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管理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社区警务战略改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部分
作为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深刻影响了各国公共部门的变革,警察部门自然也深受其影响,奥斯本和戴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部门改革的十大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③。在新公共管理之前的传统公共行政强调行政的专业化和官僚等级制,新公共管理运动则重视“顾客导向”,即要求政府站在公众立场思考,把公众看作最宝贵的资源,通过直接与公众互动,了解公众需求,针对公众需求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公众创造利益和价值,并尽可能地减少公众成本,通过多元化、便捷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获取公众的最大满意度,并以公众的满意作为政府的基本目标。④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以社区为导向,即以社区的治安需求为导向开展警务工作。一方面是警察立足于社区,以提供全方位的警勤服务为先导,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一方面是强调以防为主原则,社区警务的着力点在预防犯罪上。注重社区预防、控制犯罪机制的建设,与公众共同寻找分析和解决滋生犯罪的各种隐患,还社区以安宁⑤。从社区警务战略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社区警务要求警察要立足于社区,依靠社区社会化力量进行警务工作,这与顾客导向中充分重视公众需求,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重视社区内的社会化力量的特点是一致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按照该理论,政府警察部门的作用是有限的,社会治安管理的主体不只是警察部门,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组织也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和私域的调整,不同的治安管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警察部门将本不属于自己或者自己无力独自承担的更多职责分担给其它社会组织和公众,只做他们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如对多发性抢劫、等恶性案件的场所进行深夜巡逻等,单凭公民个人的资源不能解决,互相联合又不太可能,应该由政府的警察部门负责。其次,虽然治安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政府是主要提供者,但不是惟一提供者,不排除利用市场的手段由其他社会力量来提供。即在治安产品的提供上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治安产品的生产向社会开放,以契约的方式(如治安承包)引入多元生产主体,营造一个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公共治安产品提供的效率,竞争最明显的好处是提高效率,萨瓦斯的研究表明,公营部门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平均比承包商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高出35%—95%。这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全部由国家警察包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都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对警察工作而言,警务社会化同样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化运作,警察机关、警务工作和警务改革不应该只强调其特殊性而固守旧法。社区警务战略的理念基础之一就是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控制犯罪的责任也在社会,有效地遏制犯罪必须全社会参与,只靠警察想要有效控制犯罪是不可能的。西方警学家认为,对于控制犯罪来说,“警察只是刑事司法的一部分,刑事司法系统又是政府的一部分,而政府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动员社会和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这种深刻的认识是实施社区警务改革所依据的主要理念之一⑥。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对当前实施社区警务和农村警务战略和警务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1.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众,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的税收,纳税人有获得治安服务的权利,政府有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治安服务的义务。所以,基本警务保障和治安服务所需的资金来源,应当由政府提供,政府不应也无力大包大揽。2.对于基本警务保障和治安服务,也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团、企业甚至公民个人来提供。如私人戒毒所、治安承包责任制、社区矫治机构,甚至象西方一些国家的私人监狱制度,都值得借鉴。3.个人或者组织希望获得额外的、特别的警务保障和治安服务,如私人保镖,物业保安服务等,则个人或者组织理所当然的应当自己付费。4.鼓励警务“私有化”,即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收益⑦。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社区警务战略都强调公共产品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不只是巧合,实际上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政府警察部门的具体实践。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写作论文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本文所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在我国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从事公共管理事务的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它有履行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强调公共责任等特征。而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明确公共部门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基础上,对公务员进行合理的规划、招聘、考核、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与开发活动,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科学有序进行,优化组织结构及组织文化。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公共部门面临改革,组织目标、战略随之改变,传统的人事行政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从战略性管理的角度思考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选拔与任用缺乏多样化
公共部门的选拔与任用过于单一化,招聘录用人员缺少个性化。为使公共部门对社会具有更高的回应力,应针对不同工作性质,选择合适公职人员的,强化道德素质、考核与培训的方法和技术;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实行激励机制。在选拔与升迁发展等流动过程中,做到最合适的人担任最适合的职位,允许人力资源管理机关能弹性、多样、灵活地行使其管理职能。
2.与公共部门目标难以协调
一些公共部门缺乏明确的组织目标、愿景、战略和核心价值观,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性,使公务员管理与部门使命目标脱节,部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部门战略的难以契合,不足以形象地真实地体现组织长远发展目标。加上公共部门存在不同程度地办事程序复杂、组织机构膨胀、办公层级较多、服务意识薄弱、人治色彩浓厚等弊端,直接影响和制约到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3.管理职能缺乏协同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员的选拔、运用、工作设计、工作分析、培训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绩效考核、薪资、迁调、激励等方面管理职能,在实践进展仍在不同程度落后于实际需要,各个职能之间缺乏协同性,难以有效整合,存在改革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如果缺乏组织战略的统一指导,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协调发展,导致管理职能缺乏协同性。
4.管理理念滞后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关干部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实践中难以顺应环境变化,不能将现代诸如权变、创新、战略思维等先进理念应用到公务员管理中来,加上有些部门存在人治色彩,以致于难以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管理弹性和权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及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专家匮乏,带来领导者战略决策缺乏科学、权威的专家意见的结果。
5.管理改革动力不足
我国的公务员管理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改革主要靠自上而下。一般靠上级领导指示推动进行,加上改革有风险,绩效考核等制度不健全,不想承担责任,各部门管理者缺乏自主改革动力,更倾向于按部就班,除非上级领导指示或有关政策驱动,否则一般不会主动发动改革。上级应适当下放权力,让地方部门根据职位需要自主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完善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为改进公共部门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已时不可待,如何能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发挥更多的效能,以激发公务人员的人力潜能,是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环节。
1.招录、培训采用多样化进行
根据不同职位类别设定不同的录用标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如公共行政价值观,公共道德作为考核的关键要素。推行绩效管理与培训开发制度,针对岗位需求推进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制度,改进公务员培训方式并加强公务员培训过程监管及效果评估。完善功绩制以结果为导向用人方法,建立“开放式”公务员流动体系,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针对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奖惩制度与其功绩之间关系并不明显,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仍旧是年龄和资历等现象,改善综合激励系统,健全以工作、薪酬激励为主的正激励与惩罚、诫勉等为内容的负激励。
