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23 09:1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到底是谁的?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观点认为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所以企业应该是股东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股东价值最大化;这种观点在资本劳动雇佣经济时代是毫无疑问的,资本家投资购买设备、雇佣工人,资本的投入者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是权益资本投入者的企业。这种观点在财务会计理论中体现为业论(ProprietaryTheory),该理论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实务中是居于主导地位。在业论下,收入表示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则表示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复式记账体系中,它可以直接增记或减记资本或者所有者权益账户。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认为"在企业,权益是业益"①。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上,还应该包括关键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比如说国家、职工和其它外部相关利益者。在财务会计理论中体现为企业论(EnterpriseTheory)。企业权论是Suojanen在1954年的《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机构(SocialInstitution),企业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对各相关全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②。与该理论紧密相连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Value-addedIncome)。

增值也称"增加价值"或"附加价值",就是把智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一定的资源,创造出产成品或劳务,从而在价值上获得的增益③。增值的多少我们称为"增值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增值额:对一个产品来讲,它的增值额等于其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增值总额,增值税的计税原理就是对每个环节的增值额进行征税;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增值额就是销售收入减去为取得收入的外购物资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产品价值中V+m的部分或者是产品价值扣减C以后的部分,它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一)增值额和利润的区别

增值额和利润两个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收益概念。按照传统的核算办法,利润是根据以下步骤得出的(如式(1)、(2)所示)。(图略)

利润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将上缴国家的税利以及职工工资、债权人利息都作为费用进行扣除,利润的多少代表了业主的权益。而按照增值额的定义,增值额是根据以下步骤得出的:

此处的增值额为增值净额,它考虑了折旧的因素,但是折旧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有时候人们会采用增值毛额,也就是不扣除折旧的增值额。

微观主体以它自己的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一般为销售收入)减去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货品和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后在价值上的增益,而生产经营的进行是依赖于诸如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对增值的分配中体现了按照要素来源分配的原则,将增值额分配为利息、股利、劳动者收入等。在分配过程中,诸如利息、流转税都是固定金额的,属于刚性分配,而上缴国家的所得税、职工工资则可以与增值额形成比例挂钩,所以为弹性分配。职工、债权人、股东和政府机构都是企业增值的受益者,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报酬:职工获得工资;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政府获得税金等,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增值额的分配去向。如式(4)所示。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利润中则把职工工资作为成本项目扣除,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业主的收益最大,这是从业主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增值额中不但包含了所有者的利润还包含了职工的工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而征收的各种税项以及债权人的利息等,因此涵盖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是对利润范畴的扩大。

(二)增值概念的提出时代背景

早期增值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缓解劳资矛盾,而将劳动者与所有者置于同一层次进行分配,也便于对劳动者按照增值额的多少进行绩效评估。但更深一步来看,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现在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不仅仅是财务资本,企业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以外的非财务因素,比如企业的商誉、各种专利技术,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讲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需要诸如投资者、债权人、职工进入企业。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要素在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并且对投入和产出关系极为敏感,总是试图寻找最佳的回报率。不同的人进入企业都有着各自的目的,股东是为了投资资本的最大增值,工人是希望获得工资及福利最大,债权人希望获取利息、租金,国家是为了获取税收而希望企业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最大,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本位论"为基础的"企业契约论",很好地解释了企业中的利益关系。企业契约论认为,债权人、股东、经理人员、职工之间都签有契约,契约规定了企业活动创造的经济利益的瓜分,而不仅仅认为企业只是业主的企业。由契约产生的分配关系所提及的经济利益就是增值额。

(三)增值会计的原理

增值会计以增值额为核算对象,反映增值额在股东、债权人、职工和政府之间进行分配,以编制和分析增值表为主要内容,不仅适用于盈利企业还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盈利性单位。英国于1975年的《公司报告》中增加了增值表,建议各个公司采用。继英国之后,诸如荷兰、西德、丹麦、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士、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开始编制该表,有的还向社会公布该表。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述国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主动把增值表加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的已经由三分之一,一些欧美和日本团体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增值会计准则体系和报告体系。增值表是站在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共同立场上,反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增值表是一种财务报告,更是企业和社会责任报告。

增值表基本格式同资产负债表一样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但是内容都主要包括增值额的形成和增值额的分配两大部分。增值表的左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来源,主要是销售收入进行扣除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净收入。右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分配,分为刚性分配和弹性分配。增值表编制的依据是企业论,同投资者一样债权人、职工向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如资本(债务资本)、土地、劳动因而相应的要从企业获得回报,它们的利益是以企业的形式来进行维系的,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获取回报时有利息、租金、工资等方式的不同。如下表所示(账户式):

