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22 00:10: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画图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画图自我总结

篇1

宋海明

答: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要先了解孩子有什么压力、压力从哪里来。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抽出时间和孩子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了解了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

2.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而受到嘲笑,甚至受到孤立。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者现在遇到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他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能够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把适合孩子干的事情交给他去干,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容易与他人同流合污。

5.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多听听孩子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加以恰当引导,孩子就会扔掉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孩子总和我讨价还价

问:最近,我被儿子的“讨价还价”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个小时的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我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漱口。他说,行吧,但今晚我要只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我发现自从我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哪怕穿什么袜子,他都得搅缠。我真要崩溃了!

易彭

答:其实,“交换条件”一开始都是由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动物园。”“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滑板。”结果,孩子养成了习惯,在付出辛苦之前,先想的是我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害处就随之而来。

1.事事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去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 孩子就开始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2.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地挤出点利益,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还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更少。

3.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损害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快磨破了,却还未就孩子晚上洗澡达成协议。任何一件小事,都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

4.家长情绪失控受伤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耗尽,孩子还在讨价还价,这会令父母的情绪失控。这时候,民主的家长成了暴怒的家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迅速变化,常令孩子惊愕不已,不知所措。

家长要想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也是有办法的。

1.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拥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确保父母的权威不受损害。

2.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孩子通过讨价还价想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父母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搅缠也难。所以,我们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好,你也有责任做好。

3.让孩子承担讨价还价后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此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担后果。

别做没有底线的妈妈

问:儿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我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但是没隔多久,我便失去立场,带孩子去买新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丈夫说我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事后我也觉得不妥,很后悔。

付梅

答: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怎样面对人生。然而,孩子学习的方式却是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就成了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推荐一种爱的管教法,即规则教育法,供参考。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强烈希望有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而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建议父母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这样既能培养他的归属感,也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有些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但是惩罚只是使孩子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并没有学会该怎么做事。这种短期有效的做法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如反叛、自暴自弃等。而爱的管教是要运用长效技巧,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1.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激发其正面行为;2.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自我体验中,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则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理清思路,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如,孩子为抢玩具一把推开妹妹。等孩子冷静下来,你可以问他:“当时你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才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运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上,进而鼓励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有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通过父母的不断鼓励,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产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为了培养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时地给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信心大增,就会把这份自信延伸到其他方面。

怎样谈话不发生冲突

问:孩子的大姨跟我说,孩子偷拿了她的钱。我知道后非常恼火,想马上问孩子,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如果我直截了当地问,一定会和孩子发生冲突的。

汤安明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30-02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以自身学科作为开发和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且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拓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尽可能地使教学生动活泼,鼓励学生边听边想,将知识“再造”出来。

例如,word讲解中在介绍剪贴板的功能时,由于学生在文档中只能看到复制与粘贴的实际效果,而无法了解其内部运行特点,因此对“剪贴板”的知识点很难消化。为此,笔者选择了将知识点形象化来讲解,将“剪贴板”比作“中转站”,提示学生一旦执行了复制的操作时,这部分内容就回进入到“中转站”中,之后不管哪里需要这部分的内容,就能够随时将内容取出并粘贴到所需之处。通过比喻的方法,“剪贴板”的功能较之之前枯燥的讲解,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学生通过自身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剪贴板的含义及作用。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使用抽象知识形象化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拓展了其想象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二、给予成功效应――点燃创新思维的火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新想法,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和引导,给予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发挥、自我欣赏的空间,让其在教师的肯定中体会与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如何利用“画图”软件画一弯新月时,由于学生从未使用过“画图”工具,因此在课堂伊始,就要求学生利用工具栏里的小工具自主探究,想法越多越好。果然,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摩拳擦掌,在实践之后纷纷举手“献计献策”:有用铅笔工具画的,有用曲线工具画的,还有一位同学先绘制了两个相交的圆,然后用橡皮擦擦去多余部分形成月牙……方法各式各样,仿佛在演奏思维迸溅的交响曲。对于学生的各式想法,只要是达到了绘制要求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通过不断地训练与赞扬,学生逐渐养成了在已完成的作品上“点缀”新思维、新想法的好习惯。

