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9: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耐心教导,循循善诱。用讲道理的方法去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入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这时老师绝不可一味训斥,责骂,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阶段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像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映照在孩子的心里。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训斥别人,甚至有一个老师一次在课堂里扔了一个不听话孩子的书本,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粗暴的动作,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像,下课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模仿纷纷把书本抛向空中。这些都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到八九岁年级时,孩子渐渐懂事,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惩罚,但也只能是偶尔用一下,才会有用。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了老师的威严,孩子们习以为常,就会丧失羞耻感。变得顽固不化,反而更难教育了。如果有了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可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帮助其进步。
到了十四五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天资聪颖,上进心强的孩子,用友好和善的语气去提醒,使他们能不断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于缺乏自制力,学习不主动的孩子,可给与适当责罚,但惩罚后仍然要与其沟通,耐心劝导,使之明白为什么要责罚他,使之“知悔而知新”,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责罚。否则在心里上产生抵触情绪,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爱心,就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然而还必须宽严相济,才能取的教育的成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态度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但在学习上则从严要求,不能有一点马虎。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其刚离父母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害怕,他们表面虽不说,内心却受到伤害,害怕上学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加入有的孩子太过于放纵,也只用脸色严厉一点,决不能大声斥责。但年龄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想,这种方法则难以见效。所以此时对他们要求应当严格一些。使其走上正道。
二.在孩子心里播种爱的种子
老师教育学生要以正面开导为主。通过故事儿歌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加入少先队,老师讲一些国旗和红领巾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国旗的一部分,自己戴上了红领巾,就不能给他抹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我的好妈妈”,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将各种好的书籍,当做每日学习的功课,与学生讲说。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每天朗诵一些励志的话。这样,即使再愚钝的孩子,每天都能听到有益身心的“嘉言”。自然会逐渐产生上进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5-03
中小学生在我校,因为是在农村,贫瘠的土地没有科学知识的充盈,使农民认识到了学文化的重要。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跳出农村,脱离繁重的农田劳作。这样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最高关注点,孩子学习成绩好,学校就是好学校,老师亦即好老师。在这一基层工作的老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也认为学生的文化课优异,升学率提高,就是对本职工作的完全负责了。甚至会片面的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这也和家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关于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根据我校目前的实施状况,总结出这项工作必须要抓好的工作即教师工作、学生工作和家长工作。
一、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精神风貌,而且这个阶段成长的学生富于创造力、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重要阶段,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把中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来。
学校的第一带头人是校长,学校校长处于学校行政事务的中心地位,校长起到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合作团结、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来办好学校,让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校长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全校普及的工作和感染家长来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培育出国家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的是具体实施者,领导和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相关活动体验,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德育风尚。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高年级男同学,进程时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而仓皇逃遁。这位同学急忙搀扶起了这位老人,并且打了急救电话120,送往医院,老人的亲属赶到的时候,却被老奶奶的亲属指责为肇事者,无奈之下医治费与营养费花费上万元,该学生损失了经济利益,做好事却得到误解,这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告诉他,这是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人的行为,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这样做的,老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捐献了50元钱,全班学生也都争先恐后的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怀,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愈合,如果是在一片指责声中,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就会变得扭曲,所以从小正确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在南海广佛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中,7分钟内有18人经过现场,竟然视若无睹,不闻不问。这无疑造成了对于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费解、质疑、茫然等情绪油然而生。心中充满疑惑,“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每天收到的教育是要争做新一代好儿童,好人好事新风貌,这样的突发事件无疑已经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老师要适时的通过班级研讨会做正确引导,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部分人群的极端做法,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与指责。现在法制教育已经大力普及,每个人都应以法律为准绳,做新社会新风貌的德育先行者,只有每个人都担负起爱心经营社会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思想决定着意识和行为,所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势必力行的,这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精神文明风尚。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和教育语言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二、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思想意识交流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要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统一思想认识,保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长们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算是成才和成才的方法,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往往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家长们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经常和学校进行互动式沟通交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要达到共识共进。