2.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在明晰公共部门自身使命、核心价值观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改善组织文化同时,公共部门应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通过战略规划制定、公开与评估来驱动公务员管理改革。通过借鉴和探索战略驱动型的公务员管理改革动力机制,逐步完善并实施相关法规政策,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各级机构制定战略规划并落实情况,同时实行与之相对应的战略落实问责制度,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公改革,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力度。
3.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1)管理多样化。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多样性要求公共管理人员个性化,公共部门不得不改变传统人事行政,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同时公共部门依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途径,实现组织目标、发展、战略与个人价值系统性结合,培养成高素质高效率的人力资源队伍。
(2)强调责任和道德观念。公共部门人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同时他也是一个个体,就会出现个人意识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现象,容易造成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局面,公共部门的伦理道德将面临着缺失。因此要着力强调个人责任与组织责任结合,提倡公共部门人员认真工作,并通过多样化、弹性化和差异化的策略开发人才。
(3)进行战略整合。公共部门应将战略目标、工作标准与个人期望挂钩,依据特定使命、愿景及实际需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共同规划及推动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依据部门愿景确认机关现在及未来所需的人力资本,据以规划特定的人力资本方案,依据需求合理配置人力,对最重要或迫切的业务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
4.促进公共部门人员权变管理
公共部门应逐步放权,将人事管理的权力大量授权给地方和各部门,只充当监管者和与协助者的角色,让地方各部门充分行使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来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更具有弹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如允许增加录用人数、薪资、职位分类、工作安排上的弹性。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形成相关的理论以及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公共部门中的运用逐渐成熟,并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战略管理指的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具有的系统性、长远性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前进方向和适用政策,以及在整合公共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策。当代中国也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维方式,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作用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对现实的公共部门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公共部门的发展构建了一套体系性的框架。战略管理发挥的主要作用有:第一,为公共部门的发展提供方向。一项管理战略的做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考虑到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公共部门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第二,优化公共部门资源的配置。任何一个组织的资源都不是无限制的,它们的运转都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求得组织的长远发展。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就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做到均衡有序。第三,增加公共部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战略管理实际上就是公共部门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发展,积极适应不同的环境。第四,制定严格的发展标准。战略管理为公共部门勾勒了一套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实现的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来保证公共部门发展道路的顺畅性。[1]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
(一)利益分歧较大
现实公共部门的管理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新的战略管理未能在公共部门中广泛的运用。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部门中群体的既得利益,主要包括领导者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利益。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领导者在组织的兴衰成败中占据70%的责任”。确实如此,公共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领导的关注。采用战略管理方式,领导必然对变革前后地位有无降低、收入有无增减等利益进行考虑,并影响战略管理的具体实施。[2]此外,工作人员也会担心战略管理的实施必然影响自己的薪酬、工作行为等利益。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制定必然影响着各方面的利益,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二)观念难以转变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施必然导致相关人员的观念转变,与之有利益关系的人对新的管理理念有着一定的排斥。领导者由于积累了较多的传统的管理方式的经验,思维方式难以很快的转变,创新意识难以被激发,其仍然被旧的观念束缚。其次,普通工作人员由于只关注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变革,对战略管理难以感兴趣,认为“战略”这样长远的规划是领导们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头脑中为树立“战略”观念。
(三)公共部门成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公共部门成员的综合素质指公共部门的领导者以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文化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着战略管理的制定及实施。对于公共部门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在思想道德、文化以及能力方面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对于年龄层次跨度较大的领导者,他们对战略的理解肯定统统,因此,领导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战略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公共部门普通工作人员来说,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加缺乏,好少有人能够定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及能力素质。
(四)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由于战略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对国际上战略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的系统性借鉴不到位,导致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严重的“先天不足,后天缺陷”的特点,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3]一直以来在我国公共部门内进行的的战略管理,主要是形式上的规定,而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违背预期的计划,受领导者的主观影响较大。因此,先天性的战略管理理论不足与现实发展中的实践不到位成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进
(一)调和利益,制定长远规划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施需要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必然与各自的利益挂钩。在公共部门长远规划时,调和各方利益成为重中之重,将各自的利益损失降低到最低。一方面战略管理的制定一定要兼顾各位利益相关者,只有给予他们一定的激励和承诺,让他们在战略管理中获得更丰硕的利益成果,才能调动他们进行战略管理的积极性。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和普通工作人员为了获得长远发展而又不丧失既得利益,往往能够配合战略管理的实施。
(二)转变观念,调动公共部门人员的积极性
观念的转变是以抛弃旧观念为条件的,旧的观念只会束缚战略管理的实施。旧观念既包括传统的管理理念,也指那些曾被使用过的理论、经验和管理方式。公共部门的领导者的管理经验相对丰富,而在战略管理方面确不能顺应其发展要求。领导者只有不断接受战略管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增加相关的的知识水平,才能准确地制定战略管理计划,并且能够充分地运用于实施过程之中。[4]而对于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领导者的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展示战略管理的效能。
(三)学习战略管理理论,提高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从理论方面的学习出发,结合公共部门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的特征,对先进的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此外,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定自身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相关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制定、实施公共部门管理战略。
总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其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与时俱进地完善战略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邓龙.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J].时代经贸,2007(03).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11-02
一、盲人摸象:游弋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不仅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也是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示范性效果下的产物。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浪潮,以钱德勒、安索夫、斯隆、明茨伯格、波特等人的著作为代表,这股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如今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战略管理本身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来,也包括我们称之为的“战略管理的悖论”。战略悖论是指在战略构成的要素中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矛盾。