增值额的形成金额增值额的分配金额

销售收入刚性分配:

减:以销售产品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债权人所得(利息)

减:管理及销售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政府所得(流转税)

增值毛额…………

减:折旧弹性分配

增值净额国家所得(所得税)

加:投资收益职工所得(工资、福利)

营业外净收入投资者所的(股利)

企业所得(留存收益)…………

增值额合计增值额分配合计

(四)增值表在我国的推广意义:

1、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从利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对国家、职工、企业的利益的分配界限有多处混淆,比如企业流转税是利润计算的一个负项因素,而所得税是对利润的分配。而职工工资也是构成利润的减项,二职工集体福利又是对利润的分配。因此各种关系交叉,使得利益分配关系混乱。如果能够将利益确认为增值额,那么各方利益的分配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各方将朝着统一的方向努力,即实现增值额的最大化。

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他们的现实收入不相匹配引起的。增值额的分配中将职工视为一个分配方向,也就是使将职工视为平等的合作者,可以消除职工对企业的敌视。将职工的业绩评价以及劳动报酬与企业增值额之间确定一个比例关系,将企业的发展总体目标内化为职工的个人目标,可以促使职工努力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

2、增值额可作为的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为了克服产品税重复课税的问题我国引进并成功的推行了增值税制度,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并为财政收入开辟了广阔的税源。但是在增值税的征收过程中由于采用发票扣税法产生一些问题,如虚开、伪造增值税发票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为征收和稽查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产品的价值=C+V+M,C中包含了流动资产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的价值(折旧)。经典的理论增值额是包含了固定资产转移的价值以及V和M的部分,按照理论增值额计税应该是最为标准的增值税④。然而各国增值税的计税分别确立了自己的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不同。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类型属于生产型,法定增值额中包括了固定资产投资以及V+M的部分,在扩大再生产的年度,法定增值额是大于理论增值额的,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值额的课税,不利于有效带动和利用民间投资。而增值表中的增值毛额与理论增值额基本一致,可以尝试将增值表中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计征企业增值税。有点主要有两点,首先增值额的指标口径跟符合理论增值额,其次直接按照增值表数据计税代替原来的发票扣税法,这样不但可以简化计算还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发票传递链条中空隙进行偷税、漏税、骗税。

我国增值税的改革方向是将目前的生产型改革为消费型,消费型增值税的法定增值额是V+M的部分,在数量上小于经济理论增值额,它与增值表中的增值净额相当。虽然折旧扣除有人为因素,但是也只能影响年度之间的增值额计算,从长期来看增值净额总额时不变的。因此即使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仍然可以采用增值表来计税。总之,按照增值表计算增值税具有符合增值额的经济含义,体现简便计税而且有效防止不法行为的优点。

3、增值额不但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还可以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基础传统的利润概念作为一个收益概念已经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了,它涵盖的收益面过于狭窄,在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单纯的所有者的收益更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仅仅包括所有者收益。只有增值额才能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增值额体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不再只是股东的企业而是一个社会机构,增值额的多少体现了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增值总额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我国过去采用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国民经济核算系统,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但它包括了中间产品的价值,随着中间产品的不断流转,它的价值重复计算。而现在我国采用的是SNA(A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核算体系,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它与社会总产值的区别在于剔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并且纳入了劳动价值,因此该指标应该是净增值的概念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而宏观经济净增值应该是各个企业增加值的总和,因此可以用每个企业的增值额进行汇总即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说企业的增值表是进行宏观经济核算基本单位。

与利润相比,"增值"概念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崭露头角,对它的研究可以在更宽更广的领域进行。它不仅仅是一个收益指标,它的产生反映了一种分配的观念改革,特别是对劳动者分配的一种改革,它将劳动者置于与所有者相同的地位,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FASB,SFAC,No.3Highlights

篇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0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11- 02

1 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这一理念在1953年美国的研究报告中初次提起,其发展与研究历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至今对公允价值下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仍很困难。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如下界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基础上,将市场信息作为基础的评价,在评价负债或其他的资产中,市场始终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公平交易市场就是交易在充分的自愿基础上进行的,强迫交易等现象是公平交易市场所不能允许的,是严重违背公平交易市场本质的。

2 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

在交易实际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个较为模糊且较难确定的。公允价值受到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的价值,是被广泛的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但在市场交易实际当中,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价值如何进行确定是一个有着较大疑问的课题。公允价值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价格直观表现出来的,而很多的资产是没有市场,是很难通过价值的途径进行体现的。

