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9: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土木工程研究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ntrol is a inclu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factors such as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because big scale, cycle is long, the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complex,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vulnerable to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e. How to less investment and realize the benefit of investment and social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unit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ntrol to a shallow discusses.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Cost control; Open source throttling
中图分类号: T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由于土木工程的复杂决定了每个工程中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不尽相同,但在整体上,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成本进行控制方法不外乎开源节流。针对工程的施工单位而言,全面考虑业主的要求,认真履行施工合同,并在此基础之上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就是开源;本文从项目成本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开源节流的理念到具体成本控制措施一一阐述。
1、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项目实施之前的设计阶段和项目决策阶段都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因为项目造价的决定因素是项目决策,关键因素则是设计。而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则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的目标,应该以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额控制为基础,在获得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内,随时纠正与成本控制不相符的部分。在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中,包括了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决策阶段、竣工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都有很大的关系。土木工程的造价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管理角度上看,工程中的设计、决策、施工、招投标和结算阶段都对工程造价控制发挥着不同影响作用。建设施工、设计单位要加强管理,使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防止投资突破限额,确保项目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在施工中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对达到预期效果和实现项目盈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2、项目成本控制的分类
基于货币形式的施工计划编制是以施工成本做为内容的计划,在计划期内的成本降低率、生产费用、成本水平以及降低成本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对这些成本控制内容所采取规划和管理的书面方案,是实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基础。我们并对一下可以进行分类编制。
(1)编制工程进度:可以建立网络图,可以根据对这一工作施工成本支出计划的确定完成和各项工作完成所需的时间来做确定,进度控制和施工成本支出的计划二者相互考虑来进行完成。
(2)编制施工成本进行:可以根据施工成本的构成,按照措施费、间接费、人工费、施工机械费和材料费等项目,来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3)编制项目组成:可以根据项目总施工成本分解到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然后再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以此来编制施工成本中划。
编制的三种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可以在实践中相互结合扬长避短,因为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3.开源增收
3.1 承包合同的利用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承包合同中的工程条款是项目实施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规范施工企业和业主双方行为的准则。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业主在建筑市场中比施工单位更具发言权,占据优势地位。基于此种情况,在工程项目合同中更多体现的是业主的利益,而施工企业在其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作为合同,其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如工程发生设计变更,基于合同条款基础之上的变更索赔也能更具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增加索赔的成功率。
3.2 优势单价的利用
在项目中标后,其中利润较大的合同单价我们称之为优势单价。在我国目前的投标过程中,大多施工单位为了能使投标单位中标之后利润空间更大,往往在投标过程中实施不平衡的报价措施。也就是对投标单位中有的报价施工项目较低,有的报价较高,尤其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工程量变更的项目,这些利润相对较大的施工项目单价就是施工单位的优势单价。
3.3节流节支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加强对项目材料费用及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就叫做节流。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对施工过程中材料费用的控制。
(1)对施工材料价格的控制。在招标过程中,成本控制人员必须全过程参与,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标价提出供参考的价格,以方便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正确的采购决额。对于小宗物资的采购可以由物资部门独立负责,但要注意多选择厂家进行对比选择,成本管理部门可在其中协调,提供市场材料价格波动情况,以便于物资部门的工作。
(2)对施工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首先,由于土木工程的复杂性导致在同一项目中存在着施工特点不同的工程部位,阶段不同施工工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材料消耗定额不能完全将工程特点反映出来;其次,定额是对社会劳动力平均水平的一中反映,对于管理水平存在差距的施工单位而言,材料消耗的额度也存在差别。所以,材料消耗的定额数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施工单位,成本控制人员应该针对自身的施工情况及管理水平,结合工程数量及定额数量进行成本控制,以合理的确定材料消耗额度。
4、土木工程项目成本具体控制方法
工程成本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工程成本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即在成本控制中,对已发生的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析并发现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从而达到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工程成本的综合分析。按成本项目的综合分析,成本项目就是构成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施工管理费等。通过项目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项目成本降低或超支的主要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将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2. 工程成本的具体分析。工程成本的具体分析可分为人工费用分析、材料费分析、施工机械使用费分析、其他直接费分析、间接费分析等几种。
5、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5.1增强项目成本管理意识
完善项目成本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企业中可以对管理者实行年薪制,迫使企业管理当局从主观上为企业着想,努力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施工企业应及时审时度势,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摸索出一条适合施工企业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主动性不足的局面。
5.2加强项目成本预测与决策
成本预测和决策是成本事前控制必不可少的方法。不做预测就不能科学的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科学的、合乎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计划。在市场经济下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讲究的是科学管理,而不是靠“拍脑袋”、“拍胸口”能够管理好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法,预测就是要作到情况明,决策就是选优,选择可行的最佳方案,这样才不至于失误和招致风险。做好这两点,就把成本计划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5.3发挥内部审计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新修订的《会计法》也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主要是从监督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而言的。然而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全不局限于此。国外大型公司中内部审计已经为企业管理当局发挥着“咨询顾问”和“管理顾问”的作用,凡是企业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内部审计都要介入,去研究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从而大大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它成为成本管理的参谋和助手。
结束语: 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直接的关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土木工程建筑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以低成本,短工期,高质量赢得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任汉波.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TV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建筑结构在使用状态下允许出现裂缝,结构建筑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性能,混凝土的变形模量、抗拉强度以及徐变等力学性能,但是不能超过结构裂缝的最大间距,(如表1)所示,超过最大间距的裂缝,会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在美观,实用等方面,甚至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最先发生破坏,以至于倒塌。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裂缝的控制的相关方法, 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者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2、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因素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多因素,此类裂缝占全部裂缝的80%以上。对于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控制研究还很不成熟,缺乏相关规范及规程,它涉及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环境状态等诸多因素,特别是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展,使得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3、混凝土结构控制裂缝的方法