目前的战略管理悖论主要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1)局部与整体;(2)现实与理想;(3)竞争与合作(4)市场环境与能力;(5)理论与实践。本文为了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主要从局部与整体这个悖论出发,具体阐释如何明白其产生的缘由及存在的形态以及如何找到战略管理悖论的消减之道,这些问题对重新认识和调整战略管理有一定的意义,也正是本文所努力探讨的问题。
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论述:“我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没有人具有审视整个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只是紧紧抓住了战略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而对其他难以触及的部分一无所知。而且,我们不可能通过简单拼接大象的各个部分去得到一头完整的大象,因为一头完整的大象并非简单的局部相加。不过,为了认识整体,我们必须先理解局部。”明茨伯格这段话中就道明了战略管理中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的矛盾,战略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建立起对整体的系统认识,找到把握全局的方法,进而概括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我们无法想象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规划是在无法正确认识整体的情况下形成的,那么战略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模糊的整体战略目标细化为明确的局部目标时,也会出现局部叠加不等于整体的结果。正如西蒙所言,人只有有限理性,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我们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尤其是要满足集体要求的时候,只能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走出战略管理悖论的困境需要正视各种悖论,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悖论并不是错误的,悖论的存在促使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人员不断反思原有理论的缺陷,并且促进战略的管理理论的推陈出新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二、整体与局部的悖论:经验性的还是逻辑性的
如果我们和莱布尼兹一样,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对于上帝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逻辑性的,即问题需要借助意义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反之,我们了解一个问题的方法只能通过实践获得,那么这个问题就是经验性的。如上文所说,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的局部与整体的悖论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目标与人的有限性相矛盾;第二,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模糊性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不能确保与局部目标的叠加相吻合。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论文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摘 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应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进行探讨。我国应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政府采购模式,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
关键词:战略管理;政府采购;采购模式;采购门槛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 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
2战略管理工具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适用性
管理变革总是来源于一种重要管理理念的出现,而真正将管理理念深入管理实践则源自管理工具的推广应用。战略管理如今已经翻开了图书馆管理的全新一页,为图书馆找到了不断完善向前的规划管理依托,将图书馆传统分析工具和战略管理工具一同深入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可真正落实战略管理这一理念。战略管理发展日久,工具也愈加丰富。伯明翰阿斯顿商学院的Jarzabkowski等对2007年国内和国际9个英国商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对战略工具的使用量和感知价值,据此对战略工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战略管理的多种工具正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着。其中,SWOT、关键成功因素、核心能力分析、情景规划和价值链这5个工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成功应用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应用。廖飞研究战略管理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适用性,认为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选择工具和实施工具三类之中,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7-S模型、业务集成方法BIM6种工具对非营利组织适用,而五种竞争力模型、波士顿矩阵、V矩阵、EVA管理4种工具不直接适用,应用时需要转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管理引入图书馆界,图书馆开始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还一直跟踪战略管理理论与工具的发展。到80年代,公共图书馆界广泛将战略管理工具应用于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在1980-2009年间先后六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的规划程序》(1980年)、《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年)、《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年)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年)、《面向结果的战略规划》(2008年)、《为结果而实施:行动起来,你的战略规划》(2009年)[5],对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流程、原则、方法、工具应用等进行详细的指导。1998年第三版为规划者在流程的每个阶段直接应用工具,设计了适合公共图书馆的50多个“工作表单”(Workforms)[6]供选用。2008年第五版提出“工具包”(Toolkit)[7]推荐使用6个工具,帮助规划者进行协助者选择、经费预算、目标设定等。2009年第六版的“工作表单”[8]有社区SWOT分析、图书馆SWOT分析、沟通计划、选择规划委员会成员、社区愿景、环境变化分析、目标分解、资源评价、定标比超、组织能力、结果交流等专门工具。
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已充分证明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Matthews认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可以选择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并详细介绍了情景规划、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规划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绩效棱镜和3R绩效等管理工具[9]。但在实践中,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棱镜和3R绩效工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陈昊琳调查研究发现,战略制定工具与图书馆评价工具均对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具有一定作用,49.67%的专家认为战略制定工具在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影响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8.71%),还有11.62%认为这一因素并不重要[10],总体上反映出战略工具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适用性,同时也说明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柯平等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多数采取了SWOT分析的方式,但是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还比较单一[11]。其课题组研制的《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工具应用,如环境分析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工具、行业环境分析工具、内容环境分析工具、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工具,推荐使用PEST、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柯平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将战略管理方法工具专为一章,详细介绍了PEST、五力模型、SWOT、情景规划、焦点小组、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定标比超8种常用方法[12]。综合国内外研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的几种方法列表比较,如表1。
3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管理工具的选择
结合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在环境分析工具、发展定位工具、目标设定工具和绩效管理工具四类工具中选择有过成功实践的工具,兹分析如下。
