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24 09:28: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

篇1

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时期。中国传统的私塾制与天主教会来港办学,使香港早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在一种混生状态中。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内地音乐教育状况的深刻影响,差不多与内地同步选用了包括学堂乐歌、《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等20世纪前半叶流行于内地的教材;另一方面,它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留下了西方文化撞击的烙印。1949年前后,许多从内地来港的音乐家对香港的音乐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一年一度的香港校际音乐节比赛,对香港学校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度缺乏制度上的保证,直到1968年才公布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另外,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使用也不统一。

相对内地来说,香港的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制定和教材的选择上相对比较自主,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公立学校需要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接受督导,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在指定的书目中选择。私立学校一般不受限制,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制订课程发展事宜,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1983年和198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分别出版了初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作为学校发展音乐科课程的指引。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带来了紧迫感。2002年,《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出版,2003年了《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音乐科课程指引》)。而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比香港早两年。

作为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导文本,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的性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类的美感、智能和德育发展贡献重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国民意识及灵活开放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发展智能和身心的关键。音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人类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抒怀”。

从《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表述上看,音乐教育首先是“美感”教育。这与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十分接近。内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首先要突出其“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科课程指引》还指出,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二者在音乐课程价值观念上十分默契。

《音乐科课程指引》提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德育的提高”,这和内地使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十分相似。长期以来,“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这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随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在音乐课程领域的共识也会越来越多。这将为两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香港采取的是教材多样化制度,从品种数量上看,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比较多。这些教材都比较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科自身体系,但同时又比较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我们可以从1993年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音乐组编写的一本《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大致了解这一点。虽然它并不是学生教科书,但其主要内容均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序言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教师手册的目标是探讨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修订于1987年)内各主要范畴的不同教学方法与重点,更给予不同背景和能力的音乐教师一些教学基础及意念。”从书上的内容看,这些“重点”及“基础”大部分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提示。全书分为十二章,另有三个附录。其中六章论及的是音乐课程的常见教学栏目,分别是:第一章歌唱,第二章乐器演奏,第三章音乐聆听,第四章读谱,第五章音乐与律动,第六章创作活动。后六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点:第七章和声,第八章曲式,第九章表情。最后三章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第十章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课外活动,第十二章学习评估。从这十二章具体内容来看,它的主体是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香港教材在注重基础知识时有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音乐知识(包括读谱知识、乐器法常识、表演常识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本演唱、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知识与技能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教材中。这条线索是显露的“明线”,起到组织教材的作用。教材具体教学曲目的选择紧密围绕音乐知识的分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唱歌、欣赏或器乐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知识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时是隐含在单元课中的“暗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潜在的支柱作用。

香港中学音乐教材《音乐的韵律》是按照“明线”组织教材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这套教材共有三个分册。编者在其“书介”(即教材的“说明”)中介绍了该套教材的六个特色:“一、课文中有关的音乐知识均采用精简、浅白的文章来描述,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明白。二、每课选用的歌曲都能配合课文内容,多为中外著名、旋律优美悦耳,但伴奏容易的歌曲。三、精心辑录中外名曲百多首,作为每课教学中音乐欣赏之用,省却教师寻找资料的麻烦。四、每课所设的练习题均十分恰当,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后即可重温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五、全书遍插精彩图片,全部与课文有关,部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插图,必能增强视觉教学的良好效能。六、课本后所增加的附录,内容包括:视唱、听音、节奏练习和多首增补歌曲。”

从上述六个“特色”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将音乐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文”来编排的,歌曲基本上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而选用。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编者还特地设计了练习题加以训练。而在内地最新的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中,歌曲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音乐知识的学习往往服从于所选歌曲的需要,或者作为所选歌曲的附属成分。从这一点上看,香港教材与内地大纲版教材相似,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此外,香港教材中对情感因素、态度因素等涉及较多,很注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练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而这一点却在内地大多数课程标准教材中较少涉及,这一点值得思考。

具体来看,教材在第一、第二册分别安排了25课内容,第三册为22课。每课分为“主要内容”“歌曲”和“音乐聆听”三项教学栏目。各项教学栏目中穿插有数量众多的练习题。其“主要内容”即“课文”选编了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乐器知识、音乐体裁与风格、中国传统音乐等,题材十分丰富。现将其“主要内容”的分布列表如下页: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音乐知识点在分布上非常广泛。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的表述也比较细致,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体系有一个整体印象。另外,习题设计的变化很多,强化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香港多数中小学音乐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即教材中谱例资料丰富、准确,便于使用。例如,许多歌曲都有钢琴伴奏谱,聆听曲目都有音乐主题甚至是合奏谱例。这与内地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一样,香港采用五线谱,内地教材则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内地教材通常仅将必唱歌曲的全谱放在教材上,欣赏仅选摘谱例片段。另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少。