对于充满好奇心与动手实践欲望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创造能力是源源不断且用之无穷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来达到成功的顶峰,在每一次的肯定声中,不断刺激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每次任务完成之后,笔者都会将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集中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创作的热情自然会奔涌而出。

三、重视实践操作――奠定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教师作为学习任务的协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注重问题的创设,任务的驱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打下良好的情感与知识基础,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尤为重要。

当笔者在讲解“画图”软件时,没有急着让学生动手画,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画图工具的用户界面,看看这些工具与实际生活中的铅笔、橡皮、填充颜色等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接着让学生动手画一朵花。在刚开始动手时,学生就发现困难很大,鼠标像只调皮的小猴子,不听指挥,浑身的力气都使不上劲。看到这一情况,笔者没有马上讲解操作要领,而是耐心的进行指点,鼓励他们自主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旁适时提供讲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总结出可行的、规律性的操作技巧,有些小技能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有内在的动力。最终,学生不单单是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技巧,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当他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应用软件时,该如何去自我学习,如何驾驭这个软件。这份独特的知识体验是宝贵的,也是他们今后能轻松掌握其他应用软件的坚实基础。

四、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欲望的条件

篇3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街接打好基础。

(1)精心设计绪论课,搞好高一物理入学教育

搞好高一物理人学教育,一是要向学生讲清高一物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要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学习方法,向学生讲清高中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教学特点.通过高一第一堂绪论课,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知道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从而在宏观上了解物理世界的轮廓,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一方面,通过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和比较初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全面了解初高中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二、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街接

初高中物理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电磁现象与电磁定律等。进人高中后有的知识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结论在初中成立而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在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分,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教师不能只看学生人学成绩,而应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肯定其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尽早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来.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应要求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4)引导学生要勤动手,要重视练习。有部分学生上课时不认真,总认为自己这也懂、那也明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现实经常同这些眼高手低的学生开玩笑。如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有的同学认为问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反之,如果勤动手,即使一时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这种习惯慢慢就会养成,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能够顺其自然,正所谓柳暗花明。

五、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教学街接

(l)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变速度、多铺垫、巧举例、低难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上,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并对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和举例说明.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宜于搞探究性教学,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有较低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挖掘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2)提高课堂效率,找准探究点

教材中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设计,在课堂上很难操作,以此操作将会导致课时不足,有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怎样上好探究课?哪些地方适合探究?哪些地方不适合探究?哪些地方不用探究?这需要教师对各章内容进行总体把握。教师还应把握课堂节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适度探究,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还可以实行课内和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有必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多给学生时间和表现机会,并给予合理指导,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以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4)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4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是相对他主学习而言的。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者自我确定。例如,当我们在教“日本”一节时,先出示课题:“对于这个国家,我想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了解不少了。那么,同学们还想知道它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学生纷纷提出各种想知道的问题。这时,教师归纳:“从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中,老师看得出不少同学确实对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了解得可真不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日本这个国家的三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想要知道的问题和课题标准中的要求筛选并板书)。那么,同学们又打算怎样学习这个国家呢?”学生有想看书的,有想听老师讲的,有想交流、讨论的……

现在你们就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重点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学习,看谁效果好?

在这个案例中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老师来决定的,教师给了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与机会。同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这种教学过程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对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前者表现出一种独立性的风格,后者则表现出一种依从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认知的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强求整齐化。在前面“日本”一节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确定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又对学生进行了相对引导,这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

三、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采取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时,或者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是先让学生带着教师硬性规定的问题和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之后教师或是直接讲解“问题”,或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日本”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围绕“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原因”来自主学习,之后将学习结果和过程向全体同学汇报,让大家分享成果。(10分钟后,学生交流)有的说通过阅读图表知道了……有的说通过阅读教材文字知道了……也有的说通过边做练习边阅读知道了……,还有的说他画了日本的气候、地形、工业分布图知道了……并上讲台画图给同学们讲解等。这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最大时空,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由教师绝对的控制,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掌握,从而获得了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成功体验。