3.1环境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和准确地研究分析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也是为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最为常见的首选工具。国外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这一工具的应用,PLA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就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13]。据Pacios调查,有多达11.4%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战略规划文本专门设有SWOT分析一章节[14]。内外部环境扫描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SWOT分析法是环境扫描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如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则从人口增长、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财政收支、图书出版、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七方面对信息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分区座谈、网络意见调查、电话采访进行外部意见调查,对在馆人员和相关顾问进行了内部意见调查,使用SWOT方法对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及台北市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台北市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15]。我国大陆图书馆界也已经意识到SWOT对于图书馆的作用,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只有极个别图书馆如广州图书馆使用了这一方法对其所处战略环境进行扫描分析。环境扫描是提出战略目标与措施的基础。由于SWOT分析是为提出有效对策服务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要善于将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可以选择S-O、W-O、S-T、W-T四种不同策略,帮助图书馆战略定位。避免将SWOT应用简单化,导致为方法而方法、环境扫描与发展策略不关联的结果。战略规划制定者要有问题导向。Johnson指出,SWOT可以帮助图书馆确认需求、发现问题,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16]。Cervone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17]。公共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和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及确认,战略规划将更加缜密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采用SWOT分析环境时需要重点考虑变化的情况;在分析对策时不忘时刻注重自身资源、服务特色,结合实际,避免流于千“馆”一面;可以结合通用矩阵或五力模型等多种管理工具进行打分评价,综合各工具优势,引导最合理规划。
3.2发展定位工具——情境规划与焦点小组对普通读者与基层员工而言,贸然提出你对图书馆的愿景是什么?这一问题过于宏观,得到的答复可能更多集中于“环境好”、“方便”等流于基础印象层面。图书馆运用情境规划,可以将这样抽象的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与关键性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对变化的图书馆环境进行具体和可行的分析。这一工具适用于图书馆制定长期(至少5年)的发展规划。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做出情景假设,以图书馆追求的主要愿景方向为假设核心;第二,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制定虚拟战略;第三,观察环境是如何反馈的,并相应调整战略和计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环境的快速变化或用户群体的复杂性都可以设置为潜在情境,实践中为了避免战略发生不必要的多次调整,可以结合焦点小组法,利用虚拟战略情境对用户进行调研,明确情境对用户的影响,减少战略的设计缺陷。例如,加拿大布兰普顿图书馆2002年编制了第一个战略计划——“延伸出去”为2002-2005年的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路线图。2004年,该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以获取对服务和设施的匿名反馈。在一名顾问的协助下,图书馆利用关键信息提供者和焦点小组进行更直接的信息收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6-2008年战略规划,2008年1月还启动了2009-2012年战略规划制定[18],图书馆继续运用焦点小组法,分别召集图书馆读者团体、员工、馆员、城市和社区重点利益相关者等参加会议,使规划更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国外研究表明,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广泛依据,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19]。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20]。Pacios特别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都是有益的[21]。可见,焦点小组法既不同于面向个人的深度访谈法,也不同于自由畅谈式并追求数量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它不仅可用于读者调研,了解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明确用户需求,通过定性信息整理总结图书馆战略方向等,还可用于对图书馆员工的调研,通过焦点小组讨论鼓励图书馆员参与到战略制定中来,在员工群体内共享、推广战略制定信息,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指引。在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依据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原理,焦点小组大约邀请6—9名读者为佳,但图书馆读者群体类型复杂,需要仔细挑选有代表性的读者参加;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讨论清单、经过训练有经验的主持人,从而保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主题,且让每个参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情景规划和焦点小组这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规划由规划人员自己设计未来以及从过去推断未来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利益相关者对于规划的作用以及积极地、创造性地设计非线性的、动态的未来图景。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未来的把握更全面,更有利于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形成。国外一些图书馆将规划制定设计为更多互动,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具体活动,在战略制定中推广了图书馆现有服务,获取了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需求信息,很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
3.3目标设定工具——定标比超定标比超方法不仅成功运用于企业,施乐公司通过推行定标比超方法将成本降低了50%,首开定标比超的先河,还成为竞争情报里的重要方法[22]。而且,这一方法较早进入了图书馆视野,并在国外图书馆广泛应用。例如,欧申赛德公共图书馆在发掘自身相关信息数据(社区扫描)与横向比较(定标比超)两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23],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挖掘社区相关信息如人口构成、社区所辖企业需求等,并将本馆数据与圣地亚哥郡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等有类似特点或相似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进行比较,数据翔实细致,从预算到读者可享受到的资源均值都有所涉及,格式清晰,一目了然,既明确了自身特色,又为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标比超的对象选择上,必须是同类型同级别的图书馆,标杆样本与本馆发展方向相似、规模相当或有自身明确特点,选择不限制地域,但需关注不同地区政策等原因带来的不同。在方法上,通过多渠道情报收集、比较分析、追踪学习等过程,将本馆与“标杆”图书馆进行比较,分析“标杆”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本馆绩效的最佳竞争策略。在目标上,通过定位和标准化衡量、比较,进而实现对领域优秀图书馆和一流图书馆的超越,最终实现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4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将组织长期的远景、战略与短期的策略、行动对接联系起来,通过已定目标来追踪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最早由德国1999年进行的BIX项目将之引入图书馆绩效评估领域,之后IFLA、ISO[24]都采用过这一管理工具用于评估绩效。在图书馆实践中,BSC的财务指向维度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展现预算、决算以及最重要的使用价值,用户维度即为公众创造的服务价值,内部管理与学习成长即图书馆的内部知识增长、业务再造、外部拓展等非简单量化指标。也可以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战略制定与评估等项目,如制定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战略,通过财务维度对资源投入、人力资本、资源产出等多项价值进行分析;用户维度即从公众用户的角度评价资源带来的入馆人数增长、地区文化发展等外溢价值等;内部管理维度则可以反映图书馆资源是否最大地反映了图书馆实体与虚拟馆藏、是否最大化展现图书馆员对资源本身的附加价值等;学习成长维度则可以在自建资源、资源整合等深化创新服务的推动中,反馈图书馆及其相关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整体来看,系统化多维度关注符合图书馆战略发展系统化、前瞻性要求。BSC以战略为导向,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经常被用来构建图书馆战略管理框架,搭配使用其他管理方法工具,可将构建起的绩效平衡维度与其他战略目标整合。常与BSC一同出现在图书馆规划制定中的有:关键成功因素(CSF)与关键绩效指标(KPIs)两种分析方法。从评估测量指标的角度切入制定战略目标体系,能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Wessman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表明,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并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25]。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将BSC与CSF结合使用,如芬兰国家图书馆2006-2015年战略用BSC搭建战略框架,保证战略鲜明易于传达;内容方面则设有CSF来引导规划按照预期重点方向实施[26]。值得注意的是,CSF确定的一般关键成功因素为5-9个,容易忽视次要问题,在应用于具体的管理问题时,由于不容易找到相应目标的关键成功因子及其关键指标,效率可能会比较低,而且,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需要重新开发系统。因此,与BSC等更重体系化的管理工具协同使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战略规划也可以将BSC与KPIs结合使用,从BSC的4个维度将图书馆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可衡量的KPIs体系,以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普牙卢普公共图书馆采用BSC方法,从公共价值、用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财务五个方面制定战略规划[27],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的特征将公共价值单独列为第一维度,将财务调整至第五维度,再设置有具体的KPIs指标值以加强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BSC将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相互平衡的绩效维度,KPIs则按SMART原则和管理上的“80/20”原理,将战略维度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体系,也是KPIs的确定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必要的修正。如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明确使用KPIs以衡量所提供服务的最新发展情况是否符合规划预期,该馆在每年的年度运营报告中列出KPIs的追踪情况,发展绩效指标虽因具体年份不同可能发生改变,在综合考评其服务性能指标的情况下,提出三年规划等较长时间的目标,即以KPIs修正战略目标[28]。这三种方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战略目标的分解、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规划,实现对图书馆的体系化绩效管理,以此衡量并提高图书馆战略绩效。