与内地相比,像《音乐的韵律》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容量上较重、难度也较大,这说明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要求也会不同。内地目前实行“一纲多本”,如果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因教选材”。“一纲多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有国家级示范教材,再辅以地方或特色教材,应该更适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香港《小学音乐天地》是按照“暗线”组织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它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音乐知识线为支柱。该教材采用柯达依教学法为编写的理论依据。其宗旨是“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务求课室充满欢乐和生气。”该教材专门为教学栏目设计了一套卡通图标,分别代表歌唱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手号(音高手势)、视唱训练、聆听、乐器弹奏、律动、唱游、创造活动、土风舞、绘画/填色、戏剧、讲故事、默写/抄写、音乐家介绍等十六项教学活动。虽然编者将每课“课程”分为重点教学(即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部分,但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十分灵活,版面充满童趣,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教材内容的展现,除了完整歌曲谱外,其他栏目均设计为活动的方式,与教材的宗旨相符。低年级以认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线索,语言表达力求符合儿童心理习惯。比如,介绍几种不同的鼓(大鼓、小军鼓、铃鼓)时,编者设计了聆听和乐器弹奏两个活动,由学生完成:“我是谁?你可以用我为《找朋友》伴奏吗?”“大家来打打我们的大肚皮,听听我们的声音”等等。高年级适当增加了诸如旋律线、调式、调号、表情记号等知识,并在聆听(音乐欣赏)中介绍乐器知识、曲式结构、音乐家等。知识的介绍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介绍前奏、间奏和尾声时,教材中设计了一幅火车厢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歌曲选材方面,香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欧美歌曲较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可以解释:一是欧洲传统的大小调音乐比较符合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易于学生辨识;二是美国音乐教育比较发达,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比较丰富,许多编者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因此美国的歌曲也有较大比重。以《音乐的韵律》为例,全部三册教材共选编歌曲87首,其中欧洲有37首(包括名曲填词),美国的歌曲有22首,二者合计占总量的67.8%。中国歌曲15首,且均为民歌,仅占总量的17.2%。在内地教材中,情况正好相反。内地教材中国歌曲的比例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且有较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供欣赏。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不断增加,许多音乐教材资源从内地被介绍到香港,一些创作歌曲(如《大海呵故乡》)、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也经常出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学中。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两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并行不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香港: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篇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09-02

在我们音乐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的方法,但是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把音乐课上得生动感人,紧紧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好;而有的音乐教师课上得却是平平淡淡,学生没有兴趣去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美,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追求美,进而去创造美。营造好这样的氛围,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

第一章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以外,它的教学手段和其他各学科最有共性之处的就是语言表达。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育教学。

1.启发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的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教学效率。启发性教学语言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物化,从而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正确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感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力度、速度来延长,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与生动活泼的唱歌练习融合到一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性教学语言一般包括:情景启发、比喻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设疑启发、讨论启发、描述启发、悬念启发等等。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的语言是活泼风趣、生动直观的,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教材的深浅,只有深刻地钻研领会了教材,并融入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提炼出来的教学语言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性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这样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并能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和谐性原则,即是讲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美。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运用得是否准确得当,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传达。一般来说,教学语言的和谐性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普通话语音准确。这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切记不要将方言带入教学语言。其二,适宜的语调、语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确定语调,对于主要知识、定义与概念、重点与难点,语速应稍慢,语调要高亢,一句一顿,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较强的刺激,使其加深印象;而对于那些非重点的知识,或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语速可以适当加快些,语调平直,一带而过。其三,音量适度。教学语言的音量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须将语言音量调整到适当的响度,让每一个位置上学生都能清楚地听清老师讲的每句话,并且耳朵感觉舒服。其四,善用重音和停顿。重音是讲话过程中对某些关键词语加重语气给予突出的现象,适当运用重音有助于更好地表达知识内容。

第二章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1.课堂语言的文学色彩

音乐课教学语言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其的理解、评估能力还不具备,需要教师把音乐艺术语言转换成具有文学色彩的课堂教学语言,十分准确十分到位地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充分联想和想象,去感受歌曲或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体验音乐作品中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教师的范唱和讲解是重要的,尤其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上,体现在音乐课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上。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一定能激发学生爱好和兴趣,一定能把学生带进令人神往的音乐殿堂。相反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必定会削弱美育教育的功能,破坏音乐作品完整性,淡化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语言的音乐色彩