四、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老师来做,而且往往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按照新课程理念,这个过程应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例如,在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如下表)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

3.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4.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5.所采用的方法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篇5

为此,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一、指导学生读懂题、标注好关键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针对学生审题能力普遍不高,且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习题本身,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等等这些现状,我总是要求他们对题目好好研究一番:至少默读两遍,认为还不理解,再多读几遍;用横线画题目中的关键词。我认为关键词至关重要,它是理解题意的重要支点,支点明确了,后面的解题工序也就一帆风顺了。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自制的能力

“三思而后行”,学习时多加思考,就会使学到的知识准确、全面、深刻。凡事沉着冷静,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坚持不懈,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的习惯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当做完作业或答完试卷时,要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眼睛要仔仔细细地看,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每一道题,反复告诫提醒自己,慢慢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四、掌握克服学习马虎的有效方法

(1)错题集法,将平时做错的题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定期总结,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如何纠正。(2)换位检查法,同桌之间两人交换检查,互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篇6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除了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外,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教,而不考虑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师讲授某些简单技术操作的过程时,我总要先邀请学生中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解操作步骤。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讲解中错误、不规范的地方加以弥补纠正,规范操作的步骤。这样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讲解、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在旁认真地听,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者、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这样没有绝对权威、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使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在教学中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讲授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被复制到其它文件夹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教学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又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教师让同学们讨论复制的用途,最后教师和同学们总结出复制可以:

①可以节省时间。

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

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的学习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参与学习,明确认识了复制的意义和用途,并在创作练习中能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想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新意识的火花。

三、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它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教师在特定的范围条件下可以对学生适当放手,让每个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再操作――再观察的反复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技术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如:在教曲线的画法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操作能力,我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绘画曲线的方法,而是让他们在计算机上自己尝试使用,通过不断地点击拖拽操作和同学间的研究交流,学生们总结出六种不同的曲线画法。虽然这几种画法都有近似之处,但它们都是经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操作、观察、总结而得出来的,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自己总结的方法被大家认可而兴奋。

又如:在教画图软件中“前景和背景颜色填充“一课时,我先教会学生使用鼠标右键选取背景色的方法后,在前景、背景颜色不同的情况下利用矩形工具中出现的三种形状选择项,分别画出颜色效果不同的六种矩形。看到这样的变化学生们十分惊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要学会操作的欲望。通过学生们反复操作、观察,最后总结出利用鼠标右键拖拽可以填充背景颜色,也可以交换前景色与背景色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对学生是一种理智的挑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之后的喜悦,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四、开拓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创作领域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只有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适合的实际任务让学生动手去实践,他们才有机会去发挥创造,才能去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

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

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外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通过对表象进行多次再加工、再处理,他们会寻求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动物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自的得意之作。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条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本学科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使它与信息技术课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音乐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听者的想象力。而美术的色彩、形态,可以激发画者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听音乐、构图、填色”这一课,在课堂教学中,以《三只小猪》的欢快乐曲为引子,作主线,先让学生聆听乐曲,想象乐曲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黑白素材进行构图,学生熟练运用画图中的插入图象、复制、翻转、图象透明等多种技能,结合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色彩感进行对图象的填色。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结合个人丰富的想象,尽情发挥创造的潜能,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如:有的画两只小猪在森林里跳舞,有的画小猪高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有的画小猪在丰收的田地里收割,有的画小猪正在建造自己的新房子。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画图技能得到综合地练习,同时也使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审美力。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创作环境中愉快地完成任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搭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展示舞台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08-01

我们看到新版教材、修订的新课标,都增加了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不但为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而且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生活素材,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模式的研究是小学数学必不可少的。

一、构建了实践操作型(课内)课堂教学模式

翻看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主题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探索、实验、推理等活动的机会。这样的编排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尝试总结数学知识与方法,最后实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样我们依托教材的上述优势,确定了教学的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先要确定好探究主题。根据教材特点,我们低年级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年级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研究新问题。我们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针对课堂内容我们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前测,比如调查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中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得更好一些?