对农村小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为振奋学生精神风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良好的班级班风,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做贡献”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劳动技能和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学校开展走出校门的校外活动,通过农田劳作、修路、植树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帮助村委会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实施组织纪律教育少先队每年组织好“七一”、“八一”、元旦、国庆节的歌颂庆祝活动,同时组织好烈士墓在清明节的祭奠。“六一”发展新成员、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通过对会开展“小红花”、“雏鹰奖”、“金太阳”活动,在队员中鼓励大家学先进、做先进,争做当代好少年的少先队工作。
为了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提高每个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责任使命感,形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局势,争取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好的班集体要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具体计划的工作总结,同时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做好转变工作。组织班集体进行多种竞赛评优活动。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班集体的小主人,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班会上与大家分享。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环境舒适、整洁、优美,学生会得到审美教育。学校精神风貌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常活动场所,这里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是宁静与整洁是必须有的,一定要加以维持而且要经常性的美化,如种植一些植物,做一些文化宣传栏墙报,以感染在校学生的思想精神文明活动。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振兴中华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营造良好德育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营造德育教学氛围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我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在教学圆时,我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
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将会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的与因素的内容非常多。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气的与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认识东南西北”后,介绍一些北极星、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
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思想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不仅具有形象、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热爱和平,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结合历史资料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三年级下册第87页);“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四年级上册第32页);“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三年级下册第94页);“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五年级上册第85页)“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六年级上册第63页)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组织参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七、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一课,我让学生回家统计生活中水浪费现象,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人格,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3-02
一、事件与现象
中小学生因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自杀等安全事故导致死亡或受到伤害的,时时有消息报道。如:
1.2013年05月11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发生一起5名中学生先后落水失踪意外事故。至晚上10时许,5名失踪学生尸体从事发江段捞起。(摘光明网)
2.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女学生只因与家长发生了争执,在家中上吊,其母发现后,将其送到医院急救。据介绍,企图上吊自杀的是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初二女生,15岁,因学习成绩之事被家长说了几句,孩子便想轻生。(摘新浪网)
3.一名女硕士生竟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拐卖到农村;女生在校外遇到性骚扰时,竟不知所措、不敢声张……
4.2013年4月复旦大学生投毒伤害室友,令人震惊。(摘自新浪网)
5.一项对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结果往往是采取退缩、逃避甚至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令人扼腕痛惜。
…………
以上事件与现象让人痛心,更为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敲响了“生存教育”的警钟,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从小开始加强生存教育,学会自我保护。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生存教育工作比较滞后,表现在上级部门提一提、学校领导抓一抓,比较被动。再者,生存教育有效性不够,表现在教育中缺少实践操作,说教或讲大道理较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强化练习较少。生存教育是学校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今天成绩决定成败、分数决定优劣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关注的环境中,生存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二、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意义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培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磨难,面对窘境有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的毅力;让学生认识生活的艰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如何待人接物,与他人诚信相处、沟通的道理;让学生认识要立足社会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与活泼开朗性格的道理。
4.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不组织或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各类集体活动;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取高分数,竭尽所能,以满足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受半点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存教育的意义,大胆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切实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如同死人一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并且人生目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视的学生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过早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那他们将来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可见,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培养他们的目标意识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领。人的一生就是一门经营学,必须凭借自己的本领不仅要经营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金钱、劳动、情感与人际关系。所以,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生存,拥有生活本领尤为重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础。