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乐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而语言用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等则是靠语言、语速、语调、音量来表现的。音乐课堂上,其教学语言氛围应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课堂语言应该讲求节奏和韵律感,并和音乐作品在轻重、缓急、高低方面保持一致。教学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把握的恰如其分,才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鲜明,才能使音乐课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章 幼儿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语言运用

音乐与语言一样,都是一种艺术。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要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下面就以幼儿和中小学为例来具体阐述。

结语 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音乐教师,在花大力气研究教学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那么,音乐教学就一定会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98-01

我参加以来,经常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现就本人在平时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一般情况下就是教学生唱唱歌,能把教材上的只首歌唱完就不错了,期末检测大多就是让学生唱首歌,看看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至于乐理和其它音乐素养的检测基本上没有涉及,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际上,音乐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学生的实际需求都远不只这么一点点内容,除了歌曲的学习以个,还有乐理学习、音乐欣赏、乐器学习、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情感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每册教材除了编排一定量的学生要学唱的歌曲以外,还安排了专门的章节来进行音乐欣赏与乐器或者音乐知识的教学。我在平时的音乐课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唱会课文里面应该唱会的歌曲以外,同样重视乐理以及其它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了解中国的一些古典音乐,了解一些伟大的音乐家和一些伟大的音乐作品等等。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有语文和数学课无法比拟的先天优秀,因为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唱唱跳跳,喜欢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可以发挥音乐课的优势,在音乐课中,通过聆听,体验、表现、创造等音乐活动,充分体验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音乐兴趣,获得美的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必然会对乐曲产生深厚的兴趣,这样除了学会唱这首歌以外,也达到了培养音乐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效果。

二、让表演走进课堂,在律动中体验音乐。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尤其喜欢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常常想办法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是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的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表演形式,都可以引入课堂。比如在每节课的开始,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开始音乐的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还比如在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范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聆听民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正因为有了和谐的课堂气氛,音乐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鼓励自由创编,培养学生创造力。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手段,如在音乐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歌词的创作,这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边平时最怕羞、胆小的学生也会变得积极起来,尽管整堂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著名音乐家卡马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多媒体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当前,多媒体走进课堂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正因为有了多媒体,才使我平时原音乐教学始终充满生气与活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五、重视音乐欣赏,培养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育里面的音乐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音乐都值得欣赏呢?学生是不是会以正确的方式欣赏音乐呢?很显然并不完全是这样。音乐也有好有坏,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只是因为学生审美能力有限,发现不了,感觉不到,不能区分什么音乐是好的,什么音乐是坏的,只知道把一首歌唱会,但歌曲里面真正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学生并不清楚,。有些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教学生音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欣赏音乐,指导学生欣赏那些久经历史考验的、健康的、优秀的高尚音乐,阻止那些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

篇5

高师学校开设的音乐公共课教学既不同于专业音乐教学,又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通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充满着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那么,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改进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扩大文化视野呢?

一、存在问题

目前,由于高师音乐公共课程设置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音乐公共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在高师音乐公共课程教学中,各高师学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造成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音乐素质教育的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没有统一标准。

2.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在高师学校中常见的音乐公共课程有:基本乐理、音乐基础、视唱练耳、乐理与简谱读法、音乐欣赏等等。这些课程几乎就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翻版,或者说是国外音乐教育课程的翻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比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稍低些;但是高师非音乐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毕竟基础不同,特长与天赋不一样,兴趣和爱好也不尽相同,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却雷同。这样,对于培养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难度较大。

3.课程内容低年级化。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由于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认真学过音乐,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很差,于是在上大学后的音乐课就变成了补习课。给学生补中小学的音乐知识,使课程内容低年级化。学校无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质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4.课程设置呈散点状。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许多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常按教师情况定,基本上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设什么。因为大多数高师的音乐学科建设长期不被重视,出现音乐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管理者和音乐教师没有认真思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创新性,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虽也有音乐基础理论类、有器乐类、有欣赏类,但成散点状,缺乏内在联系,涵盖不全面,缺少循序渐进的层次。

5.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学生学习质量令人堪忧。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上课总是不备课,经常拿到教材未准备就上课,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因人施教,不遵循教学原则,不讲究教学方法,面对学生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没有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课后一般不练习,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从近几年高师音乐教育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容乐观。据调查,在高师非音乐专业学生中,会五线谱的占8.4%,完全不会的占64%,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在一般以下,64%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的基本素养。这样的音乐素质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解决办法

(一)必须设置好高师音乐公共课程内容

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对课程内容作哪些改革和创新呢?