确定主题后,要做好教具、学具,布置学生做好课前调查。教师根据前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课堂上教师利用语言描述、画图、实验或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情境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情境应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教学中,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学生研究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组内制订活动方案、自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交流,解决问题。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与拓展。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利用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4、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总结是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构建了主题探究活动(依托课内)型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材中的《七巧板》为例,我们首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制作调查报告,并制定了活动方案。我们收集资料制作了课件。课堂上我们结合实物学具,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历、学习七巧板的制作方法,论证我们的活动方案,通过猜猜看、我有一双巧巧手、创意比比看等活动探究拼法。实现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有时我们让学生根据课内的相关知识,在老师及组内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调查等相关问题。如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制作钟表、角。调查一周中班级使用的白色垃圾、自己家水电费等相关信息。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1、确定主题,提出问题。以情、以境、以疑、以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研究主题是学生的质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一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选择有效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篇8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

要进行教育创新,笔者认为先要明确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什么。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从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谈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创新。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需要。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同时进一步开发多元的课程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成了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它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正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资源,更好地顺应信息时展对本学科提出的更高要求。

那么,如何开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并且符合社会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呢?

一、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本作为学科的主要教材,已经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对于我们来说,课程实施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教教材”。只有深入提炼与不断拓展教材,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发展性的眼光,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发展教材,重组教材,开发教材。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

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认识画图》时候,我像以往一样让学生学习如何启动、退出“画图”;逐一认识“画图”的各个栏目和工具。但我发现,学生兴趣并不是很高,很多东西我没有讲他们都已经了解了,导致我在讲授“画图”工具栏的时候,一部分“认真”的学生在漫不经心的听老师介绍,一部分“不认真”的学生已经在开始自己的创作了。后来我调查了一下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画图”也是他们经常运用的一个程序,所以,《认识画图》这一课很多学生都已经认识并且了解了,所以在接下来的班级,我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看看玩过“画图”的人数以及程度,从而可以跳过一些简单的环节,在难点的地方加深课本的知识,但不能忽视个别差生的辅导。

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在选择资源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才能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以敏锐的眼光去跟上学生的潮流,了解什么资源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能否拿来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四、教学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是最重要的、数量最大的最直接的资源。师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都处于一个兴奋和活跃的状态,往往会出现未预设的问题,出乎意料的错误或事物,更有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这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学相长”,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课堂上来自学生的新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过程赋予创造性和乐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五、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

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应用的考验,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有一定主题的研究性活动。实践活动必须结合本学科知识开展,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应用。我们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对活动进行调整和设计,使其更适合于学生使用某种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去研究。我们保定就有许多的名胜古迹、特色小吃,可以说是我们身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发并利用它们。组织学生了解认识这些本土的资源,把它们融入教材,并结合实际加以整理运用。如三年级的画图,四年级的幻灯片制作……都可以把这些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穿来,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能深入的了解家乡的本土特色,感受家乡的美,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家乡。

篇9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62-02

【案例】六年级的一次数学测试,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蓄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单开甲管 小时可蓄满全池,单开乙管 小时可蓄满全池,现同时打开两管多少小时能蓄水全池的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1÷( + )解题模式的影响,错误列成 ÷( + )= (小时),闹出笑话,而学生却全然不知。如果学生有反思意识,只要把 小时与 小时或 小时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个答案不符合本题的实际,肯定是错的。可见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反思严重的脱节,非常不利于学习,这不禁引发我的思考。

【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评价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1989年波斯纳也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反思是在学习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特点。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少了解影响思维的变量,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无法独立的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甚至待老师评判其错误后,学生的反思意识也很弱,造成思维过程与反思的严重脱节,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长期以来,又由于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容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现状,我觉得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只有重视了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才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一、拓宽反思渠道,培养反思意识