三、开展生存教育填补德育教育空白,焕发德育的生机
1.学校应确立“生存教育”机制。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学校的名誉而搞教学成绩的“专线”,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机制,制定目标与措施,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学与德育并驾齐驱,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
2.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决不搞教育形式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青少年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进行自救互救培训在欧美、日韩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日本是亚洲急救逃生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通过课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规范的授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学生牢固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由于灾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往往只会教学生不能这样,严禁那样,从不教学生在发生灾难前后该如何避险、应急、急救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而这些知识才是对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要设立如像语文、数学那样考核的评价制度,促进生存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学生“生存忧患”的习惯养成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把当前的功课学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为将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首先是“忧患”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养成“忧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要善始善终。这些从生活中学到的能力、形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意义会更加巨大。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棋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均起源于我国。棋类运动是一项智力游戏与脑力体操,具有很高的教育潜力和教育价值,其教育功能独特的科学功效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一项智力活动。它不但是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五者有机结合的结晶,而且还是融这神奇的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一项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是一门具有个性完美的艺术。棋类运动在国内外体育、教育、文化界被称为“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因此,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的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棋类教育,不仅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和良好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普及和开展棋类教学活动,还可以增强与促进中小学生对棋类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传承棋艺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棋类事业奠定人才基础。
西安交大附中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秉承“弘德、广识、励志、笃行”的校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健、学兼优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在西安交大附中具有光荣传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1985年至今,在学校领导长期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棋类教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健康的开展。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很多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棋类兴趣小组的活动,接受教练专业技、战术的辅导与训练。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提高,不少学生不但棋艺水平突飞猛进,而且还增强了良好的整体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并促进了文化课学习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参加三棋各级各类比赛的征战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例如1996年高中毕业的贾济舟同学,曾三次获得陕西省围棋“棋王”称号;1998年高中毕业的张雁同学,曾获得中国象棋全国少年女子组亚军;2007年高中毕业的王廷利同学,曾多次夺得陕西省、全国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的前三名。多年来,在三棋中战绩最为突出的是国际象棋代表队。我校国际象棋队,多次参加陕西省、西安市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均荣获初、高中团体冠军,包揽个人前三名;代表陕西省,西安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国家级各类大小国际象棋的初、高中团体与个人比赛,多次荣获前三名的优异成绩。2009年校长王佩东被评选为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副主席、体育学科中心主任潘安生被评选为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理事。
2 探索学校棋类教学对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认知实践
2.1 棋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
棋类教学最显著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提高道德修养,规范品行。这一教育功能将成为学校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发展与实施途径。
棋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棋类活动既是一项智力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竞技活动。棋类比赛的竞争性很强,要求棋手既有良好的棋艺水平,同时又要有强烈的取胜欲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棋类教学活动首先有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良好的棋德、棋品、棋规、棋风、棋责、棋理、棋道能培养学生养成深思熟虑、脚踏实地,正确对待自我和评价他人的习惯;严格的棋规能使学生养成重信守诺、实事求是、遵循规范的作风。此外,棋类教学活动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毅力。棋类运动的竞争性表现在争取先手和有利的局面,在最终战胜对手的拼搏过程中,在多次反复成功与失败中,懂得了“智者胜,勇者胜”的道理,锻炼和体现了学生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与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另一方面,弈棋取胜或失败的经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会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健康素质逐渐得到增强与提高,规范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不断得到促进与完善。
西安交大附中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在学校初、高中范围内开展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活动。十三年前又成立了国际象棋培训班。经过多年棋类活动的教学和训练,附中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发现,许多爱好棋类运动的学生脑子活、想得全、输得起、赢得了、品行端、诚信好、敢向强者挑战,比赛与学习成绩均出色。经过这十三年的实践探索,棋类专业训练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考虑问题由单一转向全面,做事情稳重,对待同学讲究诚信,讲文明礼貌和团队合作,责任感以及对班级体尽义务的意识等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棋类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心理状态处于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之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处于科学的良性循环之中,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精神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和行为规范准则,让他们懂得崇高的品德是最高的学位,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棋类教育话题,棋类教学活动不像理论说服教育,实践锻炼体会等方式或方法那样及时的强有力的作用于学生,也未必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熏陶是授棋教师(教育者)与下棋学生(受教育者)主客体思想感情在道德规范认识过程中有机契合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它在内容上集品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规教育等综合教育于一身。因此,棋类教育的潜在意义,就将变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意义,进而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上进行自我调节。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定向熏陶,随着下棋次数的量的积累和棋艺的质的提高,必然能在长期的时间段、深层次的空间段深深的感化学生的思想感情,触动学生内心世界,逐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增强。而且,由于这种定向熏陶是在潜在的规范性与非强制性的前提下,在弈棋对局的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因此,棋类教学活动所引发的德育效应必然会比较巩固而持久。