1.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从普及与提高出发,音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是高师当前和未来较为理想的音乐课程设置。

音乐必修课是为保证高师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融乐理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音乐欣赏等于一体,并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感知、理解音乐的突破口。它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其符合现代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对个人身心发展最有效。

音乐选修课是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各高师学校尽可能根据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能力,开设出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组合他们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音乐知识结构的条件和环境。选修课可分成几大类:音乐基础理论类、音乐欣赏、表演实践类(小组、团体形式的合唱、合奏课)、个人技能类(声乐、各类器乐、指挥等),其教材一般都是教师自编的,是音乐教师辛勤钻研的成果。

从课程的价值观看,音乐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重视将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能够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建立更新机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我国现有高师的音乐公共课程内容还是相对陈旧,跟不上学科的最新动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推动课程更新的机制。我们高师应通过建立各种制度,激励和促进教师热情工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有教材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联系实际,积极、主动及时地更新音乐公共课程内容,通过教授最新、最实用、合理、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3.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音乐基础理论课是指含乐理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音乐欣赏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程,其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利,更在于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益。高师音乐教师要通过认真讲授、严格把关来保证学生具备扎实浓厚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密切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重视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提高善于创新的能力。

4.注重开发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开发,就在于展现教育的多样化与丰富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资源和当地民间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需要,发展学生的潜力。近年,一些高师学校虽然也在尽力自编符合本校发展的音乐公共课程,即具有本校和本地特点的特色课程,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许多高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改革还是缓慢的。我们高师的管理者应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材课本缺少或内容难易程度不一样的情况下,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教师资源的优势,鼓励教师发挥专长,收集、整理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其他音乐教材,吸取当地山歌、民歌及曲艺等素材,自定课程,自编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当然,特色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发挥其功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必须改进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方法

音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高师音乐公共课程设置好的情况下,必然要打破封闭的、划一的、死板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改进旧的教学方法,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具体来说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启发讨论式。由于音乐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空间是无限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自己音乐审美的同路人,应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感受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的方法。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让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获取音乐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其中最理想的实践活动有参加排练合唱、参加声乐或器乐兴趣班、参加各类比赛、举行文艺下乡活动等等,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了许多知识。例如,在合唱的天地里,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的多线条、多织体、和声结构,感受到各声部彼此之间的无穷变化和魅力。合唱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把握作品的风格,有现实的意义。

3.比较的方法。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中外音乐的比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或演奏者不同处理的比较等等,感受音乐的可塑性带来的丰富多样和不同作品的特点。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可以利用音像、图片、幻灯以及观摩演出等手段。高科技已经为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搭起了审美的立交桥,通过音乐与影视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具体感受音乐的人文之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设置好音乐公共课程的内容、建立课程内容的更新机制、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注重开发特色课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年第6期

篇6

当前,湘西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遗产面临着存续环境变化、传承人断代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促进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将湘西本土音乐文化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有机结合,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怎样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音乐课程资源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此次调查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民族中学及保靖县岳阳小学为研究对象,在深入了解该县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湖南省保靖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日渐受到重视。笔者对保靖民族中学和保靖县岳阳小学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APP线上调查和线下访谈调查两种形式,对保靖民族中学及保靖县岳阳小学分别发放了150份、10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保靖民族中学8名专职音乐教师及岳阳小学3名专职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星专业调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调查结果。

(一)教材使用情况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38年,时称“国立第八中学”,1957年易名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保靖民族中学形成了“开放办学,突出外语,体艺见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配备了大量优秀教师与教学资源。根据调查,保靖民族中学选用湘教版音乐教材,同时,该校教师自己编写音乐校本教材,该教材共分为十二课,主要为土家族、苗族音乐,内容涉及民歌、舞蹈、器乐等,形式较为丰富。保靖县岳阳小学前身为梅花小学,岳阳市一直以来对口扶持保靖县教育、卫生事业,岳阳小学在岳阳市的援建下应运而生。岳阳小学配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电钢琴教室,虽硬件设施齐全,但缺少师资力量。岳阳小学选用人教版音乐教材,但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等情况,没有自己学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对于教材的选用,85%的音乐教师表示满意,仅有15%的音乐教师对于教材的选用表示不满意。在学生当中,78.1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表示满意,21.8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二)音乐教师情况

保靖民族中学现有教职工291人,其中有8名专职音乐教师。在这8人中,声乐专业教师4名,舞蹈专业教师2名,器乐教师2名。保靖民族中学教师资源充足,专业涵盖面广。保靖县岳阳小学现有教职工140名,音乐教师仅3名,其中器乐教师2名,舞蹈教师1名。随着大班额的取消,各年级班级不断增多,自2016年以来,岳阳小学3名音乐教师主任语、数、外课程,兼任音乐课程,从专职音乐教师变为兼职音乐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两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年限均在5—10年之间,两所学校教师均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且都为土家族、苗族,但是仅有21.05%的教师掌握本民族语言。100%的教师表示对本土音乐感兴趣,并且认为在音乐教材、音乐课堂中有必要加入本土音乐。其中有68.42%的音乐教师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融入了本土音乐,但仅有一半的音乐教师会唱湘西民歌,且只有26.32%的音乐教师会演奏本土器乐。

