最佳的发挥。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1)课堂讨论。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住课文的一句主旨或文章脉络的句子(词语),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三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按常规教学,教师说明“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但只要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颇不宁静’呢?”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研读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答案就不再单一: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样既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又避免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2)小品短剧表演。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可先让几名志愿者表演“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两段故事,其余学生对照课文,观察表演“像”还是“不像”。表演完毕,再让学生思考:表演者的哪些翻译不准确?哪些表演不到位?在“头脑风暴”的“轰炸”下,大家一起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还疏通字词,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但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57-01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通常是通过让学生背诵大量的课本知识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了较大程度的遏制,导致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且教学效果也相对不高。而将亲子游戏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创新[1]。该教学方法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拓宽其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教师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语文课本内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1 亲子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亲子游戏教学方式,可有效激发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是由于游戏可加强小学生和父母间的联系,也可让学生更早通过父母与外界社会接触,并通过游戏实践,深入理解课本上的知R[2]。另外,亲子游戏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中的情绪影响也非常重要。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父母进行互动游戏,可缓解小学生在课堂中不由自主的紧张感,使学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帮助其逐渐养成乐观积极的性格,使其能健康成长。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都可以通过小学生和父母共同参与的形式来锻炼其思考、沟通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2 亲子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 丰富的游戏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游戏方式,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就算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其教学地点也仅仅在教室或校园内,这样的游戏教学会严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在亲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拓宽游戏的内容、范围,同时在进行游戏时还需注意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性格,以创造更合理的游戏内容。同时在设计游戏内容时,需注重对小学生体验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想象力,因此在设计游戏内容时需充分考虑如何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其在游戏中进行创新、想象。另外还需加强亲子游戏中的体验性,使小学生在游戏中尽可能的体验生活,并从中获得收获,感悟隐藏的游戏意义。如教《雨后》课文时,某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下雨后的第二天将小学生及其家长带出校园,并一起至郊区或田地等地方,让小学生及其家长一同体验下雨后郊外的空气、环境,并鼓励他们为自己所看到的美好景象造句,不限制造句对象,且小学生家长可给予提示,帮助其顺利造句,包括蜗牛、青蛙、柳树、水潭、池塘等,另外还需让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课本中《雨后》的情节进行回想,并亲自去体验故事中主人翁的心理历程。在这次活动的同时,由家长和教师共同看护小学生,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又让其与家长共同思考问题,使小学生可在家长的启发下去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2.2 注重对游戏环境及游戏材料的选择

由于小学生的免疫力较低,因此在对其进行亲子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对游戏材料的选择,避免小学生接触到有毒或带有细菌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多下功夫。小学生在进行游戏时,通常需要依赖具体的游戏道具,且年龄越小的小学生,需要依赖的游戏道具则越逼真,这是由于小学生对外界社会的了解可通过触摸游戏道具来进行,而游戏道具越逼真,则可使小学生越直观的了解外界。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中,某小学语文教师准备出和课本图片相似的玻璃杯放置于室外,让小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收集室外存在的道具来让玻璃杯中的水上升至乌鸦可喝到的水平,与此同时让学生家长在旁边给予协助或提示,但告知家长不可提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这个难题,如有学生找到正确方法并实验成功后,给予其表扬。这样教学在增强家长与小学生户外活动的同时,还提高了其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且玻璃杯作为一种无毒、干净、常见的游戏道具,不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任何危害。

2.3 注重学生亲临实境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未成熟,且多数学生在课间或其他休息时间玩“角色扮演”一类的游戏,因此教师可通过这类游戏方式来带领小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景,体会课本中角色的心情、想法。且由于“角色扮演”的游戏通常需要多人协同合作,因此教师可选择让小学生及其家长来共同完成课本上的情景。如在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中,教师通过让小学生及其家长分别扮演司马光、落水小孩、其他小孩、赶来救助的成年人等,让他们共同演绎事情的发生经过,并体会司马光的思维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增强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还可提高其思维能力。

3 结语

把游戏环节融入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生沟通、思考、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中亲子游戏也是一种重要的环节,不仅可增加小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情况,还可通过游戏过程让其获取新的知识,推动小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

参考文献:

[1] 贺春珍,谭桂云.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探讨[J].东方教育,

篇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讲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新课改以来,“文学教育”逐渐地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然而,具体到究竟什么是文学教育,如何来科学的实施的文学教育等问题却仍然莫衷一是。部分学校的文学教育甚至因为过分拘泥于教材和教参,而使得真正的文学教育离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面对上述这种情况,如何科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了迫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与一般性质的语文训练相比较而言,不仅任务有所不同,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成效,在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混为一谈。概括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可以参考如下两种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如:“大讲”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是将作品放在一边,不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自主思考的情况下,就“大讲”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的教学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实施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就认为这种文学作品课是“浪费时间课”,要在文学作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必须避免这种情况,在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实现文学教育的成效。