2.2 构建棋类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界重智轻德和重文轻体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学校、家庭特别重视与强调智力因素,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结果造成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青少年学生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应试之中去,在时间段与空间段的互相转换过程中,学校无暇顾及学生整体意识、综合素质、各种能力的科学教育与良好培养,加之社会和家庭的过度呵护,社会与家庭缺乏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等,在主客观特定的大环境下、大背景下,造成了社会、学校、学生这三者之间,自上而下所产生的教育链发生断裂,使原来所形成的良好与和谐的教育氛围,宽松和活跃的教学环境遭到污染与破环。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方面,普遍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学习组织能力不足;三是学习毅力不足。分析和研究其原因,虽有智力因素的原因,但非智力因素却在其中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推进,目前教育已经逐渐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学校通过注重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现代科学文明教育,实践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综合创新探索,树立学生良好的整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西安交大附中是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其风格与特点早已闻名省内外教育界。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历届领导认真用心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各界办学、发展教育的大环境,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学生这三方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交大附色的素质教育办学理念与建校思路。从1981年交大附中恢复成立至今,在全省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并坚持在全校开展素质教育。附中领导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提倡学生要文化课学习好,还要在德育、体育、美育、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教育中的棋类教育,包含了德、体、智、美、劳等各育的综合教育理念,棋类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棋类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起到的科学作用不可小视,其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是学校其他各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二十世纪的初、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国际象棋列入本国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之中。因为这些国家充分运用棋类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和良好培养青少年,育德益智,使其全面发展,品、健、学兼优,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科学功效。所以将国际象棋作为了小学、中学、大学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日本、韩国、新加坡、卡塔尔、科威特等亚洲发达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分别将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等棋类项目列入到自己本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课程之中。由此可见,上述各国政府因棋类教育对促进本国青少年学生德、体、智、美、劳等各方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高度重视程度。为能从根本上良好解决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度转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学各学科课程的改革内容,有效促进中学生整体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借鉴国外以棋促教、棋教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代科学办学理念及先进经验,经我校领导研究决定,将棋类教育、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的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棋类教育,以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试点,构建棋类教学和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影响和带动素质教育在西安交大附中各学科的全面开展与顺利进行,达到体教结合,以棋促教,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科学目的。
我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围棋、中国象棋,由本校体育教研组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棋类业余兴趣活动小组,发展到现如今所组成的以国际象棋为引领的棋类专业培训班,招收具有棋类特长的学生,聘请陕西省棋院教练,有教育目的、有教学计划,对棋类培训班的全体学生进行定期的棋类技战术辅导和训练,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文化课学习等综合素质进行教育与培养、调查和记录、总结与评比。通过对棋类班不同成员(初、高中男女生)在班内外、校内外各方面表现的跟踪和观察,以及对不定期所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数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学校领导、教练、教师共同认为,棋类教育和中学生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科学联系,棋类教学活动对于素质教育活动在学校的开展与实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青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对其实施有效的国防教育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小学生国防教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下,小学生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一、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首先,是对国防教育内容的理解上有一定误区。根据2006年11月颁发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小学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国家领土及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可见,小学国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国防基本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而当前,有的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时,要么直接进行军训活动,认为“站站队,唱唱歌”就是国防教育,这只是将国防军事技能训练等同于了国防教育;要么就是觉得开个爱国主义讲座,办个“红色文化”参观活动,认为这样就能把小学国防教育进行彻底,这也只是将简单的国防知识和国防历史等同于了国防教育。
其次,没有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小学国防教育。当前,很多学校包括很多理论研究论文中,经常讲中小学国防教育相提并论,没有针对小学生的专门国防教育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在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及教材上不分年级,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有递进式地教育。