1、教师率先垂范促反思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联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因而,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率先垂范,对学生形成反思内需影响是很大的。告诉学生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教后反思,反思当天这节课的精彩与不足之处,这样老师才能进一步把课上好,才能进一步成长,并将范写的反思下水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都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产生反思的欲望。另外把成长=经验+反思这一个体成长公式板书在黑板的左上角,做为师生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对照,时时加以自问――我每天反思了吗?让学生在每天一反思等于每天一成长的环境中真正成长。

2、梳理探究过程促反思

课堂上学生探究出一个结论时,教师不要就此罢休,而是来个回马枪,这个结论你们是怎么探究出来的?重点让学生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使学生逐步地积累方法、策略。如当学生探究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这一结论时。教师追问道:这个结论你们是如何获得的?学生们畅所欲言开了。

生1:我是用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相等的份数,取得多当然就大。

生2:我是用含胡分数单位的多少来比较获得的, 是3个 , 是2个 ,3个 大于2个 。

生3:我是画图来比较获得这个结论,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比较多,可以画线段图、三角形、圆形等图形来比较。

生4:我是联系生活实际考虑获得这个结论的。把10粒糖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给5个小孩子,每人分2粒,取3份是6粒,取2份是4粒,6粒多于4粒,所以 大于 。

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反思,是学生学会反思的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解决问题促反思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解题的整个过程是否合理完整,结论是否正确,回忆解题前做了哪些工作,解题中碰到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解题后要注意什么,想对大家说点什么?再对解题思路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概括,寻找其它解法,或总结隐含的规律或对规律进行推广和引申。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方面去反思:

(1)反思解题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反思题目中隐含的规律;

(3)反思规律的推广与引申;

(4)反思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5)反思蕴含的数学方法,解题方法。

当学生在解题后形成了反思概括的意识,就能从中提升解题的策略、技巧、方法、数学思想。这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调控学生的解题活动,指导学生的解题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辨析解题错误促反思

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学生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学生反思。教学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错误”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称赞,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作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本子随时记下自己学习过程中错题加以分析。如,一个学生在错题本中这样写道:

⑴来源:2005年4月22日课堂作业,第一题选择题的第1小题。

⑵原题:一个油箱的体积一定( )它的容积。

①大于 ②小于 ③等于

⑶错解:我选③

⑷原因:我认为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容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就毫不犹豫选等于。

⑸订正:正确答案应是大于,即选①

⑹反思:我做作业时,没有进一步思考,忽视了油箱的厚度,把两者等同起来,造成错误,实属不该。今后要加强概念辨析,思考问题要全面,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切记!切记!!

从学生反思中,可以看出,学生本人对自己易错的地方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自觉地加以注意,从而大大减少错误。

5、激励成功体验促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愿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6、利用单元测查促反思

要求学生把每次的单元测查当作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去反思:这次测查你最满意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哪道题你印象最深?为什么?造成你思维卡壳的是哪道题?你想提醒自己或同学什么?……

7、撰写数学日记促反思

撰写数学日记,学生可以对当天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且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平台。下面是一个学生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后的一则数学日记。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今天,我们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练习中的压轴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原题是:我们班的小兰和小明都爱看书,小兰看了《奇奇怪怪的树》这本书的 ,小明看了《神奇的大自然》这本书的 ,谁看的书多?我看完题目心想,这有何难,便高高地举起手,夏老师叫我回答,我很自信地说:“因为 小于 ,所以小明看的书多。”很多同学都同意我的观点,我很自豪地坐了下去。夏老师笑了笑说,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班的数学小博士发话了,我觉得这道题不能比,因为这两本书的页数不知道相同不相同。我一听,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丢进这个陷阱里,为自己的冲动懊悔。老师说,看来这道题并不简单,不要被表面的分数所迷惑。该怎么比较这道题的结果呢?请各小组互相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比较结果有三种情况。原来这道题要用假设思想来解。通过解这道题,我进一步明白了思考问题要全面,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就解决了,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数学日记里,学生反思了解答这道开放题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错因,获得的启迪。这么深刻的启迪已远远胜过这道题本身,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8、建立成长记录袋促反思