资产具有公允价值这是其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从会计的角度进行多种维度的确认与界定,使其确定得更加科学、客观,这就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更加能够适合实际情况。

2.1 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为资本生产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器、房屋、设备等资产,是企业进行资产生产的固定性资产,是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的,其主要作用是为生产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实现其价值。固定资产不参与在市场交易的对象,不能当作资产进行直接的交换,因此,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不能按照交换价格进行评价,而应按照使用价值进行确认,这样才更加科学。

2.2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外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等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存在价值的重要方面,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应符合几个条件,主要包括:使用或交易的无形资产具有可行的技术性;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具有使用或进行交易的意图。

2.3 存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往往会存在存货的现象,如未售完的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等,这些存货自身由于市场或其他的原因,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而没有实现直接的交易价值,因此,这些库存产品的公允价值应当用被交易的产品的公允价值来衡量进行确认。

3 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目标可简述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它不仅可以间接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会计计量属性的抉择,特别是公允价值。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取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设定。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其在实务中的应用不仅是围绕着财务会计目标进行的,而且是有助于其实现的。

3.1 公允价值理念下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

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会计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财务会计目标在这种巨大的会计环境变化中也处在各种思想左右的边缘,会计目标只有坚定公允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在复杂的会计环境中保持科学的方向。在当前会计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以适应不断改变的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也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适应潮流的改变。这就要不断深化公允价值理念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的应用,使财务会计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使会计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实务,更加符合财务会计的实际。加大公允价值理念与财务会计目标的融合是会计进步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非货币易原则进入新世纪开始在我国企业内全面地实行,这个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仍存在较多的漏洞,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等实际国情的背景,非货币性准则的广泛使用使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修改,其内容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存在公允价值时,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交换双方从时间上、金额上和风险上有明显不同时,可以说明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但是,同时还要看交易双方是否有关联方关系,如果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则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只有那些引起企业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且交换双方不是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洪.试论公允价值――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篇3

想要在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现状来看,宏观环境较为复杂、管理人员对风险项的认识不足、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等因素都是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对这些风险项加以控制,任由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企业必然将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严重情况下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相关概念及内容简述

首先,我们对会计管理风险这一概念进行介绍。从狭义上来说,会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运营过程中因为债务而承担的风险,从广义上来说,这一概念则主要是指企业整体运营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财务活动将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财务活动的展开很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负盈利的状况。我们将这样的状况称为会计管理风险。显然,本文是在广义的定义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其次,我们对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具体的管理过程来说,会计管理主要是指将资产投资、筹资、经营方式进行合理的统筹分配的管理过程。从这一概念上来说,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管理环境较为复杂。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随之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这时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的针对这些变化对具体的管理办法或体系做出调整,那么企业的运营也必将出现一定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环境变化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提前的预防手段来尽量避免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对风险项的认识不足。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是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针对现状来看,部分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对会计管理风险的认识并不够深入,缺乏一定风险意识,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整体的会计管理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产生了较大程度的转变,但部分企业仍没有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脱离出来,在确定财务决策的过程中科学性较低,大多都是依赖相关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对市场的预估来确定的。显然,这样的决策不但难以保证其企业能在运转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这些财务决策而出现的风险也将对企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四)财务关系混乱。这一点是针对企业内部来说的。针对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是非常混乱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状况将进一步的导致资金使用率低、流失量大的状况出现,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将承担一定的风险。(五)资本结构不合理。本文主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来对因为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风险进行讨论。根据企业负债与企业资产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主要由流动负债负责。这样的资本结构是正常的,风险较小,本文不再进行详细讨论。第二,企业资本已经有一部分被亏损吃掉。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那就说明企业内部已经出现了财务危机,我们要及时地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管控。第三,当企业资本已经全部被亏损侵蚀的状况出现时,企业的运营将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不抵债的状况。