(三)学生情况

保靖民族中学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3737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保靖县城区,少部分来自各乡镇。保靖县岳阳小学现有41个教学班,学生2124人,80%为农村留守儿童。笔者对保靖民族中学八年级及高一年级、岳阳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于音乐课,65%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仅有7.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音乐课,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很感兴趣。对于问卷中的部分乐理题目,如“你是否会打下列节奏?”“你是否会唱下列歌曲?”保靖民族中学选择“是”的学生约为52%,选择否的学生约占48%,保靖县岳阳小学选择“是”的学生约为13%,选择否的学生约占87%,由此可见,两校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都不高,且两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问卷中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如:“下列哪首歌曲是土家族民歌?”“摆手舞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舞蹈?”正确率仅为12%左右。对于“你会唱本民族的歌曲吗?”“你会演奏本民族的器乐吗?”这样的问题,88.12%的学生表示“不会”。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以下问题:一、音乐教师对于本土化音乐资源有兴趣,但自身了解度不高,不能充分向学生教授;教师对本土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本土音乐对于地方文化传播的意义。二、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对于本土音乐的认识尚浅。由此可见,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还需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二、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

以湘西州保靖县为例,保靖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一是像保靖民族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不仅文化课教育质量比较高,而且音乐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学生多来自城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大多数学生参加过课外音乐培训班,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二是像岳阳小学这样的普通学校及乡镇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音乐素质不高。而且这些普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水平本身就相对低下,音乐教育更是不受重视。有些学校由于缺少文化课老师,音乐教师兼带文化课,导致音乐课课时不足,各校之间音乐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教师对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利用的方式单一,开发主体的课程资源意识薄弱

首先,缺少对于音乐教材的充分挖掘。现行的音乐教材大多是音乐课程专家和学者编订的,音乐教师在拿到音乐教材后,只把它当成教学的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的参考范本而未创造性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其次,目前我国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大多以中央为主导,这种模式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性,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后,部分音乐教师缺乏本土音乐课程开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并非教材的创编者,自己的责任就是按部就班上课,因此,他们不愿意尝试对当地音乐资源进行开发。

(三)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缺乏认识途径和手段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基本遵循着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意愿很高并表示很感兴趣,但在部分学校,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未给学生提供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途径,极少有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开发与利用家乡音乐课程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家长平常也未能给学生提供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资料和帮助。部分学校开展了一些本土音乐文化校园活动,如保靖民族中学大课间跳摆手舞,但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这一音乐文化。

三、湘西民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课程资源培训力度

在课程资源开发中,音乐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关键。当前情况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部门可选择音乐师资雄厚、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联合州内其他学校音乐骨干教师组成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专家组,并且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开发技能培训。同时,加大对音乐教师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培训,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对音乐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长期培训,指导音乐教师开设非遗类音乐特色课程。

(二)提升本土化教学意识,整合课程资源

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各学校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研发的艺术课程。但是湘西地区一些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或缺少音乐骨干教师,难以开发本土音乐教材,所以当地的音乐资源很难整合。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多数乡镇仍然存在缺少音乐教师的情况。在城镇音乐教师中,只有少数专职音乐教师意识到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所了解的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但是没有专家的指导,整合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可把各校音乐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大多数教师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现实情况的音乐特色课程。

(三)调动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动机。音乐教师可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依据指定教材,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本土音乐,让学生们欣赏丰富多彩的家乡本土音乐。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收集本土音乐有关知识等。通过学生们在课下的收集整理,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自主发现一些知识,比被动接受一些知识更能使学生受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优秀的本土音乐,供学生们欣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或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召开讲座,为学生现场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本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沉淀着多彩的音乐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本土音乐课程资源,但是当前这些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也使湘西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作为音乐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肩负起传承与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湘西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7

单调的乐理知识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且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们在进行乐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能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音乐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广东省东莞师范附属小学张秋萍老师用微课教学的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乐理常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老师采用讲授法,边播放视频边话外音讲授。她先录制一小段竹子视频,从一节一节的竹子,很轻松地让小学生理解小节的概念。节与节之间用小节线隔开,又很自然地引出小节线概念,同时讲清了小节线的作用――提示强弱拍。再通过运动员跑步到终点,引出终止线。整个教学过程,只有5分钟,由于有了视听的微课视频,就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概念,避免了口干舌燥的讲授。再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强弱》时,录制了小狗与小猫,鸭与小鸡,小鸟和蛐蛐三组叫声的视频,播放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听。小学生边欣赏边听,很快理解了声音的强与弱,避免了抽象说教。