建立成长记录袋,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要求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1、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2、自己最满意的作业;3、典型的错例分析;4、最满意的数学日记;5、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6、探究性活动记录;7、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8、对解决问题的反思;9、单元知识总结;10、单元席卷与分析;11、自我阶段小结;12、最喜欢的一本书;13、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9、提供交流平台促反思

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数学日记或剖析典型错例。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反思水平,对于写的好的反思日记、典型错例分析,张贴到学习园地,同时送交校刊发表。这样的反思作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受学生的喜欢。

10、开展评选活动促反思

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思表现、学生的反思日记、错题反思分析、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情况定期开展反思型学生的评选活动。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参与,评选面可广些,从三个层面加以评选:优秀反思型学生、良好反思型学生、进步反思型学生。对于评上的学生给予表彰。评语可这样写:在开展成长=经验+反思的活动中,你积极参与,表现突出(良好、进步),被评为优秀(良好、进步)反思型学生。祝贺你!

篇10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在小学LOGO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乐学的境界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计算机课如何像音乐课、美术课一样上出趣味、上出精彩,让学生乐于学习?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计算机教学完全可以像音乐课、美术课一样实施愉快教育,其中学生“乐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趣教”。

一、加强趣味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以信息技术公开课“画星星”为例,这节课涉及到内角、内角和、外角等概念,都是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也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通过动漫歌曲《小星星》导入本课,使学生饶有兴致,再通过各种星星的展示使学生既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又有了对内角、外角度数的思考。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法,使学生学会了指挥小海龟画五角星,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学生在这节课中首先学会了画五角星,学会了应用内角和外角的关系画出想要的星星,激发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求知的欲望。

首先,课堂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计算机知识的应用价值,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尝试兴趣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极其重要。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画星星时,常常忘了提笔,因此当画完五角星时,又在其上画了七角星、九角星,难以达到教师图示的效果,于是教师的热情帮助,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使得师生情感交融。所以,教师的纠错和指导,学生听得更仔细认真、学得更上心,从而会对计算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改原先到计算机课上就想偷玩游戏的初衷,逐步愿意学、喜欢学、乐于学。

二、强化成功的愉悦,巩固学生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成功后,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大。当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在教师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会兴奋得不能自持,常使得周围同学侧目。这种兴趣的长久,取决于学生自己对于课程的兴趣,也取决于教师的细心呵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赞许和表扬会激励学生不断地去尝试成功,这种难能可贵的兴趣需要不断巩固、不断强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设计出一个个看似简单容易却又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究。

例如在本节公开课中,当所有学生掌握了正七角星的画法,我便出示了拓展题,在解决了画五角星的问题后,学生对于这个题目觉得既容易又有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题目难度时要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努努力,够得着”,通过“先分析、后操作”,使学生在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感受学习带来的思维乐趣。这样,在反复上机调试后题目得到解决,学生则从自我突破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同时,学生对于小海龟画图的神秘感消失了,对于自己掌控小海龟的信心增强了,兴趣自然更浓了,也更喜欢小海龟了,自然就形成了“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的良性循环。更有学生乐在其中,让小海龟恣意画出各种想象中的图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他们在尝试指挥小海龟画满天星星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思维创新的力量。

三、小组合作学习,共享乐学成果

教学中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又一法宝。小组中不会的学生在会的同学的带领下开拓了思路,在不服输的情绪下,探索、求知的欲望被一次次点燃;会的同学则有那么点小“骄傲”,为了这点“骄傲”也会更加努力地走在其他同学的前列。

例如在本节公开课中,有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画出任意角的奇数多角星。教师提示用与课例相反的命令画图,如与前进相反的“后退”,与右转相反的“左转”,并改变小海龟的初始状态,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形?