4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策略
4.1根据图书馆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工具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在应用工具上应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工具选择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结合图书馆类型、级别、规模、影响力等特征,选择有效工具。根据表1,大型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可考虑使用多种环境扫描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BSC与CFS结合或BSC与KPIs结合的方法。而小型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制定中可以目标管理(MBO)为基础,运用SWOT、焦点小组、CFS等方法,避免使用比较复杂的PEST、BSC、情景规划等方法。在战略规划中,方法和工具并非使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是要强调其适用性与有效性。
4.2多元工具协同使用每款管理工具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深入的了解管理工具的优势与缺陷是合理使用工具的基础。去粗取精,协同使用,实现最佳的战略规划才是目的。英国贝德福德郡图书馆业务规划中就明确使用了KPIs、SWOT多种工具[2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3-2014年社交网络战略中,在设计各社交网络战略时采用矩阵,分析各渠道的优势,结合使用环境扫描,在评估战略执行中则采取了投资预算报表等传统正式报告与情感分析融入用户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定针对性策略[30]。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需全方位细致思考的工作,“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过程应充分了解战略管理工具,利用多元化的工具,以保证战略规划更有效、更具较强的执行力度与可操作性。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的资本投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合理地运用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对治理机构设置和职权安排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为公司形成统一战略目标,进行统一战略安排并卓有成效地实施战略提供了平衡工具。
一、公司战略――由“竞争”到“合作――竞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远东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迅速增强,战略开始强调其竞争方面;到90年代,由于长途通讯、全球化公司和太平洋周边经济增长以及日本货币问题和亚洲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人们更加重视战略的全球观,更加重视公司所拥有的所有资源而非仅把竞争作为战略形成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公司战略理论以“竞争”为基点一统天下的格局。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多端,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若仍紧盯竞争性的战略思维制定战略,那么公司可能会忽视新市场的出现和新顾客需求的产生,最后则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刚性的陷阱。1996年,哈佛商学院的亚当・布拉顿伯格(Adam Brandenburger)教授和耶鲁大学商学院巴罩・纳尔巴夫(Barry Nalebuf)教授共同出版了《合作竞争Co―opetition》一书,并提出了合作竞争战略(co-opetition Strategy)的概念。二十世纪有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和金融家勃纳得・巴鲁齐(Bernard Baruch)也曾说过:“你不必吹灭别人的灯以使自己更闪亮”。事实上,大部分商业只有在其他人也成功时才能取得成功。商业运作是竞争与合作的综合体,单纯强调竞争与合作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妥的:与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只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自己也遭受损失;而一味强调合作而忽视自身利益也非明智之举。商业是战争与和平的统一体。恶性竞争将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不会有任何战利品,那是输――输结果。你可以合作,但也不要忽视自身利益。毕竟通过合作创造一个蛋糕却不能占有,不是理想的结果。商业游戏是一个不同于体育的游戏,这个游戏不是必然的“你输我赢”结局。商业游戏中,你的成功并不需要他人失败,商业游戏中可以有多个赢家。传统的理念就是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因而是一种“零和博弈”。当代博弈论应用于分析竞争与合作的互相影响时,认为商业游戏参与者之间可以达到共赢的结果,即可以是“双赢博弈”。
像AdamBrandenburger教授和Barry Nalebuf教授所说的那样:“一方面,创造价值也就是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客户和供应商等共同参与的合作的行为,一个公司单独不可能完成;另一方面,瓜分蛋糕的行为本质上又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公司必须两头兼顾,同时创造和瓜分蛋糕。”合作竞争解释如何在不损害整个蛋糕的条件下竞争、如何在获得应有收获的前提下合作。
二、战略管理的实质
公司战略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公司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公司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
战略关注的是公司在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公司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公司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
战略是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依据,而战略制定的源头来自于公司的哲学――公司的愿望与追求。战略是一种长期追求,在漫长的公司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员工的行为。公司的基本追求及最终目标、愿景是合作的基础,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现代公司越来越关注公司的战略管理,谋求“好的”战略,以把公司引领到“高地”。什么才是“好的”战略?在“合作――竞争”的战略态势下,“好的”战略应经受三种检验:
一是增值检验:通过收益率、长期测量业务绩效的指标如市场份额、创新能力以及员工满意度来说明;二是一致性检验:要考察公司利用其资源的有效性、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性;三是竞争优势检验:对公司竞争优势的维持能力或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经受得住检验,才具备“合作”与“竞争”的资格。
战略管理在于确定这样一个能够引领公司长期追求、成为全体员工共同愿景,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统一的目标和纲领。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这是战略管理的逻辑基础;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可以有效地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这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在这样一个目标和纲领指导下,可以维护公司市场合作竞争中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使得公司的市场价值增值。这是战略管理的目的。
致力于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有效地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战略管理的实质。
对最终产品中顾客的价值做出贡献,即价值性使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特征。充分的用户价值,即按用户能够支付并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且高于竞争对手的效率和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在现代市场条件下,确立公司顾客价值中心的地位,是培育和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战略选择。
Chan?Kim 等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基于顾客的价值创新观。他指出,顾客价值创新就是基于顾客需求,通过为现有市场提供完全新型且优越的顾客价值,或使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而使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无关,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活力的感觉。以顾客为基点的公司战略思维强调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价值创新满足不断产生的新顾客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使公司获得持续的核心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早在1990年出版的《HBR―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就指出,将公司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竞争策略转向增强核心能力是公司战略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公司核心能力又称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公司中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跨越组织边度承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竞争力。但从长期看,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即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延伸出一系列相应的领先产品,是一个从“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服务”的延伸过程。这意味着公司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相关产品市场上有了主动权、选择权。
三、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