2. 微课让唱歌教学声情并茂。

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通过微课教学,采用视频动画,从范唱、歌曲特色等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时,笔者通过微课插入播放中国著名歌手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原唱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歌曲每个乐句末尾都插入了杜鹃的叫声“布谷”。在录制微课视频时,笔者把歌曲改编成二声部,一个声部唱歌曲主旋律,另一个声部唱杜娟叫声“布谷”。这样的微课视频,减轻了演唱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同时为二声部的教学做了铺垫。再比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歌曲《忆江南》、欣赏《西湖春晓》时,如果播放一组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视频,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歌曲的细腻婉转、清澈秀丽、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地方L格有了较直观的感受,理解了歌曲的特征。在教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笔者把平时录制的天安门前升国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的视频,插入到微课中,播放给学生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演唱更加饱满激情。

3. 微课让欣赏教学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地听音乐)、“唱唱”(唱作品主题),根本无法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借助视听结合的微课,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蔡云老师以微课的形式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渔舟唱晚》。蔡老师先介绍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从古筝的定弦do、re、mi、sou、la引出民族五声音阶,分段讲解《渔舟唱晚》各旋律特色,从旋律音的构成――旋律音的走向――旋律的音乐形象树立,再通过欣赏古诗《渔舟唱晚》,了解整首乐曲的表达意境,最后完整欣赏,一环紧扣一环。该微课采用视频动画,拉近学生与古曲的距离。学生通过反复播放该微课,可掌握歌曲欣赏的背景、创作方法、旋律特点,从而了解作品、欣赏作品,达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再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京剧中的表演形式和行当的划分》,要让小学生辨别唱、念、做、打的京剧表演形式和各种生、旦、净、丑的行当,难度很大。如果用精心设计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听,要完成这课教学任务,就顺利得多。

4. 微课让器乐教学变得简单、容易。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示范演奏时,学生往往看不清楚教师的指法、手型。而运用微课进行器乐教学,学生可以反复播放教师演奏的微课视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音乐实践――吹奏口风琴,由于是第一次教学吹奏口风琴,笔者利用微课视频播放一段口风琴吹奏的乐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微课视频,介绍口风琴的结构、吹奏姿势、吹奏方法等。这样,再教学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吹奏do、re、mi,学生就容易多了。再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音乐实践――口风琴吹奏《布谷鸟》,如果教师只是示范一两遍,学生肯定记不住口风琴的指法、位置。如果采用微课视频教学,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看,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篇8

一、关于小学音乐学科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把小学音乐课称之为副科,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育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陷入误区。一个“副”字,折射出的是学科的歧视。在这个错误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诸如:音乐课被所谓的主课挤占,音乐课时被借用(借而不还),音乐课变成自习课。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课教师,有的极个别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

上述现象在一些偏远学校表现尤为严重,但却没能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以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小学知识体系链条断裂缺环,综合素质教育营养不良。

音乐教育归类在美育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成为育人的百年大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认真严肃的贯彻执行,尽快地走出在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划分所谓主副科的误区。

二、小学音乐课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精神文明、道德情操的鲜活载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助推力。

对青少年的美育启蒙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强化教育启蒙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相对比越是发达的国家,对此重视的程度越高,其社会效果亦就越显著,社会知名的音乐大师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多出现在对青少年美育教育起步早,重视程度高的国家和家庭便是明证。

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窗口的打开,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青少年美育启蒙教育必要性有了理性的认知,近些年来,社会上美术、音乐、舞蹈班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就是有力的证明。

正常青少年的智商大体上相差不大,然而在不同知识领域内的潜质相差却很悬殊,有的可堪称天才。或许可以说在某一领域内人人都具有天才的潜质,能否最后成才,在青少年时能否通过启蒙教育,使潜质得到开发教育,对后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学生。注意培养这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早期开发,挖掘他们的先天音乐潜质,就有可能引导其走上未来的音乐人生,音乐就有可能成为其终生所从事的事业。这位老师也就成了受人尊重的伯乐。

一所生机勃勃、充满怏然生气的校园。不但有朗朗的读书声,也一定还有嘹亮的歌声。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内必然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音乐课程置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地位纳入综合考评。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音乐教学器材也要与各类实验室、电化教学设备享有同等的资源待遇。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学也同步与其他科学一起走向现代化。

