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农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现如今,影响着我们农村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留守学生,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情况最为严重,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是非常困难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文章和感悟在我们老师之中谁都有过,很多老师在教学管理上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几年过去,这个现象也还很严重的留守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这个数字也还非常庞大,不过这个数字的减小也给我们农村的教育带来好的希望。
有些家长通过十多年外地打工拼博回到家乡,修建了大房子,农村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代打工人回乡后有部在老家发展起新农业,基本属于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在外界工作和知识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了新认识,不会像前几年的思想:“学习不好就出去打工,不但不会因读书而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反而还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而现在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成绩好,有些家长为此将子女送去县城就读,有些家长是每天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就怕误了孩子的学习。通过这一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比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也明白,之前完全是因为家里贫困而无法读书,出去打工过程中也发觉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的经济宽容了。
农村教育的变化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好政策发展了农村经济,现在我们国家正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只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大。
二、农村先富者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变化也受着先富起来的这部份人感染。在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另类是外出打工富裕起的人,另一类有经济点头脑而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靠打工富裕起的人他们在务工过程中就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对教育的关注。另一种靠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的子女一般都送去了比较好的学生就读,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意人看到了知识在生意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一定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多,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开始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通过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部份先富起的有些人对当地的教育开始作贡献,他们送自己的子女来学校读书,教书的这些老师还是他们以前读书时的老师,于是也就有了为学校买点什么的想法,比如为学校买10台电脑,几张小黑板,几十套书……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反应出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重视,从而也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去学习。
三、国家的一系列免费政策的施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免费政策让所有的农村学生都能上学。从“两免一补”到“营养午餐工程”和“栋梁工程”对我们农村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
“两免一补”的施行,解决了农村困难学生因无钱交学费的一大难题,这一来解决了我国农村一直缀学率高居不下的问题,使用许许多读不起书的学生可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我们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计划生育超生现象,部分贫困家庭是还象80年代一样有4到6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读书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些贫困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且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存在。以家族和宗法势力为主的农村伦理体系,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农村的生死存亡。乡里乡亲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血缘、亲属、地域互通的关系,乡村百姓之间的生活受强烈的宗族制度制约。族中长辈是想当然的伦理维护者和评判者,一脉相承,鞯葑殴欧绻旁希更传递着家族美德。一个村庄继承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家风、血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农村伦理走不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虽因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会改变农村惯有的伦理系统,随后巨大的生活惯性会淹没这些细枝末节。解放后,对传统伦理虽然有所打破,但没从根子上撼动人们的祖先归属感、神灵敬畏感和地域亲切感。
改革开放后,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农村伦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崩塌”。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受到网络碎片文化的冲击,开始追求传统伦理之外的刺激,一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农村规范的言行开始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多元伦理观的产生,传统伦理相对统一的伦理认知,被当下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所打破。
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是引发农村伦理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诱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种田谋生的农民发生分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富人虽依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趋同于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这一部分人中的明智者,成为农村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带领者。有的则沦落为腐朽生活的代言人,摧垮了农村人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数量增多,农村出现青壮年男女数量锐减、老人和孩子赡养教育等问题增加的现象。一方面,隔代教育会引发疼爱过度、监督不够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孩子的德育问题严重缺钙、道德素质堪忧等问题。缺少伦理引导的孩子成为制约农村未来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里一些投机分子的“倒行逆施”,亦加重了农村伦理重建的难度。
积云主要在白天形成,因为阳光使空气变热,另一方面,地面也使空气变热。积云也可在白天山顶上形成,因为山坡受热比谷底受热快。这种不稳定的受热形成运动中的对流。积云有时伴随或提前冷锋而形成。因为在锋区,空气被迫抬升。
积云云底高度在湿度大的地区一般在600-1200米,在干燥的地区为3000米,积云底部清晨接近地面,在午后就会上升。
对流上限和凝结高度的相对位置同积云形成的关系
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也会在干燥地区出现。除非积云变成积雨云,否则不会出现阵雨,尤为正午后形成的云堆和积雨云表示阵雨很可能出现。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辉煌的六十年中,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各地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农村深刻和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和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海西地区的扶持力度,发展海西、建设海西如火如荼,这使海西地区的农村得以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