公司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沿用了200多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表明: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只有在竞争过程中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规范的公司制度作保证。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制度。
显而易见,从总体上说,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公司每一个参与者利益保障的前提。所以,做好公司战略规划和管理,培育和持久地保持公司的核心能力,以实现公司价值增值有着统一的价值基础。而在具体层面上,由于公司每个参与者都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使得公司所附随的权利之间的匹配非常复杂,随着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问题相继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尤为必要。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为公司形成统一战略目标,进行统一战略安排并卓有成效地实施战略应提供平衡工具。
公司治理是指建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之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各构成主体的权利来源、运用与限制,定义了决策制订的内部程序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决策制订过程中的参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在一定的公司治理架构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结构、激励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应有效地平衡公司管理者对经营裁量权的需要和股东监督管理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平衡公司对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和大股东监督管理者如何处置他们投资需要的矛盾,平衡保护中小股东不受管理者和大股东自利交易损害的需要与减少股东集体行动问题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整个公司运作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公司战略管理是在这个既定的平台和框架内驾驭公司制定目标并迈向目标,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协同效用。进而有效提升公司的价值。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公司运作机制中,公司董事会成为公司战略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最具影响的机构。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机制下,将拥有公司财产最终分配权的股东的权利严格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内,从而有效建立起了对公司董事会及其领导下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为“职业执行人”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其才干提供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也为公司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营造了事业基础。
但在自利的驱使下,公司的董事会或经理阶层可能会利用履职机会“权力寻租”,从而使公司和股东利益蒙损。所以建立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股东大会审查董事会工作报告、股东重大事项表决等约束机制,以及监事会列席董事会会议、监事会调查董事或经理行为、公司财务报告及信息及时披露机制等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实践中的“期权”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资本结构的合理分散,是完成治理结构合理制衡和治理机制作用合理发挥的制度基础。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质量,给公司带来高额收益、避免潜在损失,资本机制在战略制定中起到了潜在关键作用。
当然,“职业执行人”的行为和价值还受着市场机制和文化机制的影响。完善的市场信息和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及优秀的企业家文化也是校正和规范董事会成员行为十分重要的方面。这属于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
参考文献:
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由美国学者西蒙兹提出,他当时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桑克模式、克兰菲尔德模式、罗宾·库泊模式。
二、A钢铁公司传统成本管理现状
(一)A钢铁公司简介
A钢铁公司始建于1970年10月,公司的前身为县级公有制钢铁厂,占地4000亩,1996年12月改制为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6月后,A钢铁公司行了股权结构整合,至2006年12月,A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公司现有总资产149.7亿元,职工人数47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0人,位列全国冶金50强,在全国最大工业企业中排名前300位,被省政府列入重点发展企业。
(二)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A钢铁公司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其中,成本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两种,年度预算包括公司预算和分厂预算两个层面,月度预算只是分厂层面预算。成本核算主要采用的是成本习性方法,分为公司核算和分厂核算两种,
(三)A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于传统成本管理,对于成本管理缺乏战略管理思维。目前,A公司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财务人员偏重于日常的核算业务,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需要的成本信息,没有将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
第二,没有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意识。目前,A公司虽然提高企业各部门都要重视成本管理,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控制成本管理,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核算专职人员和相应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未考虑还与各车间、各班组作业过程中有关。
第三,没有进行全面成本管理和控制。A公司过于重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成本耗费,忽视了钢铁生产前产品设计、试制、设备、工艺陈旧落后造成的耗费,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第四,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范围比较狭窄。A公司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对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二个因素非常重视,但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公司外部价值链也缺乏研究,造成公司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A钢铁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一)A公司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
桑克模式是目前理论界公认的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三种模式中最为完善的一种模式,为此,本文以桑克模式的三大分析工具对A公司所做的具体分析为基础,按照分析、实施、效果预测的步骤提出A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
1、价值链分析
目前,A公司的供应商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商和辅料供应商。原料供应商主要是指铁矿石供应商。辅料供应商,主要是指煤炭、电、废钢和铁合金等。最近,钢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废钢价格攀升,电耗成本持续增长,铁合金的价格也处于高价位。虽然煤炭价格有所下跌,存贮运输花费的成本较高,总体而言,钢铁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公司盈利压力大。
需要改进:第一,加强与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第二,实施招标采购,选择战略合作供应商,降低采购费用;第三,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实现生产计划及相关的原料需求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效降低库存;第四,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电耗、物流及储存成本。
2、战略定位分析
第一,技术开发能力有待加强,产能落后。A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钢铁产业而言,规模与效益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关键制造技术与重大冶金装备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公司的产品生产采用的是流水作业,生产工艺比较完善,生产效率比较高。公司目前拥有3条生产线,但是由于销量受限,实际只使用了2条生产线,公司年生产能力为产量3000万吨,而当前实际产量只有2500万吨。
第二,运输保障能力低,市场应变能力弱。我国矿产资源大部分原材料都依靠进口。企业对铁矿资源的安全运输缺乏必要保障措施,当运输条件恶劣时,企业对于运输价格的快速上升并没有很强的应对能力,从而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公司利润超成很大影响。
第三,资源紧缺,成本上升在钢铁产品的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了50%以上的比重,而铁矿石是钢铁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目前A公司依靠进口铁矿石,而近几年来铁矿石价格的飞速上涨将会使A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成本压力增大。
第四,成本管控能力弱在控制上,公司的产品质量控制还算可以,但是其他控制,特别是成本控制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公司大多情况下只关注事中的控制,对事前的控制考虑得相对少得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成本动因分析
其一,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结构成本变动具有重要影响,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来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前几年钢铁市场发展迅速,用户对钢材的需求很大,A公司从国外进口了很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专业化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大型车轴坯行业、船舶行业等领域。在这些设备和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公司产能大大增加,产品型号众多,年产钢材达104吨,年均销售收入达96亿元,利润达到近18亿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点。