3.1合理设计结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处外横墙宜与内横墙拉通对齐,并肩在凹口处边缘设置拉粱,其戳面及配筋不宜太小、;凹口周边楼板宜适当加厚并加强配筋,宜考虑该处楼板负筋拉通,使能抵抗在此处集中的温力及混凝土收缩应力。由于建筑标准对通风、采光、日照、明厅、明卫的要求,因此建筑平面不规则,凹凸布局比较普遍。在凹口处,楼板宽度减少很多,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很容易在此处集中,导致该处楼板贯穿性拉裂。特别是结构层面中部凹口处,按“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水平应力最大,楼板结构配筋设计应予以构造性加强。
对于连续长度较长的外墙,建筑上可以考虑设置大的落地门窗和八角窗以减小墙端部处温差应力,避免楼板切角裂缝的产生。转角窗处楼板宜加设暗拉梁。减少外墙和室内楼板的温差一般很难做到,根据裂缝控制“放”的原则,通过减小外墙的连续长度来减小温差应力。
当楼房长度大于60m时,可在房屋中部设置收缩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及温度应力的影响。当建筑物地基可能具有不均匀沉降时,也可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避免沉降裂缝的产生。根据“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在房屋中部处,由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产生的纵向拉应力最大,在此处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可减小相应影响。
3.2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后浇带
现行规范的伸缩缝规定控制开裂与否的唯一因素是结构长度。然而根据大量现场调查,引起结构裂缝的原因是综合性的,结构长度只是影响温度收缩应力综合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仅就长度而言,结构长度与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如结构长度小于规范的规定,似乎结构内力影响很小,伸缩缝或后浇带可以有效地控制裂缝。但是对于承受很大温差和收缩作用的现浇楼板、大截面梁、剪力墙及长墙等约束度较高的结构,裂缝的概率仍然很高。此外,由于综合因素的关系,有些工程长度超过规范的规定并没有开裂。从防水角度分析,由于近代建筑规模日趋宏大,超长、超宽、超厚结构都日趋增多,永久性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给工程的防水质量带来严重不利,止水带渗漏是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质量缺陷。所以,后浇带的应用是一种进步,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奏效。利用后浇带取代永久伸缩缝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l) 后浇带中清理垃圾困难,接缝不密实,防水质量差,后期可能形成两条裂缝,因此后浇带的构造很重要;
(2) 后浇带的间距不宜过长(30m左右),填充封闭时间不宜过短,以能将总降温及收缩变形进行一半以上的时间为佳,从目前混凝土的收缩量来看,估计3-6个月方能取得明显效果,最短不少于45d;在软土地区,填充时间在结构封顶以后,方可有效地释放差异沉降的应力。如通过地基处理解决差异沉降问题,为此目的而设的后浇带可以不设。根据现场实践经验,裂缝分为有害的及无害的两类,
3.3按照要求设计混凝土构件厚度
对现浇楼板板厚宜)L/30-L/35(L为单向板跨度或双向板短向跨度),一般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90mm),屋面板厚度宜大于等于120mm。对现浇剪力墙结构,外墙墙厚宜大于160mm,其中地下室外墙墙厚宜大于250mm。就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最小厚度问题,GB5O010-2002在考虑钢筋锚固、耐久性等因素而确定的最小厚度,对于民用建筑单向板仅要求为60mm,对于双向板仅要求为80mrn。楼板厚度越薄,相应产生的混凝土干缩应力亦越大。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厚度低于100mm的楼板的温度—收缩裂缝很难控制。从构造角度,并考虑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混凝土现浇楼板的适宜厚度。
3.4减少施工因素带来的影响
施工因素产生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模板及其支撑不牢固、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拆模不当引起开裂、养护不好引起开裂、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产生裂缝、冬季施工拆除保温材料时温差过大引起裂缝、烈日曝晒后突然降雨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裂缝、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产生裂缝、主筋位置严重位移使结构受拉区开裂、混凝土初凝后又受到振动产生的裂缝等等。
4、结论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设计、施工、环境的原因,使结构物出现裂缝,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工期拖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形式的复杂化,加上工程进度的加快,裂缝问题日益严重。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材料措施、以及施工措施从源头上防止裂缝的发生,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陈萌.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机理分析与控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
[3] 赵国藩、李树瑶、廖婉卿、文明秀、来玉普、王键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 北
前言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先导型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在本科教学中,该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并为大学二、三年级的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使用方法及常规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具备合理选用土木工程材料并对常用材料进行检验的能力,为学习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结构和土木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知识;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且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很多,在学生的四年学习中,《土木工程材料》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多的课程,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教师在实习教学中必须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材料科技动态和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不断采用多种现代及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学到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了解每一种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具有较强的选择和应用材料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强化,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和改革,有利于加深和提高理论教学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推动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成果,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目标的培养,是从事高等教学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
在绝大部分高校中,所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仍然是多年以前编写的教材--即便是所谓的最新教材,其内容也是大同小异,而许多新材料和工艺流程、实验方法并没有及时编写进教材,如OGFC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抗车辙剂、高粘沥青、高聚物改性剂、彩色沥青、彩色水泥混凝土、各种新型的外加剂等,这些材料早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领域,而教材中的内容很少甚至是没有的,很多教材所用的规范其实是早已过时失效的规范,许多建筑材料的实验检测规范和方式都进行了变更,如沥青技术标准、水泥的凝结时间测定等,这样就使实践和理论发生了脱节。
1.2 实验课时间及学时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各个学校对实验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使得《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课课时所占的比例很低,独立开设实验课的学时和门数都较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条件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方法,比如我校的《土木工程材料》总学时64节左右,而实验课平均仅仅为10节左右,比例不当而且学时严重不足。
1.3 实验教师力量薄弱
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建设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通队伍,实现科研、教学、技术兼容相通,使实验教学核心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是提高实验课效果的关键一环,形成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因为教师是完成实验教学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益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1.4 实验课教学的考核问题
我们知道,在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有时候是存在差异的、有时候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错误或误差,在很多高校中,实验课的成绩经常取决于理论与试验数据的是否吻合,因此很多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发现试验与理论数据数据不吻合或者相差较大,常常不加分析地修改甚至伪造数据。这种做法其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改革实验课的考核标准,制订科学的实验课考核体系,但是,本人通过了解浙江的几所高校,发现情况基本差不多,多数高校对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并没有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对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也远未达到理论教学的严格层度,对于实验课的成绩评价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方法甚至没有评分。
1.5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课缺乏重视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好的方法是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因此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很多学校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建筑材料教学中,实验课的内容一般是先由理论老师进行讲授,再根据所讲授内容安排实验课实验巩固所学的内容,而实验课由于班级和人数较多,实验的教学环境狭小而实验课的效果非常不好,常常是理论知识讲完几个星期后才有时间和空间安排实验课程,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同时,各大高校的实验设备配置一般都严重不足,实验操作过程中分组人数一般为10~15人一组甚至30人一组,因此,在实验课时,很多学生在实验时只能围观而无法亲手完成操作,只能做一下记录或旁观了事,而且实验题目都是一样的,就出现了不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问题,相互抄袭实验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2.1 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
所谓"开放实验室",就是将实验室有条件地开放,让学生按教学要求和自身的爱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选择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实验的形式具有可开放性特征。改变当前实验内容都是教材或教师设计,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框架内被动完成实验的状况,当前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思维及学习兴趣都很缺少,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实验室"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学习的个性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对实验过程进行宏观审查,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