三、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启蒙,所以普及理念应置于首,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以音乐课为载体,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文明精神,焕发青少年的活力,营造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校园。以音乐为载体,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要以教学大纲为范本系统传教授音乐基础知识,要循序渐进,在乐感、节奏、耳音、发声、识谱的基础上下功夫。

要开设有特色的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在普及的基础上,注意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给该小灶,着意引导,开发其潜质。

学校要在第二课堂对音乐天赋突出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如组建合唱团队组建小乐队,组建演出队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为音乐天赋,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日后有可能报考艺术院校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对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的关注

三十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音乐界教育界关注的怪现象,即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三十年来,还没出现一首象《少年先锋队歌》、《歌唱王二小放牛郎》、《我爱北京天安门》、《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样在全社会,在校园广为传唱的反映强烈的时代信息,表现广大青少年奋发向上精神风貌,洋溢爱国爱党激情的青少年校园歌曲。

篇9

一、结合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课堂融入舞蹈的作用。

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而舞蹈可以刺激学生全身的感官。在小学音乐课中融入舞蹈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在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全身肌肉关节及平衡度的协调配合,从而让学生身心协调一致地发展;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化学生的形体。在音乐课中进行简单的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姿、坐姿以及走姿,有助于学生骨骼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自身形象气质也得到提升;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跟着歌曲、歌词内容进行表现,让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和展现;四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记住歌词内容。

2. 舞蹈融入音乐课的实施。

在音乐课教学中,笔者曾经因为教材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过边唱边跳的教学,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比以往的课堂表现都要好。总结了一下教学心得:一是舞蹈动作要简单易学,要形象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把最形象、最具体的动作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并保持积极性。二是融入民族特色,让一些舞蹈动作经典化。比如,新疆舞蹈中经典的动作就是活动手腕、移动脖颈、蹲踏步等;蒙古族舞蹈就是粗犷形的,经典的骑马、挺肩等动作;傣族舞蹈最经典的就是孔雀舞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特点,开阔知识面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灵活度不如其他学生,因为怕出丑,就不愿意进行舞蹈学习,这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况并鼓励这类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四是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一些音乐舞蹈视频,舞蹈又被称为是音乐的衣服,把音乐的抽象感知形象化,让学生欣赏舞蹈的编排和仔细聆听音乐,从中体会艺术的内涵并增强艺术修养。

在音乐课中融入舞蹈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魅力的积极作用,不仅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身心动作的协调性,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所要具备的美好品质与修养。

二、结合游戏进行音乐教学

1. 音乐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兴趣。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如何在音乐课中利用好“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这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把音乐课变成学唱歌的课,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运用游戏教学,首先结合音乐的基础内容――节拍,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理解运用好节拍。比如,音乐教学中,跟学生一起互动“小动物行走”的游戏,教师说“小猴子来了”,学生就打着半拍的节奏,模仿猴子的形象,并发出有节奏的“跑、跑……”的声音;教师说“狗熊来了”,学生就打着一拍的节奏,并发出有节奏的“走、走……”的声音。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解音乐中的所有音符和节拍。

2. 音乐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音乐课中,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去创编音乐。如,教师可以让7个学生分别扮演音乐中的7个不同音符,可以给这7个学生7个标有音符的小牌子,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小音符出列,教师根据出列的顺序进行弹奏,让学生感受自己创编的曲子的旋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奇妙,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爱。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这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0-01

新宾县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永陵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勤劳、勇敢、善良的满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块这神圣的土地上,他们能歌善舞,有着悠久、传奇的历史。满族歌舞教学是我们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艺术教育,在全校除了开展满语课、满族故事、满族剪纸外还组建了满族合唱队和满族舞蹈队。满族歌舞的艺术教育更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知识修养,也使学生从满族歌舞中得到了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由此,通过满族歌舞的教学达到了传承满族文化的目的。《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满族文化的研究》是抚顺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申请的总课题,它包括了五方面内容满族歌舞、满语言教学、满族竞技体育游戏、满族剪纸和满族故事。我研究的是子课题《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本子课题把第二课堂舞蹈队,合唱队和五年部、六年部十个班级的音乐课,做为研究的实验班。满族舞蹈和满族歌曲教学是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教育,这次又组建了满族舞蹈队和满族合唱队。在实验班教学中我们利用电视和多媒体教学和欣赏满族歌舞、用满族乐器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1.如何将满族歌舞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1.1 借助满族歌曲的韵律美和满族舞蹈的艺术美,创造学习满族音乐的艺术氛围。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满族歌舞的兴趣,我用录像、电脑制作等电教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满族歌舞,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满族歌曲和满族舞蹈的音乐内涵,并对满族歌舞和满族音乐产生亲切感。我还设计教学中的每一句话,精心选择恰当的美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传承满族歌舞的目的。