其二,整合程度。近年来,A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产生了一些积极效益。在后向整合方面,通过与山东、山西等地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使得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减轻了公司原料紧张局面;在前向整合方面,公司进行了物资采购流程和销售流程的重组,减少了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使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但是,目前A公司交易及营销费用仍然较高,公司必须进一步完善销售网络和经销商体系建设。
(二)A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
1、制定公司战略
(1)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围绕钢铁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用钢、特殊管坯钢、大型锻件用钢、系泊链用钢及各种专用合金结构钢产品及精锻等项目项目,为中国的钢铁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将市场营销、生产运营、采购供应、科技发展、财务管理等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体系,使得以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部门实现无缝衔接,形成整体合力。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已投入运行的节能减排项目,不断开发节能降耗、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新项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采取有效营销策略,提高企业效益。在销售工作中,积极完善销售网络,建立信息快速反应平台,加强对市场上产品价格波动的调查研究,合理制定产品价格。
(5)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制定战略成本管控目标
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A公司高层管理者明确了企业战略成本管控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管理原则,进一步细分各部门成本任务目标。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具体如下:
经济效益方面:不断优化个体价值链,完善措施,预计每年收入增加7.5亿元。
环境效益方面:减排CO2 350万吨、SO24320吨、粉煤灰23.5万吨。
吨钢耗新水降低到3.2m3以下,年节水475万m3,实现工业用水负排放。
3、制定战略成本决策
战略成本决策是指为企业提供成本决策信息,进而明确公司战略,并根据公司战略目标确定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企业在制定战略成本决策时,需要很多成本信息以便做出科学决策,但是这些成本信息大都是定性的,并且精确度相对比较低。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决策方法,通过有效比较产品单位成本、存货成本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扩大钢铁产量,使得达到均衡状态。
4、实施战略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控制是指在制订和执行经营战略中,必须以成本为基础来设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分配资源等。
目前,A公司实施战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如表所示。
(三)具体举措
(1)进一步协调好规模与成长的关系,为公司实施发展战略做好准备。面对跨企业的蜂拥而入、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钢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容量有限的市场中,公司应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建立战略联盟。
(2)打造强大的物流中心,改善物流运输管理;采取措施,投资建设发电项目,在保证内部用电的同时对外供电,从而降低用电成本;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公司营销方案,提高公司直销比例。
(3)重构、优化公司价值链流程。在分析公司内外部价值链的基础上,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要按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改进。具体包括:
第一,积极寻求新的销路,增加钢铁产量,实现规模效应,以求降低产品成本。
第二,对销售商,要保持及时的信息共享和紧密交流,实施按周交货,提高供应链效率;要加强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优化质量设计,提高操作水平,稳定和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可以减少质量降级和质量意义,带来效益的增加。
第三,优化公司生产过程作业链,减少公司隐性质量成本损失,挖掘公司成本降低的潜力。其中重点是制定高质量的作业标准,采取改进措施,减少作业过程中铁水、钢水喷溅造成的损失。
(4)改进公司成本核算方式、利用作业成本法(ABC)对成本详细揭示的功能,进行公司战略成本管理。
四、结束语
本文应用价值链分析A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通过分析A公司的价值链,不断得到影响公司竞争力的成本信息,从而制定战略以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成本优势。分析在A公司存在哪些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缩小差距,不断优化公司价值链,精心打造上下游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相静.浅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消息,2010(11):68-69
[2]解佑亮.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J].会计师,2010(3):33-34
[3]胡雯丽.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其优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
更 正 证 明
由于编辑部编辑人员工作失误, 作者刘宏茹发表在《财经界》杂志2013年11月10日,总第315期,第58页文章《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作者信息刊登有误,现更正如下:
引言
随着竞争形势的日益剧烈,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也正体现着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现实表明,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持续的成长成为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成长困境的原因非常复杂的,在众多因素中,企业的战略调整的失误是很重要的原因。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方法来实现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来优化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及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现阶段对于企业战略比较全面的看法是明茨伯格等学者提出的著名的5P模型,模型这样来描述企业战略的: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从企业过去的发展历程角度来看,其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Pattern);从产业层次角度分析来看,表现为一种发展的定位(Position);从企业层次角度来看,表现为一种企业观念(Perspective);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其竞争中采用的一种战略计谋(Ploy)[4]。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对其企业战略的管理,主要由战略的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组成。我们这样定义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对其使命的确定并且根据组织内部、外部环境条件来设定企业战略目标,为了保证企业目标能够正确落实和实现而进行谋划,并且依靠企业自身内部的力量来引导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于实施,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有以下的特点:企业战略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策略,全部管理行为的重点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然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关键都在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对组织的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和审视(即SWOT分析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制定并实施战略及日常的监督管理,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一,企业战略管理不仅要求做到战略的分析和制定,还要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将制定好的企业战略付诸于行动,并且时常监督实施的结果,可见战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第二,企业战略管理并不是静态的管理过程,而是一种循环往复性质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它需要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战略实施的结果进行不断的分析和审视,直达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战略管理是一种不间断的管理。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缺陷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大,,达到98%以上。中小企业为企业技术的创新、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年也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停业或者倒闭态势。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中小企业现阶段还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并且这也与中小企业产生的背景有关。
其次,中小企业战略制定的能力有限。有一些中小企业的业主对企业战略的策略认识不清,认为企业战略会束缚企业的发展;有部分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限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制定战略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还有小部分中小企业对战略规划概念不清,误认为是计划,从而影响了其发展。
三、中小企业战略选择类型
目前来看理论界对于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范围比较广,中小企业战略选择类型主要有业务层战略、公司层战略及职能型战略。
业务层战略也称为竞争性战略:从企业战略的不同层次来看,其战略对组织的绩效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业务层战略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企业战略目标达成极为重要。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中小企业竞争战略可以选择聚焦战略、差异化战略及联盟战略等。