和传统实验方法不同,开放性实验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以前的教改为启发式循循善诱和启迪思维,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有利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推进,另外要注意,"开放实验室"并不是把门打开不管,开放对象不要太多,一般选择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验指导教师可由建筑材料、材料力学和相关学科教师组成指导组并实行预约登记制度。
2.2 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在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并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可以集思广益、开阔思路,积极推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由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实验,同时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调整与整合,开发新的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2.3优化整合实验教学体系
该工作应由相关领导牵头,会同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一起,规范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在原有《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同时进一步强调理论课、实验课的紧密衔接关系,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要改掉以往多个班级学生集中实验集中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同班级可以错时实验,每个组的学生最好为3-5个人,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互动性。
2.4 实验内容设计体现多学科优势
在《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内容设计方面,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启发学生尽量实现不同学科间交叉渗透,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同时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明显,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大力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的参与,以达到教师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
2.5 实验教学考核的改变
《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成绩应考虑学生的实验预习、操作及纪律和实验报告等情况综合评定。
首先,在正式实验课前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或检查预习报告,以检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该项成绩占实验课总的10%左右;其次实验操作结束的实验报告一定要仔细检查,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成绩可以占该项实验课总的40%左右;在实验课的考查、考试方面应占实验课总成绩的50%左右,可以检查性实验为实验考试形式,实验题目由教师统一安排并由学生写出实验方案,然后右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再辅以学生的笔试和平时情况评定成绩,如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普通沥青混凝土单项实验设计为多方案实验,将每班学生分成10个左右的实验组,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粗细骨料、不同掺量的沥青,各组学生根据不同要求测定沥青原材料及混合料的性能,并按要求进行沥青砼配合比设计及配制沥青混凝土,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报告情况给予打分。
结论
实验教学及考核是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材料》更不另外,为了完成"卓越计划"培养目标,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性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实验教师应区别对待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方式的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探寻有创新意义的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①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7-49
Abstract: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North 750000 volts transformer substation not only bear the Xinjiang power transmission, also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load in Urumqi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ies and cities of the conveyor, sinc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rapid load growth, has not meet the need of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so the 220000 V dual bu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uble-bus double segment the structure,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afe operation, but also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Keywords: the North 750000 volts transformer substation double-bus double segment of safe operation of bus wheel stop
中图分类号:TU4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的建设对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其社会推动力是我们所不能够忽视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工工程的施工工艺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当前土工建设的形势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比较适合当前建设技艺的方法,从根本上极大限度的促进土木工程结构的建设,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载荷的分析,研究其土木工程设计的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土工工程结构的载荷相关探究
(一)探究土木工程载荷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进行土工木工的建设的时候,要进行其质量的检测,这就涉及到在建设中的质量问题,我们通常会对建筑物的本身承受的荷载和作用力进行分析。根据工程设计的相关理念,载荷与作用力都是指的在不影响作用效应以及计算和设计的本身时出现的载荷问题。我们所说的土木工程结构载荷的问题主要是指的一种直接的作用力,但是这种直接的作用力不是随时存在,有时会出现非直接作用力,这两种作用力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区分得很清楚,很多情况下都会认为是一种力。
(二)土工建造过程中的受力体现及设计关系
我们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设的时候要分为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其主要是:策划、设计、施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阶段,它对整个土工工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整个土木工程的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决定采取一种骨架的建设形式将整个建筑物支撑起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使用何种方式达到抵御和传递作用力的作用。
(三)土木工程的载荷分类概述
土木工程的载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根据时间的变化进行分类,其中包括永久作用、偶然作用、以及可变作用。对于永久作用载荷我们可以在设计上体现其时间的变化,这些都是和平均值之间几乎不存在差异,其变化的程度几乎是可以忽略。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载荷的统计时间的参数和规律的关系,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上。偶然作用在设计的基准线上出现的几率非常大,但是在其他的时候则会出现的非常少,甚至是不会出现,如果这种偶然的出现,其对整个土木建筑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其存在的时间短。可变作用则是产生在建设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忽略其与平均值的之间的差异,我们要对其与实践的关系和可变作用的统计规律进行探讨。第二点就是按照动力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动态作用和静态作用。静态作用对于整个结构不产生加速度,即使产生也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在动态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则是不能忽略的。
二、土木结构的设计方法探究
(一)容许应力设计方法研究
这种的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弹性理论进行结构的设计,其主要的特点我们要先考虑其不确定的系数原因,再次就是材料的极限强度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另外则是完全系数主要是凭借着经验要考虑,而且还没有考虑到材料的塑性能力。
(二)破损阶段的设计方法探究
这是一种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设计方法,其主要是根据在破损阶段的设计进行的,它的设计特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根据经验确定安全的系数;第二,在设计中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判断的时候,我们要使用同一个安全的系数;第三,就是我们要考虑到材料的塑形的能力。
(三)多系数的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探究
这种的设计主要是在机构设计中出现的一种临界的状态实现设计的功能,我们如果在超过这一状态的时候就会导致对整个构件和结构不满足设计的要求。这种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使用的极限状态以及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不用的极限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然后确定荷载的抗力系数,我们通过统计的方法对部分的载荷以及材料的强度进行确定,根据不同的载荷进行不同的系数确定。
(四)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基于概率为理论的基础对整个工程的可靠度进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分清其主要的优势,首先是根据概率论可以对其极限的状态进行分析设计,确定目标以及载荷的抗力度的系数,然后根据载荷的标准进行确定。
三、总结语
面对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和载荷的分析上也取得很到的成效,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土木工程结构施工技艺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使其在以后的建设中能够及时的获得有效的资料,不断加强土木工程的载荷和设计的方法研究,为我国的土木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个借鉴。
参考文献:
[1]禹丹江. 土木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D].福州大学,2009.
[2]吴善幸.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31-32.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3—),女,山东平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低碳建筑材料,作者简介:王宝民(1972—),男,山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材料及其耐久性等.