对策:国防教育应随着儿童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变化,内容和形式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浅入深,由易至难,因材施教,开发与少年儿童心理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学校,应当知道国防教育应该是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锻炼,而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就更加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去坚持、长期的去培养、长期的去教育学生们[1],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二、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重视的只有考试涉及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国防教育由于没有列人毕业或升学的必考科目.则是说时重视、做时轻视、实际忽视[2]。部分学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时,忙于应付检查,国防教育走走形式,写写报告,重点则放在升学考试科目教学上。部分老师认为国防教育没有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和考试范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对策: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成长阶段,是道德、心理和接人待物基本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民族意识、爱国情操和国防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国防教育能够使其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的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同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小学阶段应当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课程,同时,将国防知识融入学校其他课程和活动中去,改进现有的小学国防教育内容和模式[3]。相关部门也可制定相应的制度,将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常态化、正规化。
三、实施主体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逐步加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则只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当前小学生教育在外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家以老年人为主。小学生国防教育更是基本只能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发挥的作用则很小。有的家庭认为国防教育是政府、学校的事,家长只注重孩子成绩的好坏,个人能力的培养。新闻、媒体、网络等宣传团体完全忽视了小学生国防教育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的营造,甚至无视小学生基本的德育教育,、传播一些不适宜小学生道德成长进步的言论,使得孩子的国防观念淡薄,爱国情感扭曲。
对策:根据《国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国防教育的强度和力度。切实发挥以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军队、群众团体为主的“六位一体”国防教育组织体系的效能。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国家是主导,家庭和学校是基础,社会和群众团体是引导,军队是骨干。尤其是广大家长应当从自身角度提升国防观念和意识,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的态度,对待国家、民族的情绪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同时,家庭环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孩子国防观念、爱国情感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阶层的都要认真履行好自己在小学生国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务,相互补充,不能在国防教育实施主体上“偷工减料”。从而切实提升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思想上、政治上优秀的后备人才。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初步价值评价、道德认知和批判能力的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全民国防教育开展都有奠基作用。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既带来了富足的人民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作为国防教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我党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创新理论和成果,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有效地开展好国防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浦卫忠,李素菊,张金涛,袁曦,王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春笋,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及有效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2,(10).
[3]念克俊.对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0,(25)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领悟、创造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提出“教”与“学”结合的依据
1.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得,测验成绩良好。
2.教材的安排要合理。“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教”的特点,更使“学”有量的保证。
3.“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 “学”本身具有特定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 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状态,然后启发、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领悟。
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布鲁纳认为“发现”按其本质来说,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运球技术,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运球要点的发现。练习后学生纷纷发现:“拍着拍着球就跑掉了”、“一跑起来,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运球跑时,将球向前斜拍比较容易”、“球着地时,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球就会脱手”、“我在右手方向拍,可球偏偏跑到左边去”等等。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就会这样的道理。这种由下至上的认识形成是会牢牢地记在孩子们心里的。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有了发现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吸收新的信息,它同时还包含学会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每个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要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传统的语文作文课堂和枯燥乏味的写作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随之下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低,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为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开创了全新格局。生本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突出,课堂的教学效果十分优质。语文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元素有机融合背景下,努力探索新方法,不断更新新思路,只有让小学生切实感知到写作的最大乐趣,语文作文教学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活引导
写作源于生活。当前时期的作文教学,教师过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脱离实际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完成的作品不够真实,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升。部分教师仍将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技巧指导上,没有明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局限了学生的写作思路[1]。例如教师让学生朗读、背诵、摘抄优秀作文片段,要求学生写作中盲目套用,在这样的错误引导下,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丧失。