其次,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文学阅读容量要丰富,范围要广。如果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学作品,学生的文学教育是无法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的,只有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发挥文学教育的功效。而要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只靠课内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需求,并取得理想的文学教育成效。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和阅读容量不够丰富、阅读范围不够广的问题,而且还能够通过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始终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针对语文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文学素养较低的学生,在开展文学教育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为重点;而针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较好的文学素养的学生开展文学教育时,则应该以扩充学生阅读容量和知识储备为主。

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因素,并据此来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的成效。例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阅读和感悟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中人文内涵的理解,并提高教育的成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应注意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中学语文任课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对于文学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例如:任课教师文学修养的高低、看待文学教育的态度等等均会影响到文学教育的实施。因此,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的教师是无法担负其文学教育的重任的,要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高效实施,一定要注意任课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篇5

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进行彻底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依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叫徐思路没有得到创新。根据一些教育调查研究显示,在一些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依然沿用传统,是沿着教材从头到尾一丝不差的讲解,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新的思维。其次,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改革的要求相背离。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与教师总是用成绩衡量一个学校与学生的好坏,学校用学习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的重点依然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仅仅讲解的是考点,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多是知识与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再次,语文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渠道比较狭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但是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并没有有效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正在深入的实施到教学领域,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并不乐观,现代教学设备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有的教师在应用中,或者过多,或者过少,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程度不足。

一些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将语文学科的实质给忽视了。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被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的两道的道德品质与崇高的道德思想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文素养不过关,不利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材设置不合理。

在信息化逐渐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快变快,但是教材的的设置却没有被更新,甚至有的教材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争抢,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心灵上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产生学习语文的厌学情绪,认为语文学习枯燥而无聊。

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的模式。首先,创新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有效的教材,不要照搬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要圈圈的依赖《教师教学参考书》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设计全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在转变教学思路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课堂沉闷的状况,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从感性更快过度到理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有效的转变教学模式,还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水平,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学会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受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发散思维,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课外知识的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十分的重要。

(二)有效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要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使得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的具体生动,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中学语文教学教材的设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接受程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材的设置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教材的设置要由低入高,从深到浅。教材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济宁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风。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变革,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中学生能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增加中学生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中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性很强的中学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中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在笔者的长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觉,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中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中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中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中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中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中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中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中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中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中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

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中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中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中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中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中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如果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中学生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中学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以及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现阶段,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部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但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所遗留下来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应迎合教育体制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需要,并结合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也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因此,对于“创新教育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么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中学生在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优势较为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的本土语言教学中的差距仍然具有一定差距,且此类差距来源于学生对于未知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一方面,我国中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较为严重,只需被动吸收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即可使成绩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使被动式学习模式得到了长期的沿用,致使很多学生在遇到知识问题时,不能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创造出新颖的思路与答案。自学生进入校园之日起,便开始此种方式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很难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将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阶段时,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将处于极大的劣势。

2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创新教育的因素

首先,很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被广为提倡的现今,仍然有众多学校将考试、成绩等作为考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不仅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更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其次,课程的教学,尤其是从古自今延续下来的汉语言文学类的语文课程,其中所传授的知识大多均为传统文化知识。虽延续至今,有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但却使得学生认为此类千年延续的知识既无法替代,又不可质疑,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制s。

3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3.1以兴趣的激发为基础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上,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或积极性,则能够使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思考问题和分析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为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教师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汲取到更多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从了解课外语文知识开始,逐步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或设施的应用,使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以此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3.2将创新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创新教育的前提,应当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往被动吸取知识的方式和一味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已经无法达成现阶段的教学目的,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需求,为此,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可使教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语文的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东汉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当时曹操所做诗词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等。通过融入学生之中的共同学习模式,既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便于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或便于接收学生反馈回的信息,又能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的分析与探讨,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可对教学形式作出创新。在此新形势下,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能够通过课堂进行知识的学习,还可借助网络化平台,将其他与语文教学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媒体软件播放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对语文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

3.3提升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策略中,还应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余时间,学生可对语文课程内容或课外读物等,进行细致的体会与分析,以欣赏的角度阅读或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做出理解。同时,教师在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课堂讲解前,也可请学生讲述出自身对所讲解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并制定一名代表做出小组意见的阐述。通过此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不同角度所带来的多元化思维,更能使学生逐渐形成爱动脑、勤思考的思维培养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更要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虽在此形势下,很多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意识较差,且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思维定式较为严重,无法达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使得全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并且,随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便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G633.3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有卓越的教育,卓越教育的根基,就是卓越的教师。从目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情况分析得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对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进行管理。对于地方的高校院校来说,只有从卓越教师和卓越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够确保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和课程设计角度分析,对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措施。