1研究型大学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卓越计划”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和匹配的培养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上,对应的教学效果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本科教学型等类型,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也不相同,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特点因之有所不同。
作为研究型大学,如何利用其优势学科和大型工程科研资源,以“卓越计划”为引导,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进行合理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有所突破,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2]。
2“卓越计划”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培养计划应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改革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3-4]。培养方案将继承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凝练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保障有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
(2)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
(3)教师缺乏工程师背景的问题。
(4)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尤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及作用薄弱问题。
(5)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机制与卓越工程师教育不匹配的问题。
3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特点及社会需求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1年),“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或“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主干课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核心课程,其实验主要分验证性、设计性和研究性3种类型。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来验证性质、现象、特征等;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通过设计、计算及多次实验操作、修改,最终得出成果;研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专业实验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效果,是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工程技术得到了拓展和创新,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趋向重动手能力、重技术、重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多样化、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行业发展特点[5-6],研究型大学充分开展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也是大势所趋。
4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985工程”大学,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也是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并在2012年研究完成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新一轮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经研究并完成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课题重大项目“土建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研究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方案,批准建立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1开发工程虚拟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适用于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多数简单易懂,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只是有一定的独立性,逻辑联系不紧密,实验过程中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足,实验结果雷同,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同时,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类型比较多,而实验课的课时又有限,为了解决节省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由教师开发出相应的虚拟实验软件和平台供学生使用,将实验过程虚拟化、图形化,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充分展示,既可以使实验更直观,也可以弥补学生实际操作时可能有实验现象未被观察到的问题。
工科课程虚拟实验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灵活地解决了在重视综合性实验而不得不适当压缩验证性实验数量的问题。比如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水泥、砂石性质实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的土的物理性质实验、钢筋混凝土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实验,都可以设计成虚拟实验。
4.2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资料,完成实验的构想、设计、验证、撰写报告的过程,教师可以给出实验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一般是分小组进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8]。
4.3结合多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具有相关性,为了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机地组合,可以将多门课程的重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增加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先进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增加学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想法已在一些院校得到了实现,比如中原工程学院已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梁综合性实验”、“岩土工程勘察综合性实验”等综合性实验,“混凝土配合比与拉压弹性模量测试”等设计性实验的设计[9]。“结构试验”中的“简支梁在静载作用下的试验”综合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钢筋配置”和“静载试验”的内容[10]。
4.4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课题转化为科研项目提供给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11],训练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12]。
4.5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习并撰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是“卓越计划”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型大学还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实习,并给出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来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且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等,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进入工作角色。
4.6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
科技创新项目或科技竞赛活动作为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延伸,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课程内的知识领域,还可包括学科前沿[13]。学生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完成文献调研、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环节。混凝土结构设计大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竞赛已在我校开展多年,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4.7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基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
Key words: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completion and acceptance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9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持工作,在竣工验收时需要对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竣工验收,验收评估水土保持设施的进度、质量、数量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复核水土保持设施项目方案,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水土保持设施的质量进行评价,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中对水土保持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但是水土保持设施项目方案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可能有所变化,所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在强调原则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有必要通过研究指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程序和方法。
1 验收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单位项目组织管理工作的评价。②评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在方式中的实施情况,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施工变更。③评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单位水土保持相关工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遵守情况,分析评价施工单位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及水土保持效果。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质量,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⑤判别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各指标是否达到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防治目标。⑥检查评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根据维护内容和责任,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管理维护情况。⑦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评估中,根据水土保持质量监督部门的工程质量评定报告,评估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等级。⑧分析评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投资在实践中完成的情况。⑨根据公众调查,了解公众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评价。⑩提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前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程序
①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通知,邀请相关单位和专家参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②召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预备会,听取生产建设项目法人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准备情况汇报,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会成员。③召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大会。宣布会议议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会成员名单,听取生产建设项目法人的工作总结报告和技术报告,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进行质疑与解答。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工程现场。查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区域的水土保持设施环境状况、设施建成情况。⑤召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会会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相关各方代表及专家发表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意见,协调处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有关问题,讨论并通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意见,验收结论必须经2/3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同意。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中如有小的遗留问题,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会应责成生产建设项目法人限期整改,并对整改内容进行事后核查。⑥召开大会。宣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意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委员在验收委员会成员表上签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主持单位小结。⑦印发验收合格文件。负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机关在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结束后1个月内,正式向生产建设项目法人及有关单位印发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合格文件。
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主要方法
3.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数量验收评估方法 依据生产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生产建设项目工程标段、生产建设项目工程监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数量。
3.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质量的验收评估方法 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单位自查和监理验收,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进行抽查和检验,分析研究后评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质量。
3.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变更的验收评估方法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依据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允许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方案经批准后进行设计变更,但不得低于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防护要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变更的验收评估要从科学合理、符合工程实际、水土保持功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
3.4 生产建设项目取料场、弃渣场设计变更与移交的验收评估方法 5万立方米以上的取料场、弃渣场设计变更,需要报批或备案,作为重大设计变更。生产建设项目取料场、弃渣场通过水土保持验收前,应由建设单位承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通过水土保持验收后才能正式移交给地方。
3.5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验收评估方法 评估范围应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依据。生产建设项目生产运行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实际征占和管理的土地范围,所以需要根据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情况核定实际变化范围,如有新增的征地或使用土地时应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予以核增。
3.6 生产建设项目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监理验收评估方法 需要呈交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报告。
3.7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验收评估方法 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决算、审计的文件,以及项目合同、监理和项目验收的资料,进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核算。
3.8 生产建设项目预留场地验收评估方法 生产建设项目预留场地闲置期限不能超过1年。生产建设项目预留场地无明确安排用途,要采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生产建设项目预留场地明确安排用途的,可以暂不开展水土保持防治工作。
4 结束语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是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既要根据原方案进行评估,又要考虑现实情况的变化,所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难度较大。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要做好调查及设计工作,方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及验收。要帮助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单位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自觉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有力执行。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有效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丁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2]李昌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现场监测的问题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03).