三、防范措施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的根本。针对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明确财务会计管理的具体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断变化的。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只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而忽略了对其他因素的考量,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博弈平衡”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第二,我们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定的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监管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偿还能力、发展潜力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及时的发现风险项并进行调控。第三,对风险进行预测。上文中已经提到,财务风险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要通过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结合预估结果来确定下一阶段企业会计管理具体的工作方案。(二)加强内部监管力度。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保证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对于企业资产的安全来说。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涉及的金额很有可能是比较大的,这时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则能更好地保证这些资产的安全。其次,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反馈、财务考核等工作的展开来保证这部分人员能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要求来展开工作,避免因为监管不善而出现违法或危害企业效益的状况出现。最后。对于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来说,负责监管的人员应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制定完善的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三)改进财务报告。通过上文中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来看,除了企业内部的原因之外,企业外部因素也同样会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有效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外部相关的利益主体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的。针对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保证企业与外部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来说,我们首先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部分企业为了保证企业外部利益主体能做出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决策而选择了在财务报表中隐瞒一部分信息甚至作假。从短时间上来看,这样处理方式固然能确保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但假如企业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了额外的借款或资金,那么企业自身的经营秩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我们要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完善性。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提供,企业外部盈利主体应能通过这一报表直接的获取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针对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外部主体无法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到企业真实的运营状况,自然也就无法保证所做出的决策是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必须保证财务报表的完善性,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现阶段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以此来保证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沟通是有效的。(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会计管理这一概念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实际工作的展开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具体地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第一,在企业内部规范操作程序。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物资的采购、领用、销售等都是需要依赖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来完成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工作的要求来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并通过一定的监管手段来保证工作人员都能按照这些规范来完成工作。这是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堵住漏洞的关键。第二,将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分开。传统的将财产管理与财产记录不加以区分的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的投入,但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这样的管理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风险项的出现。针对这一问题来说,我们应在将管理与记录分开的基础上对记录人员和记录工作的展开进行监管,以此来加强对于库存的管理,避免库存大量积压的状况出现。

参考文献:

[1]鞠文晶.小议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4)

篇4

二、会计学三大分支共同构建的财务信息体系

(一)重新划分三大学科分支

而就会计的职能来看,虽然有诸多主张,但其中有几项职能是共同认可的,如反映(核算)、监督(控制)及预测(评价和决策)职能,作者在此以会计学的这三项基本职能,将其三大分支划分为:传统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对应的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预测(包含计划、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和监督(包含考核、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将此三个学科理解为会计学的三大分支或许更容易被接受,并不难发现现今的财务会计学为何面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力不从心却又不得不持续疲于应对的原因。传统会计学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的,以历史成本为最主要的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最主要解决的就是可靠性问题;财务会计学是重在计划、预测和决策,生成的财务信息主要解决的是相关性问题;管理会计学解决的是内部提供信息的问题,侧重是相关性。这三个会计各司其职、各擅其事,“大分工而小合作”,共同支撑起在会计学指导下所构建的信息大厦,并与其他会计学科如税务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一起构成会计学。

(二)三大分支各司所职、各行所道

1、传统会计学司职基础会计信息的生成传统会计学指导下从事核算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概念的界财会研究定范畴和方法,开展会计工作,直到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该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只在很少的情况下使用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如某项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很小或不重要,像期末存货计量,某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下跌造成库存该材料的价值减损,因市场上有明确的该材料销售单价,此情况下确定其可变现净值时的不确定性很小,便可以使用以可变现净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称此阶段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会计信息,原因有二:其一是正如前述其生成过程是最基础的,可靠性是最高的;其二是该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利用以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础。此外,还可能会有些项目需要说明(如商业票据的贴现、资产抵押等),列作表外说明,形成会计报表的附注。会计报表与其附注构成会计报告。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报告,以“可靠性”为依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从而达到解除或延迟受托责任,同时,它也是第二部分财务会计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会计生成管理信息的信息源头。因此,传统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一层面(会计报告)和履行了第一司职(反映)。2、财务会计学司职财务信息的生成财务会计学指导下的财务人员或会计人员使用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运用专门的处理方法,以除历史成本外的会计计量属性,对经济业务按照“相关性”为重的原则对基础会计信息予以具体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同时对基础会计信息中未能包含的经济业务中的不确定性予以适当的削减后进行会计处理,两部分结合生成基于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并将依旧无法进入财务信息的信息列作表外附注或补充资料、辅助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而后共同构成财务报告。这里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是完全对外提供并以“相关性”为重,保障其决策有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助推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各取所需”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辅助基础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解除和延迟。财务会计生成的财务信息包含对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二次加工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传统会计未予确认和计量而财务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而生成的财务信息两部分,这两部分与基础会计信息在数量关系上的差异和非货币形式表现的数量关系部分,正是“相关性”的最好体现,虽然对基础会计信息的再加工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将不会是大问题。因此,财务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和履行了第二司职(预测、决策等)。3、管理会计学司职管理信息的生成管理会计学指导下的会计人员(也可能不是会计人员)利用基础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进行针对性剖析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各个作业,生成管理信息和管理报告,该管理报告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层次提供,为企业经营过程提供决策所需信息或直接参与到决策中去,通常不必对外披露,即使有适合和应当对外披露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披露时应当列入“企业信息披露体系”(见下图2)中“其他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报告”之内。因此,管理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管理报告)和第三司职(监督、分析、评价、决策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