小组合作中,因为改变了小海龟的初始状态,画出的星星也形态各异,学生对此的兴致很高。在组织作品展示与评价时,我特别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大小、角度和方向上不同的作品重点进行展示,着重指出小海龟画完正七角星后又回到初始状态的情况。很多同学陶醉于自己的星星作品,舍不得清除。小组合作中我会经常换不同的同学进行汇报,锻炼他们的汇报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会积极展示学生的汇报成果和学习卡之类,特别是对有特色的学生作品的展示,既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也是对学生认真学习成果的尊重和承认,同时也会让学生自我评价,使得学生在相互的学习和评价中学会聆听和沟通,通过小组学习学会合作,增长能力,继续保持浓厚的乐学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课 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2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JX12JZ007。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校企双制过程中,在“校园对接产业园”的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以学校与爱普科斯(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EPCOS)依托产业园而开展的“进厂即入学、招工即招生”的合作最为典型。学员既是企业在职员工,同时也是学校的学生,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工学交替。

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学校针对该班级(10EPCOS机械班)实施了以“专业教学标准”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目的就是让学员在工作岗位上,更快更好地提高技能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企业技术骨干、一流技工。

一、对项目教学的认识

项目教学是一种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尝试采用项目教学,通过“做”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技能与岗位关联不够,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大致如下:投影关系―三视图形成―基本几何体视图―组合体视图―机件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这种课程结构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导致学员用很多时间去打基础,不能将识图和绘图能力跟工作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也较低。

当教学不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时,学员会产生迷茫情绪,不知道如何学、如何用,长时间如此即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产生“学习无用论”。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来调动学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设计一个项目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学以致用。

二、项目教学的应用

1.项目的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学员首先面对的是工程图样,而一些机床的加工程序往往都是预先设置好的,不用自己去编程,只要学会操作各种不同的机床。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大多数都只是了解自己岗位的那一部分内容,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或前后工序)没有全面认识,如盲人摸象。

针对学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长期脱离学习环境,年龄跨度大以及工作岗位特点等来设计项目。在规划课程项目时,以工程图样为首选,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心,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分析、制图、运用资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为了使学员有一个从零件到装配的完整概念,我们选择了较为典型的齿轮油泵装配体来展开对标准件及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讨论,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见下图)。齿轮油泵装配体涉及工程中经常出现的三大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为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增加了叉架类零件作为拓展部分。

2.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项目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任务体验及实施准备。

一是明确任务。阅读和研究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和要求。

二是查阅资料。通过参观生产现场、看电视录像、参阅资料等了解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三是现场感知。教师安排学员完成现场装拆齿轮泵,观察齿轮泵的各个零件,对齿轮泵构造有直观的了解。

四是建立团队。完成分组和分工,每个小组制订出项目进程计划等,完成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齿轮泵装配图的识读、绘制。

一是识读齿轮泵装配图。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讲解识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步骤,让学员了解装配图的表达方法、零部件编号与明细栏的规定、装配工艺等。

二是绘制装配图草图。分组剖析,认识齿轮泵的工作原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及相互位置。对照装配示意图和零件表拆卸零件,将零件按轴套类、盘类、箱体类及常用件和标准件进行分类。徒手测绘零件草图,根据装配示意图和零件草图绘制装配草图。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做出修改,要避免害怕返工或单纯追求图样表面美观,而不愿意修改已发现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已经标准化了的零件,可免画详细结构图。

绘制装配图草图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表达方案,包括主视图的选择,视图数量的确定和表达方法。②根据部件的大小、视图数量、零件序号、明细栏、尺寸标注、技术要求及所需区域等,定出比例和图幅。③画出视图的主要基准线。④画出主要零件的轮廓。⑤画其他零件。

三是绘制正式装配图。在画图时,要各个视图同时考虑,切忌画完一个视图再画另一视图。步骤如下:①从主视图开始,画各视图的主要轮廓线,在画图时要注意各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②画出各视图上的细节,如螺钉孔、销钉孔、倒角等。③经仔细检查后,描粗并画剖面线。④标注主要尺寸和配合。⑤编注零件序号,填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技术要求等。⑥最后检查无误后,在标题栏内签字。