1 工程概况
对内蒙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远鹏-香林郡项目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建设地点位于石阳桥路呼市六中以南,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设计结构为框剪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
2 地质构造
呼和浩特位于呼包断陷盆地东北部,这个断陷是一个和大青山隆起平行的次一级构造单元。自侏罗纪开始,大青山一直上升侵蚀,断陷盆地不断下沉,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从物探资料中可以看出,一般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为400~500m,最厚处可达1660m。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在大青山间歇性上升,盆地不均衡下降,隐伏断裂发育,所以有规模不同的阶梯状断层,在第四系地层根据“呼和浩特区域地震及地质构造图”和抗震物探测试资料,呼和浩特区及近郊地区基底主要隐伏有四条比较大的断裂构造:大青山山前断裂、化纤厂―南店嗔选⑿禄广场断裂和大黑河断裂。
3 勘察任务
(1)查明拟建筑场地内各岩土层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地质时代、岩层特征、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地层结构。为拟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提供真实可靠的岩土工程数据。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3)查明拟建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4)对岩土工程条件及基础的选择作出评价;对拟建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详细分析与评价,并提供相应的岩土设计参数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5)提供基础设计所需岩土技术参数。
(6)为预测差异沉降、地基沉降等变形,提供相应的岩土设计数据。
(7)分析预测场地地震效应,提供场地抗震设防参数。评价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以及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
(8)提供进行基坑支护和开挖所需要的所有岩土技术参数。
4 勘察方法
4.1 勘探孔的布置
该区域地处大青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貌单元中上部,场地现状为空地,地形平坦,地表岩性以砂土及粘性土为主,工程地质状况良好。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并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等规范综合评估,确定对该拟建物场地共布设几个勘探孔。
4.2 岩土、水取样
(1)岩土取样:在控制性勘探孔及部分一般性勘探孔中取样。对不同地层分别取样,预计共取土层数,尽量取原状样。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于厚度大于0.5米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样,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样数量。
(2)水样:预计共取水样件数,做水质全分析。通过室内水样化验确定地下水类型并进行水的腐蚀性评价。
4.3 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在部分取样孔中进行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测试岩土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
(2)波速测试:该项测试利用弹性波在不同岩土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达到划分场地类别及场地土类别等勘察测试的目的。
(3)载荷试验:评价土的深度与变形特征,估算地基土承载力。在基坑开挖后对基槽底部土层进行三组试验,方法为荷载板承载力试验。采用“三审”制度审核报告,确保提交的勘察成果有完整的资料、详实的内容、真实准确的数据、合理建议以及正确的结论。
4.4 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
(1)常规试验主要测定土的分类指标及物理性质、状态指标,试验项目主要为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
(2)固结试验,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对土样进行了固结试验。
(3)颗粒分析试验,对所取砂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4)湿陷性试验,为查明地基土的湿陷性,对探井原状土样进行了土的湿陷性分析。
(5)剪切试验选择探井土样进行了直剪试验。
5 工程保障措施
(1)保障安全体系原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预防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所有成员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2)安全责任制要健全建立。从派往项目实施的项目经理到生产工人包括聘请的临时民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做到纵向到底,一环不漏;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人人有责。
(3)工程现场配备、架立相关的安全标志牌,为施工人员和群众提供安全和方便,安全员负责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4)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一定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施工负责人和安全检查员应随时检查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情况,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的人员不得上岗。
(5)所有施工机具设备均应定期检查,并有安全员的记录,保证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不合格的机具、设备和劳动保护用品严禁使用。
(6)对于蓄水池,泥浆池等采取一定防护措施。
(7)不定期检查各作业点的安全施工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8)对机操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做到人人讲安全,文明施工,安全生产。
(9)夜间作业时,施工点周围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灯光照明设施,必须设置有效的保护措施,操作人员一定要全神贯注,避免麻痹大意,确保夜间施工安全。
(10)加强场内运输车辆的管理,防止意外发生。
(11)做好防冻、保暖工作,防止煤气中毒。
6 工程检测及环境保护建议
(1)检验地基时,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前应按规定预留保护层并及时通知我公司配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基槽检验工作。要求在施工进度计划中预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基槽处理工作。
(2)桩基检测:须通过现场基桩竖向静载试验验证和最终确定单桩设计承载力。
(3)基础工程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埋设情况。
(4)本工程基坑开挖、桩基施工及主体施工过程中,易造成遗洒、泥浆及噪音污染。另外,施工时若渣土未能及时清理需要临时堆放,应作好渣土堆放和遮蔽工作,以防大风扬尘。
【参考文献】
[1]张喜发,等.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引言
结合社会进程的各个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土木工程建筑都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就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情况而言,国民经济中土木工程的作用日益重要。结合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实际应用还是科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绩,特别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促使土木工程建设方面有了重大飞跃,本文作者结合目前土木工程建设现实科研与未来发展情况分析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形势,结合作者观点全面分析土木工程发展未来。
1、就目前发展形势,分析土木工程当前形势
目前土木工程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层建筑拥有全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在土木工程修建过程中,不仅原料、构造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所变化,自动化的施工方法也被普遍应用,建筑规模也有所增大,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高度也有所提升。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水平已经在世界排名中位于前列,高层建筑的发展形势拥有了一个全新局面。
1.2目前土木工程发展情况,设计结构方面必然会有所变化
在许多情况下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已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大型复杂结构体系抗风抗震的设计理论及其相关问题正在被极大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课题将包括设计地震动及灾害性风荷载的作用机理,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及抗风抗震。同时,“以柔克刚”的抗震思想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中将进一步得到体现,现代振动问题正在向着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吸震减震技术研究方向发展,土木工程结构健康检测、灾害结构相应控制等基础性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1.3土木工程发展关注重心将转移地下施工建设与开发方面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递增,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空间资源利用紧张,所以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将成为缓解空间紧张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在其他国家还是国内的发展城市中,地下施工建设和开发都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内城市应用地下工程建设技术已经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必将带来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又一个起点。
2、科技信息化为土木工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新形式下国家发展的方向。科技信息化就是利用科技设备实现现代科技提升工程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通过科技信息化建设过程,使现代化的建设理念贯穿土木工程发展全过程,甚至在以往工程建筑技术难以完成的建筑工程。通过科技信息化在土木工程方面的扩大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工艺,也扩大了建筑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会。
2.1土木工程中的“三S”系统应用与推广
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综合,构成整体,实时,动态的对地观测,判别,分析应用,在土木工程界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提出的“数字城市”的要领就是在“三S”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综合应用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显然,“数字城市”是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背景的技术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的使用和全国推广,必将把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2技术控制方式现在以及未来发展形势
对于一个大型的复杂工程项目,可能需要多个成员甚至多个设计部门的参与和设计,也需要其他的在线咨询与协同工作,或由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的设计人员,设计分支机构,协作单位或部门使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和不同的设计手段在同一规定的时间段完成。针对电子数据与数据管理系统的方便应用,目前国外以开发出系列化的双向无线电通讯设备,用于工地的联络,以及利用GPS技术的人机通讯设备。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国际承包商可以克服地域的壁垒。
2.3土木工程的应用离不开对于现实模拟技术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中,人们不得不用一些平面图纸,用特定的符号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种方法受到信息接收者的行业、知识结构和经验等的限制,而且随着新时代土木工程的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使用这种方法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虚拟现实技术为土木工程中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前景和手段。另一方面,它在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施工过程的模拟等复杂计算过程中更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实现可视化计算,可以将设计参数变化以后的结果直观的显示出来,在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方面也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飞跃。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将设计时间和施工时间相对缩短,空问相对缩小,通过计算机计算和人机交互,对最佳方案的选择使得获得最佳工期、最低费用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合理利用成为可能,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把握的更为准确、科学。
土木工程能够使用的时间,以及在不同空间内的发展,都成为科技人员重视的研究问题,环境对于建筑影响,以及结构在不同空间内有什么变化,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而模拟技术的扩大应用,使这些热点研究问题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决,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因为模拟技术应用而实现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束语
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一个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建筑业的支持,就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而言,不仅是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空间资源紧缺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土木工程建筑在过去人类文明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成绩,文中介绍了目前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几个方面,也结合科技信息化下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有所介绍。结合土木工程这一专业现实情况而言,新技术与信息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革新,同时也是发展领域拓展与实现,如何能够在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大形势下,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出现革命性的转机,这是每一位土木工程专业人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任务,希望本文能够对有相关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TV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6004