一、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与实施

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分析得知,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并全面的推进,最终解决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目前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卓越教师培养,并以此引领当代教育界的发展。为了全面的解决我国中文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卓越培养。另外在进行基本素养培养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教研型教师、学者和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区别,确保对教师的综合性培养。

从根本上来说,所谓的研究型教师,就是需要教师在每时每刻头保持对教育的好奇,并及时的进行创新,确保语文学科领域的内容中具有实质性的探究心和求知欲。对于学术的研究,从根本上出发,并对其进行学术敏感力的培养,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符合国家教育的发展目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并对其中的卓越出色的语文教学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只有确保我国的一线教学质量得到真实的提升,才能确保我国的学生对学习热情的逐渐提升。

在进行学者与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时候,需要从文学和语言领域进行学习,并确保每个教师都就有较深的语言功底,确保教师对许多文学名著和语言现象的了解。另外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并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确保教育专家和语文学科的专业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只有教师进行不断的学习,才能够鉴别和吸收一些有价值的人文知识,将这些知识引入日常的教学中。因此对于学者和专家型的教师,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对国内和国外的先进知识进行学习,确保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在不断的教学中,增加自身的教学技巧,并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课堂的微观生态,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学习相应的教学技巧。

二、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设计

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才的培养,并确保课题组对整个实验班师范生的全面培养。从目前进行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情况分析得知,目前的教师培养一般情况就是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增设特色的课程,进而实现对大学师范学院的强力课程改革。与此同时,还增设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课程,例如微型课程研究,即兴演讲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提升教师的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增加了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力度,并以此提升了教师的培养水平。对于所有的通识课和必修课,都进行了保留,并增加了对专业必修课的课改力度。在对专业必修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增加了对学生原有创新能力的训练。

在对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进行培养和课程改革的时候,还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适当调整,并进行可课程的相应压缩,确保了我国的高师教学专业课的深入教学改革和不断创新。另外对于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还进行大力的教学改革,逐渐增加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分析,并让师生一遍进行语文教学,一遍进行课程的修习学分。通过对专项培养计划的分析,训练师范生不利用参考书籍时候的独立学习能力。另外增加了课题组对本课程系列中的综合学习。对于后期的教学实习,增加了相应的重视,并提倡师范生一边教、一边学,并以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的做到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地方高师院校应该逐渐提高自身的卓越思想,并将卓越教师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法。并全面的围绕@个目标对人才进行全面的综合培养,并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并对各方面的工作和教育进行全面的积极探索。为了全面的实现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真实情况,利用我国教学资源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我国逐渐实现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说,需要结合后期的诸多目标进行分析,并以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高师院校人才的培养,做好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控制,最终实现对卓越教师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明.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夏志霞.畅游诗海诗意栖居[J].学周刊.2016(35)

[3]吕协智.微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天下.2016(20)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投稿须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3)

篇9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十分明确,就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但中学语文教学要完成上述任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当前,受“应试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仍然把考试成绩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检验语文教育质量的目标,从而忽略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和强化应试技能训练,在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考什么,教什么”,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教学中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

目前,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陈旧、单调,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只是单向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教师花大部分课堂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等,而学生认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语文。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工作、生活中既不能听,也不能说,造成所谓的聋哑语文。还有的老教师居然对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都不知道,可以想象,他是怎样备课,如何上课的。因此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已不能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过多旧篇目,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

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还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去吸取、获得必要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因此,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要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来展开。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则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则来自学生对语文课文积极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是教育部门、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水平的境界所不能不注意的。应该看到,学生在表现上、认识上、兴趣上的参差不齐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其中不少可能只是青少年才能想象得到,而且未必就不正确。所以绝不能一味追求那种虚假的一致性。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革除一言堂的做法,要提倡多元论。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语文场景形象逼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中学语文教材编排

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实质的提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1,(06).

篇10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活动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谨遵素质教育思想,以语文教材作为依托,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更加科学有效运用活动化教学法,让学生获得较高的语文学习热情,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

一、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将来发展的趋势是要根据新课程改革背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语文教学规律,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法,具有应用价值。

(一)符合时展需求的表现

现如今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偏向于综合素质,让学生要具有知识面,具备多元思维发展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法,是与现如今时代需求吻合的。另外,根据当前新型语文教育理念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让活动化教学法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新课改后被广泛认可与推崇

活动化教学法的落实,是基于中学语文教师主导者的角度而言,符合教师工作职业性要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而努力,通过落实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付诸活动化教学。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活动化教学法受到推崇,且学生广泛青睐这种方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活动化教学法理论建设的实践意义[2]。新课程改革推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采用活动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落实活动化教学法,通过对活动化教学正确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过程。