1.2 在教学满族歌曲《祖国颂》时,我首先介绍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及赫图阿拉城和老罕王的传说故事等,再通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宋熙东的满语歌曲。如歌颂祖国的《望祭山》和《满家娃》找学生到前面表演,加深学生对满族歌曲的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使歌曲升华。全体同学起立便唱便律动表演《祖国颂》歌曲,共同祝福我们的祖国母亲永远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身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新宾的满家娃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思想感情。

1.3 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主动参与满族歌舞的音乐活动,同时将有关的满族音乐基本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满族歌舞。

2.通过满语音乐课《祖国颂》教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满语音乐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演唱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歌曲――宋熙东的满语歌曲《祖国颂》。这节课采用了终合法、欣赏法、听唱法、学歌词和歌曲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等多种教学方法,按照情境――终合―分析―再终合的模式进行新歌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掌握满族歌曲的特点和风格,重点学会满语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了满族民歌的风采,培养了学生对满族歌曲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故乡清永陵。难点熟练掌握满语歌词及歌词的读音。也使我更加明白了要想适应音乐教育的新形势,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自我优势,音乐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利用本地区具有的艺术特色或民族特点的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素质为传承满族文化,为永陵满族小学的音乐教育做出我更大的贡献。

3.为了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就要解决满语歌词的读音难点

篇11

在一次学生对音乐认识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十分喜爱音乐,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又表示不喜爱音乐课。追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过于强调发声方法、识谱、乐理知识等技术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故而感到枯燥乏味。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音乐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唱歌教学

在歌曲教学前,进行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自然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学生对气息控制、发声位置难以捉摸,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乏味,学生会对其失去兴趣,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气息、发声练习形象趣味化

学生好动、好奇是天性。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比赛吹蜡烛或纸片的游戏来进行气息和发声练习。用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深吸一口气后,均匀地吹,保持蜡烛火焰均衡且不灭。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气息。

2、选唱一些流行歌曲

学生往往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敢兴趣,而对流行歌曲很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有意义的日子、学生思想状况选唱一些流行歌曲。例如:父亲节前选唱《父亲》;教师节前选唱《亮在梦里的红烛》;新生入校时选唱《妈妈,您快留步》;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垂头丧气时,就选唱《愚公移山》、《明天会更好》;针对同学之间闹别扭现象,选唱了《朋友,别哭》、《永远是朋友》等歌曲。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利用课前五分钟,以晚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音响、音乐,让学生自由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二、基础理论课教学

在基础乐理学习中,以节奏训练为例。如果只告诉学生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时间久了,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其形象化、趣味化。

1、将×-,×,×时值形象化。用人物走、跑来代替单纯的“da”

四分音符相当于年轻人走路,一步一拍、不紧不慢;二分音符相当于老爷爷走路,一步两拍、较慢;八分音符相当于跑步,一步半拍。同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表演动作,指导学生用跑、走来代替“×”,以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

跑跑跑跑走走跑跑跑跑走(ou)

2、运用语言进行训练

A、朗读儿歌。例: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喊妈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0让学生通过边读儿歌边拍手,一方面觉得好玩,另一方面又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节奏训练。

B、节奏即兴接龙法。即让学生说出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食物名称。边拍手边读出来。例:苹果(××)巧克力(×××)冰糖葫芦(××××)。

三、欣赏课教学

1、通过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英国教育家说过:“一名教师,你首先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若教师一味注重于照本宣科地讲解,频繁地播放音乐,学生往往不能较长地集中注意力,真正投入到对歌(乐)曲的理解中去。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电化教学和体态语言的优势。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先放映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部分滔天罪行的投影,并适时用低沉的语调、悲痛的情绪及相应的手势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同学们看到了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听到了神州大地哀歌四起,个个义愤填膺,产生了要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强烈欲望,便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学生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中很好地了解了乐曲的内涵。

2、积极参与,树立自信心

在欣赏课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胆小、害羞,自信心不足,上欣赏课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和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不囿于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下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借鉴奥尔夫的体态律动学,通过身体节奏让学生感知神奇而美妙的音乐。先挑出其中一段极具特色、表现热烈欢快的节奏型:××××××︳××××︳××××××︳×××︳××××××︳×××︳××××××︳×0并让学生把节奏正确地敲击出来,然后教会学生几个比较简单而又具瑶族特色的基本动作,最后要求全体学生随着美妙的乐曲,即兴跳起欢乐的瑶族舞蹈,从而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性。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吸引了所有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连原本生性胆小、腼腆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一显身手。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愉快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大家共同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12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二)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三)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四)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二)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三)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