土木工程材料是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产物,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多个专业的学科核心课或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繁杂,且大多是记忆的内容,而课程学时相对偏少,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给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带来困惑。正因如此,绝大多数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华南理工大学苏达根[1]和杨医博[2]、重庆大学吴芳[3]、北京交通大学安明喆[4]、大连理工大学艾红梅[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伍勇华[6]、北京林业科技大学冀晓东[7]等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和实践,而浙江大学金南国[8]、上海交通大学陈兵[9]、华中科技大学张长清[10]、深圳大学丁铸[11]等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南昌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获得了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的支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各类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叙述性和分析性内容;同时,土工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以致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出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笔者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教材编写
2013年,南昌大学与其他兄弟院校编写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材料》[12]。新编教材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的不足,强化混凝土章节内容,增加了轻质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弱化部分章节,将石材、木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章节内容进行相应删减;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增加建筑节能材料章节;设置案例,在各章节中多设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实践相结合。
(二)授课内容编排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突出重点内容,授课时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为主要重点,以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建筑钢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为次要重点,同时兼顾建筑功能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砂浆、石材、木材等;体现专业特点,注意授课内容与不同专业方向的有机融合,土木工程工民建方向专业重点突出水泥与混凝土的内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则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则要求详细讲解大体积混凝土及其施工;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时将土木工程新材料(如新型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如隧道盾构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以及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工程应用,将国内外典型工程(如新型混凝土技术在三峡大坝、杭州湾跨海大桥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课时分配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时有限,在教学中合理分配课时是保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南昌大学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2学时,实践2学时,实验14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
二、 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笔者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外,还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一)理论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工艺、性能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此,有必要将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组为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生产与工艺、性能与应用三大块进行统一讲授。同时可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缩减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现有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时,除了开展水泥实验、砂石实验、普通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等验证性实验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设定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坍落度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自选材料和自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3~4个组并确定实验题目,要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后完成创新性实验,比如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实验、缓凝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实验、不同等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实验等。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到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了解混凝土的生产运输过程,认知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或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见识混凝土的浇注养护,了解建筑钢材的性能和加工,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 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鉴于这一缺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环节,提供了网络辅助教学,完善考核方法。
(一)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
为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势,特别制作了一段50分钟左右关于材料在仿生、智能领域研究和发展的视频资料,要求
学生提前自行观看,同时在课堂上也组织学生利用1个学时观看视频资料,之后用1个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观后感想。
(二)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辅助教学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将很多相关的文档、幻灯片、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也可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定期查看和回答学生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网络辅助教学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补充。
(三)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考勤与课堂讨论、实验实践(报告)、期中考试(开卷)、期末考试(闭卷)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其中四种形式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5%、15%、20%和50%。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分阶段检验教学效果、改革考试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经过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内容:教师讲课内容有主次之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简单轻松,而且也更有针对性。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
(2)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发言,既能提高学
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实验实践环节:除了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识到各种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创新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4)考核方法:采用上述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学习效果。
五、 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集理论、实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好土木工程材料,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时的限制,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学会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材料,必须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考核方法等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实施,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参考文献:
[1] 苏达根,张志杰,张慧珍,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86-87.
[2] 杨医博,梁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04-105.
[3] 吴芳,杨长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79-81.
[4] 安明喆,吴萱, 潘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89-92.
[5] 艾红梅,王立久. 建筑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及教与学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81-85.
[6] 伍勇华,何廷树,李国新,等.《土木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449.
[7] 冀晓东.“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58-62.
[8] 金南国,钱匡亮,孟涛.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1-113.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进展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seismic vulnerability analysis;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61-02
0 引言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地震安全评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地震易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下土木工程结构被破坏的概率,它能从概率的层面反映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地震与工程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土木工程中能为人们更好的防范地震带来的危害。因此,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也须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1 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
所谓地震易损性,是说在强度不同的地震作用下,土木工程结构可能发生的破坏状态,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它是从概率的层面对地震发生机率、强度和土木工程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的预测,成为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和地震工程研究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最早提出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的是美国,美国的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了供统一分析的地震参数和破坏参数等地震破坏指标,使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用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只需要将工程需求参数输入进地震易损性的计算函数中去,就可以推断地震对土木工程破坏的参数和概率,使对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更加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土木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建设在设计、规划时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工程结构风险分析和地震损失概率分析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推测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持。这是对工程项目负责也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来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 地震易损性的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较早地开始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他们意识到地震会对土木工程项目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国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地震易损性的研究,如美国的Ghiocel对美国东部的核电站进行结构分析,对工程的地震反应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定。Ozaki对日本的核反应堆所在的建筑也进行了结构分析,根据其核反应堆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指数,考虑了工程项目的非线性特征和结构变异特征。一位美籍华人黄洪谋也对地震易损性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电力变电站等设备中去,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和建筑进行安全评定,以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外,在软件的开发上,美国也率先推出了HAZUS软件,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分析软件,美国可以在对土木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震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破坏进行估计和预测,采用性能设计的方法根据软件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能力谱绘制,计算地震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方式来反映建筑物的抗震性。
