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发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篇1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发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适,其他疾病发病后也会诱发病人发热[1-3]。在病人发热后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护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护理指导机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50±2.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38±3.1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指导,即在其护理过程中帮助其做好发热护理方案,采用药物干预护理。1.2.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①按照病人护理需求,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人护理要点进行评估,完善病人护理指导方案及细节。②给予病人对症护理指导,在明确发热因素后,及时对症治疗,并且采用多样化降温方式帮助病人控制体温,如给予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额头处;给予病人药物降温控制,如安瑞克、双黄连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在病人发热护理期间,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体温监测记录,并且要防止发热意外事件出现。④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指导,主要为惊厥和休克的护理处置,帮助病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指导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②统计出现惊厥、休克病人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休克)例数/发热病人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退热时间(见表1)

2.2不良事件

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可以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对其发病的因素进行评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在校发热大学生护理为例,在其护理指导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护理指导方案。经过科学护理指导,能够帮助护士改善护理方式,对其发热的诱发因素识别具有一定帮助[6]。同时也可以在病人护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护理指导,帮助病人降低护理风险,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个性化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预后,对了解病人发病诱发因素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做好病人护理的风险评估,对降低其护理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8.15±3.12)h,完全退热时间为(2.25±0.25)d;对照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13.32±2.25)h,完全退热时间为(5.52±0.6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呼海燕,林支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1):131-133.

[2]刘凌云,刘小红,张少萍,等.校区大学生发热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校,2007(4):467-468.

[3]华伟,米新陵,霍亚兰,等.克拉玛依市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41-645.

[4]裴艳娜.中西医护理措施对外感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1(18):102-103.

篇2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内科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215例,其中体温38℃,持续10天以上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88岁,平均57岁。对本组病人观察热型、热程及周围血象及粪便检查,部分病人做咽拭子、胸腹水培养。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38例;经抗肿瘤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者15例,占26%;经多种治疗,体温仍不降者5例。

2 发热原因

2.1 合并感染 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约2/3由感染引起,且大多数病例伴有白细胞减少。肿瘤病人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①肿瘤本身引起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压迫及梗阻,可损伤皮肤黏膜屏障,使细菌容易侵入。②化疗、放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降至1.5×109/L,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可高达100%。③肿瘤病人体液免疫及粒细胞免疫均受抑制,容易被细菌、霉菌、病毒所侵犯。④检查与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内窥镜检查、静脉导管置入或导尿等无菌操作达不到要求时,往往造成细菌入侵的机会。

2.2 肿瘤热 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可引起发热,临床上以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更易引起发热。肿瘤发热的机理:①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发生坏死。②癌细胞释放致热源。③肿瘤毒素及其产物、坏死组织被体内吸收。④炎性刺激引起肿瘤内白细胞浸润。⑤长期消耗、代谢旺盛,基础体温提高。

3 临床特点

3.1 合并感染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热的最主要原因,其中肺炎最常见,约占40%-50%。其他较常见的有毒血症、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软组织感染及组织脓肿等。恶性肿瘤病人在病程中伴有发热,且易反复发作,经治疗后,持续2周以上的长期发热者较少见。

3.2 发热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者较常见,约占41.5%-50%,革兰氏阳性杆菌者次之,约占23.9%-25%。其他为L型菌及霉菌,L型菌是由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破坏细菌的抗生素。细菌失去细胞壁仍可存活繁殖,其病力、毒力虽减弱,但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引起感染。

4 护理

4.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对于肿瘤发热病人病情的观察十分重要,认真分析病人发热的热型及发热的原因,及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对于肿瘤发热病人应每天测量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如体温超过39℃,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消炎痛25mg口服,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1次体温。

4.2 水分及营养的补充 由于恶性肿瘤发热病人属晚期肿瘤病人,体质较差,发热时基础代谢更高,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在饮食上,应给以细软、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和低脂肪的饮食。使用大量水化的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则督促其大量饮水,以利于化疗药物降解产物的稀释和排泄,减少对泌尿系统的损伤。对于发热时间较长的病人应及时从静脉输入抗生素,并补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如5%葡萄糖盐、林格、脂肪乳等。同时,应保证发热病人的充分休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4.3 口腔护理 长期发热的病人多有口腔黏膜干燥,加之维生素缺乏和全身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口腔炎及黏膜溃疡。故应在晨起、睡前和饭后协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应涂甘油或植物油。口腔黏膜有溃疡者,如为真菌感染,可用斯皮仁诺加开塞露思密达涂口腔。

篇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7-01

安图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最近几年秋、冬季呈散发性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腹泻、酷似感冒,容易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全身多器官受损的疾病,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机体各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病发症,而加重病情甚导致死亡,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

1对出血热病人饮食的护理

出血热病人在少尿期,中毒症状未解除,患者出血,消化道症状还很明显,由于长期不能进食消化腺及胃肠粘膜发生萎缩,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病人食欲丧失,并伴有呕吐、恶心、腹胀而拒食,因而,此时应做好饮食护理,对病人的饮食应亲自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清淡流食,如稀饭、菜汤、硬食和含脂肪高的食物暂不给于,否则将加重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腹泻,而导致营养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在少尿期对病人饮食要严格控制,在多尿期病人不能饮水和进食时,要采用鼻饲法,由少量开始先采用葡萄糖、盐水逐渐增加到胃肠功能好转后,可改为米汤、菜汤等,直到患者有口进逐渐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食物中应注意加入钾、钠钙等离子饮食。出血热患者供糖量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血糖高引发高糖、高渗非铜性昏迷。有高血糖的病人,除在治疗工作限制糖的摄入外,在饮食上也限制含糖量高的食品,并经常查尿糖变化。

2对多尿期患者的护理

首先要做好准确统计出入量的工作,除尿量外,对腹泻的量、呕吐量也要准确的统计,静脉输液时必须注意输入量的速度,如液体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过快,一引起心衰和肺水肿的危险。密切观察多尿期患者有无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如低钾时出现四肢无力、腹胀、髙钠时躁动不安等,及时向医生报告,检查心电图及血生化,使患者的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3预防激发感染的护理

篇4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重症病人可有二期或三期重叠现象,病情发展变化快。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病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预防性治疗。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经过积极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对出血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出血热病人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45岁;农民26例、城镇居民8例、野外作业人员3例;轻型2例、中型27例、重型8例;住院23-45天,平均31天;经过治疗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发热期  

        2.1.1高热病人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给予头部冷敷或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但不宜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小血管损伤,物理降温的同时要注意保暖。忌用大剂量发汗退热剂,以防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2.1.2卧床休息至多尿后期,给予热量充足(不少于900卡/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因恶心呕吐而难以进食者,应静脉滴注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以提供热量,补充电解质和能量消耗,对抗外渗,预防低血容量,减少肾脏损害。

        2.1.3发热期病人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称为三痛。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病人摆好舒适,以减轻疼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

        2.1.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脉压差、神志、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一般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血压一次,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在发热末期体温下降时,应特别警惕低血压休克出现。注意观察皮肤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2.2低血压休克期  

        2.2.1病人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供给足够热量。准备与抗休克有关的药物及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