(3)第三阶段:零件图的设计、绘制。

要把装配图中的各个零件生产出来(标准件除外),还必须绘制出每个零件的加工图。在本次项目教学中,绘制零件图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员的绘图能力及掌握零件图的内容、要求和绘制方法,并重点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零件。

一是齿轮类零件――单个齿轮的画法。在齿轮零件图绘制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机械基础课程中齿轮基本参数的计算等内容,使学员融会贯通,将不同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进行拓展,观察两齿轮的啮合状况,导出啮合的基本条件,讲解齿轮啮合的画法等。

二是轴类零件――传动齿轮轴的零件图绘制。主要用一个主视图加以表示,在有键槽或孔的地方,可增加局部剖面。轴类零件主要标注直径尺寸和长度尺寸,重要部位需标注公差和形位公差。学员可以分组讨论不同的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常用的表达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4)第四阶段:自我总结及团队评价。

在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自我评价(占30%)、小组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40%)组成最后的成绩。先由学员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同组的同学做出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教师评价必须融入过程考核。师生一起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得失及学员的表现。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绘制叉架类零件的零件图可以作为项目的拓展,检验学员在完成项目后学习掌握的情况,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步教学。

三、实施项目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员在项目实施中“边做边学”,不但巩固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全班34位学员全部完成项目,31位获得“优秀”评价,占全班学员的91%。

二是教学成果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有13位学员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有6位学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

三是在整个项目教学实施中,由于注重过程,尽量让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其中,所以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较好的锻炼。

四、实施项目教学的思考

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以及与工作紧密结合的项目设计。

一是实施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为教师创设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且每年安排教师下厂锻炼,保证教师了解最实用、最新的技术。这样教师才能根据企业要求和学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贴近实际的项目。

二是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照顾进度慢的学员,不能放任不管;要时刻关注学习进度并给予必要帮助。因此既要培养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在产业园区内或企业建设专业实训场地,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甚至工学一体化。

四是因为学员的自身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如何为这些学员量身定做适合的项目需要教师做好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篇12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和个体的差异,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寓教于乐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许多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充满了好奇。但一开始使用计算机的两种“指挥器”――鼠标和键盘,便感觉遇到了拦路虎:鼠标不听指挥,键盘“大海捞针”。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法,使枯燥单调的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鼠标的练习,我选择了Windows中自带的“纸牌”游戏,通过有趣的游戏练习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学生“玩”得开心,鼠标的使用掌握得也快。在键盘的练习中,我首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使用金山公司的“金山打字通”来让学生练习使用键盘。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键盘指法练习软件,它把英文打字练习编成打地鼠、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这些打字游戏个个趣味十足,充分把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如“打地鼠”游戏是这样的:一个地鼠从地里冒出来,手里拿着一块字母卡片,只要你按下与这块卡片的字母相同的键,一个大锤把地鼠打得粉碎,打了一个,马上冒出另一个。学生进行练习时,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而使这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用”的技能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演示训练法

演示训练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教学内容: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窗口的操作、文件夹的建立等;新软件的学习等。这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主要是:1.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初一年级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是老师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初中新教法的过渡适应阶段。所以第一学期采取“教师演示引领,学生跟进操作”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2.对于所学知识尚无前期认知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前期认知,因此,直观的演示操作更为切合这些学生的需要。如果班级中个别学生学习困难,教师还可进行小部分集中演示,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教学。在老师的引领下,使他们在模仿操作中,逐渐克服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进而达到最终的举一反三后的自主创新学习。

三、分层施教法

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加之地域、教育资源等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悬殊很大。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规律排列,原则是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检查方便又能兼顾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分组管理功能实施分层教学。基本原则是: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教学分合有序、学生协作互助,使不同层次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获。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注意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应适当越过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