Tanaka在评估公路建设工程的地震易损性时,提出了一种地震易损性的正态分布函数。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两参数的分析,以正态分布的函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建筑工程的地震未知参数。通过这种地震易损性函数他总计将桥梁的结构形式划分为五种,这五种结构形式又把桥梁损伤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式,并按照不同的损伤形式和损伤程度把土木工程的损伤水准分为五个等级,为人们系统的研究公路的地震易损性提供了参考。
人们在对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时,常常用两种易损性曲线来表示,即经验易损性曲线和理论易损性曲线,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易损性曲线。经验性曲线在这两种曲线当中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因为它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以往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情况和具体的动参数,对这些实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得出较为真实可信的数据指标。但经验性曲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会因为客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不同的地震环境、场地和工程结构中,地震所打来的危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地震经验易损性曲线没有其广泛的推广意义,再加上其需要具体的数据分析,人们在获得这些数据时会有很大的难度。这些都限制了经验易损性曲线的推广使用,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
除了经验易损性曲线之外,理论易损性曲线也是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参照曲线。采用理论易损性曲线研究地震的易损性通常要从地震的相应分析数据入手,采用反应谱、静力、时程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地震易损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同样,理论易损性分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如Monte Carfo模拟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运算时间,为此Fukushima提出了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分析方法,即评估结构响应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振动理论来对土木工程的易损性进行分析,在一个频域内,它所得出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此外,Singhal、shinozuka和Basoz等也对地震的易损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都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外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程,使土木工程项目在更安全的工程环境下运行,加大了工程项目的安全系数。
3 地震易损性的国内研究概况
与国外的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主要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经验性曲线分析。经验性分析的对象是一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对这些群体性的房屋建筑进行震害预测。我国最早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尹之潜教授,尹教授在地震风险分析和震害预测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真实的震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并根据其实验数据分析了地震强度与土木工程结构破坏度之间的关系,对多种土木工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如砖砌体建筑、工厂的排架结构、混凝土结构,并分别根据这些结构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震灾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得出了较为系统和完整了土木工程地质易损性研究结论与成果,起到了很好的震灾预测的实际效果。此外,尹教授还通过与国外专家者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系统学习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相关方面的课程,开发了对地震震灾进行系统预测的PDSM SM B-1地震易损性预测系统,大大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高小旺、张令心、钟益树等人也在地震易损性的研究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针对不同的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震灾预测,加快了我国在地震易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不一一细述。
4 目前地震易损性研究方面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1 地震易损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在地震易损性分析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输入参数、破坏准则、分析类型、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说来,在输入参数上分析地震易损性方面我国还没有取得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易损性的分析上面过于依赖地震动输入,仅仅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地震易损性显然不可行,只能用多物理量来解决。在破坏准则方面,不同的破坏准则会带来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破坏准则计算出来的数据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种差别很大的情况人们显得无所适从。另外,在分析类型和分析方法方面我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计算类型与计算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计算量过大,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在可信度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这些都是我国在发展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面的主要问题。
4.2 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4.2.1 两种地震易损性分析法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于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经验易损性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重要方法。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相关的数值,对地震与土木工程破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对工程的抗震性进行评价。但这两种方法又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优化目前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是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2.2 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经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地震破坏因素都考虑在内,并且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工程的地震易损性,具有精确性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并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详细地为人们提供地震易损性的分析结果,对建筑物的易损性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满足人们对地震易损性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方面的要求,是未来地震易损性研究分析的主要发展方向。
5 结语
土木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土木工程项目在结构损失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结构损失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工程项目设计、优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采取既包含经验分析又包含理性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艳龙,张鹏.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四川建筑,2010(06).
1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特点和内涵
1.1 土木工程信息化内涵
从技术方面来看,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以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作为开发和利用的核心,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通信技术手段等作为依托而进行新技术发明和扩散的过程,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土木工程信息的共享和在线,以快速敏捷并且产生互动的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的支持度和完整度,以用来解决问题。
从行业角度来看,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对其建设和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的过程,它包括企业管理、设计、质量监督等多个领域,在面对我国的实际方面尤为重要,它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多方面的不均匀矛盾,促进全方面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1.2 土木工程信息化特点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有着明显的知识化和经济化特点,它的核心生产是相关方面的信息、知识内容和技术,将网络技术作为道具,其资源生产、应用以及运输都成为了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本质的表现。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具有三大属性,分别是远程性、互动性和实时性,也就是在任何的时间和空间内,都可以为土木工程的相关服务内容展开互动,完全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战略和目标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中的土木工程,这样可以使信息进行互联、共享和互通,同时优化产业的结构,使得资源在配置方面更加的具有合理性,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土木工程信息化。
可以通过远程的政务、网络办公等方式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率的、透明化的、廉洁的政府监督管理系统,快速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决策水平、服务水平和总体管理水平,这样推动建设公平公正的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木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它利用土木工程的进步,以此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方面,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3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施和框架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土木信息的技术、土木信息的学科和土木工程的信息化产业。
3.1 土木信息的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网络、通讯网络、信息的接收终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加入土木工程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信息化的特点和目的,仅在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实施的建设技术平台上构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土木工程的信息网络、土木工程的信息接收终端、土木工程的信息网络传输的指标以及土木工程的集成和交互体系四个方面。
3.2 土木信息的学科
这是把传统的土木工程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互相结合后形成的一个学科,它的任务是建立在土木信息的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结合了社会的资源和相关的学科建设,并从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的信息化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和摸索,同时为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方面的支持,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3.3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产业
随着土木工程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引起整个土木工程的产业结构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资源重新的结合,它对土木工程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进行了快速有效的制约,使得原本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变得更为整体化,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土木工程信息化。
4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施和对策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具备了十分良好的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基础。只是,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