(二)缺乏阅读指导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填补思维空缺,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指导阅读,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文章朗读一遍,甚至有的老师根本不注重作文阅读,这些行为必然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本教育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想尚不成熟。故大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在小学作文写作练习中时常无话可写。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写作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话题讨论中,生本教育效果才会倍加显著。
(二)结合实际积累素材
语文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写作回归到生活,不斷地让学生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写作的素材。[2]例如在讲解“一件令人感动过的事”时,这个题目明显是要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进行写作的。为了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先请几个学生分享一下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这样就给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作的本质,尽量消除学生对于作文的抗拒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作文课堂的生本理念。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感谢别人的方式很多;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把事情讲清楚、讲具体。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前期准备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阅读积累紧密结合
教师为学生安排的阅读教学,除了包括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研读,让生活阅历有限的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以外,还包括细腻文字与情感的描绘,感受到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怀与思想。在阅读的同时,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并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逐渐培养审美情趣,接受多元化文化与思想的熏陶。生本理念在其中的引导,就是加强教师对阅读积累工作的重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位置设置图书角,放置写作杂志、报纸、作文书籍,也可以挑选一些《爱的教育》《十万个为什么》等优秀作品,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阅读中,并定期与同学分享阅读故事,拓宽知识面,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强化作文教学效果。
三、结语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将从学生个体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同时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目前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无疑对于促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通过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导,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写出极具个性特点的优美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经过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利用各种方法使学习兴趣化,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高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是最纯真的一群孩子,他们活泼可爱并且好动,很多东西虽然不能直接吸引他们的目光,但是他们又对这个世界上充满着好奇。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更能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借助多媒体的特点,可以运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可以把小学生的目光紧紧的吸引住。
二、制造矛盾,激发学习热情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心里会有莫名的压力,并且开始烦躁、易怒失去耐心,小学生也是这样的。这种压力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换言之,如果学习不再是压力,而是成为学生迫切需要的,学生就会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制造出一些矛盾,让学生不自觉的因为一些问题讨论起来甚至是争论。这些都不是坏事,当他们意见不统一时,就会自己去学一些知识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3、4、5三个数组成能被2和5整除的数,并说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探究这三个数能不能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他们想到了个位上是3、6、9,但是13、16、19并不能被3整除,他们迷惑了,学生迫切的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学生渴望获得这个知识,学习热情也高涨。
三、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生这个年纪玩心都会比较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竞争太激烈了,父母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将他们送到各种补习班,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将学习游戏化。例如,在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在家里或者在身边找到长方形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中充分明白长方形的概念,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将有关长方形的知识讲给学生们听。这样他们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趣,反而会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岂不是一举两得。
运用愉快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牢记一句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正面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过责备。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的满足,这也是愉快教学的目的。
四、优美但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很多知识都无法直接理解,这时如果数学教师讲课用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水平,在语文课上又能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运用、交叉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这样表达:蛋糕店里的美味蛋糕,使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习圆的时候,可以这么表达: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平时吃饭的碗,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这些奇妙的形状变得丰富多彩。一个教师讲课如果幽默风趣的话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听讲。比如,我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时,我就会举个让人捧腹大笑的例子“扔出一个肉包子,为什么狗会直线跑过去吃?这就验证了我们的这条定理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听了果然哈哈大笑。
五、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
如果我们真的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你会发现数学的世界中有好多有趣的,具有美感的东西,学会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轴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些东西不对称就是不好看,我们纸折的星星、千纸鹤、小衣服、船等,不对称了就不存在美感了。通过这些,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更加深了印象。
以上所述介绍了很多愉快教学的方法,还有作用和意义,但是绝对不是寥寥几句能够把愉快教学法说明白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找到最好的并且适合学生的愉快教学法。总之,小学生的头脑是有待开发的宝藏,等待燃烧的火把,使其对学习燃起兴趣是我们开采宝藏的第一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是正确的做法,应积极地开展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兴趣。
参考文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