公司层战略: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大,其组织结构设计往往也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对中小企业战略直接的研究不是很多。学者叶志桂和颜光华指出,影响中小企业战略选择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是战略领域。在中小企业创立阶段,组织的战略领域比较偏向于业务层战略,在成长的初期阶段,战略领域的重点放在企业运营计划,成长的后期阶段,企业的战略领域比较关注的是具有长远方向性的战略计划。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全球化观念与意识树立正确的认识,利用好国际化大舞台,选择国际化战略。
职能型战略:有学者对技术性中小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战略的集中程度与技术和市场变化快的领域直接相关,产品种类多的公司会取得更高的业绩。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
四、结论
亚当・斯密曾指出:“任何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共享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运行”。可见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若我国的中小企业励志茁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文化的差异,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一套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许多企业发展的实例表明:企业越是发展壮大,越要在战略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伦理道德建设,为了一味的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伦理道德价值观,那么就必将被社会淘汰,最终走向灭亡;如果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观融入到企业战略中,那么企业的目标便会容易达成,企业与员工、政府、社会就能够和谐发展,走向辉煌。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管理,需要依靠科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为指导。中小企业在我国国家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充分的了解战略管理对其成长的必要性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制定企业战略,并且将战略付诸实施,明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市场,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长期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项国鹏、王进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评述及初步分析框架[J].技术经济;2008(7).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不管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要明确其使命。使命因组织而异,取决于组织的性质。例如:医院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建筑公司的使命是修建住房或公共设施;保险公司的使命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餐饮公司的使命是为大众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准确地定位组织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组织上下反复讨论才能确定。制定的使命要达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①行业特点鲜明。即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该组织的核心业务。联邦快递的“使命必达”非常简洁,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该公司从事快递业务的。②站位要高。即要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仍然以联邦快递的“使命必达”为例,从这一使命可以看出,该公司把安全快捷地送达客户的快件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再如,可以把中石油的使命定位为“为中国加油”。“为中国加油”一语双关,既反映了石油化工的行业特点,又体现了该公司的社会责任。③简洁明了。组织的使命要简洁明了,以便让全体员工耳熟能详。让客户和社会易懂易记。愿景是最高管理者对组织未来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愿景体现了组织领导者的立场和信仰。愿景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①要到哪里去?即组织是什么;②未来是什么样的?即组织将是什么;③目标是什么?即组织应该是什么。每个组织都应明确自身的愿景,而愿景中要包含明确的目标,即组织为了实现使命而制定的中长期指标。目标需要量化,空洞无物的口号无法指明组织的努力方向,员工也会不知所措。
目标可能是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形成的组织规模方面的,如未来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或年产值保持在同行业第一的位置;目标也可能是市场份额方面的,如5年后在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达到30%等。使命与愿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使命不同于愿景。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反映了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简单地说就是组织为什么要在社会上存在。愿景则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设想。使命与愿景的联系在于愿景体现了组织领导者的价值取向,而若干代组织领导者价值取向的趋同决定了组织使命的定位;同时,正是通过包含了可测评的目标的愿景的达到才能实现组织的使命。让我们看看一些优秀组织的愿景:苹果公司———让每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迪斯尼公司———成为全球的超级娱乐公司;戴尔公司———在市场份额、股东回报和客户满意度3个方面成为世界领先的基于开放标准的计算机公司;中山大学———成为教育行业的黄埔军校。可以看出,这些愿景中均包含了可观测的目标:或者成为最好,或者追求世界领先,等等。
1.2愿景的承接以及组织战略与职能战略的递阶关系
组织战略是组织实现中长期目标进而实现使命,根据组织的内部条件和所处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变化,对生产经营所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谋划。组织战略的制定过程一般遵循顶层设计,上下结合的原则。首先,高层决策者要对整个形势做出判断,提出总体思路和总体方向,然后交由各个业务部门展开讨论。经过反复磨合,形成简明扼要的组织战略。组织战略与目标和使命的关系可概括为:通过实施所制定的组织战略来达到所确定的中长期目标,进而实现组织的使命。职能战略是对组织相应的职能或业务所做出的中长期谋划。组织主要有3个方面的职能战略,即运营战略、财务战略与营销战略。运营战略是组织在组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组织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以及组织系统的维护与更新方面所做出的中长期谋划。产品和技术开发战略、区域布局战略、能力战略、质量战略、成本战略、进度控制方面的战略等都是运营战略。例如,某一IT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制定了如下的产品创新战略:“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属于财务战略。市场战略与品牌战略则属于营销战略。运营战略要与财务战略和营销战略等职能战略相得益彰。运营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组织战略用于指导运营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制定,而运营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一起对组织战略起支撑作用。根据这个关系,尽管各个职能或业务都不相同,但所形成的职能战略都要指向组织战略,都要有利于组织战略的实施。
1.3职能战略的承接以及相应的策略与方案
策略就是与某一职能战略相对应的手段、模式或方法,是对职能战略的细化与落实。运营策略则是针对某一运营战略而形成的运营模式。例如,某IT公司为实现其“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的运营战略,可以考虑以下运营策略:①产品系列化。规划若干产品系列,而且同一系列有不同的配置。②产品功能差异。产品实现的功能多少上有差异,而且实现同一功能的配置也有差异。③材料或作业流程差异化。利用不同的材料或作业流程完成相同的功能。策略与职能战略的关系可概括为:职能战略为策略提供指导,策略确定了职能战略的实施模式、路线图或方法。方案就是根据某一策略确定的手段、模式或方法而采取的具体行动。仍然以上述所说的那家IT企业为例。针对产品系列化运营策略,到了方案这一层次,就要确定每一个产品的线上产品。如Pad产品线上的核心产品与搭配产品以及Phone产品线上的核心产品与搭配产品。可以看到,方案就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具体项目。方案与策略的关系可概括为:策略是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对策略的具体实施。
2战略金字塔模型的应用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战略金字塔的应用。有一家中国香港的餐饮公司在中国内地开设有中餐连锁餐厅,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准确定位其使命与愿景,并制定相应的组织战略。同时,对组织战略进行分解,制定出包括运营战略在内的各个职能战略。进一步再把各个职能战略细化为策略和实施方案。可以应用本文提出的战略金字塔来完成上述各阶层的谋划。经过公司上下反复讨论,把公司的使命最终确定为:“如家的餐厅”。这个使命明确了公司的定位,让前来就餐的顾客找到家一般的感觉:吃得健康、安全,吃得放心、舒心。即为顾客提供健康、安全的美食是这家餐饮公司存在的基础。特别地,“家一般”是这一使命的核心元素。根据这一使命,该公司规划出这样的愿景:“成为中餐连锁第一家”。这一愿景就包含了可观测的目标,即成为第一。同时,因面向中国大陆,中餐更符合多数顾客的口味,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家一般”这一元素。为了达到愿景并最终实现其使命,该公司制定了组织战略,即致力于满足顾客家一般的餐饮需求。该组织战略包含了“家一般”的元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组织战略需要由各个职能战略来支撑。例如,就选址和物流配送方面,该公司制定了如下的运营战略:“贴近食材供应地和市场,用最安全、最健康的餐饮装点家一般的餐厅”。这一运营战略所蕴涵的“贴近”“安全”“健康”等要素承接了战略金字塔上面3个层次中所包括的“家一般”的元素。任一职能战略都需要细化为与之对应的策略或布局。这里制定了三大策略,即建设食材供应基地;与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餐厅开在顾客家门口。从这3个策略中很容易找到与运营战略相对应的“贴近”“安全”“健康”等要素,自然形成了对运营战略的支撑。最后,在什么地方建设什么样的食材供应基地?与哪些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何把餐厅开在顾客家门口?需要的是一个个可以操作的方案。本公司给出了以下3个方案,即在华北地区建2个禽类养殖基地;在华南地区建1个禽类养殖基地;与肉类(如双汇)和食用油(如金龙鱼)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临近大型社区开设餐厅。至此,就制定出这家餐饮公司的战略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