对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有更加端正的认识,清楚的认识到其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提供了一次有利于发展的基于,认识的角度要全面,不仅认识到土木工程的此次发展的急迫性,还需要认识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加大对土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力度。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与土木工程技术的特点相结合,全方面的开展土木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这可以作为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实施中技术方面的保证措施。大力的培养不仅懂土木工程,还详细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多方面复合型人才,建设起一批主要从事于土木工程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这也是对土木工程的信息化物质建设做出保证。
清楚的认识到学科对产业带动的重要性,大力推动信息学科的建设。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大型产业,如今,土木工程技术还是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的主要支柱产业,需要从人才、教育、科研等文化方面推动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发展,达到这一目的,学科的建设是最佳的选择途径。
与社会的力量相结合,合理的配置社会方面提供的资源,在政策方面和体制方面,推动土木工程的信息化一新产业,使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工作顺利的进行,同时,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等相关方面的积极性,更加积极的开展国际之间的经济方面技术合作。
5 结语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土木工程方面建设的需求,同样也是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国产中需要经历的必然战略任务,除此之外,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可以提升我国整体的国力,是实现富国富民这一理想的一个大支柱,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建国,王晶.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JA13046)”;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2011-XY-21)”
作者简介:范冰辉(1982—),男,讲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通信方式:。
摘要: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分析了基础对照研究阶段两岸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及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处理分歧的建议,并对成果的应用和对照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
中图分类号: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22-04
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大量的名词涌现,并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此外,从土木工程这一学科,又衍生出一些新的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如水利、公路、桥梁等,使土木工程名词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渗透。而针对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科技名词,两岸学者早已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定名,但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各自理解上存在分歧;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成为两岸土木工程领域沟通的障碍[1]。因此统一两岸土木工程名词,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对于推动两岸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福建地处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建筑市场政策的“先试先行”前锋。为促成两岸土木工程学术界的沟通与交流,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权,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开展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
参照其他学科名词对照方法,按如下程序进行:
(1)搜集已完成对照的学科出版物及过程资料,包括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第一版《土木工程名词》及台湾地区整理出版的土木工程各二级学科的词典,查找名词定义所需的规范、标准、权威论著等出版物。
(2)统一两岸的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与定义。根据学科定义,将两岸的学科分类进行对应如图1所示。
图1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技术路线图
(3)起草名词的对照稿。根据2项中搜集整理中的资料分二级学科体系,将两岸的名词分别按英文字母排序平行列出。
(4)撰写对照报告蓝本。对存在分歧的定名进行专家研讨,进行统一或另做处理。
(5)形成对照成果。整合两岸名词数据库及以上探讨成果,出版《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需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达到出版标准),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数据库建置于网站平台上提供查询。
对照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参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逐步一致;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持续开展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工作。
(2)以大陆和台湾各自收录的土木工程及其下属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对照工作。
(3)以收录具有本学科特点、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专有名词为主,兼顾保持学科体系所必需、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例如工程管理)的名词。
(4)第一阶段总体原则为“宜粗不宜细”;第二阶段再开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5)缺少科学内涵,见词明意的词不收;形容词和具体的单位名、人名、书名、刊名不收录。
(6)无法对照的(例如因地方特色而产生的名词)词不收[2]。
二基础对照研究工作阶段分析
1学科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依据各自的学科定义,进行了分类与对应。例如大陆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科定义为“土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从土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关系出发,研究地基承载力、侧壁土压力、土体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课题”。台湾对大地工程学科定义为“土力工程学,又名岩土工程学、大地工程学,主要研究泥土构成物质的工程特性”。因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可与大地工程对应。又如大陆对工程施工学科定义为“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途径,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建成供使用的建筑物的过程”;台湾对土木施工学科定义为“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因此,工程施工学科与土木施工学科对应。
两岸二级学科对应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1)二级学科分类程度的分歧。大陆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03版)》,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港口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等16个二级学科,其权威性可作为对照的分类依据;而台湾方面权威的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机构应为“教育研究院审议委员会”,最新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11版)》中并无二级学科分类。考虑台湾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名称基本是一致的,以及在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分部工程公认的名称,进行了分类和对照;当然也需要在将来进一步审议。
(2)两岸二级学科的分歧在于建设工程发展历程的差异性。因台湾历经50年的大建设期后,现有的公共工程建设量已较少,而大陆还处在后发的方兴未艾的阶段;故对于台湾“结构工程”及“交通工程”,相对于大陆来讲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
(3)地方特性造成的差异。因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灾害频繁,故而大地工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状况的研究和关注程度,相对于大陆会更多、更细;此部分大陆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重点还是放在地基状况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上。又如 “燃气与供热”工程,因大陆南北跨纬度相差50度,北方夏热冬冷温度差异大,供热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分支;而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几乎不需要考虑冬季的取暖问题。故而仅取台湾“建筑工程”中之“空调工程”与“天然气工程”,或“工厂设施工程”之“能源供给工程”与之对应。
(4)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土木工程交叉复合性学科,除工程技术外,还包含与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工程管理对于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力的有效性早有共识;且两岸土木工程业界走向交流与融合的首要壁垒在于制度、法律、合同体系,而这恰恰就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领域。故而在名词对照中除工程技术类外,建议应与时俱进,增设此二级学科。此部分台湾对应的是“营建管理”二级学科。
2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二级学科对照完成后,将两边的土木工程名词按学科及英文分列对照。基础研究阶段共收录4516条名词进行对照。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情形: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两边同一英文名词的简繁体中文名词形式也相同。
(2)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即大陆《土木工程名词》中列出的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该英文在台湾的词典中并未收录;抑或相反,台湾的词典中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大陆《土木工程名词》并未收录。
(3)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海峡两岸对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进行翻译时,有可能出现两岸对一词的翻译都仅有一个,但却并不相同的情况。出现这种分歧大部分是因为习惯用法产生的差异[3]。例如“工程施工”(对应台湾“土木施工”)中的“脚手架”(scaffold),在台湾叫“鹰架”,这是两岸建筑界各自多年的习惯用法。
(4)中文名词不同,但能部分对应。即两岸定名重叠词。台湾所收取的专业名词存在一词多译现象,而大陆基本是一词一译(大陆在词头上基本采取此原则,将不同译法放在解释行文之始),这就使得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对应的情形。例如 “approach”,大陆译名为“引桥”(桥梁工程),台湾译名为“引道,引桥”(交通工程)。
3对分歧名词建议的处理方法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可直接收录,分二级学科按字母顺序平行列出。
(2)对于存在分歧的三种情形: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能部分对应的词条,参照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据概念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由于概念和知识之间的同一关系,在“概念—术语”之间建立起类似“内容—形式”的偶对关系,可实现对隐性领域知识的显性归类,从而保证单义对应 [4]。为确保对照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应由两边分别根据现行规范、法律条文、科技文献等权威出版物的给出定义,由此形成对照蓝本[5];在此基础上,组织两岸专家研讨会议,将对照蓝本上需经讨论与统一的词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整理,给出共同推荐名并做说明。
4名词对照的成果应用
(1)出版物。定稿的对照蓝本将提交两岸的学会进行校稿,作为行业手册出版使用。
(2)查询应用。由于网络平台应用便捷及易于推广,可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的对照成果数据库建置于相关网站平台,提供两岸学者及从业者查询使用。闽台建筑资讯网(http://wwwmtjzzxwcom/)与两岸营建资讯服务GIS平台(http://icocitcriorgtw/)是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先期开展的两岸营建业合作交流研究项目的成果,其中集成了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模块,并同步名词对照进展不断扩充更新。
三结论与展望
由于前期工作知识基础、对照工作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研究工作总体呈现词量偏少、错漏较多、定义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土木工程学科处在飞速发展中,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并且随着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土木工程学会第二版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出版物的更新,阶段成果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对应对照工作的权威性;这些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意义重大,同时卷帙浩繁,任重道远。但举凡科技名词的名词对照,无不是步步为营、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艰辛过程,相信在两岸同人的精诚合作下,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终将取得成果,从而促进两岸土木工程界的相互理解和进一步交流。
参 考 文 献
[1]周其焕 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而努力[J] 科技术语研究, 2006(1):58-60
[2]李函颖 海峡两岸教育学名词第一阶段收词成效分析[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