二、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往很多教师教育理念,主要是师本教育。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转变,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课堂服务者,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主。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活动化教学法,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采取活动化教学法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例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而非是被动听别人阅读。另外,开展活动化教学法设计,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快乐,要将全体学生当作活动化教学对象,确保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要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相符合原则

中学语文具有学科特点,而落实活动化教学法,是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效的提高,需要根据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其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以及工具性、艺术性、情感性等特征。其二,教师要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功能的高效发挥作为前提,恰当运用活动化教学法,比如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作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优美文章的鉴赏,不断开拓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意义。其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方能促进活动化教学[3]。

(三)活动化教学法要遵循真实有效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要基于新课改精神开展活动化教学,遵循真实有效的原则,还要做到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其一,采取活动化教学,能够将学生对语文课文不熟悉的内容,及早显示和暴露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及时改正。其二,中学语文课文内容中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地方,通过活动化教学,能够富有趣味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其三,对于活动化教学法的应用,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学贯彻落实。学生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当心里不理解时,或者对某部分内容感觉理解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出支持与鼓励、表扬,肯定学生。

三、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采取活动化教学法,很多教师通过理论与教学经验的实践总结,认为最为合适的活动化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角色体验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角色体验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是活动化教学法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给学生创设某种情境,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重新审视。这方面主要是结合情境创设法,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情境导入,改造活动化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更加真实地体验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情境引入、情境创设,是体验型活动化教学模式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

(二)演练操作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文内容涉及多种类型,有一些精美的词句和段落描写,需要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并结合书写练习加深印象。而操作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表现是通过课堂演练完成,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演练,比如书写演练、背诵演练、朗读演练等。通过这种活动化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便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字词句,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付诸情感,会让阅读更加自信,进而流利正确地完成背诵与书写[4]。

(三)辩论式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活动化教学模式中采取辩论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互动,更加详细地了解文章塑造的人物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的过程,也是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在提升能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针对学生在辩论中的不同观点,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根据中学语文《雷雨》这节课内容,语文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堂辩论,对这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揭示。首先,针对课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辩论的议题以“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为中心,正方、反方分工开展辩论,之后开展辩论小结。通过辩论,学生总结出周朴园具备资本家的自私特点,如果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会突然变脸。根据周朴园的性格特点,结合辩论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从细化的角度分析故事的问题焦点,是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表现。

(四)参与演讲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通过组织演讲活动,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在恰当的时间,举办语文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演讲,表现自己,活跃课堂气氛,是对活动化教学法的深入执行。在参与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积累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想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通过演讲、评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多种思维角度思考,有利于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方式[5]。综上所述,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特点的学科,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要科学合理,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有创新力,还要灵活多样,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符合时展需求的。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活动化教学法被诸多教育工作者认可与推崇,在应用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做到真实有效。随着我国中学生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立足语文学科实际,实现理念与方法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岳德华.优化教学活动,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7).

[2]代春芳.浅谈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18(22).

[3]张雪霞.活动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建构[J].文理导航:上旬,2019(07).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68-01

作为一种全面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属于一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力量的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可以对学生茁壮成长、终身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在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样可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得以现。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注重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所掌握的知识,要做一位博学多才的中学语文教师。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能够时刻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即使作为老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以正能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使学生对语文教师更加崇拜,使学生热爱上语文教师所教的语文课。不过,光做到上述这几点还不够,中学生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提高组织教学和驾驭语文课堂的能力,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对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做到不管是新课的导入,语文课堂氛围的形成,还是课堂讨论、板书等,都体现出精心的处理,让整个语文课堂都体现出和谐、主动和激情。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水平,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讲解中都体现出强烈的感染力,确保所说出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能够将中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和水平体现出来,确保所运用的语言是幽默的、自然的、优雅的,确保给出的任何表述都是生动鲜明的、恰如其分的,以让学生享受到美感,且受到美感的熏陶,使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活动中既可以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在语文教师的带动下健全自身的人格。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并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要想方设法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要想方设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所获得教学效果才是更为理想的。在进行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备课时也要做到备学生,千万不可在不考虑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就照搬语文教案,按照教案设计好的进行语文教学,而是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且可以使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求得以满足。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千万不可将语文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千万不可只让学生做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者、让他们只知道记笔记,而是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要确保学生有独立探究的机会,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是宽松的、自由的,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参与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能力、素质有培养和提高的自由空间。

三、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必然需要采用的手段就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要以此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语文兴趣得到激发,还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启迪作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作用加以充分的发挥,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导、联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激发,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形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使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融为一体,既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的早日形成。

篇12

从启蒙阶段开始,语文便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形影不离。时代愈发进步,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寻前行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格局中的必备一环,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无法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综合类学科,未能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它的内涵与意义。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开。

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1.2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契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间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